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石頭柱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好無聊好煩動態圖片 2024-12-27 00:01:11
旅行安全圖片素材 2024-12-27 00:00:30
糖大米卡通圖片 2024-12-26 23:56:06

石頭柱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07 09:28:36

A. 東漢時的石柱有什麼作用

據古代資料顯示,堯舜禹時期的誹謗木是木製的,這種木製柱頭立在露天,經不住常年的風吹雨淋,很容易損壞。於是,至漢代時,木柱逐漸被石頭柱子所代替,但是它的形狀還是維持著木柱子的式樣,細長的柱身,柱頭上有一塊橫板,這就成了華表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與此同時,漢代以後,華表本身的造型也日臻精美。例如,頂端加了雲板、承露盤、犼,柱身加上蟠龍等紋飾。

其中,華表上的「承露盤」紋飾據說和漢武帝有關。

漢武帝在世時,曾命人在漢朝宮殿的神明台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

這自然是無稽之談,但後來這種形式卻流傳下來,並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隻圓盤,便是華表上後來形成的「承露盤」。

由於華表上的紋飾越來越多,它的形象越來越美,於是,它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後來,人們在宮殿、橋梁、陵墓、城垣的前面都矗立上了這種建築。

又因為這種建築,由於上面有一個的「承露盤」的裝飾,柱頭上又還有一塊橫板,遠遠看上去就像一束花朵一樣,為此,人們稱它為「華表。」

但是,又由於它後來廣泛使用於宮殿、橋梁、陵墓等地,為此,人們又稱它為神道柱,擎天柱、萬雲柱、石望柱、表、標、碣等。

在我國後來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神道柱為「秦君神道柱」,此石柱出土於石景山區永定河故道,共有兩件,建造於105年。

秦君神道石柱柱頂佚失,柱身及柱礎完整。兩件規格相同,通高2.25米,四方形柱額長0.48米,寬0.43米。柱身雕通長直線豎紋,柱上部雕兩只螭虎盤於柱側承托柱額。

額上為漢隸豎刻3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每行4個字,第二行3個字,內容相同,為「漢故幽州書佐秦君神道」。

根據秦君神道柱可以看出,漢代的神道柱有3部分:一是下部基座,即柱礎;二是中部柱身,柱身上部有長方形石額刻字,額下有的飾以浮雕;三是柱頂部圓形上蓋,蓋上往往立有雕刻成動物或人物形狀的墓鎮。

除了漢代保留下來的秦君神道柱,在唐高祖李淵獻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也有幾對雕刻工藝精巧,造型美觀的華表柱。

其中,獻陵的華表位於內城南門外100米處,整個石刻品類極簡,但雕刻藝術價值很高,渾厚質朴,造型剛毅,健壯粗獷,豁達昂揚。

如華表座上浮雕的龍紋和頂上圓雕的狻猊,用筆十分簡潔,賦形又極為生動。圓雕的狻猊,形體高大,用寫實的手法鐫刻出猛獸的形象,粗壯的軀體,簡練的線條,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裝飾,既刻畫出獸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愛,這是唐陵石雕藝術的代表和精品。

同時,華表基座細節部分雖然殘破,但依然看得出當年的精美華麗。

乾陵內最為著名的華表位於陵墓前東西兩乳峰之間,下臨一色富平墨玉石鋪就的石階路,華表後面是百餘件巨型石雕群,華表驟然挺立於前,標志著乾陵司馬道從這里起步。

這對華表高8米,直徑1.12米,由雙層方形基座、覆蓋蓮住座,八菱形柱身,昂噴蓮頂座及圓石5部分組成,柱身上下交接處雕有蓮瓣,中間刻有蔓草,石榴花紋,柱頂桃形。

柱身各面採用石刻畫中的減底筆法,刻著象徵吉祥的海石榴紋,其餘三面,因風雨侵蝕,上面的花紋已無法辨認。

據說,柱座和柱頂之所以要雕刻成蓮瓣形,是因為唐代以佛教為國教,而在佛教中蓮是佛門善的象徵,又因蓮於憐皆因,所以在佛教信徒中,蓮象徵著佛以慈悲為懷,肩負普度眾生的宏任。

華表的頂端球形圓石,則是天降甘露的象徵。這塊圓石,從造型上來看也恰似一顆碩大的盈盈露珠,被一朵蓮花高高托起,它既是源於遠古,用來指示陵墓位置的顯著標志物,又是具有一定象徵意義的陵墓裝飾物。

這兩根華表性體之高,居所有石雕之手,各用一塊天衣無縫的巨石雕琢而成,渾然一體,給陵園平添了幾許庄嚴肅穆的神聖氣氛。

在乾陵,除了司馬道前面的這兩根外,其陪葬墓三王、兩太子、四公主墓前也分別有兩根華表,而八朝臣墓前則未見設立,這說明:乾陵華表除了以上兩種意義外,還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作用。

另一方面,從古籍中,我們還知道,在漢代時,人們還在郵亭的地方豎立華表,讓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這樣一來,從漢代起,華表由早期的誹謗木逐漸發展成為橋頭和墓地等設置的小型裝飾建築品,它一方面仍有標志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演變成了一種「華飾屋之外表」的裝飾物了。

漢代承露台

漢代華表銅人承露台

唐太祖獻陵前的華表

B. 墓地四周有幾個石頭柱子是什麼意思

墓地四周的石頭柱子是華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

如三水大塘鎮在開發油柑山時發現一清朝官墓,有精緻的華表周長1.2米,高達10餘米。



綿陽三台縣始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何國相夫婦古墓,有百年華表柱。

C. 我在馬路邊的十字路口經常看到一些石頭做的柱子,那些有什麼用,

你好!
不是給人坐的,是防止車輛通行的.做成那樣是出於美觀。圖中車過去的位置本來有一個柱子的。但是柱子被人弄走了。放在圖中第一個柱子的旁邊。要不然像那種轎車是過不去的
如有疑問,請追問。

D. 石柱縣有真的石頭柱子嗎

石柱之地,古為《禹貢》梁州之域。[2]

西周、春秋時,屬巴國「南極黔涪」領地。

戰國時期,先後分屬楚黔中地、秦黔中郡。

秦至東漢年間,以境內七曜山為界,分屬巴郡、黔中郡和臨江縣(今忠縣)、涪陵縣(今彭水縣)。

石柱縣建設
三國至十六國成(漢)時期,屬涪陵郡涪陵縣。[2]

南北朝宋時,縣地改屬巴郡。齊,屬巴郡臨江縣。梁,屬臨江郡。北周,初屬臨江郡,武帝保定初(561年)屬臨江地分置的南都郡源陽縣,建德四年(575年),屬南都郡源陽縣改名的懷德郡武寧縣(今萬縣武陵鎮)。

隋,縣地屬臨州武寧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今萬州)之武寧縣西界地置南賓縣,為石柱建縣之始。[2]

五代十國、前蜀、後蜀循唐制。

北宋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循唐制,隸忠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石砫安撫司,馬定虎受封石砫安撫使,建立局勢機構,節制九溪十八峒。

元初,在南賓縣地設立為石砫軍民府,後升為石砫軍民宣撫司。元末,明玉珍據蜀,建立夏政權,改為石砫安撫司。

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石砫宣撫司,隸重慶衛;十四年(1381年),撤消南賓縣,改為南賓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改隸夔州衛。天啟元年(1621年),石砫女宣撫使秦良玉勤王有功,升石柱宣慰司,隸夔州府(今奉節)。[2]
石柱縣自然風光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石柱宣慰司隸川東道夔州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土歸流,置石砫廳,仍隸夔州府。二十六年(1761年),升為石砫直隸廳,直隸四川省。[2]

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石砫縣,隸川東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隸四川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酉陽。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隸四川省第九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萬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正式成立石砫縣人民政府,隸川東行署區涪陵專區。1952年,隸四川省涪陵專區。1959年,改為石柱縣。1984年,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隸四川省涪陵地區。1988年,改隸四川省黔江地區。

1997年6月18日,重慶恢復中央直轄市,隨黔江地區改隸重慶。
2000年7月,直隸重慶。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

E. 這叫什麼石頭墩子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橋欄桿的柱子。一般是欄桿柱子的頂端部分。

如圖:

F. 天安門前的兩個柱子是什麼啊

這兩根大柱,叫做華表,華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建築形式。

華表那些大型的建築物前面起到一個裝飾的作用,用柱子的形式來表現,起到裝飾作用的同時,也體現著中國的精神。

華表既有著道路以及城市標志性的作用,在堯舜禹時期,華表起著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時期,當時用的是木頭柱,時間一長,風吹雨打,根本留不住,所以慢慢發展就變成了石頭柱,隨著朝代發展,這已習慣也被弱化,沒有人再去看了。

(6)石頭柱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華表作用

1、紀念標識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於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2、圖騰標志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華表頂端有一坐獸,似犬非犬,它叫做「犼」,中國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

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於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後將白鶴雕刻於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G. 一個島上有很多石頭柱子

英國史前巨石柱位於英國南部索爾茲伯里平原。

或者是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上的納瑪托島。1595年,葡萄牙海軍上尉佩德羅*費爾南德斯*德*庫伊羅斯乘「聖耶羅尼默號」帆船來到這個小島,他驚訝地發現,島上雖然荒無人煙,但卻有無數巨型石柱整整齊齊碼放在那裡,堆成了一座十多米高的石頭山。

H. 史前巨石柱之謎是怎麼建造的

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帕台農神廟以及羅馬的圓形劇場,這些都讓人浮想翩翩,從偉大的古代文明,法老和哲學家,想到皇帝和史詩傳說。

史前巨石柱卻不會令人產生這些遐想。

索爾茲伯里平原上有大規模的石頭建築遺址群,它們被現代的高速公路所環繞,並向東一直延伸到倫敦,這兒沒有象形文字來破譯,也沒有蘇格拉底的語句去解釋。建造了史前巨石柱的石器時代和銅器時代的人們還建造了一些石頭紀念碑,這些紀念碑的遺跡散布於鄉間。但是他們為何或者是怎樣設法建造了像史前巨石柱這樣獨具特色的驚人建築呢?他們沒留下任何東西作為解釋。而且,考古者發現索爾茲伯里平原的古代居民在其他方面顯示出他們的文化僅僅位於生存線之上,直到20世紀後期,史學家還心安理得地稱這些人為「野蠻人」。但是,難道是這些「野蠻人」建造了舉世震驚的史前巨石柱,如果不是他們那麼誰是真正的建造者?

毫無疑問,從中世紀起,那些研究這個古代建築群的人們在設法解釋誰建造了這些東西時,眼睛並不是只盯著索爾茲伯里平原,他們把目光伸得更遠,從歷史到地理,從航海到天文,一切可能的因素都被進行詳細的闡述。12世紀時,蒙默斯的牧師威爾士·傑佛里就曾把史前巨石柱的建造歸功於亞瑟國王的宮廷男巫默林。根據傑佛里的《不列顛國王的歷史》,這些古代建築群是受亞瑟王的叔叔——一個名叫奧里利厄斯·安布羅修斯的人委託建造的。安布羅修斯想尋求一種適當的不朽的方式來紀念反盎格魯一撒克遜侵略者戰爭的偉大勝利。默林建議,在愛爾蘭的一個名為基拉羅斯的地方取出一些石頭,造成紀念碑,然後再用船把它運到不列顛。

17世紀,國王詹姆斯一世對史前巨石柱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就委派宮廷建築師伊尼戈·瓊斯去調查。在對紀念碑進行一番研究與分析之後,瓊斯只好贊同傑佛里的理論,這里的石器時代或銅器時代的居民不可能建造出這種石柱。「不可否認,他們缺乏知識,即使給自己穿上衣服」,瓊斯推理說,「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建造像史前巨石柱那樣結構雄偉、令人驚嘆的作品」。

I. 路邊人行道上的圓頭石柱(擋車柱)的來歷

跳石的來歷: 古羅馬時期的龐培城的一些街道上,車馬與行人交叉行駛,經常使市內交通堵塞,還不斷發生事故。為此,人們便將人行道與馬車道分開、並把人行道加高,還在靠近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塊塊凸出路面的石頭--跳石,作為指示行人過街的標志。行人可以踩著這些跳石,慢慢穿過馬路。馬車運行時,跳石剛好在馬車的兩個輪子中間。後來,許多城市都使用這種方法。
斑馬線的來歷: 20世紀50年代初期,英國人在街道上設計出了一種橫格狀的人行橫道線,規定行人橫過街道時,只能走人行橫道,於是倫敦街頭出現了一道道赫然醒目的橫線,看上去這些橫線像斑馬身上的白斑紋,因而人們稱它為斑馬線。司機駕駛汽車看到這條條白線時,會自動減速緩行或停下,讓行人安全通過。斑馬線至今在街道上仍然隨處可見。
止車石的來歷: 20世紀70年代晚期,美國交通已經尤其發達,交通事故屢屢發生,其中在人行道出事故的頻率最大,加之,美國的內亂不斷,,不知不覺中,在人行道上搬上了用水泥澆鑄的石頭,,也就是止車石。
我講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