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吾心安處在哪裡圖片

吾心安處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12 14:10:06

A. 「心安之處即為家」的出處是哪裡

出自蘇軾《定風波》。

B.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如果你沒有一個安定的內心,那麼不管你在哪裡都像是在流浪,即使在自己家裡。

出自三毛,原句是: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這句話是強調夢想的作用,人的一生至少應該有一個可以讓自己堅持一生的夢想,有夢就有希望,如果沒有了夢想,就像一個人迷失了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每個人的心就像一個窗戶,當你遇到危險的時候或者是受到傷害的時候,你的心靈之窗就會緊緊的關閉。但當你的心迷失了,你就找不到自我,就像一葉孤帆在海中孤獨的飄著。

(2)吾心安處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1、有關的詩句:

這句話與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句: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閉洞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譯文: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2、三毛經典語錄:

(1)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

(2)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3)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4)或許,我們終究會有那麼一天:牽著別人的手,遺忘曾經的他。

(5)夢想,可以天花亂墜神陪,理想,是我游態蠢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坎坷道路。

C. 有人知道「我心安處是吾鄉」的出處嗎

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原句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代: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3)吾心安處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賞析

蘇軾被貶黃州,過得也是心灰則悄意冷的生活,即使他寫過赤壁賦看起來輕松自在,他能勸慰客人「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最終客喜而笑,餐飲娛樂,不知東方之既白。

但是這樣的歡笑也掩蓋不了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裡面流露的心緒,「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每每讀起這首詞,總是不忍心去看這最後一句,我不知道怎樣的隱憂才能讓他在豪情滿溢的詞中克制情緒,說出這樣的話來。於他來講,被貶的生活是痛苦的,人生也是如夢般起起伏伏,跌宕洶涌。男兒已是如此,柔弱的女子,當更甚吧。隨口一問,卻不料柔奴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隨意的東坡不能隨意了,柔奴的話讓他心靈倍感震驚。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何必說那麼多,一首詞足以表現他的震驚與感慨,贊許和了悟。

或許,因為這個從容優雅的女子,蘇軾也不禁羨慕起了定國。本身已是如玉般雕琢豐神俊朗的優秀男兒,上天卻又賜予他這般從容睿智的紅袖馨香,人們都誇她歌聲幽揚,宛若清風拂面,雪花飄落,吹散心靈的燥熱。同是被貶,從萬里之外的苦海歸來,你的容貌卻愈發的俊逸。

嘴角輕揚,脈脈含情,爽朗的笑聲似乎帶著嶺南的梅子香,感染著在場的諸位同僚。嶺南那般辛苦,你卻如此閑適舒暢,好像升早那裡的辛苦與你沒什麼關系。我隨意問問柔奴,嶺南是不是不好?這個柔弱的女孩兒卻說,此心安孫笑渣處,便是吾鄉。

是呀,此心安處,即是吾鄉。生活太過奔波,以為只有記憶里魂牽夢繞的地方才是故鄉,兜兜繞繞於塵世間,追逐著過眼雲煙,執著於擾擾俗塵,到頭來,卻不如一個歌女活的明白。心安即可,其他的又有什麼關系?

不知道這樣的心態是否真的讓他震撼,看淡了之前執著的功成名就,還是多年的起起伏伏讓他更加明白要怎樣去生活,但不論事實如何,元豐六年之後的官場生涯,卻再也不見了如黃州那般不忍蹙讀的情緒。無論重返京城,還是自請出京,他的人生反而愈發的精彩。心安了,其他的都無所謂了,反而更用心的做自己了。

一直尋覓這種感覺,卻不明白原來它叫心安。曾經覺得這座城市很孤單,萬家燈火也與我無關。而今,我想,我明白了。此心安處,即是吾鄉。

D. 心所安處,即是吾鄉 出自何處

「心所安處,即是吾鄉」,出自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銀簡·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原詞句為「此心安處是吾鄉」,意為:心安定孝搏辯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海南。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其侍妾寓娘毅然隨同前往。

多年後蘇軾與好友王鞏再次「北歸」相聚,蘇軾對寓娘很敬重,就問候寓娘:「廣巧缺南風土, 應是不好?」(釋義:遠在廣南地方不好過吧?)寓娘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令蘇軾大為感動,有所領悟即席寫下這首後來千古傳唱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女寓娘》。

原詞: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宋代: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盡道 一作:自作)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釋義: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4)吾心安處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創作背景:

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也有學者認為這首詞作於元豐八年(1085)十二月。蘇軾元豐七年(1084)三月由黃州量移汝州,十二月到京,與王鞏會宴,即席創作此詞。

賞析: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也抒發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適的曠達襟懷。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

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釋義:我生下來並沒有哪處是固定的家鄉,安寧的心靈才是我的歸宿)」,《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釋義:無論身處天涯海角,只要內心平靜就能安然地把所在地當做家鄉。)」等語。

蘇軾「此心安處是吾鄉(釋義: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這句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蘇軾的個性特徵,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