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明上河圖》的背景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這幅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迷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霧,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令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有間"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裡船隻來往,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因狀若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或用竹篙撐,或用長竹鉤住橋梁,或用麻繩挽船,或忙著放下桅桿以順利通過橋拱。鄰船的人也指指點點像在大聲吆喝著什麼。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緊張議論,期盼大船順利通過。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的專門經營,還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賈、看街景的士紳、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乘轎的大家眷屬、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問路的外鄉遊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計描繪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卻並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於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無法不欽佩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
這幅是清明上河圖的仿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歷盡劫難的《清明上河圖》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塵埃歷盡———中國珍貴文物蒙難紀實》一書(山東畫報出版社),記述了《清明上河圖》歷盡劫難的遭遇。以下是摘自該書的部分內容。
奸臣嚴嵩奪畫釀冤案
嚴嵩是明代大奸臣之一。他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了大批書畫古玩。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二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忄予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忄予,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忄予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忄予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明代另一人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中卻是另一種說法:嚴嵩黨羽鄢懋卿總理淮、浙鹽政,胡宗憲總督吳、越兵事,他們都為嚴嵩搜羅名字畫。他們得知《清明上河圖》在已故內閣首輔王鏊家時,便去索購,但王家富甲一方,不為錢財所動。無奈之中,二人找嚴嵩府上裝裱匠湯臣商議,湯與當時鎮防薊州的王忄予素有來往,對王忄予之子世貞、世懋有仇,因此鼓動王忄予買畫,但王忄予亦購不來。湯臣便設計讓王忄予把蘇州人黃彪臨摹本買來獻嵩,又在嚴嵩高興時將真情告知,嚴嵩窘怒,遂殺王忄予。
清代人《清夏閑記》上又載:太倉王忄予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嚴嵩子嚴世蕃知道後強行索要,王忄予便送去摹本,當時湯臣恰好在旁。從前王忄予巡撫兩浙時,見湯貧困潦倒,便將他推薦給嚴世蕃。湯臣不思報恩,反想構陷王忄予以求發達,便對嚴雲:此畫他曾在王忄予家中見過,王忄予送來的是贗品,如若不信,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腳踏二瓦便可證實。嚴世蕃細看,果如其言,心中深恨王忄予。恰好此時俺答部進犯中原,王忄予為薊、遼總督,嚴嵩父子乘機將他害死。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王忄予改成了莫懷古。
以上幾種說法雖然各執一詞,但都與事實有些出入。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忄予買過「名畫」,王忄予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只是南方人「王」、「黃」不分,黃彪應是王彪而已。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度盡劫波終得歸宿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從那以後,這兒便成了它的最後歸宿地。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以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❷ 除曹植與甄宓的愛情外,《洛神賦圖》中還有哪些細節值得體味
美國的中國藝術品收藏素有「七大重鎮」之說。其中之一佛利爾美術館(Free Gallery)收藏中國藝術品近3萬件,僅中國古畫就有1200多件,其中85件為宋元珍品,所藏中國古畫數量為全美之最。然而,在創始人佛利爾的遺囑中規定,展品不得外借,也不得在他國進行展覽。故此國人至今仍對其較為陌生。
《畫中人:佛利爾的59幅中國人物畫》揭開了佛利爾美術館部分館藏精品的神秘面紗。本書精選包括《洛神賦圖》、《重屏會棋圖》、《睢陽五老圖》在內的佛利爾美術館藏的59幅人物畫一一分析。作者羅覃(Thomas Lawton)為佛利爾美術館前館長,雖為洋人,卻對館藏人物名畫用功頗深。本文為解讀《洛神賦圖》節選,他山之眼,精彩紛呈。
探索「畫外之音」:三國群雄逐鹿
《洛神賦圖》手卷取著名辭賦《洛神賦》之意繪制而成。《洛神賦》由曹操(155-220)的第三子、曹丕(188-227)的弟弟曹植(192-232)於222年作成。在一些早期有關中國畫的研究中,盡管研究者將這幅藏於佛利爾美術館的手卷與《洛神賦》聯系在一起,但他們仍然難以確切辨識手卷上所繪的故事。亞瑟·韋利是西方研究《洛神賦》與《洛神賦圖》關系的第一人,他用自己別具一格、優雅美妙的英文文筆翻譯了《洛神賦》的部分篇章。
簡單來說,《洛神賦》描寫了身居高位的男子與傾國傾城的洛神邂逅的故事,河神的絕世美貌使男子如痴如醉,但洛神最終離他遠去。同樣的主題最早出現在宋玉的《神女賦》中,在《洛神賦》的序中,曹植也承認《神女賦》是其靈感的來源。但《神女賦》僅以略帶情色色彩的「奪人目精」之美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而《洛神賦》的內容卻更加豐富,所體現的意義也更多層。作者用極具音韻美的語言將這個悲傷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詩人先是描寫了自己初見洛神的欣喜若狂,隨後又用抒情的文字描寫女神的美貌與魅力。而後詩人自然向女神表達愛慕之心,女神欣然接受,並指著深深的水流以為期待。這里標志著故事的轉折,詩人因內心憂郁遲疑而拒絕了女神,女神幻想破滅、痛苦萬分,在一群珍奇異獸和一行隨從的伴隨下悵然離開了。人去樓空、曲終人散,詩人滿懷惆悵與失落,結局令人心酸、動容。
佛利爾美術館藏《洛神賦圖》首段:洛神出場「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從另一層面來說,有些讀者將其視為一個道德故事。詩人失去的愛情源自其內心的遲疑與缺乏信任感。當然,換個角度看,這個愛情故事之所以成為悲劇,也是因為詩人與洛神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沉浮於世,另一個深處「潛川」,「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此外,《洛神賦》還有些自傳式的隱喻。曹植少時與曹丕兄弟反目,而這種惡劣的關系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善。年幼時,曹植愛上甄氏,其父是當時河南省上蔡地區的地方官。後來該女子嫁於東漢著名軍閥袁昭的兒子袁熹。曹操擊敗袁昭後,將甄女許配給兒子曹丕。220年曹丕繼位為魏文帝時,甄氏被封為甄皇後,她為曹丕生育了一兒一女——兒子是227年繼位為魏明帝的曹?保???嵌?綣?鰲:笳縭鮮С瑁??21年被處死。
222年曹植回到洛陽,曹丕將甄皇後的遺物玉縷金帶贈予曹植,這令曹植傷心感懷。《洛神賦》正是由這段不倫之戀加工而成的寓言故事,也或許有招魂之用。在《洛神賦》的序中,曹植並未揭露真相,毫無疑問,他無法這么做。據《文選》(卷十九)注釋記載,《洛神賦》原名為《感甄賦》,後魏文帝之子魏明帝為避母名諱,下令將其名改為《洛神賦》。
佛利爾美術館藏《洛神賦圖》第二段:詩人向洛神表達仰慕之情。
由題跋觀遞藏
在任何探討中國人物畫的文本中,顧愷之都被認為是偉大的先驅者之一。現藏於佛利爾美術館的《洛神賦圖》和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女史箴圖》都被認為是顧愷之風格最好的代表作。盡管這兩幅作品都被認定為顧愷之所生活時代的作品的早期摹本,但是在古籍中,這兩幅作品是直到宋代才與顧愷之聯系在一起的。
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的《洛神賦圖》並不完整,可能不及原作長度的一半。現存的《洛神賦圖》開篇就已達到了故事的高潮。詩人已拒絕了洛水女神,女神發出凄厲的叫聲,招來許多隨從陪同自己離開。在該手卷的最後一部分,詩人坐在山水背景中的一個高台上,他身旁點著蠟燭,顯然當時天色已晚。
本卷最早的題跋出自董其昌:
內府所藏,大都無前人題跋,蓋進御時剪去,恐有國諱或不盡作莊語故耳。此朱成國(明朝)時,尚方給以代官俸者。卷首有「顧愷之《洛神圖》」標目,輾轉至予手失之;乃李伯師(李公麟)家藏,「洗玉池」「隴西」圖款可辨也。顧長康(顧愷之)畫,海內惟此卷與項氏《女史箴》(《女史箴圖卷》),真名畫之天球、赤刀也。董其昌題。
佛利爾美術館藏《洛神賦圖》董其昌題跋
第二則題跋如下:
此卷畫之高名,不待贊嘆;顧無唐宋人題識,香光(董其昌)所鑒自不誣。然余考張懷?《畫斷》所載虎頭(顧愷之)畫約三十通,無《洛神圖》;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所載十七卷(顧愷之作),亦無之;《宣和畫譜》所載九卷有《女史箴》,亦無此圖。然則香光所指內府,並唐宋而言之,而《貞觀畫史》卻有晉明帝《洛神賦圖》,豈本為晉明帝而或傳為虎頭耶。卷首有梁蕉林(梁清標)題簽,亦指為愷之,後人固毋庸異議矣。光緒丁未(1907)三月,宜都楊守敬。
楊守敬是著名的藏書家,曾於1880至1884年間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工作。其餘的題跋僅簡單陳述了李葆恂於1907年12月16日欣賞過該畫;犬養(1855-1932)於1907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間見過此畫;野野村金作拜觀,小田切萬壽之助(1868-1934)敬觀,1910年實相寺貞彥同觀,宣統二年二月(1909年12月22日至1910年1月19日之間)宿遷黃以霖觀。
佛利爾美術館藏《洛神賦圖》題跋
最早確切地將顧愷之與《洛神賦圖》聯系在一起的,是王惲(1227-1307)編寫的《書畫目錄》,其序寫於1276年。此書是王惲根據自己所見元代皇室收藏寫成的。另一個將顧愷之與《洛神賦圖》聯系在一起的是湯??的《畫鑒》,這部著作可追溯到約1350年。17世紀以後,有關《洛神賦圖》的記載便更為頻繁地將其視為顧愷之所作了。
有關顧愷之的記載十分全面,從其生平到其性格秉性,因此,既然在古籍中並無充足的信息支持,那麼將《洛神賦圖》視為他的作品便不太合理。因此,《洛神賦圖》不應被定為「四五世紀後顧愷之所作」,而應為「四世紀後作品」。而具體論及佛利爾美術館的那件藏品,它不該是「承襲顧愷之風格之作」,而是「沿用晉代畫風之作」。
正如楊守敬指出,司馬紹(299-325)是《洛神賦圖》的第一位創作者。司馬紹於322年至325年繼位為晉明帝,因此他生活的年代比顧愷之早幾十年。傳統上認為,司馬紹曾潛心研究王翼的畫作,而早期文本中記載的司馬紹畫作名稱也顯示出他曾繪制佛教主題畫、人物畫和敘事手卷。《貞觀公私畫史》以及《歷代名畫記》都將《洛神賦圖》歸入司馬紹名下。
司馬紹生活的年代比曹植僅晚一個世紀,因此當時《洛神賦》可能還被認為是嶄新的、易引發共鳴的主題。對晉代畫家來說,描繪《洛神賦》中大篇幅想像而出的大群人像、各類的神秘生物和變幻萬千的風景是極大的挑戰。無論繪制《洛神賦圖》的先驅者為何人,他的作品中幾乎每個細節都被後世的畫家忠實地模仿、鮮少被改動,其影響力之深遠由此可見。
佛利爾美術館藏《洛神賦圖》第三段:洛神乘雲車離去。
爬梳「一圖多面」
《洛神賦圖》仍有多幅存世。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一幅手卷前已提及,該畫記載於《石渠寶笈》,被認為出自顧愷之之手。據其條目所注,手卷後有金章宗四印。畫作後五篇跋分別為:趙孟1299年題、李?(1245-1320)1307年題、沈度(1357-1434)1417年題、吳寬(1435-1504)1407年題、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1741年題。該畫為絹本設色,25.5厘米寬、541.5厘米長。除有一部分缺失外,整篇畫作完好無損。所缺部分為詩人將玉佩贈予女神表達愛慕之意。馬采書中記載第五張圖的突兀轉折,可以驗證圖畫有缺。
佛利爾美術館藏《洛神賦圖》末段:詩人在洛水邊等待到天明,流連忘返
據《石渠寶笈》所記載,另一幅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洛神賦圖》為絹本設色,寬45.4厘米,長1091厘米。每部分畫作後都配有《洛神賦》中一段文字。《石渠寶笈》的編者將此畫認定為「唐代匿名畫家所作《洛神圖》」。潘天壽《顧愷之》(上海,1958,第28頁)中也提及此畫。
另一《洛神賦圖》藏於遼寧省博物館(見於《遼寧省博物館藏畫集》,1-12)。《石渠寶笈三編》將該手卷記為「顧愷之《洛神賦圖》的宋代摹本」。該畫為絹本設色,寬24.2厘米、長606厘米。作品分為22個部分,每部分畫作後都配有《洛神賦》中一段文字。手卷開篇以及詩人拒絕洛神「潛川」請求前的一部分都缺失不見。跋作於1643年,出自王鐸(1592-1652)之手,後有兩印。1786年乾隆為其作跋,《石渠寶笈》的編者也為其作跋。遼寧藏手卷引首為梁清標(1620-1691)所寫,表達該畫為顧愷之所作、書法出自王獻之(344-388)之手、卷後有宣和與紹興內府印。手卷後還有項元汴(1525-1590)、葉鈳、梁清標印。
大村西崖編纂的《文人書選》(1921-1922)曾提及另一幅《洛神賦圖》。大村西崖認為該畫為「《洛神賦圖》的唐代摹本」,且質量不高。該畫僅有三個支離破碎的片段刊印於《中國名畫集》中。
台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名畫三百種》)也藏有《洛神賦圖》殘卷。大英博物館所藏的一幅畫還未對外公布。
(張雨婷對此文亦有貢獻)
書名:畫中人:佛利爾的59幅中國人物畫
作者:羅覃(Thomas Lawton)
譯者:洪凱倫陸夢嬌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❸ 韓熙載夜宴圖鑒賞,感受,什麼之類的,幫忙湊夠100字就行了,不要太多.
韓熙載夜宴圖,由於顧閎中觀察細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把官居中書舍人的韓熙載縱情聲色,歡宴達旦的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活脫絹上。以致在這幅巨作中,四十多個神態各異的人物,雖一再重復出現,而面目始終保持統一,但性格突出,神情變化多端。《夜宴圖》從一個側面,十分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夜宴圖》全卷以手卷形式,一共用五個場景--琵琶獨奏、六么獨舞、宴間小憩、管樂合奏、夜宴結束,描繪了整個夜宴的活動內容。在場景之間,畫家非常巧妙地運用屏風、幾案、管弦樂品、床榻等之類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連接性,又有彼此分離感;既獨立成畫,又是一幅畫。實際上,它不僅僅是一張描寫韓熙載私生活的圖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個特定的時代風貌。
❹ 五牛圖有什麼意義,象徵著什麼
五牛圖的五隻牛含有美好的寓意:第一頭是拓荒牛,第二頭是好運牛,第三頭是招財牛,第四頭是旺家牛,第五頭是如意牛。帶幅五牛圖回家,相當於把勤懇、好運、財氣、運氣、如意帶回家! 五牛戲水圖有很好的開運祈福調理風水的作用,五牛戲水在風水上有牛市的意思。
牛是興旺的象徵,寓意事業興旺,財源不斷。這幅五牛戲水圖適合掛在很多地方,家裡、客廳里、書房裡、辦公室、賓館、酒樓、會議室等等都很適合掛五牛圖,而且這幅五牛戲水圖為真人全手繪作品,也很適合作為贈送友人或個人收藏品賞。
(4)手卷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藝術鑒賞
主題
有專家考證,韓滉的《五牛圖》滲透著濃厚的個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勞、溫順的牛的品性,表達愛同忠君的真情實感。而史書中記載,韓滉就任宰相期間,非常注重農業的發展,他以牛為畫題,也很可能是含有鼓勵農耕之意。
形象
《五牛圖》中所繪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
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細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舔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外,別無其他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技巧
在技巧的運用上,畫家用粗壯有力的墨線勾勒牛的輪廓,表現出牛的強健、沉穩和行動遲緩.尤其是對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部位的著意渲染,更凸顯出牛有力勁健的筋骨和質感真實的皮毛,畫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點,兩頭深褐色和二三頭黃色,代表著最典型的牛的毛色,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卻給人豐富多彩的感覺。
「點睛」是牽動全局的關鍵,畫家將牛眼適當誇大,著意刻畫,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的五牛。
構圖
此圖作為手卷式組畫,以牛為表現對象。由於沒有背景襯托,在構圖型的安排上確實很費斟酌,要表現得非常具有特色,很不容易。畫家在構圖處理上通過左右對稱的形式,則較為很好地處理了這一問題。
他將中間一青牛畫成正面形象,使青牛直接對向觀眾,視角獨特,形成畫面的中心,兩面各安排兩牛,呈對稱形狀向左右兩方延伸,五頭牛也可以相互緊密聯系起來,五頭牛既是單一的個體,相互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系,由之構成了一個非常和諧的統一整體。
五頭牛雖是平行排列於畫面上,但通過它們的昂首、低頭、回眸左右顧盼的動態特徵,使畫面不顯得呆板,於彼此呼應聯絡中而見構圖的微妙變化,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構圖呆板的問題,創構出了極為很好的手卷式畜牛組畫的構圖樣式。
《五牛圖》打破了漢代只畫牛側面和平面的裝飾性格局,生動地表現了牛的各種動態。尤其是中間一頭牛,正對觀畫者,角度獨特,由於畫家准確畫出了牛的透視關系,立體感強,因此也是形神畢具。
❺ 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1101年—1124年,張擇端在宋徽宗趙佶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當時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
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
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5)手卷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作者採用散亂透視法,以長篇形式將復雜的風景融入統一多變的畫面中。畫中所畫的城與城的橋屋之間的距離有高有低、草樹牛和驢的大小、家的走工、船車的旅程、所有這些都完成了他們的禮儀,不能被計算在內。
場景廣闊,內容極為豐富。全畫宏偉,構圖嚴謹,筆法工整。它充分體現了畫家在社會生活中的深刻洞察力和精湛的藝術表現。
《清明上河圖》不僅是一幅偉大的寫實繪畫藝術瑰寶,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等詳細意象的第一手資料。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學價值。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的表現手法,都使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的經典。
❻ 五牛圖的構圖是什麼形式
五牛圖構圖形態以左右對稱形態為主。
這幅畫作為一幅手卷式的組畫,以牛為表現對象。因為沒有背景的襯托,在構圖的布置上確實很費心思,要表現出很特別的特點來,很不容易。畫家通過左右對稱的形式,在構圖處理上更好地處理了這個問題。他將中間一青牛畫成正面形象,讓青牛直接向觀眾看齊,視角獨特,形成畫面中心,兩邊各安排兩頭牛,呈對稱形狀向左右兩側延伸,五頭牛也能相互緊密聯系,五頭牛既是單個個體又有緊密聯系,由此構成了一個非常和諧的統一整體。五頭牛雖然是平行排列在圖片中,但通過它們昂首挺胸、低頭回眸左右看望的動態特徵,讓圖片不顯得呆板,在對方呼應中看到了構圖微妙變化,從而有效解決了構圖僵硬問題,創造出極佳手卷型畜牛組畫的構圖樣式。
《五牛圖》打破了漢代僅畫牛側、平面的裝飾性格,將各種動感呈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中間一頭牛,正對著觀察者,角度獨特,因為畫家精準地畫出了牛的透視關系,立體感強,所以也是形神兼備。
延伸材料: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 該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中的五頭牛從右到左一字排開,各有各的樣子,姿態相似。一俯首吃草荊棵蹭癢,一翹首前仰緩步前行,一縱峙而鳴,一回首舐舌,一絡首而立。整幅畫面除了最後一個右側有小樹,其餘都沒有任何背景,所以每隻牛都能獨立地成為一個章節。
《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其中有幾幅唐代傳世紙綢畫作品真跡,也是現存最為古老的中國畫。
創作背景:
在唐代初期,以牛、馬為主要表現對象的創作者逐漸增多,到了中晚唐時期,很多畫家都以畫牛、馬而聞名。《五牛圖》傳說是韓祚在旅行時見證了田野里的耕牛畫面,韓吒看到幾頭耕牛低著頭吃草,一個牧童騎著小馬背吹笛子,愜意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寫下了一幅耕牛的畫面。韓滉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最後繪制出了不同形狀的五頭牛,並將其命名為《五牛圖》。
主題:
有專家考證,韓滉《五牛圖》滲透著濃厚的個人情懷,五牛寓意自己兄弟五人,用任重、勤勞、溫順的牛性格表達愛同中君子之情。而史書中記載韓旃在任宰相期間,非常注重發展農業,他以牛為畫題,也很有可能是含鼓勵農耕的意思。
形象
《五牛圖》中所繪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視,或昂首闊步,動感十足。可貴之處在於,畫面上沒有背景的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若不是仔細觀察,對牛身上的造型描繪有著十足把握的話,那就是萬不敢涉及到這幅畫風險。勾勒牛線雖然簡單,但畫出來的筋骨卻轉折得很到位,牛嘴鼻子上的絨毛細膩而細膩,目光炯炯地看著牛兒們溫順而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年代,用牛進畫有著很大意思。
畫中的5頭牛「左右為一」,各有各的樣子,各有各的姿態。一荊棵蹭癢,一翹首前仰,一縱峙而鳴,一回首舐舌,一絡首而立。整幅畫面除了最後一棵小樹,其餘都沒有任何背景,每隻牛都能獨立地成為一個章節。
技巧
在技法上,畫家用粗壯有力的墨線勾勒出牛身的輪廓,表現出牛身的強健、沉穩和行動遲緩。尤其是對於牛眼、鼻子、蹄尖、毛須等部位的注意渲染,更加突出了牛身上有力氣、有質感的肌肉和真皮,畫面在色彩上也很特別,深棕黃黑白,代表牛身上最典型的毛色,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但給人以豐富多彩的感覺。
「點睛」是牽動大局的關鍵所在,畫家將牛眼適當地誇張、注重刻畫,使五頭牛眸亮得有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五牛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深邃而又神秘,把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畫家以繪牛眼和周圍皺紋為主,還用尖銳細膩的筆觸,細致地描繪了五牛眼睛邊緣睫毛,通過細節刻畫,將每一頭牛的個性強調得淋漓盡致,讓它們鮮明地展現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眾們分明能夠感受到這5頭牛不僅有生活、有情懷,還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就是人格化的五頭牛。
❼ 清明上河圖的背景資料
《清明上河圖》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這幅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迷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霧,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令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有間"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裡船隻來往,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因狀若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或用竹篙撐,或用長竹鉤住橋梁,或用麻繩挽船,或忙著放下桅桿以順利通過橋拱。鄰船的人也指指點點像在大聲吆喝著什麼。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緊張議論,期盼大船順利通過。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的專門經營,還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賈、看街景的士紳、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乘轎的大家眷屬、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問路的外鄉遊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計描繪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卻並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於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無法不欽佩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
這幅是清明上河圖的仿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歷盡劫難的《清明上河圖》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塵埃歷盡———中國珍貴文物蒙難紀實》一書(山東畫報出版社),記述了《清明上河圖》歷盡劫難的遭遇。以下是摘自該書的部分內容。
奸臣嚴嵩奪畫釀冤案
嚴嵩是明代大奸臣之一。他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了大批書畫古玩。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二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忄予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忄予,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忄予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忄予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明代另一人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中卻是另一種說法:嚴嵩黨羽鄢懋卿總理淮、浙鹽政,胡宗憲總督吳、越兵事,他們都為嚴嵩搜羅名字畫。他們得知《清明上河圖》在已故內閣首輔王鏊家時,便去索購,但王家富甲一方,不為錢財所動。無奈之中,二人找嚴嵩府上裝裱匠湯臣商議,湯與當時鎮防薊州的王忄予素有來往,對王忄予之子世貞、世懋有仇,因此鼓動王忄予買畫,但王忄予亦購不來。湯臣便設計讓王忄予把蘇州人黃彪臨摹本買來獻嵩,又在嚴嵩高興時將真情告知,嚴嵩窘怒,遂殺王忄予。
清代人《清夏閑記》上又載:太倉王忄予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嚴嵩子嚴世蕃知道後強行索要,王忄予便送去摹本,當時湯臣恰好在旁。從前王忄予巡撫兩浙時,見湯貧困潦倒,便將他推薦給嚴世蕃。湯臣不思報恩,反想構陷王忄予以求發達,便對嚴雲:此畫他曾在王忄予家中見過,王忄予送來的是贗品,如若不信,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腳踏二瓦便可證實。嚴世蕃細看,果如其言,心中深恨王忄予。恰好此時俺答部進犯中原,王忄予為薊、遼總督,嚴嵩父子乘機將他害死。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王忄予改成了莫懷古。
以上幾種說法雖然各執一詞,但都與事實有些出入。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忄予買過「名畫」,王忄予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只是南方人「王」、「黃」不分,黃彪應是王彪而已。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度盡劫波終得歸宿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從那以後,這兒便成了它的最後歸宿地。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以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❽ 清明上河圖的內容是什麼
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作.縱24.8cm,橫528cm。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游學,後習繪畫,尤喜畫舟車、市橋、郭徑,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圖》是他的代表作,曾經為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縱24 8厘米,橫528 7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著「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塵埃歷盡———中國珍貴文物蒙難紀實》一書(山東畫報出版社),記述了《清明上河圖》歷盡劫難的遭遇。以下是摘自該書的部分內容。
奸
❾ 簡述《清明上河圖》的藝術成就。
《清明上河圖》的藝術成就:
1、作品體現了我國民族繪畫的優秀傳統和中國古代畫家「目識心記」深厚的默寫功能。
2、線描技法已臻和諧完美的高水平。突出地體現了我國古代繪畫以線造型的技法特色。
3、是人物刻劃、景物描繪達到形神畢肖、生動准確的神品之作。
4、是中國畫傳統的「散點透視」的布局的典型。
5、是界畫、山水、人物融為一體的以工帶寫,以寫潤工的典範。
6、是顯示畫家高度的組織技巧和概括現實生活能力的範例。
7、是研究宋代社會的綜合形象史料。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
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錯落有致,同時又具有情趣。
(9)手卷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清明上河圖》創作背景:
公元十世紀後期,趙匡胤統一中國,建立了北宋皇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實行了中央集權,經濟上發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農業上注重了精耕細作、使用良種;陶瓷、紡織等手工業產品聞名於世,暢銷國外;
火葯、指南針、活字印刷術三大發明等科學技術使對外貿易和城市經濟空前繁榮,城市集鎮不斷出現,並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當時的京城汴梁則更顯繁華。但北宋後期各代皇帝為求苟安(亦稱偏安),向遼國接受屈辱的澶淵之盟。給西夏納「歲幣」。
向金割地、納銀、貢絹,宋徽宗時期則更甚,雖聯金滅了遼國,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為求苟安,主張議和投降,罷免了主戰派將領。終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虜,北宋王朝被滅亡。張擇端生活在北宋末期。皇帝宋徽宗趙佶雖昏庸腐朽,卻是一個出色的畫家。
在位期間是宋代畫院的極盛時期。招錄了不少有才華的畫師入畫院供職。宋徽宗很注重寫生,他詔令翰林畫院的畫師都要寫生。張擇端根據京城汴梁繁華的集市貿易與街景寫生而創作了蜚聲世界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作者簡介: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邪東武人。北宋著名畫家。他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世界名畫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
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他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中國古代的藝術珍品。《清明上河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另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委託之作,該作品已經轉到天津博物館。《清明上河圖》尚存,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不只繼承發展了久已經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尤其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