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端午節菖蒲艾草怎麼掛
把它懸掛在家門口,就能起到驅趕驅蚊蠅、蟲蟻等作用,從而能減少蟲害。
眾所周知,到了端午節的時候氣溫升高了,南方基本都已經入夏了,而民間則有「端午到,五毒出」的說法,即很多有毒的動物出來活動了,像毒蛇、蜈蚣、蠍子等,當然了還包括一些蚊蟲等。
而艾草因為本來就有獨特的芳香氣,能夠起到驅蟲的作用。
掛法
關於何時掛艾草,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說法。多數地方都是在端午節這天的早上懸掛,有些地方則是在端午節當天中午懸掛,還有些則是在端午節前一天的晚上懸掛,也就是在農歷五月初四的傍晚時分懸掛。
❷ 為啥端午節要掛菖蒲和艾草,這是有什麼寓意嗎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節日之一,它也是人們紀念楚國大文學家屈原先生的日子。在端午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每戶人家的門口都會掛著菖蒲和艾草。這是因為農歷的五月正是蛇蟲鼠蟻非常多的時候,因此掛上菖蒲和艾草可以利用它們的氣味和葯用價值驅趕這些害蟲,起到保平安的作用。
因為端午節這天,正逢農歷五月,而這個時候正是毒蟲猖獗的時候,於是人們將菖蒲和艾草掛在門口,利用它們的氣味來驅趕走這些毒蟲。在端午的節日,大家不僅要忙著挑選菖蒲和艾草,還要食用粽子,看賽龍舟比賽。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紀念投湖的屈大夫,中國的文化離不開這些已故的文人,而屈原的精神也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前進。
❸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這是因為,艾草本身有奇熱的香味,大家利用其功效用來驅病、防蚊、辟邪。艾草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艾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人們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艾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❹ 為什麼端午節要掛艾草與菖蒲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❺ 為何端午節要在門上貼菖蒲和艾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
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❻ 端午艾葉菖蒲正確掛法
端午艾葉菖蒲正確掛法:
1、端午菖蒲插或懸在門上:通常將菖蒲(蒲劍)、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2、端午菖蒲和艾葉用紅線綁住插在門楣上:菖蒲、艾葉容易成活,在雙牌縣瀧泊鎮義村,就有不少人家在房前屋後撒上一把種子,端午節時收上來,用紅布條或者紅顏色的線,將菖蒲和艾葉系系在一起,插在門楣上,可以驅散蚊子等害蟲的侵擾。
3、直接用草或者繩子將艾草捆綁起來,艾草捆綁的方向一定要一致,否則掛起來不太好看,也不太好掛。在門口選取一處比較平坦的牆面,貼上一個掛鉤,將繩結處掛上去即可。
4、艾草與菖蒲捆綁在一起,直接掉掛在入門口的門把手上。
5、將艾草用粘膠粘在一起成一束,然後在門上掛一個掛鉤,將艾草粘膠部分穿進掛鉤即可。
❼ 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影響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源於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五月初五日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拿飯和雄黃酒灑入江中,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源於紀念伍子胥
關於端午的由來,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則首推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王死後伍子胥建議其子夫差滅越國,可夫差不聽後又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將於五月五日投入江中。
端午的主要習俗:賽龍舟、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7)合肥哪裡有端午艾草菖蒲圖片擴展閱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乾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
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