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文物名稱一般標在圖片的哪裡
擴展閱讀
電腦將文字圖片轉換文本 2024-11-02 08:09:24
灰色植物背景圖片 2024-11-02 07:46:43

文物名稱一般標在圖片的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6-28 12:57:12

Ⅰ 出土文物是我們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請你當一次文物講解員,介紹以下圖片文物的名稱與反映的歷史信息。


(1)魚紋彩陶盆,此文物出土於半坡聚落遺址,底色為紅色,上面繪有動物圖案,稱為彩陶。陶器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2)司母戊鼎,此文物出土於殷墟,因鼎腹內鑄有「司母戊」三個字而得名,是商朝
青銅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3)編鍾,此文物出土於戰國曾侯乙墓,表明兩千多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已達到很高
的水平。
(4)秦國銅錢,秦始皇完成國家統一後,規定以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標准樣式。

Ⅱ 參觀首都博物館時,許多文物的名稱後都會有一個括弧,括弧里標注著有音川,音鬼,音雷,音姑等等

應為很多青銅器或其他文物的名稱更都屬於生僻字,為了方便參觀者,括弧里的字都是那些生僻字的注音,沒有實際意思,就是告訴你那些字怎麼念,比如罍(音雷)、觚(音姑)、簋(音鬼)等等。

Ⅲ 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LOGO嗎

有的,你可以參考下面:
第六條 標志須標示該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名稱、公布機關、公布日期、樹標機關以及樹立日期等。樹標機關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第七條 標志形式採用橫匾式,自左至右書寫。標志牌比例為橫三豎二。標志牌最小為60×40厘米,最大為150×100厘米,可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具體情況選擇比例適宜的尺度。除文物保護單位的名稱可用仿宋字體或楷書、隸書等外,其餘一律用仿宋字體。
第八條 保護標志應採用石材等堅固耐久材料,顏色要莊重樸素、顯明協調。
第九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說明可書寫在標志牌的背面,也可另立說明牌。說明文字為簡要介紹文物保護單位名稱、時代、性質、內容、價值和保護范圍等,其內容應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審定。
第十條 民族自治地方應同時樹立用當地少數民族文字書寫的標志牌和說明牌。
第十一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圍較大或文物分布點多線長的,可設置若干分標志。
第十二條 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可視實際需要設置堅固耐久的保護界樁。

Ⅳ 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出土時名字就印在文物上嗎

中國歷史上出土的文物命名規范非常嚴格,並且有固定的模式,命名的文物要讓研究者和普通人根據名稱就大概知道是一個什麼樣的文物。

中國出土文物命名的標准。

中國或者國外古代文物的命名主要有以下三個主要組成要素:

第一,文物的年代(包含朝代、年號、紀年)、款識、作者(出處,譬如瓷器的窯口);

第二,文物得到特徵、紋飾和顏色;

第三,文物的器形(外觀形象)和用途(如酒器、祭祀器皿、水器、卧具等)

中國古代文物有確切紀年的必須標注朝代+年號+紀年+器皿名稱,不標識現在的公元紀年,這是完整的文物命名方法,如果有些地方確實也只能大致標識一下;外國出土文物有確切紀年的,按照國家名稱+朝代+紀年+紀年數字+器皿名稱組成。

至於近現代的文物,命名要求就更多了,要求有應用時代、物主、實踐、地點、用途等,文物的名稱年代一定要表明歷史時期(如民國早期、清末等)或者確切的公元紀年(如1901年等)。

命名三要素的具體解釋和命名方法。

第一,文物的年代,是指文物的製造年代或者使用年代,這兩者不能混淆。

第二,文物的特徵,是指文物出土的地域、人文(如良渚文化等)以及工藝特色。

第三,文物的通俗稱謂,按照 文物的器形(外觀形狀)和具體用途分類(祭祀、酒器、卧具、水器等)。

文物命名按照年代+特徵+稱謂這樣的順序命名,不可以顛倒,如果不能確定的文物,有的就擱置命名,給一個臨時的名稱或者代號,判斷確定後再進行正式命名。

文物命名具體實例。

一、銅器命名(包含金銀器和其他金屬)。

出土的銅器按照:年代+特徵(包含工藝)+質地+形制,這樣的方法來命名。

實例1.司母戊鼎(後母戊鼎)。

這一文物的正式名稱是商後母戊大方鼎,銅制。這個按照年代和鼎腹有“後母戊”三個雕刻的字,以前認為是“司母戊”,現在更正為“後母戊”(2011年正式更名),戊是一個人的名字,最後的稱謂是“鼎”,基本按照這個規制來命名的。

不過“商後母戊鼎”的名稱在新中國文物命名之前就已經家喻戶曉的了,因此也沒有完全按照規定來命名。

新石器時代(年代)+仰韶文化(文化)+人面魚紋(特徵)+彩陶盆(材質和形制)。

此外還有漆器、竹木牙角器(如象牙、犀牛角等)、織綉(出土的絲織品)、甲骨文、文具、磚瓦(秦磚漢瓦等)等,基本按照以上的規制進行命名,略有不同。

有不少文物因為不能確定一些基本要素,也就沒有正式的命名,只採用一些現有的特徵來臨時命名或者編號。

Ⅳ 關於中國古代文物名稱及圖片和介紹,都有哪些

青銅劍: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製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東漢以後,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青銅劍是我國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兵器。它一般是銅、錫合金冶煉製作而成的。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將近95厘米。我國青銅劍的創造及其發展歷史,約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商周時代即已出現,發展到已是高峰階段,嗣後,一直延續到秦漢。
到鐵劍出現時,青銅劍就逐漸銷聲匿跡了。通過田野考古發掘,全國各地出土包括青銅劍在內的青銅兵器,可說是層出不窮,異彩紛呈,特別是前些年,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的發現,更是震驚中外,成為稀世之寶。

Ⅵ 文物的名稱

金縷玉衣
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志》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摘自好搜

Ⅶ 求地圖上的文物標注符號。

月亮挖出一個白哈哈色的
寂靜深淵,在它的開口
萬物都變成死亡的軀體
而陰影卻活著,彷彿思想。
這使人不寒而慄,因為在這片白色中

Ⅷ 中國古代文物名稱及圖片、介紹。

1、名稱:雙面神人青銅頭像,如下圖

介紹:

(1)中國古代大型鑄鐵建築物之一。位於湖北省當陽縣玉泉寺山門外。

(2)據塔身銘文記載建於宋嘉祐六年(1061),耗鐵七萬六千六百斤。塔高17.9米,塔身現稍向東北方傾斜。鐵塔底座和13層塔身是宋代鑄成;銅塔剎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後鑄的。

(8)文物名稱一般標在圖片的哪裡擴展閱讀:

當陽鐵塔塔身結構

(1)塔為八角形仿木結構,外為鐵殼,內為磚牆,塔心中空。底座基部周長9.6米;塔身從下至上每層周長和高度逐漸減小,到第十三層塔檐處,周長減至4.3米。

(2)底座和塔壁鑄有花紋和儀態不同的大小佛像。有八尊鐵金剛(現存六尊)鑄接在底座的八個拐角處。

(3)鐵金剛的頭頂有鋼柱插入上面的鑄件中。鐵塔共由44塊鑄件組成:底座為四塊,第一層分塔身、塔檐二塊,第二層以上每層各有平座、塔身、塔檐三塊,頂為蓮花盆和塔剎二塊。

(4)塔系麻口鐵鑄成,經取樣化驗,鐵塔的化學成分為:碳3.66%,硅0.05%,錳0.05%,硫0.022%,磷 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