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肯尼迪勇氣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搜索五步蛇圖圖片 2025-01-17 21:33:31
微信狀態圖片在哪裡設置 2025-01-17 21:33:30
ps去除圖片裡面的影子 2025-01-17 21:27:00

肯尼迪勇氣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28 19:23:48

㈠ COD7中,梅森是不是幹掉了 肯尼迪

應該是梅森殺的。
游戲結束後又出來一段過場,那個開頭就出現播放數字的女人仍在那裡念那些數字,而最後在肯尼迪遇刺的照片上,背景人群里竟然出現了梅森的身影。其實最詭異的還是在最終溺死德拉格維奇時,梅森質問德拉格維奇在他腦中試圖植入命令(洗腦)的事情。最後德拉格維奇死前在被摁在水裡時用反問句非常輕蔑不屑地說「Tried?」。加上最後一段過場中的女人仍然在廣播著數字和梅森出現在肯尼迪遇刺的照片里,事實上肯尼迪遇刺案發生於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12:30,正是梅森回到美國本土之後。因為劇情有一個五年的空缺,五年間發生了什麼沒人知道,由此可知於五年前刺殺肯尼迪的可能正是梅森,而梅森此時大腦相當混亂,可能沒意識到他已經殺掉了肯尼迪。而且因為肯尼迪在五年前已經死掉了,所以才有德拉格維奇的「Tried?」一問,事實上,德拉格維奇可能已經成功的實現了他當初為梅森洗腦的目的

㈡ 求此圖片的出處。

好像是電影<守望者>里的那個無敵的藍色的能變大的能上天入地去火星的科學怪博士

㈢ 肯尼迪遇刺檔案解密為什麼喊停了

美國以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由,剩餘部分秘密檔案被暫緩公開。

肯尼迪遇刺檔案資料中多達98%的內容已經被美國國家檔案與記錄管理局陸續公開。聯邦調查局和中情局這兩大安全機構官員對公開資料持反對態度。堅持部分檔案應當繼續保密。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於2017年10月21日堅持允許美國國家檔案館公開與前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遇刺案有關的最後一批機密檔案,並當天在推特上宣布此事。

(3)肯尼迪勇氣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肯尼迪遇刺背景

1964年美國的大選年,肯尼迪從1963年開始便把注意力轉向了謀求競選連任的問題。當時德克薩斯州民主黨內以亞巴勒為代表的自由派與以州長康納利為首的保守派矛盾十分尖銳。

肯尼迪為調節兩派之間的關系,爭取在競選中得到這個南部大洲的支持,在1963年11月22日,攜夫人傑奎琳前往該州。

上午,肯尼迪在德克薩斯州沃斯堡市( Fort Worth)冒雨演講。這是肯尼迪繁忙一天的首站。隨後,肯尼迪乘空軍1號飛往達拉斯(Dallas)的拉斐爾德機場(Love Field airport)。

㈣ 約翰·肯尼迪的早期經歷

約翰·肯尼迪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布魯克萊恩,父親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 Kennedy,Sr.)和母親羅斯·菲茨傑拉德·肯尼迪(Rose Fitzgerald Kennedy)於1914年10月結婚,共育有子女9人,4子5女,肯尼迪是次子。
約翰·肯尼迪的一生都在與各種疾病做著斗爭。在三歲生日前三天,他患上了惡性猩紅熱。1930年秋天開始,他患上了一種無法確診的疾病,後來確診為愛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這種疾病使得他的內分泌發生紊亂,免疫力降低。由於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影響到政治前途,所以一直以來,肯尼迪都在嚴格保密著自己的醫療史,他一直以類固醇類葯物來抵禦愛迪生氏症帶來的身體虛弱的影響,並依賴大量的鎮靜劑、止痛葯、睾丸素、抗生素和安眠葯等來對付其他並發症。但另一方面,他的健康問題卻一直是公眾和媒體關注的話題之一。
約翰·肯尼迪在他五歲的時候進入愛德華奉獻學校(Edward Devotion School)學習,1922~1924年期間,他在那裡學習幼兒園到三年級的課程。1924年,7歲的肯尼迪和他九歲的哥哥小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 Patrick Kennedy,Jr.)被送入德克斯特學校學習。
後來肯尼迪又被送到位於康涅狄格州瓦林福德(Wallingford)的坎特伯雷寄宿學校繼續學習、生活。1935年秋季,他請求插班學習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但是遭到了該學校的拒絕。後來,他的父親經過努力,安排他於11月初入學。由於疾病纏身,他只堅持到12月就中斷了學習。1936年7月,肯尼迪申請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並被順利錄取。
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他曾兩度到歐洲訪問。1937年夏季,他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在法國和英國旅行。探詢羅斯福政府新政下的美國的發展和歐洲的發展的情況、納粹德國與法西斯義大利是否使人們擔憂會再次爆發歐洲戰爭等問題。1939年春季,他再次訪問了倫敦和羅馬等地,並從天主教最高領袖教皇庇護十二世那裡領受了聖體。在這兩次訪問的間隙,他還於1938年7月大學二年級畢業後到達倫敦,利用暑假時間在美國大使館工作,並於假期結束後返回美國,參加哈佛大學三年級課程的學習。
約翰·肯尼迪的歐洲之行和課程學習的主要成果,是一篇論述英國綏靖政策根源的大學四年級優等生論文。他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寫成了長達148頁的論文:《慕尼黑的綏靖政策——英國民主從裁軍政策緩慢轉化為重整軍備政策的必然後果》,《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阿瑟·克羅克幫助他進行了風格方面的修改,並根據溫斯頓·丘吉爾的作品《英國沉睡的時候》推薦了一個標題:《英國為什麼沉睡》(Why England Slept)。肯尼迪寫成這篇論文之後,他的父親鼓勵他出版成書,這本書在美國和英國都得到了好評,銷量巨大。1940年6月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並獲得了國際關系榮譽學位。
1940年9月-12月,肯尼迪到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學習。 1940年秋季,約翰·肯尼迪成為第一批被選定加入美國陸軍的青年。由於他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學習1940~ 1941年的課程,因此他要到學年結束的時候才會被徵召。但在1941年春季,他在體檢時未能被陸軍、然後是海軍的軍官預備役學校錄取。
後來通過艾倫·柯克上校(Alan G. Kirk)——柯克曾經是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在美國駐英國大使館里的海軍武官,當時負責華盛頓特區的海軍情報局(th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ONI)——的幫助,肯尼迪於1941年10月以海軍少尉的身份到海軍情報局外國情報處工作,成為一名情報資料傳遞人員。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他結識了英戈·阿瓦德(Inga Arvad)並開始了一段充滿浪漫的關系。
1942年7月海軍批准了肯尼迪的出海請求,安排他到芝加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一個分部的海軍學校學習。肯尼迪的願望是要指揮一艘魚雷艇(即PT艇,patrol-torpedo)。這一願望在1943年1月得以實現。他離開訓練工作,受命帶著4艘船前往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爾,並在那裡得到了新的任務,被安排到巴拿馬運河執行巡邏任務,由於他不願意「在戰爭結束前陷在巴拿馬」,便請求調到南太平洋。
1943年3月,他踏上了前往美國和日本正值激烈交戰的索羅門群島的征程。成為PT-109艇(Motor Torpedo Boat PT-109)的艇長。6月,肯尼迪的船被派往新喬治亞東南的拉塞爾群島,7月被派往位於戰區中部的新喬治亞西部的隆巴里島。8月1日,他的船前往布萊克特海峽參與攔截一個躲過美國驅逐艦攔截的日本船隊。
1943年8月2日,約翰·肯尼迪的船參加了攔截一個日本船隊的夜間攻擊任務。在戰斗中,他的PT-109艇被一艘日本驅逐艦撞成兩截後沉沒,船上兩人喪生,11人落水,包括肯尼迪在內的6人抓住了漂在水面上的船殼,並將另外五名倖存者領回到漂浮的魚雷艇殘骸處。船上的工程師嚴重燒傷,因此肯尼迪不得不拽著他以抵禦強勁的水流。當日14:00,在漂浮了9個小時之後,魚雷艇殘骸開始下沉,肯尼迪用牙咬著受傷艇員的救生衣帶子,在經過5個小時之後終於游到了一塊60多米寬的小島上。由於該島位於弗格森水道南部,是魚雷艇的常用通道,因此,肯尼迪決定立即出發,以便打信號攔截船隻等待救援。當時他已經36個小時沒有休息。由於沒有與任何船隻相遇,他只能游回小島。
1943年8月4日,肯尼迪與其他艇員一起游到附近的歐拉薩納島。1943年8月5日,他與另外一名軍官游到克羅斯島。1943年8月6日,艇員們被兩名當地島民發現,肯尼迪在椰殼上刻了一段話:「當地人知道位置,可以引路,11人活著,需要小船。肯尼迪。」托島民帶到魚雷艇基地所在地倫多瓦島。1943年8月7日,島民帶回一封紐西蘭步兵中尉的回信,信中說:「我強烈建議你們跟這些當地人到我們這里來,同時,我將用電台聯系你們在倫多瓦島的上級,然後落實如何去接你們剩下的艇員。」 1943年8月8日,肯尼迪到達紐西蘭人的駐地。在經歷了7天艱苦逃生後,所有艇員在不到24小時里都被送到了倫多瓦島接受治療。
肯尼迪在這一事件中表現出的勇氣和決心使他成為了各大報紙的頭條新聞人物,並先後獲頒二戰紫心勛章、亞洲-太平洋戰役獎章、二戰勝利紀念章、海軍勛章以及海軍陸戰隊勛章等諸多獎章。後由於身體上面的原因,他於1944年初回到美國就醫,其間在邁阿密魚雷艇基地當教官。1945年3月1日,他的名字上了美國海軍退役人員名單,僅僅幾個月之後,日本就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2002年5月一個由國家地理學會組織的探險隊在索羅門群島附近海域找到了據說是PT-109艇的殘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約翰·肯尼迪進入美國政壇(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哥哥小約瑟夫·肯尼迪在英國戰場上執行任務時不幸犧牲,而他哥哥是全家寄予厚望,將來要培養成美國總統的人選。這樣一來,家人都將維護家族名聲的重任寄託在了肯尼迪的身上)。1946年,他參加了眾議院選舉。在那一年的選舉當中,民主黨的形勢不容樂觀,自1930年以來首次失去了國會參眾兩院的控制權。但肯尼迪的表現卻依然不錯,由於馬薩諸塞州的國會眾議員詹姆士·柯利(James Michael Curley)將出任波士頓市長,在國會中留出了一個空缺,經過努力,肯尼迪在競選中獲得了勝利。
1947~1952年,眾議員
1947年1月,約翰·肯尼迪到華盛頓特區上任。當時恰逢民主黨經濟狀況發生重大變化、全國上下開始擔心共產主義威脅的時候,而且哈里·杜魯門總統當時也受到了猛烈的抨擊。
在眾議院里,他反對塔夫托·哈特利勞工法(即哈特利提案),發起國家退伍軍人住房會議。1948年11月他再次當選眾議員。此間,他提出過低房租公共住房和援助公私立學校的議案,建議削減對非洲和近東地區的浪費性援助。
1952~1960年,參議員
1952年他以肯尼迪將為馬薩諸塞做的更多(Kennedy Will Do More For Masschusetts)為口號參加了參議院席位的競選,並戰勝了勢頭強勁的對手亨利·洛奇(Henry Lodge)贏得了一個馬薩諸塞州參議員席位,在總計2 353 231票中領先洛奇70737票,兩人的得票率為51.5%和48.5%。
在成功當選參議員後,約翰·肯尼迪的首要考慮是要建立一個辦公室,以滿足他為之服務的馬薩諸塞州的需要。而肯尼迪將進入參議院視為他獲得更高權力的一個跳板是個不爭的事實。1955年9月,在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心臟病發作,傳言他不可能競選連任的情況下,肯尼迪計劃獲得1956年副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並成為他擔任8年副總統的前奏,然後是1954年競選入主白宮,而到那時,他剛剛37歲。
但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田納西州的參議員埃斯蒂斯·基福弗(Estes Kefauver)獲得了副總統候選人的黨內提名。競爭提名失敗後,肯尼迪於1956年~1957年間制訂了一項戰略,以照顧到民主黨在民權問題上的各個派別,在1956年,圍繞陪審團庭審修正案(Jury Trial Amendment)的爭論引起了相當的關注,而肯尼迪投票表示支持陪審團庭審。
1953年9月12日,約翰·肯尼迪與傑奎琳·李·布維爾(Jacqueline Lee Bouvier)在羅德島州結婚,他們的結合被描寫為「年度名人婚姻」。從1953年7月開始,他的背部疾病開始嚴重,在1954年4月進行的一次X光檢查中顯示,他的第五節腰椎已經斷裂。10月21日,他做了一個長達3個多小時的手術,將一個金屬盤插進了腰椎里以固定脊椎骨,但由於插入的金屬盤被感染,1954年2月的又一次手術將它取出。
肯尼迪一直休養到當年5月才返回參議院。在這段時間及其後的近兩年時間里,肯尼迪數次面臨生命危險,曾先後四次接受了天主教的終傅聖事。1956年他發表了一篇有關自己脊背外科手術的文章《我的病中體會》(What My Illness Taught Me),最後定名為《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書中講述了美國歷史上8位著名參議員的職業生涯,該書出版後成為全美暢銷書,並在1957年獲頒普利策傳記文學獎。
肯尼迪家族對麥卡錫主義的支持
自從1950年之後,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與肯尼迪家族的交往日漸頻繁,麥卡錫在成為參議院的焦點人物之前就與肯尼迪的父親老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老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曾花費數千美元的資金支持麥卡錫,並在後來成為了他主要的支持者之一。
20世紀40年代之後,老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常常在自己位於海厄尼斯港(Hyannis Port)的別墅里與麥卡錫共渡周末。而且麥卡錫曾經追求過肯尼迪的四妹帕特·肯尼迪(Patricia Kennedy Lawford)。在1952年的參議院競選當中,老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與麥卡錫達成了一筆交易:麥卡錫在馬薩諸塞州的投票中支持民主黨候選人,而約翰·肯尼迪則不會在國會關於譴責麥卡錫主義的表決時投票支持該決議。
1953年,肯尼迪的父親又要求麥卡錫聘請約翰·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Robert Francis Kennedy)為自己的高級職員。1954年9月,在經過了9天的聽證之後,國會的一個特別委員會建議「譴責」麥卡錫破壞參議院規則。當年12月2日,參議院以67:22的表決結果通過了這一譴責。而在民主黨中,惟一一個沒有投票反對麥卡錫的(更確切地說,沒有就此問題投票的)是約翰·肯尼迪。
1960年,他在一次為自己的辯解中說:「我從來沒有說過我是個十全十美的人。我見過大多數人犯過的錯誤。麥卡錫的事情?我當時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處境。我的弟弟在為麥卡錫工作。」但肯尼迪後來十分後悔自己的決定,因為他沒有同民主黨夥伴和參議院的大多數人一起譴責麥卡錫的這一不光彩行為成了此後一個長期的政治遺留問題。事實上,在1954年7月,在陸軍聽證會結束的時候,即參議院第一次考慮公開譴責麥卡錫的時候,肯尼迪准備投票反對他。 約翰·肯尼迪相信,由於他的年輕、天主教的信仰、來自民主黨內領導人的有限支持以及自己身體方面的疑問,都表明他無法在1960年有把握地競選總統。事實上,肯尼迪覺得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能力的表現。雖然在美國歷史上曾有一小批候選人在不到50歲的時候會入主白宮,但還沒有誰在43歲就登上總統寶座。在威廉·麥金萊總統遇刺後,西奧多·羅斯福繼任了總統職務,但他在1904年競選連任的時候已經46歲了。更重要的是,歷史上只有一位天主教徒競選過總統——1928年的阿爾·史密斯(Al Smith),並且他慘敗在赫伯特·胡佛的手下。
盡管如此,肯尼迪仍宣布他有意在1960年大選中競選美國總統。
肯尼迪在馬薩諸塞州成功連任參議員以及自1956年民主黨代表大會以來在全國范圍內越來越大的知名度,使他成了許多人心目中1960年總統競選的有吸引力的候選人。他的活力被看作是應對蘇聯挑戰、經濟蕭條、種族隔離和「雜亂無章的美國生活」的優勢。1957年,全美各地邀請他進行演講的邀請函多達2500多份,而他同意在47個州做144場演說,平均兩天一場。1958年初,他每星期收到的此類邀請函平均達100份。民主黨在48個州的領導人大都表示肯尼迪是個很有可能參加競選的人物。1956年民主黨代表大會的1220名代表中有409人支持肯尼迪參加1960年總統競選。在對肯尼迪有所認識的所有潛在選民里,有64%的人相信他具有當總統的背景和經驗。
盡管肯尼迪取得了廣泛的支持,但畢竟他太年輕,國會中的民主黨人在總統候選人提名問題上將他排在第四位,列在林登·約翰遜、阿德萊·史蒂文森和密蘇里州參議員斯圖爾特·塞明頓之後。傾向於讓他競選副總統。肯尼迪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他曾說過:「我沒有興趣競爭副總統,我的興趣是競選總統。如果我要當選總統,我就會在1960年成功。如果我這次不成功,那麼我可能要等上8年時間,那時會出現一些新的面孔,而我就會靠邊站。」
為了抵抗阻礙他的勢力,肯尼迪在一開始便公開否認自己是個候選人。在民主黨進行的初選中,他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和德克薩斯州參議員林登·約翰遜。到1959年秋季,盡管肯尼迪還沒有宣布參加競選,但他已經啟動了緊張而疲憊的日程安排,奔波於全國各地,在形形色色的場合向規模不等的人群發表演講。提高肯尼迪的支持率是贏得勝利的關鍵,為此,他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放棄了在參議院的工作,擔任了競選運動的經理。並立刻於1959年10月底在海厄尼斯港別墅里召開了17位主要人員參加的會議。
1960年1月2日,星期六,肯尼迪在參議院秘密會議廳里向300名支持者正式宣布競選總統。4月5日,在威斯康星州的初選中,肯尼迪獲得了56.5%、總計476 024張選票,為該州57年來候選人在初選中獲得的最多票數。而且肯尼迪在10個地區中贏得了6個地區的多數票,從而贏得了該州60%的大會代表。
1960年5月10日,肯尼迪在西弗吉尼亞州取得了60.8%:39.2%的壓倒性勝利,戰勝了休伯特·漢弗萊,此後10天內,肯尼迪又在馬里蘭州以70%:17%擊敗了韋恩·莫爾斯,在俄勒岡州同樣以51%:32%取勝。到此時,肯尼迪已經是第7次大獲全勝,打通了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道路。但形式並不就此一片樂觀。林登·約翰遜於1960年6月5日宣布參加總統競選,並就麥卡錫問題等話題公開抨擊肯尼迪。1960年7月13日,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肯尼迪獲得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盡管林登·約翰遜在這之前對他進行過中傷,但肯尼迪仍然邀請他加入競選隊伍,成為副總統候選人。
肯尼迪的天主教徒身份一直被認為是能否公正履行總統職務的一大疑問。就這一問題,肯尼迪於1960年9月12日,在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美國的太空城)對一群新教牧師進行的一次公開演說中作出了明確答復:「我不是天主教的總統候選人,我是民主黨的候選人,只是恰好還是個天主教徒。在公共事務上我不是代表我的教派——教派也不代表我。」(I am notCatholiccandidate for President.I am the Democratic Party's candidate for President who happens also to be a Catholic.I do not speak for myChurchon public matters—and the Church does not speak for me.)
在這次演說中,他還強調,相比於宗教信仰,1960年的大選中還有很多更加關鍵的問題。因為戰爭、飢餓、愚昧和絕望是沒有宗教界限的,並且懇求用宗教的寬容心服務於國家的安康。這次演說暫時抑制住了圍繞宗教問題的喧囂聲。
取得最後勝利
在1960年11月8日舉行的大選中,肯尼迪以極其微弱的優勢戰勝了尼克松。當天夜裡,雖然根據已經統計出的選票情況表明,肯尼迪可以充分肯定自己已經獲得了勝利,但由於在賓夕法尼亞州、密蘇里州、伊利諾伊州、明尼蘇達州、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數字十分接近,無法做出決斷,因此他拒絕宣布獲勝。
第二天上午他起床後,他獲知已經贏得了這六個州的勝利。事實上,加利福尼亞州還在混戰之中。並且最終倒向了尼克松,但這已經無關大局。直到中午,最終結果傳來之後,他才肯定取得了勝利。尼克松的新聞秘書發表了承認失敗的聲明後,肯尼迪才同意以當選總統的身份與媒體見面。
在總計6883.7萬張選票中,肯尼迪的優勢極其微弱,只有118 574票。尼克松的支持者幾乎在選舉結果揭曉的同時指責說,肯尼迪取勝的原因是伊利諾伊州和德克薩斯州的選票欺詐行為所致。但這種指責無法得到證實。而且尼克松公開採取高姿態,拒絕置疑選舉結果。
肯尼迪之所以能夠獲勝,是有著諸多原因的,但主要的原因在於:
1.大選年出現的經濟萎縮。
2.民眾對美國失去應對蘇聯威脅的能力的擔憂。
3.肯尼迪的個人魅力和尼克松在電視辯論中的欠佳表現。
4.林登·約翰遜在贏得南方7個州(亞拉巴馬州、阿肯色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北卡羅萊納州、南卡羅萊納州、德克薩斯州)方面提供的幫助。
5.民主黨內部的團結一致和強有力的支持。
6.黑人選民的大力支持。
7.少數民族選民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天主教徒,但遠非僅限天主教徒的支持(尤其體現在紐約、布法羅、芝加哥、紐瓦克、費城、匹茲堡等大城市)。
8.尼克松在競選過程中提出的不明智的允諾。

㈤ 世界上的十大家族!(例如羅斯柴爾德家族。肯尼迪家族)

  1. 羅斯柴爾德家族

    這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它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麥耶·羅斯柴爾德。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國。鼎盛時期,他們翻雲覆雨的力量使歐洲的王宮貴族也甘拜下風。時至今日,世界的主要黃金市場也是由他們所控制。其第四代居伊·羅斯柴爾德,是世界著名的銀行家,他的經歷與家族的命運一起跌宕起伏。

  2. 奧納西斯家族

    這是一個奇特的財富家族。奧納西斯是這個家族的創始人,他被稱為世界船王。他從做煙草生意起家躍入世界航運業。他惟一的兒子不幸車禍身亡,他與自己的連襟另一位希臘船王互相鬥富,並娶了美國總統肯尼迪的遺霜擺闊。他的女兒與他一樣任性,他選的女婿女兒不要,非要嫁給自己鍾愛的人,當他死後女兒繼承財產,又數次婚變終成一代女船王。她又有了女兒,死前託孤讓別人培養財富家族的第三代。

  3. 洛克菲勒家族

    美國最富的家族。約翰·洛克菲勒是這個財富家族的創始人,他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位億萬富翁,美國石油大王。他開創的石油王朝在美國壟斷地位達85年之久。他的第二代小洛克菲勒一生中在維持家族事業的同時,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老洛克菲勒留下的慈善事業上,老洛克菲勒的第三代成為銀行家的約翰?戴維?洛克菲勒是這個家族的金融管家,他也是五兄弟中最小的一個,這個家族至今在美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4. 高爾文家族

    這個財富家族在美國影響巨大。其創始人高爾文從賣爆米花創業到成為摩托羅拉公司董事長,使這個家族顯赫至今。高爾文對他的財富接班人的培養花盡心血。他把獨生兒子鮑勃經常帶在身邊,並熱切地希望兒子進入企業界,他細心地回答兒子提出的企業問題。長大後任命他為摩托羅拉副總經理,放手讓他去領導一個家族企業,後來又任命他為總經理,但他不打算退休,他還要培養第三代財富接班人,當鮑勃帶著自己的兒子克里斯去看望因病住院的高爾文時,他看到孫子的成績激動了。

  5. IBM沃森家族

    沃森家族創建了雄霸世界的計算機硬體公司IBM。這個財富家族的創始人是托馬斯,丁?沃森,他從一個一文不名的鄉下人,靠推銷起家一手把IBM這個當初生產磅秤、屠刀和穿孔機的小公司發展為世界超一流的硬體公司。他的獨生子托馬斯?約翰?沃森曾是一個經常去夜總會廝混的花花公子,老沃森教育有方,浪子回頭金不換。小沃森繼承了父業。把IBM的計算機事業推上峰巔。這個家族以培養最優秀的人才而繼續他的使命。

  6. 福特家族

    福特家族曾經是美國顯赫的財富家族。亨利?福特是這個財富家族的創始人,他成為汽車大王。他對自己惟一的兒子埃茲爾恨鐵不成鋼,埃茲爾是個面慈心軟的人,面對父親說一不二的「絕對帝王」作風,聽任擺布,最終成為悲劇根源,英年早逝。孫子組成「紅粉兵團」進行逼宮奪權,曾一度使家族中興,但福特二世重蹈覆轍,最終福特公司董事長由外人出任。開創了美國企業界將家族企業大權傳給非家族人的先例。

  7. 馬克斯家族

    他們是名震英倫三島的財富家族。這個財富家族主要經營服裝和食品。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服裝都在他們家族的公司馬克斯――斯賓塞公司購買。其創始人馬克斯靠5英鎊起家。但馬克斯去世時,他的兒子西蒙才19歲,大權落在了公司董事戚文手中。為爭奪家族企業,西蒙結識了猶大商人伊斯利,二人互娶對方妹妹為妻,聯姻打造財富家族。二人與戚文展開了董事局的主席之爭,最終取得勝利,又聯手共創輝煌,讓家族中興。並開始著力培養第三代財富接班人。

  8. 迪斯尼家族

    這是全世界眾所周知的財富家族。其家族創始人是沃爾特·迪斯尼和他的哥哥羅伊。迪斯尼因米老鼠卡通電影而名揚天下,接著又推出一系列卡通電影。兄弟倆又共同謀劃開創了「迪斯尼世界樂園」。迪斯尼在事業未竟時去世,留下一個龐大的財富家族。家族內部派系之間開始爭權奪利,「三駕馬車」轟轟隆隆地開過來,另有數名「游擊隊員」也卷進紛爭之中。女婿與侄兒大動干戈,侄子小羅伊一手遮天獨攬大權,糾集朋黨,將迪斯尼公司的觸角伸向歐亞。

  9. 摩根家族

    摩根家族的成功,是華爾街成功的縮影。摩根家族創造的「摩根化經營管理體制」至今仍然統治和影響著華爾街的一切。這一經營思想和戰略,貫穿在資本主義由幼年邁向壯年的全過程。在摩根家族勵精圖治,不斷創造經濟奇跡的過程中,J?P?摩根無疑起到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J?P?摩根開創了「摩根時代」,即金融寡頭支配企業大亨的時代。他的名言是:「用以推動歷史的不是法律,而是金錢,只是金錢!」

  10. 杜邦家族

    杜邦家族是美國最古老、最富有、最奇特、最大的財富家族。這個家族至今已保持了200年長盛不衰,世所罕見。20世紀90年代杜邦家族控制財富1500億美元,出了250個大富豪,50個超級大富豪。其家族創始人是伊雷內?杜邦,靠製造火葯發財,後來因一次火葯大爆炸,家族財富盪然無存。20世?紀初杜邦家族出了杜邦「三巨頭」。他們再次創業,將家族帶入史無前例的鼎盛時期。這個家族視家族財富為第二生命,權力傳代非常獨特。在第三代中,家族內部至少有10對堂表親之間的婚配,成為美國近親聯姻最多的大家族。

拓展資料:

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它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法蘭克福、義大利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 。

如今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前20的投資銀行。據Paris Orléans(羅斯柴爾德集團母公司)2010至2011年年報數據,羅斯柴爾德家族總資產為96.5億歐元(這一數據在傳播中被廣為誤傳)。中國人對羅斯柴爾德的追捧,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宋鴻兵的《貨幣戰爭》。而在此之前,許多新聞、網帖已經不厭其煩解釋過很多次,《貨幣戰爭》說的羅斯柴爾德都是錯的--羅斯柴爾德既沒有控制美聯儲,也沒有坐擁50萬億美元資產。

參考鏈接:網路-羅斯柴爾德家族

㈥ 為什麼這么多年過去了,肯尼迪總統還能得到美國民眾的交口稱贊

說到肯尼迪總統,大家也會想起那個「實際上29,看上去就像19,穿黃褐色褲子還不把襯衫扎進去」的小屁孩,但肯尼迪總統的好評在美國民眾的口中確實贊不絕口,歸根結底來自六個因素。

第三就是民權運動。雖說後來民權運動一直在推進,但是卻不能否認是肯尼迪總統開的頭。在肯尼迪總統執政的時間僅僅有三年,時間並不長,內政外交上也不能說是成績突出,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與赫魯曉夫聯手成功化解了古巴導彈危機了吧。後來民權運動一直在推行,可以說是肯尼迪總統的起手開始。

第四是幽默感, 第五是參戰與冷戰形勢。第六是他的個人經歷,遇刺與肯尼迪情結。

肯尼迪總統憑借優勢贏得了人心,並且依靠自己的號召力感染力把才華展現出來。

㈦ 肯尼迪的家庭背景是怎樣的

1917年5月29日,肯尼迪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郊布魯克林一個愛爾蘭家庭。曾祖父是逃荒來到這里的。祖父在這里開了家酒館兼營銀行業。他娶了波士頓市市長的女兒為妻,因而提高了他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父親約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畢業於哈佛大學,26歲時靠自己的聰明天資當上了哥倫比亞托拉斯銀行的董事長,人稱「美國最年輕的董事長」。

㈧ 約翰·肯尼迪遇刺案的背景

1964年是美國的大選年,肯尼迪從1963年開始便把注意力轉向了謀求競選連任的問題。當時德克薩斯州民主黨內以亞巴勒為代表的自由派與以州長康納利為首的保守派矛盾十分尖銳。肯尼迪為調節兩派之間的關系,爭取在競選中得到這個南部大州的支持,在1963年11月22日,攜夫人傑奎琳前往該州。 上午,肯尼迪在德克薩斯州沃斯堡市( Fort Worth)冒雨演講。這是肯尼迪繁忙一天的首站。隨後,肯尼迪乘空軍1號飛往達拉斯(Dallas)的拉斐爾德機場(Love Field airport)。

㈨ 誰有里昂·肯尼迪的頭像 反正是圖片 最好是圖片組 我要做QQ頭像還有牆紙什麼的!

哥有....我也喜歡里昂。

㈩ 肯尼迪寫勇氣的背景

19世紀末美國因為工業革命經濟迅速的發展起來,當然也暴露除了諸多問題。突出的就有美國腐敗問題,錢權交易在當時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美國的基金會也在那個時候逐漸的發展起來。肯尼迪在這種進步運動的氛圍中逐漸成長起來,信奉天主教也可見他並未全盤的接受傳統的WASP文化,而當他當選為總統也可見美國文化越來越開放,至少在宗教上如此,當然1960年反文化運動已經開始了。但其實作為年輕的總統並不是很討好,要知道肯尼迪之前的總統是艾森豪威爾將軍,他可是美國全民英雄,因此和他相比光環總有些遜色。後來肯的命運大家也都知道了,達拉斯遇刺,妻子改嫁,兒子和兒媳遇上空難,當然那是後話了。
進步運動帶來的新的觀念使得肯尼迪開始反思美國民主政治,profiles in courage 正如第一章的標題,勇氣與政治,肯尼迪強調的是從政者的勇氣,在壓力下堅守良知和原則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