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豪氣干雲的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千方百計搞笑圖片 2025-02-12 19:31:37
織女的牛郎動態圖片 2025-02-12 19:30:54

豪氣干雲的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14 09:49:49

㈠ 杜甫的身世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編輯於 2013-07-09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唐詩_網易有道出品,少兒閱讀班開課啦!限時1元
根據文中提到的杜甫為您推薦
網易有道樂讀-針對3-9歲孩子定製的少兒閱讀提升訓練營,2節方法課+4節拓展課,增強孩子的思辨力/競爭力/表達力,無限回放,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限時1元
.you.com廣告
世人皆知「杜甫」,卻不知杜甫的這幾個特點
根據文中提到的杜甫為您推薦
杜甫下載,喜馬拉雅有聲小說在線,海量有聲小說,免費下載。
m.ximalaya.com廣告
杜甫的身世背景?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籃球大圖 正在咨詢一個旅遊問題
4條評論
熱心網友5
不錯很全。
查看全部4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出自楚辭詩經的名字大全_唐詩宋詞_免費在線測試
楚辭起名網取名參考楚辭,詩經,唐詩等著作!5分鍾取好美名,唐詩宋詞輕松辦好出生證!,唐詩宋詞分析過程嚴謹,免費測試!
廣告2021-04-18
杜甫的資料,和家庭背景
更多圖片(35張)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75贊·2,403瀏覽2017-11-27
杜甫的身世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飢,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經秦州、同谷,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雲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於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後二年,居無定所。飄泊於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餘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佔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雲:「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合,抒情色彩較濃。戰爭題材在杜詩中數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態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後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禦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後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出作者內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後心境的表現。在《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後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並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於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於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鬱,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後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並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後人尊為詩聖。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後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後,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參考資料: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70.htm
105贊·5,675瀏覽2017-12-16
杜甫的家庭背景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偉大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長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歷三年)冬,攜妻兒乘船離川至岳陽。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長沙)。770年(唐大歷五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玠舉兵為亂。為避戰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轉船頭返長沙居江閣。暮秋思歸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復發,費資用盡,只得溯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投友求醫。不幸病逝於縣治寓所,葬於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孫嗣業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脈相傳。 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史傳論述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註: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谷

㈡ 《沁園春長沙》全文翻譯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譯文
深秋季節,我獨自站立在橘子洲頭,望著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鷹在廣闊的消渣天空里飛,魚在清澈的水裡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這曠遠蒼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該由誰來主宰呢?
曾經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漫遊。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意氣奔放,勁頭正足。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視當時那些軍閥官僚如糞土。
可曾還記得,那時的我們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幾乎阻擋了飛速行駛的船隻。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蘇軾詞《沁園春·孤館燈青》為正體,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另有雙調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三句六平韻;雙調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等變體。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說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南的海洋山,長1752里,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說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小島,西面靠近嶽麓山。南北長約11里,東西最寬處約一里。毛澤東七律《答友人》中所謂長島,指此。自唐代以來,就是游覽勝地。
萬山:指湘江西岸嶽麓山和附近許多山峰。
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
漫江:滿江。漫:滿,遍。
舸(gě):大船。這里泛指船隻。
爭流:爭著行駛。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鷹在廣闊的天空里飛,魚在清澈的水裡游。
擊,搏 擊。這里形容飛得矯健有力。翔,本指鳥盤旋飛翔,這里形容魚游得輕快自由。
萬類: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深秋。
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
悵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
悵:原意是失意,這里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激昂慷慨的心緒。
寥廓(liáo kuò)拿吵悄:廣遠空闊,這里用來描寫宇宙之大。
蒼茫:曠遠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沒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長,這里指興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
這句問話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在這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到底應該由誰來主宰國家興衰和人民禍福的命運呢?
百侶:很多的伴侶。侶,這里指同學(也指戰友)。
崢嶸(zhēng róng)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崢嶸:山勢高峻,這里是不平凡,不尋常的意思。稠碰物:多。
恰:適逢,正趕上。
恰同學少年:毛澤東於1913年至1918年就讀於湖南第一師范學校。1918年毛澤東和蕭瑜、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
風華正茂:風采才華正盛。
書生:讀書人,這里指青年學生。
意氣:意志和氣概

㈢ 新版《天龍八部》和之前的版本你更喜歡哪個

新版《天龍八部》和之前的版本自然是之前的版本要好,不管是胡軍版還是黃日華版,都吊打新版。

新版《天龍八部》槽點滿滿

於榮光導演的《天龍八部》,本來讓人期待不已,於榮光的口碑很好曾經導演過《木府風雲》這樣的口碑之作,可惜經典翻拍註定要受到質疑。更何況這版的天龍八部,不管是從演員的選擇,還是從情節的設計都有很多硬傷。

喬峰是一個響當當的大俠,這是一個充滿男人味的角色,黃日華和胡軍一個充滿俠氣,一個充滿霸氣。而楊佑寧的古裝讓人太違和,再加上亂砰砰的頭發和那臟兮兮的長袍,就算是丐幫幫主,也沒必要整這么邋遢。

段譽第一次見到王語嫣竟然尿褲子,這個情節真是讓人頭皮發麻,就算是被神仙姐姐驚艷到,也不至於尿褲子這么誇張吧?再加上後續的武打動作,總是使用背景虛化,每次到了刺激的打鬥環節,就用飛來飛去來表現,就跟過家家一樣。

03年的《天龍八部》較為經典

2003年的《天龍八部》是由張紀中擔任製片人,改編的相對來說比較符合原著。不管是從角色選擇,還是從情節設計,都讓人覺得驚艷。影片整體採用實景拍攝,從雲南到浙江,再到真材實料的建築,每一個場景都是美輪美奐。

03版的《天龍八部》也是最為尊重原著的一個版本,描繪的人物群像也非常生動。每一個人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悲歡,而這些故事線又能完美的融合到一起,讓人慾罷不能。

㈣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翻譯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翻譯,是一篇贊揚畫的詩作,也是一篇傳世名篇,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本文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翻譯由大學高考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導讀: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題畫詩。其原文如下: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杜甫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壯哉昆侖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中有雲氣隨飛龍。
舟人漁子入浦漵,山木盡亞洪濤風。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
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翻譯:
十天畫完一條河,五天畫完一塊石頭。他作畫不願受時間的催逼,貿然從事,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後,才從容不迫地將真跡留於人間。掛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侖方壺圖,山嶺峰巒,巍峨高聳,蔚為壯觀。圖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為源頭,一直綿延流向日本東部的海面,猶如一條銀絲帶,場面十分壯觀,岸邊的水勢非常浩渺,縱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連為一體,與銀河相通。畫面上雲霧迷漫,飄忽不定,雲團飛動。在狂風激流中,漁人正奮力駕船向岸邊駛去,山上的大樹被狂風吹得傾斜了。王宰的畫在構圖、布局等方面堪稱天下第一,他能在一尺見方的畫面上繪出萬里江山的景象,就好像用並州的剪刀把吳淞江的江水剪來了一半!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字詞解釋:
①能事:十分擅長的事情。
②日本東:日本東面的海域。
③浦漵:岸邊。
④亞:低垂。
⑤並州:唐朝時期的河東道,即今山西太原,當地製造的剪刀非常有名。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背景:
杜甫定居成都期間,認識四川著名山水畫家王宰,應邀約於760年(上元元年)作這首題畫詩。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賞析:
首四句先不談畫,極力贊揚王宰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他不願受時間的催迫,倉猝從事,十日五日才畫一水一石。只在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後,胸有成竹,意興所到,才從容不迫地揮毫寫畫,留下真實的筆跡於人間。這是大家風度,筆墨自然高超。然後詩人進而描寫掛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侖方壺圖。昆侖,傳說中西方神山。方壺,神話中東海仙山。這里泛指高山,並非實指。極西的昆侖和極東的方壺對舉,山嶺峰巒,巍峨高聳,由西至東,高低起伏,連綿不斷,縱橫錯綜,蔚為壯觀。畫面空間非常遼遠廣闊,構圖宏偉,氣韻生動,給人以雄奇壯美的感受。“壯哉”一詞,表達了詩人觀畫時的美感體會和由衷的贊嘆。此圖不是某一山嶽的實地寫生,而是祖國崇山峻嶺在藝術上集中的典型概括,帶有中國山水畫想像豐富、構圖巧妙的特色。

中間五句,杜甫從仄聲韻轉押平聲東、鍾韻,用昂揚鏗鏘的音調描摹畫面上的奇偉水勢,與巍巍群山相間,筆墨酣暢淋漓。“巴陵洞庭日本東”句中連舉三個地名,一氣呵成,表現圖中江水從洞庭湖的西部起,一直流向日本東部海面,源遠流長,一瀉千里,波瀾壯闊。詩里的地名也不是實指而是泛指,是藝術上的誇張和典型概括。“赤岸水與銀河通”和“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出塞》)有異曲同工之妙,江岸水勢浩瀚渺遠,連接天際,水天一色,彷彿與銀河相通。這里形容水勢的壯美,與上面描繪山勢的雄奇相呼應,山水一體,相得益彰。“中有雲氣隨飛龍”句,語意出《莊子·逍遙游》:“姑射山有神人,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古書也有“雲從龍”的說法。這里指畫面上雲氣迷漫飄忽,雲層團團飛動。詩人化虛為實,以雲氣烘托風勢的猛烈,使不易捉摸的風力得以形象地體現出來。筆勢自然活潑。在狂風激流中,漁人正急急駕舟駛向岸邊躲避,山上樹木被掀起洪濤巨浪的暴風吹得低垂俯偃。“山木盡亞洪濤風”,亞,通“壓”,俯偃低垂;著一“亞”字,便把大風的威力表現得活靈活現。詩人著意渲染風猛、浪高、水急,使整個畫面神韻飛動。

以下是介紹這樣巨大的藝術魅力產生的原因。詩人進一步評論王宰無與倫比的繪畫技巧:“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遠勢,指繪畫中的平遠、深遠、高遠的構圖背景。詩人高度評價王宰山水圖在經營位置、構圖布局及透視比例等方面曠古未有的技法,在尺幅畫面上繪出了萬里江山景象。“咫尺應須論萬里”,此論亦可看作詩人以極為精煉的詩歌語言概括了我國山水畫的表現特點,富有美學意義。詩人深為這幅山水圖的藝術魅力所吸引:“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詩人極贊畫的逼真,驚嘆道:不知從哪裡弄來鋒利的剪刀,把吳淞江水也剪來了!”結尾兩句用典,語意相關。相傳晉代索靖觀賞顧愷之的畫,傾倒欲絕,不禁贊嘆:“恨不帶並州快剪刀來,剪松江半幅練紋歸去。”杜甫在這里以索靖自比,以王宰的畫和顧愷之的畫相提並論,用以贊揚昆侖方壺圖的巨大藝術感染力,寫得含蓄簡練,精絕無比。

這首歌行體詩,寫得生動活潑,揮灑自如。詩情畫意融為一體,讓讀者不知道何者是詩,何者為畫,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讀老杜入峽諸詩,奇思百出,便是吳生王宰蜀中山水圖。自來題畫詩亦惟此老使筆如畫。”可見杜甫題畫詩歷來為人稱道,影響很大。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以上這篇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翻譯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大學高考!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㈤ 你還記得小浣熊乾脆面中的水滸卡108將嗎(超清大圖賞析)

我念小學的時候,門口小店裡的小浣熊乾脆面總是非常誘人,不是因為面好吃,而是袋裡可能抽到各式各樣的驚喜(類似現在的盲盒)。同齡人拆面、抽卡,扔面,然後以「拍洋畫」的方式來賺取心儀的卡片。

圖中孩子在拍《游戲王》卡牌

當時最火的就是水滸卡系列,梁山108將一個個形象精美,散發著濃郁的中國古典風味,以及若有若無淡淡的面香。幸虧我哥吃面如山倒,我沾沾光,也勉強湊齊了這套卡。

可愛的小浣熊cos好漢形象

萬萬沒想到,現在的懷舊市場非常火爆,一張閃卡竟然可以換到一台蘋果手機了,水滸卡價格漲幅絕對超過了房價。我不關注水滸卡的版本和價格,大家在吃面的同時,能體悟國學文化與藝術風味,這才是最開心的。有了藝術價值的加持,讓小浣熊水滸卡在眾卡紛爭的年代脫穎而出,紅遍大江南北,20年來經久不衰。

這套卡片是當年統一集團(小浣熊的老闆)委託上海奧美廣告公司設計的,有幾名畫師參與項目。其中最經典的人物都由一個叫李光頭的人完成,一幅畫的報酬高達3000元!所以早期產出了小李廣花榮,一丈青扈三娘等優秀作品。後來因為一直不漲工資,老李就開始摸魚偷懶,導致各卡水平良莠不齊,也是一大遺憾。

人物多為馬克筆繪制,參考了正子公也的三國志人物,背景則通過電腦軟體敷衍配上。

(本文的圖片均由單反拍攝後修復完成,感謝網友星星雨的好品質卡片支持。圖片下方有我給的藝術價值評分,為SABCD五檔。)

A

宋江紅袍金甲,動作豪氣干雲,好像是想要斗破這蒼穹,一改傳統猥瑣謹慎的小官吏形象,手裡拿著九天玄女贈送的天書。背後那道閃電,是參考水滸傳電視劇的開場動畫。背景陰雲滾滾,高空雲和低空雲能看到漸變,底面插著一塊石碑,當時天師府鎮壓魔星的石碑被洪太尉推開,宋江無疑是第一個飛出去的。

S

盧俊義雖然特點是棍棒天下無對,但水滸卡有一個規律:騎馬的通常都很精美。盧俊義不愧是水滸第一戰神,全身覆滿金燦燦的魚鱗甲,連寶馬的臉上都覆蓋了金甲,馬頭符合透視效果,很有視覺沖擊力。

B

智多星吳用=低配諸葛亮,他的計策並不高明,只能蒙蒙草莽蠢漢,狗頭軍師而已,他也是水滸中我挺討厭的人物。吳用打扮飄逸俊朗,文質彬彬,很符合教書先生形象,背後的星斗暗指他「上知天文」。

A

一清先生公孫勝,我的視角直接被牢牢吸引到了松紋古劍上去,背後升騰起一條入雲龍,他腳踏八卦,一身道袍無風自鼓,眼神煥發出白光,彰顯道法無邊。

S

看到大刀關勝,梁山五虎的首席,乍一看活脫脫的關羽再世,橫刀立馬的氣勢不減其祖先。弓箭、大刀與帽子等小細節來做了區分,仔細看去也不等同關羽。耀眼的金光配合夕陽落日,那把大刀好像就要向鏡頭劈過來,一代猛將形象躍然卡上。這張可以算神級畫工。

A

林沖這幅的場景抓得准,這是風雪山神廟,萬念俱灰的人生至暗時刻,放棄錦衣玉食和安定的家庭可能性,無聲的雪花飄飛,他要落草為寇了,雙眼中滿是對世道的憎恨。

意境是到位了,但披風線條不太自然,像塊石頭。

S

霹靂火秦明,出場次數較多而且是真正的急先鋒,被稱為名將守門員,打得過秦明的人基本都算入一流高手了。身上的札甲敦實,防禦力不容小覷。霹靂火飄揚的紅鬍子與抖動的馬鬃毛,加強了動感。

C

呼延灼與董平一樣,都是抄襲了日本游戲侍魂的人物,加再多的閃光也無法凸顯五虎將的氣概了,宋徽宗賜給的踏雪烏騅馬是放跑了嗎?與前面的秦明和後面的花榮一比,就顯得粗糙而尷尬。

S

花榮被稱作最美水滸卡男一號,花字旗飄揚,滿弓射天狼!白馬的每根毛都是精心繪制的,構圖也無可挑剔,唯一不足是背景比較單薄。由於創下每次必中的神記錄,敵軍主將是不敢出現在他的射程內的。

A

柴大官人手持祖傳的丹書鐵劵,姿態瀟灑大方,背後放射狀霓虹讓他少了古典氣息。

A

撲天雕李應,梁山的財務部主任,他被迫上山,戰績並不顯眼,點鋼槍和五把飛刀百步取人是非常吻合原著的。只不過港漫風格的大臉顯得丑。

A

朱仝與關勝長得都像關羽,差別在於朱仝只是個都頭,身上的鑌鐵甲不如關勝的豪華。雖然李逵殘忍地破壞了他的好前途,好在宋江給他第十二把交椅也算非常夠意思了。

A

魯智深這樣子是上場拚命的架勢,反映的是他前期性烈如火的一面,其實到了中後期我們只能看到他平靜似水的高僧境界了。花和尚是因為他背上有刺青,這個特色其實也值得表現一下。

A

武松看起來也像電視劇里的,兩把戒刀甩起來,用了他絕技:天傷日月斬,玉環步,還有破雲無敵腳。原著我只記得有玉環步,其他是主創人員杜撰的,小時候只要看到這些技能名字我就莫名地興奮起來。

閱讀原文

https://www.toutiao.com/i6955725909949284877/

㈥ 關於夏天的詩句思維導圖

1. 思維導圖(關於詩游悉句
思維導圖(關於詩句 1. 如何用思維導圖背古詩詞
以崔顥的「黃鶴樓」為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世磨脊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先了解內容的意思:

古代的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離去,只留下一座空盪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再回頭,而白雲卻千年不變悠悠地飄飛在空中。晴天時,可以清晰地看到川水流經漢陽的林樹,而鸚鵡洲上方的芳草也隨著風搖曳著。傍晚時,暮色昏暗,看不清我的故鄉,只見江上蒼茫的煙波,讓人徒增感傷。

2、畫出詩中的關鍵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接著把這些關鍵字的意義,用思維導圖分段表達出搜滲來:

4、再來,練習看著思維導圖把文章內容背出來。

5、最後,不看思維導圖,而是根據腦海中思維導圖的印象把文章背出來。

比較長的詩詞可以用另一種「句首字」的技巧來幫助我們快速記憶。同樣的必須先將文章大聲朗讀、熟悉內容,接著按照順序取每一句的第一個字,利用意義或諧音的聯想方法,把這些字串成一個故事。
2. 古詩思維導圖
(一)、描寫春天的古詩詞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唐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二)、描寫夏的古詩詞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3. 關於思鄉的古詩詞的思維導圖包括作者還寫了哪些
漁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導圖:岳陽樓記宋代: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隱曜 一作:隱耀;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4. 絕句古詩遲日江山麗思維導圖
絕句·遲日江山麗

作者: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釋

①遲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軟又濕。

③鴛鴦:一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鴛鴦睡在沙上。

賞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像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5. 村晚古詩的思維導圖
這首詩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騎牛晚歸圖,真正達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在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後),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意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詩前兩句寫背景。首句「草滿池塘」是說節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經長滿,借鑒謝靈運《登池上樓》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滿」字易「生」字,顯出節令的不同。「水滿陂」,是說正逢多雨季節,因此水漲得很高。次句寫遠山落日。用一個「銜」字,形象地現出落日掛在山頭上的情況,與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見煉字之工。又用一個「浸」字,寫落日青山倒映水中,與王安石「北山輸綠漲橫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詩圍繞池塘為中心,以池塘中的綠草與澄凈的池水,帶出青山與落日,中間以一「浸」字作維系,使池塘顯得很熱鬧,色彩也十分絢麗。

在這樣寧靜優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場了。他騎著牛兒,走向村莊,手中拿著支短笛,隨意吹著。與上兩句的恬靜相比,這兩句描繪得非常生動活潑。牧童騎著牛,不是規規矩矩地騎,而是橫坐著;他吹笛也不是認真地吹,而是「無腔信口吹」。於是,牧童調皮天真的神態,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人為之耳目一新。

詩攝取的畫面不大,寫景則集中在池塘上,寫人則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緊緊圍繞著「村晚」二字落筆,把人引入了江南優美的田園之中,使人對悠然恬靜的鄉村生活充滿著嚮往。在此之前,張舜民《村居》詩有「夕陽牛背無人卧,帶得寒鴉兩兩歸」句,與這首詩比,畫面中少了個天真爛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烏鴉,以顯出村晚的蕭瑟。同樣的農村景色,因詩人的心情不同,攝取的畫面便不同,一是充滿情趣,一是惆悵落寞,因此詩家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
6. 《杜甫傳》思維導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1][2]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1]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

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3]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7. 《杜甫傳》思維導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1][2]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1]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3]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㈦ 漫興 杜甫 注拼音字母

一、原文及拼音

sǎn jìng yáng huā pù bái zhān,diǎn xī hé yè dié qīng qián。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sǔn gēn zhì zi wú rén jiàn,shā shàng fú chú bàng mǔ mián。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二、譯文

米糝似的楊花給小路鋪一層白氈,溪水裡點綴的荷花像一疊疊青錢銷凳。

竹筍叢中隱伏著小野雞沒人看見,沖簡沙洲上的小野鴨靠著母親在安眠。

三、出處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七言絕句《漫興》。

(7)豪氣干雲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761年,即唐肅宗上元二年,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二、賞析

此詩是《絕句漫興九首》中的其七,是寫初夏的景色。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景中狀物,這四句詩,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獨立的,一句詩一幅畫面;而聯系在一起,就構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

通過細致的觀察描繪,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散斗褲自然景物的留戀欣賞的心情,閑靜之中,微寓客居異地的蕭寂之感。


㈧ 李白被稱為什麼

李白被稱為詩仙。別稱:李十二、李翰林、納襲李供奉、李拾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埋茄慧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彎答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8)豪氣干雲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李白稱之為詩仙,首先跟他的詩文有一定的聯系,了解李白詩文的人都知道,李白的詩飄逸奔放,誇張手法隨處可見,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垂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換句話說,就是李白的詩已經脫離了地球引力,讀起來讓人飄飄欲仙。

第一個稱李白為「嫡仙」的人是賀知章,據說他在讀完李白的《蜀道難》後,驚呼他是天上下的仙人,當時賀知章的名聲遠遠大於李白,有了賀知章的宣傳後,李白的詩名大振,譽滿京華,後人也把他比為「詩仙」。

㈨ 孫悟空被壓五行山,牛魔王為何不去看他

牛魔王及其「七大聖」原本就是孫悟空的酒肉朋友。《西遊記》,一直以來被稱之為在我國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在當代文壇上擁有著高尚的影響力。西遊記的主人公悟空,經歷了幾百年以來的傳播和3D渲染,早已經成為一代中國人「童年英雄人物」和「精神偶像」。說他是現如今中華文化的圖騰圖片之一,也許也算不上過譽。書里悟空由於大鬧天空,犯上作亂被如來佛鎮壓在五行山下。為何它的昔日弟兄牛魔王並沒有去看過他呢?

我們可以看出來,牛魔王老婆鐵扇公主,黑熊怪也沒給孫悟空什麼臉面。孫悟空被前去鎮壓五行山時,是仙界的「追捕重犯」,牛魔王當然不會冒著被仙界敵對風險去看望這名「表面兄弟」了。

㈩ 《登樓》杜甫翻譯和賞析是什麼

《登樓》翻譯

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的我觸目傷心,在這全國各地多災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
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
可嘆蜀後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梁甫吟》。

賞析

首聯:「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提挈全篇。「萬方多難」以吐蕃入秦為最烈,後邊「西山寇盜」也是指吐蕃,同時還包括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日益衰敗的景象。所以,「萬方多難」既是當時真是的歷史背景,也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杜甫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卻叫人更加黯然心傷。

頷聯:「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杜甫登樓所見。錦江:原出灌縣,流經成都入岷江,屬岷江支流。憑樓遠望,錦江攜著燦爛的春水從天地間奔騰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不定,使人聯想到了動嘩陪族盪不安的國家,那浮雲飄移就像是古今世勢的變幻。上句從空間上開拓視野,下句從時間上馳騁遐思,形成一片宏闊悠遠的意境,包括詩人對國家山河的熱愛和民族歷史的回憶。然而,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而詩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透漏出詩人憂國憂民無限心事。

頸聯:「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主要寫國家戰事。詩人登樓遠眺,由浮雲想到了國家現實情況,雖然大唐朝廷風雨動盪,但代宗又回到了長安,可見「終不改」,這照應了上一句的「變古今」,語氣中流露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一股浩然之氣噴然而出。

尾聯:「可憐後主亂弊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託詩人的個人懷抱。「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先主廟:指蜀先主劉備的廟宇,在成都錦官門外。我們共同想像一下,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

原文

登樓

作者:杜甫〔唐代〕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注釋
客心:客居者之心亂姿。
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
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玉壘浮雲變古今:是說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雲,古往今來一向如此。
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
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於沒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當時和吐蕃交界地區的雪山。
寇盜:指入侵的吐蕃集團。
後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後主。
還:仍然。
聊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名家評價

《石林詩話》: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常恨無復繼者。

《瀛奎律髓》:老杜七言律詩一百五十九首,當寫以常玩,不可暫廢。今「登覽」中選此為式。「錦江」、「玉壘」一聯,景中寓情;後聯卻明說破,道理如此,豈徒模寫江山而已哉!

劉雲:先主廟中乃亦有後主,此亡國者何足祠!徒使人思諸葛《梁父》之恨而已。《梁甫吟》亦興廢之感也。武侯以之。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已在四川居住了五年。此詩國家內憂外患,後聽說好友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欣喜不已。在一個暮春,詩人登樓憑眺,有感而作此詩。

詩人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