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安息國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浪漫圖片唯美花開花落 2025-02-13 00:48:23
網路圖片組成有哪些 2025-02-13 00:38:27
看小說背景圖片護眼綠色 2025-02-13 00:34:59

安息國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12 07:15:20

A. 絲綢之路上的安息指現在哪裡

伊朗高原古代國家。

絲綢之路發展:

陸上絲綢之路涉及中國內陸地區、中亞地區、西亞地區、非洲東部和東中歐地區。中國的內陸地區是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心,具有廣泛的輻射面,向西延伸,直接與中亞、西亞以及更遠地帶的國家與民族連接,是歷史悠久的經貿和文化紐帶。中亞地區是亞歐地緣政治上的過渡帶(西方地緣政治學者稱為中陸區或中間地帶)。

經這個過渡帶,亞洲內陸人可以直接進入高加索地區和西亞半島以及更遠的東中歐地區。西亞地區的波斯灣、阿拉伯海、黑海和地中海則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通向東西方的戰略通道。陸上絲綢之路,中國內陸是源點,中亞和西亞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關鍵地帶,對周邊國傢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

(1)安息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絲綢服裝保養注意事項:

1、由於絲綢服裝多為貼身穿著,服裝的紕裂指標是否合格就顯得尤為重要。紕裂是指經縫合的織物受到垂直縫口的拉力作用時, 一個方向的紗搏灶線在另一個方向的紗線上產生滑移,所呈現的脫縫或裂口。紕裂的出現不僅會影響服裝的枝陪美觀,更重要的是會嚴重降低服裝的使用性能。

2、絲綢面料輕薄光滑,這一特點也使得絲綢服裝與其他服裝相比更容易產生基搭扮紕裂,紕裂也成為制約絲綢服裝質量的重要因素。據悉,縫針、線跡密度、縫邊是影響絲綢服裝紕裂的主要加工因素。

3、選購絲綢服裝時要注意表面是否平挺光滑,有沒有起毛、灰傷、染斑等現象,有無疵點和破洞。判別真絲的方法也很簡單,真絲綢略有刮手的感覺,互相摩擦時可聽到清脆的響聲即絲鳴,而其他原料的織物則沒有。

B. 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安息國是現在的哪裡

安息帝國(波斯語: 、Emper turi Ashk ni
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帕提亞帝國,是古波斯地區古典時期的一個王朝。
其疆域最判源茄大時北至裏海,南至波斯灣,東接大夏、古印度,西至幼發拉底河即今伊朗、伊拉克、亞美尼亞全裂埋境,土耳其、喬治亞、亞塞拜然、土庫曼、塔吉克和阿富汗的部分。作為國家存在的時間約為前248年~224年;

同學您好,掘察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
祝您策馬奔騰哦~

C. 我國古書上所說的「條支國」指的是哪裡

關於條支的地望,目前最有影響的假說有兩派:一派認為條支位於地中海沿岸(優選地點是塞琉西王國首都安條克或其外港塞琉西亞);另一派認為條支位於波斯灣沿岸。[1]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國條中記載:「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甘英所抵達的條支究竟位於何處呢?
條支是位於地中海沿岸嗎?是塞琉西王國首都安條克或其外港塞琉西亞嗎?卜做盯
按史書記載,塞琉西王國首都安條克,也就是羅馬帝國的行省「敘利亞首府安條克(今名安達基亞Antakia)」。在此城的下游14英里之處,有地中海港口塞琉西亞·佩里亞。在「羅馬帝國各行省中,沒有一省能超過敘利亞之工業與繁榮的。其處,…在圖拉真皇帝時代(公元98—117年),已有1000萬人口了。當時,那裡有50個城市…」「在羅馬統治下,敘利亞的一般狀況是,其繁榮比其他省更能持久不衰。」[2] 按《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甘英使大秦的時間是和帝永元九年,也就是公元97年。兩相對比,其時的敘利亞,是羅馬帝國中最繁榮的一個行省。

如果甘英所抵達的條支位於敘利亞海邊,那麼甘英就已經抵達了羅馬帝國中最重要和最繁榮的一個省,或者說甘英已經抵達了羅馬帝國疆域的腹地了。那時侯不可能會有人說敘利亞是敘利亞、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因為敘利亞就是羅馬帝國,正如那時候的埃及就是羅馬帝國一樣。那麼《後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甘英欲渡海去的大秦,還會是指羅馬帝國嗎?有這種表述方式的嗎?尤其是抵達塞琉西亞港的途中必經過敘利亞首府安條克,甘英竟渾然不知這里有一位羅馬帝國中最有地位和權勢的行省總督?這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甘英也絲毫未見,《後漢書·西域傳》中隻字不提?顯然,甘英曾抵達羅馬帝國中最繁榮的敘利亞行省,這一假說很難成立。而且,公元97年前後,整個東地中海沿岸全為羅馬帝國疆域。如果條支是在東地中海沿岸,則條支必在羅馬帝國境內,如果條支在羅馬帝國境內,則甘英欲渡海前往的大秦國就不可能是羅馬帝國了。又《後漢書·西域傳》中記載條支有「安息西界船人」,而當時的整個東地中海沿岸全為羅馬帝國疆域,安息船人又是如何跑到東地中海羅馬帝國境內去打工的呢?更何況安息(胡搜即帕提亞王國)與羅馬帝國有世仇,兩國交惡和交戰長達幾個世紀,安息船人如何穿越兩國邊界到敵國去打工?同樣,甘英又是如何穿越兩國邊界而到達羅馬帝國的東地中海沿岸的?這些在《後漢書·西域傳》中都隻字未提!
因此,假設條支位於東地中海沿岸,與歷史事實有諸多不符。
條支是位於波斯灣沿岸嗎?
假如條支是位於波斯灣沿岸,那麼《後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甘英欲渡海去的大秦又在哪兒呢?不少學者以此而認為大秦可能是指紅海沿岸的埃及或巴勒斯坦地區,那裡、那時候確實是屬於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但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回四十餘里。臨西海,海水曲環其南及東北,三面路絕,唯西北隅通陸道。」這是甘英所抵達的條支國的地理形勢,是甘英親歷所見所記。根據《後漢書·西域傳》中條支國的地理形勢,也有認為條支「當在今伊朗西南部布希爾港附近一帶」[3]。但布希爾港附近一帶雖然是三型和面路絕,可通陸道的卻是東北隅,不符合甘英所抵達的條支的地理形勢。。實際上,無論是在波斯灣沿岸,還是在東地中海沿岸,這些沿岸都找不到一處能符合《後漢書·西域傳》中條支的地理形勢。
又據《北史·西域傳》記載:「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條支國,在安息西」。這就是說,從安息的港口也可渡海至大秦。那麼安息的港口位於何處呢?幾乎沒有學者探討過。如果條支位於波斯灣沿岸,那麼位於條支東面的安息港口也不會離條支很遠,並且應該與條支是在同一海岸線上或同一海域,這樣才可能與條支一樣「亦至大秦」。渡海去大秦優選條支,說明從條支渡海比從安息港口渡海至大秦的路程更近或更便利。而波斯灣的出口在東端,如果要從波斯灣沿岸起航去紅海,必然先要東行出波斯灣(見圖3)。因此,如果條支位於波斯灣沿岸,欲往紅海去就必然要路過東面的安息港口。那就很奇怪了,為何大家都要先從安息陸行至條支,然後再從條支渡海去大秦,而航海途中還要路過安息港口?這實在是難以理解的事情。
所以,假設條支位於波斯灣沿岸,也有諸多難解之疑。
那麼,條支還可能在哪兒呢?
在《北史》和《後漢書》中,都記載了去大秦國可從條支出發,走海路到達。《北史》中又記載:「條支國,在安息西。」又記載:「安息國,在蔥嶺西,都蔚搜城。北與康居,西與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按《北史》所言,安息國是在大月氏的西北。大月氏,其地理位置在阿姆河中游流域,或可廣大至印度河上中游流域。安息國既然是在大月氏西北,就不可能在波斯灣沿岸,因為波斯灣的方位始終是在大月氏的西南,而在大月氏西北方向的海,那就是裏海。
安息國,即帕提亞王國阿薩息斯(安息)王朝。依據歷史資料,帕提亞王國於公元226年被波斯薩桑王朝推翻。因此,在南北朝時(公元420-589年),漢時的安息國早已被波斯所滅,原安息國的大片領土亦已被各國所瓜分,如東部的阿姆河沿岸地區,大部分已為月氏民族所佔據,其西部的大片土地則為波斯薩桑王朝所佔據。所以帕提亞王國安息王朝在西方歷史中早已被除名,而唯有在中國史籍中還留有記載。如果承認《北史》中記載的安息國,是真有其國,那麼這個安息國與波斯、康居、大月氏等周邊的大國相比較,充其量也僅是一個寡民小國而已。按《北史》所言,安息國的位置在大月氏的西北而滂海,又介於康居和波斯之間,故這個安息小國,其位置看來也只能是在裏海東南沿岸一帶比較符合,其所滂之海也只能是裏海。據考證,在裏海的東南沿岸,有一個叫戈爾甘河流域的地區,這里曾是安息王朝的發祥地,在這個地區中,有一個地方叫帕提亞,安息王朝的締造者最初就是在這里舉行起義而走向獨立的,後來帕提亞這一地名就被用作了國名[4]。看《北史》中的安息國,其位置恰在安息王朝的故地,這表明安息王朝被波斯推翻後,可能仍有少部分安息國遺民在安息王朝最早的故地戈爾甘河流域一帶生活著,並繼續以安息國自稱,當然這時的安息國只可能是一個寡民小國而已。
如果南北朝時期的安息國位置是在裏海的東南沿岸,那麼「在安息西」的條支國,理應也在裏海沿岸一帶,這樣就可與安息國一樣,同滂裏海。在戈爾甘地區的西邊、位於裏海西岸的今亞塞拜然巴庫地區,這是一個有山的小半島,在這個小半島的山上,可以看到南邊和東北方的海面,而且這個小半島只有西北方與大陸相連,這一地理形勢與《後漢書》中條支國的地理形勢非常相似。當然,假設條支位於裏海沿岸,也有一些疑問難以澄清。譬如,大秦國的位置就可能也在裏海沿岸了,那大秦國又是哪個國家呢?又《後漢書·西域傳》記載:自「條支國城……轉北而東,復馬行六十餘日至安息」,也與巴庫與戈爾甘的地理位置不符。
綜上所述,條支的位置,無論是假設在東地中海沿岸,還是假設在波斯灣沿岸,或是假設在裏海沿岸,它們總有一些不能完全令人滿意之處。

D. 安息國和波斯國有區別嗎

安息國和波斯國不是一個國家。區別如下:

1、國家體制與地理位置不同

波斯國,是位於西亞伊朗高原地區以古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國。安息國,是亞洲西部伊朗高原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王國。

2、時間不同

波斯國始於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揮軍東征,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國滅亡。

安息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波斯薩珊王朝代替。

(4)安息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安息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

全盛時期的安息國疆域衡檔北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安息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隨著安息國的擴張,帝國首都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咐渣亂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梁正成為首都。

E. 古代西亞的安息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帕提亞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

帕提亞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圓仿室標記。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帝國首都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成為首都。

(5)安息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由於羅馬帝國的軍事資源變得短缺,繼承圖拉真的羅馬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不再入侵美索不達米亞,他重申帕提亞帝國與羅馬帝國以幼發拉底河為邊界的傳統疆界劃分。受到安息禪梁人反抗的帕爾塔馬斯帕提斯被迫逃亡,羅馬人策封他為奧斯若恩國王。奧斯羅埃斯一世在與沃洛吉斯三世斗爭期間逝世,及後由沃洛吉斯四世(Vologases IV)繼位,他的統治時期相對較和平和穩定。

不過,他後來入侵亞美尼亞和敘利亞,重奪埃澤薩,使161年至166年羅馬~安息戰爭爆發。羅馬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令他的共橘襲纖同統治者維魯斯守衛敘利亞,另一方面使將軍馬庫斯·斯塔提烏斯·普里斯庫斯(Marcus Statius Priscus)在163年入侵亞美尼亞,另一位羅馬將軍阿維狄烏斯·卡修斯(Avidius Cassius)則在164年入侵美索不達米亞。

F. 古安息國在哪裡

古代中東的地名和國名,首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作為地名,其范圍大致相當於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作為國名,指公元前247~公元224年的帕提亞(Parthia)帝國。帕提亞原為古波斯阿契門尼德王朝、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帝國治下的一個郡。該郡居民主要是巴塔哇人(Parthava,此族名見於約公元前520年大流士一世的Bihistūn摩崖碑)。公元前250~前248或前247年,郡中一部落酋長阿賽西(Arsaces)兄弟起義,宣告獨立。波斯史家多稱安息的創建者為Arsak,漢人遂因其王名稱其國為安息。安息的早期都城希臘名為Hecatompylos,義為「百門之城」;《漢書》中稱為番兜,《後漢書》稱為和櫝。一說番兜即Parthia或Parthava之音譯,和櫝系番兜之音訛。

安息至密司立對提一世(MithradatesI,前171~前138或前137)時期,才大大強盛起來。他即位後幾年間,擊敗東鄰大夏和西邊塞琉古治下的敘利亞,在中東建立了帆讓東自大夏、身毒,西至兩河流域,北自裏海,南至波斯灣的大帝國。他和他的繼承者弗拉特二世(FraatesⅡ前138或前137~前128或前127)統治時期是安息最繁榮強盛時期。漢使張騫於公元前129或前128年到達大月氏(即月氏)、大夏時,正當弗拉特二世末年。張騫雖未親到安息,但聽雀轎圓到了一些安息的情況。

張騫歸國後不久,可能由於大月氏南下的壓力,中亞好幾支塞人(Sakas)主要是薩卡拉瓦克人(Sacaraucae)、馬薩革泰人(Massagetae)和帕喜人(Parsii)等部南下侵入安息北部,從木鹿(Merv),經赫拉特(Herat),直到錫斯坦(Seistan)。

經幾年的騷亂,直至密司立對提二世(MithradatesⅢ,前124~前87)繼位後,安息才派貴族蘇林(Suren)率大軍赴東部鎮壓入侵的塞人,費時十年始得東部平靜。於是,相當多的一部分塞人從阿拉科西亞(Arachosia)東徙,越過蘇萊曼山進入南亞次大陸。公元前120~前80年間,一支塞人南下占據了西海岸,直到卡提阿瓦(Kattiawar),建立了幾個塞種小國,西方記載稱之為「天竺——塞種」(Indo-Scythia)。另一支自公元前80年始,沿印度河北上,拓地經旁遮普直抵喀布爾河流域,進入罽賓。

密司立對提二世死後,安息漸衰。這時;西方有新興的羅馬勢力,東方有已吞並了大夏的大月氏及其後繼者貴霜王朝,在兩強壓力下,安息處境日益困難。公元1~2世紀,它和羅馬為爭奪亞美尼亞和兩河流域進行了長期戰爭,在人力、物力方面都蒙受重大損失。它後期的都城斯賓(Ktesiphon),曾三次遭到羅馬軍隊的洗劫,宮殿多被燒毀。自公元前2世紀中葉以來商業就十分興盛的中東貿易中心斯羅城(Seleuceia)也在公元164年完全被破壞。其末代君主阿爾塔邦五世(ArtabanusV,213~227),終於在新興的波斯薩珊王朝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shirI)連年攻擊下,兵敗被殺,國亡。

安息帝國在中東存在470餘年,它由很多小地區、小部落組成,很不穩定,不是一個政治上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但因它在地理上居歐亞貿易要道,而在經濟上得以繁榮。古代「絲綢之路」和幾條重要支路都要穿過安息。若從帕米爾以西取道索格底亞那,西南行經號為「小安息」的重要商業城市木鹿、舊都和櫝、阿蠻(Acbatana,今伊朗哈馬丹)、冬宮斯賓,即達斯羅。斯羅是中東貿易樞紐,據說有60萬人口。自斯羅沿底格里斯河南下可達於羅(Uruk)和條支(Antiochea,即CharaxSpasinu),西行可達頃塌安條克、帕爾米拉(Palmyra)、大馬士革,乃至犁靬(埃及亞歷山大城)。若另從皮山啟程,越懸度,經罽賓、烏弋山離,再經喀爾馬尼亞、波斯,也到達波斯灣頭的條支。若走更北的道路,即自天山以北經烏孫、大宛以西河中地區,亦須通過安息的東方門戶木鹿。若走海路,自南亞次大陸西岸諸港西航,經波斯灣至條支的海路,則比渡阿拉伯海、紅海至大秦的海路要近得多。安息從處於壟斷東西貿易路線的中繼地位而獲得的利益,是它得以繁榮的重要原因。

G. 張騫出使安息國的一幕的故事

公元前105年,使者沿著張騫的足跡,來到了今天的殲賀乎伊朗境內,並拜見了安息國國王。漢朝使臣在君主的腳下展開了華麗光潔的絲綢,國王非常高興,以鴕鳥蛋和一個魔術表演團回贈漢武帝。這標志著連接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正式建立。

在之後的歲月中,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張騫的名字都被人們所牢記。使漢朝與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天山南北第一次與內地聯系成一體;促拍頌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榴原產伊朗、阿富汗等中亞地帶,即古代的安息國。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得種而歸,栽植中原,又名安石榴。別名:珍珠石榴、海石榴、若榴、丹若、天漿等。品種分為觀賞和食用兩大類。

(7)安息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氏悉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

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

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H. 安息國是指現在的哪裡

安息國即帕提亞王國,是西亞古國,帕提亞地處伊朗高原東北部,橋肆原為波斯帝國屬地。帕提亞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在公元224年滅亡。公元97年漢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羅馬),行抵安息西境。

安息國的歷史
黃帝後裔的安息王,是在漢代初年入侍皇室而「重回娘家」,並且以安為自己家族的姓氏,而我國的歷史上的有安姓名入出現也是在漢代以後的南北朝時期。這一點,自然又是關於安氏姓源考正的一項有力支持。頭一個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安姓人士,是遼東人氏安同。他仕於曹魏,以其有濟世之才而見稱於世,曾經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輔的高官。他宴老的兒子安頡也是當時的名人,曾經以'尋死當戰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語,大破來犯的賊軍,而被皇帝封為西平公,光宗耀祖。

關於安氏
唐代,是安氏一段最為多采多姿的時期,一方面文人晌消升名士輩出,表現優異,另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脈,使這個源遠流長的古老姓氏,茁壯龐大不少。當時加入中國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經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祿山。算起時間,應該是在距今一千兩百多年以前的事。

I. 安息國指的事現在的哪裡

亞洲西部伊朗地區。

帕提亞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

帕提亞帝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薩珊波斯代替。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拆明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9)安息國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帕提亞帝國的統一狀況不如波斯,安息則不設行省,有些小國只要稱臣納貢就可以繼續作為屬國存在,當中某些貴族勢力強大,對國王實質上也保有某些獨立性。

例如在公元前53年擊退羅馬侵略殺死克拉蘇凳喚的蘇勒那,就是安息幾大貴族之一,據普羅塔克記載,他出門辦事,也攜駱駝千頭,妻妾二百車棗御凱,重騎一千,輕騎無數,奴隸一萬,權力幾乎等於一個諸侯。

帕提亞帝國雖然政治結構較鬆散,然抵禦外敵時,比波斯堅強有力,這是因為波斯國大,民族矛盾亦比安息多,在安息中,只有兩河流域的民族與安息比較疏遠,可是兩河流域人民對羅馬的反抗比對安息更甚,所以在羅馬入侵下,帕提亞帝國內部民族可團結外御,正因如此,羅馬雖強於帕提亞帝國,卻不能在雙方斗爭中大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