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採茶姑娘頭巾圖片上哪裡去找
擴展閱讀
擔當上進的女人圖片 2025-02-12 16:31:57
男人仰頭吃葯的圖片 2025-02-12 16:20:49

採茶姑娘頭巾圖片上哪裡去找

發布時間: 2023-05-14 23:34:37

Ⅰ 壯族的節日是什麼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歌圩節(三月三)、隴端節、中元節。

壯族的節日有哪些 壯族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很多都與漢族相同。正月過年非常熱鬧,各村寨青年男女都要以傳統購「拋綉球戲撲」。打「磨秋」也是傳統內容之一,即栽一直木於地上,以一橫木鑿其中,合於直木頂的磨心上,二人一左一右撲於橫木兩端為戲,此起彼落,此落彼起,騰在半空,非常有趣。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祭龍」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歷需要的雞、豬等犧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騎馬、戴斗簽者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能使人畜平安,五穀豐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後並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獻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還有許多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準吹火,不得串門。平時不能坐在門檻中間。不能用腳踩灶台和三腳。不能抬著鋤頭或戴著斗笠進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龍山上的樹木。如有結婚之家,孕婦不準去看新娘。家有產婦時,門上懸掛草帽一頂,暗示外人不得入內。
跳宮節

在雲南省的富寧、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那坡等地,每年農歷四月間要過跳宮節。各地的節日時間有區別,有從四月初三開始的,也有從四月初八或十一開始的,節日活動連續三天。
第一天要稱舉行請鼓儀式,由那公(寨主)、宮頭(總管)等人身著古裝,帶著准備過節的村民去請那摩(年紀最大的頭人)起銅鼓過節。那摩應允後就領著大家到埋鼓的地方,焚香頌經,虔誠祭祀,然後才把銅鼓從地下挖出來,連同祭品一起系在鼓架上,眾人載歌載舞,簇擁著反銅鼓抬至節日跳舞的地方宮坪。
宮坪選在村邊壩子上,中間用籬笆圍著一蔸金竹。相傳他們的祖先在一次戰爭中被外族圍追,一位英雄藏身於金竹叢中,用計擊退了敵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敬獻金竹,形成了圍著金竹跳舞唱歌的跳宮節。
節日的一切准備就緒後,由那摩擊鼓三下,宣布節日開始。接著吹起葫蘆笙,擊起銅鼓,人們伴著音樂,和著鼓點,圍著金竹熱情地跳舞。不時有人跳餓了累了,便停下來吃點糯米飯,嘗塊肉,喝口酒,然後繼續跳舞。
歡快的歌舞活動持續兩天。第一天晚上,人們要結隊到那摩和那公家去祝賀節日。第二天晚上則到各家各戶去跳金竹舞,祝福家家戶戶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青年們則扮演各種鳥獸,讓大家追打。這種野御信妙趣橫生的游戲,使節日之夜的歡樂氣氛更加濃烈。
節日的最後一天俗稱「過三朝」。中午,由那公組織全村寨各家各戶,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宰雞殺狗,祭祀祖 先感謝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宗保佑。祭祀結束後,還要舉行「送鼓」儀式。由那公、宮頭和七個帕比(節日主持者)帶著眾人載歌載舞護送銅鼓回到那摩家裡。這時,節日告以結束。現在隨著經濟、文化的頌輪不斷發展,跳宮節成了娛樂和物資交流的盛大 *** ,節日內容更加豐富了,附近的壯、苗、瑤、漢等民族也來參與物資交流和娛樂活動,以歡慶節日。
花朝節

農歷二月初二舉行,是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花朝節是紀念百花仙子的節日,傳說她降於這天。她喜歡木棉樹,因為它長得挺拔粗壯,春來滿樹紅花,鮮艷如火。所以她常棲木棉樹上,佑護大地百花燦爛,人間安寧。
節日是選在有高大木棉樹的地方過的。男女青年們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他們穿著民族盛裝,懷揣五色糯飯、 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帶上為情人而備的頭巾、千針底新鞋等禮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綉制的綉球。人倦綠叢中三五成群,對唱山歌,贊情侶,誇對方,求連情,同時歌頌百花仙子的佳潔、美麗。唱到情深意醉,綉球便帶著無限的柔......>>

壯族有什麼節日 壯族是多節日的民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其中,春節、「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壯族最重要的節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節、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日等節日。
壯族節日的裝束
壯族的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准備,家家戶戶搞衛生拆搜、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徵著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
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鍾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 *** 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 *** ,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綉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綉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

壯族都有什麼節日 滿意答案熱心問友2012-05-10壯人每月都有自得其樂的節日。其中比較盛大的有春節、螞拐節、三月三月歌節、牛魂節、莫一大王節、中元節和霜降節等。春節春節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台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有的地方把大門洞開,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東方拜揖,祝福道:「東方大利,一年萬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這一天,多數地方壯人是不串門的。人們白天吃湯圓,晚餐才吃葷菜,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這一天一律禁說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裡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干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圍幾十里清晰可聞。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這天也不得殺生,豬、雞、鴨都必須在年前幾天收拾干凈,以備祭祀和食用。壯人沒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見面禮,而是通過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充分表達自己的節日問侯,人們在村裡或路上相見,便互相道賀「恭喜發財。」從初二起,親朋開始來往拜年。特別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敘別情。按通常觀念,整個正月都屬於節日。故雲南文山的壯人要打一月銅鼓,跳一個月舞。另一些則在風景秀麗的河邊、山谷,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螞拐節這是流傳在紅水河畔東蘭、鳳山一帶的古老節日。每年從正月初一起,經過找螞拐、孝螞拐及陪螞拐、葬螞拐三個階段,歷時一個月之久。螞拐節有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很久以前兒子吃老子,殺老母過年。後來出了個孝敬父母的東林,別人要來殺他的父母,他奪刀不讓。他也不去吃別人父母的肉。後來母親死了。他用棺裝殮守靈。屋外螞拐不理會東林悲傷,哇哇叫得人心煩。東林一氣之下,用開水澆了螞拐,誰知惹了大禍。大地斷蛙聲,日頭紅似火,天旱得大地乾裂。後來布洛陀和姆洛甲說螞拐不是凡間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須給她陪罪,請螞拐回村過年,這就是螞拐節日的來歷。另一個故事說,螞拐是雷王之子,被當作天使派到人間,他一叫雷王就給人間雨水,所以人們很感激他,死了弔孝,如敬考妣。這些傳說,都和螞拐是壯族圖騰有關。三月三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 *** 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台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彩鳳、唱採茶擂台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現在,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壯族的其他節日與漢族相同。 壯族的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准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 除夕 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 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徵著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來,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開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著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鍾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 *** 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 *** ,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綉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綉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有以下傳統節日
一 ,三月三,是廣西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節日,2014年確定為廣西傳統習慣節日並放假兩天。 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於壯族地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最為常見。每場歌圩人數少則幾百人,多則數千甚至數萬人。
二,春節,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准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作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
三,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
四,陀螺節,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 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五,隴端節, 是雲南文山富寧縣及附近壯族的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隴端節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
六,吃立節,是廣西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七,婭拜節,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八,壯年在壯語中叫「將也益」,而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穀豐登。

壯族有什麼節日,在幾月幾日,慶祝方式是什麼? 1、三月三
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殺雞宰鴨,喝酒慶賀,採取不同方式歡度這個節日,有些地方比過春節還隆重。
2、春節
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
3、陀螺節
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比賽打陀螺以示慶祝。
4、隴端節
雲南文山富寧縣及附近壯族的傳統節日。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綉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綉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5、吃立節
是廣西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特有的節日。正月三十日。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6、婭拜節
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
7、壯年
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過年十天之內為節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親友互訪道賀,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有的還給周圍兄弟民族送年禮,近鄰的苗、侗、瑤、漢等族,前來作客,有的還鳴炮、擊鼓、吹笙,表示慶賀,到處喜氣洋洋,充滿著民族團結氣氛。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日期是?來歷是? 你可以去查查網路:ke./view/2381#3
裡面都有的。

壯族都有什麼節日 5分 壯人每月都有自得其樂的節日。其中比較盛大的有春節、螞拐節、三月三月歌節、牛魂節、莫一大王節、中元節和霜降節等。
春節
春節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台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有的地方把大門洞開,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東方拜揖,祝福道:「東方大利,一年萬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初一這一天,多數地方壯人是不串門的。人們白天吃湯圓,晚餐才吃葷菜,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這一天一律禁說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裡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干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圍幾十里清晰可聞。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這天也不得殺生,豬、雞、鴨都必須在年前幾天收拾干凈,以備祭祀和食用。
壯人沒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見面禮,而是通過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充分表達自己的節日問侯,人們在村裡或路上相見,便互相道賀「恭喜發財。」
從初二起,親朋開始來往拜年。特別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敘別情。
按通常觀念,整個正月都屬於節日。故雲南文山的壯人要打一月銅鼓,跳一個月舞。另一些則在風景秀麗的河邊、山谷,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螞拐節
這是流傳在紅水河畔東蘭、鳳山一帶的古老節日。每年從正月初一起,經過找螞拐、孝螞拐及陪螞拐、葬螞拐三個階段,歷時一個月之久。螞拐節有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很久以前兒子吃老子,殺老母過年。後來出了個孝敬父母的東林,別人要來殺他的父母,他奪刀不讓。他也不去吃別人父母的肉。後來母親死了。他用棺裝殮守靈。屋外螞拐不理會東林悲傷,哇哇叫得人心煩。東林一氣之下,用開水澆了螞拐,誰知惹了大禍。大地斷蛙聲,日頭紅似火,天旱得大地乾裂。後來布洛陀和姆洛甲說螞拐不是凡間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須給她陪罪,請螞拐回村過年,這就是螞拐節日的來歷。另一個故事說,螞拐是雷王之子,被當作天使派到人間,他一叫雷王就給人間雨水,所以人們很感激他,死了弔孝,如敬考妣。這些傳說,都和螞拐是壯族圖騰有關。
三月三
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 *** 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台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彩鳳、唱採茶擂台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年男女......>>

壯族節日有什麼? 你好!壯人每月都有自得其樂的節日。其中比較盛大的有春節、螞拐節、三月三月歌節、牛魂節、莫一大王節、中元節和霜降節等。

Ⅱ 一部《都挺好》讓蘇州火了!一起來看看蘇州的美景和美食吧

很多人還沉浸在它的劇情和人物關系中,但是我更關心的是它的拍攝地—— 蘇州。



這個「老生常談」的城市,原來還有這么多沒被發掘的驚喜。



蘇家老宅 五卅路同德里


一部《都挺好》不僅火了蘇大強,還火了蘇家老宅。



蘇家老宅位於蘇州的 同德里 ,這里是一處民國時期的建築群。



在很多人眼裡, 蘇州就是園林,杭州就是西湖, 卻很少有人知道蘇州的這一靜謐之處。



電視劇里,蘇家老爛鋒宅是明家兄妹長大的地方,也是擁有他們很多 回憶 的地方。



這里沒有蘇州特有的「粉牆黛瓦」,反而都是青磚建築,古色古香,充滿了韻味。





舊舊的弄堂,高大的梧桐樹,黑色的木門斑駁 ,它不知道見證了多少人代人的故事。




這里據說是30年代上海聞人杜月笙在此建房出租, 同德里,是寄予了「共沐德澤」之意。



來到這里,逛逛小巷,感受一下慢生活的節奏,巷子里種的花,養的鳥都是生活的氣息。




它不算是一個景點,只不過是一個可以讓你懂得生活的地方罷了。




石天冬的食葷者平江路翰爾園


電視劇里除了蘇家老宅,大家最關心的應該就是石天冬的餐廳— 「食葷者」了。



這家餐廳位於蘇州的 平江路 上。



它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叫做 「翰爾園」 的茶館,當然也可以說是一個餐廳。



人均消費呢,比電視里要便宜點,人均100多,但是在這里你只能吃素! 沒錯這是一個素食餐廳, 跟電視劇里的「食葷者」剛剛相反。



不過火爆程度可不亞於「食葷者」,據說這里得 提前預約 好幾天才能排上號。 (好像現在被整改了...)



而這么文雅的餐廳它的選址肯定也不差啊,如果說去蘇州一定要去哪裡的話, 估計很多人都會推薦「平江路」。



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 歷史 老街,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其河名為平江河。 平江路 歷史 街區是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域,堪稱古城縮影。


這里清靜古樸的生活氣息與咫尺外的鼎沸喧嘩迥然兩個世界。



曲水人家的灑掃忙碌, 吳儂軟語的家長里短才是蘇州文化中最綿長久遠的記憶。



而炊煙、書香一並混雜在記憶中, 講述著蘇州當年的風華。



明玉石天冬採茶地貢山島


還記得第一次看明玉和石天冬在這里採茶的時候,就在想這個 浪漫至極的地方究竟是哪裡。飢雹晌



綠色的茶園,隔著屏幕就能聞到茶香。 四面環湖,一股原始質朴的氣息迎面撲來,簡直太適合休憩了。



這里其實就是被譽為「野奢島」的— 貢山島。



這個隱藏在蘇州太湖裡的一座上千年 歷史 的神秘野島!




低調到你在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名字,如果不是因為聲明在外的 貢茶, 或許你之前都不會知道它的存在。



這里的茶叫做貢茶,據說在古代是只有皇家才能喝的茶, 300畝茶園,目前一茶難求!



來這里就算喝不到茶,哪怕就看看這里的山水,配上一曲古箏,也是心滿意足了肆悶。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古人對蘇州和杭州的美稱。



喜歡它不僅因為它是 歷史 悠久的千年古城,還因為它是最具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化城市。



蘇州既有小橋流水人家的 江南水鄉, 又有碧波浩渺秀麗多姿的 太湖; 蘇州是多變的,它既是冠絕天下的 精緻園林, 又是粉牆黛瓦的 傳統民居。



比起吳中第一名山 虎丘, 我似乎更加偏愛夜半鍾聲到客船的 寒山寺。



若你疲了,倦了,乏了,就來蘇州吧,在青石路上走一走,讓吳儂軟語暖一暖你的心。




1.這里的園林很絕


都說蘇州園林甲天下,咫尺之內早乾坤,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中國的四大園林,蘇州就佔了兩個,一個是 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拙政園,一個是以假山為奇的留園。




喜歡園林是因為這里漏窗、迴廊相連,園內的 山石、古木、綠竹、花卉, 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讓你身在其中卻不知在何處, 處處皆不同的風景。




再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情趣,如 夏日蕉廊,冬日梅影雪月,春日繁花麗日,秋日紅蓼蘆塘, 無不四時宜人,創造出處處有情。




除了拙政園和留園,蘇州一共有大大小小的園林 60 多處。



浪滄亭 的亭立山嶺,高曠軒敞,石柱飛檐,古雅壯麗,山上古木森郁,青翠欲滴。



網師園 的布局緊湊,建築精巧,空間尺度比例協調,深蘊的文化內涵和典雅的園林氣息,讓人懷念。



獅子林 的寺峰古柏,飛瀑層樓,暗香疏影樓是樓非樓,樓上走廊可達假山的布局讓人驚艷。



2.這里的古鎮很像畫


碧玉周庄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個周庄。



蘇州崑山市的周庄因水成街,因水成路,水滋潤著周庄,水豐富著周庄, 水是周庄的靈魂。



「水鄉小巷多,人家盡枕河」。


如果不是這古樸秀雅的明清民居,這一片流水也算平常,如果不是這一片流水的生機無限, 那青瓦白牆原也顯素淡。



富土同里

蘇州城和同里鎮,坐車只有半個小時的路程。



可是,繁華的城市和通幽的小鎮, 卻有著遙不可及的距離。 很多時候, 距離,不是用路程來丈量,而是用心去經歷。



這個有「東方小威尼斯」之稱 ,「小橋,流水,人家」般詩情畫意的江南古鎮值得你背上背包來此漂泊。



風情甪直

這里被譽為五湖之汀的神州水鄉第一鎮,擁有2500年的文明 歷史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甪直的農村婦女,她們歷來以 梳髻髻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檔褲、束裾裙、著綉花鞋, 古樸的生活氣息一定能打動你。



如果這些還不夠你「浪費」時間的話,你還可以去 千燈古鎮 感受「江南一絕」的明清石板街。



也可以去 木瀆古鎮 發發呆,看清晨的煙霧繚繞。



或者去 銅羅古鎮 尋那千古的酒香。



在蘇州的古鎮里,你只會怨恨陽光升起或落下太快,不忍著夜色來的太過匆忙, 只願沉醉不歸。




3.這里的 美食 很誘人


來蘇州,除了賞園林,轉老街,乘遊船, 自然還要品一下地道的蘇幫菜。 蘇州人喜歡聽曲、品茶、吃蘇幫菜...



蘇州 美食 種類繁多,糕點、水產、茶、蘇幫菜、麵食、小吃等等琳琅滿目, 遊客蘇州不怕沒有吃的,就怕不會吃。



蘇州的麵食

一提到面很多人會先想到北方,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蘇州的面也是 一絕。



蘇面的面湯都是精華。 一般用棒骨、鱔骨、雞鴨等吊制而成,吊湯師傅天不亮就會來店裡吊湯,而且中間不能加水,一鍋湯要用到底。



在蘇州吃面分為很多種類,老人說的 「硬面」 便是面不要煮太久,早些撈進碗里,後撈的是 「爛面」。

「寬湯」 是多點湯, 「緊湯」 便是少要湯, 「無湯」 就是拌面。



蘇州的糕點

一提起起蘇州就必須要說蘇州的糕點,不僅味道好, 造型更是精緻到不行。



蘇式糕點,就如同江南女子一般,精緻美麗,富有韻味。



就單純的去看其糕點的製作方法以及糕點的外觀,就會讓人心生戀意,倘若細細品味, 將會讓品嘗者的味蕾的到綻放。



蘇州的本幫菜

來蘇州當然要嘗一嘗地道的本幫菜啊, 蘇菜可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以「南甜」著名。



清溜河蝦仁 茶香清醇,蝦仁鮮滑,令人回味無窮。



松鼠鱖魚 經道光皇帝御筆賜名而得,乃江南最為著名松鶴樓的佳餚上品。



蘇州人做的菜,是把生活的百味融入了其中,是把人生的態度做進了菜里,是把 情感 的變化浸入了每個食材的細胞中。




4.這里是蘇州啊


什麼才是生活?


是花不完的錢還是喝不完的酒,這應該是每個人都思考過的問題。


看《都挺好》的時候,羨慕姚晨有錢, 但是更羨慕她的生活。



累的時候可以驅車去附近的古鎮放鬆心情,工作完之後可以在寧靜的夜色中 覓得一家小店,酌一杯小酒,發一會小呆,洗去一身的疲憊...



就連小小的弄堂里都充滿了煙火氣...



原來書本上的蘇州,是景色絕佳之地,是文藝之城, 但是缺少了 情感 。


直到你親自去蘇州體驗過,你才能明白什麼是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如果可以,我只願在粉牆瓦黛間這么一直的走, 街邊小攤的吆喝聲,偶爾探出牆頭的青柳枝,還有轉角處的小橋流水人家。


哪怕這里偶爾會陰雨綿綿,也是別有風味。


Ⅲ 苗族的文化特色

1、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2、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

3、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岩、橋等。在雲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跡。

4、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苗族婦女上身孝乎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巧李悉短不及膝,婀娜動人。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

5、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後來輸入的。因為過去苗族沒有文字書寫自己的苗姓,只用漢字書寫漢姓,以致使人誤認為只有漢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漢姓」之前,苗族內部早有自己區分血緣宗親和族系的「苗姓」。

(3)採茶姑娘頭巾圖片上哪裡去找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遊地的靈魂,也是構成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西江苗寨之所以能夠發展旅遊業,最顯而易見和最富有吸引力的核心資源,就是由上千棟木構吊腳樓依山就勢構成的村落景觀,以及蘊含在村落裡面的苗族優秀傳統文化。

西江苗寨歷來以稻作農業為主要生計方式,村民謀生,以種植水稻為主,燒荒種小米次之,農閑時上山打獵以彌補肉食的不足。改革開放以前,農業在西江苗寨占據主導地位。改革開放後,西江苗寨開始零星出現各種經營商戶。

到1995年,整個村寨僅有10戶人家從事商業經營,20來戶人家從事刺綉品加工,跟全國眾多的民族村寨一樣,生計單一、經濟薄弱,沒有任何現代產業作為發展基礎。自2008年旅遊開發以來,無論在景觀景點打造、旅遊文化產品供給、還是營銷策略上,都緊緊以苗族文化為引領。

Ⅳ 苗族介紹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南蠻傳》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苗族服飾是一種原始苗族人民的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存根,一種無字的歷書,一種無聲語言和標志。

苗族服飾由於性別、年齡、婚否等情況而不同,並且有地區差別,但都保持一種從古至今的傳統款式。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斑斕,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傳統。服飾用料則以居住地出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而成。苗族男子的裝束則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我們所說的苗族服裝的款式多樣,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節日盛芹盯裝或者叫禮服。苗族服裝按地域可分為五種型制: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含悄、湘西型和海南嫌老和型五種。

黔東南苗族服飾:流傳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個縣市和都勻、荔波、三都、興仁、安順,廣西融水、三江等區域。上衣有大領對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長短不一,佩戴各式圍腰和綁腿。發髻也有較大差異。黔東南苗族服飾大約有30多種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飾:主要流行於貴陽、龍里、貴定、惠水、平壩、安順、平塘、羅甸,雲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以黑、白、藍色線綉衣裙或蠟染。大領對襟開,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髻發。黔中南苗族服飾有5種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飾: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以及雲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飾色彩較淺,蠟染工藝普遍。服飾和發型多種多樣。

湘西苗族服飾: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陽、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頭帕和變型式樣,服飾亦有8種。

海南苗族服飾:由於海南苗族受當地黎族服飾的影響,苗女穿右偏襟長及膝部的長衫,僅一扣,無領,蠟染短裙,以黑、紅色為主,花紋較少,束發,包一綉圖案花紋的頭巾,外面再蓋一條綉有花邊的尖角頭帕,套上一條紅帶子垂在背後,顯出與其他地區的苗族服飾的非常不同。

Ⅳ 頭巾的概述

釋義
詞目:頭巾(Headscarf)
拼音:tóu jīn
解釋:裹頭用的布巾
1.裹頭的織品。2.指明清時規定給讀書人戴的儒巾。
頭巾本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地里進行農作的時候為了盡搜笑量少的避免炙熱太陽炎熱的光照而發明的一種簡單朴實的小發明。後來被廣泛的流傳至今,成為一種運用方便,價格實惠的的飾品。當然也只是為了抵抗陽光的照射。古時是農民的專用品,在我國少數民族也有人佩戴。現代福建採茶女在採茶的時候會佩戴頭巾來遮陽。
詳細解釋
1.裹頭的織品。《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唐】於鵠《過張老園林》詩:「身老無修飾,頭巾用白紗。」【宋】高承《事物紀原·冠冕首飾·頭巾》:「古以皁羅裹頭號頭巾。蔡邕《獨斷》曰:古幘無巾;王莽頭禿,乃始施巾之始也。《筆談》曰:今庶人所戴頭巾, 唐 亦謂之四腳,二系腦後,二系頷下。取服勞不脫,反繫世滑含於頂上;今人不復系頷下,兩帶遂為虛設。後又有兩帶四帶之讓枯異,蓋自 宋 朝始。」徐遲《牡丹》八:「她貼上烏黑的片子,紮上頭巾。」
2.指明清時規定給讀書人戴的儒巾。《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魯公子 回到家裡,將衣服鞋襪裝扮起來。只有頭巾分寸不對,不曾借得。」 清李漁《奈何天·慮婚》:「就是一頂秀才頭巾,也像天平冠一般,再也承受不起。」
3.指外國人包在頭上的紗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