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故鄉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肖戰圖片高清呆萌可愛 2025-02-13 21:23:29
男人和女生玩撲克圖片 2025-02-13 21:08:08

故鄉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06 14:12:30

A. 渡荊門送別的背景圖在哪裡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像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B. 故都的秋六幅圖有何聯系

《故都的秋》描述的並不是六幅圖,而是五幅圖,分別是「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這五幅圖的聯系具體如下:

前四幅圖景是並列關系,第五幅圖景是對前四幅圖景的總結和升華。

在前四幅圖景里作者分別通過對牽牛花、秋槐落蕊、秋蟬以及秋雨的種種描寫體現了故都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同時,字里行間也流露出對這種「清、靜、悲涼」之感的無比熱愛和贊美之情。

所描繪出來的五幅圖景絕不是單純的孤立關系,雖然前四幅是並列關系,但也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五幅圖景,向讀者們陳述:「我不僅愛北平之秋的清、靜、悲涼,我亦愛它的豐收時節、清秋佳口。」為前四幅圖景作了整體上的升華。

創作背景: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

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捲起的歷史風雲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

《故都的秋》創作於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達北平之後,對於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裡,對於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C. 魯迅《故鄉》的思維導圖怎麼寫

D. 有哪些好看的適合做手機壁紙的圖片

最喜歡風景的圖片了,感覺好看的圖片,不能親自出去旅遊,也能欣賞到美景,感覺就是美的享受啊。

E. 中秋節手抄報背景圖片

中秋節手抄報:

中秋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除漢族外,絮占、回、蘇、壯、布依、朝鮮等族也過此節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禮制有關,中秋節在每年陰歷八月十五舉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