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右小腦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鹿晗漫畫圖片頭像高清 2024-12-26 13:04:53
三年前圖片恢復軟體 2024-12-26 12:55:38
演員自我修養圖片素材 2024-12-26 12:44:37

右小腦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07 18:49:30

⑴ 大腦和小腦分布在哪裡

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別有運動區、體覺區、視覺區、聽覺區、聯合區等神經中樞。由此可見,大腦兩半球是對稱的。
小腦主要的功能是協調骨胳肌的運動,維持和調節肌肉的緊張,保持身體的平衡。小腦位於大腦半球後方,覆蓋在腦橋及延髓之上,橫跨在中腦和延髓之間。

⑵ 小腦在哪,請給我准確的位置圖片OK

小腦在大腦半球後方,也就是在你的後腦部位

⑶ 人腦功能區的分布,功能區的位置和功能,求詳解

人腦由大腦、小腦、間腦、腦干組成。其中: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也是腦的主要部分。分為左右兩個大腦半球,二者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相連。

腦干(brainstem)上承大腦半球,下連脊髓,呈不規則的柱狀形。經由脊髓傳至腦的神經沖動,呈交叉方式進入:來自脊髓右邊的沖動,先傳至腦乾的左邊,然後再送入大腦;來自脊髓左邊者,先送入腦乾的右邊,再傳到大腦。腦乾的功能主要是維持個體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體溫、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與腦乾的功能有關。

小腦(cerebellum)位於大腦及枕葉的下方,恰在腦乾的後面,是腦的第二大部分。小腦由左右兩個半球所構成,且灰質在外部,白質在內部。在功能方面,小腦和大腦皮層運動去共同控制肌肉的運動,籍以調節姿勢與身體的平衡。

前腦(forebrain)屬於腦的最高層部分,是人腦中最復雜、最重要的神經中樞。前腦又分為視丘、下視丘、邊緣系統、大腦皮質四部分。

(3)右小腦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人類左側大腦皮層在語言活動功能上占優勢的現象,雖然與一定的遺傳因素有關,但主要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這與人類習慣運用右手進行勞動有密切的關系。

由於左側大腦半球在語言活動功能上占優勢,因此一般稱左側半球為優勢半球或主要半球,右側半球為次要半球。但是研究指出,右側半球也有其特殊的重要功能。

⑷ 左腦是大腦的那個位置右腦是大腦的那個位置告訴好嗎

你是否左右為「囊」?

大腦就是你自己的智囊。科學研究證明,大腦分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管人的右邊的一切活動的,一般左腦具有語言、概念、數字、分析、邏輯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邊的一切活動的,右腦具有音樂、繪畫、空間幾何、想像、綜合等功能。

人的左右半腦是不平衡發展的,統計顯示,絕大多數人是左腦發達(其中大約一半的人比較均衡一些)。全球有10%的人是左撇子,即右腦比較發達。而左右腦的發育程度不同,隱含了你的很多特質和天賦的秘密:

理解數學和語言的腦細胞集中在左半球;發揮情感、欣賞藝術的腦細胞集中在右半球。

右半腦發達的人在知覺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強一些;而且知覺、空間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強一些。在各種動作上相對更敏捷一些。

右腦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性思維。右腦不拘泥於局部的分析,而是統觀全局,以大膽猜測跳躍式地前進,達到直覺的結論。在有些人身上,直覺思維甚至變成一種先知能力,使他們能預知未來的變化,事先做出重大決策。

左腦的記憶迴路是低速記憶,而右腦的是高速記憶,左腦記憶是一種「劣根記憶」,右腦記憶則讓人驚嘆,它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處理簡單的語言問題時人們左腦相對活躍;左腦發達的人處理事情比較有邏輯、條理。

左腦發達在社交場合比較活躍,善於判斷各種關系和因果。

左腦發達善於統計,方向感強。

左腦發達善於組織。

左腦發達善於做技術類、抽象的工作(如電腦編程)。

男性是根據右腦和左腦各自不同的分工來使用大腦的;相比之下,女性卻可以同時使用左腦和右腦。

男性和女性大腦的最大區別主要是大腦皮層的構造不同。女性大腦的溝通交流能力特別發達,她們細致、敏感,能夠通過察言觀色來了解對方的心理,直覺也很靈敏。從構造上看,女性左右腦的腦梁部分粗於男性,因此左右腦可以順利地同時使用。

多數男性方向感天生就比女性強。

男性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遠遜於女性。

……

你開始感興趣了———你急於想知道自己是左腦發達還是右腦發達,或者是個「左右為囊」的人,是不是?那麼,我們一起來做一下測試題:

測 試:

你是「左傾」還是「右傾」?

1.對於化妝和發型,你會:

A. 嘗試各種造型

B. 有時會試著改變

C. 幾乎從不改變

2.在急需決斷的時候,你會:

A. 憑直覺決定

B. 小事當機立斷,大事認真思考

C. 左思右想,難以決斷

3.正在制定旅行計劃,你會:

A. 渴望冒險,不怕危險

B. 一般不會冒險,但也會根據周圍的意見,做適當改變

C. 經過了曾經的失敗,要慎重製定計劃

4.閱讀《李嘉誠傳》時,你會:

A.「事實是這樣嗎?」心存疑問

B.覺得就是如此,偶爾有疑問

C.不抱任何猜疑

5.公司安排Tony到你的部門,人力資源部提醒你注意這個人(某些方面),你會:

A. 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接觸後,再判斷

B. 稍有戒備之心

C. 表面正常,內心卻非常戒備

6.查閱數碼相機使用說明書時,你會:

A. 只看必要的地方

B. 從頭到尾粗閱一遍

C. 從第一頁開始仔細閱讀

7.和朋友看電影時,你會:

A. 坐右邊

B. 坐左邊

8.你擅長:

A.語文

B.代數

9.看展覽時,你會:

A. 依照喜好,喜歡的才看

B. 依次看

10.從事於熱衷的活動時,你會忘記工作嗎?

A. 是

B. 否

測試結果

前6題,選A得5分,選B得3分,選C得1分,後4題,選A得3分,選B得1分。

答 案

30分以上:右腦型。

29分以下:左腦型。

分數越大或越小,傾向越明顯;接近30,就是「左右為囊」。

現在告訴你最初題目的答案:如果有人在後面叫你,你經常(無意識地 )左轉身,那麼,你通常是右腦發達的「左傾分子」;右轉身,則通常是左腦發達的「右傾分子」。如果比較平均,那你就是走「中間路線」。

「看,財富就在右方!」

多數人必然是「向右轉」的。Jeilon不主張你放棄深入開發自己的「優勢腦域」,而去開發自己的「弱勢腦域」。例如,如果你在學校讀書,數學特別佳,語文總是很差,我主張你讓語文及格就可以了,而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數學上,考個100分。這樣,你通常綜合成績在160分以上;如果你非要把語文提高到80分不可,可能你投入大量的時間,考試時基礎題做得比以前好,但是作文並不能得高分,結果你還是很難達到80分,糟糕的是,你的數學成績由此受到影響,通常你的綜合成績就低於160分,你常常倍受打擊,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方面突出,結果慢慢變得缺乏自信。你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天生左右半腦平衡的人,通常成績都是很好的,他們通常成為MBA等「挑水」能力很好的人;不過,你會發現,很多優秀的社會學家、政治家、企業家,他們都是「左傾」或是「右傾」分子(右腦發達居多),這是因為他們傾向一個「極端」,自然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盡管他們不一定都去「挖井」,但他們往往能令別人為自己「挑水」。而左右半腦都特別發達的人,通常是空前絕後的天才。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全腦」型的人,他高度發達的左腦,使得他能洞穿很多人們認為很抽象的東西,而他能用形象(右腦功能)來解釋和理解它;他聰睿的右腦,又使得他作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的同時,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小提琴家。

不過,話說回來,人類自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以來,還沒有一個年代和國家的教育體製做到這一點。所以,學校希望你成為一個數學天才,同時不允許你語文50分,你也沒辦法。我想,像凡·高這樣的人如果參加高考,除了美院(因為不考數學),也許永遠考不上大學。這是畸形體製造成的悲哀!所以,雖然我不主張左腦好的人去做右腦才能擅長的工作,不過,因為「物以稀為貴」,對於90%左腦相對發達(其中左腦特別發達的,其實也只是10%)的人,為尋求才智發揮的平衡,社會主張他們開發右半球,筆者這里也簡略提供鍛煉右腦的一些方法:

經常聽音樂,並且閉上眼睛去想像音樂旋律中感受到的情景圖像。

看小說不要只是文字理解,要鍛煉自己在頭腦中形成畫面(例如武俠小說的刀光劍影)。

鍛煉你的嗅覺。經常猜你聞到的東西是什麼,並且感覺一下。

上班時,別老悶頭忙工作,觀察一下老闆和同事的臉色,看看誰心情不佳,或者焦慮不安(這同時對你處理辦公室里復雜的人際關系有幫助)。

有時間就去做運動。滑旱冰、打保齡球、游泳都是鍛煉右腦的良好途徑。

用左手拿杯子、刷牙……可以一隻手、腳做的事,盡量用左手。

學習畫畫、設計(例如插花),做一些和色彩搭配有關的游戲,做一些需要想像,特別是空間和情景想像的東西。

下面提供兩個小資料,可能對你了解大腦結構,從而為下一步找出自己的最佳潛能區有幫助。隨後,我將進一步告訴你如何具體找出自己的最佳潛能區。

小資料1:

剖開你的大腦

人類有一雙任何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靈巧雙手,但每人對兩只手的使用概率並不相同。大多人習慣於用右手,只有少數人對左手使用有所偏愛。為此,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調查,發現人類中有10%是左撇子,而且這種有趣的生理現象僅限於人類之中。在動物身上不存在,即使在與人類親緣關系最接近的靈長類動物中,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也幾乎相等。那麼,究竟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對人類生存適應更有利?究竟誰更聰明一些呢?長期以來,這個不解之謎一直使科學家們感到困惑。

一本叫《左撇子的神奇世界》的書指出,左撇子是一個盛產天才的群體。從拿破崙、柯林頓到本·拉登,從牛頓、愛因斯坦到比爾·蓋茨,從卓別林、瑪麗蓮·夢露到趙本山,都是左撇子。左撇子在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其實遠遠高於他們在人口中的比例。並且指出,左撇子之所以能成為天才的象徵,是因為他們長於右腦思維。那麼,長於右腦思維的左撇子是否真的比大多數右撇子的人更聰明一些呢?就大腦的左右分工以及左右腦交互控制對側肢體的情況來看,左撇子應當更聰明一些,但實際情況比人們想像的要復雜得多。

研究發現左撇子形成於胎兒發育早期,形成左撇子與右撇子的幕後操縱者是基因。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人們認為左撇子是一種不正常的生理現象,甚至把它看成是一種疾病。以為這是由於產婦遇到難產時,嬰兒的左側大腦受到了損害,使嬰兒在以後的生長過程中經常地使用左手。因此,凡是左撇子者往往伴隨有口吃和智力遲鈍的現象。

但事實證明情況並不完全如此,人們發現周圍的許多左撇子,不僅沒有口吃和智力遲鈍,恰恰相反,他們智慧過人,才華出眾。特別是在一些需要想像力和空間距離感的職業中,左撇子者很多都是最優秀的人才。為此,一組美國生理學家對美國一所建築學院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結果發現,整個學院的教授有29%是左撇子,而且在准備應考博士或碩士學位的優秀學生中,左撇子者佔23%。除此以外,幾位從事神經生理學研究的法國專家對優秀運動員經行了類似的調查,他們發現世界上4名最佳網球選手中有3名是左撇子,法國擊劍隊的15名男女隊員中,有8名是左手選手。

近來,英國科學家對胎兒的超聲波掃描表明,人成為「右撇子」或「左撇子」的傾向,在胎兒發育早期就形成了。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000個胎兒進行了超聲波掃描。他們發現,這些胎兒在發育到15周的時候,有90%會吸吮右手大拇指,只有10%吸吮左手大拇指。

研究人員對其中75個胎兒進行了跟蹤調查,他們中的60個偏好吸吮右手,15個偏好吸吮左手。在這些胎兒出生後成長到10—12歲時,研究人員發現,60個在胎兒階段吸吮右手的孩子習慣用右手;而在15個吸吮左手的胎兒中,有10個仍舊習慣用左手,另外5個則變成「右撇子」。

那麼,為什麼大多數人天生是右撇子,而少數人天生就是左撇子呢?美國癌症研究所專家克拉爾研究認為,人體內可能存在著某個能控制人的偏手傾向的基因,這種基因能導致人們更習慣於使用右手或左手。克拉爾曾在人群密集的機場、超市對人的頭發旋轉方向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95%的「右撇子」頭發都是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左撇子及左右手都很靈活的人,頭發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各佔一半(禿頂或長發者不計)。

由於右半腦控制左側肢體運動,所以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左撇子在知覺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強一些。

在對大腦結構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兩半球對肢體的運動是交叉控制的,即左半球控制右側肢體運動,右半腦控制左側肢體運動。這一結論的最早提出是美國傑出的神經生理學家斯佩里,他通過對裂腦人的大量實驗後認為,大腦的兩側半球在功能上顯著不同。一般左腦具有語言、概念、數字、分析、邏輯推理等功能;右腦具有音樂、繪畫、空間幾何、想像、綜合等功能。左腦和右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正常人的心理活動,是左腦和右腦「分工合作」的結果。斯佩里這一研究榮獲1981年度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在學術界產生重大影響。

在斯佩里研究的基礎上,一些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大腦兩半球經胼胝體,即連接兩半球的橫向神經纖維相連。胼胝體負責大腦兩半球之間的神經信息傳導。左撇子的大腦特點是,他們的胼胝體更發達。相信左撇子更聰明的一派學者認為,人們肢體運動的偏向,自然會刺激相應半球的大腦發達,從而對人的各種能力也就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由於左撇子多用左肢,右半腦接受的刺激相對多一些,使左撇子帶有右腦思維的傾向。所以相對而言,左撇子的知覺、空間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強一些。胼胝體的發達,也使左撇子在各種動作上 相對更敏捷一些。這一切確確實實在許多卓越的左撇子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那麼,右腦究竟有哪些神通呢?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教授阿格指出:右腦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性思維。右腦不拘泥於局部的分析,而是統觀全局,以大膽猜測跳躍式地前進,達到直覺的結論。阿格教授調查了美國2000家成功的大公司經理,發現他們中多數人具有較好的右腦直覺思維能力,在有些人身上,直覺思維甚至變成一種先知能力,使他們能預知未來的變化,幫助企業做出重大決策。

不過,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情報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斯科特運用腦電波來研究左腦主導和右腦主導的區別,發現實際情況並不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絕對。

美國加州大學神經生理學家瑪佐塔運用更先進的PET(電子層面X線照相術)研究人們左右腦的活動情況,發現處理簡單的語言問題時人們左腦活躍;欣賞音樂時右腦活躍。但一遇到處理稍微復雜的問題時,大腦的兩半球都活躍地參與,不光是兩半球,大腦的頂部和底部,額部和枕部,幾乎所有的部位都參與,情況十分復雜。

小資料2:

左傾主義VS右傾路線

為什麼左撇子具有天生的敏捷呢?要解答這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只有從神經生理機制方面進行探討。現代解剖學已經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有左右兩個半球,它們的功能有所分工,大腦左半球對一切象徵性的功能佔主要地位,它「負責」推理、邏輯和語言,工作的方法是分析性的,猶如電子計算中心那樣對信息進行處理。而大腦右半球則專注於幾何形狀的感覺,「負責」感情、想像力和空間距離,它具有直接對視覺信號進行判斷的功能。因此,從「看東西」的大腦到進行動作,左撇子和右撇子的神經反應通路有所不同。右撇子者必須走「大腦右半球→大腦左半球→右手」這條路線。而左撇子老是走「大腦右半球→左手」的路線。顯然在從「看」到「動」的過程中,左撇子者要少繞一個彎,根據這樣的解釋,左撇子比右撇子在動作敏捷性方面占優勢似乎十分合情合理。

自從科學家提出了左撇子者比右撇子者更聰明的論述以來,許多實驗使人們相信。左撇子者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敏感性確實要比右撇子者強得多。可令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既然左撇子具有這種顯而易見的優越性,那麼在我們的人類世界中,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占人口數的90%)都是右撇子呢?

在20世紀80年代初,一位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彼得·歐文博士,對這種現象提出了一個獨創性的見解。他認為,在自然的進化歷程中,如果把左撇子者和右撇子者相比較,左撇子者對適應環境的能力顯然要差一些。

彼得·歐文博士在研究病理學現象時發現,左撇子者極容易得某些免疫疾病。這個不尋常的現象引起了歐文的注意。他決定用腦電掃描技術做進一步研究。他在大腦的左右半球上施用一定數量的葯物,這些葯物通常是應用於精神病患者的鎮靜劑。歐文比較了用葯前後的腦電圖,然後根據腦電圖的電信號強度進行分析,發現某些葯物對一個半球有效而對另一個半球無效。

接著,他挑選了88名實驗對象,其中12名是左撇子。當歐文對他們用了神經鎮靜葯物之後,在腦電圖上看到,左撇子者大腦的反應變化和右撇子者有極大的不同。最後,歐文所得到的結果是:幾乎所有的左撇子者都表現出極強烈的大腦反應,有的在施用了葯物之後,甚至看上去像正在發作的癲癇病患者,並出現了精神遲滯和學習功能紊亂的症狀。根據以上的實驗結果,歐文在解釋現代人為什麼絕大多數都是右撇子這個問題時,做出了一個十分新奇的假設。他說,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尚處在以草料為食的時代。在食物中常常混入一些有毒植物,這里所謂的毒,就是植物內含有與神經鎮靜劑相類似的化學物質。由於右撇子對有毒物質的忍受力要比左撇子強得多,所以,右撇子在自然界中也就理所當然地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

從所有已知的研究結果來看。左撇子和右撇子似乎各有所長。但是,兩者相比,究竟誰是強者呢?看來,目前還缺乏全面的比較和分析。

不再左右為難!

是的,到這里,你就知道了,你過去之所以不開心,工作壓力大,也許是由於你左右為難。或者顛倒左右。現在,你開始可以不必左右為難了———例如,可能你在大學陰差陽錯地考讀了會計,可是你覺得乾巴巴的數字經常弄得你一團糟,甚至你經常補考,而畢業後你還幻想怎麼考個CPA,可是3年只考過了一科,平時還老是弄錯賬務———那是你走錯了路線了,這好比你想在「火焰山」挖井!不是難,是蠢!———其實,你的最佳潛能區不在左半球!

是的,我們圈定了一半的區域了。你不再左右為難———掘井要找准水源,一定要順潛在的水勢而為。

可是,「我具體的最佳潛能區究竟在哪裡?」你會問。

那好,讓我們繼續下一萬字的取經路程。

JEILON挖井第二定律:

挖井要找准水源,一定要順潛在的水勢而為。

⑸ 小腦的結構

簡介
小腦(Cerebellum)

小腦位於大腦半球後方,覆蓋在腦橋及延髓之上,橫跨在中腦和延髓之間。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腦分化而來,是腦六個組成部分中僅次於大腦的第二大結構。

外部形態

中部狹窄稱小腦蚓vermis,兩側膨大部稱小腦半球,小腦下面靠小腦蚓兩側小腦半球突起稱小腦扁桃體tonsil of cerebellum。

內部結構

1、皮質

2、髓質(髓體):頂核、中間核(拴狀核、球狀核)、齒狀核。

小腦的分葉

1、按形態結構和進化可分為:絨球小結葉flocculonolar lobe(原小腦或古小腦),小腦前葉anterior lobe(舊小腦),小腦後葉posterior lobe(新小腦)。

2、按機能可分為:前庭小腦(原小腦或古小腦archicerebellum),脊髓小腦(舊小腦paleocerebellum),大腦小腦(新小腦neocerebellum)

小腦的纖維聯系和功能

1、前庭小腦:調整肌緊張,維持身體平衡。

2、脊髓小腦:控制肌肉的張力和協調。

3、大腦小腦:影響運動的起始、計劃和協調,包括確定運動的力量、方向和范圍。

小腦的進化

原始的小腦出現在圓口類的七鰓鰻。在大多數魚類,小腦還不發達,體積小,表面光滑,它只是橫跨在第四腦室上方的一小塊凸起的頂壁。軟骨魚綱中的鯊魚小腦較大,表面甚至出現溝裂,這是比較特殊的例外。兩棲類和爬行類的小腦不發達,表面也缺乏溝回。少數在海中洄遊的龜類小腦的體積在整個腦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爬行類的小腦內部開始出現神經核團,這標志小腦接受傳入信息和發出傳出聯系增多。鳥類的小腦非常發達,在種系發生上顯得突出。它的小腦體積大,表面溝回緊湊,位於內側的新小腦部分特別發達,接受來自脊髓的傳入纖維和來自上位腦結構的投射纖維數量增多,與之相應的傳出聯系也更為廣泛,因而腦橋及橄欖核亦隨之發達。到了哺乳類,小腦進一步發展,新小腦、舊小腦及古小腦分部清楚,表面的溝回變得更為復雜,神經核團更加分化、發達,其生理功能也更為完善和重要。

小腦解剖學

從外觀上看,小腦中間有一條縱貫上下的狹窄部分,捲曲如蟲,稱為蚓部。蚓部兩側有兩個膨隆團塊稱為小腦半球。在小腦蚓部和半球表面有一些橫行的溝和裂,將小腦分成許多回、葉和小葉。在這些橫貫小腦表面的溝和裂中,後外側裂和原裂是小腦分葉的依據。後外側裂將小腦分成絨球小結葉和小腦體兩大部分,而原裂又將小腦體分成前葉和後葉。這樣,前葉、後葉和絨球小結葉便構成了小腦3個橫向組成的分部。在小腦的分葉中,為了簡化命名,拉塞爾提出羅馬字的命名系統,他將小腦蚓部從前到後按Ⅰ~Ⅹ次序分成10個小葉;對小葉的半球部分,則在代表各小葉的羅馬字前冠以H,例如HⅥ即表示小腦第Ⅵ小葉的半球部分。

從發生學的觀點來看,絨球小結葉出現最早,是小腦最古老的部分,被稱為古小腦,它主要接受來自前庭核和前庭神經的傳入纖維,調節軀干肌肉的活動,在維持肌緊張、身體平衡和姿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前、後葉的蚓部及後葉蚓部的後外側部出現得稍晚,稱為舊小腦,其主要功能與頭部和身體的本體感受和外感受的傳入信息有關,有調節肌緊張的作用;小腦半球的大部分和部分蚓部發展得最晚,稱為新小腦,它在人類最為發達,主要接受經腦橋接轉的來自大腦皮質的纖維,參與由大腦皮層發起的隨意運動的調節。在位相性的活動和肌肉的協調運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小腦的表面被覆著一層灰質,叫做小腦皮層;皮層的下方是小腦髓質,由出入小腦的神經纖維和4對小腦深部核團組成。小腦皮層分為3層,從表及里分別為分子層、浦肯野氏細胞層和顆粒細胞層,皮層里含有星狀細胞、籃狀細胞、浦肯野氏細胞、高爾基氏細胞和顆粒細胞等5種神經元。在這些細胞中只有浦肯野氏細胞發出軸突離開小腦皮層,成為小腦皮層中唯一的傳出神經元;其他4種均為中間神經元,它們的神經末梢都分布在小腦皮層之內。所有小腦葉片都有同樣的神經組織結構(圖2)。在分子層內,星狀細胞和籃狀細胞(亦稱內星狀細胞)的軸突走向均與小腦葉片的長軸相垂直。每個星狀細胞都有抑制性的軸樹突觸與數個浦肯野氏細胞的樹突相接觸,每個籃狀細胞都有抑制性的軸體突觸通過它的筐籃狀神經末梢與數個浦肯野氏細胞的胞體相接觸;在顆粒層內,每個顆粒細胞有一個胞體和4~6支短的樹突。顆粒細胞的軸突向上伸至分子層,在那裡呈T字形分成兩支,以相反的方向沿著葉片的長軸走行,被稱為平行纖維,其長度可達5~7毫米。平行纖維與浦肯野氏細胞、星狀細胞、籃狀細胞和高爾基氏細胞的樹突形成興奮性的軸樹突觸。高爾基氏細胞位於顆粒層的上部,它的樹突分支伸向分子屋,軸突卻終止於顆粒層,與顆粒細胞的樹突和苔狀纖維的末梢共同組成小腦小球,成為一種突觸復合體,即苔狀纖維的末梢與顆粒細胞的樹突之間為興奮性突觸,高爾基氏細胞的軸突與顆粒細胞的樹突之間為抑制性突觸;在浦肯野氏細胞層內,浦肯野氏細胞的胞體排列整齊有序,其樹突分支伸向分子層,沿與葉片相垂直的平面分布,而它的軸突則向下穿出小腦皮層,與小腦深部核團的神經元接觸而形成抑制性突觸。每個浦肯野氏細胞的軸突都有返行的側支與其他的浦肯野氏細胞、高爾基氏細胞及籃狀細胞構成抑制性突觸。在小腦左、右半球深部的髓質中,每側各埋藏著4個由神經細胞群構成的神經核團,由內側向外側分別為頂核、栓狀核、球狀核和齒狀核,其中栓狀核和球狀核常合稱為間位核。

小腦與外部的聯系通過3對由小腦傳入和傳出纖維組成的巨大神經纖維束進行,分別稱為上、中、下小腦腳或小腦臂。小腦借這3對腳與腦干相連,而且通過它們與其他的神經結構相聯系,是小腦與外部聯系的必經之路。在小腦腳中,傳出纖維佔四分之一,而傳入纖維約佔四分之三。

由小腦皮層的傳出神經元浦肯野氏細胞軸突構成的傳出纖維,首先到達小腦的深部核團,在這些核團轉換神經元後,再離開小腦。從小腦皮層浦肯野氏細胞到小腦深部核團的纖維聯系,稱為皮層—核團投射。這種投射具有一定的方位特徵,蚓部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主要投射到頂核,部分投射到前庭外側核;半球部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投射到齒狀核;介於蚓部和半球之間的旁蚓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則投射到頂核和齒狀核之間的間位核。根據皮層—核團投射的這種解剖學特徵,可將小腦分成三個縱向區:①內側區,由蚓部皮層和它所投射到的頂核共同組成,該縱區管理整個軀體的姿勢、肌緊張和平衡;②外側區,由半球皮層和齒狀核組成,管理同側肢體的靈巧運動;③間位區,由旁蚓皮層和間位核組成,管理同側肢體的姿勢和靈巧運動。近年的研究,又進一步將上述3個縱區劃分為7個縱區。

在小腦的傳入方面,一般可分為苔狀纖維和攀緣纖維兩個傳入系統。苔狀纖維傳入系統包括:來自身體的本體感受器和外感受器的沖動,通過脊髓小腦束、楔小腦束傳至小腦前葉,來自腦干及小腦深部核團的沖動,通過網狀核群經網狀小腦束投射到小腦前葉和蚓部,這些纖維大部分為不交叉的投射;來自頭部本體感受器和外感受器的沖動,經三叉神經核和三叉小腦束投射到小腦的第Ⅴ和第Ⅵ小葉;來自前庭神經的第1級纖維和前庭神經核的第2級纖維,組成前庭小腦束投射到絨球小結葉皮層和鄰近小腦皮層,以及終止於頂核;來自大腦皮層的沖動,經皮層腦橋束下行到達腦橋核,再經腦橋小腦束投射到新、舊小腦的皮層。這些傳入小腦的纖維共同組成了苔狀纖維傳入系統。攀緣纖維傳入系統包括來自大腦皮層、腦干網狀核群、紅核以及小腦深部核團的沖動,投射到延髓的下橄欖核,然後投射到對側的全部小腦皮層。從下橄欖核到小腦皮層的投射有著相當精細的對應關系。下橄欖核為一板層結構,由背側副橄欖核、主橄欖核和內側副橄欖核等3個部分組成。副橄欖核的不同部分投射到小腦蚓部皮層的不同縱區,主橄欖核的背板和腹板投射到一側小腦半球,而主橄核的外側枝和背帽則投射到絨球小結葉。此外,由於研究的不斷深入,還提出了小腦第3傳入系統,即單胺能神經元傳入投射。它與苔狀纖維和攀緣纖維有著不同的形態學和生理學特徵。這種單胺能神經纖維的數量較苔狀纖維和攀緣纖維要少得多。根據單胺能神經元傳入末梢產生和釋放的遞質不同,又可將它進一步分為去甲腎上腺素能投射和5-羥色胺能投射。前者起源於延髓的藍斑,投射到整個小腦皮層,以蚓部、絨球和腹側旁絨球最為密集;後者起源於中縫核群,投射到除小腦皮層第Ⅵ小葉以外的幾乎所有區域,其中第ⅥAⅩ小葉的蚓部和HⅧA部位的皮層投射密度最大。第3傳入系統在小腦可能起一種調節作用,而不是象苔狀纖維或攀緣纖維傳入系統那樣起著特異信息的傳遞作用。

形態學和電生理學研究證明在小腦有一種皮層核團的微復合體的結構與機能單位。這一單位是由小腦皮層核團投射的微縱區,以及與它相對應的下橄欖核—小腦皮層區投射共同組成。有人測算人類小腦的結構與機能單位多達5 000個。由於皮層核團微復合體的活動,使小腦在調控運動中對於信號的處理更為精確。

小腦的功能

小腦通過它與大腦、腦乾和脊髓之間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系,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肌緊張)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小腦就象一個大的調節器。人喝醉酒時走路會晃晃悠悠,就是因為酒精麻痹了小腦.有一個實驗:將一隻狗摘除小腦,狗走路就會失去協調.

◆調節軀體平衡

小腦對於軀體平衡的調節,是由絨球小結葉,即古小腦進行的。軀體的平衡調節是一個反射性過程,絨球小結葉是這一反射活動的中樞裝置。軀體平衡變化的信息由前庭器官所感知,經前庭神經和前庭核傳入小腦的絨球小結葉,小腦據此發出對軀體平衡的調節沖動,經前庭脊髓束到達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再經脊神經到達肌肉,協調了有關頡頏肌群的運動和張力,從而使軀體保持平衡。例如,當人站立而頭向後部仰時,膝和踝關節將自動地作屈曲運動,以對抗由於頭後仰所造成的身體重心的轉移,使身體保持平衡而不跌倒。在這一過程中,膝與踝關節為配合頭向後仰而作的輔助性屈曲運動,就是由於小腦發出的調節性沖動,協調了有關肌肉的運動和張力的結果。如果絨球小結葉受到損傷,將破壞軀體的平衡機能。切除了絨球小結葉的猴不能站立,總是坐在籠子的角落裡,以籠子的兩邊支撐身體來保持平衡。在人類,絨小結葉如受損傷或壓迫,患者的身體平衡將嚴重失調,身體傾斜,走路時步態蹣跚。研究還表明,蚓部皮層也接受與軀體平衡有關的本體感覺和視覺沖動的傳入,頂核與前庭核之間有許多纖維來往。因此,由蚓部皮層和頂核組成的縱向內側區也參與了軀體平衡,主要是站立的調節。內側區的損傷也將造成平衡和站立的困難。

◆調節肌緊張

肌緊張是肌肉中不同肌纖維群輪換地收縮,使整個肌肉處於經常的輕度收縮狀態,從而維持了軀體站立姿勢的一種基本的反射活動。小腦可以調節肌緊張活動,其調節作用表現為抑制肌緊張和易化肌緊張兩個方面。小腦抑制肌緊張的作用主要是前葉(舊小腦)蚓部的機能,這一抑製作用在去大腦動物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刺激去大腦貓小腦前葉的蚓部,可以減弱動物因去大腦而造成的伸肌過度緊張現象;反之,切除該部位則使去大腦僵直加強,這些現象都說明小腦有抑制肌緊張的作用。小腦對肌緊張的易化作用是由前葉的兩側部位來實現的。刺激猴的小腦前葉兩側部位,可加強伸肌的緊張狀態,並減弱層肌的緊張;在人類,這個部位的損傷則引起肌無力或低緊張現象。小腦前葉對於肌緊張的抑制或易化作用是通過腦干網狀結構中的肌緊張抑制區和易化區實現的。這兩個區是控制骨骼肌緊張的中樞部位,它們通過下行的網狀脊髓束控制脊髓前角的γ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易化區的下行沖動可以加強γ運動神經元的活動,使肌緊張加強;抑制區則可減弱γ運動神經元的活動,使肌緊張減弱。在正常情況下,腦干網狀結構的肌緊張抑制區和易化區的活動,在高級中樞大腦、紋狀體和小腦等的影響下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從而使肌緊張維持在正常的狀態,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加強或減弱了小腦(前葉的蚓部或外側部)對腦干網狀結構肌緊張抑制區或易化區的影響,將會破壞這兩個低級中樞之間原有的平衡,使肌緊張活動加強或減弱。此外,小腦還可以通過前庭外側核調節肌緊張活動。從前庭外側核有前庭脊髓束到達脊髓,緊張性沖動通過這條下行的傳導束,提高脊髓前角α運動神經元的活動,使肌緊張加強。從小腦的蚓部皮質到前庭外側核有直接的和經頂核接轉的間接纖維投射,其中的直接纖維投射對於前庭外側核來說是一條抑制性的通路,它減弱前庭外側核的緊張性活動,進而使脊髓前角α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水平下降,導致肌緊張的減弱;從蚓部皮層經頂核到前庭外側核的間接投射則是一條興奮性的通路,頂核可以通過這條通路加強前庭外側核的活動,其最終結果是使肌緊張活動加強。所以,局限於蚓部皮層的損傷,使去大腦動物的僵直現象加強;頂核的損傷則使去大腦動物的肌張力減弱。

◆協調隨意運動

隨意運動是大腦皮層發動的意向性運動,而對隨意運動的協調則是由小腦的半球部分,即新小腦完成的。新小腦的損傷,將使受害者的肌緊張減退和隨意運動的協調性紊亂,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主要的表現有:①運動的准確性發生障礙。產生意向性震顫現象,當病人留意做某動作,如用手指鼻時,手指發生顫抖,愈接近目標,手指顫抖得愈厲害,因而不能把握運動的准確方向。②動作的協調性發生障礙。患者喪失使一個動作停止而立即轉換為相反方向的動作的能力,運動時動作分解不連續。例如,病人不能完成快速翻轉手掌這類簡單、快速的輪替運動,稱為輪替運動失常;當完成一個方向的運動並需要轉換運動的方向時,患者必須先停下來思考下一步的動作,才能再重新開始新的運動。所有這些列舉的症狀只在運動中表現出來,說明新小腦對隨意運動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這種協調作用,是小腦對大腦皮層和脊髓活動進行調節的結果。在大腦皮層與小腦之間存在著雙向的神經連接,大腦皮層發出傳導運動信息的錐體束在下行過程中,有側枝在橋腦的腦橋核換神經元,再由腦橋核發出纖維進入小腦,形成皮層—腦橋小腦束;而小腦向大腦皮層的投射,由新小腦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的軸突投射到深部的齒狀核,再由齒狀核發出纖維出小腦,經丘腦腹外側核到達大腦皮層的運動區,這就是齒狀核—丘腦皮層束,這兩條傳導束構成了小腦調節大腦皮層運動區活動的基本環路。當大腦皮層運動區將引起肌肉收縮的運動沖動經錐體束傳向脊髓的時候,也同時有側枝沖動經皮層—腦橋小腦束到達小腦。有關的肌肉在接受到這些運動沖動而發生收縮時,肌肉中的肌梭等本體感受器又將它們所感受的有關肌肉運動的本體沖動,經脊髓小腦束傳入小腦。這樣,在隨意運動進行的每一瞬間,小腦即接受到大腦皮層給出的引起運動的指令,又獲取了肌肉執行運動指令的信息。在對兩者進行比較之後,小腦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發出的沖動對小腦深部核團,主要是齒狀核的活動進行調整,再由齒狀核發出沖動經齒狀核—丘腦皮層束反饋到大腦皮層運動區,通過易化或抑製作用相應地調整了大腦皮層運動區的活動。在另一方面,小腦在接受脊髓小腦束傳來的肌肉運動的本體信息後,還經紅核和紅核脊髓束將調節性沖動傳向脊髓,調整運動神經元的活動。小腦就是這樣在隨意運動進行的過程中,即時、不斷地調整著大腦皮層運動區、紅核和脊髓的活動,使運動能夠准確、平穩和順利地進行。

新小腦皮層的外側部(外側區)和內側部(間位區)及其相應的投射核團齒狀核和間位核,在隨意運動的起始和完成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小腦皮層的外側區和齒狀核,通過其與大腦皮層之間的交互聯系,在隨意運動發生的早期與大腦皮層聯絡區、基底神經節、丘腦腹外側核等神經結構一起,參加了隨意運動的設計和運動程序的編制;而小腦皮層的間位區和間位核則參加了隨意運動的執行。例如,在猴開始做腕關節的屈或伸運動之前,小腦深部的齒狀核和間位核就有細胞放電的變化,但是,齒狀核細胞的放電變化卻發生在間位核細胞之前,而且放電的型式也較間位核細胞復雜,這種反應時間的先後及反應型式的差別,表明小腦半球的這兩個縱區及其相應的投射核團,在隨意運動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此外小腦與運動性的學習記憶和心血管活動也有一定的關系。在家兔瞬膜條件反射的形成和保持中,海馬CA1、CA3區、小腦皮層第Ⅵ小葉的半球部分(H Ⅵ)以及間位核的有關神經元均能產生學習關聯性發放。損毀小腦皮層H Ⅵ和間位核,可使上述條件反射以及海馬CA1、CA3區的學習關聯性發放消失。電刺激小腦頂核的嘴側部能引起明顯的心血管反應,包括動脈血壓明顯升高;心率加快、心律異常,壓力感受性和化學感受性調製作用的改變等,這種心血管反應稱為頂核升壓反應。

小腦的絨球小結葉與身體平衡功能有關,動物切除絨球小結葉後則平衡失調。實驗觀察到,切除絨球小結葉的猴,由於平衡功能失調而不能站立,只能躲在牆角里依靠牆壁而站立;但其隨意運動仍然很協調,能很好地完成吃食動作。在第四腦室附近出現腫瘤的病人,由於腫瘤往往壓迫損傷絨球小結葉,患者站立不穩,但其肌肉運動協調仍良好。
小腦前葉與調節肌緊張有關,前葉蚓部具有抑制肌緊張的作用,而前葉兩側部具有易化肌緊張的作用,它們分別與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和易化區有結構和功能上的聯系。
小腦半球與隨意運動的協調有密切的關系。小腦半球與大腦皮層有雙向性聯系,大腦皮層的一部分傳出纖維在腦橋換神經元後,投射到小腦半球;小腦半球的傳出纖維則在齒狀核換神經元,從齒狀核發出的纖維可以直接投射到丘腦腹外側部分或經紅核換元後再投射到丘腦腹外側部分,轉而投射到大腦皮層,形成大小腦之間的反饋聯系。這一反饋聯系對大腦皮層發動的隨意運動起調節作用,並在人類中最為發達。小腦半球損傷後,患者隨意動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圍均不能很好地控制,同時肌張力減退、四肢乏力。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動作,肌肉在完成動作時抖動而把握不住動作的方向(稱為意向性震顫),行走搖晃呈酩酊蹣跚狀,如動作越迅速則協調障礙也越明顯。病人不能進行拮抗肌輪替快復動作(例如上臂不斷交替進行內旋與外旋),但當靜止時則看不出肌肉有異常的運動。因此說明,小腦半球是對肌肉在運動過程中起協調作用的。小腦半球損傷後的動作性協調障礙,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⑹ 小腦在哪邊

小腦位於大腦半球後方,覆蓋在腦橋及延髓之上,橫跨在中腦和延髓之間。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腦分化而來, 是腦六個組成部分中僅次於大腦的第二大結構。

位於中間

⑺ 腦袋右下角那個地方叫什麼啊小腦嗎為什麼會暈乎乎的啊是什麼病嗎

小腦,按風池〔兩個分部於風府左右〕、風府〔位於小腦下緊貼小腦,勁錐上四公分有一個窩,按這三處有治療頭部眩暈的功效,

⑻ 小腦的小腦解剖學

從外觀上看,小腦中間有一條縱貫上下的狹窄部分,捲曲如蟲,稱為蚓部。蚓部兩側有兩個膨隆團塊稱為小腦半球。在小腦蚓部和半球表面有一些橫行的溝和裂,將小腦分成許多回、葉和小葉。在這些橫貫小腦表面的溝和裂中,後外側裂和原裂是小腦分葉的依據。後外側裂將小腦分成絨球小結葉和小腦體兩大部分,而原裂又將小腦體分成前葉和後葉。這樣,前葉、後葉和絨球小結葉便構成了小腦3個橫向組成的分部。在小腦的分葉中,為了簡化命名,拉塞爾提出羅馬字的命名系統,他將小腦蚓部從前到後按Ⅰ~Ⅹ次序分成10個小葉;對小葉的半球部分,則在代表各小葉的羅馬字前冠以H,例如HⅥ即表示小腦第Ⅵ小葉的半球部分。
從發生學的觀點來看,絨球小結葉出現最早,是小腦最古老的部分,被稱為古小腦,它主要接受來自前庭核和前庭神經的傳入纖維,調節軀干肌肉的活動,在維持肌緊張、身體平衡和姿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前、後葉的蚓部及後葉蚓部的後外側部出現得稍晚,稱為舊小腦,其主要功能與頭部和身體的本體感受和外感受的傳入信息有關,有調節肌緊張的作用;小腦半球的大部分和部分蚓部發展得最晚,稱為新小腦,它在人類最為發達,主要接受經腦橋接轉的來自大腦皮質的纖維,參與由大腦皮層發起的隨意運動的調節。在位相性的活動和肌肉的協調運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小腦的表面被覆著一層灰質,叫做小腦皮層;皮層的下方是小腦髓質,由出入小腦的神經纖維和4對小腦深部核團組成。小腦皮層分為3層,從表及里分別為分子層、浦肯野氏細胞層和顆粒細胞層,皮層里含有星狀細胞、籃狀細胞、浦肯野氏細胞、高爾基氏細胞和顆粒細胞等5種神經元。在這些細胞中只有浦肯野氏細胞發出軸突離開小腦皮層,成為小腦皮層中唯一的傳出神經元;其他4種均為中間神經元,它們的神經末梢都分布在小腦皮層之內。所有小腦葉片都有同樣的神經組織結構(圖2)。在分子層內,星狀細胞和籃狀細胞(亦稱內星狀細胞)的軸突走向均與小腦葉片的長軸相垂直。每個星狀細胞都有抑制性的軸樹突觸與數個浦肯野氏細胞的樹突相接觸,每個籃狀細胞都有抑制性的軸體突觸通過它的筐籃狀神經末梢與數個浦肯野氏細胞的胞體相接觸;在顆粒層內,每個顆粒細胞有一個胞體和4~6支短的樹突。顆粒細胞的軸突向上伸至分子層,在那裡呈T字形分成兩支,以相反的方向沿著葉片的長軸走行,被稱為平行纖維,其長度可達5~7毫米。平行纖維與浦肯野氏細胞、星狀細胞、籃狀細胞和高爾基氏細胞的樹突形成興奮性的軸樹突觸。高爾基氏細胞位於顆粒層的上部,它的樹突分支伸向分子屋,軸突卻終止於顆粒層,與顆粒細胞的樹突和苔狀纖維的末梢共同組成小腦小球,成為一種突觸復合體,即苔狀纖維的末梢與顆粒細胞的樹突之間為興奮性突觸,高爾基氏細胞的軸突與顆粒細胞的樹突之間為抑制性突觸;在浦肯野氏細胞層內,浦肯野氏細胞的胞體排列整齊有序,其樹突分支伸向分子層,沿與葉片相垂直的平面分布,而它的軸突則向下穿出小腦皮層,與小腦深部核團的神經元接觸而形成抑制性突觸。每個浦肯野氏細胞的軸突都有返行的側支與其他的浦肯野氏細胞、高爾基氏細胞及籃狀細胞構成抑制性突觸。在小腦左、右半球深部的髓質中,每側各埋藏著4個由神經細胞群構成的神經核團,由內側向外側分別為頂核、栓狀核、球狀核和齒狀核,其中栓狀核和球狀核常合稱為間位核。
小腦與外部的聯系通過3對由小腦傳入和傳出纖維組成的巨大神經纖維束進行,分別稱為上、中、下小腦腳或小腦臂。小腦借這3對腳與腦干相連,而且通過它們與其他的神經結構相聯系,是小腦與外部聯系的必經之路。在小腦腳中,傳出纖維佔四分之一,而傳入纖維約佔四分之三。
由小腦皮層的傳出神經元浦肯野氏細胞軸突構成的傳出纖維,首先到達小腦的深部核團,在這些核團轉換神經元後,再離開小腦。從小腦皮層浦肯野氏細胞到小腦深部核團的纖維聯系,稱為皮層—核團投射。這種投射具有一定的方位特徵,蚓部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主要投射到頂核,部分投射到前庭外側核;半球部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投射到齒狀核;介於蚓部和半球之間的旁蚓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則投射到頂核和齒狀核之間的間位核。根據皮層—核團投射的這種解剖學特徵,可將小腦分成三個縱向區:①內側區,由蚓部皮層和它所投射到的頂核共同組成,該縱區管理整個軀體的姿勢、肌緊張和平衡;②外側區,由半球皮層和齒狀核組成,管理同側肢體的靈巧運動;③間位區,由旁蚓皮層和間位核組成,管理同側肢體的姿勢和靈巧運動。近年的研究,又進一步將上述3個縱區劃分為7個縱區。

⑼ 小腦在人體的什麼部位

小腦位於大腦半球後方,覆蓋在腦橋及延髓之上,橫跨在中腦和延髓之間。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腦分化而來,
是腦六個組成部分中僅次於大腦的第二大結構。

我這個號是新號,還不能傳圖片給你,不過,你可以去這里看一下。有圖片和詳細介紹http://ke..com/view/43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