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楊利偉 背景資料
我有,就是長了點
有資料記載,當初前蘇聯宇航員在一年時間內,要騎自行車1000公里,滑雪3000公里,越野跑步200多公里。美國選撥登月宇航員,每天要穿著幾十公斤重的宇航服在炎熱的佛羅里達沙漠中行走20到30公里。
類似高強度訓練並沒有成為楊利偉和其他航天員們開始時的障礙,只有當教練把第一本書《載人航天》遞到楊利偉手上時,他才真正體會到當一名航天員的艱難。
當初離開飛行團時,師長對楊利偉說:「你的身體,你的訓練,我沒什麼擔心的,但是你可能要面臨學習許多新東西。」果真,來到訓練中心不久,楊利偉就給師長打了一個電話:「師長,讓你說中了,現在我就像學生一樣坐在教室里。」
面對天文、航天技術、空間慣性坐標這些新知識,楊利偉感到頭發懵。剛開始坐在教室的時候,坐不住,從不喝茶的他,拚命地喝茶,好讓自己不犯困。
第一次考試結果出來了。楊利偉考了93分,排名第三,兩名教練分別是第一和第二。
第一個階段結束後,楊利偉被告知他的階段總評全優。「打基礎的前兩年,晚上12點以前睡覺的時候很少。正規的理論學習讓自己有了質的飛躍。」楊利偉總結道。
訓練的嚴格,一開始也讓航天員們有些難以適應。有時候,楊利偉也會對教練開玩笑說:「能不能對我們寬容一些?」
由於太空環境十分艱苦惡劣,人在航天過程中要經受巨大的加速度、噪音、振動、失重、宇宙射線等不良因素的影響,而且宇航員在這樣的環境中還要完成復雜的駕駛、操縱、實驗和觀測任務。正因如此,對航天員的訓練非常嚴格。
飛船遨遊太空,航天員要在密閉狹小的環境里經歷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過程。尤其是飛船在處於彈道式軌道返回地面時,航天員要承受自身重量十幾倍的壓力,容易造成呼吸極度困難或停止,意志喪失、黑視,甚至直接影響生命。此時,離心機抗負荷訓練是提高航天員超重耐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楊利偉說,在8個 G負荷的旋轉中,人的面部肌肉開始變形下垂,整個臉只見高高突出的前額。頭盆方向超重時,血壓向下肢,頭腦缺血眩暈;做胸背向超重時,前胸後背像壓了塊幾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難。
每做一次訓練,善於動腦的楊利偉都及時總結經驗,掌握好抗負荷用力和頻率的度。慢慢地,他達到了8個G以上,「越做越輕松」。做大載荷他最高心率才達到每分鍾110下,跟平時基礎心率沒什麼區別,成為同伴中抗負荷成績的佼佼者。
而在做轉椅訓練時,教練則乾脆跟楊利偉說:「你可以免試了。」在每分鍾轉速24圈的轉椅上,不僅要18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快速運轉,而且上下前後擺動。但「楊利偉的身體太棒了,轉15分鍾,如果不是要他不停擺頭的話,他簡直可以在轉椅上睡著了」。
飛船模擬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實模擬飛船內環境,是對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程序及操作訓練的最為重要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場所。飛船從發射升空充分進入軌道,到調姿返回地球,飛行程序指令上千條,操作動作幾十個。飛船艙內的儀表盤指示燈密密麻麻,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各種設施星羅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們,並能進行各種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擬器中反復演練。
楊利偉是個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擬器訓練的時候,他用一個小攝像機拍了很多坐艙圖片。回來以後,輸入電腦,自己刻了一個小VCD,隨時播放,盡快地熟悉裡面的各種設備———現在已經熟得一閉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飛船上天之前,楊利偉他們做了十幾次強化訓練,每一次訓練都是楊利偉第一個做。做完以後,給教員提供信息:哪個地方不合適,哪個程序不到位,哪個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後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彎路。
載人飛船聯合測試,楊利偉去的次數最多。在測試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然後馬上切換到返回艙的動力系統這個動作的時候,按規定10秒鍾必須完成動作,研製人員最快6秒種可以做完,楊利偉只用了5秒。
在首飛選拔的5次正常飛行程序考試中,楊利偉獲得了兩個99分、3個100分,名列專業技術綜合考評第一名,成為首飛航天員第一人選。
出征時刻,楊利偉心情坦然地走向發射架。那一刻,數億人的目光注視著他,他背負著一個民族的希望去迎接挑戰。「當然,從最壞的角度考慮,這畢竟是一次冒險,但冒這個風險值得。我到這里來就是為了執行這個任務,我就是為了執行這個任務而來的。」
火箭呼嘯而上,楊利偉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從此寫下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
Ⅱ 人類真的登上過月球嗎是不是登月只是個騙局
由於美國自上世紀70年代後,就沒有發送載人火箭的到月球了,越來越讓人生疑,這個會不會是一場騙局,而中國登月只是被美國所騙呢?
那倒不至於,中國想登月已經是由來已久,只是科學水平達不到而已。其實從嫦娥登月就知道古代的人對月球的探尋已經渴望已久。
在那個時候就能夠真正地實現載人登月,不僅是載人登月,如今很多航天技術發達的國家已經將目光轉向了火星,中國未來的航天之路還需要很長的路程,
Ⅲ 說說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是怎樣逐步實現的
課文敘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美好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和追求,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載人航天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文章熱情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熱愛祖國,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簡要敘述了炎黃子孫為了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千年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重點描述了明代的萬戶所嘗試的人類首次火箭飛行。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9段),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呈現的勃勃生機,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到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第三部分(第10段),簡要描繪了炎黃子孫更高遠更絢麗的夢想,登臨月球,探索火星,遨遊更深更遠的太空。
課文重點敘述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的經過。具體敘述了載人航天工程的艱巨和困難;廣大科技工作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苦戰攻關;「神舟五號」的順利發射和成功返回及其偉大意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千年夢圓的經過,從中體會中國航天人所體現的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學習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在事實的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盡管遭受了無數失敗,付出了慘重代價,堅定而執著的炎黃子孫卻始終沒有放棄飛離地球的努力。
這句話一方面承接上文,用萬戶的火箭飛行失敗說明中華民族在追求遨遊太空的夢想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遭遇了很多的失敗和挫折;另一方面開啟下文,說明中華民族並沒有因為失敗放棄飛天的夢想,而始終堅定執著,不斷努力。
②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重點工程。
句子中的三個「最」字,充分說明了載人航天工程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充分說明了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顯示出的巨大的勇氣和決心,也充分說明了中國航天工作者將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艱辛的勞動。
③它同時也充分表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幾代人的執著追求,以及數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奮斗,終於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這句話充分肯定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的偉大意義,是幾千年的夢想變成現實,是幾代人數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奮斗的結果,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勇於挑戰的精神。
(2)對詞語的理解。
九天攬月:攬:採摘。到天的最高處去摘月。常形容壯志豪情。
絢爛:光彩炫目。
先驅:在前面開路引導,也指引導的人。
積勞成疾:積勞:長期勞累過度;疾:病。因長期工作,勞累過度而生了病。
風華正茂:風華:風采、才華;茂:旺盛。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堅持不懈:懈:鬆懈。堅持到底,一點不鬆懈。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瑰麗、嘗試、火箭、捆綁、探索、慘重、穿越、振奮、規模、協作、精細、宛若、概括、評價、魄力、嫦娥奔月、炎黃子孫、積勞成疾、風華正茂」等詞語。
2.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千年夢圓的經過,激發民族自豪感。
3.學習在具體的事實描述中說明道理的寫法,體會中國航天人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關於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資料,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概況,豐富背景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課中,這些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引入到課堂教學,補充、豐富和拓展課程內容;課後,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和搜集的資料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比如,編小報、辦牆報、搞展覽。
2.出示課題,可以讓學生先說說課題字面的意思,特別要理解「圓」的意思,「圓」就是使完滿,使周全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並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歸類梳理,大致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個問題:千年的「夢」是指什麼?千年「夢」是怎麼圓的?為什麼千年的「夢」今朝圓了?這些問題可以成為研讀課文的主要線索。
3.這篇課文比較長,是略讀課文,要培養學生在快速默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可以簡單寬泛地提示學生「你讀懂了什麼」;也可以抓住「夢」和「圓」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提示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什麼夢?怎麼圓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默讀課文,在課文中尋找答案。默讀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中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4.課文不僅敘述了千年飛天夢今朝得以圓的結果,而且用大量的事實來說明「夢圓」背後的精神和力量,這應該成為課文研讀重點。研讀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過程方面,千年的尋夢過程中,中國人民充分表現了炎黃子孫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二是探索方面,「神舟五號」的研製過程,充分表現了中國的航天工作人員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的精神。
5.千年夢圓在今朝,是中國人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值得全體炎黃子孫自豪的事。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的有關句段,比如,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課文後面「閱讀鏈接」《炎黃飛天夢》也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案例
片段:
細讀文本,尋根溯源
師:千年夢圓在今朝。「神舟五號」能順利升天,你認為應該歸功於誰?請你仔細讀讀課文,在有感觸的地方圈圈畫畫,特別有感觸的地方可以有感而發,寫上批註。
(學生認真地讀課文。)
生:我認為楊利偉是一個功不可沒的功臣。
生:我也有同感,作為太空飛行第一人,他對祖國忠誠的愛,對航天事業無限的執著,都令我們敬佩。
師:是啊,隨著「神舟五號」的飛天,全世界都記住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楊利偉。
(出示一組身穿太空服的楊利偉圖片,師生共同回憶2003年那激動人心的一幕。)
師:楊利偉用三句話概括了他21個小時的太空旅行,這三句話找到了嗎?
生:「飛船飛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驕傲。」
師:讀了課文,你怎樣理解楊利偉的這三句話?
生:我認為這三句話是楊利偉對飛船的評價,也是對研製飛船的航天人的贊揚。
生:我認為這三句話說明「神舟五號」飛船是很安全、很穩定的,也說明我國的航天工作人員的水平很高。
生:我從課文第5、6自然段看出,楊利偉說這句話是發自內心的對航天工作者的崇高評價,他們是默默的無名英雄。
師:能說具體點嗎?
生:從「一百一十多個單位」「多達三千多個」可以看出參加研製、建設、發射的單位及工作人員之多。
師:這么多的單位和工作人員要完成同一件事情,最需要的是什麼精神?
生:同心協力。
生:團結合作。
師:對,只有團結合作,同心協力,才能完成「神舟五號」這樣大的系統工程。
生:「夜以繼日」這個詞語彷彿讓我看到了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苦戰情景。
師:從中你看到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生:默默奉獻的精神。
師:是啊,為了「神舟五號」,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獻,他們付出的是時間,是智慧,甚至——生命。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的「有的人……」這個句段。
(學生朗讀。)
師:同學們,一個英雄的背後往往還站著無數的無名英雄。你知道嗎?——(出示課件)為了保證「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科學家們共設計20種救生方案保證航天員安全,針對飛船系統的故障對策有139個;8位科學家未見飛天身先死,這些科學家有的是倒在出差的火車上,有的犧牲在實驗室,他們努力了數十年卻沒能看到飛天成功的壯麗場景。
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這段話,表達我們心中的敬意。
(學生朗讀。)
師:正是成千上萬人的不懈努力、團結合作、默默奉獻、才換來了這個美麗的輝煌的結果,才圓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
五、相關鏈接
1.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1號」衛星由「長征1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開始了中國進軍太空的萬里長征。
「東方紅1號」衛星進入軌道以後,運行情況良好,各種儀器工作正常。衛星上的短波無線電發訊機,循環播送《東方紅》樂曲和遙測訊號,樂曲聲音清晰嘹亮。每分鍾循環一次,首先以40秒的時間連續播送兩次《東方紅》樂曲,間隔5秒鍾後,播發遙測信號10秒鍾,又間隔5秒鍾,進入另一個循環。人造地球衛星上的遙測儀器不斷地發回各種數據。人們從廣播和報紙上獲知衛星什麼時候經過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這個時間一臨近,人們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興奮地觀看自己國家的衛星。
「東方紅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是我國航天技術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和發射航天器的國家。
2.中國為何要發展載人航天
中國為什麼要發展載人航天,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被關注的問題。載人航天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工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對於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國防和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載人航天,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當今世界上,沒有什麼比載人航天更能充分展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科研能力,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勁的經濟能力,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能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因此,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可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顯示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
載人航天,對科技發展具有強大的牽引作用。載人航天技術,集中了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是多種學科、多種技術領域尖端技術的集大成者,載人航天在應用這些已有的技術成果的同時,為促進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和載人航天的實現,又對這些科學技術領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實現這些目標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技術成果,客觀上促進了這些學科的向前發展。因此,載人航天,對於科技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載人航天,對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目前,雖然載人航天直接經濟效益還不明顯,但是,載人航天活動開發的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已經在帶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人到太空中,可以利用太空環境進行一系列的試驗,這些試驗將不僅可以獲得在地面條件下無法生產加工的新材料,還可以獲得新工藝和方法。這些工藝和方法將為促進經濟建設,提高效率和經濟效益,產生積極的影響。
載人航天,可以促進科學研究工作的深入。載人飛船為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載體。從太空觀察地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構造,探明地球的資源、預測地震、洪水、颶風、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可以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美國航天員在太空實驗室里進行了146項地球觀察,其中包括農作物的長勢、病蟲害的蔓延、森林火災、積雪的覆蓋融化情況等。將觀察到的資料提供給有關部門的專家,就可以對地質、地理、農業、生物、水文、環境污染和礦藏等進行研究和評估。
3.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分作三步走
按照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規劃,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分三步來實施。
第一步是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並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隨著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於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歷史性突破,第一步任務已經完成。
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在突破這些技術的基礎上,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間工程系統。「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即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計劃開始啟動,下一步中國載人航天的目標將是航天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建成中國的空間工程系統,航天員和科學家可以來往於地球與空間站,進行規模比較大的空間科學試驗。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望採納
Ⅳ 嫦娥三號衛星有哪幾部分組成
選擇與以往不同區域著陸;月面軟著陸就位探測與月球車巡視勘察二者同時進行並有機結合,將獲得比以前更有意義的探測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利用測月雷達實測月壤厚度(1~30米)和月殼岩石結構(1~3千米);首次在軟著陸地點利用數據轉發器精確測定地月間距離,進行月球動力學研究;首次開展日地空間和太陽系外天體的月基甚低頻射電干涉觀測,進行太陽射電爆發與空間粒子流、光千米波輻射、日冕物質拋射行星低頻雜訊和太陽系外天體的甚低頻觀測研究;首次在月球上採用極紫外相機觀測太陽活動和地磁擾動對地球空間等離子層極紫外輻射的影響,研究該等離子層在空間天氣過程中的作用;首次進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研究太陽系外行星系統、星震和活動星系核。
新型火箭
中國內地目前長征系列火箭,使用的推進劑均為劇毒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燃料。近期中國國內試車成功了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液氫液氧發動機,其中120噸發動機用於助推模塊,50噸為箭身模塊。這兩種發動機按照使用的火箭燃料來看是無毒無污染的,如果計劃順利,長征五號將採用這種模塊化技術設計。這種大推力火箭,將用於大噸位物體運輸。長征五號已在研製,由於新火箭直徑太大,火車、汽車均無法運輸,只能走水路運到海南文昌發射場。歐陽自遠說:「待探月工程的三期任務完成後,就可以證明我們中國人既可以到達月球、降落月球,還可以在上面進行科學探測,幹完活兒後還可以安全返回,這時我們就可以送人上月球了。」
探月衛星
與「嫦娥一號」的探月軌道不同,將來「嫦娥三號」衛星將不再採取多次變軌的方式,而是直接飛往月球。「嫦娥三號」要攜帶探測器在月球著陸,實現月面巡視、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開展月表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等探測活動。根據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規劃,中國將在2013年左右實現月球軟著陸探測自動巡視勘查。
月球車
中國多所高校及科研所已研製出10多個月球車樣本,將分別為月球車最終定型提供技術支持。他說,月球車的名字叫「中華牌」。國產月球車通過輪子「行走」,輪子上面是一個「箱子」,兩側分別有兩扇能活動的太陽能板,中間有一個「桅桿」,上面有它的「眼睛」———相機。此外,還有一個機械臂,能做簡單的探測活動。國產月球車整體構成相當於一個100公斤的「公交車」,搭載20公斤的儀器在工作。月球車能在月面方圓3公里的范圍內行走10公里,還能繞過障礙,這樣的活動將被看作是中國第一次在月球留下「足跡」。
[1]「嫦娥三號」各項關鍵技術已突破,月球車將在月面巡遊,著陸器則定點守候。月球車將在月探測90天,抓取月壤放到車內分析,得到的有關數據直接傳回地球。月球車巡遊的范圍可達到5平方公里,著陸器拍攝月球車巡遊的圖像也能傳回到地面。
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近日透露,「嫦娥三號」將在世界上首次「窺探」月球內部。「嫦娥三號」上攜帶的月球車,底部被安裝了雷達裝置,可以探測到距離月球表面幾百米的深處,「邊走邊切,行走中探測月球內部結構。」
歐陽自遠透露,「嫦娥三號」將同時攜帶著陸器和月球車「奔月」,兩者搭配一起工作,「這在世界上還是首次」。
北京交通大學機械繫副主任姚燕安教授說,各國研究的月球車,有輪式、足式、輪腿復合式、履帶式。目前已經登月的月球車均採用輪式。姚燕安說,輪式月球車最可靠,技術最成熟。
titlename在研製中,履帶式月球車較早被排除,因為月球上像沙子樣的月壤顆粒對履帶磨損非常厲害。相對而言,履帶不如輪子技術成熟。另外,球形「月球車」在操控上不能精確定位轉向,控制位置難度更大,也被排除。
也有專家說,在月球車的研製中,模擬月球環境很關鍵。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月壤更松軟。如何讓月球車不失穩定性、不陷下去,都需要特殊的環境進行實驗。該專家告訴記者,國內已有研究機構,在地球上模擬出六分之一重力下的土壤環境。
不僅在設計月球車時會遇到困難,在發射時,航天部門也會對月球車提出嚴格要求。比如,火箭的運載成本很高,空間有限,這樣就要求月球車不能過大過重,要根據火箭的承載能力和空間進行設計。
現在學界也有人研究可折疊月球車。姚燕安說,在火箭里月球車團成團兒,到達月球後自動展開。這樣既省空間,又能保障性能。有專家告訴本報記者,著陸艙著陸後會像花瓣樣散開,月球車從裡面駛出來。
排險
月球重力較輕,月壤較為松軟,溫差跨度較大,國產月球車如何避免在這樣的環境下翻車、被卡或者變形?
車輪結構克服翻車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月壤松軟,這要求設計月球車時要避免沉降和翻車。專家姚燕安說,為此,月球車輪上花紋經過特殊處理。
有專家說,因為月球上低重力,月球車更容易顛覆,所以設計時要保證不管遇到什麼障礙都要讓車輪和月面接觸,這樣不容易翻車。專家稱,月球車遇到難以攀爬的障礙時會選擇繞行,這樣很少會翻車。
被卡時前腿抬起自救
目前月球上可以預知的障礙有斜坡、台階、壕溝、松軟路面等。姚燕安說,面對這些障礙,現在的月球車一般都是輪腿復合式,在腿前腳的部位安裝輪子,類似哪吒腳踩的風火輪。遇坡時,月球車可抬腿爬行,最高爬坡30度,如遇特別艱難地段可繞行。
去年4月,美國勇氣號火星車被卡在火星上,月球車也面臨被卡危險。如果被卡,月球車也會自救。姚燕安表示,比如輪子前後左右轉一轉,把「前腿」抬起,會試著走出來。
當然,除了被卡,專家們也為月球車准備了多套自救措施。姚燕安介紹,假如掉到溝里,輪腿復合式系統就可能伸開,試著爬上來。
新型材料要耐巨大溫差
公開資料顯示,月球車受到輻射加熱,極限溫度可達150℃。未受光部位,溫度則為零下130℃─零下160℃,月球夜間可達零下180℃,有些地區甚至達零下200℃。
專家說,溫差很大易造成材料變形,所以月球車材料要做到「同性不冷焊,異性不裂斷」。
專家解釋說,同種材料,在真空高低溫下,可能會「冷焊」粘在一起,而合金材料不同物質會分離造成斷裂。所以,在選擇材料時,必須避免這些情況。專家預計,中國所用材料,可能會選擇更新的優質材料。
承擔任務
編輯本段
2012年國防科技工業工作會發布消息稱,中國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任務目前已經圓滿完成月球著陸器的懸停避障及緩速下降試驗,月球巡視器的綜合測試及內、外場試驗等各項驗證性試驗,技術方案得到驗證,該工程研製取得重大進展。「嫦娥三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關鍵任務,將突破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測控通信與遙操作、運載火箭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等關鍵技術,實現中國首次對地外天體的直接探測。「嫦娥三號」將攜帶中國的第一台月球車於2013年奔月,也就是說,國產月球車將是下一階段探月工程的亮點之一。
技術創新
編輯本段
中科院院士、中國繞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透露,計劃於2013年發射的「嫦娥三號」衛星將實現軟著陸、無人探測及月夜生存等技術創新。
月夜生存
月球晚上的溫度是零下180℃,而且一天黑就是半個月,如果不能持續提供能源,保證一定溫度,所有的儀器都會凍壞,唯一能滿足這種要求的是原子能電池,可連續工作30年,這項技術中國已經攻克。
軟著陸
軟著陸是踏上另一個星球進行實地科學探測的第一步,是所有探測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環節。目前,軟著陸方式分為降落傘式,緩沖氣墊式和火箭反推式三類。歐陽自遠介紹,在月球表面降落從某種程度上說比在火星降落要難的多。月球上由於它沒有大氣,是真空狀態,所以降落傘是不能用的,氣墊也沒辦法,它外面是真空,氣墊它會極度的膨脹的很快,唯一的一個選擇就是整個的降落的過程完全用著陸器底下的發動機往反方向在底下往上推,減少著陸器的下降速度。而這種軟著陸方式對於發動機控制技術,月球著陸器的姿態控制技術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嫦娥三號在月表著陸主要分為探測器接近月面、軟著陸發動機點火、著陸撞擊直至穩定三個階段。大概一直下降到100米高度的時候我們要懸停,就停在那兒了。嫦娥三號的著陸器確實有很好的功能,有智能,它對月球表面就看得很清楚了,它來選擇自己挪動一點位置,看到底下是特別特別平緩的地方,它就會決定在這個地方下降,完全可以控制。軟著陸就進行到了第二個階段。處主發動機外,軟著陸發動機降開始工作。控制人員就在它下降的過程當中發動機反推,這個當然都算好了,用多大的能量,發動機點火多少時間,慢慢慢慢讓它降下來,最後到達距月面4米高的地方,那就是比一層樓高一點吧,把所有的發動機關掉。再開的話,月面上的塵埃、灰塵都會把它吹起來,這樣的話要影響以後的工作,也影響安全,所以到了4米高的時候讓它的速度達到零,然後把所有的發動機關掉,4米高就讓它自己掉下來,就是自由落體了,當然能確保著陸器上所攜帶的東西以及月球車能夠完整的,完好的,安全的降落在月球表面。
目前,嫦娥三號月球著陸器的懸停避障、緩速下降、分階段軟著陸等多項關鍵試驗已經圓滿完整,整套技術方案也得到了驗證。
月球車高度智能化
「嫦娥三號」最大的特點是攜帶有一部「中華牌」月球車,實現月球表面探測。歐陽自遠表示,從「嫦娥三號」衛星著陸器中走出的月球車,將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具有最高智能的機器人,它可以實現自我導航、避障、選擇路線、選擇探測地點、選擇探測儀器等,在它上面還安裝了一台雷達,可以邊走邊探測月球內部的結構變化,此外著陸器上搭載了七套設備,包括一套天文望遠鏡,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另外,「嫦娥三號」還將克服溫度在零下180℃環境下的月夜長期生存難題。
中國探月工程計劃為「繞」、「落」、「回」三步,待實現「落」月任務後,探月工程三期工程將最終實現探月器的成功返回。歐陽自遠介紹,屆時將由月球車在月球表面進行打鑽取樣。這些採集的樣品最終會放置在返回艙內,返回艙自己發動發動機,離開月球表面,進入繞月空間,加速離開月球,最後控制飛向地球,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後,可使用降落傘將所有樣品安全降落在地球上,以進行充分利用。
登月將不使用降落傘
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19日在天津召開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23屆院士大會上表示,我國探月工程正在為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軟」著陸月球做准備。
「嫦娥三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也是承前啟後的關鍵一步。它將實現我國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體軟著陸,開展著陸器懸停、避障、降落及月面巡視勘察。目前,「嫦娥三號」任務正樣研製進展順利,各項工作抓緊推進。
「穩穩當當地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是一個難題。」歐陽自遠告訴新華社記者,「嫦娥一號」是撞月「硬」著陸。「嫦娥三號」是「軟」著陸,不能使用降落傘。目前研究團隊已計劃在接近月球表面時首先利用反作用力緩沖,然後讓「嫦娥三號」自由落體實現降落。
落地後隨之而來的難題是抵禦巨大的溫差。地球上的一天相當於月球上一個月,夜晚溫度最低時達到零下180多攝氏度,白天溫度大都在100攝氏度以上。「這對電子元器件是一個巨大考驗。」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團隊已經有完備的計劃,特別是將首次使用我國自主研製的原子能電池,抵禦嚴寒、酷暑的考驗。
歐陽自遠還透露,「嫦娥三號」將採取定位探測與巡視探測相結合的方式。著陸器著陸後就不能移動了。它配備的多台照相機將對周圍的地形地貌進行拍攝。月球車將在月球表面自主「行走」。
「『嫦娥三號』將創造多個『第一』。」歐陽自遠說,它將第一次在月球安裝月基天文望遠鏡。月球上沒有大氣,比在地球上觀測效率要高得多。月球車上將首次配備360度全景相機、紅外光譜儀和X射線譜儀。
歐陽自遠表示,我國有望在2017年實現月球采樣與返回,對登陸地點附近區域的月球表面資料進行更詳細的收集,從而完成無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個探測階段,為下一步載人探月奠定基礎。
技術風險
編輯本段
以技術程度來看,中國國內火箭發射風險也不小,目前沒有可靠的數據。對比美、蘇、歐、日的火箭技術,火箭發射爆炸傷人的事故並不罕見。所以大多數火箭發射基地都建造在地廣人稀的近海和內陸地區(大家有條件可以在google earth上搜索一下蘇聯拜科努爾、法屬蓋亞那和美國的肯尼迪發射基地,看看周圍環境)。但英國BBC有個中國火箭發射失敗導致一個村莊被摧毀的紀錄片惡意造謠,據查證1996年2月14日那次長征三號乙發射失敗爆炸的地點正好在航天工程技術人員住的宿舍附近,傷亡人數也沒這么多,對於此次事件,可以參考紀錄片《撼天記》。
相關數據
編輯本段
探測器發射質量約3.7噸,著陸器質量約1.2噸,月球車質量約120千克,可載重20千克,計劃在2012年冬至2013年春之間使用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將使用X波段測控,新建成的35米和64米大直徑天線和原有的VLBI結合進行軌控定位。嫦娥三號探測器的著陸器將在15公里高度開啟發動機反推減速;2公里以上高度實現姿態控制和高度判斷,轉入變推力主發動機指向正下方的姿態;2公里以下進入緩慢的下降狀態,100米左右著陸器懸停,降落相機進行月面識別,著陸器自動判斷合適的著陸點,下降到距離月面4米高度時進行自由下落著陸。
現場參展人員告訴記者,由於月球自轉和公轉都是28天,月夜長達14天,為了保證著陸器的能源供應,嫦娥三號使用了RTG同位素電池,這將是中國首次將核能用於航天器。嫦娥二號著陸器攜帶了7套儀器,包括一台紫外波段天文望遠鏡。月面天文望遠鏡可以規避地球大氣影響,觀測精度大大提高。嫦娥三號的月球車由航天五院研製,為三軸六輪結構,設計月面壽命為3個月,目前已經進行了多次試驗,它將攜帶望遠鏡進行短距運行和天文觀測,為建立實際天文台做准備。月球車將在著陸點附近3平方公里巡遊,行走路線不超過10公里,月球車還將使用機械臂採集月壤樣本現場分析。
研製階段
編輯本段
2012年初嫦娥三號轉入初樣研製。
2012年3月13日,國防科工局確認,經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會議審議,我國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任務正式由初樣研製轉入正樣研製階段。
2012年5月,嫦娥三號衛星有效載荷分系統在產品性能、技術狀態、質量問題、元器件、工藝、原材料、軟體/FPGA、可靠性、安全性、數據包等12個方面,接受了初樣鑒定產品質量復查。復查結束後,有效載荷分系統將按照復查結果查漏項、補不足,確保正樣產品質量。
2012年7月初,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嫦娥三號研製進展順利,探測器已完成發射場合練,著陸器完成中心艙結構部裝,各項大型試驗和測試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2012年8月初,嫦娥三號著陸器正式開始了正樣階段測試。負責測試任務的五院總體部組織召開了「嫦娥三號探測器正樣階段電測動員會」,全面布置嫦娥三號探測器正樣電測工作。據悉,正樣的測試內容較初樣有較大變化,測試狀態十分復雜。為了確保完成整器電測工作的問題,該部首先加強策劃,借鑒試驗隊的管理模式,加強保障條件落實、加強質量控制、加強測試覆蓋性分析,加強數據判讀、加強規章制度和崗位職責的落實、加強過程保密與大工序交接等環節控制,確保按時完成電測任務。
衛星發射
編輯本段
時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專家葉培建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嫦娥三號將於2013年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並將實現月面軟著陸。
他說,帶「腿」帶輪子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對中國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航天器,也是中國第一次研製,技術難度很大。「嫦娥三號面臨的最大難度是如何穩穩當當落在月球上。」葉培建說,必須是軟著陸,不能硬撞,但軟著陸不能使用降落傘,因為月球是真空,只能是一邊降落,一邊用反推力把發動機的速度降下來。
他認為,通過攻關,相信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將實現一系列技術突破,以保證順利完成探月工程二期「落」月任務,即實施月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
「2013年左右,嫦娥三號將實現中國月球著陸器著陸月球的目標。」葉培建透露,目前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共有5個:虹灣、酒海、濕海、開普勒和阿里斯基撞擊坑,第一次任務時,虹灣地區是首選,這個地區較平坦,光照好,易觀測。
葉培建表示,嫦娥三號著陸器將攜帶7台科學儀器,還有幾台照相機,進行不同的科學探測任務,能夠拍攝地球和地球以外的天體;月球車則攜帶8台儀器,包括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等。月球車在月球上將實現自動導航、自動拐彎、自動選擇路線、自動爬坡、自動避開障礙,然後自己或經著陸器把數據傳輸回地球。
據介紹,嫦娥三號之後,還將發射嫦娥四號。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將共同完成中國探月二期工程「落」月任務,即實施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
地點
如果條件成熟,嫦娥三號探月衛星或許會移至海南航天發射場發射。海南航天發射場建成後,將成為中國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後的第四個衛星發射場,也將是中國發射條件最優越的發射場。由於已建成使用的3個發射場不是戈壁沙漠就是黃土高原,再就是深山老林,其運輸條件很難滿足未來5米直徑大型運載火箭的轉場需要,而通過海上運輸,此難題便迎刃而解。「嫦娥三號」有望於2013年發射,而於2009年9月開建的海南航天發射場也稱將在2013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加之該發射場又是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建,所以種種跡象表明,「嫦娥三號」有望在海南發射並非子虛烏有。
突破
據了解,「嫦娥三號」是我國第一個月面軟著陸探測器,開展著陸器懸停、避障、降落及月面巡視勘察,還將突破在嚴酷環境下生存以及深空測控通信等關鍵技術。有關負責人表示,「嫦娥三號」任務的實施,將使中國航天相關技術實現巨大跨越。
據了解,嫦娥三號已經完成總裝,目前正在總裝測試大廳進行電測試,嫦娥三號上的產品已經陸續組裝到衛星上,各個單機組合以後,互相之間的性能是否匹配,組成一個探測器後性能是否滿足預期設計的指標要求,要進行驗證測試。
據專家介紹,由於要實現落月任務,嫦娥三號的結構與嫦娥一號和二號有所不同,包括兩個系統,一個是著陸器,另一個是巡視器,也就是俗稱的月球車。發射升空後,著陸器帶著巡視器經過奔月、環月後,最後著陸於月球表面。
據了解,除了敏感器和自主導航儀器外,還有降落時用的大推力發動機、著陸緩沖機構等都是新研製的產品,這些新研製的產品比例超過80%。
著陸點
編輯本段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專家葉培建表示,按照原先公布的計劃,嫦娥三號的預選著陸區有5個,分別是虹灣、酒海、濕海、開普勒和阿里斯基撞擊坑。但綜合各方面情況,虹灣地區的地勢相對平緩,最適合飛行器著陸。為給「嫦娥三號」落月選址,嫦娥二號衛星對虹灣地區拍攝了解析度達1—1.5米的「特寫」圖片。記者在虹灣影像圖上看到,該地區並不像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平坦,地形坑坑窪窪,遍布米級甚至幾十米直徑的環形坑,同時還有許多約米級大小的零散石塊,大多分布在環形坑底部、坑壁及坑緣地區。
對此李春來表示,與月表其他地方相比,虹灣地區相對平坦,但月球著陸器對地面平整度的要求非常高,在虹灣地區著陸並非沒有風險,需憑借高解析度的數據,開展進一步分析驗證,才能做出最終選擇。驗證過程中,研究人員要對該處地形的平整程度、撞擊坑情況、地質背景、石塊大小及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研究,以獲得的地形數據、圖像數據和統計分析數據作為試驗論證的依據。
同時他介紹,著陸點的選擇通常不止一個。「發射窗口確定在幾月、具體發射時間是在窗口的第幾天,這些因素都會給著陸點的位置變化帶來影響。所以需要多個預備著陸點。」
登月計劃
編輯本段
尚無時間表和路線圖
針對中國載人登月的種種猜想,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19日在此間明確表示,我國載人登月計劃目前還沒有時間表和路線圖。
歐陽自遠在天津舉行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3屆院士大會上介紹說,中國的探月工程共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現在正處於第一個階段。」歐陽自遠進一步介紹說,這個階段分為「繞、落、回」三步走。第一步是發射一顆繞月衛星,即「嫦娥一號」,對月球進行概貌性掃描。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由於「嫦娥一號」完美完成了預定目標和任務,原本作為「嫦娥一號」備份星的「嫦娥二號」更改目標,為「嫦娥三號」服務,目的是讓後者軟著陸在月球上,從而完成第二步的「落月」。按計劃,「嫦娥三號」將在2013年登陸月球。「『嫦娥二號』目前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
在完成前兩步後,第三步是讓載有月球車的「嫦娥三號」在月球完成打孔取樣後安全返回。「至於如何安全返回,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組織研究。」
歐陽自遠透露說,我國在2017年將有望實現月球采樣與返回,對登陸地點附近區域的月球表面的資料進行更加詳細的積累和收集,從而完成無人探月工程中「繞、落、回」的三個探測階段,為下一步載人探月奠定基礎。
至於中國何時能載人登月?歐陽自遠表示,我國目前還沒有載人登月計劃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載人登月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攻克,包括航天員出艙、航天器對接、月面返回、月面生存等等。只有掌握這些關鍵技術之後,中國才會結合未來國際、國內月球探測的發展情況,擇機實施載人登月。」
Ⅳ 土星5號火箭的資料
土星5號運載火箭(Saturn V),又譯農神五號,亦稱為月球火箭,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阿波羅計劃和天空實驗室計劃兩項太空計劃中使用的多級可拋式液體燃料火箭。土星5號運載火箭是僅次於蘇聯能源號運載火箭的推力第二大運載火箭。在1967年-1973年間共發射了13枚「土星5號」運載火箭,它們保持著完美的發射記錄。共有9枚「土星5號」運載火箭將載人的「阿波羅」號宇宙飛船送上月球軌道。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生產線於1970年關閉。「土星5號」的最後一次發射是在1973年,這次發射將「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送入了近地軌道。
基本資料:
所屬國家/組織:美國
生產單位(S-IC):波音公司
生產單位(S-II):北美人航空公司
生產單位(S-IVB):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
整體組裝地點:飛行器裝配大樓(Audlo Video Bridging)
首飛:1967年11月9日
發射場:肯尼迪航天中心
發射台編號:LC-39A(除阿波羅10號以外)、LC-39B(阿波羅10號)
起飛推力:34020千牛
參數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