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時間入伏為啥日歷上沒有呢
2014年從7月18日開始初伏,也就是入伏了。
❷ 明天是入伏嗎
2019年「入伏」第一天就是2019年7月12日(庚戌日)。因為初伏是10天,所以2019年的初伏就是7月12日-7月21日。
入伏,是指進入「三伏天」的意思。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
我國古代一些地方常以「干支」法記錄年、月、日,即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所以,每隔10天就會出現一個「庚日」。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三伏天」高溫、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
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依傳統歷法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進入頭伏,第四個「庚日」起進入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進入末伏,合稱「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時是10天,有時是20天。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
什麼情況下中伏是10天或是20天?這與夏至後第一個「庚日」出現的早晚有關。如果第一個「庚日」出現在夏至的5天之後,那麼從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只能有4個「庚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距進入中伏的第4個「庚日」,只有10天時間。
如果第一個「庚日」出現在夏至後的5天之內,那麼從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便會出現5個「庚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距進入中伏的第4個「庚日」,要有20天的時間,民間俗稱「倆中伏」。
❸ 入伏預警:三伏天何以這么熱
三伏天這么熱的原因主要是全球變暖和熱帶高壓還有太陽輻射
前段日子暴雨連連,或許會有小夥伴感慨今天夏天真涼快,殊不知打敗我們的不是關於「夏天涼快」的天真,而是天真熱——沒錯,我們即將進入2017的三伏天(敲黑板)!那麼,「三伏」的說法緣何而來?又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段時間如此炎熱?我們又該如何在三伏天里笑著「活下去」?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
「三伏」是哪三伏?
「三伏」的說法由秦漢時盛行的五行學說延伸而來,主要指中原地區氣候上一年中最悶熱的一段時期,它是「頭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每到這時人們都會感慨「我與烤肉之間只差一撮孜然」。
古人會在冬天挖冰貯存以供夏日解暑(來源網路)
不過,現代都市中的柏油馬路、水泥路以及各種鋼筋水泥建築物也通過改變地表反射率,對地面增溫作出「貢獻」,這也是中心城區溫度比郊區高,出現城市熱島的原因。由此可見,我們現在「享受」的高溫,是自然氣候和「人為加工」的共同產物。
「三伏」里哪「伏」最熱?
具體到某一年或某一地區,最高溫度是出現在頭伏、二伏還是末伏,或是立秋末伏後會不回出現「秋老虎」等,其實要取決於當時的天氣系統。通常我國大陸,主要是熱在頭伏和中伏,但東南沿海和島嶼地區大多是熱在末伏;雲南最熱的時期是雨季前的5月,在入伏前二個月;到了我國南沙群島地區,三伏反而是全年兩個最涼季節之一。即使是通常熱在中伏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末伏後的8月中下旬,偶爾也可出現被稱為「秋老虎」的連續高溫天氣。
健康過「三伏」
雖說三伏天真的讓我們熱得夠嗆,但其實也是一個正常的氣候現象,每年我們都應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迎接它、應對它,趨利除害,盡可能減少它的不良影響:
? 高溫天減少露天作業,加強防暑勞保措施;
? 冬病夏治,要去正規醫療機構;
預防中暑、不要貪涼;多吃苦瓜,少吃冷飲;民間還有所謂「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等說法,總之,只要積極和正確應對,我們都可以健康平安地度過三伏。
❹ 今日入伏,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到了,伏天如何養生
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而夏天中的三伏天更是熱中之熱。今天入伏,預示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已經來臨,而且今年的三伏天長達40天。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入伏了,應該如何養生?
6防暑夏天是一個容易中暑的季節,尤其是經常室外工作的人更要注意防暑工作。可以利用一切能夠防曬的物品來幫助防暑,比如防曬衣、防曬傘、防曬霜等等。出門的之前,包包里盡量是准備好防曬物品,也可以再准備一些防曬的葯品,比如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等。
萬一出現了中暑的情況,也不要著急。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快速降溫,讓患者脫離高溫或高濕環境,脫掉衣物來散熱。如果症狀較低,補充一些淡鹽水就可以,而症狀較重則需要盡快送往醫院進行治療。
❺ 快入伏,家長要在哪5個方面多費心,以免孩子長痱子,有苦說不出
快入伏,家長要在哪5個方面多費心,以免孩子長痱子,有苦說不出?
第一個層面,清洗身體
頭伏以後氣溫會更熱,有時給孩子穿得非常少,孩子睡一覺醒來,很有可能背部就會發生紅點,而這種紅點就是熱得冒出的熱痱子。那樣這樣的事情發生,多半是孩子睡覺的時候身體上面有許多濕冷的汗水,並沒有立即清洗身體,沒按時拆換干凈的衣服。
也有情況下孩子主題活動得多,身體發生的汗水大量。那樣父母要做的是勤勞一些,多給孩子清洗身體,再換掉舒爽的衣服褲子,讓孩子身體保持乾燥,那樣也不非常容易長痱子了。有些父母較為教條主義,覺得僅有晚上睡覺前才可以沖澡,或是今日早已洗了,就不能再洗。要記住夏天很熱,只需有汗水沉積,就會讓孩子身體長痱子。
❻ 今年入伏是哪一天
2019年入伏時間是7月12日,星期五,農歷六月初十。
2019年三伏天時間表
2019年初伏10天:2019年7月12日(農歷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農歷六月十九)
2019年中伏20天:2019年7月22日(農歷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農歷七月初十)
2019年末伏10天:2019年8月11日(農歷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農歷七月二十)
入伏介紹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歷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❼ 誰知道今天幾時幾分入伏呀
每年我們都要經歷一次三伏,它處於一年之中最熱的一段時期,而今年的溫度普遍偏高,相信到了三伏天之時,我們將會遭受難以預見的高溫天氣,為及時做好防中暑措施,還是和萬年歷小編先來了解下2019年三伏天時間表,瞧瞧2019年入伏時間具體是什麼時候吧。
2019年入伏時間具體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建議夏天應增加清潔的次數,兩三天打掃一次。
6、腸胃最怕涼,睡覺護好腹部
夏天冰淇淋、冷飲、冰凍水果,吃起來那叫個爽!但夏季也是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專家建議,這個季節少吃太涼的東西,尤其早晨起床時和晚上臨睡前。
睡覺時,不要赤膊,要身穿睡衣,這樣可以護好腹部,防止「風邪」進入體內,傷及臟腑。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穿得少就一定涼快,當溫度高於37℃的時候,皮膚反而不能散熱,還會吸收外界的熱量,所以,從種程度上說,夏季男性不要赤膊出門,女性也不要穿過短的裙子。
❽ 今年哪天入伏
伏天的起始時間一般是在小暑節氣過後的第十天,同時也是按夏至過後的第3個庚日算起,這一天被稱之為“初伏”也就是“頭伏”。所以每到庚日一輪回就是十天,等到第3個庚日的時候,一般在7月中旬左右,也就入伏了。古時候沒有日歷,人們就根據“夏至三庚數頭伏”來計算入伏的日期。雖然每年夏至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以至於庚日的推算也發生了變化,因此每年頭伏的日期也是不同的,總體都在7月10日到20日之間。現如今有了日歷,我們可以很方便的知道入伏的日期,以及末伏的結束日期。
❾ 2020年入伏是幾號
導讀:三伏天分為入伏和出伏,入伏是三伏天的頭一天,出伏是三伏天的最後一天,三伏天里入伏和出伏都不是最熱的時候,最熱是三伏天里的中伏,每到中伏大家都警慎對待。那麼,2020年什麼時間入伏?2020年入伏的頭一天是哪一天呢?和萬年歷小編一起去瞧瞧吧。
入伏
2020年入伏的頭一天是7月16日,入伏時間段是2020年7月16日至2020年7月25日,共10天。一般入伏之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
2020年入伏時間表
第1天2020年7月16日
第2天2020年7月17日
第3天2020年7月18日
第4天2020年7月19日
第5天2020年7月20日
第6天2020年7月21日
第7天2020年7月22日
第8天2020年7月23日
第9天2020年7月24日
第10天2020年7月25日
2020年入伏時間表
入伏是什麼意思
伏,是避暑之意,「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根據傳統歷法,初伏是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中伏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則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當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今年6月21日進入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7月12日跨入初伏,立秋為8月8日,由於今年夏至與立秋間有5個庚日,所以今年中伏從7月22日至8月10日共有20天, 加上末伏的10天,今年整個三伏天長達40天。
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日子。但市氣象局說,伏天的長短和上海當年的炎熱程度、高溫日數多寡,沒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據氣象資料顯示,2009年的伏天就有40天,但申城在中伏和末伏都沒有出現高溫日,1999年的伏天也有40天,但整個三伏天沒有出現一個高溫日。
所以,進入三伏後的氣溫走勢,還是要根據當時的天氣系統演變情況,並
❿ 入伏是什麼意思
入伏意思是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歷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10)今日入伏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40天「豪華版」三伏上線 華南局地或超40℃
據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石妍介紹,預計今年「頭伏」期間,江南中南部,華南等地仍然多高溫天氣,局地最高氣溫甚至將超過40℃。大城市中,像是福州、廣州未來一周都將持續高溫天氣。而且華南的熱是「悶熱」,無論是否最高氣溫超過35℃,體感都會像40℃左右的樣子。
而在「頭伏」前期,東北大部地區最高氣溫將普遍在32℃左右,熱力四射。由於受到大陸高壓控制,且東北夏季日出早、日落晚,光照時間長,因此「頭伏」前期,東北西部可能將出現高溫,較常年同期氣溫顯著偏高。
今年「頭伏」前期,相對比較涼爽的地方是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由於20日之前,長江中下游一帶仍多降雨,在陰雨天氣的「打壓」下,上述地區整體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大城市中,像是合肥、上海、杭州等地未來幾天最高氣溫還不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