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儒家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ppt警鍾背景圖片 2024-12-28 18:59:57
唯美紫色水滴圖片 2024-12-28 18:56:25

儒家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1-09 03:16:33

Ⅰ 蘇軾的生活寫作背景(完整)

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鍾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 「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蘇軾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葯、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Ⅱ 二十四孝圖的成書背景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Ⅲ 為什麼《王的男人》中的背景圖片有好多漢語 還有皇帝的宮殿也叫仁政殿 還是漢語書寫的

韓國、朝鮮人使用中國漢字有1000多年的歷史,絕對是中華文化的後裔,可是為什麼後來廢除了中國漢字呢?首先因為朝鮮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與中國的漢藏語系不太一樣,但是古代朝鮮文化落後,一直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國漢字。但是漢字還是無法充分的表現韓語的發音和朝鮮民眾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鮮平民根本不識漢字,只有朝鮮貴族、官員會使用漢字,稱為「吏讀文字」,而普通朝鮮平民只能以口頭方式進行文化交流,他們的生活知識和年積月累的農業耕種經驗和農耕方法也都無法長久的流傳下去。

到了1446年的朝鮮世宗大王時期,就是中國的明朝時期,作為中國附庸國的朝鮮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上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而朝鮮民眾對擁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願望比較強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國民的處境,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獨立的朝鮮君王,世宗開始苦思冥想,夢想創造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朝鮮本土文字,讓普通的朝鮮庶民也可以輕松駕馭朝鮮的語言。

世宗在發明朝鮮文字時,受到音樂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啟發,了解到簡單的音樂符號(1 2 3 4 5 6 7)就能夠記錄世界上所有的音樂,那麼,相對簡單的拼音字元也應該可以記錄全部的朝鮮語音,從而拼寫出朝鮮的文字。所以世宗組織起當時包括他本人在內的許多朝鮮「集賢殿」的優秀學者,還特意派遣一位朝鮮知名學者,前後十幾次到中國來學習、研究漢字精髓,歷時達三十年之久,才最終在1446年發明創造了朝鮮文字,於是朝鮮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國漢字以後,終於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世宗大王(1418-1450年),他精通儒家學問,極力提倡儒學價值觀念以外的哲學觀念,博學多聞,政治手段高明,能夠對付朝鮮的兩班學者(兩班:指的是集『貴族』與『官吏』於一身的朝鮮學者們,他們享有極高的政治文化權利,甚至可以藐視朝鮮國王)。他在統治期間,對國家管理、語音學、民族文字、經濟學、科學、音樂、醫學和人文學研究方面都表現出積極的思想。他建立了集賢殿,以促進傳統和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韓文字母。

《訓民正音》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世宗大王在公告序言中寫道:「中國文字是基於中國歷史應運而生的,因此無法清楚的表達朝鮮韓語特有的語境,無法充分表現庶民的想法和感情。考慮到我國子民的實際情況,我創立了這28個字母(註:經過字母的演化與合並,現代朝韓社會只使用24個字母,比26個英文字母還少2個,是歐美學者比較公認的簡化拼音),這些文字簡單易學,希望能提高每位朝鮮國民的生活質量」。從這篇序言中可以看出世宗大王對朝鮮文化的獨立、國民的繁榮所持的執著和獻身精神。
創造韓文表音字母的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士們認為人類的發音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理現象,還有一股雖然人們看不到,但實際上更強大的力量在支配著這一行為。他們認為人類的發音和文字的筆畫,以及所有的宇宙現象均與中國道教的陰陽、五行密不可分,並由此推測聲音與季節變化以及音樂是必然相通的。韓語的音節分為3個部分,分別是輔音、母音、尾音,這是世宗大王和集賢殿的學士們創造韓文字的基礎。尾音不是單獨創建的,而是根據輔音的重復而創,因此韓語是充分有效地結合母音和輔音而成的,應該說是不錯的拼音文字。

朝鮮的「諺文」與「諺語」一樣是民間的語言文字,由於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諺文屬於二流文字。只有貴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讀文字」屬於朝鮮一流文字。早期的朝鮮拼音文字就是「諺文」,而現在的「諺文」卻是中國漢字了。古代朝鮮的文字實際上有三種:1、純漢字:完全使用中國的文法規則。2、吏讀文字:用漢字拼寫朝鮮語言,但是保留漢字的意義與基本文法。3、純朝鮮字:就是朝鮮世宗創造的拼音字,古代朝鮮的「諺文」。

雖然1446年意味著朝鮮韓文的正式誕生,但是並不意味朝鮮拼音文字的真正使用,由於中國漢字在朝鮮的強大文化影響力,朝鮮拼音文字一直作為「韓語拼音」而存在,被朝鮮婦女和沒受過良好教育的朝鮮人使用,被稱為二流文字的「諺文」,而朝鮮的貴族、官員還是繼續使用漢字「吏讀文字」。朝鮮拼音文字的廣泛使用是從二十世紀初才開始的,比世宗頒布「訓民正音」晚了450年,為什麼?

這當然不符合世宗450年前的本願,也是一個對歷史的疑問:朝鮮拼音文字一直到十九世紀末都被視為「諺文」,與「諺語」一樣是民間的語言,直到十九世紀末,拼音文字在朝鮮都被看成二流文字。朝鮮人在450年後,突然將婦女和平民使用的拼音文字的地位大力提高,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將其地位扶正,成為官方語言,而使用了千年之久的高雅的官方文字――中國漢字幾乎干凈徹底地清除出南北朝鮮。

Ⅳ 有關袁宏道《滿井游記》的圖片,作者介紹,背景,還有相關資料!!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寓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寫出了作者對春回大地的喜悅和對早春的欣賞和贊美,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寓示讀者以人生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自由的嚮往。抒發了作者厭棄官場、渴望回歸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被選入人教版八下語文書。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又字無學,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公 袁宏道
安派"主帥,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學成就,被稱為「公安三袁」。 袁宏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也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袁宏道代表作品:《徐文長傳》、《初至西湖記》、《敘陳正甫會心集》、《虎丘記》、《滿井游記》、《西湖游記二則》、《戲題齋壁》、《游虎跑泉》、《東阿道中晚望》、《戲題飛來峰》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袁宏道少敏慧,善詩文,年十六為諸生,結社城南,自為社長,「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師之,奉其約束不敢犯。」萬曆二十年(1592)登進士第,萬曆二十三年(1595)謁選為吳縣知縣,聽政敏決,公庭鮮事。政暇與士大夫談文說詩,以風雅自命。宏道任吳縣縣令時,在任僅二年,就使「一縣大治」,「吳民大悅」。辭去縣令後,「為人貸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費用。宰相申時行贊嘆說:「二百年來,無此令矣!」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滿井游記》就寫於這一年的春天。越二年,補禮部儀制司主事,數月即請告歸。後遷官至稽勛郎中,不久即謝病歸里。萬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他去世以後,連購買棺材及眷屬回故里的路費都是朋友們的捐助和賣盡他的書畫幾硯湊的。《明史》卷二八八有傳。此文被選入語文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書及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書。
編輯本段原文
滿井游記 燕 (yān) 地寒,花朝(zhāo) 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lì)。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jiā)堤(dī),土膏(gāo)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hú)。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鱗(lín)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xiá) 滿井之游
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 (liè) 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jìng),然徒步則汗出浹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 (liè) 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墮 (huī) 事,而瀟(xiāo)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wū)能無紀?己亥(hài)之二月也。
編輯本段譯文
滿井游記 燕屬地天氣寒冷,花朝節過後,殘余的寒冷仍然很厲害,冷風時常颳起來,一颳起來就飛沙走石。不得不拘束於一間房子以內,想出去卻不可能。每次冒著狂風快速走動,還沒走夠百步就返回了。 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和幾個朋友從東直門出去,到了滿井。高高的柳樹分立在河堤兩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濕潤,一眼望去空闊無際,(我的心情)好像是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在這時河面上的冰開始融解了,水波開始發出亮光,魚鱗似的波紋一層疊著一層,清澈見底,亮晶晶的樣子像新製成的鏡子反射的冷光忽然間從鏡匣中射出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所擦洗,美好的樣子像擦拭過一樣,美麗嫵媚,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未舒展,柔軟的柳梢在春風中搖擺,麥田裡的麥苗像短短的鬃毛,只有一寸左右高。遊人雖然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人,端著酒杯唱歌的人,穿著盛裝而騎驢的女子,也時時有。風力雖然還很猛烈,但是徒步行走卻會汗流浹背。凡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戲水的魚,都悠然自得,一切動物之間都很有喜氣。(我這)才知道郊田以外未嘗沒有春天,只是住在城裡的人不知道罷了。 能夠不因為遊玩而耽誤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間自由自在遊玩的人,只有我這個官職。而這里與我住的地方正好接近,我的郊遊將從滿井開始,怎麼能沒有記游的文章呢?寫於己亥年二月。
編輯本段注釋
1.滿井,明清時期北京東北角的一個游覽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於地,泉高於井,四時不落」,所以叫「滿井」。 2.燕(yān)指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北京一帶。這一地區原為周代諸侯國燕國故地。 4.猶:仍然,還。 5.凍風時作(zuò):冷風時常颳起來。作,起 6.輒:立即,就。 7.局促:拘束。 8.廿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節說,所以沒寫月份。 9.稍和:略微暖和。 10.東直:北京東直門,在舊城東北角。滿井在東直門北三四里。 11.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12.若脫籠之鵠:好像是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 13.於時:在這時。 14.波色乍明:水波開始發出亮光。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15鱗浪:像魚鱗似的浪紋。 16.晶晶然:亮晶晶的樣子。 17.新開:新打開。 18.冷光:清冷的光。 19.乍出於匣也:乍,突然。匣,指鏡匣。 20.山巒為晴雪所洗: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 21.晴雪:晴空之下的積雪。 22.娟然:美好的樣子。 23.拭(shì):擦拭 24.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麗的少女洗好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倩女:美麗的少女;靧,洗臉。掠,梳掠。 25.舒:舒展。 26.梢:柳梢。 27.披風:在風中散開。披,開、分散。 28.麥田淺鬣(liè)寸許:意思是麥苗高一寸左右。 鬣:獸頸上的長毛,這里形容不高的麥苗。 29.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艷裝騎驢的。茗,茶。罍,酒杯。蹇,這里指 驢。泉、茗、罍、蹇都是名詞作動詞用。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著酒杯。蹇,騎驢。 30.勁:猛、強有力。讀jìng。 31.雖:注意,這里的雖指雖然,而不是即使。 32.浹(jiā):濕透。 33.悠然自得:悠然,閑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 34.曝(pù)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戲水的魚。呷,吸,這里用其引申義。鱗,代魚。 35.毛羽鱗鬣:毛,指虎狼獸類;羽,指鳥類;鱗,指魚類和爬行動物;鬣,指馬一類動物。合起來,泛指一切動物。 36.未始無春:未嘗沒有春天。這是對第一段「燕地寒」等語說的。 37.夫(fu):用於句子開頭,可翻譯為大概。墮(huī)事:耽誤公事。墮,壞、耽誤。 38.瀟然:悠閑自在的樣子。 39.惟:只 40.此官:當時作者任順天府教授,是個閑職。 41.而此地適與余近:適,正好。 42.惡(wū)能:怎能。惡,怎麼。 43.紀:通「記」,記錄。 44.己亥: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
編輯本段古漢語常識
一詞多義
1、乍: 波色乍(zhà)明 (初,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xiá)也 (突然,忽然) 2、作 凍風時作(颳起) 屬予作文以記之(創作) 往來種作。(起來;開始工作) 作亭者誰。(建築) 泠泠作響。(發出,放射)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像;似) 3、鱗 鱗浪層層 (名詞作狀語,像魚鱗似地) 呷浪之鱗(代魚)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魚鱗,這里指魚) 4、然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 (……的樣子) 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然而) 5、雖 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雖然)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死則已後矣 (即使) 6、得 欲出不得(能,能夠) 悠然自得: (得意) 得道多助 (施行)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通「德」,感激)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會) 7、時 凍風時作 (時常) 時而獻焉 (到時候) 於時冰皮始解 (這時)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代,朝)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氣候)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當時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時機;機會)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季節) 8、之 脫籠之鵠 (助詞,的) 倩女之靧面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郊田之外 (限定關系,以) 局促一室之內(限定關系,以) 9、始 於時冰皮始解 (開始)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才)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嘗) 詞類活用 泉而茗者 :名詞作動詞 煮茶 罍而歌者:名詞作動詞 舉杯 紅裝而蹇者:名詞作動詞 騎著驢 作則飛沙走礫: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飛,使.....走。 麥田淺鬣寸許:名詞作狀語,像獸頸上的長毛一樣。
特殊句式
倒裝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賓語前置句,「未之知」就是「未知之」) 句意:才知道郊外未嘗沒到春天,只是居住在城裡的人不知道罷了 。 被動句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為翻譯成被前為名詞後為動詞,所以是被動句) 句意: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美好的樣子像擦拭過一樣,鮮艷明媚,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
通假字
1.惡能無紀:「紀」通「記」,記錄。 2 夫能不以游墮事: 「墮」通「隳」,耽誤。
古今異義
披風——古義:在風中散開。今義:披在肩上沒有袖子的外衣 許——古義:表約數。今義:許可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局促——古義:拘束。今義:空間的狹窄,時間的短促。
編輯本段文章主題
記敘了作者游歷滿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發了作者喜悅的心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寄情於山川草木的瀟灑之情。
編輯本段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第一段:花朝節過後 城中余寒猶厲的景象 第二段:2月22日滿井的早春景色 第三段:物我交融 。。(議論) 袁宏道生於江南(湖北公安)。北國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興。文章的第一段,就寫了這種欲游不能的苦惱。早春二月,乍暖還寒,這對北方人來說本不足為奇,但對一個在江南長大的人來說,卻是不可忍受的。作者從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則是他親身的感受和體驗了。一個「余」字,一個「猶」字,兩相映襯,把寒流不肯罷去的情狀描述無遺。那麼,其具體表現是什麼呢?作者用了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描繪:「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不說「寒風」「冷風」而說「凍風」,意在說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對「燕地寒」的敏感。這樣惡劣的天氣,只好「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從「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來看,作者不知做過多少次嘗試,都無奈而歸。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遊的所見所感。「欲出不得」的壓抑並沒有打消作者出遊的念頭,反而激發了他出遊的熱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數友」,如脫籠之鳥,飛出城門,來到郊外。但見長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曠遼遠,一派生機。作者寫景,主要寫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以及遊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其中寫水寫山的部分是重點。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畫,「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繪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鮮妍明媚」畫出春山之態。然後,分別用兩個長句作喻,水如新開之鏡,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動。寫柳條突出其「將舒未舒」的姿態,寫麥田說其「淺鬣寸許」,都是典型的早春景緻。寫人雖寥寥數語,卻頗為傳神。「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雖曰「未盛」,已是熱鬧非凡。更有曬太陽的鳥,吸水戲浪的魚,它們的快樂不亞於遊人,彷彿羽毛鱗鰭之間「皆有喜氣」。最後作者總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一句回應首段,是對自己冒寒出遊的肯定,並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後一段以議論作結,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興趣。「不能以游墮事」,這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於作者本人,本無意於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記?」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寫出了《永州八記》;袁宏道也許再沒有重遊滿井,因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鄉,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以後雖又出仕,終非所願,年僅四十二歲病逝。
二、問題研討
1.郊田之外未始無春:一個孤獨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畫龍點睛之筆。這句話看似為作者不經意之談,是在為自己出城郊遊找借口,實則大有深意。袁宏道25歲中進士,不受官,請假歸家,又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縱情山水,訪師問學,可見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記散文,也充滿了疏放不羈的精神,是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對官場的厭倦,是個性的張揚和抒發。他是一個漫步郊原的孤獨者,「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遺落世事,在與自然風物的對話中,感受自由的可貴。 2.白描的筆法。 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如寫水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這種表現方法,沒有誇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3.擬人的寫法。 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如他說蘇州虎丘「如冶女艷妝」(《上方》),寫杭州西湖為「山色如娥,花光如頰」(《初至西湖記》)。在《滿井游記》中這種寫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袁宏道運用起來自有他的新奇之處。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如上文分析過的寫水寫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遊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編輯本段練習說明
一、滲透的感情
這篇游記寫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的特點。如「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句,寫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韻。熟讀課文,試找出幾處這樣的景物描寫,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 文中這樣的景物描寫還有幾處,如「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甦的情景,簡練而傳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麥田淺鬣寸許」,寫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確而生動。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無不滲透了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贊美。
二、幾例運用比喻
本文在記敘描寫中多處運用比喻,比如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你能從文中再找出幾例嗎?結合上下文體會其表達效果。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課文中比喻句的用法,體會其恰切生動的表達效果。 文中這樣的比喻句還有幾處,如「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三、課文中助詞「之」的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
下列三組短語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飾關系,可譯成「的」;有的表示限定關系,可譯成「以」;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試加以辨析,並說說這些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課文中助詞「之」的用法,體會它在結構或語氣上的作用,並作一些古今對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內 郊田之外(表示限定關系,可譯為「以」。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還常用,如「四海之內」「國門之外」。) 脫籠之鵠 曝沙之鳥(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的」。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語中,如「驚弓之鳥」「一丘之貉」。以上兩種,也都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但主要起結構作用。) 倩女之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這種用法現在已不用。)
四丶和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有何不同
1、蘇軾心懷報國之志,而報國無門,被貶謫在外,自己得不到重用。實際是借夜遊來排遣心中的苦悶。自己閑是不得以的閑。2、袁宏道個性志在遊山玩水。寄情山水之中。他的閑是生活如他所願。自得其樂的閑。是發自內心的自由自在的閑情逸致。 一、 學習本文,應重點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並結合完成課後練習,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教學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解說或訂正。 二、 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遊山玩水的愉悅心情,這與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託重理念的寫法完全不同。可將本文與本單元前幾篇課文作比較閱讀,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袁宏道的游記散文現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選本作擴展閱讀。 三、 組織一次春遊,仿照本文的風格寫一篇游記,要求語言簡練,寫出獨特的感受解詞。
編輯本段有關資料
一、公安派(胡小偉)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後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後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曆間李贄針鋒相對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焦、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是: ①反對承襲,主張通變。公安派諸人猛烈抨擊前後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他們對文壇「剽竊成風,眾口一響」的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袁宗道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復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擬,而在無識」(《論文》)。他們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展變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袁宏道《敘小修詩》),「世道改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袁宏道《與江進之》)。不但文學內容,而且形式語言亦會有所變化而趨於通俗,這是因為「性情之發,無所不吐,其勢必互異而趨俚,趨於俚又變矣」(袁中道《花雪賦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們進而主張:「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顧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濤閣集序》)沖破一切束縛創作的藩籬。 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露,接近於李贄的「童心說」。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強,率性所行,是謂真人」(袁宏道《識張幼於箴銘後》),進而強調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則不下筆。因此他們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瀟碧堂集序》),這就包含著對儒家傳統溫柔敦厚詩教的反抗。他們把創作過程解釋為「靈竅於心,寓於境。境有所觸,心能攝之;心欲所吐,腕能運之」,「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江盈科《敝篋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後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於楮墨之間

Ⅳ 傳統圖案設計探究

傳統圖案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產勞動中所創造出來的,它在建築物、器物、紡織品上用線條描繪、色彩渲染,並且形成一定章法、格式及韻律的圖樣花紋。在現代設計教學中,傳統圖案作為設計元素成為設計中的一個新的創意點和啟示點,作品中既讓人感覺到傳統藝術的神韻,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特別是圖案的吉祥寓意更能充分地表達作品所蘊涵的理念與個性。
一、傳統圖案的發展與本質
1。傳統圖案的發展。從山頂洞人到新石器晚期是傳統圖案藝術的萌芽時期。自然崇拜是遠古文化的主要特徵,壁畫、器物彩繪的主體是自然界的動物與植物。另外,由於人類對自然災害和自身疾病、瘟疫及死亡充滿迷惑和畏懼,便繪制一些怪異的圖案作為家庭、氏族的保護神,出現了圖騰符號。同時,彩陶中那些有意味的紋樣已包含了一種「吉祥」寓意,作為吉事的祭祀和卜筮活動就是這種吉祥觀念的具體行為,反映了人類對生活和生存的期望和對吉祥觀念的渴求。從商以後到春秋時期,是圖案藝術的發展時期。由於對自然現象、社會現實的諸多不如意,使人們的思想處於被拘禁和壓抑的狀態。統治者以威嚴來恐懾人民,所以圖案上出現了饕餮紋、蟠龍紋等怪獸的形象,給人以猙獰之感。秦以後是圖案藝術發展的成熟和定型時期。圖案總體趨勢走向寫實,雲紋及雲紋的變體葵紋,在整個圖案中居重要位置。漢代的瓦當圖案,也是以雲紋為主體紋飾,並且進一步發展了文字瓦當,出現了更多的具有故事情節的畫像磚石。吉祥為主題的裝飾紋樣是在漢唐興盛起來的,一直成為中國裝飾藝術的主題,唐代盛行的對鳥、對獸圖案紋樣中,有和美、完美之意,至明清吉祥幾乎成為裝飾的唯一內容,形成了氣脈貫通,連綿不斷的中國傳統圖案藝術形式。可以看出從早期的彩陶抽象幾何紋樣圖案,到青銅時代的器具紋樣,漢畫裝飾藝術,民間的各種裝飾紋樣以及中國歷代書法圖形符號等,都被約定俗成地作為美好意義的象徵或符號,以至於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2。傳統圖案的本質。圖案是人類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以一定的形式構成而反映出一定的觀念,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始終致力於「以整體為美」的創作,將天、地、人、藝術、道德看作一個生機勃勃的有機整體,借物抒情,「以形寫意」,「形神兼備」,在傳統圖案的題材和構成形式上,都表露出我國人民那種「善始善終」的處世哲學。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不重「寫實」重「傳神」,不重「再現」重「表現」。傳統圖案的吉祥主題不僅表明了人對於未來的希望和理想,又以寓意的方式象徵著人們改變生存環境的艱苦努力和征服困難的偉大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現實性的。在裝飾藝術中,無論是圖案紋樣或是裝飾的圖畫,其寓意所表達的「吉祥」主題,是一個延綿千萬年的永恆性主題。《周易·系辭》有「吉事有祥」之句,《莊子》也有「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說。吉祥是對未來的希望和祝福,具有理想的色彩,吉祥是中國人對萬事萬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願和生活追求,反映了圖案至善至美的本質。
二、傳統吉祥圖案與現代設計教學的關系
設計是人類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進行的一項創造性的活動,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使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活動。從審美心態或從創作形式上看,傳統圖案與藝術設計都有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傳統圖案是設計的基礎,二者一脈相承,同宗同源。
傳統圖案的審美觀念,是設計者獲取傳統文化精髓而得以進一步發展的關鍵之一。日本和丹麥的設計之所以享譽全球,除了重視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最重要的是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優秀的設計創意是建立在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基礎上,德國的包豪斯是藝術與設計教育的典範。包豪斯的教育思想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即易學文化、老莊道家哲學思想和孔孟儒家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比如約翰·伊頓把老莊的道家哲學思想與西方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直接用於教學實踐當中等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為貴」、「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等哲學思想的具體體現。我們是一個人文積淀雄厚的民族,其中豐富的藝術造型和廣博的哲學、美學內容是藝術設計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一個國家的設計藝術的發展是以本國民族文化底蘊作背景的,這源於設計與文化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傳統吉祥圖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在為人創造新的物質生活方式的同時,實際上就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化。俗話說「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國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內涵對藝術設計非常重要,研究地方傳統文化,把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地方傳統文化轉換成現代的形式語言,並融入現代設計之中,轉換成某種設計符號。傳統吉祥圖案的審美藝術法則盡管是老調重彈,但是它對於現代設計者的藝術創作思維來講,常常會產生出許多現實意義來。這對於現代藝術設計來講,也是一種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在追求設計個性化特色的今天,傳統圖案的吉祥寓意必將會產生愈來愈積極的作用。
三、傳統吉祥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寓意是其造型的關鍵。傳統圖案蘊含的吉祥意味同樣適用於現代設計,適用於傳達現代人的設計理念。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將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結合得非常完美,其色彩與靈感來源於奧林匹克五環,來源於中國遼闊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其造型融入了魚、大熊貓、奧林匹克聖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的形象。每個娃娃都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當把五個娃娃的名字連在一起,會讀出北京對世界的盛情邀請「北京歡迎您」。他們的原型和頭飾蘊含著與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等的聯系,每個娃娃都代表著一個美好的祝願:繁榮、歡樂、激情、健康與好運。吉祥物形象設計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在表現語言方面採用了許多中國民間的藝術語言,從中可以找到木刻版畫和皮影的藝術特點,還借用了木刻版畫「錯位」的套色技法,又將現代電腦的表現手法和中國傳統的手繪技法進行了結合,這組吉祥物可以說是中國設計界的一個典型案例,吉祥物整個形象就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富有極強的藝術性,展現了中國的燦爛文化內涵。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的標志沒有對傳統圖案造型直接借用,而是充分運用了中國藝術特有的「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意象,標志不僅體現了中國圖案的傳統特色,同時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同。中國聯通公司的標志,採用的是源於佛教「八寶」之一「盤長」的造型,取其「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著信息社會中聯通公司的通信事業井然有序、信息暢通,同時也象徵著聯通公司的事業無以窮盡、地久天長。可以看出,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中國傳統圖案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流傳久遠,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
在教學中具體到每一次設計創作,都要做到認真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的作品,以及作品中對傳統圖案吉祥寓意的運用,要在創作實踐中努力體現真實的自我,這是設計本身進化發展的過程,也是溝通傳統與現代設計的過程。總之,傳統吉祥圖案是現代設計藝術的淵源和基礎,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精華,同時也體現出了華夏民族所特有的藝術精神,傳承與發揚傳統吉祥圖案的審美思想、造物原則以及造型方法,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現代設計教學之中,設計出具有個性化、時代性甚至國際性的作品,既豐富了現代藝術設計語言,又弘揚了民族精神,必定使現代設計作品更具有文化性與社會性,推動我國現代設計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十三經註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孫磊,唐家路。中國吉祥裝飾〔M〕。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3〕靳尚誼等美術大師評點北京奧運會吉祥物〔OL〕。http://news3。

Ⅵ 儒家思想

更多圖片(4張)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中文名:儒家思想
別稱:儒教或儒學
創始人:孔子
思想體系: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
分享網路名片:
思想概述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和講華夷之辨。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說、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論、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回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

點擊手機右上角給個好評吧!

Ⅶ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寫作背景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7)儒家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此文章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魯迅是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對於當下的國人,孝道該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討的問題。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Ⅷ 杜甫的身世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編輯於 2013-07-09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唐詩_網易有道出品,少兒閱讀班開課啦!限時1元
根據文中提到的杜甫為您推薦
網易有道樂讀-針對3-9歲孩子定製的少兒閱讀提升訓練營,2節方法課+4節拓展課,增強孩子的思辨力/競爭力/表達力,無限回放,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限時1元
.you.com廣告
世人皆知「杜甫」,卻不知杜甫的這幾個特點
根據文中提到的杜甫為您推薦
杜甫下載,喜馬拉雅有聲小說在線,海量有聲小說,免費下載。
m.ximalaya.com廣告
杜甫的身世背景?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籃球大圖 正在咨詢一個旅遊問題
4條評論
熱心網友5
不錯很全。
查看全部4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出自楚辭詩經的名字大全_唐詩宋詞_免費在線測試
楚辭起名網取名參考楚辭,詩經,唐詩等著作!5分鍾取好美名,唐詩宋詞輕松辦好出生證!,唐詩宋詞分析過程嚴謹,免費測試!
廣告2021-04-18
杜甫的資料,和家庭背景
更多圖片(35張)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75贊·2,403瀏覽2017-11-27
杜甫的身世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飢,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經秦州、同谷,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雲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於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後二年,居無定所。飄泊於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餘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佔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雲:「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合,抒情色彩較濃。戰爭題材在杜詩中數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態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後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禦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後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出作者內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後心境的表現。在《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後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並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於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於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鬱,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後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並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後人尊為詩聖。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後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後,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參考資料: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70.htm
105贊·5,675瀏覽2017-12-16
杜甫的家庭背景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偉大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長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歷三年)冬,攜妻兒乘船離川至岳陽。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長沙)。770年(唐大歷五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玠舉兵為亂。為避戰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轉船頭返長沙居江閣。暮秋思歸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復發,費資用盡,只得溯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投友求醫。不幸病逝於縣治寓所,葬於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孫嗣業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脈相傳。 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史傳論述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註: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谷

Ⅸ 請給我看一張高中歷史的思維導圖.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識梳理】
一、「百家爭鳴」
1. 背景:
(l)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2)社會變革:社會結構發生急劇分化,「士」受到重用, 並提出自己的主張。
(3)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
(4)社會需求:各國紛爭的社會環境,對人才及其治國方略的需求。
2.各學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莊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韓非子;等等。
3. 評價:
(1)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 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
(3) 各家學派彼此滲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時期 人物 主張 (列表)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愛人」。 b.「德政」,即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②教育:首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