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愛我中華弘揚國學的手抄報怎麼做
建議題目寫中間,大點要新穎。左邊可用粗略的流線形隔開一個版片,寫豎版,右邊可簡單畫兩棵樹,只畫細的樹干,有兩三片小葉就好了。用淺色的樹干做背景,上畫可寫字,寫橫的。中間再畫一兩個誠信的標志,襯下主題。主題下邊寫兩句關於誠信的畫。 或者,把主題把左上角或右上角。 主題放哪再來排版畫。 題名要新穎。素材可以網路圖片尋找。
⑵ 水墨中國風ppt模板免費下載
各種中國風模案例PPTxiazai鏈接 提取碼:xafo
⑶ 國學熱的弘揚國粹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國粹———探知江西師范大學同學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江西師大最近掀起的一陣國學熱潮使得傳統文化的弘揚問題再度為其校的熱點話題。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我們為之贊嘆,另一方面我們又感到了迷茫:傳統文化的前途何在?當代大學生究竟該用怎樣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寶貴財富?以下為江西師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看法的系列調查,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收獲和啟示。 傳統藝術,路在何方?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載體,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它的重要載體就是傳統藝術。問卷中當我們問起對於書法、國畫、民族樂器等傳統藝術的掌握程度時, 92% 的同學回答學過一點皮毛或者根本就不懂,這時我們不禁要問,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整體素質的大學生們,面對內涵豐富的傳統藝術時,為何表現得如此近乎無知呢?
精巧而美麗的傳統藝術,曾經滿足了平民百姓對美的追求,在漫漫歷史中找到生長的土壤,人們在接受和學習傳統藝術的同時,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在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源源不斷注入動力。
然而,如今這個處處充斥著流行和競爭的年代,時尚快感代替著人們對傳統的需求,更多時候傳統文化只在理想層面發揮一點作用,更多的人還在想像它應該在社會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實際生活中,傳統在離我們漸行漸遠,人們忙於各種應酬,忙於生存的條件下,更對傳統藝術少有問津了,有統計顯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少有 1 萬項,但是它們每天都在減少。
「課程太多,壓力又大,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閱讀」,這成為阻礙大家閱讀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佔用大量時間去鑽研這些著作,勢必會影響到自己的專業課學習。然而,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適當閱讀和學習,可以打開我們的思路,帶動專業課的學習。
「和我所學和以後發展的方向沒有太大聯系」,有很多同學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尤其是工科和理科),跟古代經史子集在很多方面沒有共同之處,讀古代經典文學會成為負擔。其實不然,經史子集,博大精深,其中的儒學等精髓都是為我們如何學習做人辦事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或者說見解,它可以引導我們更好地處理矛盾,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需要經典中所提出的品格和精神。
「我很不喜歡這些東西,它們過於乏味、枯燥,沒有創新。」初次閱讀和接受它們,很多人都會產生誤解,認為它們是一成不變的,是過時的。但畢竟那些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過歷史長河的風浪考驗流傳到了今天。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批判和繼承。
如今,人們很少主動學習傳統藝術的原因,很大部分要歸結於傳統藝術自身離平常人還有一定差距,整個社會提供給人們學習傳統藝術的機會比較少,在大中小學校園里的我們少有機會接觸這樣的傳統藝術。素質更加全面的大學生群里,在傳統藝術這一方面,仍顯得十分缺乏,出現調查中的數據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重視加強傳統藝術的宣傳。 2008 年 2 月起開始實施「京劇進中小學課程」工程,到 2009 年 7 月,工程就將完成在北京、天津等 10 省市的試點,那個時候,其它傳統藝術如國畫、書法、民族樂器的推廣也應該進行了,現在我們的校園內,已經找不到幾個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畫一幅優美國畫的學生。保護和推廣傳統藝術,迫在眉睫。
今年參加兩會提案的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說過:「我們現代化的速度太快了,我們這些千姿百態的文化,大地的文化迅速地消失了,而且是轉瞬即逝,讓你心疼」。也是出於這樣的原因,他今年提了這方面的提案,旨在呼籲民眾和政府重視傳統文化,不能讓這些金子般的藝術消失,必須滿懷熱情地把我們的文化構成我們新的長城,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
中國古典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髓,我們作為中國人,作為當代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使命,必須尊重和學習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而不僅僅是憑自己的興趣愛好而論。
傳統文化,如何發揚?
你眼中的傳統文化應該是怎樣的: A. 古老刻板的 B. 過時的 C. 與時俱進的 D. 需要不斷更新變化的 E. 可有可無的 F. 我們當代發展所必須的 這是最近江西師大對在校大學生發放的調查問卷中的一道題目,調查結果顯示:選 A 、 B 、 C 、 D 、 E 、 F 的比率依次為 3% 、 1% 、 30% 、 48% 、 0% 、 18% 。通過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有大約 50% 的同學認為當前的傳統文化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是不那麼完善的,所以他們認為傳統文化是要不斷地更新變化的。但也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同學( 30% )認為傳統文化是做到了與時俱進的,他們認為當今的傳統文化是跟的上時代的潮流的,是不斷完善和發展著的。另外,那 18% 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在他們眼中是我們當今社會發展所必須的,是我們不該隔離的一部份。
整體的調查結果顯示,傳統文化對當代的發展是存在相當大的作用的,對我們大學生也是有相當大的影響的。 即使在當下許多人認為學習傳統文化沒有用,積極地去追逐西方、韓國等外國的潮流文化,有的甚至漸漸淡漠了它。
但是當前的現狀是 , 許多同學對傳統文化不怎麼了解和清楚,盡管覺得它對我們的作用很大,但是由於周身環境和自身的限制,還是沒辦法做到像學習英語那樣去學習它,天天接觸它。
面對這一現狀,我們該怎麼做?
「這需要學校和我們自身都加深對它的重視,對於那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學校要創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條件、培養一種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同學們要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傳統文化精髓,去了解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要全民行動起來,把學習傳統文化當做一種習慣。媒體等也要加強宣傳,把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的積極意義以一種嶄新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才能為更好的為我們現代化建設起到幫助,才能把我們的優秀傳統和民族精華發揚光大。」在調查的過程中,一位同學建議到。
調查問卷顯示, 75% 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當下中國社會有重要作用,另 25% 的同學認為有一些作用; 96% 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學習古代先哲的思想,並表示會主動學習。可見,大家對於傳統文化非常普遍的認同,基本都認識到了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在對國家建設和個人發展方面的促進作用。當問及對經史子集的態度時,答案就不像上面兩題的答案那麼集中,相對來說,選擇「偶爾翻閱」的最多,其次是「敬而遠之」。
采訪中不少人一聽到經史子集,就將其與「刻板、過時、食古不化」之類的詞語等同起來,甚至說「沒有聽過」。
在 此,同學們在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普及上也向學校提供了很多想法和建議,主要是兩大方面:一是要把傳統文化和當下社會結合起來,在對傳統文化的去粗取精後融入現代元素和新的價值觀,融入當下的日常生活。二是加強宣傳力度。具體來說,可以多設置這方面的課程和講座,開展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知識競賽,還可以多開辦讀書會交流會,校廣播站和校報也可以添加關於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少同學表示《百家講壇》的那種平易近人、大眾化通俗化的講述方式在對大眾的宣傳和普及上是值得學習的。 以下為同學們三節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
場景一
3 月 6 日晚 19 點惟義樓W4208
得知星期六晚上國學班有課,記者來到現場進行體驗和采訪。晚上七點上課,六點半就有同學陸陸續續走進教室,讓記者感到十分不解的是,除此課本《易經》之外,他們每個人手裡都拿著許多尚未拆封的牙簽!
七點剛到,一位年輕得出人意料的男老師拎著黑色公文包走了進來,他是任課老師徐闖。
這堂課講的是第九章《大衍之數》,首先是老師帶讀一遍,然後同學們齊聲讀一遍。「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叻以象閏,五歲再閏……」一片琅琅的讀書聲響起,同學們都很久沒有這樣齊聲讀過書了,神情激動。
然後,徐老師就對文章進行了講解,那些初看不知所雲的句子在老師一番深入淺出、旁徵博引、多方譬喻下竟也變得趣味十足。文中古人用乾坤之數與四時的相互關系運算,在五千年前就計算出一年有 360 天,推算出的世界上的物質種類數相當接近今天的科學結論,這些都讓同學們驚嘆不已。
終於等到牙簽「上場」了。原來,牙簽是用來替代蓍草占卜用的。同學們的興致極高,紛紛在老師的示範下動起手來,雖說「六爻成一卦」程序比較繁瑣,大家都還是非常認真准確地完成了。接著,徐老師又詳細解說了演算中的規律及解卦方法。徐老師告訴我們,他小的時候就喜歡「玩棍棍」,也因此對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後來才慢慢發現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國學。以《易經》為例,易經被稱為「六經」之首(詩、書、禮、樂、易、春秋),絕不僅僅只是「算卦」。易經可以作為所有學科的一個基礎理論模型,是後來所有哲學思想的源頭,通過易經推演出了各門科學,無論是數學、天文地理、文學、醫學等等,都可以從易經中找到相對應的地方,並且還能根據易經的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在我們當代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易經》依然有著學習價值。
最後,徐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希望青年一代把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剛毅堅卓、容載萬物的美好品德傳承發揚下去。
場景二
3 月 8 日晨 8 點惟義樓W7208
在 08 級傳播學院的傳播學課堂上,同學們做了一個關於「從傳播過程看傳統文化的傳播」的案例分析,全班同學被分為若干小組,每組 5 到 6 人並進行討論。大家對於「你認為誰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根據媒體特徵分析傳統文化的傳播」等一系列問題各抒己見,然後各組寫好討論記錄,並通過一周的整理得出一份該組的總結。今天這堂課就是各個小組展示自己組內的討論成果,同學們各抒己見。「傳統文化包括民間的手工藝品,少數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傳統文化的范疇內」「文學成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而那些名著就是最好的證明」……通過大家的意見,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是多姿多彩的,而不僅僅是一兩個方面。
這節課還設計了「根據媒體分析傳統文化的傳播」這種問題。同學們都積極發言。「媒體傳播通常不深入、不全面,有事還會帶來很多誤解,這樣傳播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媒體經常傳播同樣的信息,對於傳統文化也是千篇一律,這樣就起不到很好的傳播效果。」「缺少教育意義,過於娛樂化,這樣傳播傳統文化就低俗化了。」
在關於「受者接受傳統文化的心理及相應對策」問題上,有同學提出「接收者缺乏主動性,處於被動的傳播可能是一遍遍強制性地灌輸,所以必須引導大家,提高接受傳統文化的興趣。」「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過於膚淺,同時認為是自己的就不會珍惜,所以必須克服這種自滿心理。」
在討論結束時,大家認為這樣的活動「不僅僅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而且結合專業課知識,收獲是雙重的。」
課後,任課老師袁愛清說:「研究傳統文化於課堂中,是激發大家活學活用的熱情,同時達到引發學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針對日韓等國非常熱衷漢文化,而中國人卻有些漠視這一現象,就是為了讓大家轉變態度,看看別的國家怎麼做,再審視一下自己,才發現我們有很多不足!」
場景三
4 月 16 日晚 19 點惟義樓W2202
這是不同尋常的課,這里有來自大二大三的同學,也有大一的同學,有專業課的同學,也有外專業課的同學,到底是什麼課吸引了大家呢?它是文旅學院歷史學的中國古代文化史。這里有來自文旅、美術、音樂、傳播等學院三個年級的 80 位同學,在每周四晚上帶著激情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史……
這門課的任課老師的是文旅學院的曹柯平老師,他對歷史特別是考古有很多研究,今天要講的是中國詩歌發展史,曹老師給大家展示了西班牙文化遺產的照片,講到古代西方西方文明,用一首西班牙的民歌引發大家的思考,讓我們發現其實很多時候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比如詩歌乃至整個文學領域。
在一首《青花瓷》的背景音樂中,我們同時跟隨幻燈片欣賞了古代青瓷中的代表,去感悟歌詞中的意境。關於詩的意象和意境,曹老師用通俗語言解釋說:「是個描繪的圖畫構成了意象,而意象的疊加組合成了詩歌的意境。」
課上大家分析了《詩經》中一些片段,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蒹葭》,曹老師給出了不同人做的不同翻譯,並進行比較。而大家聽著《蘭花草》《十送紅軍》《牽手》等歌曲的詞都採用了賦、比、興的手法,這讓大家對《詩經》的語言有更加形象生動的認識了。
「風雨」一直是中國詩詞之中常常提及的關鍵詞,曹老師通過舉例的方法說明了不同時期人們對其描寫的不同特點,同時又得出一個感慨 , 「現在的人也只能從那些古代詩歌裡面吸取,很難創造出新的特點了。」
這門課程通常都是把音樂、圖片貫穿於講解之中,同時又通過許多對比,如古今、中西、現實與理想等等方面。這也恰恰迎合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興趣和口味。
曹老師說:「掌握中國傳統文化,要建立在擁有豐富的知識內涵,因為只有有了知識背景才可以領悟和思考。為什麼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甚少甚至無視?那是他們對人文關注度不夠,甚至有可能產生誤會。我們只有尊重前人,認識世界,延續優秀精華的部分。同時也要避免浮躁的心情,克服文言文障礙,讓主流實質延續下去,謙虛、謹慎,同時也要遵從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 關於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對經典的分類法。
「經」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范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是各種體裁歷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
「子」是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諸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
「集」是收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分為楚辭、別集、詩文評、詩詞五類。
註:以上分類依照清《四庫全書》。
關於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 , 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焚書坑儒導致),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經典書目推薦
《經典常談》朱自清著,這是一部小而精的經典學史,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五經四書,而且講了歷史、諸子以及詩詞歌賦的經典。他的目的在於使年輕一代了解整個傳統文化,造就通才。更重要的是書中語言極其通俗流暢,條理分明,深入淺出,見解精闢,是一本入門的好書。
《唐詩雜論》聞一多著,聞一多先生不僅是一位嚴謹的學者還是一位詩人,用詩人的眼光去讀詩,去研究詩人,多有卓見。拋卻這些學術上的成就,其文本身即是一篇篇美文,尤其是說初唐四傑,論賈島,論類書與唐初的李世民,舉重若輕,行雲流水一般的文字,見識閎通的表述,引人入勝,確是高妙。
《詩詞曲賦鑒賞》葉樹發、杜華平主編,以傳統文化重要載體———韻文之鑒賞為主要內容,對其人文精神,其分體簡史、形式、表現方法、藝術風格、鑒賞方法作了全面的論述和介紹。
⑷ 如何系統的學習國學最好有個先後順序的框架圖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梁啟超
兩月前清華周刊記者以此題相屬,蹉跎久未報命。頃獨居翠微山中,行篋無一書,而記者督責甚急,乃竭三日之力,專憑憶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並書名篇名亦憶錯誤者,他日更當補正也。
中華民國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啟超作於碧摩岩翠山房
甲、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系書類
《論語》 《孟子》
《論語》為二千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後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
《論語》、《孟子》之文,並不艱深,宜專讀正文,有不解處,方看注釋。注釋之書,朱熹《四書集注》,為其生平極矜慎之作,可讀,但其中有隨入宋儒理障處,宜分別觀之。清儒注本,《論語》則有戴望《論語》注,《孟子》則有焦循《孟子》正義最善。戴氏服膺顏習齋之學,最重實踐,所注似近孔門真際,其訓詁亦多較朱注為優,其書簡潔易讀。焦氏服膺戴東原之學,其孟子正義在清儒諸經新疏中為最佳本,但文頗繁,宜備置案頭,遇不解時,或有所感時,則取供參考。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乃戴氏一家哲學,並非專為注釋《孟子》而作,但其書極精闢,學者終需一讀,最好是於讀《孟子》時並讀之,既知戴學綱領,亦可以助讀《孟子》之興味。
焦循《論語通釋》,乃摹仿《孟子字義疏證》而作,將全部《論語》拆散,標准重要諸義,如言仁,言忠恕……等,列為若干目,通觀而總詮之可稱治《論語》之一良法且可應用其法以治他書。
右兩書篇頁皆甚少,易讀。
陳灃《東塾讀書記》中讀《孟子》之卷,取《孟子》學說分項爬疏,最為精切,其書不過二三十頁,宜一讀以觀前輩治學方法,且於修養亦有益。
《易經》
此書為孔子以前之哲學書,孔子為之註解,雖奧衍難究,然總須一讀。吾希望學者將《系辭傳》、《文言傳》熟讀成誦,其卦象傳六十四條,則用別紙鈔出,隨時省覽。
後世說《易》者言人人殊,為修養有益起見,則程頤之《程氏易傳》差可讀。
說《易》最近真者,吾獨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樓易學》三書(《易通釋》、《易圖略》、《易章句》)皆稱精詣,學者如欲深通此經,可取讀之,否則可以不必。
《禮記》
此書戰國及西漢之「儒家言」叢編,內中有極精純者,亦有極破碎者,吾希望學者將《中庸》、《大學》、《禮運》、《樂記》四篇熟讀成誦,《曲禮》、《王制》、《檀弓》、《禮器》、《學記》、《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傅》、《祭義》、《祭法》、《鄉飲酒義》諸篇 ,多游覽數次,且摘錄其精要語。
若欲看註解,可看《十三經註疏》內鄭注孔疏。《孝經》之性質與《禮記》同,可當《禮記》之一篇讀。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書,希望學者將此區區五千言熟讀成誦。
注釋書未有極當意者,專讀白文自行尋索為妙。
⑸ 如何看待國學和企業管理間的關系
中國商業文化自商代起源後距今已過三千多年,如今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商圈競爭已越發激烈,傳統商業發展模式正受到各種挑戰。當現有的經營方式與時代發展出現矛盾時,各企業家開始尋求新的企業管理模式,紛紛將目光轉向時下大熱的國學,希望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能引領企業持續前行,走出不一樣的道路。在此背景下,摩天之星成立博學書院,意在將國學與企業管理結合起來,幫助企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 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此乃大眾普遍認同的國學之意,狹義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文化和學術等等都隸屬於國學內容。國學是數不盡的古代文獻,是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國學與企業管理的結合勢在必行。
梁漱溟先生曾說過:「世界文化的未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眼下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正驗證其所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多年歷史,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諸子百家思想早已根植於國人心中,所以在中國的企業發展中,國學思想與企業管理能融合絕非偶然。人類史上,管理活動歷史綿長,特別是在中國古代,各朝代的管理及實踐就已十分豐富多彩。從皇帝統領指揮軍隊征戰到管理奴隸進行生產勞動;從朝廷設置管理機構規定層次職責到設立郡縣鄉亭;從文景之治到康乾盛世,無一不體現出中國幾千年來的管理智慧。在當今世界,管理也已成為一種系統理論和專門學科,由此人們才認為以往的人類活動也具有管理意義。
西方管理學說雖然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理念,但中國所處的環境和其文化背景使得西式管理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重視制度、講究科學,與中國傳統人情文化背景相悖。教科書式的管理理念使得中國企業管理最終還是離不開國學思想。但是,即使如此,國學也並不是中國企業管理的唯一救命稻草,將西式管理與國學有效結合起來,以國學智慧彌補西式管理短板,讓企業管理更具人性,這才是真正的國學管理應用之道。摩天之星正以此為目標,通過企業管理培訓,為廣大企業家解決企業管理難的問題。
《孫子兵法·虛實》里寫:「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摩天之星認為沒有什麼是不變的,能根據實際敵情的變化採取措施贏得勝利才是用兵如神。企業管理也是如此,一味依賴中式管理或西式管理,是不能解決企業實際困難的,要充分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深刻思考和應用,才能使企業管理邁入更高境界。
⑹ 唐朝對日本文化有什麼影響
(1)日本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設太學,在地方設國學。(2)佛教經中國、朝鮮傳入日本後,發展很快。(3)日本積極汲取中國文化,中國的唐詩和書法在日本深受歡迎。像這類知識問答,我都是用101教育PPT里的資源庫來查找的,裡面資源豐富,綠色植物PPT背景圖片長時間看不傷眼睛。
⑺ 國學題,請問這幾題該怎麼回答
父母總是偏愛小兒子,自古如此,可以理解。舜孝悌雙全,是家庭孝義的典範,不過現代人看來或許有一些迂腐。我當然會容忍父母,但是弟弟的話,會容忍幾次,事不過三,太過分就只好分開了。
⑻ 小班國學教案,出則悌
活動設計背景《弟子規》是清代學士根據張示孔子言行的《論語》,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所提煉的做人道理,適用於幼兒的啟蒙教育。古老的文化中蘊含著的是一脈相承的淵源文化和行為准則。大班幼兒的社會性行為更加廣泛,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逐漸加強,辨別能力有待加強,特別是自己處在特定的環境,小朋友該如何去處理,弟子規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行為參考,幫助幼兒愉快、大方,有禮貌的與人交往。作為簡練、深刻的古文,《弟子規》能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培養幼兒靈性。
活動目標
1、理解古文精煉的語句所折射的深刻含義,懂得做人道理。
2、與生活情景結合,將關愛夥伴的詩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3、樂於積極參加國學誦讀活動和歌曲表演唱活動,幫助幼兒積累文學底蘊,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及靈性。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古文精煉的語句所折射的深刻含義、懂得做人道理。
2、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學會主動化解矛盾,友好的對待夥伴。
3、富有感情的誦讀內容,積極、大方的參與到誦讀、歌唱表演中。
1、
活動准備
活動課件、小紅花、字卡、教學圖片、手偶、古箏音樂、曲譜
活動過程
一、 誦讀導入,培養幼兒情緒:帶領幼兒模仿古人(雙手在胸前作捧書狀,邊念邊搖頭晃腦誦讀),復習誦讀,引出課題。
二、 復習誦讀古文,理解古文含義。
1、播放課件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含義:之前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里小朋友愛父母的內容,今天我們要來學習《弟子規》里有關於兄弟姐妹們友好互相關愛的故事。
2、再次播放課件,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所傳達的意義:大朋是怎樣照顧小朋的,我們可以向大朋學習什麼?(關心友愛,不計較物品,說好聽的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兄道友,弟道恭--言語忍,憤自泯。」
3、逐句講解,梳理含義,著重講解個別補償用字的含義:「兄道友,弟道恭」是說大哥哥大姐姐要有好的對待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不要耍小脾氣,要尊敬哥哥姐姐。「兄弟睦,孝在中」是說大家有好和睦的相處,就是愛爸爸媽媽,愛長輩的海孩子。「財物輕,怨何生」就向大朋一樣,不計較吃的用的,樂意分享,互相關心,大家就不會埋怨別人了。「言語忍,憤自泯」就是說把不好聽的話都人在肚子里,多說好聽的話,那麼憤怒、生氣的情緒自然就消失了。
三、 復習誦讀,鞏固幼兒記憶。
1、請出手偶裁判,幼兒比賽誦讀:瞧,熊博士聽見小朋友們美妙的讀書聲,都跑過來欣賞了,歡迎歡迎!小朋友給熊博士表演一次怎麼樣?提醒幼兒富有感情的誦讀,感受古文所傳遞的道理。
⑼ 國學生活圈(誰才是你身邊最靠譜的人)背景音樂是什麼曲
摘要 搜索夜聽即是哦
⑽ 《中國圖書三千年優雅04》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圖書三千年》(潘美月)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中國圖書三千年
作者:潘美月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4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古典中國尋找失落的優雅
當我們用「國學」的視角回看中國文化,其實我們是在豎起一面高牆;當我們用「傳統文化」的視角去看中國文化,其實我們是把它定格在遙遠的過去。越想接近,越是遙不可及。
但是,幾千年的磨礪和積淀,那裡一定有什麼東西我們還沒真正觸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視的「國學」高牆,扔掉隔離時空的「傳統」情懷,放空、平視,也許豁然開朗。
古典中國的文化和藝術,淬煉出了一套關於人的教養,儒雅、溫文爾雅,一幅書畫,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個詩句……都守護著一段關於物質與精神之美的密碼。優雅地活著,也許是過去世界帶給今天的我們的最關鍵的信息。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優雅地活著,「優雅」是當代人的精神深處不變的追求。
無論中國人,還是想看懂中國的西方人,其實都在從古典中國尋找失落的優雅。
◇《優雅》叢書來自台灣
這套書來自台灣,主編何寄澎先生說:中國文化之所以漸趨暗淡,是因為從沒有人配合著現代人的環境與生活,透過淺明易解的方式,正確而完整地把中國文化的精華傳達給大眾。
所以,他邀請台灣當時最有文采、學養深厚的作者一起完成了這套書。
他是用「美」來貫穿全套書,講的是「中國式的美」。
他說:華夏之美,獻給每一個中國人。
其實,中國式的美,可以獻給全世界每一個喜歡中國文化和藝術的人。
《優雅》系列離開傳統的國學視角,拋棄繁瑣的考證或晦澀的理論,力求從美的角度出發,配合現代人的環境與生活,透過淺明易解的方式,把中國文化的精華傳達出來。
《優雅》是獻給每一個中國人的,也獻給每一個想了解中國文化的人。讓我們在浮躁喧囂的時代里,重拾優雅生活。
◇《優雅》叢書共10種:
01《如何看中國畫》
王耀庭:台北故宮書畫處研究員、台灣藝術大學書畫學系教授。
02《當書法成為藝術》
周鳳五: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在台灣大學開設書法課。
03《陶瓷之路》
劉良佑:公認的香學研究第一人,台灣現代陶瓷藝術學會首任會長。
04《中國圖書三千年》
潘美月: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印刷史、古籍版本研究權威。
05《詩歌在唱什麼》
曹淑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
06《中國花藝》
許淑真:花藝專家,常年在台灣開設花藝課程。
07《篆刻的雕琢》
林素清:台灣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對漢字起源有深入研究。
08《中國式建築》
李乾郎:台灣古跡研究權威、台灣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
09《茶的味道》
張宏庸:著名茶史、茶藝專家,對《茶經》有深入研究。
10《崑曲的聲與色》
陳 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在北京大學開設崑曲課。
---------------------------------------------
【編輯推薦】
還原千百年來中國人與美的對話,從古典中國尋找失落的優雅;台灣學者專家多年打磨,用一套書講透中國文化獨特之美,獻給每一個想認真了解中國的人。10本書10個主題,鎖線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統完整:《優雅》叢書共10種,包含繪畫、書法、圖書、詩歌、陶瓷、建築、花藝、茶藝、篆刻、崑曲共10個主題,涵括了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對中國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紹。
2 內容經典:《優雅》台灣版各分冊出版後成為各自領域經典之作、重要參考書。其中《優雅03:陶瓷之路》獲台灣出版獎最高獎「金鼎獎」。《優雅01:如何看中國畫》先後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韓文版等多種版本出版。
3 圖文並茂:無論是國畫、書法,還是陶瓷、圖書,都針對內容配以大量彩色圖片。以圖解文,以文注圖,展示更加直觀,讀者獲得的印象更鮮明具體。
4 作者優秀:《優雅》的主編和作者來自台灣,都是各領域研究專家。其優勢尤其在於接受過傳統文化熏陶,學養深厚。在傳統文化大環境逐漸消失的今天,其獨特性愈發凸顯。如《當書法成為藝術》的作者周鳳五,其父周介夫為張大千關門弟子,家學淵源,自身又進行相關領域研究,在大學開設相關課程。
5 分冊內容全面具體:《優雅》每一本書介紹了中國的一種文化,其內容具體而全面。讀一本書,可對一種中國文化有具體而全面的了解。如《優雅01:如何看中國畫》分專章介紹國畫的觀點、意境、筆法、色彩、用墨等,並對國畫的歷史流變進行簡要分析,提供欣賞國畫的背景知識;《優雅05:詩歌在唱什麼》則分章闡述了《詩經》、楚辭、漢賦、六朝詩歌、唐詩、宋詞等多種詩歌體裁。
6 寫作方式簡明易懂:《優雅》以現代人為讀者對象,配合現代人的環境與生活,透過淺明易解的方式,正確而完整地把中國文化的精華傳達給讀者。如《優雅02:當書法成為藝術》,拋棄了繁瑣的理論闡釋與艱深的考證,只以簡要的理論概括了書法的理論與流變,而將敘述重點放在具體作品的風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穎:與傳統的國學著作不同,《優雅》從美的欣賞與創造的角度出發,用「美」來貫穿全套叢書,講的是「中國式的美」。
8 裝幀精美:鎖線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緻典雅。
作者簡介:
《優雅》叢書主編:何寄澎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主任,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考試院考試委員。並曾任幼獅文化公司總編輯,主持出版《觀念史大辭典》、《世界文明史》、《幼獅少年網路全書》等經典作品。研究領域包括唐宋散文、現代散文、中國文學史等,著有《唐宋古文新探》、《北宋的古文運動》、《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等,並編輯整理了台靜農的《中國文學史》。
--------------------------------------
《中國圖書三千年》作者:潘美月
歷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主要講授中國圖書發展史、中國印刷史、古籍版本鑒別研究等課程,對中國圖書史有深入研究。有《宋代私家藏書史》、《中國目錄學》(與昌彼得合著)、《圖書版本學要略》(與屈萬里、昌彼得合著)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