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朗誦雷電頌要用什麼背景音樂好
雷電頌是傳統朗誦段子,難度不小。配樂也一直是個難點,宜採用雄渾激昂的鋼琴協奏曲或交響樂來作背景音樂。馬勒《第一交響曲(巨人)》、鋼琴協奏曲《黃河》、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的第一、四樂章,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柴科夫斯基的《悲愴》,都可以選擇。我實在說不好,因為這篇文章我沒朗誦過,對如何銜接音樂缺乏感性認識,建議你聽聽其他大家的錄音,參考一下。網路里有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word=%C0%D7%B5%E7%CB%CC
播音中國和海邊草屋論壇上記得有高爾基海燕、郭沫若雷電頌的專門配樂,你去找找看。
播音中國
http://zanhua.nease.net/
海邊草屋
http://hbcw.hndt.com/bbs/
最後說兩句個人觀點,我雖然沒朗誦過(我嗓音不適合),但文章還是非常熟悉的,也聽過許多人朗誦。我的理解這是屈原的內心獨白,是向天,向自己自問吶喊,而不是說給別人聽。如果我朗讀我就這樣處理基本格調。
『貳』 雷電頌 郭沫若 寫作背景
《屈原》寫於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半壁河山淪於敵手,國民黨政府盡管積極抗日,卻還不忘反共,悍然發動「皖南事變」。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歷史劇《屈原》,以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當年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許多愛國者的共鳴。每次演出都被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最終被國民黨當局禁演。
『叄』 郭沫若的《雷電頌》中風,雷,電,洞庭湖等形象的象徵意義。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
洞庭湖:象徵廣大人民群眾;
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象徵手法的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可感。
整體寓意: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劇,展示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尖銳、激烈的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3)雷電頌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雷電頌》是五幕話劇《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場,作者郭沫若,該篇曾多次入選中學語文教科書。
寫於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半壁河山淪於敵手,國民黨政府盡管積極抗日,卻還不忘反共,悍然發動「皖南事變」。
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歷史劇《屈原》,以批判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時的時代。」
於是,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當年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重慶上演,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許多愛國者的共鳴。每次演出都被觀眾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所淹沒。這個劇最終被國民黨當局禁演。
五幕歷史劇《屈原》是郭沫若歷史劇的代表作。全劇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橫斷面。在一天時間里,濃縮了屈原堅持聯齊抗秦、反對絕齊降秦、與楚國宮廷內保守勢力展開激烈斗爭的歷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
《雷電頌》是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
《雷電頌》是正氣歌,它以史為題材,以劇為形式,以詩為靈魂,「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表現了抗戰時期人民抗戰要求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
『肆』 雷電頌寫作背景
雷電頌的寫作背景:寫於 1942 年 1 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日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郭沫若的生平: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個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後從文。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五四」時期,發表新詩《女神》等,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6年任廣東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參加中國共產黨。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生閏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淮會長等職。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伍』 郭沫若筆下的屈原和歷史上的屈原有什麼不同
概念不同
1、郭沫若筆下的屈原是《屈原》劇本屬歷史劇的人物,是純粹的文藝作品,是依照《史記》、《離騷》、《九問》等歷史文獻,把握屈原所處的歷史背景,在他任楚國三閭大夫時,再現了他被南後鄭袖設計陷害前後的斗爭故事。
劇中除了屈原、宋玉、靳尚、南後鄭袖、楚懷王、張儀、太卜鄭詹尹主要人物外,其餘出場人物都是郭沫若虛構的人物,屈原和南後鄭袖的艷情故事及人物的對話,也都是郭沫若一手設計出來的,並無史據可查。
2、歷史上的屈原出生於戰國時期楚國大貴族世家,其家中所擁有的奴隸和良田的數目,在當時的楚國內首屈一指。
在那個禮崩樂壞,群雄逐鹿,弱肉強食,戰亂頻起的年代,楚國是戰國七雄當中疆域最為廣大的國家,但同時也是未經過一次較長時間的變法,保守勢力最為強大,最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國家,素有「蠻夷之邦」的稱謂。
在屈原出生前,吳起由魏國跑到楚國,協助楚悼王進行過幾年的變法,但隨著楚悼王過逝,便虎頭蛇尾,無疾而終了,最後吳起還弄個「萬箭攢心」。
(5)雷電頌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陸』 急~朗誦雷電頌的背景音樂!!!
命運雖然很好,但用得太多太濫了,而且容易喧賓奪主。事實上合適的音樂很多,只是看樓主如何處理,找到適合自己的了。
Conquest of Paradise (不錯,雄壯而又節制)
Red Warrior Hans Zimmer(前半適合抒情,後段爆發力很強,好好把握)
The Mass ERA (沒啥好說的了,一個字,強!)
寂靜之聲 (自然味很濃)
青蛇 治水 (中國味的)
神思者 海神
神思者 君臨天下(寧靜中蘊含著力量)
幽靈公主 交響版 可以試試
『柒』 《雷電頌》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作者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獨立不移」「堅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質的塑造,撼動了進步人民的靈魂。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電頌」一幕中的獨白,激起過多少愛國人士的共鳴。這段著名的長篇抒情獨白用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表達了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充滿了對光明的謳歌和嚮往。屈原和雷電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們可以在這個歷史形象中看到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
寫作目的:郭沫若曾表示,《雷電頌》是受了屈原《天問》中「薄暮雷電」的啟示,想表達「天問」的意境。實際上,「雷電頌」呼風喚雷的激情,毀滅諸神的憤怒,磅礴宇宙的氣勢,直接顯露了郭沫若鮮明的個性、沖動的氣質、熾熱的感情,接近於郭沫若式的自我傾訴。而且具有深沉的現實指向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有力地抨擊了抗戰時期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投降政策,堅持全民族抗日的斗爭意志,推動了正在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