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麥積山的歷史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ps怎樣修改圖片的大小 2025-01-21 08:20:57
老婆手機壁紙是帥哥圖片 2025-01-21 08:17:21

麥積山的歷史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3 14:04:39

⑴ 麥積山在哪裡

麥積山,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北道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是中國四大名石窟之一。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農家麥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勢險峻,周圍綠樹成林,環境清幽。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里松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後乙弗氏在這里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並系近年重修。

當人們進入麥積山風景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遊客。行至山前,抬頭仰望,只見龕窟密如峰房,依窟建檐,層層相疊。棧道雲梯修建於懸崖,淺龕深窟開鑿於峭壁,其建築高超雄偉,工程奇險浩大,令人贊絕。歷代遊客詩人,雖驚慕不已,敢於攀至頂端者卻少如鳳毛麟角。唯心史觀有五代詩人王仁裕斗膽攀登,才寫下了:「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閑身與白雲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的切身感觀。不過,現在的麥積山經過大規模的加固修整和棧道修復,搖搖欲墜的崖體已經穩定,山上棧道也寬闊整齊,安全可靠,昔日王仁裕筆下的險惡情景早已成為歷史。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登游各個崖閣,隨心所欲地進入各個洞窟,感情奔放地遠眺山下美景。

麥積山高達142米,石窟多凌空鑿於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摩窟、摩崖龕、山樓、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頂、方塌四面坡頂、拱楣、穹頂、方楣平頂、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頂、圓形小淺龕、盂頂。這些不同類型的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實物資料。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相傳,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就連美國首批遊客在1947年《和平日報》中也稱贊麥積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強烈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由於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細鏤,所以大多採用泥塑和繪畫。麥積山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盡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給人以美感。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參觀麥積山塑像後,激動地說:「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來是最引人入勝的。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心世界,極富表現力的構圖和雄偉的形體。」

麥積山塑像有數千身,這里只能指出幾件較有代表性的傑作,起「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東崖造像,最壯麗的是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庄嚴可親,華美而不俗,充滿著人間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各龕間都裝飾著天龍八部的浮塑,面容獰怪而不醜惡,表現了男性的健美、威嚴、正直、勇猛、堅毅的性格。與上七佛閣緊接的5號窟,名曰「牛兒堂」。中間龕門前有一摩醯首羅天,站在一隻卧著的犢牛身上。這個牛兒,塑造得相當動人:圓圓的眼,頑皮地注視前言,腳雖蟠曲著,卻似乎要躍起的樣子,鬆弛的頸上垂著的皮,也象在動著。不僅身形姿態具備了牛的特徵,最出色的是把一隻犢牛所具有的稚氣和活潑表現出來了,當地農人非常喜愛,稱為「金蹄銀角的牛娃」。在牛兒堂西端有一可容一人通過,長約10米的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相傳在明朝古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游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擺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游盪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當他站穩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山穀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里爬了過來,至今當地還有「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說法。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後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捨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周圍還有幾個引人入勝的風景點。如麥積山後崖三扇崖下的雕巢峪,是西漢末年,雄居天水自稱西州上將軍隗囂的避署宮。當年的避暑宮,亭台樓閣錯落,曲道迴廊相連,琉璃碧瓦瀉翠,紅牆金龍輝映,三檐四簇雕鳳,花影翠竹婆娑,銀練珠璣飛濺。隨著時間的流逝,金碧煥彩的避暑宮早已絕跡,只有三扇崖下高40米左右的飛瀑、古柏蒼松、嶙嶙怪石、奇花芳草、珍禽異獸尚存,組成處處有景,景景迷人的自然景觀。

1982年,麥積山以甘肅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石窟文化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

一、宗教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涅盤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二、藝術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像、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

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於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凈土變、涅磐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傑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建築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築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築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於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後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日臻成熟。後室由並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築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後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⑵ 麥積山石窟的由來和歷史是什麼

石窟始建於後秦(384年~417年),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後乙弗氏(乙弗皇後)死後,在這里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

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後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約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時候,因為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麥積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窟群分為東、西崖兩個部分。



藝術文化:

麥積山石窟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松。

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

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

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像、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

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⑶ 甘肅的麥積山上有什麼特色的自然風景

這個4A景點不簡單,許願池的百元現金是最佳的見證,偏偏沒人敢拿

古詩有雲:山不再高,有仙則靈,在甘肅就有一處備受世人關注的山脈,每年遊人不斷,這座山脈和佛教有著難以分割的關聯,而每逢重要節日的時候,此處都會出現人聲鼎沸,香火不斷的場面,正是在佛教濃郁的氛圍帶動之下,使這里成為了甘肅境內人氣最旺的景點,沒錯,就是隱藏在大自然中的絕美山脈——麥積山,因為濃厚的佛教氣息出現在全世界人的視野當中。


在麥積山中遊玩,除了去看到備受矚目的石窟,自然景觀的秀美也是讓人無法忽視的,強大的色彩對比,會讓你陷入到自然的美景中無法自拔,在人文和宗教自然環境的融合之下,麥積山的景色正在悄然釋放,在西北的眾多美景中,麥積山的神奇和秀麗,已經成為了最讓人無法割捨的景點。

⑷ 麥積山石窟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

麥積山石窟始鑿於十六國的後秦時期,並創建佛寺。北魏、西魏、北周時期,大規模開鑿。如西魏文帝時,再修崖閣,重興寺宇;魏文帝皇後去世,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造七佛閣。現存最早的石刻題記為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唐代開元二十二年(734),天水大地震,使麥積山石窟崖面中間部分倒塌,故整個石窟就分為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窟,西崖現存140窟。

⑸ 歷史上,有哪一座山,上面掛滿了現金,卻從無人盜取

大家都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瑰寶,那裡有佛教和石窟藝術,可是,和敦煌莫高窟並列為四大石窟的麥積山石窟,相對來說名氣並沒有那麼大,卻被稱為是我國最富有的山,這是為什麼呢?

一、麥積山石窟的由來

“絕頂路危”說的就是麥積山,雖然這座山只有140米高,海拔1742米,但由於地震的破壞,這座外表看上去像麥垛的泥石山崖體搖搖欲墜,近年來經過不斷加固、休憩,才越來越堅固。

而之前工匠們在這里作業的時候,並沒有什麼保護措施,就連攀登上去的木棧道也是窄小、破舊,十分險峻。在這樣的情況下,

麥積山居然能夠保存下來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的壁畫。

由於是孝敬佛祖的,來上山的又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麥積山雖然現在現金多得數不清,倒也沒聽說什麼錢財被偷竊的事情,畢竟在人們心裡,給佛祖供奉的都是有靈性的,如果去偷竊,被佛祖知道了可能就會有厄運了。

麥積山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歷史賦予了它不一樣的魅力和價值,也給人們帶來了心理上的期盼。經過國家的幾次修葺和加強保護,現在的麥積山已經越來越有神韻。

希望大家都能夠踏上這片土地,親眼看下這瑰麗的中華珍寶。

⑹ 中國四大石突之一麥積山,絕美景象你想去打卡嗎

麥積山石窟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魅力還是十分強大的。但是大家對於麥積山石窟的了解還是10分的少很。很多人提及此地都會出現一臉的茫然,但是作為國家5a風景區和世界文化遺產的麥積山石窟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前去打卡的。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沉澱,麥積山不僅具有自然的風景,而且這些而且一個個雕像也讓大家嘆為觀止。對於這樣一座具有豐富文化沉澱的景區,小編也是非常希望能夠前去打卡的。

⑺ 麥積山的歷史文化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 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後乙弗氏在這里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
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
宗教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涅槃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藝術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像、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於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凈土變、涅槃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傑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建築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築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築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於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後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日臻成熟。後室由並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築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後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21窟:
方位:
西崖上層西端。
時代:
北魏晚期,宋重修。
窟形:
覆斗藻井平面方形窟。窟內正、左、右壁開尖拱深龕;窟高2.55米,寬2.36米,深2.15 米。造像:
三壁龕內各塑一佛。正龕內左、右壁中門內兩側塑二力士。佛上半身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於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結跏跌坐於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著裙。左弟子塔螺旋發髻。菩薩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菩薩與弟子緊緊相依,面帶笑意,雙手合掌於胸前,作拍手狀,似在竊竊私語,會心交談,猶如現實生活中一對親姐弟一般,充滿著青春活力與動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與親切。力士頭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著裙,披巾於腹部穿圓、交叉,左手持金剛桿而立,右手提風帶,右力士著寬袖上衣,下著長裙,垂手而立,身穿護身鎧甲,剛健雄武,具有一種威嚴震懾的氣魄。此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壁畫:
佛、菩薩彩繪背光,項光。藻井壁畫,大部剝落,均被煙熏黑,僅飛天飄帶,隱約可見。
題記:無。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後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捨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地方傳統文化中表現最為獨特的,有民間祭祀、文化娛樂、歌舞雜藝、飲食文化等。
祭拜伏羲
伏羲是中華民族景仰的「人文始祖」,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羲皇故里」。祭祀活動記載已有800多年歷史。自1988年開始,甘肅省和天水市每年在天水秦州區舉辦「伏羲文化旅遊節」,舉行盛大的伏羲公祭大典,國家領導人、省、市各界政要、貴賓出席。萬人空巷,場面宏大。公祭大典現已被國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浴佛節」朝拜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有瑞應寺、靈應寺、蛟龍寺等眾多佛教寺廟,佛事活動歷史悠久,尤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的「浴佛節」最為有名。
這一天,麥積山石窟、仙人崖靈應寺等佛教聖地迎來成千上萬的香客、信徒,祈福朝拜,場面蔚為壯觀。
鄉村秧歌
鄉村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多以打擊樂伴奏或以民間小樂隊伴奏,主要有耍龍燈、耍獅子、高台、腰鼓、跑驢、竹馬燈、大腦殼等;邊歌邊舞的有旱船、夾板、高蹺、馬秧歌、高搖傘、蠟花、打虎、火龍等。每年春節或節慶期間,景區鄉村形成秧歌匯演的大陣勢,非常熱鬧。
秦腔表演
秦腔是流行於陝、甘、寧一帶的地方劇種之一。天水人愛看秦腔,聽秦腔甚至還能吼兩句秦腔。每逢節慶或景區鄉村舉辦神會,都會請地方秦劇團或由秦腔愛好者舉辦秦腔表演,給遊客增加秦地風情.

⑻ 山腳下壓著千萬元,稱為中國最「有錢」大山,這是什麼地方

我國地大物博,浩土無疆,廣袤無垠,囊括了四海八方,其中有許多的山脈,湖泊,草原,大多都因天然的地理優勢,成為了現代遊客願意駐足的地方,其中我國的山脈也是眾多,五嶽聞名遐邇,昆侖山、終南山享譽世界,以及峨眉山、武當山、敬亭山等不勝枚舉,這些山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多也都是因為山勢磅礴宏偉,而被人們欣賞,但是有一座山,它被稱為我國最富裕的大山,接下來我帶領大家看看到底是哪座山呢?

最具有特色的是麥積山的山腳下,山腳下屹立著多尊大佛,還有一個名為許願洞的山洞,誠心誠意前來拜佛的遊客都會來這里請願,可以祈求不出現腰背的疾病,能夠像盤古一樣頂天立地,,禮佛者都會將祈福的紙幣用樹枝撐起,據說樹枝撐得越高,許下的願望就越容易實現,因此,這種做法也世代流傳了下來,正是由於這些紙幣寓意深刻,所以不會有人來盜取,至今已經積攢了上千萬元。因為這都是人們對於美好願望的一個寄託,而且大多都是頂著一塊錢的紙幣,所以頂錢來祈福的人越來越多,看過去密密麻麻的一片,也是人們美好的期望。

⑼ 麥積山石窟在什麼地方為何被譽為中國最有錢的山洞

在遠古時期,人類並不能夠真正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有時候他們大部分都會依靠一些山洞和石窟來作為隱藏自己的地方,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石窟文化也是相當的出名,今天要為大家說到的就是一處非常有特色的旅遊地點,它是屬於眾多的石窟文化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種文化,而且這個地方也被大家稱之為中國最有錢的一處山洞,在裡面有著將近百萬元的現金,但卻一直沒有人拿。

但是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人把這些錢拿出來,可能目的就是想要實現共同願望,保護大家的美好願景吧,且這里的佛教文化保存的也是非常完善,尤其是其中的幾幅壁畫非常的精美,有著極高的文化歷史考究價值,而石窟文化其實自古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有一層非常神秘的色彩,雖然說有一處山洞專門投擲硬幣,而且被稱為最有錢的山洞,但是這里的錢基本上沒有任何人會想要去索取,到現在這樣的一種習慣也自然而然流傳下來,如果你來到這處石窟,你會選擇投擲硬幣來許願嗎?

中國這處最有錢的山洞,你去過嗎?歡迎屏幕下方說出你的看法。

ps:

地理位置: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

交通路線:在天水市麥積區火車站前每日有專線旅遊車34路發往麥積山,車程約40分鍾左右,每20分鍾一趟。

注意事項:參觀麥積山石窟允許帶包和相機,無須寄存。由於麥積山是人文景觀,建議請導游講解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