1. 萬字佛印和納粹黨旗一樣嗎
不一樣的。
1、從現狀上看
佛教的萬字分左旋和右旋,即【卍】和【卐】,本意都是吉祥。在現代,由於希特勒曾用一傾斜的右旋「卍」字作為納粹黨的徽號,因此許多不明東方傳統的西方人士,看見佛教也採用這個符號,便覺得很驚奇。其實那是不同的,佛教的「卐」字是中正平衡的,而納粹黨的字則是 45度°傾斜。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上個世紀20年代,德國納粹黨即「國家社會黨」出現,由於「國家」和「社會黨」的德文字頭均為「S」,兩個「S」斜交而成卐字形。
2、代表的含義不同
納粹頭目希特勒認為卐字象徵「爭取派耐雅利安人勝利的斗爭的使命」,因而於1920年用作納粹黨黨徽,與佛教的意旨沒有絲毫的關系。如此看來,卐字本是「幸運」與「吉祥」的象徵,與血淋淋的納粹黨徽是毫無關系的。
(1)佛印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背景
1、根據納粹黨名設計的
納粹黨的意思是「國家社會黨」,在德文中「國家」和「社會」的字頭都是「s」,兩個字頭交錯重疊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狀。
2、希特勒認為「卐」是權威的象徵
另一種說法是美國學者羅伯特·佩恩襲弊提出的。佩恩認為,希特勒從小就有一股崇拜權威,追求權力的強烈慾望。小時候,他家附近有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修道院的過道、石井、修道士的座位以及院長外套的袖子上都飾有「卐」字標志。
希特勒崇拜院長的權勢,把「卐」視為院長權威的象徵.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院長那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佩塵禪春恩認為,這是他後來選用「卐」字做黨旗符號的原因。
3、"新聖堂騎士團」的標志符號
還有一種說法是,希特勒受到一個名叫"新聖堂騎士團"反猶組織的影響。這個組織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秀的民族,必須保持其純潔的血統,世界才有希望。
這與希特勒的觀點是一致的。這個組織的發起者是一個傳教士兼占星家,他為希特勒占卜,預言他日後將是震撼世界的人。聽了這些話,希特勒很振奮。這個組織的標志符號就是「卐」字。所以,他在後來設計黨旗時,選用了這一符號。
2. 核舟記的說明順序是什麼
第一部分概括介紹「奇巧人」王叔遠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和王叔遠的關系及其雕刻的主題,給讀者一個總印象。第二部分寫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第三部分總計核舟上的人、物的項目和數目,以贊嘆核舟的藝術技巧結束全文。
明·魏學_《核舟記》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白話釋義:
明朝(有一個)有特殊技藝(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全部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穗肆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蘇軾),佛印(蘇軾的好友)位於右邊,魯直(黃庭堅)位於左邊。蘇東坡,黃庭堅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燃陪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
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
佛印卧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
位於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倚著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
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做的船槳,做的爐子,做的茶壺,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
可是計算它的長度,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藝也真是神奇啊!
(2)佛印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中國古代的雕塑工藝發展到明代已經非常精湛,特別是微雕工藝更是如此。明代民間微雕藝人王叔遠,雕刻了這艘核舟,並將之送給作者,作者驚嘆其技藝高超,而作此文。
文章賞析:
先是概括地介紹王叔遠微雕技藝的「奇巧」以及他技術的全面,既是全文的總提,也為轉入正題蓄勢。文字雖短,作用卻大,不可以沒有。
接著詳細介紹核舟所表現的蘇東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從全舟到局部,從船頭到船尾,從陳設到人物,從容寫來,層次分明,絲毫不亂。
尤其注重細部的描寫,如雕欄上的對聯,船頭人物的姿勢和神態,舟子的動作,都寫得生動如見,令人既佩服王叔遠雕刻猜段轎之神,又贊賞魏學_觀察之細。刻者與寫者,可謂是相互發明,相得益彰了。從描寫看,王叔遠不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見地。
他表現東坡赤壁之游,不是簡單地再現歷史,而是對歷史事實進行了合理的改造與加工。譬如雕欄上的對聯,右邊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蘇東坡十月寫的《後赤壁賦》,而左邊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是蘇東坡寫於七月的《前赤壁賦》中的名句。
雖然季節有點不對,但用以揭示東坡泛舟時的月夜之景,卻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頭的三人,神態逼真,直如圖畫,但卻與歷史事實不符。
因為東坡泛舟赤壁時,第一次只有一個客人,第二次有兩個客人,均無姓名,並沒有黃庭堅與佛印參加,現在王叔遠把他們硬扯在一起,當然體現了他的思想寄託。大約以佛印來體現東坡的禪味十足的空靈,而讓黃庭堅這個摯友來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後對核舟所作的總結性說明,為的是加深讀者對微雕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之巨的印象,同時自然地過渡到作者的議論,再一次表達了作者對於這一微雕作品的贊美。
結尾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使文章如核舟一樣,顯得精細而完整,令人愛不釋手。
此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句句都出自作者審視所得,毫無誇飾,逼真而又生動,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寫蘇東坡與黃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這令人不只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徵,與讀書人蘇、黃神情不屬。讀罷令人有如同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
3. 蘇軾的對聯趣聞有哪些據說有一次進廟就喊「禿驢何在」,其結果如何
蘇軾與小和尚這段一問一答得妙對「禿驢何在—東坡吃草」,也被後人記載了下來,成為一幅經典對聯。因為它幽默詼諧又富有哲理韻味,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且流傳至今。
話說,春節逐漸臨近,喜愛詩詞和對聯的人們早已按捺不住、躍躍欲試了。對聯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每到春節,人們要麼自己寫春聯,要麼請人寫,或者到集市上購買貼上。
對聯,可說是中華文化瑰寶,又稱春聯、對子、桃符、門對、對偶等。並非一定要滿7字,只要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言簡意賅等,都可成為一種對偶文學。
今年,你寫對聯嗎?~~你有哪些對聯趣聞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侵則刪)
4. 《酒色財氣》四首詩是什麼
《酒色財氣》四首詩如下:
第一首《酒色財氣》
作者:佛印禪師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
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詩文背景:此詩是我國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好友佛印禪師的作品,被佛印禪師寫在了他禪房的牆壁上。
第二首《酒色財氣》
作者:蘇東坡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
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詩文背景:蘇東坡先生拜訪佛印禪師落空,閑來無事,在佛印禪師的作品續了次首詩文。
第三首《酒色財氣》
作者:王安石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詩文背景:某一天,我國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隨宋神宗拜訪佛印禪師,看到禪師禪房牆壁上的前兩手詩文,頓覺十分有趣,命王安石再續一首。
第四首《酒色財氣》
作者:宋神宗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
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詩文背景:宋神宗見前三首詩文寫得各飢培備有千秋,其也隨題賦詩一首,此詩是詩題《酒色財氣》的絕筆。
讀《酒色財氣》四首詩的觀後感:
這四首詩雖然都是圍繞著一個題目而作的,但是不用的大家對這個題目有著迥然不同的理解。
佛印禪師身為佛門中人,又修得佛法的奧妙,所中搜以勸人要四大皆空,方可長命百歲;
蘇東坡先生所代表的是品行端正,學富五車爛毀的文人形象,所以他勸人要正直,君子隨愛財但要取之有道,要包容他人;
王安石先生是政治家,是官員,所以他的詩裡面處處體現了心繫百姓冷暖的思想;
宋神宗是君王,是最高的統治者,所以他著眼的角度最為高上,他希望國富民強,國泰家安。
這一個詩題匯集了來自四個階層、四類人群、四種視角的思想,讀後真讓我受益匪淺。
5. 為什麼佛印的圖形和德國納粹的圖形一樣的
暈!樓主有沒有細細看啊!?
旋轉的方向是相反的!
=====================
這個文章也沒有搞正確,不過總體分析得當。
關於佛教「卐」字與德國納粹標志的區分佛教卐(Wan,萬)字是srivatsalakslana的意譯,意為吉祥海雲,吉祥喜旋。鳩摩羅什、玄奘等曾譯為「德」答派喊字,菩提流支譯為「萬」字,寓以「萬德庄嚴、功德圓滿」之意。卐字之音,起初在佛經中似無定論。從武則天長壽二年(693)開始,才規定此字讀「萬」字。唐慧苑《華嚴音義》載:「卐本非漢字,周長壽二年,權制此文,音之為萬,謂吉祥羨謹萬德之所集也。」從此,「卐」正式被用作漢字,成為一切成就,吉祥如意的象徵。
幾乎所有的佛教寺院中,每個佛像的胸前都有卐字這個吉祥符號,它象徵佛菩薩的清凈庄嚴、慈悲智慧和圓滿功德。關於象徵吉祥美好的卐字元,中國的佛教典籍中也廣有記載。據《大乘義章》記載,釋迦牟尼的頭、面、手、足、眼、耳、鼻、口等長相奇特,殊勝異常。其中第八十種隨形好即為佛祖胸前有吉祥右旋的卐字之相。新譯《華嚴經》雲:「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卐字,名吉祥海雲。」《楞嚴經》雲:「即時如來從胸卐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晃有百千色。」《宋高僧傳》也有「如佛胸前卐字」之語。不但佛的胸前有卐字,佛的發間亦有卐字。《庄嚴經》謂轉輪聖王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其中:「七十八,發有五卐字。七十九,發彩螺旋。」有時佛的手足間也有卐字。《華嚴經》雲:「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綺畫,色類丹朱。」新譯《華嚴經》雲:「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指節圓滿,文相右旋;願一切眾生,得如蓮花卐字旋指,十力業報,相好庄嚴。」又雲:「如來左足指間,有大人相,名現一切佛海雲……於中示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圓滿音聲,卐字等相,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卐字自古即有左旋右旋之說。在中國佛教里,卐字左旋右旋均被採用。慧琳音義與高麗大藏經主張用右旋卐字(日本大正藏亦採用右旋之說),宋、元、明三版藏經均用左旋卍字。卍字之所以有左旋右旋之分,主要是由於觀看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差異。若以卐字置於吾人面前而觀望之,右旋則成卍字;若從卐字本身之立場而言,則卐字才合於右旋的方向。同時右旋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無邊延伸和無盡展現。象徵佛陀如日月永生,如流水恆長一般廣度十方三世的眾生而無有窮盡。
從廣義上看,卐字是古代的符咒、護符或宗教標志。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古代波斯、希臘等均有卐字元號,通常被視為太陽、火炬、流水的象徵,寓意光明、無畏和永恆。古代印度的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均把卐字作為吉祥、清凈、圓滿的標志。佛教借用寓意「一切善願、悉皆成就」的卐字標志,把它作為佛陀神聖、庄嚴、慈悲、智慧和圓滿成就的象徵。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上個世紀20年代,德國納粹黨即「國家社會黨」出現,由於「國家」和「社會黨」的德文字頭均為「S」,兩個「S」斜交而成卐字形。納粹頭目希特勒認為卐字象徵「爭取雅利安人勝利的斗爭的使命」,因而於1920年用作納粹黨黨徽,與佛教的意旨沒有絲毫的關系。如此看來,卐字本是「幸運」與「吉祥」的象徵,與血淋淋清野的納粹黨徽是毫無關系的。(摘自《中國宗教》2004年第二期第66頁)
大家也看到我貼出的德國納粹黨旗的圖片,從這個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出,納粹的標志中卐這個符號的尖端是向上的,整體是菱形的,確實與佛教中卐字正方形的形式不一樣。
此外,我還看到了這個一個說法,也認為是比較合理的:在佛經和佛寺中卐字有向左旋、也有向右旋的。此字極易與德國納粹黨徒的臂章和旗幟上的標志相混淆。二者結構雖相同,但形狀不同。納粹黨徒的標志是其黨全稱兩個縮寫S字母的交叉。中間相交部分為「×」形,連其周邊空缺,整體呈菱形。佛教此字中間相交部分為「+」形,連其周邊空缺,整體呈正方形。竊以為,不管此字向左旋,還是向右旋,只要能和德國納粹法西斯黨徒的標志區別開來即可。
所以綜上所論,我認為:佛教中的卐字,與納粹黨的標志,是截然不同的,大家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特別是在涉及到宗教問題和宗教團體的時候,更要小心對待啊。
6.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
蘇東坡第一次見到佛印的時候,只見佛印是一個樣貌憨態可掬的胖和尚形象,全然沒有得道高僧的超脫氣質,於是蘇東坡對外界傳言的佛印修為很高,感到半信半疑。
在和佛印交談的時候,蘇東坡從天子講到百官,從治國講到齊家,佛印只是靜靜地聽著,始終一言不發。佛印的一聲不吭令蘇東坡越發瞧他不起,蘇東坡打心裡將佛印視為一個浪得虛名的和尚。
後來他們談論的話題轉移到了佛法上,佛陵者和印問蘇東坡他在蘇東坡心裡是一個怎樣的人,蘇東坡一向直言不諱,也不屑於說一些奉承的話,於是就跟佛印坦白,直言在蘇東坡面前佛印就是一個沒有真本事的騙子。
聽了蘇東坡的評價之後,佛印只是笑了笑不作任何回答。蘇東坡見佛印不反駁,以為他是默認了自己的看法,於是有些得意地反問佛印,在佛印眼中蘇東坡是一個怎樣的人。佛印對蘇東坡給嫌判予了高度的評價,他稱蘇東坡為學士,認為蘇學士是一個很有學問又有修養的人,佛印自愧不如。
(6)佛印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尺盯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
7. 一個和尚背對一個祼女而坐,表現坐懷不亂的圖片
人們常說柳下惠坐懷不亂,在女色面前,根本就不動心。宋朝的和尚佛印,也同樣坐懷不亂,相傳他是蘇東坡的前世大師兄,專為度蘇東坡而來。
據《三言兩拍》記載,蘇東坡一直勸佛印還俗入仕,都遭到佛印的拒絕,因此蘇東坡心生一計,想通過一女子來試探佛印,佛印不為之所動,蘇東坡見佛印是真修行之人,便隨佛印修行,最後也得正果。佛印所來的目的也達到了。
《三言兩拍》之「佛印師四調琴娘」記載,只見那佛印颯然驚覺,閃開眼來,壁上燈尚明。去那燈光之下,只見一個如花似玉女子,坐在身邊。佛印大驚道:「你是誰家女子?深夜至此,有何理說?」
琴娘見問,且驚且喜,揣著羞臉,道個萬福道:「我乃日間唱曲之琴娘也,聽得禪師詞中有愛慕賤妾之心,故半夜前來,無人知覺,欲與吾師效雲雨之歡。」佛印聽說罷,大驚說:「娘子差矣!貧僧夜來感蒙學士見愛,置酒管待,乘醉亂道,此詞豈有他意?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見之,無絲有線,吾之清德一旦休矣。」
琴娘聽罷,哪裡肯去。佛印見琴娘不肯去,便道:「原來如此,必是學士教你苦難我來!吾修行數年,止以詩酒自娛,豈有塵心俗意。你若實對我說,我有救你之心。如是不從,別無區處。」
琴娘見佛印這樣說,眼中垂淚道:「此果是學士使我來。如是吾師肯從賤妾雲雨之歡,明日賞錢三千貫,出嫁良人;如吾師不從,明日喚管家婆決竹篦二十,逐出府門。望吾師周全救我!」道罷,深深便拜。
佛印聽罷,呵呵大笑,便說:「你休煩惱!我救你。」於是在書袋內,取出一幅紙,有現成文房四寶在卓上,佛印捻起筆來,做了一首詞,名《浪淘沙》:
昨夜遇神仙,也是姻緣。分明醉里亦如然。睡覺來時渾是夢,卻在身邊。
此事怎生言?豈敢相憐!不曾撫動一條弦。傳與東坡蘇學士,觸處封全。
佛印寫了,意不盡,又做了四句詩:
傳與巫山窈窕娘,休將魂夢惱襄王。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東風上下狂。
當下琴娘得了此詞,於是回堂中呈上學士。學士看罷,大喜,自到書院中,見佛印盤膝坐在椅上。東坡道:「善哉,善哉!真禪僧也!」賞琴娘三百貫錢,擇嫁良人。
東坡自此將佛印愈加敬重,遂為入幕之賓。雖妻妾在傍,並不迴避。佛印時時把佛理曉悟東坡,東坡漸漸信心。後來東坡臨終不亂,相傳已證正果。至今人猶喚為坡仙,多得佛印點化之力。
很多神不敢下世,因為弄不好自己都會毀在裡面,如果佛印不是內心堅定,不但救不了蘇東坡,甚至連自己都會毀在這里。修行之難可見一斑。
8. 核舟記中佛印的性格特點
佛印「矯首昂視」有一種豁達開朗的性格特點
《核舟記》是明朝文學家魏學洢創作的一篇說明文。此文細致地描寫了一件微雕工藝品——「核舟」的形象,其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成就,表達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贊美,以及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高度贊揚。
全文語言生動平實、洗練,「核舟」的形象刻畫得十分具體,其上的人物亦描繪得逼真而又生動,這些都無不體現了作者細膩的文筆。
(8)佛印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中國古代的雕塑工藝發展到明代已經非常精湛,特別是微雕工藝更是如此。明代民間微雕藝人王叔遠,雕刻了這艘核舟,並將之送給作者,作者驚嘆其技藝高超,而作此文。
文章賞析:
此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典故——「大蘇泛赤壁」。
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作者經過細致的觀察,准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來描寫整個核舟,寫了作者對核舟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藝術家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贊嘆以及對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贊美之情。
先是概括地介紹王叔遠微雕技藝的「奇巧」以及他技術的全面,既是全文的總提,也為轉入正題蓄勢。文字雖短,作用卻大,不可以沒有。
接著詳細介紹核舟所表現的蘇東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從全舟到局部,從船頭到船尾,從陳設到人物,從容寫來,層次分明,絲毫不亂。擾拍尤其注重細部的描寫,如雕欄上的對聯,船頭人物的姿緩燃羨勢和神態,舟子的動作,都寫得生動如見,令人既佩服王叔遠雕刻之神,又贊賞魏學洢觀察之細。
刻者與寫者,可謂是相互發明,相得益彰了。從描寫看,王叔遠不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見地。他表現東坡赤壁之游,不是簡單地再現歷史,而是對歷史事實進行了合理的改造與加工。
譬如雕欄上的對聯,右邊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蘇東坡十月寫的《後赤壁賦》,而左邊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是蘇東坡寫於七月的《前赤壁賦》中的名句。雖然季節有點不對,但用以揭示東坡泛舟時的月夜之景,卻有不容抹煞的作用。
又譬如所刻船頭的三人,神態逼真,直如圖畫,但卻與歷史事實不符。因為東坡泛舟赤壁時,第一次只有一個客人,第二次有兩個客人,均無姓名,並沒有黃段迅庭堅與佛印參加,現在王叔遠把他們硬扯在一起,當然體現了他的思想寄託。大約以佛印來體現東坡的禪味十足的空靈,而讓黃庭堅這個摯友來安慰他的寂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