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米》大班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大米》大班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米》大班教案1
活動目標
1.練習將白色皺紋紙撕下來、搓圓、粘貼在飯碗上。
2.通過討論、示範和實踐,練習搓圓技能。
3.能夠大膽操作,體會手工活動的樂趣。
4.養成大膽用色、均勻塗色的良好習慣。
5.能展開豐富的想像,大膽自信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活動准備
1.畫好碗狀圖形的有色紙人手一張。
2.每組一份白色皺紋紙、兩份漿糊、抹布。
3.兩個範例(空和滿)。
活動過程
(一)教師創設情境導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學習製作:香噴噴的白米飯
1.教師示範操作方法(出示空碗範例)先拿一張白紙,撕一撕、捏一捏、蘸一蘸、貼一貼就行了,誰願意來試一試啊?碗里要裝滿香噴噴的白米飯哦。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指導。
教師引導幼兒在輪廓線內製作,盡量不要把漿糊抹在桌子上和身上。
(三)展示作品,教師小結
1.作品展覽,幼兒相互參指孝觀,比一比誰做的大米飯最好。
2.幼兒拿著自己做的白米飯喂給爸爸媽媽吃,並練習說:爸爸,媽媽,我請你吃大米飯。
教學反思:
皮槐孩子們學習積極性高。但在開始作畫時,相當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筆,在老師的鼓勵和引領後才紛紛動筆畫。分析原因,平時鍛煉機會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認為,活動時間太長,在這次活動中,教師的活動程序清晰有序,過程生動、有趣,方法得當。富於啟發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態、語言、語氣始終充滿感染力,深深吸引著孩子們情緒愉快地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因此,整個活動過程氣氛活躍,效果理想。
《大米》大班教案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大米的產生過程,知道它的來之不易。
2、通過了解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教育幼兒要珍惜糧食,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培養幼兒勤儉節約的良好品德。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准備:
1、PPT(內容為秋天來臨後大自然的變化,主要突出收獲季節的成熟果實)、大米成熟的全過程課件。
2、水稻播種至收割的全部過程的圖片。
3、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帶領幼兒觀看PPT,知道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之後幼兒結合已有經驗討論:秋天都有哪些東西豐收了?引出課題。
二、看看、說說米及米製品:
1、師:小朋友們說的可真好!之後出示米飯,提問:這是什麼?它是用什麼做的?米從哪裡來?燃逗友
2、組織幼兒看課件《大米的產生》。
師提問:米除了做米飯,還可以做些什麼?
3、與同伴交流、分享認知。
師小結:米除了煮飯,還可以煮粥、包粽子、做爆米花、釀甜酒。當然,大米還有很多的用處。除了直接做這些食品外,還可以磨成米粉,做好吃的食品。(米粉、水、糕、粽子、湯圓、米餅、爆米花、逐一出示)
三、再次播放《大米的產生》的課件,讓幼兒知道大米是如何磨成粉並製成這些食物的。
師幼討論並由教師做小結,總結出大米的多種用途。
四、操作活動:小小廚師。
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做些好吃又好看的食品。
1、師:今天我們也來做個小廚師,好嗎?
2、教師示範做做米粉製品,並帶幼兒品嘗,體驗成功的樂趣。(觀察老師用水和米粉,變米團)
3、鼓勵幼兒造型好吃的米團,讓幼兒當小廚師親自動手製作。
師:你們想把米團變成什麼?
五、談話: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你知道我們吃的飯是哪裡來的.嗎?(農民伯伯種出來的)
師:你看過農民伯伯種地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到農村的田地里去看一看農民伯伯種地的情景。展示圖片:
2、教師講解:從春種到秋收,農民伯伯進行了許多的工作,他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給禾苗施肥、澆水、滅蟲、拔草,每天辛勤的勞動。那麼這樣辛苦的勞動最後換來的是什麼呢?就是:種下一粒種子會收獲很多糧食,農民伯伯把全國的土地和水田都種上種子、插上秧苗,沒有一處地閑著,收獲了很多很多的糧食。
3、復習詩歌:《憫農》,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組織幼兒談話:我們應該怎麼愛惜糧食?
幼兒一:吃飯時不挑食;
幼兒二:不掉飯不剩飯;
提問幼兒:你能做到嗎?
4、嘗試理解《憫農》這首詩的含義,主要是要孩子同情勞動人民,知道農民的辛苦,珍惜糧食。適時結束課時。
5、配插圖(略)。
活動反思:
為了讓幼兒對米有更直接的經驗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直接參與,於是我們請幼兒品嘗了米製品,在品嘗得過程中了解米的作用,以及勞動的艱辛。
《大米》大班教案3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說說、做做的過程中,讓幼兒感知大米的來歷及用處。
2、能在集體中大膽講述自己的感受,並樂意與同伴分享。
3、使幼兒懂得愛惜糧食,從而激發他們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
4、引導幼兒對大米產生興趣。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像能力。
活動准備:
1、米粉、水、糕、粽子、湯圓、米餅、爆米花、盤子、抹布(人手一份)
2、《大米產生》的圖片
3、已完成有關米及米製品的調查表
活動過程:
一、 看看、說說米及米製品
1、(米飯引出 )這是什麼?用什麼做的?米從哪裡來?(看圖片《大米產生》)
米除了做米飯,還可以做些什麼?
2、與同伴交流分享記錄表
師小結:米除了煮飯,還可以煮粥、包粽子、做爆米花、做甜酒釀。米除了直接做這
些食品外,還可以磨成米粉,做好處的食品。
3、(看教師示範)米磨成米粉,做出了什麼?對了。除了糕外,你們還吃到過什麼用米粉做的食品?
4、今天我們一起來品嘗一下用米做成的食品好嗎?
二、幼兒品嘗米做的食品
1、展示各種米製品
2、幼兒品嘗,並相互交流食品的味道
三、 引導幼兒在集體中交流、講述自己所吃食品的味道
四、教師小結
1、米可以做很多食品如:粽子、年糕、湯圓等,並口味都不同
2、幼兒知道要愛惜糧食,了解勞動人民的辛苦。
活動反思:
為了讓幼兒對米有更直接的經驗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直接參與,於是我們請幼兒品嘗了米製品,在品嘗得過程中了解米的作用,以及勞動的艱辛。
❷ 《小海綿科學啟蒙繪本:大米是怎麼來的
大米是稻穀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適的設備,通過適當的工藝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將混入稻穀中的各類螞襲雜質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質量,同時利用磁鐵除去稻穀中的鐵釘、鐵屑等,以保證生產安全。礱谷工序就是用橡膠輥礱谷機或金剛砂礱谷機將稻穀的穎殼脫下,並使穎殼與糙米分離。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機碾削、螞禪摩擦糙米使皮層和胚乳分離,然後再進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悶物兄等處理,這樣就可得到所需等級的大米。
❸ 米從何來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米從何來:
有個故事說道:一個財主問自己的三個小兒子、誰知道米是從哪裡來的?大兒子說:「我知道從飯鍋里來的」、二兒子說:「從米口袋裡來的」、三兒子說:「從倉庫里來的」。財主說:「告山差戚訴你們吧、是長工們在地里種出來的。」
現在我們很多的幹部不知道權力是從哪裡來的,有的認為是父母給安排的,有的認為是通過關系託人花錢買來的,大多數人認為是上級提拔的逗陵。很少人懂得權力是人民賦予的!
沒有人民慶絕種地、沒有米吃,沒有人民授權,權力不會長久!
不勞而獲有米吃,要知道粒粒皆辛苦,僥幸獲權得利益,要知道權權有責任!
網載廣東人大代表葉鵬志說道:「官員是公僕不是老百姓的奴隸,」說這話就不知道權力是怎麼來的?他不是奴隸,也不是公僕,他是官員、是老爺、不知道權為民所賦的道理。
這不僅讓人想到濫竽充數的故事,大批的不稱職的混混成為國家幹部,不為人民服務,反而要教訓人民,豈有此理!
❹ 大米從哪裡來
大米是水稻的種子,是經過脫殼、去糠等工藝加工後的最終產品。大米和水稻有一定的區別,但是本質上是一樣的。
水稻是由野生稻種演變而來,中國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國家,這種食物經察伏過了數千年的栽培,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模叢
水稻的產量僅次於小麥居第二,並以其穩產、高產,適敗碼攜應性強,耐儲藏和加工方便而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一半的人群,食用這種食物。
日常生活中,我們買大米的時候要看這幾點,一般來說,大米的硬度主要是由蛋白質的含量決定的,米的硬度越強,蛋白質含量越高,透明度也越高。一般來說,新的米比陳米更硬,這種食物水分也更高。
買大米的時候可以仔細觀察大米的顏色,一般來說,表面呈灰粉狀或有白道溝紋的米是陳米,其量越多則說明大米越陳舊。
如果發現有的米粒外觀過白、過於鮮亮,這樣的也有可能是礦物油上光,如果米粒呈現出綠色,可能是人工色素染色導致的。
❺ 大米從哪裡來繪本電子書
大米可以從電掘顫子商務網站、圖書館或出版商處購森轎買或下載電子書。它們通常是PDF格式的,可以在桌面電腦、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判春敗上閱讀。
❻ 白白的大米哪裡來
白花花的大米是怎麼來的?小記者帶你來探秘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從田間到餐桌,我們平日里吃的大米是怎麼加工出來的?為了讓同學們全方位地了解大米的整個製作過程,11月7日上午,玉林日報興業分團的小記者們來到嘉沃農業公司實地參觀學習。
小記者來到嘉沃農業公司,觀看宣傳片,認真聽講解員講解
「大家快來看啊!裡面有加工好的大米,還知圓有很多品種呢!」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小記者來到了展廳參觀,小記者們一邊參觀,一邊聽講解,學習到了什麼是無農葯無公害大米。小記者還通過觀看宣傳片更直觀地了解到耕作機械化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小記者參觀了加工車間流水線,知道了稻穀從去雜質、去殼、篩選、色選到最後的包裝的所有工序
來到加工車間,整個全自動的生產線一覽無遺。在全智能控制的自動化生產車間里,稻穀從去雜質、去殼、篩選、色選到最後的包裝,一道道流程井然有序,一粒粒稻穀在生產線上蛻變成了一顆顆潔白透亮的大米,華麗變身的過程讓同學們嘖嘖好猛塵稱奇!
通過今天的實地采訪參觀,讓小記者們感受到了科技給友禪農業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深入地了解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學會了珍惜盤中餐
❼ 米是從哪裡來的急!!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信李委員會滲坦備,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叢毀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❽ 幼兒園大米是怎樣來的 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大米謹卜從哪裡來》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大米的產生過程,知道它的來之不易。
2、通過了解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教育幼兒要珍惜糧食,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培養幼兒勤儉節約的良好品德。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巧拆驗成功的喜悅。
4、通過實際操祥寬穗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准備:
1、PPT(內容為秋天來臨後大自然的變化,主要突出收獲季節的成熟果實)、大米成熟的全過程課件。
2、水稻播種至收割的全部過程的圖片。
3、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帶領幼兒觀看PPT,知道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之後幼兒結合已有經驗討論:秋天都有哪些東西豐收了?引出課題。
二、看看、說說米及米製品:
1、師:小朋友們說的可真好!之後出示米飯,提問:這是什麼?它是用什麼做的?米從哪裡來?
2、組織幼兒看課件《大米的產生》。
師提問:米除了做米飯,還可以做些什麼?
3、與同伴交流、分享認知。
師小結:米除了煮飯,還可以煮粥、包粽子、做爆米花、釀甜酒。當然,大米還有很多的用處。除了直接做這些食品外,還可以磨成米粉,做好吃的食品。(米粉、水、糕、粽子、湯圓、米餅、爆米花、逐一出示)
三、再次播放《大米的產生》的課件,讓幼兒知道大米是如何磨成粉並製成這些食物的。
師幼討論並由教師做小結,總結出大米的多種用途。
四、操作活動:小小廚師。
鼓勵幼兒親自動手,做些好吃又好看的食品。
1、師:今天我們也來做個小廚師,好嗎?
2、教師示範做做米粉製品,並帶幼兒品嘗,體驗成功的樂趣。(觀察老師用水和米粉,變米團)
3、鼓勵幼兒造型好吃的米團,讓幼兒當小廚師親自動手製作。
師:你們想把米團變成什麼?
五、談話: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你知道我們吃的飯是哪裡來的嗎?(農民伯伯種出來的)
師:你看過農民伯伯種地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到農村的田地里去看一看農民伯伯種地的情景。展示圖片:
2、教師講解:從春種到秋收,農民伯伯進行了許多的工作,他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給禾苗施肥、澆水、滅蟲、拔草,每天辛勤的勞動。那麼這樣辛苦的勞動最後換來的是什麼呢?就是:種下一粒種子會收獲很多糧食,農民伯伯把全國的土地和水田都種上種子、插上秧苗,沒有一處地閑著,收獲了很多很多的糧食。
3、復習詩歌:《憫農》,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組織幼兒談話:我們應該怎麼愛惜糧食?
幼兒一:吃飯時不挑食;
幼兒二:不掉飯不剩飯;
提問幼兒:你能做到嗎?
4、嘗試理解《憫農》這首詩的含義,主要是要孩子同情勞動人民,知道農民的辛苦,珍惜糧食。適時結束課時。
5、配插圖(略)。
活動反思:
為了讓幼兒對米有更直接的經驗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直接參與,於是我們請幼兒品嘗了米製品,在品嘗得過程中了解米的作用,以及勞動的艱辛。
❾ 大米是怎麼來的繪本
《大米是怎麼來的》這是一本主題明確的科學圖畫書,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水稻的生長過程以及種植液塵過程中的辛苦,全書的插畫富有童趣,內容選取貼近幼兒的真實生活,讓孩子們獲得豐富的水稻種植常識。
文中部分句子:那麼米店和超市裡的大米又是從鬧謹禪哪裡來的呢? 是農民們在田裡種出來的。 春天到了,花兒開了,綠葉子長出來了。 農民們開始在田裡晌友密密麻麻地撒上種子。
萬個以上,廣泛分布於從北緯45度至南緯35度的全球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廣大地區。在世界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中,水稻僅次於小麥居第二,並以其穩產、高產,適應性強,耐儲藏和加工方便而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半數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