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臟在哪裡具體位置圖片
一、心臟位於胸腔內,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間,約三分之二在中線左側。心尖鈍圓朝向左前下方,與胸前壁鄰近,其體表投影在左胸前壁第五肋間隙鎖骨中線內側0.5-1.0cm處,故在此處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動。
二、心底較寬,有大血管由此出入,朝向右後上方,與食管等後縱隔的器官相鄰。
三、人的心臟外形像桃子,位於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
四、心臟由心肌構成,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組成,其中左心室內壁是最厚的,這四個腔分別是體循環,肺循環的必經之路。
(1)甲魚心臟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1、心臟是較高等動物循環系統中一個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為血液流動提供壓力,把血液運行至身體各個部分。
2、人類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部偏左下方,體積約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重量約250克。
3、心臟內的空腔再分為心房與心室,心房接納來自靜脈的回心血,心室則將離心血打入動脈。
4、哺乳類和鳥類有二心房與二心室;爬行類也有二心房與二心室,但二心室之間未完全分隔;兩棲類有二心房與一心室;魚類則只有一心房與一心室。
② 甲魚沒有心和肺嗎
甲魚,俗稱團魚、王八,學名鱉,為高檔烹飪原料。甲魚的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有良好的滋補功效。
甲魚性寒,陽虛怕冷的人不宜食用,即使並無明顯陽虛,也不宜長期食用。前人告誡說:「久食則損人,以其性冷耳。」所以,現代營養學研究認為甲魚主要功能是滋陰,久病體虛、陽虛性冷、胃腸功能虛弱、食慾不振者均應慎用。凡虛胖、胃口不好、孕婦及產後泄瀉的人亦不宜食用,以防食後腸胃不適。有資料表明:患慢性胃炎、腎功能不全、活動性肝炎、肝硬化的病人都不宜食用甲魚及其製品,以免誘發肝昏迷。
甲魚死後極易變質,不能食用,因此甲魚必須鮮宰活殺。鑒別活甲魚的鮮活程度,可將甲魚仰翻在案上,能夠迅速翻身的甲魚質量最佳,反之則稍次。
甲魚的吃法很多,可以清蒸,可以燉湯,滋味鮮美。但甲魚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特別是它的邊緣肉裙部分還含有動物膠質,不容易消化吸收。如果一次吃得太多,容易敗胃,影響消化功能。特別是脾胃虛弱的人,更不能多吃,否則往往使人不思飲食,肚腹脹滿,甚至引起腹瀉。
③ 王八的心在什麼地方
對於烏龜,還有王八,一般都是在它的烏龜殼裡面,並且在一個它的中間位置也就是他的心,這十分能夠看清楚的
④ 殺甲魚時怎麼處理內臟
甲魚的內臟應該丟棄。甲魚買回來後把肚子朝上,去除那些內臟,甲魚內脂肪黃色為佳,洗的時候注意甲魚的腿里有黃色的或者是白色的脂肪塊,一定要清理干凈。
從甲魚的裙邊底下沿周邊割開,將蓋掀起,去除內臟;還有一種方法,是用剪刀或尖刀在甲魚的腹部切開十字刀口,挖出內臟,用清水洗凈。
內臟掏凈後,洗凈,斬掉四爪尖和尾鞘,去掉四腳附著的黃油。 訣竅沒有別的,就是膽大心細性子剛,下手迅速心不慌。另外,甲魚體內的黃油腥味異常,一定要除凈。
(4)甲魚心臟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
甲魚不宜與桃子、莧萊、雞蛋、豬肉、兔肉、薄荷、芹菜、鴨蛋、橘子一同食用。甲魚與天麻、山葯、川貝母一起食用,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少食,孕婦忌食甲魚。甲魚屬於高蛋白質滋補品,兒童脾胃嬌嫩,在食用時則有可能導致孩子消化不良,加重脾胃的負擔,因此要少食。
甲魚製作過程注意砂鍋文燉,尤以平定砂鍋為最好。砂鍋的最大優點在於受熱、散熱均勻,另外砂鍋煮鱉更能保持食材中有保健功能的酚類物質,保證食物的原汁原味。
⑤ 水魚的詳細情況
鱉又稱甲魚,水魚,團魚,腳魚等,在動物學上屬於脊椎動物門,爬行綱,無弓亞綱,龜鱉目,鱉科,俗稱"王八",科學名稱為中華鱉(Trongx Sinensis),是我國鱉類中僅有的二個現存種之一.(另一為山瑞鱉).自古以來鱉在我國就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動物,倍受歡迎.鱉全身均可利用.鱉作為美食品,我國周代宮庭廚膳已有記載.鱉裙是肉質中最美的部分,被譽為菜餚中上八珍之一,"肉加+裔猶難比",是歷來筵席里上乘的名菜.鱉肉含有豐富的營養,據測定每百克魚鱉肉含水量80克,蛋白質16.8克,脂肪1克,糖1克,灰分0.9克,鈣107mg,磷135mg,鐵1.4mg,硫胺素0.62mg,核黃李0.37mg,尼克酸37mg.VA13國際單位.蛋白質里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等人體必要的氨基酸含量極為豐富,同時較為平衡.鱉甲還富含動物角蛋白,碘蛋,鱉是最負盛名的滋補強體珍品之一.
鱉的全身可入葯,是我國傳統的中葯材,鱉肉有滋陰涼血,清熱消淤,益心腎,健脾胃,平肝炎之功能.《日用草草》謂"補勞傷,壯陽氣溫,大補陰之不足"鱉血為滋陰退熱葯,可治骨節結核,鱉頭燒灰治療小兒諸疾及脫肛,陰脫.鱉甲味咸性平的作用,可治陰虛發熱,肝風內動,難產經閉等症.鱉膽可治痔漏,鱉卵可治久痢.此外鱉甲還是製造蚊香的重要原料,鱉甲曬干後放入米缸中還能防蟲.我國一些馳名中成葯也是鱉肉成鱉甲為主要原料來調制的;如烏雞白鳳丸,人參必甲丸,國公酒,鱉甲煎丸,中華鱉精,龜鱉丸,三龍膏,化症回生丹等等.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鱉食用,葯用價值認識的深入,鱉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在自然資源短缺之際,人工養鱉業應運而生.鱉適應性強,飼料源廣泛,繁殖快,耐貯運.日本早從19世紀60年代就開始進行人工養鱉,到20世紀40年代,養鱉場已在緩知,千葉,石川,福岡等地建立.我國台灣省在上世紀20年代也開始了鱉的人工養鱉.大陸各省在50年代也開展了鱉的人工養鱉,但發展緩慢.90年代推行科學養殖後,大型的養殖場紛紛出現,農民的庭院養殖也得到充分發展.
1.1 第一節 鱉的外形特徵
鱉體略呈園形(或橢圓形),背,腹扁平狀,除背,腹甲板之外沒有其他角質盾片,且覆以柔軟的革質皮膚.背甲邊緣的結締組織甚發達,構成"裙邊".皮膚腺缺乏,但能減少水分蒸發和乾燥,便於離水較長時間的生存.鱉背面通常呈暗綠色,但隨環境的改變體色會有較大的變化起保護作用:生活在肥沃的池塘或水草茂密的湖泊中的鱉,其背甲呈黃褐橄欖色;生活在水質清澈水流中的背甲呈淡綠色或黃綠色;生活在山區密林的岩旁水溪或水坑中的鱉背甲呈灰黃或暗黑色;而人工飼養環境下的鱉則為淡黑色或深綠色.背部皮膚上有散狀疣粒.腹面多呈灰白色,少數為黃白色.鱉頭部粗大,俯視略呈三角形,吻突尖長,約與眼經相當.眼小微突.在陸上視覺甚佳,但在水中視質不佳.在頭部兩側眼後靠近下齶關節處,皮膚略向內陷,形成一對圓斑鼓膜,無外耳孔道.鼓膜內側有一棒狀小骨與內耳相連,有聽覺功能.鱉的頸相長,近圓筒狀,能自由伸縮,伸出後,頭頸能前後左右移動,並可達到鱉甲長的80%左右,頭頸伸向背甲一側時,咀尖可觸及後肢部.縮進殼內後呈"U"狀.口較大,口裂延至眼後緣,尾較短,雌雄有別,雌尾長不超過裙邊,雄尾可超露於裙邊外.四肢扁平粗短有力,能自由縮進殼內.每肢五趾,趾間有蹼膜,內側三趾,具有尖爪.
1.2 第二節 鱉的消化系統
鱉的消化系統較為齊全發達:口,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泄殖腔,泄殖孔等消化器官和肝臟,胰臟和膽囊等消化腺系統.
口中的上齶稍長於下齶,兩齶均無齒,但各有一個三角形堅硬的角質啄,可咬碎螺貝類的硬殼而食之.口腔內有短舌,肌肉質,舌上有倒生的錐形小乳突,以利咬索餌料,助於吞咽.胃呈"U"型,分別有賁門和幽門與食道,小腸相接.胃壁肌肉發達,彈性強.小腸較長是體長的2-3倍,使消化的食物在此有較長的兜留時間,有利於肉食性的鱉兼食些植物性食物.
鱉的肝臟較大,分左右兩葉,呈深褐色,儲存有黃綠色的脂肪體,以利食物欠缺及冬眠時轉化能量供應體能消耗,維持生理代謝.所以鱉具有較強的耐飢能力.在肝臟中有一粒暗綠色的膽囊呈圓形.胰臟位於十二指腸前,後側,為淺紅色不規則的腺體.
1.3 第三節 鱉的呼吸系統
鱉的肺較大,是一對黑色的簿膜囊,緊貼背甲的內側,靠腹壁及附肢肌肉的活動改變體內壓力從而使肺擴張,壓縮起到呼吸作用.這是鱉呼吸系統中主要的部分.由於鱉的口咽膀胱壁粘膜上都有豐富眾多的微血管,當它們在不斷地吸水和排水時,都能從水中獲得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起到輔助呼吸的作用.鱉的上,下顎的群毛狀突起,也能行使呼吸的機能,冬眠時鱉也能象泥土中泥鰍那樣進行腸呼吸.這樣,鱉具有多樣的呼吸系統,加上較低的代謝水平,較緩的心跳,對血液中二氧化碳敏感性較差,以及在缺氧時能厭氧的糖酵解獲得能量的生理特性,使其能在水底維持較長的時間才需露出水面呼吸.
1.4 第四節 鱉的神經系統
鱉的神經系統其水平較為低下,其調節機能尚未完善,對體溫尚無法進行有效調控,列為變溫動物在甚低溫時需以冬眠形式保存生命.同時對外界的刺激較為敏感,聲光等物理現象有較大的反映,對化學物質也有較大的反應,如水中過量的甲烷,硫化氫,氨等都會引起鱉的中毒,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時若用大蒜素能使鱉產生生理調節混亂.
1.5 第五節 鱉的生死系統
雌鱉在體腔背壁有一對囊狀的卵巢,以系膜牽附於體腔背壁的腹膜上.成熟的個體,卵巢很大,充滿著大小不一,發育程度不同的數以百計的黃色的卵.卵巢旁有一對白色的輸卵管.成熟的卵在此與精子相遇授精.受精卵在向體外移動的過程中接受管壁分泌的蛋白質形成卵殼膜,隨後接受石灰質形成蛋殼.形成的鱉卵一般都停留在輸卵管未端待產.每次(窩)產卵數不等,一般在10-35枚左右.
雄鱉在體腔背壁後方,腎臟的前方有一對淺黃色長卵圓形的精巢,精巢旁由白色小管迂迴盤繞而形成副睾.從副睾通出的輸精管,開口於泄殖腔.泄殖腔的兩側有一對紫黑色的球形囊,即鱉的陰莖海棉體.海棉體中有一個肌肉質的棒狀陰莖.陰莖平時隱藏在泄殖腔內.陰莖未端為陰莖龜頭,深褐色,展開時呈五個尖形小瓣的花(其他龜鱉類為三個),合攏時呈一朵合瓣的花形.
鱉一般在4~5齡時達到性成熟,雌雄可進行交配.精子在雌性輸卵管中可存活很長的時間,兜留二三年後精子還有很強的活力.當水溫達到20℃以上後,鱉即有交配行為,通常每年交配2-3次.
1.6 第六節 鱉的泌尿系統
腎臟是鱉的主要排泄器官,成對地排列在體腔後端背壁,呈紅褐色,形為扁橢圓形,周圍略有缺刻,多葉狀,表面密布溝紋.左右腎各有一條輸尿管,與泄殖腔相連其腹面附有橙紅色細長腺體,為腎上腺.腎臟具有調節液體平衡和排除代謝廢物的功能.
1.7 第七節 鱉的血液循環
鱉的心臟位於體前部略偏左側,卵瞻形,由靜肪,二心房和一心室組成.心房壁呈海棉狀,心室內有縱隔膜,將心室分為左右兩半,但仍有孔將其相連,不能將左,右部份完全分開,因此進入心室的清濁血液相混於一起.由大動肪輸送到各部分的血液仍為溫合血.鱉心臟的結構雖比魚類,兩棲動物類復雜,但體積仍較小,心室尚未完全分開,只能進行不完全的雙循環,加之皮下脂肪缺乏,代謝水平和神經調節機制較低,故不能使體溫恆定,仍屬變溫動物,在水中較低下時需進行"冬眠",在有陽光時常曬蓋,一是殺菌,二是增加體溫減少解能的消耗.
1.8 第八節 鱉的免疫系統
免疫是指在外界抗原性物質刺激下,鱉機體產生相應的反應,這種反應是對外界刺激的對抗,盡量使機體免受外界的侵害.免疫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細胞性抗感染免疫反應對養殖業來說是最為重要的.
鱉的免疫機制機理研究的還不多,也不深入,下面就揚先樂等先生的看法,綜合簡述如下:
鱉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和脾臟.
胸腺位於頸下部兩側,形狀不規則,扁平肉色.它的基本結構包括被膜小梁,皮質,髓質,胸腺小體和胸腺囊.在胸腺中含有大量的小淋巴細胞,淋巴母細胞,還有少量的巨噬細胞肥大細胞漿細胞等.鱉體中的胸腺大小隨年齡而變化.一般在3-4齡(或200-400克)間體積大結構緊湊;4齡以上胸腺開始退化,隨季節變化表現為10月份至第二年1月份胸腺中的淋巴細胞數量減少而春未夏初淋巴組織則相應發達,淋巴細胞數量也明顯增多.
脾臟位於胃的左上方,棕褐色彎豆形.基本結構由被膜,白髓紅賄等組成.脾臟也隨季節變化,5-10月白髓較發達,冬季相對萎縮.白髓PALS中含較多量嗜哌若寧細,其中包括大量漿細胞由此產生一定的抗體而參與免疫反應.
1.9 第九節 鱉的生活習性
鱉是溫帶,亞熱帶的兩棲爬行動物,生活幾乎遍布除寧夏,新疆,青海,西藏之外的我國所有省份.在國外日本,朝鮮,東南亞,西伯利亞,北美及非洲也常見其蹤跡.鱉主要生活在水中,適棲於江河湖泊池塘水庫等擁有植物蔭蔽處的自然生態環境里.其生活習性是喜陽怕風,喜靜怕驚,喜潔怕臟,忍飢耐凍.這些由其生理特點決定的習性表現為:在晴暖無風天氣里,特別是陽光強烈的當午,鱉常爬上岸靜伏於地伸出頭曬太陽,俗稱:曬蓋.曬蓋的生物學意義在於,因曬太陽能提高體溫,增強體內酶的活性,加速其新陳代謝,曬蓋時能藉助紫外線起到殺菌除蟲潔膚的作用.但鱉較膽怯,上岸曬蓋時也離水邊水遠,池邊稍有動靜就龜縮不動,或迅速潛入水中,逃避甚至鑽進水底的泥少中.正常的鱉不願也不敢在生人面前攝食或曬蓋(固定的飼養員除外),在水中也常躲在遮蔽物之下(如水花生:水浮蓮)僅露出吻端上的鼻子和頭上方突出的雙眼以備不側.鱉只生活在質地清潔的水中,對水中的氨類等反應較為敏感,且水質的不潔易引起各種疾病發生.鱉是變溫動物,外界溫度(特別是水溫)變化將嚴重地影響其生理代謝進行.水溫低於10℃後鱉即潛入泥沙或深潭底部越冬.越冬時幾乎不用肺呼吸,基本上是靠皮膚進行氣體交換.水溫達15℃左右時冬眠的鱉開始蘇醒活動.20℃後就有覓食和交配行為.18℃-38℃是鱉的生活適宜溫度,28-31℃是鱉攝食和生長的最適水溫(超過33℃鱉攝食活動大面下降,甚至尋找陰涼的洞穴躲藏起來).在食物短缺的時候,鱉很能耐飢餓,幾個月不吃東西也不至於餓死.鱉喜歡清靜獨居,群居的鱉常出現窩里半的現象,這種惡習在食物不足時表現得尤為突出,大鱉殘食小鱉,強鱉殘食弱鱉.鱉一般不進攻人類,但在受挑釁刺激後會反抗地死咬住人的手指足趾,且咬住不放,甚至是砍下鱉的頭還死咬不放鬆.解脫辦法是將鱉放入水中,它便自動鬆口.
1.10 第十節 鱉的食性
鱉是較貪吃的動物,食物面甚廣且雜,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在自然界仔鱉喜食水蚤,蚯蚓,水生昆蟲,小魚蝦等.幼鱉,成鱉喜食貝類(螺蚌,蜆等)小蛙,泥鰍,小魚蝦,小蟹等,若遇到不新鮮的禽畜內臟,動物屍體也愛吃.當動物性食物來源不足時,鱉也食取幼嫩的水草,瓜菜,谷類等植物性餌料.在自然界鱉多在夜間出來覓食,次數也較為頻繁.鱉的消化功能很強,胃腸功能也不錯,內有豐富的微生物種群,其中有些對其他水生動物可致病的細菌在鱉的消化道中滯留甚至繁殖也沒引起鱉罹病,這是極為特殊的鱉生理現象.
1.11 第十一節 鱉的生長與繁殖
鱉在自然界里生長速度較為緩慢.因氣候和食物豐欠關系,南方的鱉較北方生長得快.在常溫下也需3-4年飼養方能達到0.5~1.0公斤的商品鱉規格.鱉是變溫動物,在常溫下鱉在南方也會因低溫進入冬眠.據一些學者研究的資料表明,鱉從冬眠中蘇醒過來時的體重要比其冬眠前減輕5-10%.冬眠是鱉對不良環境的一種適應.如環境適宜,鱉則不需要冬眠可以繼續攝食促進其增加其體重,這就大大縮短了其達到商品鱉規格所須的時間溫室飼養就是這個道理.
目前我國多數中大型養鱉場都採用溫室養殖形式.有的採用春,夏,秋三季常溫養殖,僅冬季加溫控溫越冬,有的是全程式控制溫養殖.若在養殖條件較佳的情況下,鱉的生長是迅速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喻清明等幾位科研人員,通過對全程式控制溫鱉場實例的結果得出鱉的體重增長與養殖月齡的關系表如下:
表1.11-1 鱉體重增長與月齡關系
月齡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體 實側值 4.1 9.1 20 41 72 104 139 182 230 280 333 391 456 526 604
重
增 月凈增 - 5 10.9 21 31 32 35 43 48 50 53 61 65 70 78
長
值 日凈增 - 0.17 0.36 0.70 1.01 1.06 1.16 1.43 1.60 1.67 1.76 2.00 2.17 2.33 2.60
增長率% 122 120 105 75.6 44.4 33.7 30.9 26.7 21.7 19.0 18.3 16.6 15.3 14.8
注:養殖條件水溫28-31℃,室溫32-34℃,養殖密度3-5克時80-100隻/m2,40-50克,40-50隻/m2;90-100克 20-25隻/m2;150-200克 6-10隻/m2;每10天換水一次,投餌比4-2%.
從上表可以看出,隨著鱉月齡的增長,體重的凈增量越來越大,而增長速度卻逐漸下降.他們還發現雌雄鱉的生長也存在著差異,其表現為6月齡的雌鱉平均體重152克/只,略大於同月齡的雄鱉(144克/只),在月齡為7-9月,雌雄個體體重基本相等.但此後雄鱉月凈增量漸漸高於雌鱉,到14月齡雄鱉平均體重已超過雌鱉50克.
表1.11-2 雌雄鱉生長差異測定結果
月齡
體重(克)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雌
實測量
152 194 238 286 336 386 440 496 558
凈測量
42 44 48 50 50 54 56 62
雄
實測量
144 186 232 286 342 400 466 534 608
凈測量
42 46 54 56 58 66 68 74
在整個養殖過程還存在著鱉個體生長差異.在相同的養殖條件下,稚鱉經過6個月飼養,出池選別分養時測得體重與數量的百分比如下圖所示.
從動物生理學上我們已經知道,動物體內的酶的活性決定了該動物的攝食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對酶的研究結果表明,使動物體內消化系統的酶活性處於最佳狀態的溫度是30℃.實踐也證實了這一條結論.喻清明等人曾做過水溫變化對鱉生長影響的試驗,結果如下表.
表1.11-3 水溫變化對鱉生長的影響
體重(克/只) 放養 出池 凈增 日凈 餌料 病害
規格 規格 重 增重 系數 情況
28℃-30℃水溫 124 172 48 1.6 2.0 未發病
24℃-26℃水溫 122 130 8 0.26 4.2 因病用葯兩次
以上的結果是在相同飼養條件下進行的,投放大致相等的規格,經過一個月的飼養,水溫28-30℃養殖的鱉出池規格(172克/只)明顯高於飼養在水溫24~26℃的出池鱉的體重(130克/只)凈增重前者是後者的6倍,而後者餌料消耗高於前者兩倍,則後者還易發生病.據分析適宜鱉生活的18-25℃卻是最不宜鱉生長的溫度.在這個范圍內生活的鱉,活動能力雖很望盛需攝食能力卻不見增強,頻繁活動所消耗的體能得不到應有的補充更談不上積累.長期能量超額支出營養缺乏,體質下降,抗病力降低,發病率隨之升高.對生長極為不利,這是人工控溫養殖時應時刻關切的事.
在自然界,鱉達到性成熟的年齡因地而異,據有關資料表明,華北地區一般為5-6齡,湖南,江南,浙江,江蘇為3-4齡,福建,台灣為2-3齡即可性成熟.進入性成熟年齡的鱉只要水溫超過20℃即會發情交配,進行體內授精繁殖.交配多在水中進行,也有在池岸邊進行.交配後20天左右開始產卵.產卵的時間多在晚上20時至次日凌晨4時.產卵前雌鱉會爬上岸尋找砂質場地為產卵場並挖掘產卵坑,產畢會用後肢撥沙土將坑掩埋後離去.每次產卵數10至35不等,大多在25個左右.一年可產卵4~6次.卵為圓球形,少數為橢圓形,殼白淡黃色或灰白色.卵重3~5克.卵經2厘米左右,自然孵化時間視溫度高低而定:砂溫23℃時需80天,26℃時需55天,30℃時需50天左右.發育正常的鱉卵其動物極與植物極分界很明顯,植物極為色澤鮮艷的橙黃色.胚胎在動物極發育長大,血管鮮紅.發育晚期動植物界而消失,植物極轉而乳白色.卵殼上若出現裂紋須系稚鱉將破殼,新鱉即將誕生.
p.s.幼鱉有毒,不可食用。
⑥ 甲魚的膽在哪裡
甲魚膽在肝的右下面
⑦ 如何宰殺甲魚 圖解
(1)活殺
把活甲魚直接殺死,最好有兩人進行,因甲魚的全身都是寶,宰殺時應把它們分類清洗保存待用。所以,在宰殺時應按以下三個步驟:
①做好宰殺前的准備;快刀1把(割血管用),竹筷1根(讓甲魚咬住以便拉出頭頸),小瓷碗2隻,其中1隻內裝少許白酒(裝甲魚血用),還有1隻放少許干凈水(放甲魚內臟用),快剪子1把(剖腹),准備工作做好後就可按下面程序宰殺。
②將甲魚翻過身來,背朝地,肚朝天,當它將脖子伸到最長使勁翻身時,用手抓住其頸部(也有用竹筷引甲魚咬住後抓其脖頸),同時,把裝血的小碗放到跟前。
③一人戴手套抓住甲魚腹背,另一人用快刀在頸背(頭頸的背部為動脈血管)部割斷血管,然後把甲魚血控到小碗中並用竹筷攪動小碗中的血,在控血同時抓住甲魚腹背的人應把甲魚提起以利控血。
④殺好後到水龍頭把甲魚沖洗干凈,然後用快剪子剖腹,剖腹最好從側面把整個甲魚背部揭開,然後先摘去背部的肺臟(無用),再取出肝臟、心臟、腸道,如是雄的取出睾丸,如是雌的取出未成熟的甲魚蛋。然後,把這些內臟放入裝有水的小碗中另洗干凈。甲魚剖開去除腹中一切後,再把甲魚沖洗干凈。
⑤用鍋把水燒開,再把整隻甲魚在鍋中焯一下後取出,取出後剝去甲魚表皮就可。
⑥內臟洗凈後取出肝臟中的膽囊(膽囊可在燒制時捅破將膽汁灑入湯中以增加鮮味,也可把膽囊用白酒浸泡一下後內服,有清肝明目的作用)。
(2)死殺
把經過暫養的甲魚洗凈後用開水直接燙死,然後再去皮開膛,取出內臟。方法是用半盆燒至水溫80℃的熱水,將甲魚放在熱水中燙3分鍾,待表皮起皺後撈出,用手將甲魚全身的表皮輕輕撕去,再將甲魚清洗干凈。下刀從甲魚的裙邊底下沿周邊割開,將蓋掀起,去除內臟。死殺的好處是一個人也能進行,特別是殺甲魚的人不會被甲魚咬傷,殺起來也比較方便。缺點是這樣殺會把甲魚血淤在體內,略影響甲魚的口味(主要是在清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