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孔子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直線排列圖片素材 2024-11-15 09:41:26
萌寵人生搞笑圖片 2024-11-15 09:41:26

孔子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1-12 15:35:00

⑴ 孔子是誰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
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人。家中排行第二。我國古代偉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後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記錄下來,作成《論語》。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素王」,曾子則為宗聖。孟子為「亞聖」。他的言行被他的學生寫成創世巨作《論語》。他還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歷史記載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成就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他有眾多弟子,如子貢、子路、顏淵等。被後世尊為「亞聖」的孟子是他孫子孔伋(字子思)的弟子。

⑵ 孔子講學圖及周遊圖片為什麼背景選用銀杏葉子他跟銀杏或者葉子有沒有具體關系請詳細陳述.

第七章 杏壇育人 德降子路 (一) 這一夜,孔子沒有合眼,他決心扶正這搖搖欲墜的殿堂,改變這「禮崩樂壞」的現 實。要修葺這將頹的大廈,就需要大量的棟、梁、檁、柱、椽,這些材料天上不會掉, 只有辦教育來培養。這教育該如何辦法呢?於是他像一個織女,在編織七彩的長虹;像 一個工匠,在繪制美麗的 藍圖;像一個畫家,在渲染好看的色彩;像一個文學大師.在 構思不朽的名著…… 眼前的教育,「學在官府」,只有極少數貴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機會,而且公學里 的教師多迂腐不堪,難勝培養棟梁之材的重任。學生在學校里比身份、比地位、比享受、 比闊氣,整日斗雞走狗,胡作非為,不思長進。雖說還有少數私塾,一些官吏告老還鄉 後在設教講學,但所收 的也多是閭里較有身份人家的子弟,而絕大多數平民子弟卻被擯 棄在學校大門之外,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這樣長此下去,怎麼能培養出齊家治國平天 下的優秀人才呢?「禮崩樂壞」的局面何日能夠改變呢?他要辦的學校,將「有教無類」, 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不分老少,不分國籍 ,兼收並蓄。手續也很簡單,只要帶著一隻 贄雉,象徵性地表示對老師的敬意,行過拜師之禮就可以了。 待一切想好之後,天已大亮了。孔子梳洗完畢,不待吃早點,就匆匆忙忙地去拜訪 仲孫大夫。孔子要徵得仲孫大夫的同意,取得他的支持,否則,辦學經費難以籌措。 如今的孔子,在曲阜、在魯國已經是有些影響的人物了,人們對他都有幾分尊敬, 仲孫大夫跟他更有著特殊的感情。仲孫大夫很贊賞孔子的膽識,堅信憑他的學問和聲望, 一定能辦好這所前所未有的學校,只是不同意他「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孔子說: 「仲孫大夫一向支持丘泛 愛眾,而親人』的主張,泛者,廣也,仁者愛人。要辦教育, 若不廣收天下弟子,使其均享受教育之機會,何談『泛』字,『仁』又安在?任何主張, 均宜見諸行動,付諸實踐,否則豈不成了巧言的佞者?」 仲孫氏雖為大夫,但無論知識或口才,都無法與孔子相匹敵,只好曲從。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不多的。人在道德和知識上的重大差異,是後天習 染的結果,尤其是受教育的結果。譬如兩匹素練,它們的質地、色澤相差無幾,這好比 是人的「性」,「性相近也」。染坊師傅分別將它們投入藍、紅兩個染缸,結果一匹變 成了藍色,一匹變成了紅 色。這好比是「習」,「習相遠也」。 談到貧富、貴賤,孔子說,這本來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常相互轉化的。無許由、 務光不肯就君位,則無堯、舜的聲譽和尊貴。同是治理洪水,鯀被祝融殺死在羽郊,他 的兒子禹卻名揚萬世。商賈出身的管仲佐齊桓公霸諸侯,牛倌百里奚相秦稱雄…… 仲孫大夫被孔子說得心悅誠服,連連點頭稱是,支持他辭官辦學,答應他聯合志同 道合的貴族捐款資助,並奏明昭公。 孔家小院里熱鬧非常,孔子正在帶領一夥青年壘土築壇,有的刨,有的鏟,有的運, 幹得熱火朝天。盛夏,毒日炙烤,天氣悶熱,無一絲風,一個個累得汗流浹背。這些青 年中有孔子當初放牛的牧童,當吹鼓手的夥伴,曼父、曾皙、顏路等好友自然也在其中。 還有許多素不相識的 青年,聽說孔子招收學生不講門閥,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幫忙。十歲 的兒子孔鯉,九歲的女兒無違,十五歲的侄子孔蔑,十四歲的侄女無加也穿梭般地跑來 奔去。人多力量大,一個滿不錯的講壇,不到半天工夫就築成了。不知是誰移來了一棵 小銀杏樹栽在壇邊,雖說這不是栽樹的季節, 但挖大點根,多帶點泥,也是可以栽活的。 小銀杏樹舒展著嫩綠的葉子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孔子凝視著它,彷彿看見小銀杏樹在迅 速長大,樹影婆娑,杏果滿枝……他蹲下身去,輕輕地撫摸著筆直的樹干,若有所思, 自言自語地說:「銀杏多果,象徵著弟子滿天下;樹干挺拔直立,絕 不旁逸斜出,象徵 著弟子們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中,又可入葯治病,象徵著弟子們學成之後可以有利 於社稷民生……此講壇就取名杏壇吧……」 孔鯉姊妹們喜得一跳老高,拍手稱妙,紛紛要求拜師求學。調皮的孔鯉推著父親在 散發著清新泥土氣息的壇上席地而坐,撲通一聲跪下就磕頭:「老師在上,受學生一拜!」 孔子抱起了兒子,舉過頭頂,哈哈大笑。眾人也都哈哈大笑…… 第二天,杏壇上,許多人——下從幾歲的孩童,上至年過半百的長者,最多的自然 還是青少年,手捧干贄雉,很有秩序地依次參拜孔子。 杏壇周圍被看熱鬧的人圍得水泄不通。 從此,孔子便每日杏壇講學,四方弟子雲集於此。 但是,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孔子大體上把他們分成初級班和高級班。初級班學初 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高級班學高級「六藝」:《詩》、 《書》、《禮》、《樂》、《易》、《春秋》。有時忙不過來,課程顛倒不開,就讓高 級班中的優秀者或有某一方 面專長的給初級班的學生們講課。 孔子開創的「私學」像一道曙光,沖破了古老東方的黑暗,喚醒了沉寂中的生命。 它將使世代躬身俯耕的人們昂起那低垂的頭頸,迎著春風,吸嘬著甘醇的雨露,伸展著 雙臂擁抱望眼欲穿的文化知識。地下的水,天上的雲,世間的一切都在齊聲贊頌文化回 到了創造者的手中,哪怕 道路坎坷,歲月蹉跎,速度緩慢,但卻只有向前,失去的,被 奪走的,總會再回來,不論霸佔者怎樣窮凶極惡,掠奪者怎樣貪婪吝苛,人們應該得到 的總會得到,並且還要掌握它,使用它,不斷地創造和升華,賦予它新的生命,讓它造 福於民眾。 孔子以他所處的時代的獨特方式,在他新辟的蹊徑上跋涉,霜雪雨露,疏食飯水, 他忍受著,並抵制著來自社會各階層的譏諷、嘲笑,甚至謾罵、誣陷和打擊,像一隻不 知疲倦的牛,為民族,為人類,也為自己的信仰和志向而忍辱負重,默默地耕耘著。 一天,孔子正在給弟子們講《詩》,曾皙跑來報告說: 「夫子,您常給我們講過的那個子產,他死了。」 孔子聽了,不覺一怔,忙問:「曾點,此言當真?」 曾皙說:「為何不真?這是鄭使者來報告的消息。」 孔子聽說子產歸天,凄然淚下,伏案慟哭。 顏路說:「夫子,子產遠在鄭國,與您非親非故,您何必如此傷情呢?」 孔子揮淚說:「二三子哪裡知道,子產乃當今罕見之政治家,真君子也。他嚴以律 己,寬以待人,忠於君王,辦事持重。他每擬一令,無不慮及民之疾苦。」接著他向弟 子們介紹了子產的品行。 鄭是弱小的國家,夾在齊楚兩大國之間,子產相國二十多年,不曾受過列強的征伐。 他歷聘於齊、楚、晉、魯諸大國,是個出色的外交家,在諸侯中有著崇高的聲望。他知 識淵博,卻很謙遜,每決定一件國家大事,都要徵求大臣們的意見,請教熟悉情況的人。 周景王九年,子產把 刑書鑄在金屬制的鼎上,這是中國有記錄的最早的成文法,這是子 產在法律上的一個貢獻。愛民是子產的最大特點,冬季里他能用自己的車子載百姓過河。 有時群眾聚集在鄉校,議論朝政,批評子產。有人認為這有害國家,建議拆毀鄉校。子 產堅決制止了,他認為這正是聽取民眾呼聲 的好機會。 子產初執政時,鄭國流傳著這樣一首歌: 提倡節儉,提倡節儉, 人有好衣服也不能穿; 整頓軍事,整頓軍事, 人要種地也沒法子干; 誰殺子產, 我們心甘情願 可是過了三年,便流傳了另一首歌: 我們子女, 是子產教育; 我們田地, 是子產開辟; 子產可別死, 死了誰繼續?

⑶ 孔子為何對女人有偏見

孔子雖然做過中國古代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的影響力直到今天都是杠杠的,但不得不說他有一種思想放在如今確實是錯了的,因為他對女人有偏見,經常把女人和小人相提並論,那麼為什麼一個這樣思想覺悟如此之高的聖人還會看不起女人呢?

我想是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是由於孔子的相貌不佳,曾經可能受到過女人的嫌棄。對於如今我們對孔子的相貌大多隻能在一些畫像上看到,而孔子的相貌都已經成老太,所以他的真實面貌我們並不太清楚,但是有人說孔子其實長得很醜,眼睛白眼人居多,且鼻孔朝外翻,不僅如此,連身高也不高,所以在古代他必然是不受女子喜歡的,孔子一生也曾娶過一個妻子,但最後卻找了一個理由休掉了他的原配妻子,所以就有人猜測是不是因為他的樣貌不佳,所以受到過女人的嫌棄,所以自此一直在心理上都對女子有了偏見。


其次,雖然孔子是聖人,但也避免不了他的思想始終受到當時時代背景的一些束縛,因為在古代女子就是一個生育機器,重視他的思想再超然,也不可能直接跳脫時代的背景,他身邊的一切人和事物都在提醒他女子的地位低於男子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也是為什麼孔子一直對女子有偏見的原因。

⑷ 孔子的資料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於魯國。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後來逐漸衰落而遷到魯國。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孔子年少時作過許多卑賤的工作:「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語)。據孔子自述,他十五歲時就以學為志,學習的內容自然非常廣泛,但首先不能離開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孔子到三十歲時,所學已頗有成就。據《史記》載,齊景公當時來到魯國,曾特別向孔子請教政事。五十歲左右,孔子逐漸受到當政者的重視,擔任要職,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攝相事。其間,孔子為人稱道的政績有,墮魯權臣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城邑,誅魯國亂政大夫少正卯。後來,孔子因不滿於魯君接受齊人饋贈的女樂而憤然出走,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飄泊生涯。孔子周遊列國,始終希望找到一個能夠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地方。孔子非但未受到各諸侯國當權者的歡迎,且時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脅,孔子畏於匡、孔子困於陳蔡,形容狼狽。年近七十,孔子在失望中返回魯國,沒過幾年,孔子就帶著遺憾死去了。

從現在流傳下來的一些畫像上看來,孔子始終是一幅溫文爾雅、一團和氣的樣子,這里自然有許多理想化的儒家至聖先師孔子的成分,至於真實情況如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孔子應該有其威武的一面。他的學生顏回稱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身材魁偉,當時被稱為「長人」。關於孔子的形象,我們所能得到的信息大致如此。從《論語》和《史記》的關於孔子的記載中,我們還可以知道孔子是一個情感非常豐富的人,有這樣一些故事,足以展示孔子是一個活生生的「聖人」:

孔子之喜:孔子在魯國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面露喜色,門人責問:「君子禍至不喜,福至不憂」,孔子稱是,對自己的態度如此解釋:「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覺得尊貴,這樣不好嗎?」

孔子之笑:孔子周遊列國,形色匆匆,流落至鄭,鄭人謂子貢孔子的神色「若喪家之狗」,子貢如實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說我象喪家之狗,是這樣,是這樣!」

孔子之哭:孔子強調「哀而不傷」。顏回死,孔子哀哭而至於慟,門人開導,孔子曰:「不為這樣的人哀傷而慟哭,又能為誰哀傷而慟哭呢?」

後人有這樣一種說法,聖人「情順萬物而無情」,也許這些故事是這句話的很好的注腳。起碼,我們在這里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聖人孔子面對我們普通所經常面臨的情感波動時是怎樣一種態度,聖人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時是怎樣一種想法。

孔子對於當時「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切的感受,孔子自認為「斯文(即先朝的禮樂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終在為恢復其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斗,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以自己為「述而不作」--只是在紹述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其實並非如此,在紹述的同時,孔子為舊的禮樂制度找到了內在的情感依據,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種情感,即「愛人」,首先從父子、兄弟間的親情出發:「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謂「忠恕之道」,以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孔子對於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實現了仁,也就實現了完滿的自我人生。孔子關於仁的學說,對後世儒學發生了關鍵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正是在此意義上,儒學尊孔子為鼻祖。同時,孔子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師,據《史記》載,孔子弟子三千,比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孔子招收的學生從事各種職業的都有,孔子教育的內容首先是怎樣作一個正當的「人」,孔子教授的方式多是啟發式的,孔子鼓勵學生談論自己的觀點。上述情況,也許多少能為孔子被尊奉為「至聖先師」提供一些理由吧。

孔子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編成《論語》一書,是我們今天認識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另外,《史記》中有《孔子世家》,可供參考。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年譜

1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

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

闕里,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顏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

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

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

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

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

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

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於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

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

《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

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

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谷有所警惕和准備,故不僅使齊國劫

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佔魯國的鄆、鄵、龜陰

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採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

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

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

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

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

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

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於孔子,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

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

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於歸魯。

孔於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獵獲麟。孔了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

修《春秋》。

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子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桓,

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

孔子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天不弔,

不潎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⑸ 《孔子和學生》的重要背景資科

《孔子和學生》這篇課文記敘的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為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學生的尊重,從而使得學生明白了自己雖然各有優點,但都還要不斷學習的道理。

孔子有個學生,看到一個孩子掉進湍急的河裡,就奮不顧身的跳下去把她救起。這個小孩的父親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他高興得接受了。

大家紛紛議論,認為他太貪心了,孔子卻對他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都可以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人去救人!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

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

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從魯國人被贖出來。

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

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5)孔子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孔子和學生》是北師大版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師生」中的第二篇主體課文。講述的是孔子善於發現學生特長和缺點並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大教育家。當時,只要你想跟孔子學習,哪怕是帶上一束肉乾做見面禮或學費,孔子也會樂意收做學生。孔子從不以家境貧窮或富裕、天資聰明或愚笨來選擇學生,所以他門下的學生,包羅各種各樣的人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學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學生子夏問孔子:「顏回這個人怎麼樣?」

孔子回答說:「顏回的信用好極了,我不及他。」

子夏又問:「那麼,子貢這個人又怎麼樣呢?」

孔子回答說:「子貢嘛,挺聰明的,我不及他。」

子夏接著問:「那麼子路又怎麼樣?」

孔子回答說:「子路的勇敢,遠近馳名,我不及他。」

子夏再問:「那麼子張又怎麼樣?」孔子回答說:「子張嚴謹莊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聽越糊塗,忍不住問:「老師說的話真叫人迷惑,既然他們都各有長處,而且比您還要了不起,那他們為什麼還要跟您學習呢?」

孔子和顏悅色地告訴子夏:「顏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變通;子貢聰明,但他不夠謙虛;子路很勇敢,但寬厚、忍讓方面仍待學習;子張處事謹慎,為人嚴肅,可是旁人卻不容易親近他。我這四個學生雖然各有優點,但都還要不斷學習啊!」子夏點頭稱是,他明白這也是老師對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過三千多名學生,其中有的學生又去教學生,培養了很多人才。孔子對中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人對孔子十分尊敬,稱其為「萬世先師」。

《孔子與學生》一共四段,內容簡短。第一段主要講孔子是春秋時代的大教育家 ,他主張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受到學生的敬重。

第二段主要講孔子在評價學生的優點的同時謙虛地表示自己的不足。

第三段講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學生各有優點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斷學習。最後一段講後人對孔子的評價。

⑹ 有什麼背景圖片上面打著今天你擼了嗎

熬夜酗酒縱欲亂交淫亂 sy 看黃的 yy,害慘人,害死人。萬不可走抗天之路!首先按正常的作息休息和起居,同時萬不可養成任何上訴惡習,把每天過多的精力都用來行善去惡,永無止境的力行,那自動身心安泰,化去所有慾望,而且幸福順利自動也來的。同時學習吧里反復強調的中國文化,知道天地人神一氣相通,違背神天的事是萬不可做半件的,連想都不敢想的,因為人在做,天在看,善惡之報如影隨行,不是不報,只是時間未到,切記了。一正一反,積累而後,功效大不相同,這就是孔子說的積善之家有餘慶,積不善之家有餘殃!一定走吧里反復強調的良性循環,這樣積累不已,一切人生的幸福自動在其中了。

⑺ 求大神做一張頭像圖片,圖片就要幾個字,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 日夜不停。 因為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有個背景,故後人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⑻ 孔子生平事跡簡介

1、步入仕途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這一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周遊列國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的弟子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鄭國的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3、返回魯國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 [29] 這一年,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

4、卒葬泗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73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



(8)孔子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孔子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仁的基本涵義是「愛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愛父母、愛兄弟,還要「泛愛眾」,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所提倡的「愛人」的主體,包括一切人,上至貴族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愛他人,行忠恕,沒有人可以逃避這項義務,對於君王來說,這項義務比他人要重大得多,因為君王的「愛」還應及於所有的臣民。

⑼ 求個圖片,適合用來做ppt背景的古風圖,主題是孔子的論語。

我有一個原創的青花瓷中國風PPT,關注我的公眾號--Laura英語角 以後,會發送到你的郵箱里去;


祝你一切順利!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⑽ 你見過哪些關於孔子的有趣的圖片或畫作

我見過的許多有關孔子的圖片畫作,都是在語文教科書上見到的,大部分都是孔子個人的肖像,或者是一些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的時候的一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