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藏族土特產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藏族土特產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4 03:16:18

『壹』 藏族小伙丁真簽約國企,該簽約公司究竟是哪一家有何背景

藏族小伙丁真簽約的是一家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文旅體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理塘文旅公司,是理塘縣國資委下屬國有公司。近期藏族康巴漢子丁真因為一段視頻全網爆紅。丁真不僅顏值超高,而且笑容純真,眼神也十分清澈。之後丁真又開通了直播,因為他不懂漢語,而且常年在山上放牛,面對直播非常害羞,天真純潔的樣子讓網友更加喜愛。該博物館表示,丁真的合同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該公司和丁真只簽約了5年,3500的只是勞務合同,有五險一金,不需要坐班,能執行到丁真退休,而且公司還會上門教丁真說普通話。另一份代理合同,丁真參與活動、直播等公司不參與分成,全都交給丁真。

『貳』 青海特產有哪些土特產

1、西寧大黃是指青海省主產的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的根及根莖,以質地優良、色澤鮮亮、純天然、加工手段獨特而馳名中外。

『叄』 圖中的是什麼少數名族的

那藏語音譯叫「隆達」,翻成漢語叫經幡,風馬旗風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的藏族聚居區以及尼泊爾、錫金、不丹、克什米爾等鄰邦,人們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像木版印於布、麻紗、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風幡。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盪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掛在亭子和松樹間的彩旗,印滿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語、經文、佛像、吉祥物圖形。它們就是風靡藏區的「風馬旗」。風馬旗不但有著許許多多的宗教含意,還是一片片很有水平的藝術品。目錄 簡介 釋義 來歷 製作方法 分類 流派 溝通世俗與靈界 相關傳說 風馬旗藝術展開編輯本段簡介風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的藏族聚 [風馬旗]風馬旗居區以及尼泊爾、錫金、不丹、克什米爾等鄰邦,人們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 [飄動的經幡-譚翃晶國畫作品]飄動的經幡-譚翃晶國畫作品[1]像木版印於布、麻紗、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風幡。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盪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它同銀光閃閃的雪峰、綠毯茵茵的草甸、浩闊茫茫的漠野、金光燦燦的廟宇一樣,成為藏區自然和人文環境的一種獨有而鮮明的象徵。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系於繩索之上的小旗,這一面面小旗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顯然,風馬旗在這里是直譯。風馬源於一種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對動物魂靈的崇拜而來。最初的風馬是直接將羊毛系掛於樹枝草叢,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瑪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頭顱等物。藏族原始宗教認為,山神是地方保護神,它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本地區眾生的安全,常騎馬巡視轄區,保 [飄舞的經幡]飄舞的經幡[2]護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認為,「風馬」在深層意義上指人的氣數和運道,或者特指五行;在靈氣聚集之處(神山聖湖等),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護佑等願望的風馬,讓風吹送,有利於願望向上蒼神靈的傳達和實現。為報答山神和上蒼神靈,每到祭日,人們便虔誠地舉行煨桑儀式,獻上「隆達」。所以製作插掛「隆達」成為不可或缺的儀軌。和西藏一切有形與無形的藝術一樣,風馬旗的創作與傳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驅使並為之服務的,它是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神靈交通的一種媒介物。藏區人民無論喜慶生辰、逢年過節,都要插掛五彩風馬旗,象徵著天、地、人、畜的和諧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遷徙一次,搭完帳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掛 [風馬旗]風馬旗風馬旗,以祈得周圍神靈的許可和福佑;朝聖者結伴跋涉荒漠野嶺,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風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災難;江畔湖邊人們遍插風馬旗,以示對樹靈水神的敬畏與供奉;生活於莽林峻嶺間的人們高懸風馬旗,以示對山神岩神的虔誠與供奉;在聖跡古剎張掛五彩風幡,表示對神佛祖魂和先哲賢聖的崇拜與禮贊;陽春三月開犁播種,耕牛的頭角上一定插掛風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敬和祈禱,祈望五穀豐登;山河路口張掛風馬是希望舟車無礙;天葬台附近張掛風馬則是超渡亡靈寄託哀思……等等。總之,在他們看來,風馬旗是溝通世俗與靈界的通用媒介。甘肅、青海藏區還有在隘口與山頂放飛紙風馬旗的習俗。適逢正月,寒風勁吹,紛紛揚揚的風馬旗雪片般飄入雲端愉悅天神。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細心的人不難發現,藏族人每每將自己或逝者的手鐲、帽子、須發或一團羊毛系於風馬旗上,則是希冀能藉助其力牽引升騰,而使運氣增長,福星高隨。藏族非常看重風馬旗,旅遊者經過這些地方時可往瑪尼堆上添加一些石頭,但切記不可亂動和不敬。[3]編輯本段釋義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系於繩索之上的小旗,這一面面小旗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 [風馬旗]風馬旗思。顯然,風馬旗在這里是直譯。風馬旗亦稱為「風馬經幡」。「風馬」的確切意思是:「風是傳播、運送印在經幡上的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馬即是風。」藏民族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嶺、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和地上的年神,他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寧祥和,抵禦魔怪和邪惡的入侵。這種意識是用經幡上印有一匹背馱象徵福祿壽財興旺的「諾布末巴」(圓錐形火焰圖案)行走的馬,以及印在經幡上的咒語、經文或祈願文的圖像來表達的。編輯本段來歷和西藏一切有形與無形的藝術一樣,風馬旗的創作與傳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驅使並為之服務的,它是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神靈交通的一種媒介物。關於風馬旗的源初,西藏宗教界、學術界雖各有掌故,但公元十二世紀初許多噶舉派寺院為廣布其教義而懸掛風馬旗,是各家各派都首肯的。一般認為風馬源於一種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對動物魂靈的崇拜而來。最初的風馬是直接將羊毛系掛於樹枝草叢,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瑪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頭顱等物。藏族原始宗教認為,山神是地方保護神,它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本地區眾生的安全,常騎馬巡視轄區,保護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認為,「風馬」在深層意義上指人的氣數和運道,或者特指五行;在靈氣聚集之處(神山聖湖等),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護佑等願望的風馬,讓風吹送,有利於願望向上蒼神靈的傳達和實現。為報答山神和上蒼神靈,每到祭日,人們便虔誠地舉行煨桑儀式,獻上「隆達」。所以製作插掛「隆達」成為不可或缺的儀軌。風馬旗的祭祀活動,與其圖像象徵內涵有關。經幡的中心是一匹駿馬,駿馬形象是神速的象徵。祈願受五種自然物制約的世間一切事物,由對立轉向和睦,由壞轉向好,由惡轉向善,由凶兆轉向吉兆,由厄運轉向幸運。不僅能夠轉變,而且轉變得迅速。經幡四角畫的四獸圖像,老虎棲息在森林中,老虎的形象象徵著木或風;獅子居於山上,獅子的形象象徵著土;鵬鳥飛翔在天空,雙角 [風馬旗]風馬旗噴發出火焰,這種形象象徵著火;龍生活在大海中,魚龍的形象象徵著水。風無處不在,風即天。在這里沒有把森林、高山、大地、天空、河水、大海作為六種自然物直接畫上去,而把在這些環境中生活的動物形象作象徵,可見它不是僅僅表現六種自然物,而是把它們作為主要內容。而馬背上畫的那個象徵財運的「噴焰末巴」,就是促成實現人們心願的如意吉祥。除開分別不同的五色象徵之外,一般還有一面主幡,形制要大於五種不同單色的經幡。主幡與邊鑲布條顏色搭配,是根據藏族歷算關於母子生克學說中相生原理來決定的,如主幡的顏色是綠色,邊鑲布條的顏色應該是藍色,主木水相生。故而馬經幡象徵著生命的本源,具有深奧的意義,整個經幡完全是融情感與理性為一體的產物,完全是表現人們美好精神願望的載體。但在最初的實際運用中,風馬旗並不是寄託藏人祭祀神靈、祈祥祛難的心願的,而是軍隊的標志。根據才情橫溢的根敦群佩著作《白史》稱:大部分臣民皆為游牧,每戶門上都立一根旗矛,這是藏族獨有的習俗。此亦最早是軍戶的標識,後演變成為一種宗教習俗行為。哪怕是一戶也要在門上插經幡,一直保持到現在。[4]編輯本段製作方法材料及懸掛形式常見的風馬旗多由布製成,也有用麻紗、絲綢及土紙的。風馬有方形、角形、條形等,通常為10-60厘米不等的長開或正方形。風馬小可到一條一縷,大可到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掛於繩,或隨意拋灑。勁風吹拂之時,成片成串的風馬在藍空、雪山及明湖的背景中漫天飛舞。顏色風馬旗的顏色分白、黃、紅、綠、藍五種。民謠中唱道:黃幡象徵自現蓮,紅幡象徵雨調和,青幡象徵後裔長;紅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紅幡插在屋頂上,如紅火永興旺……布的顏色在這里是有明確的寓意的,即所謂西赤、東青、南黃、北綠的宇宙四方之說。在藏族人心目中,白色純潔善良,紅色興旺剛猛,綠色陰柔平和,黃色仁慈博才,藍色勇敢機智。因為色彩的象徵涵義,故而農家過年在房頂換插五色經幡時,也有搞得十分簡化的,僅在一根分叉很多的樹枝上,從上到下分色系掛單色布片,布片上並不印上圖像,一種色布橫著排列系掛五片。故而五色風馬經幡,是完全表徵著天地萬物眾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線和四色護法神等,都與此種象徵意義有關。圖案常見風馬旗的圖案中心大都為一匹矯健寶馬,馬背上馱著燃著火焰的佛法僧三寶。四角環刻著可以排除消極影響的四尊保護神,它們是象徵深刻圓滿的金翅鳥,象徵穿透力的龍,象徵警戒狀態的老虎和象徵勝利的獅子。這種構圖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環往復、生命經久不息。另還有佛像、八寶吉祥和佛經等圖案,它們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但也有用石刻版和金屬刻版的。苯教認為:風馬中的五種動物象徵人類的五種組成部分,即馬象徵靈魂(或吉祥),鵬象徵生命力,虎象徵身體,龍象徵繁榮,獅象徵命運。一段或一句經咒散置其間,圖與文相映成趣。印製拉薩附近的幾家傳統作坊和寺院、後藏日喀則以及康區德格是風馬旗的三大雕版印製中心。一塊風馬旗版雕刻完畢(以木質版居多,也有石刻版和金屬版)即分別印刷於白、黃、紅、綠、藍等各色布面上,一面面風馬旗隨即誕生了。 [製作風馬旗的木雕版]製作風馬旗的木雕版風馬旗的印製過程並不復雜,但卻是充滿宗教嚴肅感的。如所用的布、紙、油墨(前後藏地區喜用黑色油墨)必須潔凈,木版用過一次必須經過熏桑方可再用,工匠亦應於工作前焚香凈手頌經,並應盡量選擇朝東南方向的房屋做工作間,否則就會減損風馬旗的神聖力。[5]編輯本段分類按用途分類一類就是布印「風馬」旗。它是在長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各個單色布片上印刷上紅色或黑色的拼圖和經文,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不等,主要用於懸掛或插掛。每五色為一組,數組為一掛,視環境地勢需要,可長可短,長者達百米以上,短者猶如片片活脫鮮亮的小彩旗,插於草原帳篷、農家宅院、城鄉居民的屋頂上。僅以插於每戶藏家房頂的經幡來說,每年都要換新。換新的日子是根據藏族歷算,選擇藏歷新年初一過後的某個良辰吉日。這天早上太陽剛升起照到房頂的時候,全院老老少少,都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樓頂上,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而歡樂的換插經幡、祭神、祈福的「托散」儀式。 另一類是紙印「風馬」片。主要用作對天神、山神、贊神和龍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動時祭獻拋撒的吉祥物,也可作為供奉物成組懸掛或張貼於室內外。大者尺余,小者僅幾厘米。最常見的就是風馬圖像印在四五公分見方的紙片上,這種風馬紙片成千上萬地印製,它也作為一種祭祀用品,煨桑時撒在噴吐飄飛的煙縷上,隨著香煙飛升起來。每逢宗教節日,在所有大小寺廟包括拉薩大昭寺前的煨桑灶旁,往往是風馬紙片到處飛舞,飄落積存到地面上就是厚厚的一層。第三類就是各種經幡,根據色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黑色或硃砂色將經文圖符印製在整匹白布上;一類是同「風馬旗」一樣,在藍、白、黃、紅、綠布塊上用經文圖符相間組合的經幡。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其他分類根據其地點場景、信仰儀軌、祈禱功能的不同,一般又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懸掛式的,視其環境、地勢、用途張掛,可長可短,可疏可密,長者達數百米以上,密者數十上百層懸掛,有的還組合形成了規模宏大、佔地面積數百上千平方米的經幡城。這些懸掛式的經幡,具體形狀各種各樣,有在長條形的布上印上四方形的風馬旗圖案;也有網狀條幡。第二種插掛式的,在豎長方形的紗布或絲巾上印以風馬旗圖案,一邊縫在旗桿上,另一邊綴上很多條直的飄帶。這些風馬經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頂、十字路口、山頂或山道上。 [經幡塔]經幡塔第三種就是經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塊做,也可以用哈達一樣的絲巾來做。在康定、道孚等縣區,每一個村莊都有一座用絲質風馬經幡層層系掛、片片重疊而成的撐天大傘般的經幡塔,用作集體祭祀的場地。在黃河源頭瑪多縣的一座經幡塔,高10餘米,方圓百餘米,用無數條氂牛繩呈放射狀牽連起,由幾十層經幡呈環狀圍繞中心嘛呢堆上高大的經幡柱,整體呈現出寬大的金字塔造型,真是蔚為壯觀。第四種是立柱式經幡,常見於寺院、佛殿、經塔、山頂、宅院、神山、聖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達數十米,如阿里岡仁波欽神山下的經幡柱、江孜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塔」前的經幡柱等。柱頂裝飾有銅鑄鎦金日月、寶瓶、五彩華蓋、氂牛尾,然後就是數十米長條的風馬經幡,在風的吹拂下發出嘩嘩的巨響。[6]編輯本段流派縱觀西藏各地的風馬旗,盡管其主體形象近乎是符號般的相對不變,但其風格流派大致是可一望而知的。拉薩地區拉薩地區的風馬旗,雕版和印刷大致集中於郊縣的幾家傳統作坊和幾大寺院,所以形制風格較為統一,風馬圖案嚴謹而富麗,無論宗教感還是藝術感都顯得正統一些。雕版偏重嚴謹、富麗,表現內容很寬泛,小至一字一馬一塔、一句咒語,大至描繪「天界神靈居處」、「如意寶樹供養圖」等。形象紛繁,線條細密,刀工考究,印刷上選布擇色一絲不苟。從橫貫於布達拉山與葯王山之間那一串串萬國旗般隨風飄舞的風馬旗,人們更多能感受到的是政治、宗教、經濟、文化中心區所特有的正統氣象。後藏地區後藏地區(泛指日喀則地區所屬的廣闊地域)的風馬旗,在表現內容與形式手法上和拉薩近似,但更世俗生活化,形式、內容較為自由靈活,新年時多在 [風馬旗]風馬旗鄉間寺廟民舍的屋頂以及村口張掛。前後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在房頂與門首掛風馬旗,這是對人畜興旺時運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兩岸,特別是金沙江上游兩岸,風馬旗成林、成塔。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覆蓋於風水寶地,歲歲年年、日日夜夜在風中飄揚,猶如無數僧眾日以繼夜地誦頌著真經。後藏地區一些遠離城鎮的鄉野間的風馬旗,文字圖像多是隨形就勢,有意或無意地掙脫著規范:飛臨天界的神駒寶馬變成了與農牧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小馬、小驢;龍往往變成石上爬的四腳蛇之類;虎和獅子則更像是對家貓和豹貓的描摩;金翅鳥有時變成藏雞,有時又變成雄鷹。總之,這些普通而親切的形象使這種神秘性的供敬品反更貼近人間煙火了。後藏地區當屬嚴肅規范之作的風馬旗也不少,但與拉薩風馬旗相比,藝匠們創作自由度要多些。藏北地區粗獷、自由、兼融、變異,這八個字可以概括藏北地區風馬旗的風格。木版在藏北地區是很珍貴的,無論從藏南河谷林區運來,還是從祖國內地運來,都須經過數千里的艱難跋涉。所以當地藝匠往往就地取材從瑪尼石上直接拓印,這便出現了瑪尼石刻藝術。這類作品,往往構成與 [風馬旗]風馬旗圖像豐厚飽滿,大刀闊斧,尤顯粗獷豪放,張揚灑脫,可視為風馬旗藝術中的一枝奇秀。藏北草原險惡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一代代驍勇善戰如格薩爾式的英雄,這種文化也反映到了風馬旗藝術上。草原上馳騁的駿馬,被駕輕就熟地搬進了畫面,馬的形容氣質已沒有了前後藏風馬旗上那種非驢非馬的尷尬相,而是一派矯健軒昂。經咒和圖像更加擺脫了固定的格局,被隨心所欲地布置排印於畫芯內外。更為別開生面的是牛、羊、羚羊形象的登堂入室,當地藝匠們對這些在宗教殿堂中沒有地位寓意的牲畜情有獨鍾,既擴展了人們的審美視野,也豐富了草原民俗學的內容。藏東地區就瑪尼石和風馬旗藝術而論,藏東地區當屬一流。就風馬旗而言,這里既有鄰近川西重鎮德格印經院的文化優勢,又有取用不竭的原始森林作後盾,更重要的是有一支相對穩定的雕版隊伍。所以蔚為壯觀的藏東風馬旗陣容與魅力決非未臨其境者所能想像出的。另外,盡管藏東各縣一般屬富庶地區,但寺院的分布卻少於雪域腹地。正因如此,廣大信眾便將一處處有來歷、有靈性的仁山智水精心地用風馬旗、瑪尼石裝點起來。藏東風馬旗不是拉薩那種五顏六色的小風幡,而是以一塊或數塊雕版回環往復地印於幾丈長的白布上。印色為赭紅和黑兩種,單純而強烈,日曬雨淋後更顯渾然。林芝地區林芝地區,舊稱工布。有著山高、水急、溝深、林密的自然環境,為珞巴族、門巴族、登人與藏族雜居區,所以民俗風情與文化形態迥異於前後藏地區。通常意義的寺院廟宇在這里並不多見,但神湖、神山、神石、神樹、神壇等原始崇拜物卻比比皆是。工布地區風馬旗的形制與面貌和藏東地區大同小異,不同點只是將藏東的橫掛式風馬旗,改為豎掛在一棵棵參天古柏之上,遠遠望去恰似一片片凱旋般的幡海旗林,在雪峰翠谷的襯托下,非常別致壯觀。康區康區的風馬大片大片回環往復,色澤鮮明,視覺沖擊力強烈,如安多、湟中一帶分布於黃河源的風馬直如幡城一般。[7]編輯本段溝通世俗與靈界人們無論喜慶生辰、逢年過節,都要插掛五彩風馬旗,象徵著天、地、人、畜的和諧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遷徙一次,搭完帳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掛經幡,以祈得 [風馬旗]風馬旗周圍神靈的許可和福佑;朝聖者結伴跋涉荒漠野嶺,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風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災難;江畔湖邊人們遍插風馬旗,以示對樹靈水神的敬畏與供奉;生活於莽林峻嶺間的人們高懸風馬旗,以示對山神岩神的虔誠與供奉;在聖跡古剎張掛五彩風幡,表示對神佛祖魂和選取哲賢聖的崇拜與禮贊;陽春三月開犁播種,耕牛的頭角上一定插掛風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敬和祈禱,祈望五穀豐登;山河路口張掛風馬是希望舟車無礙;天葬台附近張掛風馬則是超渡亡靈寄託哀思……等等。總之,風馬旗是溝通世俗與靈界的通用媒介。前後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在房頂與門首掛風馬旗,這是對人畜興旺時運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兩岸,特別是金沙江上游兩岸,風馬旗成林、成塔。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覆蓋於風水寶地,歲歲年年、日日夜夜在風中飄揚,猶如無數僧眾日以繼夜地誦頌著真經。甘肅、青海藏區還有在隘口與山頂放飛紙風馬旗的習俗。適逢正月,寒風勁吹,紛紛揚揚的風馬旗雪片般飄入雲端娛悅天神。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細心的人不難發現,藏族人每每將自己或逝者的手鐲、帽子、須發或一團羊毛系於風馬旗上,則是希冀能藉助其力牽引升騰,而使運氣增長,福星高隨。藏族非常看重風馬旗,旅遊者經過這些地方時可往瑪尼堆上添加一些石頭,但切記不可亂動和不敬。編輯本段相關傳說關於風馬旗,有著很多種美麗的傳說。最常聽到的有兩種,一種是:當年佛祖坐在菩提樹下,手持經卷閉目思索時,一陣大風刮來,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經書。它們在風力的 [風馬旗]風馬旗作用下,碎成了千萬片,被風兒帶到世界各地,帶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難的勞苦大眾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經書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們為了感謝佛祖的恩賜,便[8]用彩布製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經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掛在風吹得著的地方,以求消災祈福,祈求平安。另一個傳說是:一個藏族僧人在印度取得真經,回來的路上過河時把經書弄濕了,他把經書全攤開涼曬,自己坐在一棵大樹下打坐入定。突然間,天地響起法鑼、法號,陣陣梵音回盪,微風拂面,天宇盤旋。僧人感覺渾身通泰,大徹大悟。他微微睜開眼睛,原來一陣風起,颳得經書滿天滿地滿河面。據說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僧人的頓悟和頌揚佛經,就把經書印在布上,直接掛於天地之間。是那些飄揚在風中的彩旗天長日久便成了如今祈禱用的經幡。以此來表達他們對上天的虔誠和敬意。故而風馬旗成為藏族民間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亦是藏族苯教與藏傳佛教互相融合後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徵。編輯本段風馬旗藝術風馬旗,象徵著天、地、人、畜的祥和;牧民們在剛搭好的帳蓬上系拴風馬旗,是為了求得逐水草而遷徙的福佑;朝聖者跋涉荒漠扛著醒目的風馬旗,為的是祈求旅途平安;江畔湖邊人們遍插風馬旗,顯示著對水神的敬畏;生活於莽林峻嶺間的人們高懸風馬旗則是對山神的供奉。前後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在房頂與門首掛風馬旗,這是對人畜興旺時運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兩岸,我們可以看到一處處以整匹整幅棉布印成的巨型風馬旗,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覆蓋於風水寶地,一任東西南北風的吹拂,猶如無數僧眾日以繼夜地誦頌著真經。 甘肅、青海藏區還有在隘口與山頂放飛紙風馬旗的習俗。適逢正月,寒風勁吹,紛紛揚揚的風馬旗雪片般飄入雲端娛悅天神。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

『肆』 藏族的天藏、土藏、水藏、火藏是什麼

應為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 ,這些是藏族的喪葬習俗。
藏族葬俗
1、火葬 從藏族傳統意義上說,火葬也是一種較為高貴的葬儀方式。其具體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後將屍體火化,斂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樓下或山頂、凈地。墓似塔形。也有揀起骨灰帶至高山之巔,順風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後。骨灰盛入金質或銀質的小塔內。有的將骨灰置入塔內時,還同時盛入一些經典書籍、佛像、法器、金銀財寶。以供人膜拜的這種塔一般名為靈塔或靈骨塔。
2、天葬 藏族較為普遍的一種葬俗,亦稱「鳥葬」。用於一般的農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天葬寄託著一種升上「天堂」的願望。每一地區都有天葬場地,即天葬場,有專人(天葬師)從事此業。人死後把屍體捲曲起來,把頭屈於膝部,合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於門後右側的土台上,請喇嘛誦超度經。擇吉日由背屍人將屍體背到天葬台,先點「桑」煙引起來禿鷲,喇嘛誦經完畢,由天葬師處理屍體。然後,群鷲應聲飛至,爭相啄食,以食盡最為吉祥,說明死者沒有罪孽,靈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凈,要將剩餘部分揀起焚化,同時念經超度。藏族人認為,天葬台周圍山上的禿鷲,除吃人屍體外,不傷害任何小動物,是「神鳥」。天葬儀式一般在清晨舉行。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未經允許,最好不要去觀看。
3、水葬經濟條件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時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時,一般用水葬。水葬時,將屍體背到河邊支解後,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將屍體裹捆,然後墜上大石棄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4、土葬對於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種葬儀。一般患有麻瘋、天花、炭殖等傳染病的人以及強盜、殺人犯死後用土葬。土葬大概有兩個含義:一是,根絕瘟疫的流行,二是,懲其罪過,打入地獄之意。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_GBYkNA

『伍』 藏族 人在山上掛的彩旗是什麼

那藏語音譯叫「隆達」,翻成漢語叫經幡,風馬旗

風馬旗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習俗。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和藏族同胞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

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雍仲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遺俗 。

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盪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掛在亭子和松樹間的彩旗,印滿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語、經文、佛像、吉祥物圖形。它們就是風靡藏區的「風馬旗」。

(5)藏族土特產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製作方法

風馬旗材料

常見的風馬旗多由布製成,也有用麻紗、絲綢及土紙的。風馬有方形、角形、條形等,通常為10-60厘米不等的長開或正方形。風馬小可到一條一縷,大可到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掛於繩,或隨意拋灑。勁風吹拂之時,成片成串的風馬在藍空、雪山及明湖的背景中漫天飛舞。

顏色

風馬旗的顏色分白、黃、紅、綠、藍五種。民謠中唱道:黃幡象徵自現蓮,紅幡象徵雨調和,青幡象徵後裔長;紅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紅幡插在屋頂上,如紅火永興旺……布的顏色在這里是有明確的寓意的,即所謂西赤、東青、南黃、北綠的宇宙四方之說。

在藏族人心目中,白色純潔善良,紅色興旺剛猛,綠色陰柔平和,黃色仁慈博才,藍色勇敢機智。

因為色彩的象徵涵義,故而農家過年在房頂換插五色經幡時,也有搞得十分簡化的,僅在一根分叉很多的樹枝上,從上到下分色系掛單色布片,布片上並不印上圖像,一種色布橫著排列系掛五片。故而五色風馬經幡,是完全表徵著天地萬物眾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線和四色護法神等,都與此種象徵意義有關。

圖案

常見風馬旗的圖案中心大都為一匹矯健寶馬,馬背上馱著燃著火焰的佛法僧三寶。四角環刻著可以排除消極影響的四尊保護神,它們是象徵深刻圓滿的金翅鳥,象徵穿透力的龍,象徵警戒狀態的老虎和象徵勝利的獅子。

這種構圖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環往復、生命經久不息。另還有佛像、八寶吉祥和佛經等圖案,它們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但也有用石刻版和金屬刻版的。

雍仲本教認為:風馬中的五種動物象徵人類的五種組成部分,即馬象徵靈魂(或吉祥),鵬象徵生命力,虎象徵身體,龍象徵繁榮,獅象徵命運。一段或一句經咒散置其間,圖與文相映成趣。

印製

拉薩附近的幾家傳統作坊和寺院、後藏日喀則以及康區德格是風馬旗的三大雕版印製中心。一塊風馬旗版雕刻完畢(以木質版居多,也有石刻版和金屬版)即分別印刷於白、黃、紅、綠、藍等各色布面上,一面面風馬旗隨即誕生了。

風馬旗的印製過程並不復雜,但卻是充滿宗教嚴肅感的。如所用的布、紙、油墨(前後藏地區喜用黑色油墨)必須潔凈,木版用過一次必須經過熏桑方可再用,工匠亦應於工作前焚香凈手頌經,並應盡量選擇朝東南方向的房屋做工作間,否則就會減損風馬旗的神聖力。

『陸』 青海的土特產有哪些,最值得品嘗的美食呢

筏子肉團是青海地方風味菜餚,是我們當地的群眾在宰羊殺豬後用清洗干凈的內臟加工製作的一種美食。在民間,俗稱「扎筏子」。

於「狗澆尿」這個名稱,還有一故事。傳說有一名土族阿姑,是新媳婦過門,按照傳統,第二天早餐時要露一手,但她卻忘記從娘家帶來美食,只好匆匆忙忙進了廚房。面和油准備好,放在面板上,剛准備和面,一隻小狗跳上灶台,一腳就把油壺踢翻了,清油在面板上流得到處都是。於是新媳婦急中生智,連忙將麵粉倒在面板上將油吸干,然後和成油麵,撒上香豆粉,捲成長卷,再做成螺絲狀,切成小段,擀成薄薄的餅。在燒熱的鍋中倒上清油,將餅放入,沿鍋邊再澆上一圈清油,並不停轉動薄餅,使其顏色均勻。當熱騰騰的餅子端上桌,大家品嘗後,無人不稱贊。有人問新媳婦是怎麼做的,新媳婦不好把狗踢翻油壺的事說出來,就說是狗把尿澆在上面了。於是,人們就把這種薄餅叫「狗澆尿」。

『柒』 青海西寧有什麼土特產

西寧市土特產一覽:

1
帳房小吃
帳房小吃品種繁多,製作方法別致新奇,吃法粗獷豪放,尤饒情趣。

2
尕面片
尕面片是青海人麵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獨特的家常飯。

3
擀麵
青海的擀麵有四種作法.

4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

5
燒羊肝
取鮮羊肝,洗凈血水,撒上一點食鹽,用潤濕的紙包裹兩三層,丟進通紅的牛糞火中,約近半小時,紙由濕變干,由干變成焦灰,扒出削盡表層沾染的雜屑,熱香陣陣,此時,用刀割塊、削片、蘸以姜未、鹽、胡椒粉等佐料食用,質嫩味鮮,回味無窮。

6
肋巴
很多旅遊者會對西寧一種獨有的叫「肋巴」(Kebab)

7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青海高原牧民對羊肉的一種獨特吃法。

8
五香牛肉乾
「雪山牌」五香牛肉乾,以青海高原新鮮氂牛肉為原料加工而成。

9
酥油花
酥油為原料調入各種礦物質顏色製成的油塑藝術品。

『捌』 藏族有什麼特產

1、西藏土特產唐卡

唐卡即卷軸畫。這種畫通常繪在絲絹或布帛上,因多描繪宗教內容,加上易於攜帶,所以在藏區廣為流行。唐卡是西藏地方繪畫藝術的主要形式之一。

2、西藏土特產雪蓮

西藏的昌都市名土特產品主要有膀香、蟲草、貝母、知母、雪蓮、核桃、藏刀花魚、編魚及高原畜產品等。其中最為著名( 昌都)雪蓮在我國分布於西北部的高寒山地。

3、西藏土特產冬蟲夏草

在西藏眾多的特產中,冬蟲夏草絕對是明星產品,而這與冬蟲夏草的價值是分不開的。眾所周知,冬蟲夏草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滋補中葯材,與鹿茸、人參一起列為中國的三大補葯。

4、西藏土特產藏毯

藏毯的做工精湛,美觀大方,加之濃厚的名族色彩圖案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不僅在中國,在國際上也有很高的聲望,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

5、西藏土特產羊肚菌

羊肚菌又稱羊肚菜、羊蘑、羊肚蘑。用於食積氣滯、脘腹脹滿、痰壅氣逆喘咳。羊肚菌又稱羊肚菜、羊蘑。羊肚菌(Morchella),又名草笠竹,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葯用菌。

『玖』 藏族土司是什麼意思

土司制度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分封地方首領世襲管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

土司必須服從封建王朝的征調。土司所領之兵,原來只有守土之責,"無事則荷末而耕,有事則修矛以戰,軍無遠戍之勞,官無養兵之費"。隨著土司制度的完備及與中央王朝關系的密切,在明代,土兵成為朝廷的主要兵源之一,朝廷每次征戰,土兵幾乎無役不從。

土司官寨

土司在其轄區內具有無上權威,為名符其實的"土皇帝",自設總理、家政、舍巴、土知州、土中軍等。自宋代開始,所轄最小行政單位為洞。洞與洞之間有固定地段,一般以山坡河流為界,頗與今日的區、社相似。洞下為旗,旗是土司政權兵民合一的組織,有事則調集為軍,以備戰斗,無事則散處為民,以習耕鑿。永順司所屏的三州六長官司,其下有五十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