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望月背景圖片帶字
擴展閱讀
看雜志的圖片軟體 2025-01-07 21:31:17
多少場圖片 2025-01-07 21:20:14

望月背景圖片帶字

發布時間: 2022-07-15 13:24:57

Ⅰ 女生用一個人望著月亮的圖片做頭像什麼是什麼意思

自古以來,很多文人詩人都喜歡用望月來表達思念的意思。
如果一個女生長期用一個人望著月亮來做頭像,多半是在表露出她正在思念著某個人。或者在對著月亮思考一些問題。
不過也不一定,也有可能是純屬偶然,也許這個女生只是覺得這個頭像非常有意境,並沒有其他方面的意思。

Ⅱ 求仙劍四即墨望月時的高清壁紙

據我所知仙四即墨有觀賞花燈的劇情,但沒有望月的劇情。倒是在昆侖瓊華派有望月的時候。這幾張是我當時玩的時候截的圖,雖然不適合做壁紙,你看如何:

Ⅲ 劉亦菲古裝望月圖片

要的話還有

Ⅳ 舉頭望月孤獨有誰知道的圖片

這是月亮下的思念的圖片,希望能幫到你

Ⅳ 十五夜望月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

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


(5)望月背景圖片帶字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雲:「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Ⅵ 天狗望月的圖片

  1. http://image..com/search/index?ct=201326592&st=-1&cl=2&lm=-1&nc=1&rps=2&ie=utf-8&tn=image&pv=&fm=rs1&word=%E9%BB%84%E5%B1%B1%E5%A4%A9%E7%8B%97%E6%9C%9B%E6%9C%88&ofr=%E5%A4%A9%E7%8B%97%E6%9C%9B%E6%9C%88

Ⅶ 古詩詞背景圖

跪求!!!中學必背古詩詞(帶全文釋義)
• 望月有感
• 求初中學生應背的古詩詞,越多越好
• 有關中國的詩歌 網路知道
查看同主題問題:田園

Ⅷ 杜甫《望月》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齊魯③青④未了⑤。
造化⑥鍾神秀,陰陽⑦割昏曉。
盪胸生層⑧雲,決⑨眥入歸鳥。
會當⑩凌⑾絕頂,一覽眾山小。


[編輯本段]
1.岳:此指東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即山東地區。
4.青:山色。 5.未了:不盡。 6.造化:天地,大自然。鍾: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7.陰陽:這里指山北山南。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8.曾:通「層」。 9.決:張大。眥:眼角。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10.會當:終當,終要。 11.凌:登上。

譯文
[編輯本段]
五嶽之首泰山的景象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看不盡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嶽的奇異景象全都賦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層層雲升騰,跳盪心胸,飛鳥歸山,映入眼簾。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那時眺望,四周重重山巒定會看起來顯得渺小。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
杜甫(715—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 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寫作背景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齊趙時,詩人當時是二十五歲。這是一首氣勢宏大的寫景詩,展示巍峨秀麗的泰山景觀。詩中洋溢著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青年時代胸懷大志,積極進取,樂觀自信的精神。前人於此詩評贊頗多,"齊魯青未了"一句,眾口稱道,劉辰翁稱此"五字雄蓋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說盡"(上二人語均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別裁》雲:"五字已盡太山。"此詩最後兩句也頗得佳評,浦起龍《讀杜心解》雲:"末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杜甫一生寫過三首《望岳》。雖然題目一樣,但是描寫對象、背景、旨趣、體裁、風格各有不同。三首詩分別寫於杜甫二十五歲、四十七歲和五十八歲時,把它們並讀比較,可從中略窺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際遇和胸懷。詠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詠華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意彷徨、動極思靜的人生;詠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游覽,留下了眾多賦詩題詞。但自從杜甫《望岳》詩面世後,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詩石刻共有四處,摘其詩句者更有多處,此詩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賞析
[編輯本段]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
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句解
[編輯本段]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齊魯大地,只見一片青綠蒼翠,一望無際。「岱」,泰山別名,舊謂泰山居五嶽之首,為諸山所宗,故稱岱宗。「齊魯」,原是春秋時兩個國名,在今山東省境內;齊國在泰山之北,魯國在泰山之南,後以「齊魯」作為這一地區的代稱。因為是遠望,詩人看不到太多的細節,只見到一片青綠蒼翠,望不到邊,故說「未了」。它生動地展現了泰山山脈連綿不斷的形象,同時也有看不盡、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兩句以設問提起,既包含著醞釀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寫出泰山雄拔於齊魯大地的雄姿,可謂意出高遠。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論這後五個字「已盡泰山」,施補華《峴佣說詩》說,這五個字「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鍾,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鍾」,聚集或集中之意。「陰陽」,山北背日為陰,山南向日為陽。「割」字用在這里,恰當地描繪了泰山的奇險。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說:「岱宗如何,意中遙想之詞,自齊至魯,其青未了,言岳之高遠,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鍾,矗天而峙,昏曉於此判割,二語奇峭。」這兩句詩已經體現出杜甫造語煉字精雕細刻、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特點。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細望泰山,山間雲氣生發,層層疊疊,令人心胸激盪起伏。詩人睜大了眼睛,極盡舒展目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劉勰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詩人目睹泰山的壯美而情懷滿腔。前一句顯出詩人襟懷的浩盪,後一句顯出眼界的空闊。「決眥」,裂開眼角,形容極目遠望的樣子。詩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鳥小,遠望所致?還是詩人的神思隨那鳥兒一起飛翔?這兩句在寫景之中,有詩人的不盡之意及神往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由望山而聯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遠望近觀,再到決意登山,全詩雖無一個「望」字,但詩人分明不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像總有一天,一定會登上泰山絕頂,放眼四望,腳下群山是那樣的渺小!《孟子·盡心上》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時也是這樣的心境吧。結句不但令全詩有含蓄不盡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許,展示了一個青年詩人的雄心和氣概。

Ⅸ 白居易的 《望月有感》全文,背景和意思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 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 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
注釋
1、世業:世代傳下的產業。 2、羈旅:猶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里指戰爭。 5、根:喻兄弟。 6, 弔影:對影自憐,身邊沒有親人,獨對著自己的身影感傷. 7.千里雁:指離群之雁,孤獨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脫離本根隨風飛轉,古人用來比喻遊子在異鄉漂泊 9.九秋:秋天
翻譯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飢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和在烏江的十五哥,並給符離和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亂以後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弔;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背景

《望月有感》是白居易所作的七言律詩,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秋天。作者在戰亂飢饉災難深重的年代裡,祖傳的家業盪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

Ⅹ 我想找張孤獨望月的圖片,越傷感越好。

實在找不到有小男孩的,,你自己找個喜歡的男孩ps上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