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社會地位可用以下三個指標來衡量:T,W,Z。
T:別人對自己的討好程度用T來表示。
W:別人能感受到你對他的威脅程度用W來表示。這里的威脅包括對人身、資源、權利等自己所在意的東西。
Z:受尊敬程度用Z來表示。人對一個事物有了價值判斷,受人尊敬主要是因為符合他人所認可的價值觀,比如勇敢、大度、勤奮並且有擔當等人格魅力,當一個群體里大部分人都具備某個品質時這個群體的受尊敬程度就比較高。
每遇到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會自發地和他進行比較。最開始是以能獲得的最簡單的特徵去進行判斷,比如姿勢、語氣、穿著等,如果判斷你自己比對方強,則你會進入強者狀態,自信放鬆、處於主導位置。這就好像你去和公司的一個同事合作,發現對方比你的職位等級低了兩個級別,瞬間你就會覺得自己比較資深一點,就會在內心顯得更自信一點。
如果判斷比對方弱,則你會進入弱者狀態。這就像你去參加面試,對方的技術面試官是更資深的行業人士,你就會緊張、動容,因為你不知道會在什麼問題上被對方問倒。
人們常說的社會地位,一般是指某個職業在國內的社會地位,如果隨機抽取一萬個人以上用Z-T-W指標來評分,就可以獲得一個比較真實的社會地位排名。另外自己所能感受到的社會地位與自信程度有關,自信的人感受的社會地位會高於真實社會地位,自卑的人感受到的社會地位低於真實排名。
Z:能獲得多少人尊敬以及尊敬程度有多高。
T:能獲得多少人討好以及討好意願程度有多高。
W:能對多少人造成威脅以及威脅程度有多高。
2.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各是什麼時代的人物他們有何社會地位政治背景
秦皇是指秦始皇嬴政,他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名族國家,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
漢武是指漢武帝劉徹,他北征匈奴,吞並朝鮮,遣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
唐宗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他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開創了貞觀之治,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與明君。
宋祖是指宋太祖趙匡胤,他是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
成吉思汗是指元太祖鐵木真,他是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西亞、中歐的黑海海濱。建立了蒙古汗國,為元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3. 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國社會地位發生的變化及其社會背景
春秋戰國時興起,不過此時受重視的是法家,墨家也顯赫一時,儒家不是顯學。
秦亡漢立,黃老學說占據統治地位,至武帝劉徹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第一次被統治者定為標准學說。
此後儒學統領中華文化幾近千年
雖然魏晉時道家玄學興起,佛教的傳入,對儒學有一定的沖擊,但是更多的是融合,
宋朝程朱理學是儒學的一大新發展,但也禁錮了人的思想
至明末黃宗羲顧炎武李贄等人開始批判儒學,
清末西洋文化傳入,孔孟遭受空前沖擊,
新中國文革和批林批孔更是令孔孟遭受滅頂之災。
至20世紀末全球各種政治和社會問題愈發嚴重,東方文明受到關注,
孔孟重新煥發火力
直到明末黃宗羲顧炎武等人開始批判儒學
4. 法醫社會地位的演變和背景
法醫學簡介
(forensic medicine):法醫學是應用醫學、生物學、化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能解決法律問題的科學,用於偵察犯罪和審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證據。
法醫學作用
法醫學是應用醫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並解決立法、偵查、審判實踐中涉及的醫學問題的一門科學。法醫學是一門應用醫學,又是法學的一個分支。
法醫學為制定法律提供依據,為偵查、審判提供科學證據,因此法醫學是聯結醫學與法學的一門交叉科學。現代法醫學分基礎法醫學和應用法醫學兩部分:前者研究法醫學的原理和基礎:後者則運用法醫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司法、立法和行政上的有關問題。這包括受理殺人、傷害交通事故、親子鑒定等案件的鑒定,為偵查、審判提供線索和證據,為制定死亡判定、臟器移植、現代生殖技術以及解決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的法律提供依據;另外通過對非正常死亡的屍體檢驗來發現傳染病,進行中毒和災害事故的防治及行政處理。
由於司法實踐給法醫學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現代醫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成就為法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最新技術手段,原來單一的法醫學逐漸形成多分支學科的綜合性應用科學,這些學科包括:法醫倫理學、法醫病理學、臨床法醫學、法醫物證學、法醫血清學、法醫人類學、法醫牙科學、法醫化學、法醫放射學、法醫毒物學、法醫精神病學、法醫昆蟲學、醫法學等。
法醫學的歷史
法醫學的誕生和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法的出現、以及醫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法醫學的歷史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萌芽時期、形成時期、發展和成熟時期。
萌芽時期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世紀期間。這時不僅法已經出現,而且醫學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在處理人命案件時,執法人已知徵求醫生的意見來處理案件。
如中國先秦時期就有了損傷檢驗,《禮記·月令》中記載「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審斷,決獄訟,必端平」。在已發掘的秦墓竹簡中,亦有他殺、殺嬰、自縊、外傷性流產等檢驗案例的記載。戰國末期還有「令史」專門從事屍體檢驗和活體檢驗。
歐洲古代法醫學的發展卻緩慢得多,僅有個別案例的傳聞,如公元前100~44年凱撒大帝被殺:身上有23處創傷,檢驗確定貫穿胸部第一、二肋間的是致命傷。
形成時期約為公元11~19世紀,這時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法制趨向健全,案件的鑒定有專業醫生參與,開始有較系統的法醫著作出現。
這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中國南宋理宗淳祜七年(1247)湖南提點刑獄宋慈編著的《洗冤集錄》五卷。內容包括:檢驗總說、疑難雜說、初檢、復檢、驗屍、四時變動、驗骨、自縊,溺死、自刑、殺傷、火死、跌死、服毒及其他各種死共53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統法醫學著作,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
中世紀的歐洲,以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法醫學發展較快。1562年法國外科醫師帕雷對升汞中毒作了第一例解剖,1575年他在《外科手術學》一書中,闡述了機械性窒息、殺嬰、電擊死處女鑒定等方法;1598年義大利醫師菲德利斯發表《醫生關系論》一書,這是歐洲第一部法醫學著作。
1642年,德國萊比錫大學首先開設系統的法醫學講座;1782年,柏林創辦了第一份法醫學雜志,從此法醫科學初步形成它自己獨立的體系。
發展和成熟時期 工業革命給科學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8世紀以前的法醫學主要靠肉眼觀察活體、屍體現象,所得到的是直觀的、淺顯的結論,19世紀後則由於顯微鏡技術的出現和化學分析方法的應用,法醫學的研究工作得到深入發展。
這個時期法國著名法醫學者奧爾菲拉著有《論毒物》,俄國奈丁應用顯微鏡研究自縊與勒死的頸部索溝,以判斷究系生前抑或死後形成。
1899年,西方近代法醫學開始傳入中國;1915年北京和浙江醫學專門學校開設法醫課;1930年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創立法醫教研究。1932年在上海建立法醫研究所並出版《法醫月刊》。
20世紀以來,經濟的發展和自然科學的突飛猛進大大促進了法醫學的發展,現代分析儀器的運用和新檢驗技術的應用,標志著現代法醫學體系的形成。
法醫學的研究對象
法醫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人(活體、屍體)和物。
活體檢驗包括檢查被害人和被告人的生理狀態和病理狀態內容、有損傷程度、勞動能力的鑒定;有關性犯罪、性功能、妊娠、墮胎的鑒定;個人識別檢查、親子鑒定;詐病、造作病(自殘)的檢查和診斷;司法精神病檢查和診斷、精神狀態和責任能力的鑒定;疾患(含外傷和疾病,職業性和公害引起的疾患);年齡鑒定(犯罪年齡的確定);酩酊檢查(酒後肇事);毒品注射痕檢查(興奮劑和麻醉劑注射)等。
死體檢驗是法醫學研究的最重要對象,主要檢查目的是判明死亡原因、推斷死亡時間、確定損傷部位、形狀和程度,鑒別生前傷和死後傷,以及受傷時間、傷後行為能力、推斷致傷凶器、分析作案方式確定死亡性質(自殺、他殺、災害)、有無中毒和疾病體貌特徵檢查。
法醫學屍體檢查包括屍表檢查和屍體剖驗。屬下列情況之一者應進行法醫解剖:涉及刑事案,必須經過屍體解剖才能判明死因的屍體和無名屍體,需查明死因及性質者;急死或突然死亡,有他殺或自殺嫌疑者;因工、農業中毒或烈性傳染病死亡,涉及法律問題的屍體。
剖驗要求全面系統,並應留取足夠檢材作組織切片、毒物分析和細菌學檢查。一般應在一定期限內向委託單位發出屍體剖驗報告。
物體檢驗包括人體的一部分(骨片、毛發、組織塊、血痕等);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尿、汗液、糞便等及其斑跡);人體表面復制物(指紋、足跡);人體附著物(化妝品、垢、塵土);凶器與衣著;剩餘食物飲料、葯品、嘔吐物、胃內容物等。
涉及人身傷亡的犯罪現場、災害、事故現場也是法醫研究的重要對象。法醫鑒定人會同偵查人員及時趕赴命案現場,對現場進行實地調查、檢驗屍體外表、發現並提取犯罪證據,這稱為法醫現場勘查。法醫研究現場是為了查明死亡原因、判斷死亡時間,了解死亡過程和致死手段和方法,推斷致傷或致死工具,提取法醫物證。
對案件具有證明意義的文字、圖表資料均稱書證。包括病歷、診療意見書、死殺診斷書、現場勘查筆錄、屍體剖驗報告物證檢驗報告書,訪問調查材料、法醫學鑒定書等。法醫鑒定人對書證進行審查,並按司法機關的要求,作出相應的結論,對於書證材料不足的,可要求補充材料。
法醫學的研究方法
法醫學的研究方法有醫學的、生物學的、化學的和物理學的四類。
醫學的研究方法最主要的是屍體剖驗。包括肉眼觀察研究和取器官組織檢材製作組織切片,並染色進行顯微鏡下檢查和組織化學檢查。為研究超微結構和測定微量金屆含量還可應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和微區分析。
此外,還可根據需要提取相應檢材作化學和生物學檢查。其次是臨床醫學檢查,應用臨床知識對活體進行診察,確定活體的生理、病理狀態,解決醫療事故中的醫療責任以及傳染病、中毒、公害的防治問題等。
化學的研究方法包括應用化學分析方法對毒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對排泄物、嘔吐物進行毒物檢驗,用化學反應方法確定是否有血跡,以及用生物化學方法檢查人體酶型和遺傳指紋(DNA技術),以進行個體識別等。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如採用免疫血清學鑒別個體和動物的血、精斑、其他體液斑、分泌物、骨、毛發的種屬和血型;採用微生物學理論和技術,對有關檢材進行細菌和病毒檢查等;採用動物試驗方法進行中毒病理學、機械性損傷、其他物理性損傷、機械性窒息的模擬試驗;應用人類學知識對無名屍體進行年齡、性別、種族特徵的研究。
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是指採用物理儀器測定皮膚、骨骼的強度,進行損傷模擬試驗;採用 X射線技術進行損傷、身體異物和骨骼年齡的推斷;採用氣相色譜儀,紫外、紅光分光光度儀、質譜儀、磁共振技術、中子活化技術等對毒物和葯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光譜分析、電泳技術、顯微鏡技術進行法醫物證的檢驗等。
法醫學的內容
法醫學的內容主要有:
死亡與屍體現象。討論死亡概念、死亡過程和死亡分類;研究死亡診斷標准;鑒別真死和假死;研究死後屍體在內外因素作用下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包括早期屍體現象(肌肉弛緩、屍冷、局部乾燥、屍僵、屍斑、組織自溶)、晚期屍體現象(屍體腐敗、干屍、屍蠟、泥炭鞣屍、霉屍、白骨化)以及昆蟲等動物對屍體的毀壞;推斷死亡時間等。
各種機械性窒息的發生機制、徵象、後果和檢驗方法。如對縊死、勒死、扼死、悶死、壓迫胸腹部所致的窒息死、異物堵塞呼吸所致的窒息死、溺死進行鑒別;研究各種機械性窒息的作案方式。
機械性損傷的分類、形成機制。討論鈍器、銳器、火器損傷的基本形態、損傷後果、 致死原因;闡述各種徒手傷、器械傷墜落傷、交通工具所致損傷、咬傷、切創、砍創、刺創、剪創以及槍彈創和爆炸傷的特點和鑒定要點;鑒別生前傷與死後傷;推斷致傷物;判斷打擊次數、打擊順序和方向;推斷傷後經過時間;確定損傷性質(他殺、自殺意外事故、災害事故)。
高溫、低溫、電流或其他物理因素所致的損傷和死亡。討論燒死、燙死、凍死、電擊傷、雷擊傷的機制和徵象,鑒別生前燒傷(死)與死後焚燒。
各種毒物的性狀、毒理作用,毒物進入體內的途徑和代謝過程,中毒症狀,病理改變。中毒量和致死量,毒物檢驗方法和預防措施。
各種猝死與自殺、他殺引起的突然死亡。
性功能的生理和病理狀態。討論強奸、猥褻、性變態行為的作案方法和手段,及人身檢查和鑒定標准。研究妊娠和分娩,確定受精時間和妊娠期間。研究墮胎、殺嬰的方法,後果和法律責任。
各種人體組織、體掖、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斑跡的種屬、紅細胞型、白細胞型、血清型、酶型以及遺傳基因紋(DNA指紋)、基因頻率分布的理論和檢驗方法;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時間;親子鑒定的理論和方法。
法醫人類學的個人識別。根據骨骼、牙齒、毛發推斷人種、性別年齡、身高、職業特點、面貌特徵,確定無名屍及碎屍的身源;研究如何根據顱骨復原生前面貌,以及將顱骨與嫌疑人相片重合以確定是否同一個人等。
他殺、自殺他殺偽裝自殺、自殺偽裝他殺的特點和規律。研究自傷他傷的規律和損傷程度鑒定;研究詐病(假裝或誇大病情)、造作病(或自殘)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檢驗和鑒定方法。
醫療事故的鑒定、醫療工作中的刑事和民事責任。分清醫療事故和醫療差錯及醫護人員應負的責任,幫助醫療機構提高質量,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
法醫學的屍體檢驗方法和步驟研究。研究無名屍體檢驗、碎屍檢驗、重大災害事故屍體檢驗、挖掘屍體檢驗的特殊方法和技術。
活體檢驗的各種方法和技術,確定相應的鑒定標准。
涉及法律的其他醫學問題。如研究違法或犯罪行為與精神病態的關系,精神病人違法或犯罪後的責任能力鑒定等等。
自宋慈《洗冤集錄》的發表,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這以後法醫學由原來的單一學科發展到門類齊全的多科性應用科學,其研究方法和檢測手段更趨現代化。但是,隨著法制的健全、公安、司法實踐不斷給法醫學提出新的課題,法醫學本身也存在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
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有:精確、可靠地確定死亡時間和傷後經過時間的技術;簡易、科學、實用的生前與死後傷鑒定方法;死亡標准、臟器移植與法律的關系;法律倫理學方面的問題,如現代生殖技術(人工受精、試管嬰兒)帶來的法律問題,性轉換術、生物醫學的人體實驗與法律問題;可靠的個人識別方法、完善的遺傳基因、指紋的鑒定技術;猝死的機制和有效的診斷方法等。
法醫學專業
學科:醫學
門類:法醫學類
專業名稱:法醫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系統的法醫學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能在公安、政法機關從事法醫學檢案鑒定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法學及法醫學的基本理論及基本知識,受到醫學及法醫學的基本技能訓練,具有法醫學檢案鑒定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法學以及法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法醫學的基本技術和案例分析的思維方法;
3.具有法醫學檢案和鑒定的初步能力;
4.熟悉與法醫學有關的我國的各項法律以及法醫工作的政策和規程;
5.了解法醫學的應用前景及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法醫學。
主要課程:法學理論、人體解剖學、病理學、內科學、外科學、刑事偵察技術、法醫病理學、法醫毒理學、法醫臨床學、法醫物證、法醫精神病學、法醫毒物分析。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臨床實習一般安排12周左右;包括法醫病理學、法醫物證及法醫臨床等校外基地實習一般安排12周左右。
修業年限:五年
授予學位:醫學學士
5. 南開大學的歷史背景及社會地位
網上復制:
南開大學(Nankai University),簡稱南開,肇始於1904年,正式成立於1919年,是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的綜合性大學。1937年校園遭侵華日軍炸毀,學校南遷,1938年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雲南昆明合組西南聯合大學,為中華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1946年回天津復校並改為國立。新中國成立後,經歷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成為文理並重的全國重點大學。 南開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入選首批「2011計劃」、「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被譽為「學府北辰」。「渤海之濱,白河之津;汲汲駸駸,月異日新」,南開大學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之校訓,弘揚「愛國敬業、創新樂群」的光榮傳統和「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理念,正在向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6. 女性社會地位的高低取決於什麼,有哪些因素決定
女性社會地位的高低取決於女性在社會上承擔的責任,即社會分工中所承擔的角色。
女性社會地位的高低主要由四個因素決定:其中決定因素是女性在社會上承擔的責任,另外三個因素分別是,社會形態、人們對性別的觀念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現今女性的社會地位應該有很更進一部的提高,但是由於長期的歷史積累,要完全達到消除性別因素對個人社會地位的影響,在短期內還是不可能的。
受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婦女地位的提高也處於不平衡狀態;
隨著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層次矛盾和關鍵問題的解決,利益格局的調整,也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男女兩性和不同層次女性群體間發展的差距,加之男尊女卑傳統觀念的影響,這種差距絕不是短期內能夠消除的。
(6)社會地位和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社會地位通常也是指社會成員基於社會屬性的差別而在社會關系中的相對位置及其圍繞這一位置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從社會學理論來看,所謂社會地位是指任何具有從社會角度規定了的權利和義務的社會位置,不管這種位置是高是低,社會地位是個體在社會關系體系中所處的位置,無論這種位置是自然形成的還是社會分工需要而形成的。
就業與分工固然是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社會地位不等於是就業,社會地位是指一個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位置,所起的作用及其對社會的貢獻。的確,要獲得社會地位,就必須參與社會生活,但是參與社會生活又有有償參與和無償參與兩種。
個體在社會關系網中所處的位置。通常是根據財富、聲望、受教育或權力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會排列。生產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在階級社會中,由生產關系所決定的個體的階級地位是一個個體的基本社會地位。
每一個個體都在一定社會中結成多種社會關系,都可能獲得多種社會地位。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把個體的社會地位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序列,如階級地位、政治地位、經濟地位、職業地位、權力聲望地位等。
這些社會地位之間互相交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先賦地位與自獲地位兩類。前者指先天固定的地位,如世襲貴族、世襲奴隸、父與子等。後者指靠後天努力獲取的地位,如教授、工程師、廠長等。
社會學十分重視對多種地位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首先是關於地位一致和地位相悖的研究。地位一致指個體所具有的多種地位都處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如一個人兼有較高的階級地位、教育地位、職業地位。
在社會流動較少和等級森嚴的社會里,地位一致性較強。地位相悖指個體在不同領域的地位高低層次不一致的情況,如一個階級地位較低的人獲得了較高的教育地位。社會經濟地位與社會聲望地位也有不一致的情況。
社會學還十分關注首要地位的問題,這是指一個個體在諸種地位不一致的情況下,有一種最突出的地位支配著其他地位,從而決定了他總的地位水平。
7. 在中國美術繪畫的社會地位以及普及程度
」這一學科名稱,在中國已存在和使用了100年.做為一個專門學科,無論是正式的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在中國都明確指向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具體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和工藝四大門類.這已經是家喻戶曉和熟練使用的詞語和概念。
做為一門學科,「美術」這一名稱不論是學術研究機構和專業團體,還是藝術教育及普及、出版傳播和商業等領域,在冠名的使用上都已成為不可替代的學科名稱。但由於「美術」和「藝術」做為一百年前從西方輸入的外來語它們都源於同一英文單詞「art」,在正式的書面表達和對藝術文獻原文的翻譯上存在著普遍混亂現象,而在西方及世界許多國家的辭典解釋和實際運用中,「art」從來就沒有象中國一樣把它明確指向表示「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的概念范疇。從語言學和詞源學的角度來看,顯然是不嚴謹、不科學的。盡管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我們並不在乎它的含混性,也從未出現過大的歧義,但問題在於中國的視覺藝術所面臨的藝術發展狀況和現實與100年前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和信息社會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當代視覺藝術和藝術教育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加之「美術」與正處於困惑中的「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做為一個專門學科名稱不論從具體使用的科學性,准確性及應用性上顯然已無法承載它所涵概的范圍和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況。
因此,有必要對「美術」這一學科概念及它的使用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疏理,使它從中國100年對藝術的誤讀與偏離中解脫出來,踏上科學和健康的發展軌道,這已經是當代中國藝術和藝術教育所面臨的緊要問題。
一
「美術」一詞來源於英文「art」,再往上溯,英文「art」又是來源於拉丁語的「ars」。當代出版的由牛津大學和商務出版社主編的《牛津現代高級英漢辭典》(1987年版)是這樣對「art」進行解釋的:
①美的事物的創造和表現;藝術,如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兒童藝術、風景畫藝術等。
②the fine arts;美術,包括繪畫、雕刻、建築、音樂、舞蹈等。
③想像力及個人鑒賞比精確計算更為重要的事情;人文學科,如歷史文學、教學演說等。
④詭計、詐術、巧計、策術、魔術、妖術。
從《牛津現代高級英漢辭典》的解釋中,顯然未將「art」指向今天我們所理解的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而「the fine arts」(美術)則包括了繪畫、雕刻、建築、音樂、舞蹈等各個藝術門類。而英國的《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對「art」這一條目又是這樣解釋的:
「用技術和想像力創造可與他人共享的審美對象、環境或經驗。藝術一詞亦可專指習慣以所使用的媒介或產品的形式來分類的各種表現方式中的一種,因此,我們對繪畫、雕刻、電影、舞蹈及其它的許多審美表達方式皆稱為藝術。」
「藝術亦可進一步特指一種對象、環境或經驗作為審美表達的實例。例如我們可以說「這張畫或壁毯是藝術」。傳統上,藝術分成美術(the fine arts)與語言藝術兩部分。美術(the fine arts)一詞譯自法語「beaux-arts」,偏重於純審美的目的,簡單說即偏重於美。從西方對「art」的詞語解釋來看,將「art」做「美術」(the fine art)解,是一個涵概面很廣的形容詞性質的詞語,即:美的藝術。而未指向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及工藝四大門類的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
二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不論是「美術」還是「藝術」,這兩個專門名詞實際上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外來語。直到中國清未洋務派運動對西方工業文明開始引進,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不論是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上都從未出現過類似英文「art」(藝術)或「the fine art」(美術)的概念表述和中文字樣。中國古籍中也只有「繪繢之事」、「刻削之道」、「錦綉文采」等類似術語的運用。
中國古籍中「藝」的概念與西方的「art」(藝術)在傳統的狹義表述上有共通之處,那也只限於「藝術」這一概念的技術層面,與我們今天理解的「藝術」或「美術」沒有直接的關聯,如古籍中,「藝」等於「蓺」,意為種植之技。《說文解字》中說:「周時六藝,蓋亦作蓺,儒者之於禮、樂、射、御、書、數,猶農者之樹蓺也」。中國古籍中的「藝」又等於「術」(術),引伸為技術、技藝,這和西方「art」源於拉丁語的「ars」,泛指作學問和專司具有文化涵意的手藝工作很相近,此「藝術」表示一種可學的而非本能的技巧和特殊才能。實際上在古代的西方,象木工、外科醫生、烹飪術、建築術均包含在藝術中,藝術的全部形式大約有400餘種。[1]這種對藝術的理解持續了相當長時間。
古希臘時期,盡管創造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品,但當時人們並不是用今天我們看待藝術的眼光看待它們,而是將其當作一種高超的技巧的結果。中世紀時期,藝術有兩種含義,一種以是文科藝術,包括:修辭、邏輯、格律和語法;一種是高級藝術,指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四大學科。這其中一些,在當時被稱為自由學科。然而,所謂自由學科並未包括繪畫、雕刻、和建築,很象中國古代周時的「六藝」學說。文藝復學時期,藝術是一種高超技巧的觀念又得以重新恢復,但是藝術家當時仍是被視為工匠。雖然達?芬奇等具有廣泛人文知識的全才式藝術家大量涌現,繪畫、雕塑和建築等造型藝術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由於在他們的實際創造行為中,藝術研究與科學研究很難分開操作,並且又都是按著契約者的表現要求和完成期限來工作,因此仍未具備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藝術」或「美術」做為一門感性創造學科的特質。
直到17世紀,藝術這一術語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含義,即「美學」上的意義。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學者狄德羅主編的網路全書中,藝術就包括了繪畫、雕塑、建築、詩歌和音樂,後來則進一步形成了優美的藝術(the fine arts)和實用藝術(applied arts)的區別,而所謂「優美的藝術」並不單純以技巧和實用功利為其特色,而是一種精神意義的「美」的藝術。這種觀念在西方一直延續至今。
不論從今天辭典的釋義還是從東西方藝術歷史的發展史實來看,不管藝術是局限於技術的層面,還是純精神意義上的「美」藝術。西方先哲們難道是出於疏忽還是有意讓後人為難,竟從來沒有從空間、感性和媒介等特質上對藝術的種類進行說明和分類,或者確立一個叫做「美術」的學科概念。這也真叫中國人難免陷入困惑之中。
實際上,在西方及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是把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美術」叫做視覺藝術。從書面文獻的表達和口頭表達,從學術研究機構到學術團體再到藝術教育,「art」始終是一個涵概諸藝術門類的總稱(這里包括純精神性的「美術」(the fine art)也包括實用藝術及各類藝術的變體,從來沒有一個類似於我們指稱為視覺藝術的「美術」這樣一個名稱概念。在這一點上,世界各國只有中國把「art」即做「藝術」解,又做「美術」解,並應用於不同的學科範圍來使用。那麼中國人為什麼置本來屬於西方的學科概念在定義和使用上的事實與不顧?而在概念的運用上把藝術劃定為涵概各藝術門類的一級學科,把「美術」劃定為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視覺藝術的二級學科?這有其深刻而客觀的歷史原因。
三
我們知道,由於中國古文的堅澀難懂,加之特定的傳統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與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19世紀末,中國人引進西方文化的時候在翻譯外來的人文學科概念和詞語上遇到了相當大的障礙。因此,中國早期的許多人文學者便採取了一種迂迴變通的方式,從鄰國日本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而這些漢字詞彙則是日本人對西方相關詞語的翻譯。這種詞語的輸入與19世紀末中國開始引進西方工業文明正好同步。而對於從未接觸過西方工業文明的封建中國,引進西方工業文明必須從學習和教育開始。於是西方的藝術學科也便同時輸入進來。
1840年的鴉片戰爭使中國人幡然領悟到西方科學文化的強大,於是中國人開始重視科學,關注經世致用發展實業的實用知識。在「西學東漸」的理念下,中國西式的「新學」如雨後春筍般萌發出現。1867年,洋務派為推行「洋務運動」,開始大量引進西方技術,大舉開辦新式工廠和對西方技術進行學習和研究的「新式學堂」。由於「新式學堂」引進的數理化、醫學、生物、工學等科目大多與圖畫有關,(如算術要使用圖形,地理要使用地貌,醫學和生物則需要解剖圖與標本圖樣,工程建築更離不開建築繪畫與設計圖。)於是從科學和實業的觀點認識到「美術」為促進社會物質文明生產所具有的工具性價值。1902年創辦的我國最早的兩江師范學堂及後來的許多類似的實業學堂,都培養了大量的能「畫圖」的工藝人才,而這些學校則都是仿照當時日本高等師范學校的教學模式,並聘請日本教員來執教,教授的課程包括:西洋畫、用器畫、圖案畫、雕塑、解剖學及藝術史等課程。
日本引進西方工業文明和技術,是在「明治維新」時期,比中國早三十多年,當時「明治維新」時期的歷史背景與中國非常相象。由於當時圖畫類的科目完全從屬於工業技術,是為了培養產業後備軍所需要的技能。日本人把本來屬於西方藝術科目下的視覺藝術表現稱之為「美術」則不足為奇了!事實上早在「明治維新」時期,「美術」的漢字詞語就已經出現在日本工業學校的教科書和教學中。那末是誰後來把「art」譯成「美術」兩個漢字?又是出於什麼具體的想法現在已無法做具體的考證。我們只能從當時日本從西方引進「美學」而把在西方本意為「感性學」的「aesthetics」譯成「美學」的原因上找到一些理念上的依據。[2](關於「美術」與正處於困惑中的「美學」糾纏不清的關系,本文作者將在另一篇文章中加以詳盡論述。)日本人肯定是把西方人將「art」做「the fine arts」(美的藝術)解的內容做了直接的漢字簡化翻譯,加之對西方傳統「感性學」的誤讀和理念上的偏差,在學科的概念使用上含混地加以運用直至後來恐怕是不得已而為之地加以延續並指向了與「圖畫」有關的視覺藝術了。
不論是把西方的「感性學」譯成「美學」還是把「art」譯成「美術」,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不僅包含著詞源學上的誤讀,更表現了審美文化的偏頗,同時也表現出東方人片面狹隘的價值取向。這主要反映在東方人對外來文化的理解上通常只是以形式與方法兩方面介入和把握對象,即只吸收其技術及方法,而其思想和精神一般是不能考慮吸收的。中國的「洋為中用」的「用」字正是泛指技術與方法之意,而日本的「和魂洋才」的說法(意指「東洋道德、西洋藝術)與中國也是同出一轍。
那未無論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還是中國的「洋務派運動」,在一個急需西方的技術來增強國力的功利思想背景下,日本人把本來表示為純精神性和欣賞性的藝術,即「美的藝術」理解成「美的技術」並將「美術」的簡化詞語應用到工科的視覺表達上,這種誤讀和偏離顯然有其歷史的局限性。
四
中國人在19世紀末並不僅是從日本引進了西方的技術文明,許多人文學者亦曾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文獻,並在「新式學堂」里也聘請了許多西方人來授課,那未中國人為什麼未加分辯和詳細考證就全盤照搬了日本人的觀念呢?這除了以上中國人對外來文化與日本人有著相同的功利色彩和狹隘的東方思想觀念外,語言上的障礙則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今中國的人文學科70%的專門詞語都來自於日本的外來語,[3]以及在對西方文化的翻譯史上嚴復嚴譯後來敗給日本人的史實就是很好的證明。
1900年,「百日維新」後在引進西方工業文明並大辦實業工廠和實業學堂的同時,許多人文學者也遠赴國外學習。這對於迫於經濟文化落後壓力下的中國也是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最初是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梁啟超之命東瀛,並不懂日文的他接觸了很多日文書籍。由於日文是由假名和漢字組成,他多少也能看個大概,後來回國之後,不懂日文更不懂西文的梁啟超在日本人的幫助下譯了大量的西方文獻,其中許多詞語大都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詞語的翻譯。由於在中國古文里很難找到相應的詞語,所以梁啟超只能原樣照搬日本人的翻譯了,並很輕易地把諸如:民主、科學、政治、經濟、自由、法律、哲學、美學、美術一類詞介紹給中國讀者,已至延續至今。
1901年,大學者王國維亦遠赴日本留學(東京物理學校),回國後在武昌農學校任譯授,並翻譯了大量的西方學術著作,其中大量的學術名詞都是從日本外來語直接借用過來的。盡管留學歐洲並深切了解西方學術思想的嚴復有其中國特色的譯法,但王國維則主張借用日本已有的譯語,強調新學語的輸入。一來他認為方便可行,二來避免了嚴復嚴譯中的「古雅」的「自我作故」。於是在王國維的大力倡導下,嚴復對西方思想的譯法敗給了日本人的譯語,從此日本外來語大量進入漢語之中,成為中國人日常語言和學術用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中國牢牢紮下了根。
中國最初對西方工業文明的引進,由於重視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生產的功利主導思想和狹隘的東方民族心理,在引入西方藝術思想的概念上,便造成了「美術」對「藝術」的第一次誤讀和偏離,把在西方直至當代一直被理解為具有「純審美」的精神特質內容的「美的藝術」限制在「美的技術」。「美術」的概念和名稱並由此延續至今。
「新文化運動」時期,蔡元培等人開始意識到近代工業文明一味追求物質慾望與情感生活匱乏的弊端,於是把席勒極力推崇的古希臘所具的的完善人性的培養和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注重人格的自然完美和關注精神陶冶的理念結合起來,並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提倡美育才是吸收外來文化融會貫通的正確方式。這使中國的視覺藝術在繼續採納「新學」的同時,從「美的技術」又回歸趨向於「審美」的「美術」概念上來。但是,這種「以美育代宗教」,即以美育代替道德訓誡和人倫教育的思想從現在來看本身就是值得懷疑。它把本身具有「自律性」的藝術引導到社會倫理的層面上,這本身便違背了藝術發展的自身規律和做為一種感性文明的重要特徵。實際上蔡元培先生對「美術」概念的進一步明確,當時也沒有把它限定於視覺藝術的范疇,他早期運用「美術」這個術語也包括了詩歌和音樂等諸多藝術形態,還是相當於今天我們理解的「藝術」的概念范疇。問題在於,新文化運動時的「美術」概念,從某種程度上對後來中國藝術的發展和對藝術的價值定位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即中國藝術一直以來無法擺脫的對政治、社會倫理、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依附性、工具性和功利性。而沒有將藝術導向感性文明的正確發展軌道,這便造成了「美術」對「藝術」的第二次偏離。
五
解放初至70年代末,由於政治的原因,中國的視覺藝術狹隘地獨尊前蘇聯的理念,西方發達國家的藝術理論與實踐受到堅決的抵制和排斥。由於明確地強調藝術的工具性,為政治和實用服務,使蘇式自然主義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職業技能第一的觀念全面統治了中國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同時,視覺藝術完全從藝術學科中分割出來,並確定了「大美術」的概念,將視覺藝術劃分為國畫、版畫、油畫、雕塑、工藝五大學科專業,並全面地推廣至中國社會及藝術教育、藝術創作領域。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頻繁的政治運動和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完全隔離於世界文明和藝術發展潮流之外,在批判「封資修」的口號下,實用功利的思想,甚至發展成完全為政治服務的「樣板戲」、「樣板畫」,藝術在感性、個性表現和創造性精神的本質特徵完全喪失。這是「美術」對藝術的第三次偏離,也是最遠離藝術本質特徵的偏離。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長期封閉的大門終於向世界敞開,國外特別是西方的藝術表現形態和思想蜂湧而入,藝術界逐漸認識到藝術的人文特徵以及感性和創造性的本質。但由於歷史長期積淀的原因,強調職業技能和實用目的藝術體系和自然主義的藝術表現方法因廣泛的社會基礎仍處於主流地位。尤其在藝術教育上,徐悲鴻的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寫實主義思想與前蘇聯的具象寫實教育體系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工作者難以逾越。直至今日,許多大專院校及社會辦學的視覺藝術學科(甚至包括現代藝術設計學科)依然延續著這種所謂「美術基礎」的單一技能表現方式。而在藝術人才目標的培養上依然固守著嚴格的學科專業劃分及職業技能教育模式,缺少與其它藝術及相關學科的聯系與綜合,更缺少從人文性、主體性、創造性等藝術特徵角度對藝術人才進行培養教育。
這種偏離藝術本質特徵,重技術、輕藝術的現象不知何時才能徹底改變!特別是從未來人才的發展、人文素質的培養和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值得每一位有責任的藝術工作者和藝術教育工作者警醒和深思,否則我們仍然會偏離在違背藝術自身發展規律和藝術本質特徵的軌道上,而誤國、誤民、誤人子弟!
「美術」時藝術的誤讀和偏離,究其歷史的原因難免讓我們感到震驚和沉重的歷史負擔,讓我們積重難返!從1898年梁啟超亡命東瀛開始翻譯西方文獻到1902年的「新式學堂」以科學和實業的觀點引進技能性的「美術」教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如果100年前中國沒有日本這樣的一個近鄰,也許我們只能使用嚴復嚴譯的概念或根據我們自己對西方文化的研究和考證來理解西方思想及學科概念,並應用於藝術等領域。或者,一開始我們沒有把「art」譯成「美術」而是僅已譯成「藝術」或象西方一樣把我們理解的「美術」一開始就叫做「視覺藝術」,同時把研究人類感性文明的「感性學」不是譯成「美學」,不在單一的「美」的感性方式上留戀往返,那麼今天藝術的發展結果會是怎樣?再如果,我們沒有因為政治上的原因把前蘇聯「老大哥」請進門來而狹隘的獨尊其為政治和實用服務的理念,那麼結果又會怎樣?中國的視覺藝術的發展是否會像今天一樣面臨這么多困惑而積重難返。這些問題不僅反映在我們的藝術創造和藝術教育領域,也反映在中國人文學科的方方面面。這個問題太大,越想越沉重,越想越可怕!同時,也是擺在中國人文學者,包括我們藝術工作者和藝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
「美術」一文旨在本著探討的態度,以引發對當代藝術與藝術教育的思考。這也是當下藝術工作者和藝術教育工作者普遍面臨的困惑。這種困惑表現在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現實狀況之間的矛盾,表現在當代文明發展與中國當代藝術教育之間的矛盾。
從理論的層面上,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的沖突,也就是對「美」的問題的討論及爭議。這個問題太大,也遠遠超出了本文的范圍。
事實上,由於「美術」這一概念名稱的確立和普及,難免使我們陷入既成的事實,而不能著眼於與藝術本身的發展狀況來思考藝術問題,更不用說對藝術的本質特徵不甚了解和缺少經驗了。以「美」一統天下的「美術」甚或「美學」體系的影響避免不了這類直觀的判斷。「美術」(視覺藝術)受傳統美學的影響之深,似乎要超過其他藝術門類。而現在,文學等藝術門類大體上已解決了「美」與「不美」、「功利」與「創造」之間的矛盾,只有「美術工作者」還多多少少受到此類問題的糾纏。
因此,關於「美術」對藝術的誤讀,不僅表現在史實的誤讀(這僅在其次),而主要是觀念上的誤讀。藝術上的功利性特徵是歷史存在的客觀事實,但它並不是藝術創造的本質特徵!因此,我們必須弄清「藝術」是什麼?「美」又是什麼?「藝術」與「美」關系又是怎樣?
事實上,上世紀初,本世紀末,視覺藝術所發生的變革,已將「美術」轉變成藝術了。這個轉變反映了現代化的進程,是人們後來才在文學上、哲學上、思想上來認知的。現在我們來關注它已為時已晚。
100年來,中國的藝術一直具有很強的功利色彩,「美術」過於強調它的技術及應用,而忽視作為一個感性學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創造性的內容,這是我們不能不承認的事實。這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只重視技術文明而忽視精神文明一脈相承。現代中國在教育上已開始重視對未來人才的綜合教育和素質教育,「美育」便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但這種「美育」決不是功利性的只是培養道德情操,而是發揮藝術的本質特徵,培養人以感性把握世界的能力,是以創造性、想像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為己任的。
因此,藝術不是一個專業技能問題,更不是「美」與「不美」的問題,而是一個人的問題。只有理解成這樣,我們才能找到藝術的本質,才能了解藝術和「美術」,而不是在傳統的經驗廢墟上流連忘返,更不至於陷入對「美術史」史實的准確性上糾纏不清。
這里筆者想說明,我不是一個「美術史研究工作者」。但「『美術』對藝術的誤讀」一文確實對關於「美術」一詞從日本的引進缺少充分的史料依據和帶有主觀色彩。但不管最初「美術」在日本譯自?語還是英語,都掩蓋不了中國「美術」100年來的功利色彩並偏離於藝術的本質特徵和發展規律的事實。筆者只是想藉助史實來說明這一現象。如果非要把這段史實弄得一清二楚,筆者也可以詳盡羅列,如果那位先生對這段史實不夠清楚,請參見安徽出版社出版由陳振濂先生所寫的《近代中日繪畫交流史》一書,第二章關於「美術一詞的語源「一節內容。但是,如果細加分析更證明了中國人(包括日本人)在使用「美術」這一概念名稱上對藝術的誤讀和偏離。
「『美術』對藝術的誤讀」一文不是探討「中日美術觀念的演進」的文章。誠請各位先生不要拘泥於歷史和傳統經驗,而首先應從當代藝術發展和藝術教育的角度思考一下:「藝術」是什麼?「美」又是什麼?如果講求史實的准確性,不妨根據當代的藝術狀況和藝術教育狀況認真的審視一下歷史。這樣的態度才是嚴謹和科學的,更是積極的,同時也能避免「誤讀和偏離」和「可笑的單薄」。
注釋:
[1]美國著名的美學家托?門羅認為,在古代不僅繪畫、音樂、戲劇、文學是藝術形式,而且美容、整形外科、美食、服裝、理發、刺綉、釀酒、烹飪術、香料製造、畜牧業等都屬於藝術形式。
[2]日本「明治維新」在有選擇地學習西方科技文明之後,也意識到西方文藝思想對文藝啟蒙的重要性。日本許多人文學者從西方引進「美學」作為文藝啟蒙的突破口,傳播人文科學思想,但未能及時消化。最初日本人西周把一本《aesthetics》譯做《善美學》,強調「善就是美」、「和就是美」、「節度與中庸就是美」。中村兆民譯介了維龍的《aesthetics》,把在西方本意為「感性學」的「aesthetics」譯成「美學」。在序論中,他將藝術方法分為「摹擬美人之跡」、「務求其似真」和「將感慨表露於外」來闡明藝術本質,強調娛樂人心,使人的氣質和品格趨於高尚為目的的「雅藝」。這些都說明日本人在接觸西方人文思想上濃厚而狹隘的東方色彩。
[3]從詞源上考證,中國在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漢語名詞70%是從日本輸入的,並且都是日本對西方相應詞語的翻譯。如:政治、革命、政府、黨、方針、政策、理論、哲學、原則;還有經濟、科學、商業、幹部、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法律、文學、抽象、美學……數不勝數。「藝術」和「美術」也是其中之一。
8. 什麼是社會背景什麼是家庭背景
社會背景:用血緣關系和婚姻關系親屬等所擁有社會地位組成的(非直系親屬組成的社會地位)可以依託的。
家庭背景:用直系親屬們的社會地位作為依託的。
9. 社會地位包括什麼
社會地位包括:狹義指社會等級制度或分層制度中的排列位置、權力、聲望、職業、財富的象徵;廣義指個體在一定社會關系體系中所處的位置。
後者被認為具有嚴格的社會學意義,反映了個體與社會整體的關系及在與社會整體互動關系中的社會身份。
社會地位的意義:
社會學十分重視對多種地位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首先是關於地位一致和地位相悖的研究。地位一致指個體所具有的多種地位都處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如一個人兼有較高的階級地位、教育地位、職業地位。
在社會流動較少和等級森嚴的社會里,地位一致性較強。地位相悖指個體在不同領域的地位高低層次不一致的情況,如一個階級地位較低的人獲得了較高的教育地位。社會經濟地位與社會聲望地位也有不一致的情況。
社會學還十分關注首要地位的問題,這是指一個個體在諸種地位不一致的情況下,有一種最突出的地位支配著其他地位,從而決定了他總的地位水平。
10. 電視背景牆做什麼比較好看
根據個人喜好來選擇,建議是做壁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