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時期南蠻的三個洞主名字
第一洞洞主 金結三環
籍貫:益州建寧(今雲南)
效力勢力:南蠻
簡介:南蠻五溪洞人,為南蠻王孟獲麾下之第一洞元帥。金環三結與同僚董荼那、阿會喃一起守備五溪洞的蠻寨,去抵抗來南征的蜀軍。 由於蜀將魏延、趙雲給諸葛亮的激將法挑撥去偷襲蠻寨,金環三結因而受到突如其來的攻擊。出戰時正逢趙雲,混亂中僅一個回合就遭對方刺死,首級被梟。
備註:金環三結不見於正史,為《三國演義》虛構人物
第二洞洞主 董荼那
籍貫:益州建寧(今雲南)
效力勢力:南蠻
簡介:南蠻王孟獲的屬下,南蠻五溪洞人,第二洞元帥。與金環三結,阿會喃一起擔任孟獲的援軍出征,但是被俘虜。後被諸葛亮釋放。二次出征時,因馬岱偷渡過河而佔領了夾山峪,受命去抵擋馬岱及重舉渣奪糧道。被訓斥的面紅耳赤而退兵,反被孟獲打了一百大棍,後設計綁送孟獲給諸葛亮。孟獲回到本寨,先伏刀斧手於帳下,差心腹人到董荼那、阿會喃寨中,只推諸葛孔明有使命至,將二人賺到大寨帳下,盡皆殺之,棄屍於澗。
備註:董荼那不見於正史,為《三國演義》虛構人物
第三洞洞主 阿會喃
籍貫正前悄:益州建寧(今雲南)
效力勢力:南蠻
簡介:小說中為了回報諸葛亮不殺之恩而與董荼那共謀背叛孟獲擒之送至悔局諸葛亮處。諸葛亮釋放孟獲,結果導致董荼那、阿噲喃被孟獲所殺。
備註:阿會喃不見於正史,為《三國演義》虛構人物
㈡ 太白頂的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
太白頂風景名勝區位於太白頂南麓,以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為中心,北至磨雲山寨、南至田王寨,東與河南省淮源風景區相連,總面積75平方公里。景區內溝深崖險、峰巒雄奇,寺特寨古,山壑奇秀聞名遐邇。其中有清水寺、田王寨等二級景點有4個,有塔林、太白紅葉等三四級景區有400餘個.
隨州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湖北省批准為湖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景區沒有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規劃、建設停滯不前,景區有名無實 ,甚至面臨摘除「省級風景名勝區」稱號的尷尬境地。2007年,湖北省林業態敏握局批准同意隨州市建立湖北七尖峰省級森林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3869.7公頃,建設單位為七尖峰林場,是隨州桐柏太白頂拿碧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12月14日,隨縣成立了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同月28日,湖北省省市領導為風景區揭牌,拉開了風景區建設的序幕。 2007年,湖北省林業局批准同意隨州市建立湖北七尖峰省級森林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3869.7公頃,建設單位為七尖峰林場。七尖峰,原名七峰山,位於隨州城往北70多公里的萬和鎮境內。長期以來,七尖峰以山俊、林幽、潭清、泉醇、雲奇、瀑秀著稱於鄂豫兩省,是一方未開發的處女地。
七尖峰森林公園集山、水、林、泉、奇、幽、險、特、古於一體,生物多樣性和諧並存。動植物達160多種之多。境內蘭花分布廣,品種齊全;食用植物珍珠花、蕨菜類,果中精品獼猴桃豐富;葯用四寶金叉、石豆、馬騰草、天麻園內獨有;野生杜鵑、三角楓、五角楓、檀木滿山遍野;珍奇動物獾、雉、豬、兔、狼、蛇、羊等出沒林間。古剎雲禪寺歷史悠久,香火久盛不衰。以雲禪寺為核心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物繁茂,帆慶古樹參天。整個林場景色宜人,人文景觀豐富,開發潛力大。
據《隨州志》記載,七峰聳秀成削如筍,離立雲霄,俗謂之七尖峰。山頂有黑龍潭,山半有雲禪寺,西南山下有黃龍潭,歲旱每取水於潭則降雨。上有黃龍寺中銅鐵諸佛天神像,為明僧大林駐錫地。岩景幽秀如祖師頂、靈宮殿、十八盤、卡虎石、猴子石、大仙垛、小仙垛,天然奇異。古松一株高十餘丈,枝幹古拙,低垂半面,俗名為順風旗,數千年物也。
一年之中,七尖峰迷人的色調隨季節而變,春來漫山新綠,欣欣向榮;夏日密布濃蔭,蒼蒼鬱郁;金秋楓葉紅遍,盡染層林;寒冬勁松傲雪,素裹玉肌。遇晴天藍天紅日白雲,雨後初霽則雲蒸霞蔚,氣象萬千。
七尖峰與法海
相傳,當年法海法師用雷峰塔鎮了白蛇娘娘以後,如來佛收了法海的禪杖,貶其尋訪寶地建寺化緣,改惡從善。法海帶著小和尚,四處雲游,來到隨北一百五十里的地方,發現有一片山,直聳雲天。法海法師脫下袈裟一甩,罩住了七座山峰,這就是現在的七尖峰。於是,他們在山腰腹地修了一座廟,取名叫雲禪寺,俗稱雲堂寺。雲堂寺修成後,香火旺盛。
七尖峰與西遊記
據《新野縣志》記載,明代吳承恩曾在桐柏鄰縣新野做過縣令,多次到桐柏山游覽,後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並結合桐柏多處地名為雛形完成了名著《西遊記》。例如,桐柏山太白頂,相傳為太白金星下凡塵之地,與《西遊記》中人物太白金星相對應;隨縣七尖峰雲台禪寺祖師智勤號菩提祖師,與《西遊記》中人物菩提祖師對應。桐柏縣桐柏山淮源風景區內有水簾洞、通天河、跑馬場等地名;隨縣桐柏山七尖峰上有五指峰、和尚石、猴子石、天蓬石、仙人頭、大仙垛、小仙垛、黃龍潭、黑龍潭、牛魔石等地名,均與西遊記中或人物名或地名相關聯。 七尖峰雲堂禪寺
七尖峰雲堂禪寺,位於湖北省隨州市一百五十華里,主峰海拔九百九十六點六米,一峰聳立,群山環抱,分隨北之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登臨峰頂,可北望黃河,南瞰長江;東窮大別、山川田野,交織縱橫,西盡伏牛,群山岡巒乍起乍伏,蜿蜒盤結逶迤而來,旋斷旋續,勢如游龍。山石千奇百怪,以天然之界,峰下岡巒起伏,山勢巍峨古木參天,濃蔭覆地,山環水抱。雲霧彌漫峽谷,般橫瑞彩,氤氳氣勢磅礴,風光綺麗實乃藏龍卧虎之地。神奇仙游之境,僧道辟穀修道之場所。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質清潔,實為難得之佛教聖地。唐朝有神僧,號智勤,俗名朱其事,神僧傳尊為菩提祖師。河南省鄧州人,出家在舍利洲大興國寺為僧,貞觀年間弘化佛法,游化至此,視峰頂懷下,彌勒便便大腹,石窗聚日月之精華,納山川靈秀。宜建伽藍「妙覺寺」,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菩提祖師,《神僧傳》有載,唐開元年間維建本寺,厥後遭兵燹擾攘。寺毀於兵火。
明朝宣德年間,真空禪師主持妙覺寺,明成化十八年,有東魯青州府益都縣石佛寺,昭禪師高足大休和尚,徑上伏牛山千峰庵達摩處請疑,猶如蒙遂往四川霧中山過夏打佛七,忽悟心空,方知自性現前。然後,敬禮寶峰石門禪寺,興無盡和尚,雲游欣覽山水,見隨陽七尖峰白石岩青松異氣,應擴建叢林更名「古剎雲堂禪林」,又名雲堂禪寺。香火漸盛,明朝天啟七年重修。
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大規模維建,建築雄偉,氣勢磅礴,有小九華之譽稱,素稱南九華,北七尖峰,傳為美談。僧眾日增,是雲堂寺的鼎盛時期,又以諸多的名勝古跡,聞名海內,如奇特的白龍池。大雄寶殿檐下自響的木鈴,掃地的銀杏樹,自開的石門,楊樹沖天,須風拽旗,峰巔的彌勒頂。主峰的瞭望台,紅石寨,天保寨,猴子石,耙石岩,黃龍潭,黃龍廟,黑龍潭,天然卧龍佛,石林迎客松,聳入雲霄的佛雲洞,老馬墳,大仙朵,小仙朵,一字排開的七峰拱朝等古跡,其景物之盛,歷來吸引著墨客騷人,及大量的旅遊雅士絡繹不絕,迷而忘返,被譽為人間福地,洞天佛國之美稱。
民國年間有傑出高僧錫住此山,如:真空、海圓、體光、真廓、海默、大黑法師在此習定三年,民國三十年有印輝主持雲堂寺事務,抗戰時期,中共黨員徐三多、董德豹等人,在此搞地下工作,抗戰時期原隨縣萬和區長周佰勛將區公所設立寺內。解放前夕,因土匪猖獗,強占本寺,當局派軍剿匪,再次毀於兵火。雲堂禪寺,自貞觀年間菩提祖師朱智勤開山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變演經歷千年滄桑,經每個朝代興頹擴建,屢毀屢建,可惜毀於戰亂,成為現在的原址。適逢文化大革命,寺院文物古跡被毀壞,是殘牆斷壁。
改革開放以後,在隨州政府支持下,以及僧俗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一九九七年,主持釋印國,決意重建蘭若,振興釋教。即率僧眾居士辛勤勞作,殿堂巍然面世。蘭若宇廓庄嚴古樸,佛像神態栩栩如生,僧俗墨客騷人,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寺院越建一新,晨鍾暮鼓,香火旺盛,蒸蒸景象,即成業績。釋印國, 頗深得酬慰,重建工作,用戾浩繁,炎黃子孫,禮越康凱,以啟世人。
雲台禪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嘉慶年間享有「南方普陀,北方雲台」的盛名。佛教聖地、禪宗五個流派之一臨濟宗白雲系祖庭。1989年開始重修。橫跨鄂豫兩省,大雄寶殿在湖北境內,齋堂在河南境內,所謂「湖北上殿,河南吃飯」。寺旁古井為淮河發源地第一井。現任住持清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
卧龍寺
同治三年(1864年)建,原屬雲台禪寺下院(分院),同屬臨濟宗白雲系。住持妙同法師。
玉皇閣
位於淮河鎮玉皇頂(又名太乙頂),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
清水寺
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有近400年歷史。多年來,由於過度砍伐和火燒,寺院周圍的山林破壞十分嚴重,昔日的青山綠水變成了荒山禿嶺。2007年10月,清水寺與當地村委會達成協議,將清水寺周邊的10000多畝山地承包下來,並開通近七公里的通山公路,為大規模植樹造林作準備。同時,清水寺還做出造林規劃,計劃10年植樹50萬棵,讓周邊荒山重現綠林。截至目前,寺院已購買樹苗在承包的荒山上種植了松樹2萬多棵,培育樹苗5萬株,覆蓋面積達200畝。清水寺在植樹同時注意護林,利用法會、開展活動等方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當地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號召他們共同護林。
子房廟
據《漢書.張良》載:張良輔佐漢高祖統一天下,積勞成疾,體弱抱病,為求長壽清凈,便隱逸山水。他說:「……(我)今以三寸舌……封萬戶侯,位列侯……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道,欲輕舉。於是他雲游四海,足遍天下。尋至太白頂主峰一天然洞內隱居修身,故此洞名曰張良洞。
今隨縣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區亦有張良廟。
保安禪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傳臨濟宗。
回龍寺
位於韓家灣,建於清朝乾隆初期,損於文革期間,2008年開始重建。
海會寺
位於車店,建於唐朝,文革時期被破壞,1994年重修。住持印奎法師。
朝陽寺
位於新城晁山界口村,1995年重建。住持印凡法師。
雙廟
位於沙河村,損於文革期間,2009年動工重修,定於農歷臘月初八落成。住持斯明法師。
另有鐵佛寺、天橋寺、佛山寺、黃龍寺(七尖峰黃龍潭旁)、龍華寺(2000年重建)、車店十方寺等,有些僅存遺址。 田王寨的由來
早在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民族便將南方長江流域與自己文化習俗不同的居民統稱為「蠻」,或稱「荊蠻」。「荊」概述蠻族居住的地域,相當於今湖南湖北地區。春秋戰國時,華夏文明擴展,蠻族越來越局限於一些固定區域。西漢時期,在洞庭湖西邊的山嶺中,居住著古老的以犬為圖騰的磐瓠蠻,西漢政府在那裡設置武陵郡,故又稱武陵蠻;在今湖北西部、四川東部地區,居住著以白虎為圖騰的廩君蠻,又稱巴蠻或巴郡南郡蠻;在今四川嘉陵江中下游一帶,還有一支被稱為板(木盾)蠻的蠻族。東漢時,各支蠻族都曾發生過反抗東漢政權的斗爭。
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分裂時期,淮河流域與漢江流域常常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江淮間及漢江流域原有居民常迫於戰爭向南遷移,這些地區出現大量空荒之地,又是南北各政權行政控御較薄弱的地區。於是,原來居住於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江夏郡的各支蠻族借機向北向東廣為遷徙,占據上述因戰爭和人口流亡而形成的空荒之地。
在蠻族遷徙過程中,今隨州地區為重要通道,而其西南、西北及北部山地又是蠻族遷居的理想場所,因而也成為蠻族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一。南朝宋、齊曾在這里設置過眾多的「左郡」,如北隨安左郡地當今隨州市西北,東新安左郡所轄九縣之一的平林縣在今隨州市東北40公里處,這表明這些地方都是蠻族聚居地。蠻族首領中姓田者較多,清同治《隨州志》卷4稱隨州市東北75公里處有山名蠻薦山,北方85公里處有固城山,「俗稱田王寨」,這也許是蠻族曾居住或活動過的遺跡。
田王寨的城牆在楚長城的遺址上修建的,城牆高5――7米,寬2尺,有射擊孔、瞭望孔,有城門七個,尤其南門雄偉壯觀,有城樓和瓮城組成,南門外有烽火台。寨子不是一次修建成的。
宋末元初,有起義軍在田王寨聚集千人,抗擊元朝的統治者。
清朝道光年間,寨子下面有一大戶人家,姓戴名耀棠,戴家世代勤苦持家,經營有方,至清道光年間,田產、商家遍布鄂、豫兩省,積累了較多財富。戴家為看家護院,組建了武裝力量屯兵訓練。清朝晚期,社會動盪不安,一年微服出巡的道光皇帝,經桐柏山在河南通往湖北的路上遭圍困不得出行,戴家動用強大的家兵護送皇帝過境,深得皇帝感激和信賴。其後,連年大旱,國庫糧食難以周濟百姓,朝廷向戴家借糧幫災民度荒,戴家一面向朝廷提供大量糧食,一面開倉放糧,無償為飢民提供食物。道光皇帝為獎勵戴家義舉,賜戴家主事戴曜堂頂戴花翎,封千歲都司,准建和「官亭」一座,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碑於道旁;賜高1米,長1.8米「都閫府」匾額一方於立戴家倉屋堂上。在兵荒馬亂的日子裡特許戴家屯寨養兵用於自衛。此時戴家聲望與日中天。遂在桐柏山海拔1010米的固城山沿險要地圍牆成城,並在主峰建設「銀鑾殿」(現存遺址)。「宮殿」和兵營在明末田王寨原址上增擴加固,取名安合寨,現有石碑記載,當地人仍然沿用了田王寨這個名稱(見《隨州志》)。
1913年4月中旬,白朗率領起義軍佔領田王寨,在隨州、唐縣(唐河縣)打了幾個勝仗,很快發展幾千人,白朗的活動,得到孫中山、黃興重視和支持,先後派革命黨人參加白朗的起義軍,幫助籌劃策略,後轉戰其它地方(見《寶豐縣志》)。
近代有土匪、荒民、和尚居,到上個世紀70年代,已經基本無人長期居住,只有放牧的、挖葯的和部分遊客及驢子光顧,寨內現在只留下古寨牆和部分房子的殘垣斷壁。
田王寨地理及周圍景色
田王寨位於河南省、湖北省交界的桐柏山脈的固城山上。屬大別山脈的支脈,淮陽山脈西段。是桐柏山脈的第三高峰,山勢險峻,奇峰橫出。寨內九個山頭,寨牆起伏,宛若長城。寨內面積約1.5平方公里。
主峰建有「金鑾殿」(現存遺址),有高水位泉池,名曰飲馬池,用之不竭;東邊懸崖千仞,有一孔如月,名曰月兒岩;東北有擂鼓台,巨石斜立,探身寨外;西有鷹子咀,如巨鷹凌空展翅;寨西北的飛雲峰高1018米,是寨內最高峰,峰頂有龍池,一年四季不幹涸,半山腰有洞,無人敢探。寨內有一小溪一年四季水流不斷,溪的下面是深潭,聽老鄉講,潭裡有娃娃魚。
寨子西北20公里是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東北8公里是水簾洞景區,北面4公里是放馬場,是田王過去養馬的地方。
田王寨西谷的無風垛,三面峭壁,崢嶸直聳,僅一鳥道可通,中有大石盈丈,裂縫不足二尺,遊人必側身而進,險隘奇絕,中日戰爭時,富人戴列山,將其黃白細軟,全藏於此,日以支槍看守,當時山中匪盜蜂起,未敢犯此。可謂一夫把關,萬軍莫前。每適大風鼓山,峰頂燈火不動。古老傳說峰有避風寶珠,孤峰岑寂,實為修道良所(見《白雲山志》)。寨的東面有民間傳說的春秋時期寶物隨侯珠(舊《辭海》「隨和」條目注釋:「隨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寶也,故隨和並稱。」)遺失的山澗。
田王寨的現在及未來
由於歷史原因,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寨子仍然保存完好,只有放牧的村民和采葯人偶爾來光顧。在現在這個市場化經濟的年代,田王寨還沒有被開發。寨子下面村民仍然過比較悠閑的田園生活,農忙種莊稼,農閑打獵和種植木耳和香菇等經濟作物。 位於隨縣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區的萬和鎮,隸屬於古「義陽」地區,是「義陽大鼓」的發源地。萬和鎮解河是集市中最熱鬧的中心有建於乾隆年間的古戲樓。戲樓建造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文化大革命中遭損毀,文革後曾經修補過一次。據當地老人回憶,戲樓一直是當地方圓幾十里地居民趕集看戲的地方,每到重大節日,或臘月正月間,河南、棗陽等地的戲班子都到這里演出。現已殘破不堪。
㈢ 昆明有什麼名勝古跡
說到昆明會想到那裡的春城和滇池,其實昆明好玩的地方蠻多的,如可以喂鳥觀鳥的海埂公園、花的海洋斗南花卉市場等各色景點和當地的昆明特色美食。1.石林
石林是阿詩瑪的故鄉,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最佳資源保護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
風景緩銷螞區由石林、黑松岩(乃古石林)、飛龍瀑(大疊水)、長湖、圭山、月湖、奇風洞等組成,以雄、奇、險、秀、幽、奧、曠著稱。
石林風景區范圍廣袤,山光水色各具特色,石牙、峰叢、溶丘、溶洞、溶蝕湖、瀑布、地下河等景觀錯落有致,是最適宜人居的生態環境,是最佳旅遊目的地,是旅遊者的天堂,自駕游的首選。
2.滇_
滇池,亦稱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澤、滇海。滇池風光秀麗,為中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四周有雲南民族村、雲南民族博物館、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筇竹寺、大觀樓及晉寧盤龍寺、鄭和公園等風景區。度假區佔地面積18平方公里。
春城昆明,是很多候鳥的冬棲之地,其中滇池的海鷗,也成為春城的著名景觀,冬季在滇池觀海鷗的遊人。
3.翠湖公園
愛花的人要是走進這個位於翠湖公園里的玫瑰園,一定會被這里盛開的各色花朵所吸引,這個玫瑰園是整個公園的景點之一,花的靚麗綻放為公園增添了別樣的風情與景緻。
翠湖公園定位為集人居配套、休閑活動、觀賞、科普、雨洪調節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公園。
在昆明當地是人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公園內的植物景色很是不錯,不少供人們休息的亭子在整個的風格上很有特色,冬季這里能觀鳥,夏季這里能賞花,所以說算是個很不錯的去處。
4.金馬碧雞坊
金馬碧雞坊始建於明朝時期,就目前的影響力來看屬於是昆明地標性的點。該坊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周邊很有特點的夜市也都是不可錯過的。
相傳,在遠古昆明的滇池中有匹金色的神馬,若與凡馬交配,就會生出雄壯的滇池駿,能日行千里,金馬常常出現在昆明東面的森林中,現身時金光四射。而在蔥郁的西山上,則有隻碧玉般的鳳凰,它的歌聲清脆悅耳,遠近熟識了可聞,鳳凰展翅,色彩繽紛,美麗極了。當地人因不知道鳳凰之名,便稱為碧雞。後來,人們把金馬隱現的東山稱為金馬山;鳳凰展翅的西山稱為碧雞山。為祭祀它們,曾在兩座山腳分別建有金馬寺、碧雞祠,後又在城中興建牌坊,以作昆明的標志。
5.西山風景名勝區
西山風景名勝區是一個森林非常茂密,環境極其雅緻的地方,平常這里來這里的遊客都是極多的,曾經這里也是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景區內的太華寺、聶耳墓、華亭寺等點都是一定要去的。
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聶耳墓、玉蘭園掩映茂林修竹深處,龍門石窟嵌綴千仞峭壁之上,千畝小石林攢列羅漢山飛雲奇秀飛巔,氣勢磅礴的湖光山色,豐富厚重的千年歷史文化,使西山獨具神秘的魅力,吸引著中外的遊客。
6.官渡古鎮
官渡古鎮,位於昆明擾埋市東南郊,是我國西南邊陲一座頗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名鎮。這里既是古滇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譽滿滇中的古渡口及佛教聖地。在不到1.5平斗臘方公里的范圍內,就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以及上百間保存完好的一顆印式民居,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獨特,高塔林立,商賈如雲,素有小雲南之稱。
7.昆明動物園
昆明動物園是我這一趟中國動物園之旅中唯一二刷的動物園。走進昆明動物園,你首先會感覺到歷史感。現在已有200多種雲南特產動物及國內外珍稀動物,是全國十佳動物園之一,尤其是近幾年來,圓通山的櫻花更是深受國內外遊客的歡迎,到了春季,每天都有很多遊客到圓通山遊玩,動物園位於昆明市青年路北段的圓通山。
8.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走進雲南講武堂博物館,極具滄桑感的建築物,讓我立刻肅然起敬。開辦於1909年的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軍事院校,原系清朝為編練新式陸軍,加強邊防而設的一所軍事學校。
創辦於一個世紀前的雲南陸軍講武堂遺址尚存,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昆明市中心著名風景區翠湖邊。現今還保存著一幢飽經風霜的、米黃色為主色調的磚木結構的四合院的二層建築。
9.圓通寺
圓通寺座落在圓通山南麓,始建於唐朝南詔時代,稱補陀羅寺,補陀羅是梵語光明的意思。補陀羅寺是中國最早的觀音寺之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建於五代時期,比補陀羅寺晚100多年。補陀羅寺在元朝大德五年重建,更名圓通寺,清康熙年間,經吳三桂大規模擴建修葺而成。
如今的圓融寺在特定的節假日時分都可以說是極其熱鬧的。
10.大觀樓
大觀園位於昆明市西郊約3公里的滇池畔。園內花木繁茂,假山、亭閣、小橋、流水,景色極為美。入園後可游覽涌月亭,凝碧堂,攬勝閣,觀稼堂等樓台亭榭。中心游覽區稱近華浦。
園中最具觀賞價值的大觀樓臨水而建,被贊為"萬里雲山一水樓",大觀樓始建於康熙年間1828年,是我國名樓之一,為三層木結構建築,形式古雅。其中題匾楹聯佳作頗多。園林也因之得名--大觀公園。大觀樓樓前湖中有三座石亭,是依照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設置的景物。
㈣ 十一月份去哪旅遊比較好!!
1、長城、遊玩季節:春夏秋為宜。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
2、北京大觀園、遊玩季節:3-5月、9-11月。
北京大觀園,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菜園西街,是以影視拍攝服務為主,兼具觀光旅遊、文化娛樂、休閑度假等功能的綜合性旅遊區,被列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興建於1984年。
3、恭王府、遊玩季節:春秋兩季最適宜。
恭王府位於北京的風水寶地什剎海地區,佔地6萬多平方米,有「99間半」之稱的後罩樓攔腰將之隔為府邸和花園,府邸堂皇莊重,花園優美繁華。在王府、貝勒府扎堆的前後海,恭王府以其富麗而被稱作「城中第一佳山水」,更因其堪比故宮的府邸建制而聲名顯赫。
4、香山公園、遊玩季節:秋季。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買賣街40號,北京市區西北郊,佔地188公頃,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景區內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75米。
5、九寨溝、遊玩季節:深秋最佳。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地處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條縱深50餘千米的山溝谷地,總面積64297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80%。
㈤ 外國人都被吸引過來,桂林最美的風景,藏在哪裡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陽朔山水可以說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那麼陽朔世界級別的山水風光,又在哪裡可以觀賞到呢?答案竟然是在一座野山上,這座山很多人可能不會陌生,叫老寨山,而且外國遊客特別喜歡攀爬這座山,那麼這座山到底是什麼來歷呢?
㈥ 南寨山的介紹
南寨山座落在平潭島中部的北厝鎮山利村,山勢不高,易於攀登。南寨山之盯團褲激美可用「奇、幽」兩字概括,其景觀集中於五峰一谷凱純橘,即鱷魚峰、仙女峰、綿羊峰、神鵰峰、青蛙峰與神龜谷。諸峰同氣連脈,曲徑通幽,岩洞交錯,綠樹成蔭。
㈦ 桂林陽朔哪裡好玩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陽朔,全縣總面積1436平方千米,那麼,要問桂林陽朔哪裡好玩?當屬遇龍河和九馬畫山了!
遇龍河
去陽朔,必游灕江,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常年水質清澈,水流緩緩,有28道堰壩,景點百餘處,整個遇龍河景區,沒有任何所謂現代化建築,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跡,沒有任何一點都市喧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古樸、純凈,實為桂林地區最大的純自然山水園地。如果把灕江比成「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而在遇龍河乘坐竹筏觀賞兩岸絕美風光便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起伏青山,碧波行舟,悠哉美哉!
預訂須知
① 景區開放時間:8:00--18:00
② 每年4月1號至10月30日為可漂流期
自駕
自駕路線一:桂林—40公里—葡萄路口左轉—13公里—九馬畫山峽谷景區
自駕路線二:陽朔—10公里—白沙路口右轉—18公里—九馬畫山峽谷景區。
其他方式
興坪或楊堤乘船、徒步均可到。從楊堤坐船,從興坪坐竹筏下船再步行前往或從興坪徒步即至。
從楊堤坐船,機動船80元左右,竹筏60元左右。
從興坪坐竹筏40元,約30-40分鍾。下船再步行前往。淡季做遊船則需包船前往,價格較貴。另外,坐竹筏到九馬畫山,如果不上岸不用付16元的門票。
從興坪徒步,則需2-3小時,票價16元。
㈧ 大別山具體位置在哪裡
大別山(Ta-pieh Mountains)位於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處,介於北緯30°10′~32°30′,東經112°40′~117°10′。
大別山西接桐柏山,東延為天柱山、張八嶺,西段作西北—東南走向,東段作東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為淮河和長江的分水。
大別山東視南京,西隔武漢,基本上位於南京和武漢的正中間,大別山區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別山對民國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漢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這也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地理前提。
(8)蠻寨山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大別山中山面積約佔全部山區15%,其餘多為低山丘陵。山間谷地寬廣開闊,並有河漫灘和階地平原,是差州主要農耕地區。山地多深谷陡坡,地形復雜,坡向多變,坡度多在25°~50°。大別山地勢較高,南北兩側水系較為發育,分別注入長江和淮河。
大別山屬北亞熱帶濕潤季純亂風氣候區,具有虛褲蔽典型的山地氣候特徵,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溫光同季,雨熱同季,具有優越的山地氣候和森林小氣候特徵,具備森林的氣候優勢。
以白馬尖為核心景點的大別山主峰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和國家地質公園,亦是整個大別山區的核心旅遊景區,位於安徽省霍山縣境內。次主峰多雲尖(海拔1763米),位於安徽省霍山縣境內,第三主峰天河尖(1755米)位於安徽省岳西縣境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