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管理研究者普遍認為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一)對教育管理學概念的不同認識
國內外學者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歸納為以下幾類:
1、把教育管理學看作是研究教育管理過程和規律的科學
此類觀點指明了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並根據該對象把教育管理學分為行政學和學校管理學。此類概念定義屬功能性定義,即用教育管理學的功能來界定教育管理學。
2、把教育管理學看作是研究教育管理現象和本質,揭示教育管理規律的科學
此類觀點認為教育管理學的對象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現象和本質,其功能是揭示教育管理規律。是從研究對象和研究功能兩方面構成一個屬性組來定義教育管理學,較第一類全面些。
(二)教育管理學概念的界定
# 定義:教育管理學是以教育管理問題為對象,以管理學、教育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為基礎,運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有關方法,通過對教育管理問題的研究,發現教育規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論並指導教育管理實踐的一門管理科學。
包含三方面功能或目的:發現教育規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論、指導教育管理實踐
二、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教育管理研究對象的界定
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一是把教育管理規律作為研究對象;二是把教育管理現象作為研究對象;三是「活動說」,把教育系統的管理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管理學界有不少人持這類看法;四是把現象、活動和規律均看作是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 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管理問題或成為問題的教育管理現象。
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管理現象,任何教育管理問題都是以教育管理現象為基礎的。首先有現象,然後這些現象為人們所知,接著人們對已知的某些現象產生疑問並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就構成了研究對象。
所以,教育管理學的核心是增強對教育管理的問題意識,發現並界定教育管理問題,展開對教育管理問題的研究。教育管理學只能始於問題的提出,終於對問題的解決或解釋。
(二)教育管理學研究問題的類型
1、教育管理事實問題與價值問題
根據教育管理問題存在的性質劃分。
教育管理事實問題是教育管理研究者感知或經驗到的教育管理現象問題或客觀現象問題。分為四類:①自在事實問題(如學生的生理發育和心理成長、教師新陳代謝);②客觀事實問題(大量存在的是此類問題,如學校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組織文化等的建設問題);③經驗事實問題(實踐中所感知或認識到的疑難);④理論事實問題(不同理論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
教育管理價值問題是指教育管理實踐中存在的管理客體對管理主體存在和發展的意義問題,也可以看作是管理主體所追求、贊賞、期望的東西。存在多種分類,按教育管理主體需要分為三類:物質價值問題(經濟效益情況)、精神價值問題(精神滿足情況)、綜合價值問題(滿足人們綜合需要情況);按價值存在形態分為三類:物質的價值問題(對物的管理,如校園建設的價值)、精神的價值問題(如校園文化、道德風尚)、人的價值問題(如人的地位、作用、尊嚴)。
事實問題是「是」或「不是」的問題,具有普遍性;而價值問題是「好」或「壞」的問題,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組織,其性質有所不同。
2、教育管理的經驗問題和概念問題
根據教育管理學研究的目的劃分。
經驗問題可分為三類:①未解決的問題(通過對此類問題的解決形成新的理論或方法);②已解決的問題(所構成的理論是教育管理學的基本內容);③反常問題(已解決的問題在新條件下又成了問題)。
概念問題也叫理論問題,是指教育管理理論建構本身存在的問題,是教育管理學的「元」問題。分為兩類:①內部概念問題(理論內部的概念模糊或矛盾);②外部概念問題(理論與理念之間的矛盾或沖突)。
經驗問題是研究與教育管理實踐有關的問題,其目的是解決現實的教育管理實踐問題;概念問題是研究理論本身的問題,其目的是使教育管理理論更具有合理性、解釋性、系統性。
3、教育管理常規問題和革命問題
根據庫恩的科學革命觀點劃分,科學發展可分為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兩個階段。
常規問題可分為兩類:①當前能夠解答的問題(根據已有理論對問題進行解答,從而豐富和完善當前的理論);②現有理論不能完全回答的問題(但能從現有理論出發探索出新的解決問題的理論和辦法,從而發展現有的理論)。
革命問題又叫危機問題,是現有的教育管理理論不能回答的全新的問題或異質的問題。可分為兩類:①個別的革命性問題(指對現有理論體系不產生根本性影響的反常問題,對其解答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形成系統的新理論);②結構性的革命性問題(指現有理論不能回答的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其解決就意味著新的系統理論的誕生)。產生的新理論會替代或與現有理論並存。
4、教育管理的「真」問題和「假」問題
以上的各類問題都應是真問題,而不能是假問題。判斷的依據是該問題「是否存在」,不是是否需要或是否重要。
真問題是現有的理論沒有解決或解決得不夠好的問題。真問題的確定是建立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的,以此發現問題確實存在,或雖然研究過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教育管理學的性質
(一)關於教育管理學性質的不同觀點
1、教育管理學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
教育管理學確實具有教育學的性質,但教育學的屬性不是教育管理學的一般屬性,而只是其區別其他管理的特殊屬性。
2、教育管理學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教育管理學根源於現代管理理論,是一般管理理論在教育管理領域中的運用。
3、教育管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
分為兩種觀點:一是教育學和管理學的交叉學科;二是多學科交叉,與管理學、教育學、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運籌學等聯系密切,是邊緣學科。
4、教育管理學是一門應用學科
方法上以事實和經驗為出發點,運用很多的實證研究手段;目的上主要是解決教育管理的實際問題,改進管理工作。不周處在於教育管理學本身也有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之分,不能單純歸之為應用學科。
5、教育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綜合性是教育管理學的一個特點而非唯一特點,不能稱之為綜合學科。
(二)教育管理學的性質定位
1、教育管理學是一門管理學科
把教育管理學建立在管理學的基礎上,首先可以充分地運用已有的管理學的研究成果構建教育管理學的概念范疇和理論框架;其次,為管理學與其他管理學科進行對話提供了條件,因為他們的基本概念具有共通性;再次,有了管理學的基礎和與其他管理學交流的條件,教育管理學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擺脫了被孤立的境地。
2、教育管理學的特質
(1)綜合性 指研究對象、方法和內容的綜合。
(2)實踐性 指教育管理知識的客觀性,功能的實用性,使用的情景性。
(3)開放性 指打破學科的疆界,根據學科發展要求不斷地吸收各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知識,發展和完善本學科。
四、教育管理學的方法
(一)教育管理學方法的分類
研究方法具有多樣性,P.39列表分析。分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質的研究、系統研究。
(二)教育管理學的定性研究
一類研究方法的總稱,是用文字來描述而不是用數字和量度來說明事物的性質或屬性的方法。其基本方法有演繹法和歸納法,具體的方法有經驗總結法、歷史文獻法、比較法、抽象法、理論法等等。
定性研究遵循嚴格的邏輯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理性為手段,其目的是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的規律,是科學的研究。主要缺陷是不能精確地說明研究對象的性質。
1、演繹法
亞里士多德創立。演繹法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主要形式是三段論。 P.41-42
2、歸納法
英國哲學家培根創立。歸納法是由關於個別或特殊性知識的前提推出關於一般性知識的結論的推理,有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 P.43
3、經驗總結法
研究者對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形成的感性認識和有效的具體做法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使認識和做法上升為理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和方法。屬歸納法。
4、歷史研究法
對研究對象產生和發展過程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探究的方法。有五種發生學形式,六個基本步驟,兩個局限。
5、比較研究法(廣泛使用)
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同類現象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的表現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普遍性和差異性,以便做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可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定性比較和定量比較,四種比較相互交織。
6、理論研究法
不是一種具體的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的綜合,是在已有的客觀現實材料及理論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各種邏輯的和非邏輯的方式進行加工整理,以理性知識的形式反映教育管理的特性和規律。有嚴格的程序或過程。
自古代產生學校教育以來,教育管理就以一定的形式出現了。現代的教育管理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對教育系統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一系列活動。從管理職能與管理過程來看,現代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教育行政管理和學校管理。
教育管理不同於教育行政,教育管理不僅有行政的內容,還包含有關政黨的方針和政策,而黨政是應分開的;教育管理從層次上看,按劉文修的觀點可分為教育的宏觀管理(教育政策與法律法規、教育方針的頒布等)、教育中觀管理(地方層次的教育行政活動)、教育微觀管理(學校層次的管理經營活動)
教育行政管理是指國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教育的管理。主要內容有: 1 .實施教育法令; 2 .制定教育規章; 3 .編制教育計劃、教育發展和改革規劃; 4 .審核教育經費; 5 .任用教育行政人員; 6 .視導和檢查所屬單位的工作; 7 .協調教育與其他部門和社會其他方面的關系。(有的國家對教育行政管理採用中央集權作法,如中、法等,有的國家則採取地方分權的作法,如美國等)
學校管理通常是指學校自身的內部管理,然而,目前學校管理正日益注重學校與社區、學校與社會其他部門的關系。學校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1 .制定教學計劃在.安排教學、科研任務; 3 .制定學校規章制度; 4 .協調學校各部門的工作; 5 .管理學校其他工作; 6 .協調學校與社區、學校與社會其他部門的關系。(學校作為文明的輻射源有其自身的能力和義務)
教育管理學是建立在教育學與管理學這兩門學科基礎上的交叉學科,往往要是運用管理學與教育學的基本思想、理論和原理,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對象,研究教育系統中的管理問題,揭示教育管理的一般規律。 孫綿濤 教授將教育管理學定義為:研究教育管理現象(教育管理活動、體制、機制、觀念),並通過研究現象而揭示教育管理規律(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雖然教育管理學主要以教育學與管理學為基礎,但它同時涉及眾多學科,如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法學、數學、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等。
教育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並不長,它萌芽於 20 世紀初,直到 50 年代才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應該說,教育管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
Ⅱ 1200字小學學習心得體會
赴後海小學學習心得體會
貴州省惠水縣城關三小 符庭香
2006年2月12日,我來到了深圳市南山區後海小學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在職學習。在這半年的學習中感觸頗深,下面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學校環境的優美。學校有齊備的硬體設施,多媒體教室、電腦房、圖書閱覽室、自然實驗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階梯教室等等設施齊全。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們的校園文化建設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一進校園,總體感覺這所學校干凈、清新。這所小學雖然佔地面積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校的走廊畫著各種精美的富有童趣的圖案,牆壁上都掛著一些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作品(而不是寫著《小學生守則》或《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而且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總之,這所校園布置得就象是一個溫馨的家。如果沒有看時間的話,有時候根本不知道是上課還是下課,這里家的安靜氣息使我倍感舒暢。
二、教師上課候課。在內地上課時,我們總是聽到上課鈴響後就匆匆忙忙走進教室准備上課。然而在後海小學,教師上課候課成了校園一堂靚麗的風景線,當上課音樂響起,各科任課老師就會准時出現在任課班級的問口,這時教室內就會有值日學生就會組織學生准備上課,給學生心理一個緩沖的時間。
三、教師上課的輕松自在。後海小學老師的每一節課都是踏踏實實,絲毫沒有做作的樣子。就如數學課,雖然也是「三步曲」,但都能夠落到實處,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刻、透徹。好多教師上的研討課也是跟家常課的風格一樣,上得樸素實在。我覺得這是我最值得學習的地方。
四、學校教研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尤其是學校的課改論壇,為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後海小學成立了「課改論壇」,並成立博士協作站,聘請中國首屆兒童文學博士、全國著名「故事叔叔」王林,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教育博士趙明仁,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博士邵博學為協作站成員,並開通遠程視頻,在每星期舉行的課改論壇上,教師們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與專家們一起探討「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問題與困惑」。這使我這個從山區來的教師大開眼界,也體會到發達地區的教研活動真的是落到了實處。
五、後海小學關注教師專業化發展問題。學校強調人文素質修養與專業智能培養、培訓的有機結合,並大力幫助教師形成讀書人格。後海小學在倡導教師讀中外名著、讀教育經典的同時,還通過教科室為教師提供課改相關情報信息和獲取課改新信息的渠道,有計劃地指導教師上網、看報、讀書、提出相應讀書要求,並檢查督促,組織讀書交流等。
六、在後海這個大家園中,學校領導和教職工是同志,是朋友,他們能夠互相理解、接受、關愛和欣賞,能夠合作、交往、持續發展、共同創新,能夠「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大家都以誠心相待,以愛心關注,以寬容心包容 。走進後海小學,感受到的是教師們對教育事業的摯愛,他們總期望所有的學生都能身心健康地全面發展,都能個性鮮明地可持續發展;總希望能與自己的同事真誠合作,創新發展,共同提高。
總之,這次的培訓讓我體會到不斷學習不斷研究的重要性,想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理論水平,要多看書,多向優秀教師請教多聽他們的課,多開課給自己鍛煉的機會。要積極投入教學研究,堅持不懈,常反思常總結,虛心改正。
Ⅲ 小學教育學考試大綱試題及答案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學
1 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點: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的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考點廣義: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狹義:主要指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通過學校的教育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 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二、學校教育制度 考點:1.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過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沒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選擇: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 從 17-19 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近代學校系統。 名詞解釋: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 並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 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於全日制職業技術訓練的許多專業課程和機構,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 系統的各級各類學校。 考點: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 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 。中國近代系統的學制產生於 1902 年的 《欽定學堂章程》 ,又稱壬寅學制 及 1903 年的《奏定學堂章程》 ,又稱癸卯制。 2.現代教育制度發展的趨勢 ×二戰以後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注視與小學教育的制度。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三、教育發展的過程 1.古代社會 a。古代中國:在奴隸社會初期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 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由六門課組成。禮、樂、射、御、書、數。 b。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內容是儒家經典,被濃縮為《四書》 《五經》 。 考點:四書: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五經: 《書經》 《詩經》 《易經》 《禮記》 《春秋》 考點:古希臘的兩大教育體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 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 法比較靈活。 古代斯巴達式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於統治階級強悍的軍人,強調軍式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方法也比較嚴 厲。 2.文藝復興 3.近代教育 考點:機械化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和電氣化工業革命的興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並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 供了物質基礎。 4.20 世紀以後的教育 考點: 二戰以後, 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教育的終身化 b。 a。 教育的群民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現 代化(簡答)
2 教育學的發展
考點: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填空) 一、歷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點: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於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 極其深刻的影響。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論語中。 (選擇,填空) 考點:孔子主張「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有教無類」 「克己復禮」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戰過後期, 《學記》系統的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和 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 教育思想遺產。 《學記》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時教 。 。 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學記》設計了從基 層到中央完整的教育體制,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制度, 。 《學記》 主張啟發式教學,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主張「學不 足邋 等」 ,即循序漸進。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點:蘇格拉底問答法:第一步成為蘇格拉底諷刺,第二步定義,第三步叫助產術。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 二、教育學的建立與變革 (一)教育學的建立 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誇梅紐斯的《大教學論》 (1632) 法國的盧梭對自然性的強調到了使之與現代文明對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的作品《愛米爾》 (1762) ,洛 克在《教育漫話》中提出了「白板說」 ,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 (二)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考點:規范教學的建立通常是以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為標志。 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於康德。 1835 年,赫爾巴特出版了《教育學講授提綱》 ,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 育學的理論基礎。貢獻在於 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可以說是 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在教學上形成了 教師中 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的特點,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人物。 杜威作為現代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義與教育》 ,他主張「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長」 「在做中學」 。 他強調兒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 主義著稱,針對赫爾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 三、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考點:1939 年蘇聯教育理論家 凱洛夫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編寫《教育學》 ,在我國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1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教育對政 治經濟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2 教育與生產力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4.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方面來實現: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2.人力資本理論 舒爾茨 1960 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成為「人力資本理論」的「憲章」 。人力資本理論的 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資 本的形態,因為它是未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資 本形態,因為它體現在人 身上,屬於人的一部分。 考點:舒爾茨根據人力資本理論,通過教育資本儲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 教育資本儲量是指國家在某一時期內教育支出的總額。
$3 教育與科學技術
(一)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3.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知識的觀念 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學習和教育的觀念 3.信息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經歷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電報、電話和無線電的誕生;第二次是電視機、計算機和人造衛 星的發明與應用;第三次是信息技術革命以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為標志。
$4 教育與文化
(一)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1.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考點: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整個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教育與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界說 考點: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有決定作用的是思 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 2.學校文化的特徵 a。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b。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c。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的傳統為己任 d。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學校的物質化有二中表達方式:一,學校環境文化 二,設施文化 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表達方式:一、保障組織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二,規章制度,三,角色規范 學校的精神文化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學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為四種基本成分:一、認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價值成分;四、理想成分 考點: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 (三)學生文化 學生文化的特徵:1.過渡性:學生文化是介於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學生從兒童邁向成人的一種過 渡性的產物。 2.非正式性:學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它對學生所形成的影響也是非正式的。 3.多樣性 4.互補性
第三章 教育與個人的發展 $1 個人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 概念:個人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 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像 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1.內發論: 內發論者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於自身的內在需要, 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孟子、威爾遜、格塞爾 2.外鑠論(考點) 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華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辨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考點) 1.個體身心的順序性 2.個體身心的階段性 3.個體身心的不平衡性 4.個體身心的互補性 5.個體身心的個別差異性
$2 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
個體身心發展的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受到遺傳素質,成熟環境和個體實踐活動的影響,學校教育是一 種特殊的環境,它對個體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遺傳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1.遺傳的概念: 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的特點,也叫做遺傳素質。 2.遺傳素質的意義: a。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c。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能誇大的。 遺傳素質不能預定或決定人的發展。 (二)成熟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人的機體的成熟程度制約著身心發展的程度和特點,它為一定年齡階段身心特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1.環境的概念: 環境泛指個體生活其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環境的性質來分,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按 環境的范圍 分,可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 2.環境對個體的影響 a.環境對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b.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c.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的,被動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四)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學校在人的身心發展中其主導作用 學校對個體的特殊功能表現在: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做出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遺存的社會條件,去發揮它的作用,也不能違背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 去任意決定人的發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層次結構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義 1.概念:廣義: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狹義: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的總要求。 2.意義和作用 考點: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教育目的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它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 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 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層次:教育目的(國家)——培養目標(學校)——教學目標(教師) 2.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 考點: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普通與特殊的關系。 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 教育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他們彼此相關,但互相不能取代。
$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教育目的體現人們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體現人們的教育理想)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於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基礎上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 一方法。
$3 我國的教育目的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養學 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意 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 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意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內涵: (考點)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 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學生正確 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是、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制,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 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質的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為什麼說素質教育必須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 1.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人格特徵,是一種精神狀態。 2.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相輔相成。 3.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 知識的學習成為手段,成為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
第五章 學生與老師 $1 學生
一、學生的本質屬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事教育的課題。 (辨析) 二、學生的社會地位 1.學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 年 11 月 20 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的核心精神。體現了兒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體現這一精神 的基本原則:兒童利益最佳原 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 ;尊重兒童觀點原則;無歧視原則。 2.學生享有的合法權利 學生是權利的主體,享有法律所規定的各項社會權利。我國有關法律中規定的未成年學生的主要權利,概括起來有:
人身權、受教育權。
$2 教師
一、教師職業的性質與特點 1.職業的性質: (1).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 (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2.教師職業的特點: (1) 。傳道者角色 (2) 。授業、解惑者角色 (3) 。示範者角色 (4) 。管理者角色 (5) 。朋友角色 (6) 。研究者角色 二、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 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一名教師是否真正具備從事教師的職業條件,根本上還在於教師的專業素養。 1.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 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條件。 (1)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 (2)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 (3)了解學科的發展脈絡。 (4)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2.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 (1)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師的人格特徵 教師的人格特徵是指教師的個性、情緒、健康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品質等。
$3 學生和教師的關系
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學 校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 師生關系: 1.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 2.師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 3.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第六章 課程 $1 課程概述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選擇、填空) 課程概念又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綜合及進程安排 狹義:特指某一門學科 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 二、課程的分類 1.根據課程任務,可以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性課程、研究型課程 研究型課程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到實施以及結論的得出,完全由學生自己來作,重研究過程甚於注重結論。 2.根據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層次,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問答題:學校課程以及開發形式: 所謂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 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開 發多樣性可供學生選擇,其目的在於盡可能的滿足各社區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 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參與性。通常以選修課或 特色課的形式出現。學校課程的開發可分為新編、改編、選 擇和單項活動設計等。 三、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3.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能接受性 4.課程理論
$2
課程目標
一、課程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 課程目標是知道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准則,是指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師生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 教學結果、標准。 二、課程目標的依據 課程目標的依據主要有三方面: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對學科的研究。
$3
課程設計
一、什麼是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地產生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科書等系統化活動。 二、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 1.教學計劃(課程設計) 教學計劃是指導和規定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分科標准、編寫教科書和 設計其他教材的依據。 我國義務教育的教育計劃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強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礎性。 2.教學大綱(課程標准) 教學大綱又稱學科課程標准,是課程計劃中每一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3.教學大綱的構成:說明部分、文本部分。
$4
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的概念 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二、課程實施的結構 1.安排課程表 2.分析教學任務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 4.選擇並確定教學模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6.組織教學活動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5
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2.目標游離評價模式 該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來的。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 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3.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 該模式包括四個步驟: a。背景評價 b。輸入評價 c。過程評價 d。成果評價
教學( 第七章 教學(上) $1 教學工作的意義和任務
一、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的統一活動。 二、教學的意義?????? 三、教學的任務(簡答) 1.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能力、體力和創造能力 3.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4.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2 教學過程
一、教學過程的基本概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如何認識教學過程的實質:
1.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 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為什麼說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1.認識的間接性 2.認識的交往性 3.認識的教育性 4.有領導的認識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1.簡介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辨析:教學中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與人類時間活動中直接經驗的獲得方式不盡相同,教學中往往將直接經驗典型化, 簡約化,主要方式是實驗、演示、教學錄像,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社會調查、設置模擬的生活情景讓學生體驗等。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簡述: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 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 教學具有教育性、這是由赫爾巴特率先明確提出的觀點。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 為什麼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 1.教師在教學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 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三、教學過程的結構 1.引起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領會知識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3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概念: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 《學記》中總結「教學相長」「啟發誘導」「藏息相輔」 , , 「預」「時」「孫」「摩」「長善救失」都屬於教學原則的 , , , , 范圍。 2.我國中學教學原則及運用 1.直觀性原則 2.啟發性原則 3.鞏固性原則 4.循序漸進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進行案例分析 二、教學方法 1.概述: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 法。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a。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 b。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 c。學生特點 d。教學時間、 設備、條件 e。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2.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談話法
教學( 第八章 教學(下) $1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備課、上課、作業的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教學工作以上課為中心環節。 備課:包括 1,鑽研教材 2,了解學生 3,制定教學進度計劃:a。學期教學進度計劃 b。課題計劃 c。課 時計劃 一個完整的課時計劃,一般包括以下項目: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題目、教學目的、課的類型、教學方法, 教具,教學進程,備注。 二、上課 1.課的類型和結構 (1)課的類型:單一課 綜合課 根據教學任務劃分課的類型,一般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2)課的結構: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 一般來說,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 (考點) 2.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1)目標明確 (2)內容正確 (3)方法得當 (4)表達清晰 (5)氣氛熱烈 三、作業檢查與批改 四、課外輔導 五、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 學業的檢查與評定俗稱測驗或考試,是以測驗的形式定量的評定,學生個人的能力得到了結果。
$2
教學
Ⅳ "初中階段教育教學知識"包括那些
初三教研活動
本學期工作計劃
一、常規工作:理論學習、教材輔導、研究課、教材編寫、視導聽課。(研究課可以參加基本功競賽)
二、三個一活動(每位年輕教師上交一節錄像課,一節課堂教學設計,一篇論文。本項工作由各學科自己組織,自己設獎,蓋教研考試中心章)
課堂教學設計格式
1.指導思想與理論根據。(參考高中技術課程標准——通用技術部分;有關整合的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2.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生情況分析)
3.教學方式及手段說明。
4.技術准備。
5.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6.教學流程圖。
7.教學過程(文字、表格都可以)
8.教學效果評價設計(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法)
三、12月份區教委組織全區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方式」觀摩活動,各學科從基教研中心提出的六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體驗學習、講授法教學、學科德育滲透)中任選兩種方式的課在觀摩活動中展示。
四、區教委組織「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基本功競賽
1. 11月各校按比例上報參賽教師名單。
2. 各校被推薦教師在網上答題(考題內容有教育教學理論和信息技術知識兩方面。如:《新課程下專題課例研究》《新課程標准》)
3. 被選拔教師上交課例、課件
4. 12月組織使用課件的教學展示活動。
幾種學習方式介紹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
1、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指: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信息進行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的技術,它覆蓋了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感測技術而成為一門綜合技術和方法體系。在中小學教育實踐活動中,一般指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
「整合」的主要含義是結合、融合、集成、成為一體、一體化等等。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習整合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學習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與學方式。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形式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也是目前大多數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處於的層次。
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庫,選擇其中合適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講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清楚的說明講解的結構,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還可以用圖表、動畫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
教學設計可按以下步驟
①按照傳統方式,先准備教案;
②根據教案內容的層次,設置使用Word、PowerPoint的課件頁面。
③製作課件,保存備用
這種授課方式和傳統方式比較,已經有了明顯不同,它將信息技術手段用於課堂教學。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不僅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而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功能
(2)信息技術提供資源
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源,就是要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只是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學生或在自己學校內部網站或到Internet去搜集素材。搜集的內容可能是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也可能是自己學習需要的各種信息。搜集的時間可以是課上,也可以是課下。
教學設計可按以下步驟
①先熟悉教材內容,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按照傳統方式准備好教案;
②根據教學設計確定教學需要的相關信息。
③上網查詢相關的信息資料(文字、數據、圖片等),並將有關內容下載下來;經過比較、篩選,確定需要補充的內容。
④將所需的資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夾下或做成內部網站,或把能找到相關信息的網址、搜索引擎等紀錄,備用。
這個階段的顯著優點是: 讓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實現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學生可以在有效的時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
(3)區域網絡教學
在網路技術環境下,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把課程內容製成網頁,形成非線性、網狀結構的分布式的課程學習資源,從而把含有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表徵方式的媒體信息以及不同學習特徵(如教材、習題、參考材料、演示實驗等)的課程資源融合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
上課時,學生可以自己決定學習的順序,學習時間,師生還可以通過網上的BBS、E-mail、聊天室等多種途徑進行交流學習。這種基於網路環境下所實現的網路教學,體現了教學信息大、交互性強、實時性和非實時性並存綜合性強等特點。(如:以下教學設計)
第三章:室內照明電路的安裝 § 4 熔斷器及其安裝
一、教材分析
「室內照明電路的安裝」一章教材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實踐,突出實用,與初中物理「家庭電路的組成」一節互為補充。
本節教學內容包括四部分:1、熔斷器的種類和作用;2、熔絲的規格和選用;3、常見熔斷器的安裝;4、熔絲的更換和注意事項。教學內容的安排環環相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事物的發展規律。
教學內容中,熔絲的選用過程需要進行簡單的計算,與物理中電功率的計算聯系緊密,教學中不必過多強調;熔斷器的接線樁是「針孔式」和「螺絲壓接式」,具體接線要求已在第一節導線的連接中講過,不必過細講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應為熔斷器的安裝過程。
二、指導思想及理論根據
本節課的教學力圖體現國家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的:「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式教學、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精神;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目標。
三、教學形式:
本節課的教學組織形式採取小組合作式學習形式(4 ~ 6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的組成以自願為前提、以能力的異質為基礎,由教師決定。
本節課的學習形式採取網路主題探究式學習和實驗體驗式學習相結合的形式。
四、教學用具:
電腦(網路連接完好) 教師機1台;學生機8台。螺絲刀 8個;剝線鉗 8個;偏口鉗 8個。
瓷插保險盒 8個;閘刀開關 8個;導線(獨股銅導線);不同規格的熔絲;實驗線路板
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熔斷器(保險盒)在家庭電路中的作用。
2. 了解生活中常見熔斷器的種類。
3. 了解常見熔絲的規格。
4. 會正確安裝熔斷器。
5. 會正確選擇和更換熔絲。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網路調查,了解常見熔斷器種類和熔絲的規格。
2. 通過實踐操作,初步掌握熔斷器的安裝方法和相關技能。
情感與態度:
1.通過熔斷器在家庭電路中作用的教學,培養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2.通過安裝熔斷器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的態度。
六、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教學重點為:熔斷器的安裝;熔絲的選用。
本節教學難點為:熔斷器的安裝;聯系實際正確選用熔絲。
七、教學過程:
教學網頁的設計與說明
4.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需要注意的問題
(1) 防止形式主義,堅持效益原則(將教學提綱做成幻燈片,講一個問題出一個題目;將課本內容輸入計算機,讓學生進行網路學習;放著現成的教學模型不用,而是掃進電腦,讓學生自己觀察,都是形式主義,為用而用)
(2) 防止維技術傾向,堅持適度性原則(教師用一台電腦接大屏幕,在課堂教學中形成場效應,教學效果很好。就不需要一人一機。)
(3) 發揮創造性,倡導教與學的多樣化(讓學生分組在課下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製成幻燈片,然後在課堂上展示,這種方式有它的可用性。但經常這樣做,科科這樣做,就會產生一些問題,如時間,設備)
二、探究式學習
1. 探究:通過仔細的考察,來了解某一事物。
2. 探究式學習: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
3. 探究學習的一般過程
(1)確定要探究的問題(探究什麼)
(2)設計出探究方案 (怎樣探究) (3)實施探究,按照探究方案的要求進行實驗、調查、訪問,對實驗產生的現象進行詳細的記錄,對得到的數據進行歸類整理。
(4)探索研究:將收集到的與探究問題有關的證據資料,進行分析討論、綜合研究,得出結論。
(5)評價交流,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驗證、修正自己的解釋,或改進自己的作品。
4.完全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
(1)實驗探究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進行試驗——收集證據——結釋結論——交流評價
(2)調查論證型:提出問題——形成設想——制定計劃——查閱資料、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5.融合傳統教法改良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教案格式)
基本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發問題 創設情景 感知學習
目標定向 啟發引導 分析假設
深入探究 點撥調控 驗證交流
形成新知 歸納評價 總結反思
拓展新知 示範指導 應用發展
6.探究式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1) 探究式學習不是先從教師那裡直接獲得結論,再通過實驗加以驗證。而是通過自己在各式各樣的探究活動中親自得出結論,使學生能參與並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
(2) 探究的問題,不能是深不可測的,而必須能夠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從可靠的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來解決的。(象探究今後一百年全球氣候將會如何變化這樣的問題是不合適的)
(3)有些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時會感到不知所措,容易產生無效學習,因此教師應加強指導。
三、體驗式學習
1. 體驗:體驗是青少年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心理活動,他更多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一種體會和感受。體驗還泛指親身經歷。從親身經歷中體會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
2. 體驗式學習:泛指學習者親身介入實踐活動,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態度的方法。
(在美國,當消費者走進「雨林咖啡廳」,首先聽到滋滋的聲音,然後會看到迷霧從岩石中升 起,皮膚就會感覺到霧的柔軟、冰涼,最後消費者可以聞到熱帶的氣息,嘗到鮮味,內心被 打動。「雨林咖啡廳」是連續使用五種感官刺激的成功例子。體驗所涉及的感官愈多,就愈 容易成功,愈令人難忘。)
3. 體驗式學習的基本特徵
(1) 活動性:體驗式學習以學習者參與實踐活動為基礎,活動是體驗的載體。不同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會帶給學習者不同的心理體驗。
(2) 自主性:體驗總是與個體的自我意識緊緊相連,體驗具有直接性和自我性。他人無法代替。
(3) 生成性:體驗是一種親歷,是經驗的積累過程。作為學習者,如果沒有體驗,感知也不會深刻更無法內化。
(4) 綜合性:體驗學習目標不總是情感性的,還有學習者對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結果、學習中的人際環境、學習價值等的體驗,乃至對社會,對人生,都是體驗的內容與對象
4.勞技課中的體驗
因勞動技術課的實踐性及重視技術設計的特點,使大多數課堂教學都有體驗式學習的特點。如:栽培及管理植物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勞動的艱辛與樂趣。製作作品時可以親身體驗技術實踐中心、眼、手之間暢達自如的互動和諧,真實感受樸素清新的工藝與材料交織出的創造美的愉悅。在欣賞作品時可以感悟到設計作品的方法。在設計安裝電路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學會技術的成就感。
四、合作學習
1.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與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2.合作學習的實施過程
(1)分組:一般來講,小組由4—6人組成。目前,大多數學校採取的是異質分組的辦法(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不盡相同)。
(2)分工: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被賦予特定的職責。如「主持人」要掌 握小組學習的進程,安排發言順序;「記錄員」要記錄小組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檢查員」要檢查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確認每位成員都完成了學習任務……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
(3)制定適宜的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達到個人目標,而且要幫助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協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
(4)合作學習:組內成員自學,在「主持人」的協調下,學生依次發表意見。若經過爭論後大家的意見仍不統一,則由「記錄員」記錄下來,待小組匯報時提交全班討論。教師指導:教師深入到學習小組中,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注意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進程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5)激勵性評價:在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小組合作表現」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它包括: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成員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個人對集體學習的貢獻等。教師要將激勵性評價指標交待給學生,並定期引導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如:以下實例)
設計並製作台燈
某班的同學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了調查,經過全班的討論,決定每個小組設計並製作一個學慣用的台燈。設計要求是大小適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穩定性好、成本不要太高,並規定兩周內完成。
第一小組的同學參觀了商店中陳列的各種成品台燈,在圖書館中查閱了台燈式樣流行趨勢的圖片,了解了製作台燈可能要用到的各種材料。然後,他們設計了幾個方案,並進行了反復比較,最後選中了一盞可調光的台燈的設計方案。
小組進行了分工。鮑小龍和黃玉負責電路部分,他們畫出了電路圖,收集了燈泡、燈頭、變阻器、電線、開關等電路元件,並進行了試驗。結果發現雖然可以調節光的強度,但使用時間一長,變阻器就會發熱,容易斷路。在老師的啟發下,他們學習了可控硅的知識,用可控硅代替了變阻器,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王芳芳和張明製作燈罩,他們根據草圖中的尺寸先用鐵絲做成架子,再把帶有圖案的塑料布固定在架子上,做成一個漂亮的燈罩。其餘同學的任務是製作台燈座,他們選擇的材料是木頭。他們先畫出了加工圖樣,利用鋸、鑽等木工工具加工成形,再打磨、黏接、油漆。各部分都完成後,大家一起進行組裝,並作了測試。結果表明:一切正常,達到設計要求。為了讓台燈更漂亮,有的同學還在燈座上添加了一些小裝飾品。
第二小組做的是日光台燈,他們用竹筒製作燈座。做完測試後發現,由於日光燈管比較長,竹筒較輕,台燈穩定性不好。為解決此問題,他們又在燈座上加了配重來保持台燈的平衡。
兩周後,全班召開總結會。每個小組匯報了自己小組的設計總結報告,並展示了成果。各小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台燈可以遙控,有的台燈具有多種功能(如帶有溫度計或小鍾表),有的利用了廢舊材料來製作燈座。
大家決定為學校辦一個燈展,除展示自己的作品外,還展示了收集到的各種關於照明發展史和台燈式樣的資料,有照片、剪報、錄像等。燈展還進行了安全用電、節約用電和保護視力的宣傳。
五、講授法教學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它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說,是一種傳授知識的方法;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說,則是一種接受性的學習方法。
1. 講授法存在的必然性
「只要有課堂教學存在,講授法就不能廢止。」可以這樣說,其他一切教學方法,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的介入,都離不開教師的「講」。
學生的自學能力受原有知識的制約,當他們對所學知識知之甚少時,單靠其自學,單靠教師啟發,單靠課堂討論,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必須有教師的「講」作引導。學生自學能力再強,知識面也還是有限的,有些內容離開了教師的「講」,學生就難以理解。學生的思維雖然活躍,但缺乏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教師的「講」可以擴展學生思維廣度,延伸學生思維的深度。 「講」有內容和形式之分,即「講什麼」和「怎麼講」。教學中,學生已經明白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學生不明白的,教師要講透。講授只有突出重點,攻破 難點,澄清疑點,指明知識的聯系點,才能使學生內化基本知識,並用來自求新知。
2、講授法教學的原則
(1) 啟發性原則:教師講課時,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使學生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邊聽講、邊思考、邊記憶
(2) 直觀性原則:教師要根據所教內容,利用直觀的教具、實物、圖片等手段,增加學生的感知效率,達到學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的目的。
(3) 感染性:在傳遞知識和文化信息的同時,觸動學生的真實感情。
高中技術課程標准——通用技術部分
一、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著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普通高中階段的技術課程屬於通識教育范疇,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通用技術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為每一個學生拓展技術教育學習經歷、行使受教育權利提供機會和條件。要充分考慮到高中學生在興趣、生活經歷、地域特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及其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選擇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
通用技術課程應當避免機械的、單一的技能訓練,強調學習中學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領悟三者之間的統一,注重在拓展學生技術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共通能力的發展。
(二)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中學生正處於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想像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都達到了新的水平。在學習活動中,要鼓勵學生想像、懷疑和批判,要營造民主、活躍、進取的學習氛圍;應充分利用通用技術課程的內容載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應通過技術設計、技術試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敢於創新、善於創造的精神和勇氣,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良好的引導和有效的開發,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立足科學、技術、社會的視野,加強人文素養的教育
當代社會,技術與科學、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通用技術課程應當通過具體的技術實踐使學生理解技術與科學的聯系和區別,以及兩者對社會發展、人類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義上的重要作用,從而深化學生的認識,開拓學生的視野。與此同時,應注意將技術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術課程的教學之中,使其滋潤學生的心田,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
(四)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
技術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通用技術課程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課程內容,在注重課程內容的基礎性、通用性的同時,注重它的先進性;應注意從學生現實生活所接觸的技術內容向現代技術和高新技術延伸,使學生有機會了解現代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技術發展的嶄新成果和未來走向;應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有機會接觸到所能理解的最新發展成果和技術信息,從而領略到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文化意義,增強對當代先進技術及其文化的理解。
(五)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應是主動建構知識、不斷拓展能力的過程,也是富有生機、充滿探究、生動活潑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幫助者,更是學生的親密朋友。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技術學習特點,指導學生採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網路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二、課程目標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立足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以基礎的、寬泛的、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技術內容為載體,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拓展技術學習的視野,學會或掌握一些通用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技術及其設計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術探究、運用技術原理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終身進行技術學習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對技術的興趣和學習願望,具有正確的技術觀和較強的技術創新意識;養成積極、負責、安全地使用技術的行為習慣,發展初步的技術能力和一定的職業規劃能力,為迎接未來社會挑戰、提高生活質量、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在實現以上目標的同時,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並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形成目標上的獨特追求:技術的理解、使用、改進及決策能力;意念的表達與理念轉化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識的整合、應用及物化能力;創造性想像、批判性思維及問題解決的能力;技術文化的理解、評價及選擇能力。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技術的性質,了解技術的發展歷史和一些最新的技術成果以及技術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能正確認識技術對人們日常生活及社會產生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具有正確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術的基本技能。
2.了解技術設計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技術設計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了解它們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能對技術設計的過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較全面的評價。
3.能從技術設計的角度理解結構、系統、流程、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簡單的結構設計、系統設計、流程設計、控制設計的基本知識,以及這些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內在聯系和廣泛應用。
4.了解技術語言的種類及其應用,能繪制和識讀一些簡單的技術圖樣,會使用幾種常用的規范的技術語言進行交流。
5.熟悉一些常見材料的屬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據設計要求選擇材料和工具,能根據設計方案製作產品或模型。
6.具有初步的技術試驗的操作技能,能進行基本的技術測試和技術指標測量,會寫簡單的技術測試和技術試驗報告。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將人們的需求和願望確認為值得解決的技術問題、並形成設計方案的過程,初步學會從技術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多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想像的能力。
2.經歷技術方案的實現或轉化為產品的過程,初步學會模型或產品的製作、裝配、調試的方法。體驗意念具體化和方案物化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創造性,發展動手實踐能力。
3.經歷技術設計中交流與評價的過程,初步學會一些技術交流的方法,發展技術的表達和評價能力。
4.經歷觀察、設想、安裝、測試、調試、測量等簡單的技術試驗過程,學會簡單的技術試驗方法,理解技術試驗在技術發明、技術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術試驗能力。
5.經歷將結構、流程、系統與控制的基本知識應用於技術實踐的過程,初步掌握結構、流程、系統與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創新精神和理論運用於實踐的能力。
6.經歷典型的技術設計、製作和評價的活動過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術學習方法和技術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參與技術活動的能力和使用技術及其產品的能力,發展技術的決策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慾望,領略技術世界的奧秘與神奇,關注技術的新發展,具有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和正確使用技術的意識。
2.熟悉從事技術活動必須具備的品質,能夠安全而又負責任地參加技術活動,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態度,養成嚴謹、守信、負責、勤儉、進取等良好品質。
3.體驗技術問題解決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培養不怕困難、不屈不撓的意志,感受解決技術難題和獲得勞動成果所帶來的喜悅。
4.認識技術的創造性特徵,形成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態度,培養富於想像、善於批判、敢於表現個性、勇於創新的個性品質。
5.理解技術的文化特性和藝術特性,具有認識技術問題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以及一定的對技術文化的理解和選擇能力。
6.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勞動觀念,具有敬業意識與創業意識,形
Ⅳ 教育督導的意義
國內有學者對督導作過考察,指出「督導」一詞,原意是指上級行政主管對下級部門工作的視察、監督和考核。教育督就是上級教育主管對下級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設施進行的行政視察、監督和考核的公務活動。英、美等國最初的教育督導就是這樣一種居高臨下的行政視察(AutocraticHnspection),目的在於檢查和考核學校和教師工作的優劣。
按照麥爾柯尼對美國教育督導歷史的敘述,在二十世紀以前,教育督導純屬行政督察,其目的並不在於幫助學校改進工作,幫助教師改進教學,而在於考察其工作的優劣,並且採用了密探工作的方式。二十世紀初,美國社會情況發生了變化,學校課程日益增多,擔任學校督導的行政官員已不再能勝任工作而出現了專家從事督導的情況。有些督導人員把當時流行於社會的科學管理的思想、原則和方法運用學校和教師指導,常常只有他們才知道教師教些什麼和如何去做,學校也只能按照他們的指導和建議行事,因此,往往與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發生矛盾。到了三十年代,人際關系學說及其以後的行為科學對以前的教育行政管理有了許多重要的修正和補充,並對教育行政當局提出了如下建議:第一,要重視人們行為的社會動因,用權力共享和自下而上的參與代替來自等級的控制。第二,要尊重教師的人格,鼓勵學校和教師改進工作的自主精神。第三,教育督導是教育行政活動中具有協調和服務性質的工作,是教育行政人員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活動,其目的在於用集體智慧改進教學,建立起督導者與教師間和諧的、動態的人際關系。到了七十年代,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特別是教育科學自身的發展變化,教育督導的觀念進入到與人力資源開發這一觀念相聯系的學術背景中。新的督導理論以社會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和教育科學為基礎,出現了新的動向。例如,在系統分析和激勵理論的影響下,推出了督導工作團隊形式的方法(TeamApproqchSupervision),即由專家會同學校組成團體,通過共同的診斷研究,激發教師的事業心、自信心和創造精神,實現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以達到教育的目標。在七十年代英美等國出版的有關著作里,對教育督導的概念也賦予了新的含義。例如:
古德在1973年出版的<<教育辭典>>中道:「督導,是指教育行政人員給予教師及其它教育工作者以領導的機會,藉以改進在教學上所做的各種努力,包括激勵教師在專業方面的成長與發展,對教育目的、教學資料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選擇與改進,以及效果的考核等」。
布里格斯在1974年出版的<<改進督導之訓練>>中指出:「督導,是鼓勵並引導教師自我成長的一種繼續努力的系統,它促使教師更卓有效地貢獻於教學」。
卡曼在1974年出版的<<普通督導之訓練>>中認為:「督導,是指學校系統所提供的專業和教學上的服務,以協助教師改善課程及教學情景」。
古恩在1972年出版的<<視導的理論與實踐>>中強調:「現代教育督導本質上是創造性的視導,它具有如下特點:笫一,督導是人際關系和團體建立和進展的技巧;第二,督導即引導;第三,督導即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第四,督導要求團結合作的精神」。
以上對教育督導含義的種種表述,說明了流行於歐美的現代教育督導的一些基本觀念。美國另一學者奈塞把教育督導在目標和功能上的這種變化,結合美國的情況,概括為五個不同的時期,即:(1)行政視察時期(1624--1875)。(2)效率為指針的專家督導時期(1876--1936)。(3)重視人際關系,致力於改進教學時期(1937--1959)。(4)以研究和探索為督導方針的時期(1960--1970)。(5)以系統分析為主導的時期(1970--至今)。當然,奈塞的這一分期未必科學或准確,但它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現代教育督導觀念的形成發展與現代國家教育行政制度、經濟與文化發展水平的關系密切,同時,更與現代教育的民主思潮、管理科學和教育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
從我國歷史上看,我國也早有「視學」一詞。<禮記·文王世子>>篇中就有「天子視學,大昕鼓征,所以警眾也。眾至然後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之句。元朝的馬瑞臨再其《文獻通考》就此解釋為:「古者天子之視學,多為養老設也,雖東漢之時猶然。自漢以後養老之禮浸廢,而人主之幸學者,或以講經,或以釋奠,蓋自為事矣」。顯然,古代的「視學」與近代的「視學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宋明之際,中央和地方設有學官,並由學官對許可權內的學校教育進行必要的視察和考,即所謂「歲巡所部,以察師儒之優劣,生員之勤隋」。地方行政首腦也有「督促教官,化導諸生」,兼負教育督導之責,但也與近代我國建立起來的教育督導制度有別。
「督導」一詞在我國的正式使用,始於1926年。1926年在廣州成立的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原擬設督學處,後因故未能設立,但「督學」一詞從此廣為應用。國民政府先後於1929年、1931年公布了《督學規程》、《督學辦事細則》,不少省份也擬定出省、縣兩級的《督學規程》和《辦事細則》,以及《中小學視導標准》、《視導學活動要領》等。當時教育督導的任務被認定為「教育法規的編定及諸法規實施狀況之監督、視察和教育行政人事財務之監督、審核」。三十年代後期,隨著歐美教育督導學說和制度的傳播與影響,以及國民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使原來的督導觀念為之改變。
羅廷光在《教育行政》一書中對現代教育督導的定義表述為:「教育視導乃依據視導的原則和標准,運用科學方法對於教育事業和教學活動,由精密的視察、調查和考核,進而作審慎的考量,明確的評判,更給予妥善的指示,同情的輔導,並計劃積極建設改進的方法,使教學效能增加,教育日在改進、擴充、伸長和進展的歷程中,得以有效的達到美滿完善的境地」(商務印書館,1943年版)。
劉真在《教育行政》一書中指出:「視導包含視察和輔導。視察乃是消極方向的,系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教育事業作精密的觀察和正確的判斷,俾明繚實施之情況或程度。而輔導則是根據視察的結果給予被視導者以積極的指導與輔導,俾改進教育策施,是視導之積極目的」(台灣正中書局,1950年版)。
孫邦正在《教育視導大綱》中稱:「教育視導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於教育事業的實施情形作精密的觀察;將教育事業的實況認識清楚,再根據視察的結果加以正確的判斷,然後予以被視導者以積極的指示和輔導,使教育事業得以進步」(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版)。
雷國鼎在《教育行政》一書中說:「教育視導一詞原系視察和輔導的簡稱。所謂視察,系根據予定之標准對教育事業作精密之觀察,籍以明了實施之狀況或程度。所謂輔導,系根據視察之結果加以詳密之診斷,予被輔導者以積極之指導及同情之輔助,以期改進教育之設施或效能。輔導必須根據視察,視察之後必須繼以輔導。二者相輔為用,不容偏廢」(台灣正中書局,1971年版)。
林文達在《教育行政學》一書中則指出:「視導一詞有指導(Direting)及評鑒(EvaluatingAndAppraising)雙層意義。指導是領導者推動被領導者,指定其行動內容及方向。評鑒則是對行政活動達成目的的情況作一評價(Evaluating)及計量(Appraisal)」(台灣三民書局印行,1984年版)。
謝文全在《教育行政》一書中寫道:「教育視導是教育行政的一環,系視導人員基於服務的觀點並有計劃的運用團體合作的歷程,藉視察與輔導來協助被視導者改進其行為,以提高其工作效能,進而增進受教育者(即學生)的學習效果,達成國家的教育目標與理想」(台灣文景出版社,1985年版)。
在建國初期,我們對教育督導的認識和實踐,基本上是照搬蘇聯。當時,斯大林在《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關於聯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中指出:「對執行情況進行很好的檢查,這是隨時幫助查明機關的工作狀況並揭發官僚主義分子和文牘主義分子的探照燈,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的缺點和缺陷十分之九是由於對執行情況缺乏正確的檢查而產生的。毫無疑問,如果對執行情況有這樣的檢查,缺點和缺陷是一定能夠防止的」。當時的蘇聯教育人民委員部在上述報告發表不久,就指令「各教育人民委員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對中小學要進行督導,對各校實際執行黨和政府關於中小學決議的情況組織經常而切實的檢查,並把這種工作當作最重要的任務來進行」。在我國五十年代,中央教育部負責教育督導的同志,也多次撰文引用和闡述了斯大林的這一論點,強調「檢查執行情況是實現領導的基本方式之一」,強調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一切工作的成就取決於"組織領導問題,雙改進組織領導就要求掌握制定計劃和深入檢查這兩個環節來推動整個工作。當然,在五十年代,我國的教育督導已不再單純的以行政視察和監督為其唯一的任務,許多地方的督導工作也結合有情況的調查了解,上下信息的溝通,教學工作的指導,以及群眾經驗的總結等。但不可否認,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督導偏重於行政視察和監督。隨著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端正對教育督導的認識,樹立教育督導的現代觀。即逐步改革那種品憑借等級的職位和權力進行督導的舊觀念,用合作意識和集體參與代替強制和命令,用權力平衡代替消極的服從;逐步改革那種單純的檢查監督或以獎懲為手段的舊觀念,用熱情的關懷和激勵,內行的指導或輔導,真心實意地與被督導者共同研究探索並鼓勵其自我改進、自我生長的創新精神。
據此,我們對教育督導作如下定義:教育督導是教育督導機關對下級政府、下級教育行政機關和屬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所進行的檢查、監督及指導活動。具體說來,教育督導就是教育機關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規,對下級政府、下級教育行政機關和所屬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通過精密的觀察、調查和考核,作出審慎的分析和評定,指出優劣,給予明確的評價和指導,使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達到遵循教育規律,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Ⅵ 請問誰有《難忘的啟蒙》的背景資料
清光緒六年(1880年),周鐵橋士紳畢承謨、張樹榮等倡儀捐款,陳錦祥助地,在周鐵橋北街外興建書院。因書院在竺山之西,故名竺西書院。當時的書院是學者名流講學之所,士子研習經籍之地。彭夢九是當時講學的負責人。書院定期舉行考試,合格者可以參加江陰貢生會考。周鐵地區舉人沙彥楷、謝湘舟等都在這里讀過書。
戊戌變法後,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二十九年七月(1903年7月)由地方紳士謝鴻(彭杏村人)、周同銓把書院改辦為學堂。初名為竺西高等小學堂,是全市鄉村開辦最早的學堂。堂長為清末舉人童伯章(芳橋人)。稍後,地方士紳又在原竺西書院創辦周鐵鄉立第一國民初等小學。校長為張勖哉。初等小學的學制為四年,畢業後可升入高等小學堂。
民國2 年2月(1913年2月),竺西高等小學堂改名縣立第五高等小學校,學制為三年。校長為路觀瀾。民國15年(1926年)高等小學、初等小學及創辦在城隍廟內的同仁女子初等小學合並,定名為縣立竺西小學。學制為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民國19年,在全縣小學畢業會考中成績居全縣前列。民國26年11月,周鐵鎮淪陷,學校被迫停辦。翌年秋,在原址復課。是年12月,學校被日寇占為屯兵營,被迫遷下鄉與下邾、褚店小學聯辦,分別稱竺西下邾聯小、竺西褚店聯小。民國29年,日寇搞撤出,學生回原址上課。到抗戰勝利時,繼路觀瀾之後的歷任校長有周范侯、朱超、張蓉常、丁浩文、呂贊揚、吳雲章、夏純熙、馮樹藩、鄒盤坤、張正奎、任春年、儲育賢等。民國34年10月後,學校改稱周鐵鎮中心國民學校。民國36年到37年,一度改稱區示範國民學校。民國38年春,學校有學級9個,學生504人,教師13人。這期間,歷任校長為鄒盤坤、畢翼南。
1950年春,學校改稱周鐵中心小學。1955年秋,學校發展到14個班,學校在周鐵鎮南街增設了分部。全國政協委員沙彥楷將其祖產住宅22間獻給學校。1956年學校改名為宜興縣竺西小學。1962年發展到18個班,學生數突破一千,並附設了幼兒園。文化大革命中,學校規模因「下放大隊辦學」而減少了5個班。1956年至1965年,建造教室14間,佔地面積擴大了5畝左右。1967年,學校以地方命名為周鐵公社中心小學。1981年建造教學樓一幢(7間二層),校舍建築面積擴大到2348平方米。佔地面積11.44畝。1984年改名為周鐵小學。1985年原鄉政府的房舍劃歸學校,學校佔地面積擴大到3000多平方米。1991年建造教學大樓一幢(12間四層),以後又建造了藝教樓、幼兒園,改建了校門。校舍建築面積擴大到5620平方米。1999年,有27個班,其中高年級13個班,中年級8個班,低年級6個班。在校學生1414人。教職工65人。
2002年9月,學校遷址。學校佔地面積為240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為8653平方米。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從1984年到2002年,塘門、西村、後塘、章茂、祝塘、王茂、棠下等小學先後並入周鐵小學,使原周鐵鎮(周鐵與分水合並前)范圍只有一所小學。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學校形成了藝術教育特色。口琴演奏、合唱、舞蹈節目獲得無錫市一等獎。學校多次獲得宜興市小學校園文化藝術節合唱、舞蹈、器樂、曲藝類節目的最高獎。2002年,學校女子籃球隊榮獲無錫市冠軍。2003年,學校男子足球隊第六次獲得宜興市小學生足球比賽冠軍。2003年,學校通過了創建江蘇省實驗小學視導評估。
Ⅶ 中外合作辦學有哪些特點課堂都是用外語教學的嗎有什麼弊端對考研有什麼影響(希望此類畢業生解答)
中外合作辦學管理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呈不斷擴張的趨勢。在跨國教 育的各種形式中, 特別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高等教育領域得到了迅猛發展並逐 漸成為我國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一種新形式。 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 問題, 如合辦項目申請程序冗長, 師資管理不健全, 無法確保高校教育辦學質量, 監督管理力度不夠等。 全球化一方面推動了人力,商品,知識,技術等的跨國界流動,與此同時也 促進了教育的國際化, 加強了教育資源在各國之間的共享,促使各國的教育市場 向全球開放。 在這種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成為我國教育產業中繼公辦和民辦學校 之外的第三支辦學力量。 鑒於中外合作辦學是一項涉外的教育活動,因此有必要 尋求在政府和學校兩級管理系統以外的管理手段, 治理被視為介入政府以及學校 兩者之間的第三種管理手段。 一、中外合作辦學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一)學歷與學位頒發合辦項目中請程序冗長,延誤辦學項目的進程。 學歷和學位問題一直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問題,能否授予國家認定的學歷、 學位成為一所教育機構是否是正規學校的重要標志, 而學歷與學位授予對於高校 的招生、就業、社會聲譽以及資源獲得上部有很大的幫助。 一股來說,政府對高等學校的管理主要通過立法,撥款,評估等手段實現宏 觀管理。 就目前我國政府對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管理也主要通過國家教育行政機 構,即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具體操作。管理方式上還是由政府集中領導。 根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規定,對獲得本科以上學歷教育資格且得到學位並頒 發國外學位的許可的合辦項目來說,應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的教育行政部 門申請, 經由國家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學歷教育資格。 同時還要經過一系列程序, 最終向國務院學位行政部門申請頒布學位教育許可。 除此之外還要經教育部留學 服務中心認證以及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估所的評估, 才能獲得開 辦的許可。 這種管理方式不僅使申請程序冗長,而且多部門管理勢必造成工作效 率的低下,結果必將延誤合作辦學項目的進程,影響政府政策的可信度。 目前,我們學院兩個中外合作項目都可正常發放學歷、學位證書,暫不存 在這個問題,但如果繼續發展,擴大中外合作辦學的范圍與專業,也會面臨這 個問題。 (二)師資管理不健全,無法確保高校教育辦學質量 師資是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量的生命線, 也是中外合作辦學市場競爭力的重 要指標。眾所周知,教育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自身的能力,如 具備專業知識的能力,科學思維方式的能力,創新意識的能力等。合作院校的師 資隊伍分成兩部分,國內教師和外籍教師。 國內教師普遍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表現以下幾個方面:教齡結構不合 理,老中青三級教師比例不協調。多數教師都是一些剛出校門的年輕教師,他們 缺乏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應對教學中突發事件的能力。 而外籍教師問題在我國尤為突出。外教是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合辦 的學校中有很多不是按要求選派來的,而是臨時招聘的,所以教育質量也就無從 驗證了。據了解,有些外教素質較差,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教學內容枯 燥乏味, 課堂氣氛不濃, 學生與教師之間教學互動、 思想交流、 情感溝通能力弱。 這些因素都給高校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由於我們學院暫時沒有建立自己的師資隊伍,所需教師由其他學院或社會 上借調而來。這些院外教師,我們學院只有使用權,缺乏管理權,因此管理問 題比較突出;外教方面,雖然,我們學今年將有 30 名外教上崗,但是這些外教 也是參差不齊,對我們學院大力推行的英語教學是一種潛在的隱患。 建立一支穩定的、專業的、合理的、完善的師資隊伍,為我們學院的健康 長遠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三)監督管理力度不夠,缺乏完備的教育質量評估體系 《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是目前為止我國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權威的法律。 但是, 該條例對於合作辦學機構的設立標准與質量控制缺乏明確的具體標准。所 以導致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制度的不完備,管理效率的低下。而且條例中只提出了 運行原則和要求, 沒有提出監管指標以及可以有效執行的處罰辦法,使得合作辦 學機構成立後,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無有效措施監控辦學機構及其提供教育服務 的質量。 因而中外辦學失去了傳統高等教育中的質量監督和保障機制,同時還帶 來了傳統高等教育沒有的新問題,如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現實表明,合作辦學 在迅速發展的背後存在著諸多隱患, 如主管部門眾多, 合作辦學的外方水平不高, 層次普遍較低等。這都缺乏一套完善的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作保障。 健全的制度、科學的管理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我們 學院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需要制訂一套科學、合理的、長遠的管理制度,以盡 量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 Ⅱ,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方面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學管理在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核心作用 教學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起著承上啟下、聯系左右、溝通內外 的作用, 是建立穩定的教學秩序和良好的教學運行機制的保證。教務管理工作的 優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合作辦學教學質量。教務管理工作在中外合作項目 運行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管理的基本任務是研究教學及其管理體制 規律,改進教學管理工作,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建立穩定的教學秩序,保證教學 工作正常運行。 有效的教學管理系統是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因此 突出教學管理在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核心作用, 使得教學管理能夠在全面考慮所引 進的專業、課程、師資以及本校師資、實訓、生源質量等特點的基礎上,有效安 排、整合、具體落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和教材等,從而高質量地完 成合作雙方共同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 達到合作雙方共同認可的培養 目標,保證學生培養質量。 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管理工作難度大 由於辦學性質和模式的不同,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所招收的學生不同於母體高 校的學生:招收的學生多數層次較低,他們多數高考分數較低,來自經濟狀況富 裕的家庭,由於長期受父母的過度呵護,自立和自理能力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 較弱,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與國內同類學生相比,在相同的學習時間內中外 合作辦學學生承受語言學習和專業學習雙重壓力, 同時還必須接受和適應兩種不 同的教學體制等。這些情況,都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管理工作的難度。 2.教學管理人員專業素質達不到要求 中外合作辦學特點使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工作難度加大。 這就要求教學管 理者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 較強的事業心及奉獻精神,要有較高的外語交流 溝通協調能力,要求教務工作者向「專家型」發展。現實中,中外合作辦學教務 工作者素質遠遠達不到這些要求, 許多教學管理人員沒有專門進行過中外合作辦 學教務管理知識的學習或培訓,普遍學歷不高,缺少統一的高校教育管理知識, 尤其是跨國合作辦學的管理知識,且終日忙於事務,缺少業務學習和培訓機會, 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3.師資存在問題 由於中外合作辦學的迅速發展,外籍教師需求量增大,有關院校在師資引進 方面,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引進教師考核機制,引進的外籍教師良莠不齊。外方 教師的流動過於頻繁, 不利於他們准確掌握學校和學生的狀況,也容易出現教學 不系統、缺乏連續性的問題。許多中外合作辦學院校中,中方授課教師得不到良 好的培訓,雙語教學剛剛起步,外語表達流利、專業基礎扎實的優秀教師不多。 在實際教學中, 存在著用中文教學代替雙語教學、 臨時到外校聘請相關教師等方 面的問題, 這些情況不僅使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而且將會給教學管理工作帶來 隱患。 4.教學管理評估體系不健全 高校教學中,評估體系作為一種質量管理工具,具有良好的導向、激勵、審 核監督功能。評估體系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與學的質量。但在實際的 教學管理中, 尤其是中外合作辦學的評估體系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許多高校 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中並無定法, 無現成經驗可供借鑒,尚未建立起以教學評價為 核心的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評估體制,沒有形成適合自身學校、滿足不同需要的教 學評價方法。 三、對解決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問題的建議 1.提高生源質量 但在現實的合作辦學實踐中,一些合作辦學單位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往往 為了擴大生源而不惜降低錄取標准。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必然給教學增大了難 度,也損害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整體質量水準。因此,為了提高中外合作辦學人才 培養質量, 除了在錄取時嚴格控制錄取標准外, 還應在新生外語分數上嚴格要求, 從而保證錄取學生的基本素質。 2.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素質 教學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中外合作辦學達到既定目標的保證。為此, 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教學管理人員應該充分學習貫徹國家關於中外合作辦 學各項法律法規,強化法律意識,維護國家利益。其次,教學管理人員應該充分 學習所管理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模式、內容等各項合同條款,有的放矢地管理 教學。第三,對教學管理人員實施外語、計算機及網路知識教育,加強現代教育 與管理理論及管理方法培訓, 有條件的應該送到國外院校進行外語能力和管理知 識培訓,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強外籍教師管理 在聘任外籍教師時, 要嚴格考察外籍教師的任課資質和水平,對所有新到任 的外教進行到職培訓,幫助外教了解中國的法律法規,以做到知法、守法。向他 們介紹學校的課程體系、 教學環節,鼓勵新到任與任職時間較長的外教之間的溝 通,堅持教學監控,及時反饋信息,可以促進相互之間的了解,有助於外籍教師 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 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管理人員要及時、 主動地關心外籍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幫助他們盡早適應文化差異,使他們能全身 心地投入工作。 4.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評估體系 教學管理是否有成效, 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管理 中,中外合作辦學的各個教學環節實施監控,同時建立聽課制度、評課制度、考 試分析制度、教學督導制度、學生評價制度、畢業生座談會制度等,及時獲取教 師教學質量的各種信息,為教師授課提供借鑒。在教學管理中引進激勵、競爭機 制,把教學質量引入到教師聘任、工作量計算、課時津貼等方面,促進教師積極 開展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活動。 Ⅲ,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特點 一、管理制度建設方面,需搭建起結合中外教育體制優勢的管理架構。 我國的國際化本科教育是引進國外優勢教育資源的大膽嘗試,這一嘗試過程 正是有效結合中外教育管理體制優勢的過程。中外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課程設 置等方面都具有極大的不同, 同時雙方辦學面對的歷史文化背景、 社會政治環境、 國民經濟狀況以及教育實施對象也有著極大的差異性。 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可以汲 取西方尊重個體差異性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模式, 引進多元豐富的教育文化資 源, 並借鑒外方嚴格教育質量監控的先進經驗,使我們探索現代教育的新道路時 少繞彎, 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復合型人才,但也不能背離在中國本土的具體環 境和實際需求。 中外合作辦學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為融合雙方教育管理的優點作了許多有 益探索,在整體運營、管理職能設置、課程設置、成績和學籍管理等方面都有所 體現。 整體運營是以事業單位採取企業化運作,資產國有有利於保證教育機構的 公益性和無私性,企業化運作則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和質量。設置管理職能時, 學院有傳統的部門和系別執行日常教學運行和管理職能, 又專設各部門的質量監 督職能以健全教學質量監控的標准和體系。學院經過科學論證和研討,對本科教 學方案進行了調整, 增設了部分語言課程,這既保障了原教學方案中專業課程的 承接和權重關系, 又尊重事實, 能幫助學生克服使用第二語言學習專業課程的語 言障礙。學生成績管理方面,每門課程的考核包括出勤、作業、期中和期末四部 分。作業成績主要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實踐調查、企劃作業等實地操作獲得,鍛 煉了學生組織策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期中考試在中期檢查了教學效果,既便於 教師調整教學方式, 也促使學生反省學習中的成敗。 通過這樣不間斷地努力探索, 學院逐漸搭建起了能結合中外教學體制優勢的管理架構。 二、教師管理方面,需兼顧和尊重中外籍教師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異性, 整合調動二者最大的綜合實力。 合作辦學在師資方面面臨著一個共同問題:師資結構相對復雜,人員流動性 較大,管理難度相對較大。師資結構相對復雜,是指教師國別和工作性質的復雜 性,合作辦學項目的師資往往既有中教又有外教,既有全職教師又有兼職教師, 有時還有短期客座教師等等;人員流動性較大,指外籍教師一般流動性大,也指 中籍教師由於合作辦學教育普遍具有企業化運作的特點, 人事制度不同於傳統的 終身教師聘用制。以上這兩點,直接給中外合作辦學教師管理帶來了難度,也對 其教師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需兼顧和尊重中外籍教師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異 性,整合調動二者最大的綜合實力。 在教師管理方面,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也有所體會和總結。西 方的教育側重於實踐和操作, 中國的教育則更關注基礎和理論的培養,學院根據 不同課程的學習特點和要求,合理配置師資。專業教學中,大力引進外籍師資講 授強調行業經驗和動手操作的課程, 同時聘用經驗豐富擅長全英文教學的中籍師 資講授基礎性質強的課程;語言教學中,使用中教講授詞彙、語法、學習技巧等 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水平,同時由外教講授交流和演講類課程,以培養 和鍛煉學生純正的口音和語感。 這樣的優勢搭配,既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外 籍教師的整體協同力量,又尊重了各自特性的差異。 三、學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寬進嚴出的現代教育理念,將人性化的服務意 識融入嚴格、有序的管理工作。 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准入機制, 使中外合作辦學面對的受教育群體包括了部 分高考失利者;同時,中外合作辦學是一種費用投入較高的教育方式,學生和家 長對之抱有更高的回報期待, 這既體現為對教學質量和就業前景的期待,也體現 為對教育服務的期待。 合作辦學教育對象的這一現狀,決定了中外合作辦學在學 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寬進嚴出的現代教育理念,將人性化的服務意識融入嚴格、 有序的管理工作。 通過多年實踐,不斷總結行之有效的學生管理經驗,從而設立了一套嚴密的 學業預警和指導制度, 搭設了一個互動的家長信息平台。學業預警和指導制度即 按學期檢查和預警學生學業情況,將學有阻礙的學生分流出來,予以有效的單獨 指導和督促, 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向全英文教學環境和高等教育自主學習模式的轉 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院搭設了一個互動的家長信息平台,平台即時更新學 生的成績、出勤、班主任評語、教師評語等信息,便於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校情 況,建立與學院的直線溝通渠道。這一套學生管理思路,姿態開放,既堅持了嚴 格的教育質量標准, 又實現了對每個學生個體的細微關懷,是國際學院以人為本 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的具化。 四、教學質量監控方面,需積極調動外部監控的督導和啟發作用,嚴格制定 和實施有效的內部監控標准和機制,從而實現以質量取勝、謀求發展。 教學質量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命題,唯有切實保障質量,才可能求得發展。我 國雖然已於 2004 年頒布了《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和《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 法》 ,並建立了年審制度,但國際化合作辦學在中國畢竟不過起步於上世紀 90 年代,歷時尚短,相較於教育部組織的、四年一度的本科教學評估,我國對中外 合作辦學的質量評估和審核還缺乏國際普遍認可的完整指標體系和嚴密評定標 准。在這種外部質量評審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要謀求合作辦學的高質量,就 需要積極調動外部監控的督導和啟發作用, 嚴格制定和實施有效的內部監控標准 和機制,從而實現以質量取勝、謀求發展。 質量始終是合作辦學的生命線, 學院要主動接受國內外各級教學質量評估機 構的審核, 積極參與學校和合作院方階段性的教學工作檢查,不斷提煉和完善自 身的內部質量監控標准和體系。合作校方定期訪問學院,期間通過聽取匯報、與 師生座談、 課程視導、 抽查作業和成績等方式, 檢查和監督學院的教學管理質量。 借勢於外部監控的督導和啟發作用,學院建立起了嚴密的內部質量監控標准:成 績考核實施全過程的雙標准, 學業中期分流的預警和指導標准,測評教師教學質 量廣幅度、多層級的標准。為進一步保障各項質量監控標準的有效實施,學院又 配套以日常監控結合定期監控、 單項評估結合綜合評估、定性評估結合定量評估 的內部監控機制。如此一番內外兼修,國際學院才得以用可靠的教學質量,贏得 了同行的廣泛認可和良好的社會聲譽。 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是產生於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新事物, 本身具有探索和創 新的性質, 其教學管理決不是僅將工作語言替換為某種外語的傳統教學管理,它 融合西方優勢教育資源的過程就是形成自身特點的過程。我們不斷探索、尊重和 掌握合作辦學教學管理的特點,才能在實際教學運作和管理過程中,有的放矢, 激活辦學新思路, 將我國的國際化高等教育辦得愈加有聲有色,培養出大批具有 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Ⅷ 南京財經大學附屬小學的品牌特色鮮明
學校著力打造「體驗教育」的特色品牌,以教研先行,突出「體驗」與課改同在,「體驗」與課程同行,「體驗」與活動牽手,「體驗」與習慣養成相伴。 學校確立了「體驗性教學」的教科研專題,並進行分組研究,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體驗。 學校早在2001年開創了「青蘋果文化超市」,學生在超市中擔任經理、宣傳部長、導購員、營業員、會計、講解員等角色,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不同的角色,增強了市場經濟意識,提高了交流、合作能力。全國少工委副主任劉進喜等領導參觀了該校青蘋果文化超市,看了學生的活動給予高度的評價。目前,學校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開了一個分號,叫「紅蘋果文化超市」,與「青蘋果文化超市」形成了「雙足鼎立」的勢頭,通過「PK」大賽,讓孩子更加充分地體驗競爭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學校還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了「蛋爸、蛋媽記」、「豆芽成長記」、「成長不煩惱」、「我的10元賬本」、「我學會了炒一個菜」、「我的錢幣冊」等體驗活動。 學校的科技教育也是特色之一。學校成立了科技活動中心,以「天馬」航空模型小組、「海馬」航海模型小組、「飈馬」車輛模型小組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學校近幾年來,所輔導的學生參加省、市、區等各級科技競賽均獲得了各類獎項。 我校還有三支頗具特色的體育運動隊伍:擊劍隊、藝術體操隊、棒球隊。其中,棒球隊是市體育局規劃項目,擊劍隊、藝術體操隊是區體育局規劃項目。三支隊伍選拔隊員,定期訓練,所帶的隊員參加市級競賽均獲得較好獎項。藝術體操隊在2006年暑期南京市第十七屆健美操比賽中,獲得了南京市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學校還以「校園體育節」、「校園吉尼斯大賽」、「環保時裝秀」等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為載體,搭建體驗的平台,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學校近年來在上級行政部門的領導下,搶抓發展機遇,不斷攀越提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區教育督導、區教學視導等各項行政評估工作中,我校的辦學得到了高度肯定。南京財經大學附屬小學正像青青翠竹,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台態勢,散發著勃勃生機!
Ⅸ 《學記》哪句話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教育考試制度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原文節選:
戰國·樂正克《學記》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白話釋義:
古代設學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學校里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准叫「大成」。唯有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
古書上說:「求學的人應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學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9)文化視導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其成書年代大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據郭沫若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顧樹森支持郭沫若的說法,認為「《學記》是寫作於戰國後期而為樂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繼承思孟一派的觀點而從性善出發的,可能是孟軻弟子樂正克所作」。高時良也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學記》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具體時間在戰國後期。
它的作者當是樂正克,因為,第一,樂正克是孟軻的得意門生,受孟軻思想熏陶較深。第二,樂正氏亦師承曾參,『樂正子言吾聞諸曾子也』。第三,樂正本是學官,《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學官後裔論教育,有其家學淵源」。
不過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學記》作者是誰已難於查考。
內容簡介: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進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學記》一開篇就用格言式的優美語言論述了教育的目的與作用。
《學記》開篇指出,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統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僅僅依靠發布政令、求賢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統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俗,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須發展社會教化,通過社會教育手段,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自覺來實現。
另外,人雖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經過努力學習,就無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這就像一塊美玉一樣,質地雖美,但不經過仔細地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諳此理,他們在建設國家,統治人民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使其優先發展。
《學記》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語言闡發了教育在移風易俗和建國君民中的作用,強調了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目的,從而把教育與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密切相聯,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Ⅹ 教育管理學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研究方向
比較多,來不及整理,將就看看吧,
(一)對教育管理學概念的不同認識
國內外學者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歸納為以下幾類:
1、把教育管理學看作是研究教育管理過程和規律的科學
此類觀點指明了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並根據該對象把教育管理學分為行政學和學校管理學。此類概念定義屬功能性定義,即用教育管理學的功能來界定教育管理學。
2、把教育管理學看作是研究教育管理現象和本質,揭示教育管理規律的科學
此類觀點認為教育管理學的對象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現象和本質,其功能是揭示教育管理規律。是從研究對象和研究功能兩方面構成一個屬性組來定義教育管理學,較第一類全面些。
(二)教育管理學概念的界定
# 定義:教育管理學是以教育管理問題為對象,以管理學、教育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為基礎,運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有關方法,通過對教育管理問題的研究,發現教育規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論並指導教育管理實踐的一門管理科學。
包含三方面功能或目的:發現教育規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論、指導教育管理實踐
二、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教育管理研究對象的界定
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一是把教育管理規律作為研究對象;二是把教育管理現象作為研究對象;三是「活動說」,把教育系統的管理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管理學界有不少人持這類看法;四是把現象、活動和規律均看作是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 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管理問題或成為問題的教育管理現象。
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管理現象,任何教育管理問題都是以教育管理現象為基礎的。首先有現象,然後這些現象為人們所知,接著人們對已知的某些現象產生疑問並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就構成了研究對象。
所以,教育管理學的核心是增強對教育管理的問題意識,發現並界定教育管理問題,展開對教育管理問題的研究。教育管理學只能始於問題的提出,終於對問題的解決或解釋。
(二)教育管理學研究問題的類型
1、教育管理事實問題與價值問題
根據教育管理問題存在的性質劃分。
教育管理事實問題是教育管理研究者感知或經驗到的教育管理現象問題或客觀現象問題。分為四類:①自在事實問題(如學生的生理發育和心理成長、教師新陳代謝);②客觀事實問題(大量存在的是此類問題,如學校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組織文化等的建設問題);③經驗事實問題(實踐中所感知或認識到的疑難);④理論事實問題(不同理論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
教育管理價值問題是指教育管理實踐中存在的管理客體對管理主體存在和發展的意義問題,也可以看作是管理主體所追求、贊賞、期望的東西。存在多種分類,按教育管理主體需要分為三類:物質價值問題(經濟效益情況)、精神價值問題(精神滿足情況)、綜合價值問題(滿足人們綜合需要情況);按價值存在形態分為三類:物質的價值問題(對物的管理,如校園建設的價值)、精神的價值問題(如校園文化、道德風尚)、人的價值問題(如人的地位、作用、尊嚴)。
事實問題是「是」或「不是」的問題,具有普遍性;而價值問題是「好」或「壞」的問題,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組織,其性質有所不同。
2、教育管理的經驗問題和概念問題
根據教育管理學研究的目的劃分。
經驗問題可分為三類:①未解決的問題(通過對此類問題的解決形成新的理論或方法);②已解決的問題(所構成的理論是教育管理學的基本內容);③反常問題(已解決的問題在新條件下又成了問題)。
概念問題也叫理論問題,是指教育管理理論建構本身存在的問題,是教育管理學的「元」問題。分為兩類:①內部概念問題(理論內部的概念模糊或矛盾);②外部概念問題(理論與理念之間的矛盾或沖突)。
經驗問題是研究與教育管理實踐有關的問題,其目的是解決現實的教育管理實踐問題;概念問題是研究理論本身的問題,其目的是使教育管理理論更具有合理性、解釋性、系統性。
3、教育管理常規問題和革命問題
根據庫恩的科學革命觀點劃分,科學發展可分為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兩個階段。
常規問題可分為兩類:①當前能夠解答的問題(根據已有理論對問題進行解答,從而豐富和完善當前的理論);②現有理論不能完全回答的問題(但能從現有理論出發探索出新的解決問題的理論和辦法,從而發展現有的理論)。
革命問題又叫危機問題,是現有的教育管理理論不能回答的全新的問題或異質的問題。可分為兩類:①個別的革命性問題(指對現有理論體系不產生根本性影響的反常問題,對其解答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形成系統的新理論);②結構性的革命性問題(指現有理論不能回答的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其解決就意味著新的系統理論的誕生)。產生的新理論會替代或與現有理論並存。
4、教育管理的「真」問題和「假」問題
以上的各類問題都應是真問題,而不能是假問題。判斷的依據是該問題「是否存在」,不是是否需要或是否重要。
真問題是現有的理論沒有解決或解決得不夠好的問題。真問題的確定是建立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的,以此發現問題確實存在,或雖然研究過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教育管理學的性質
(一)關於教育管理學性質的不同觀點
1、教育管理學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
教育管理學確實具有教育學的性質,但教育學的屬性不是教育管理學的一般屬性,而只是其區別其他管理的特殊屬性。
2、教育管理學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教育管理學根源於現代管理理論,是一般管理理論在教育管理領域中的運用。
3、教育管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
分為兩種觀點:一是教育學和管理學的交叉學科;二是多學科交叉,與管理學、教育學、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運籌學等聯系密切,是邊緣學科。
4、教育管理學是一門應用學科
方法上以事實和經驗為出發點,運用很多的實證研究手段;目的上主要是解決教育管理的實際問題,改進管理工作。不周處在於教育管理學本身也有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之分,不能單純歸之為應用學科。
5、教育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綜合性是教育管理學的一個特點而非唯一特點,不能稱之為綜合學科。
(二)教育管理學的性質定位
1、教育管理學是一門管理學科
把教育管理學建立在管理學的基礎上,首先可以充分地運用已有的管理學的研究成果構建教育管理學的概念范疇和理論框架;其次,為管理學與其他管理學科進行對話提供了條件,因為他們的基本概念具有共通性;再次,有了管理學的基礎和與其他管理學交流的條件,教育管理學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擺脫了被孤立的境地。
2、教育管理學的特質
(1)綜合性 指研究對象、方法和內容的綜合。
(2)實踐性 指教育管理知識的客觀性,功能的實用性,使用的情景性。
(3)開放性 指打破學科的疆界,根據學科發展要求不斷地吸收各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知識,發展和完善本學科。
四、教育管理學的方法
(一)教育管理學方法的分類
研究方法具有多樣性,P.39列表分析。分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質的研究、系統研究。
(二)教育管理學的定性研究
一類研究方法的總稱,是用文字來描述而不是用數字和量度來說明事物的性質或屬性的方法。其基本方法有演繹法和歸納法,具體的方法有經驗總結法、歷史文獻法、比較法、抽象法、理論法等等。
定性研究遵循嚴格的邏輯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理性為手段,其目的是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的規律,是科學的研究。主要缺陷是不能精確地說明研究對象的性質。
1、演繹法
亞里士多德創立。演繹法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主要形式是三段論。 P.41-42
2、歸納法
英國哲學家培根創立。歸納法是由關於個別或特殊性知識的前提推出關於一般性知識的結論的推理,有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 P.43
3、經驗總結法
研究者對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形成的感性認識和有效的具體做法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使認識和做法上升為理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和方法。屬歸納法。
4、歷史研究法
對研究對象產生和發展過程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探究的方法。有五種發生學形式,六個基本步驟,兩個局限。
5、比較研究法(廣泛使用)
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同類現象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的表現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普遍性和差異性,以便做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可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定性比較和定量比較,四種比較相互交織。
6、理論研究法
不是一種具體的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的綜合,是在已有的客觀現實材料及理論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各種邏輯的和非邏輯的方式進行加工整理,以理性知識的形式反映教育管理的特性和規律。有嚴格的程序或過程。
自古代產生學校教育以來,教育管理就以一定的形式出現了。現代的教育管理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對教育系統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一系列活動。從管理職能與管理過程來看,現代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教育行政管理和學校管理。
教育管理不同於教育行政,教育管理不僅有行政的內容,還包含有關政黨的方針和政策,而黨政是應分開的;教育管理從層次上看,按劉文修的觀點可分為教育的宏觀管理(教育政策與法律法規、教育方針的頒布等)、教育中觀管理(地方層次的教育行政活動)、教育微觀管理(學校層次的管理經營活動)
教育行政管理是指國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教育的管理。主要內容有: 1 .實施教育法令; 2 .制定教育規章; 3 .編制教育計劃、教育發展和改革規劃; 4 .審核教育經費; 5 .任用教育行政人員; 6 .視導和檢查所屬單位的工作; 7 .協調教育與其他部門和社會其他方面的關系。(有的國家對教育行政管理採用中央集權作法,如中、法等,有的國家則採取地方分權的作法,如美國等)
學校管理通常是指學校自身的內部管理,然而,目前學校管理正日益注重學校與社區、學校與社會其他部門的關系。學校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1 .制定教學計劃在.安排教學、科研任務; 3 .制定學校規章制度; 4 .協調學校各部門的工作; 5 .管理學校其他工作; 6 .協調學校與社區、學校與社會其他部門的關系。(學校作為文明的輻射源有其自身的能力和義務)
教育管理學是建立在教育學與管理學這兩門學科基礎上的交叉學科,往往要是運用管理學與教育學的基本思想、理論和原理,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對象,研究教育系統中的管理問題,揭示教育管理的一般規律。 孫綿濤 教授將教育管理學定義為:研究教育管理現象(教育管理活動、體制、機制、觀念),並通過研究現象而揭示教育管理規律(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雖然教育管理學主要以教育學與管理學為基礎,但它同時涉及眾多學科,如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法學、數學、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等。
教育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並不長,它萌芽於 20 世紀初,直到 50 年代才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應該說,教育管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