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採茶歌的創作背景
明萬曆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明中葉以後,「十二月採茶歌」聯唱在贛南漢族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扎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採茶燈,又叫「茶籃燈」(見明末諸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和清康熙年間吳震方的《嶺南雜記》)。
流行於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安徽、福建等地的漢族民間曲調,由民間藝術家所創作的《採茶歌》具有地方特色。有些地區後來發展成「採茶戲」。
⑵ 關於勞動,採茶的音樂
根據你的要求,我感覺選用《採茶舞曲》比較好,因為它是一段流行較為廣泛的舞曲,許多人都耳熟能詳,同時有利於你的節目受到大家的歡迎和喜愛。登陸網路就可以直接下載了!祝你的作品演出成功!
⑶ 採茶姑娘的細節描寫
可以通過採茶姑娘的姿態以及手勢,以及背景配上採茶姑娘有什麼不同?
⑷ 採茶舞曲特點
採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風作曲] 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為素材,具有舞曲風格。 (樂曲採用浙江民間音調的特點,旋律優美流暢,其中逗趣性的樂句,如一問一答,似年輕人在相互嬉戲,像老年人對豐收的贊美。) 歌舞曲。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為越劇《雨前曲》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後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採茶"原是中國一種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南方產茶區,用於表現種茶、採茶的歡樂情緒。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民間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極為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⑸ 採茶舞是什麼的舞蹈
江南小調《採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後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為素材,具有舞曲風格。「採茶」原是中國一種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我國南方採茶地區,如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及雲貴等省的漢族地區,亦稱「茶歌」、「採茶歌」等。樂曲輕快、活潑,旋律優美流暢,刻劃出純朴的採茶姑娘採茶時的歡樂情景。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民間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度極為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採茶舞曲》以後一直作為單獨節目演出,它還被中央歌舞團、中央實驗歌舞團、東方歌舞團等二十三家文藝團體作為保留節目,一時風靡城鄉,並多次到國外演出,成為知名度最高、最為觀眾喜聞樂見的茶歌茶舞;1987年,《採茶舞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作為亞太地區優秀民族歌舞保存起來,並被推薦為這一地區的音樂教材。這是中國歷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最高榮譽。 查看原帖>>
⑹ 採茶的表演形式
浙江茶歌。[周大風作曲] 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為素材,具有舞曲風格。(樂曲採用浙江漢族民間音調的特點,旋律優美流暢,其中逗趣性的樂句,如一問一答,似年輕人在相互嬉戲,像老年人對豐收的贊美。)歌舞曲。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為越劇《雨前曲》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後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漢族民間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極為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1987年,《採茶舞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作為亞太地區優秀民族歌舞保存起來,並被推薦為這一地區的音樂教材。這是中國歷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榮譽。 採茶:管子獨奏,山西省漢族民間樂曲,描繪了人們緊張而歡快的勞動場面。既可獨立成曲,也可用於山西八大套中。引子以散板奏出帶有前倚音的一串同音和長音,雄偉、寬廣,表現了鬱郁蔥蔥的茶山美景。
主題由五個富有歌唱性的樂句組成,樂句間採用頂真的手法(即前樂句的末尾是後樂句的開始),曲調連綿不斷,猶如山歌此伏彼起。然後是主題的六次變奏:前二次變奏主要採用特殊的技巧,模仿簫的音色,圓潤柔美,配以顫音,好比隨風飄盪的歌聲。後四次變奏速度漸快,旋律簡潔,節奏緊湊,音區陡變,偶爾出現由「涮音」技法模仿的笑聲,生動地表現了緊張而歡快的勞動場面。
⑺ 採茶撲蝶描繪了什麼畫面
採茶撲蝶是福建龍岩民歌,曲子描繪了茶農們愉快採茶的場景。曲子的旋律高昂、優美、活躍。民歌屬於口耳相傳的歌曲,其最早的詞曲作者早已不知道是誰了。很多藝術家提取了民歌素材,將它改編為鋼琴曲,二胡曲,古箏曲,等等。這些經過改編的曲子,一般只註明編曲者,作詞、作曲一般都標注為「佚名」。
採茶撲蝶創作背景
鋼琴曲採茶撲蝶是劉福安先生於1956年根據福建閩西龍岩客家地區的民間歌舞採茶燈改編而成的,採茶燈正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首優美的福建民間歌舞。二百多年來,採茶燈代代相傳。2005年,採茶燈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撲蝶這段音樂成為採茶燈的高潮部分。
1952年福建省文化局在當地一次慰問部隊演出後改名採茶撲蝶。1953年採茶撲蝶代表中國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榮獲銀獎。從原生態的採茶燈,到改編後美輪美奐的採茶撲蝶,這一切的背後,是民間和專業文藝工作者對民族文化遺產的虔誠守護。
⑻ 採茶戲為什麼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
採茶戲,是流行於江南地區和嶺南一些省區的一種漢族戲曲類別,產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種類繁多,各地特色鮮明。2006年5月20日,採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意義
如果沒有採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採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採茶歌、採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採茶戲。所以,採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
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系。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系。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後,對當時和後世的戲劇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於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台,台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眾席,設置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專業劇場,是辛亥革命前後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為「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
⑼ 採茶撲蝶的創作背景
勞動創造了人類,同時也孕育了燦爛的文化,人們在勞動中成長,在勞動中發展。《採茶燈》正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首優美的福建民間歌舞。《採茶燈》起源於龍岩市新羅區蘇坂鄉美山村。二百多年來,《採茶燈》代代相傳。2005年,《採茶燈》被列為福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撲蝶》這段音樂成為《採茶燈》的高潮部分。1952年福建省文化局在當地一次慰問部隊演出後改名《採茶撲蝶》。1953年《採茶撲蝶》代表中國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榮獲銀獎。從原生態的《採茶燈》,到改編後美輪美奐的《採茶撲蝶》,這一切的背後,是民間和專業文藝工作者對民族文化遺產的虔誠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