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煤窯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電腦將文字圖片轉換文本 2024-11-02 08:09:24
灰色植物背景圖片 2024-11-02 07:46:43

煤窯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28 11:48:54

⑴ 清朝多次整治黑煤窯,為何卻屢治不改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能掙錢,在巨大的利益下前仆後繼送死的人都有不少,更何況黑煤窯這種幾乎沒有本錢的生意,更是暴利當中的暴利,再加上當時管理上面的漏洞,干黑煤窯並不難所以才會屢治不改。

三、信息沒法傳遞

前面的條件已經滋養出了誕生黑煤窯的環境,而信息無法傳遞更是黑煤窯能夠存在的根源,其實別說清朝就說幾十年前還有很多省份存在很多的黑煤窯,當時媒體還不發達,人們接收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手段都很有限,所以當時黑煤窯也是屢治不改,近代都頭疼的問題清朝想要解決就更難了,別說什麼皇上會體察民情,有幾個皇上願意走出皇宮,他們體察哪裡的民情,也別說微服私訪,當初乾隆下江南都帶著一群人呢,微服私訪只是小說當中的情景,要是真像電視當中的那樣搞不好還真能被拐進黑煤窯里。

⑵ 瓷器用煤炭和柴燒,有些什麼區別

瓷器用煤炭和柴燒的區別是窯變效果不同、釉面表現不同、燒制工藝。

一、窯變效果不同

1、煤炭瓷器:煤窯製品具有熱烈奔放、生氣勃發的藝術風格,釉面容易出現山水畫面活霞彩紛飛的藝術效果。

2、柴燒瓷器:柴窯製品釉色相互滲化過渡自然,呈現出清麗淡雅、俊秀飄逸的藝術風格。

二、釉面表現不同

1、煤炭瓷器:煤炭燒的釉面更為厚重,玉質感相對明顯。

2、柴燒瓷器:柴燒的釉畫立體感比較強。

三、燒制工藝不同

1、煤炭瓷器:煤燒鈞瓷勞動量最大。產品需要裝匣缽,煤質需要嚴格把關,燒池需要清理,每次燒窯點火需要裝窯、鋪燒、砌堵窯門,燒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蓋天眼、焐火還原等,工藝最復雜,成品率也較低。

2、柴燒瓷器:柴燃燒火焰長,柴的質量比較直觀,比燒煤少了出渣撬火的勞動量,所以勞動量相對小點,但工藝要求較高,成品率比煤燒略高。

⑶ 獨有英雄的劇情簡介

清末年間的一個月黑風高夜,五個盜墓賊無意間打開了一個深埋地下的百年老窯,黑黑的煤礦意味著白花花的銀子,為首的大疤臉貪心頓起,殺了其他同夥,包括當紅翎子小生馬玉郎的父親馬三跳。
馬玉郎外表俊朗清秀,實則精明強干,膽大心細,骨子裡頗有一股不服輸和冒險家的勁頭,知道父親被害後,為追查真相不遠千里來到棗庄。而就在與兇手大疤臉對質之間,大疤臉的殺心又起,卻沒想因一把「鬼槍」自食惡果。面對一整箱子白花花的鷹洋和一個百年老煤窯,馬玉郎被勾起了干點大事的念頭。
離開了戲班子的馬玉郎,置辦了全套行頭來到棗庄,打聽之下才知道棗庄當地的大煤窯都屬於本地的四大窯主,這些人上有官衙作保,後有山匪撐腰,想在他們手底下另起爐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馬玉郎趟好了前路,上山會了會山匪牛快槍,憑借自己的機智勇敢得到他的信任。官衙內,險情百出,馬玉郎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劍走偏鋒,拿下了這口老窯。幾大窯主聯合起來對付一個外來的新人,這件事兒驚動了棗庄地界的一個大人物——棗庄會館的老闆白雙鳳。她不但人美,而且頭腦靈活野心極大,憑借自己的手段,開了一家遠近聞名棗庄會館,席間達官貴人巨商富賈絡繹不絕。早些年白雙鳳曾為四大窯主之首的黃雲鶴的妾,為其生下一女後竟被賣給鴉片販子而流亡國外。歸國後,白雙鳳成立了棗庄會館,且聲名愈發的攝人,漸漸與黃大窯主成為勢均力敵的兩大勢力。而煤窯因一直為四大窯主所把持,白雙鳳雖有野心卻無法插手,馬玉郎的到來給了她極好的機會。
正是這口老窯在棗庄地界立住了馬五爺的名號,而把老窯地賣給馬玉郎的李大窯一家後悔不迭,本以為他們佔了馬玉郎的便宜,卻不曾想自己放走了一個聚寶盆,李家如今只能守著一口破爛的小窯生活。而作為李家三代單傳的李大窯因為一次事故徹底沒了生育能力,李老爹自忖對李家先人無法交代,借機灌醉馬玉郎和自己兒媳婦大鵝,把兩人關進一個屋子。自打馬玉郎離開戲班子,原來的相好粉蝶就多處尋找,好容易在棗庄找到馬玉郎准備再續前緣,卻沒曾想看到了他進了別的女人屋子。心高氣傲的粉蝶,一怒之下再次出走。而李老爹的這一次設計,讓大鵝和馬玉郎以及李大窯的一生糾纏在了一起。十個月後,大鵝生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嬰,李大窯心知肚明,大鵝的開懷讓他糾結不已。
雖然四大窯主表面上無奈接受了「馬五爺」的存在,但是背地裡的絆子使了一個又一個,開水眼、下黑手,無所不用其極。馬玉郎在朝廷改革派張啟之與紅顏知己白雙鳳及得力助手棉花兔攜手努力下,屢屢涉險過關。
在工業化進程向前發展和各國列強在華勢力不斷深入的歷史背景下,隨著對老煤窯的經營愈加深入,馬玉郎漸漸覺得自己需要增加見識,引進西法。看著拿命在煤窯里刨食的淳樸老百姓們,他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幾次去京津和其他煤礦的考察,大大增加了馬玉郎的見識,一個戲班子出身的小戲子,越來越有了民族資本家的眼界和心胸。
而隨著他的眼界開闊,他和一直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的四大窯主之間也矛盾越來越大。老煤窯的技術革新、設備更新和管理的逐漸走上軌道,讓越來越多靠煤吃飯的老百姓對馬五爺贊譽有加。四大窯主覺得地位日漸受到威脅,於是他們集結幾派勢力,妄圖把馬玉郎連根拔起。
此時蟄伏在山上的牛快槍也漸漸顯露了他貪婪的本性。而另一方面,日本人對中國的蠶食也越來越深入,這時的馬玉郎已經深深意識到煤炭這種資源對於國家來說就是黑色的血液,是發展的命脈所在。所謂實業救國,才是中國真正的出路,在白雙鳳等人的幫助下,馬玉郎的事業做的越來越大。隨著工業化不斷推進,生產力也大為提高。
順應了社會變革的和工業發展的洪流,馬玉郎的煤礦事業如日中天,而中國國力的衰微卻導致戰爭一觸即發,面對四大窯主、日本人、山匪牛快槍和貪婪腐敗的政府官員,馬玉郎發誓,要以生命保衛家園,保衛中國的黑色命脈 。

⑷ 渣滓洞遺址是什麼

全名「渣滓洞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位於重慶市郊歌樂山下磁器口、五靈觀一帶,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溝,地形隱蔽。1938年起,這里被國民黨特務機關改造成秘密監獄,專門用來關渣滓洞圖片押和迫害革命者,許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壯的事跡便發生在此。渣滓洞分內、外兩院,內院有一樓一底的男牢16間,另有兩間平房作女牢,外院為特務辦公室和刑訊室。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縱火焚燒了渣滓洞,僅逃出15位被囚禁的革命者,其餘皆不幸犧牲。
渣滓洞原為人工採煤的小煤窯,因煤少渣多而得名。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溝,地形隱蔽。1943年白公館被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所關押「政治犯」遷此,於1947年4月遷回。 1947年12月,關閉半年多的渣滓洞作為重慶行轅二處第二看守所重新關人。關押人員來源主要有1947年「六、一」大逮捕的「要犯」、《挺進報》案和「小民革」案中的被捕人員。上下川東武裝起義失敗後的被捕起義人員,最多時達三百多人。江竹筠、許建業、余祖勝等烈士曾在此關押過。 渣滓洞看守所分內外兩院,內院有一放風壩,一樓一底的男牢十六間,女牢二間。為了從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鬥志,特務們特意在渣滓洞內院牆上寫「青春一去不復返,仔細想想,認明此時與此地,切莫執迷。」、「迷津無邊,回頭是岸」,「寧靜忍耐,毋怨毋憂」的標語。外院是特務辦公室,刑訊室。外院牆上寫有訊示特務的標語「長官看不到、想不到、聽不到、做不到的,我們要替長官看到、想到、聽到、做到」。
國民黨反動派囚禁、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的集中營。1939年在重慶磁器口設立。1943年後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二看守所。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前夕,囚禁於此的二百多位革命志士被殺害。
渣滓洞在重慶市樂歌山麓,距白公館2.5公里,原為人工採掘的小煤窯, 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軍統特務逼死礦主,霸佔煤窯及礦工住房,改設為集中營。
該集中營三面靠山,前臨深溝,高牆外的制高點有崗亭六座,機槍陣地一處,常有國民黨軍一個連駐守。獄分內外兩院,外院是監獄辦公室和刑訊室,內院有一排男牢十六間,女牢兩間,共產黨員羅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夢慰等先後被囚於此,最多時達七百餘人。蔡夢慰烈士的《黑牢詩篇》真實地記敘了難友們在獄中的生活、學習、斗爭事跡。
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特務對兩百多人進行集體屠殺,潰逃時還放火燒男牢房,僅有15人脫險。
這次屠殺的主要策劃人是渣滓洞所長李磊。

⑸ 山西當年轟動全國的「黑磚窯」事件,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國家開發礦產產業的那幾年,山西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而在山西也相繼出現很多的煤礦廠,開發礦場的人為了謀取利益,瘋狂的壓榨員工,甚至出現了很多「黑磚窯」。

背景

2005年,山西一地佔地約80畝的磚廠,非法拘禁著26個從外地來的農民工,他們還從外面誆騙不滿十八周歲的青少年。

而這個「黑磚窯」的老闆王兵兵以及他的父親和手下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然而這件事依然讓我們記憶猶新,而對這些農民工精神上的打擊更是無法彌補。

⑹ 山西煤炭精神的提出背景

60多年累計生產煤炭120億噸的山西,欲以挖掘「山西煤炭精神」為切入點,實施文化強煤,增強煤炭產業的文化「軟實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累計生產煤炭120億噸,佔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用火車排起來可以繞地球三圈。」全省外調煤炭80億噸,佔全國省際煤炭凈外調量的70%以上。山西煤炭行業涌現出「老黃牛」傅昌旺、「采機神醫」栗俊平、「全國道德模範」黨素珍等一大批全國聞名的模範典型。去年,山西完成煤炭資源整合,在全國率先告別「小煤窯」挺進「大礦時代」。60多年來,山西煤炭行業有力支撐了全國經濟發展,也積累了厚重的精神文化財富。文化建設、產業轉型以及塑造煤炭產業新形象都需要提煉和拓展「山西煤炭精神」。山西要繼續向全國輸送煤炭「工業糧食」,還要向外界展示煤炭「精神食糧」。 從去年12月開始,經過多輪社會徵集、專家論證,山西確定「忠厚吃苦、敬業奉獻、開拓創新、卓越至上」為「山西煤炭精神」的表述語。

⑺ 為什麼有黑煤窯

因為小煤窯管制的比較嚴格,所以需要小煤窯就乾脆不報批,成為黑煤窯

⑻ (二)蓋層

研究區南北蓋層有明顯的差異,茲將南北的蓋層分述如下。

1.北部蓋層

此區蓋層以區域性不整合覆蓋在太古宇太華群之上,其中包括中—上元古界、寒武系,局部分布奧陶系,如同整個華北一樣缺失中奧陶統—下石炭統,而中石炭統至三疊系分布於研究區北緣,侏羅系及其以上的中、新生界以坳陷及斷陷盆地陸相沉積為特徵。蓋層屬華北型,但與研究區以北的華北蓋層相比,變形較為強烈,常常發生綠片岩相的變質作用。

(1)中上元古界蓋層

包括熊耳群、汝陽群、洛峪群以及震旦系黃連垛組、董家組及羅圈組,這套厚達數千米的岩層包括大陸裂谷型火山岩系及濱淺海穩定沉積。

1)熊耳群

為一套具雙峰火山岩特徵的中基性及中酸性的火山岩系,夾沉積岩層。分布於晉、豫、陝三省交界處,是中元代早期三岔裂谷系中沉積的火山岩系。這一裂谷北支伸向山西垣曲以北,西支及東支從陝西小秦嶺經豫西往東延至魯山舞陽一帶。這套火山岩系的岩石特徵、成因及形成環境曾經有過激烈的爭論,夏林昕認為它是一套細碧角斑岩岩系,亦有人認為是玄武安山岩——石英安岩系,其同位素年齡為1710~1320Ma(Sm-Nd、U-Pb、Rb-Sr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表明,研究區熊耳群分布於北緣推覆體不同層次的逆沖岩席及基底之中,以往地質工作者所討論的熊耳群處於推覆體的頂部逆沖岩席之中,其變質程度很淺,僅為綠纖岩相,還保存火山岩的玻基結構,有人將這部分熊耳群稱之為「北帶熊耳群」。另外在此逆沖岩席之下有一套呈綠色片岩的熊耳群火山岩,其變質程度達中-低綠片岩相,分布於欒川北部馬超營、魯山熊背及方城神林一帶。在南召、方城西部的構造窗中出露一套處於推覆體基底的變質熊耳群,至確山一帶基底的熊耳群大面積出露,後者被稱之為「南帶熊耳群」。南帶熊耳群由二雲石英片岩、白雲石英片岩、斜長角閃片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白雲斜長片麻岩及各類變粒岩等構成,其中常保存火山岩的杏仁構造及氣孔構造。筆者曾經將這套變質火山岩歷年來所採的岩石化學樣品投影於TAS圖中(圖1-4),將其與夏林昕根據豫西及陝東的「北帶熊耳群」所作的TAS圖相比較,發現兩者投影點分布的趨勢是相似的,惟一的差別是「南帶熊耳群」缺少偏酸性火山岩樣品。而變質熊耳群火山岩與本區其他地層中的火山岩(如欒川群)完全不同,由此排除了它是其他層位火山岩變質的可能性。

圖1-4熊耳群火山岩的TAS圖

(a)夏林聽等根據豫西及陝西東部的北帶熊耳群岩石化學分析數據所作的TAS圖;(b)本區南帶熊耳群的TAS圖

在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研究領域中,有關變質作用過程中稀土元素遷移性狀的研究仍是一個薄弱的環節,我們分別對豫西(嵩縣、欒川)的熊耳群火山岩及本區南帶熊耳群變質火山岩的不同類型岩石采樣,測定了其稀土元素含量,所作稀土元素標准化模式圖的曲線形狀是基本一致的(圖1-5,標准值據赫爾曼,1978,下同)。本區推覆體以下的變質火山岩是動力變質過程中形成的岩石,這類岩石通常變質後雲母含量顯著增加,表明構造推覆過程中滑脫面附近存在水溶液,可能這一過程使稀土元素不同程度地被帶出,以致變質火山岩較未變質的火山岩稀土總量不同程度地減少,但看來總的分配模式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

圖1-5熊耳群火山岩的稀土元素標准模式圖

(a)南帶熊耳群變質岩中基性火山熔岩;(b)北帶熊耳群(方城、嵩縣)的中-基性火山熔岩

南帶熊耳群最顯著的特徵是在片理及片麻理面上經常見到由礦物定向排列及拉長的杏仁體所顯示的拉伸線理,其方向呈穩定的近南北向,即為典型的S-L構造岩。與上覆推覆體岩層中見到的拉伸線理方向相一致,表明南帶熊耳群的主要變質作用發生在構造推覆階段,其剪切滑移的矢量為近南北向。鏡下見到這類岩石大多已經過靜態恢復,其中呈帶狀分布的石英晶體呈柱狀,其柱面平行於片理面,部分石英顆粒之間出現近120°的三連點結構,但仍殘留有早期韌性變形階段動態重結晶過程中所形成的組構,如局部的殘斑及其周圍細粒化的細小顆粒、拉長的石英顆粒及殘存的由不同礦物構成的顯微滑動層、壓力影及S-C組構等。礦物組合為Ald+Qz+Mu+Bit(含鐵鋁榴石二雲石英片岩)、Mu+Qz(白雲石英片岩)、Pl+Ald+Ep+Qz(鐵鋁榴石綠簾斜長片麻岩)、Ep+Bit+Qz(綠簾黑雲石英片岩)……等。上述岩石中角閃石呈短柱狀—纖維狀,顏色為黃綠色—藍綠色,多色性明顯,並以藍綠色纖維狀為主,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明其(Ca+Na)B>1.34,NaB<0.67(NaB是據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計算的Na離子佔位系數),屬鈣質角閃石,在AlⅣ-AlⅥ變異圖上投影在角閃岩相區(圖1-6),而斜長石通過油浸法測定的牌號為An=12~20,為更長石—更鈉長石,以上礦物組合及角閃石、斜長石等礦物特徵顯示其變質相為高綠片岩相(綠簾-角閃岩相),局部地段已達高綠片岩相的上部,有可能達低角閃岩相。綜上所述,南帶熊耳群實際上由一套構造片岩及構造片麻岩構成。確山地區南帶熊耳群斷續出露的寬度接近20km。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熊耳群主要分布於豫西,往東過了魯山以後熊耳群厚度逐漸變薄以至趨向於尖滅。上述認識是根據北帶熊耳群的分布得出的,如果考慮「南帶熊耳群」的存在及推覆構造引起的位移,則熊耳群原始分布狀況與人們的認識將有很大出入。由本區南帶熊耳群分布的態勢判斷,往東熊耳群並不一定比現今豫西出露的北帶熊耳群厚度薄,且再往東熊耳群應沒入華北平原。有關中元古代以來古華北板塊南緣存在溝-弧-盆體系的看法(胡受奚等,1988)由於未弄清一些基本地質事實而難以成立,以往根據北部地層的地表出露,認為熊耳群代表陸緣火山弧,其南部分布的欒川群、官道口群及陶灣群為弧前盆地沉積;其北部分布的汝陽群和洛峪群為弧後盆地沉積。推覆構造的研究顯示無論是官道口群還是欒川群或陶灣群都由北往南推覆於南帶熊耳群之上,相對於准原地基底南帶熊耳群而言,上述地層原始位置是在其北部而並非位於其南側的「弧前」位置,故「弧前」及「弧後」位置的判斷似是而非。

圖1-6確山南部基底變質熊耳群中角閃石Al-Al(左圖)及Al-Si變異圖(右圖)

Al、Al、Si為據角閃石電子探針分析結果以給定陽離子為基礎計算出的陽離子數

2)汝陽群、洛峪群

在熊耳群火山岩之上,平行不整合覆蓋岩性有差異的兩套地層,北部為中元古界的汝陽群與洛峪群。汝陽群由雲夢山組、白草坪組、北大尖組構成,厚度通常達1000m以上;洛峪群由崔庄組、三教堂組、洛峪口組構成,厚數百米。上述地層以石英砂岩、頁岩為主,夾碳酸鹽岩,底部為礫岩層,屬濱淺海的穩定沉積,其中豫西出現大片河口三角洲相沉積。在雲夢山組底礫岩層之上,通常有厚幾十米至上百米的岩性與熊耳群相似的偏基性火山岩,其測定的Rb-Sr年齡值為1267Ma;汝陽群上部北大尖組海綠石K-Ar年齡值為1129、1134、1160Ma(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2)。洛峪群中海綠石的K-Ar年齡值為1159~1012Ma(河南省區域地質志,1982),因此汝陽群及洛峪群為中元古代晚期沉積的地層,可能延續到新元古代。

3)震旦系

由黃連垛組、董家組、羅圈組構成,為泥砂質沉積岩、碳酸鹽岩、礫岩及冰磧礫岩層,上述地層總厚數百米。董家組砂岩中海綠石年齡值為617~656Ma,Rb-Sr年齡值為727Ma(關保德,1988),羅圈組海綠石K-Ar年齡值為503Ma,Rb-Sr年齡值為523Ma,有人認為羅圈組冰磧層時代為早寒武世。

(2)古生界及三疊系

與華北陸塊同一時代分布的地層完全一致,即下古生界主要出露寒武系,局部出露奧陶系(陝縣、澠池、魯山下湯一帶)等海相沉積,上古生界出露中、上石炭統海陸交互相沉積及以陸相沉積為主的二疊系、陸相的三疊系,顯示石炭紀末期以來東秦嶺古海已逐步消失,並逐漸進入陸-陸碰撞階段,華北陸塊南部逐步開始隆升。

1)寒武系

下寒武統辛集組為含磷、鈾炭質頁岩及砂岩、白雲岩及石灰岩層,饅頭組為白雲岩,薄層泥灰岩,下寒武統總厚數百米;中寒武統毛庄組、徐庄組、張夏組為雜色砂頁岩層,鮞狀灰岩及條帶狀灰岩,厚300~600m;上寒武統及奧陶系僅局部出露。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系愈往南層位愈低,且為較深水沉積(劉印環,1990),確山東部辛集組含炭質頁岩層作為高塑性的地層局部出露於北緣推覆體底部。

2)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

分布於三門峽、宜陽、魯山、臨汝—平頂山一線,上述地層包括本溪組、太原組、山西組、上石盒子組、下石盒子組、石千峰組、二馬營組、油房庄組、椿樹腰組等,其中的古生物群落與華北陸塊內部同一時代沉積層完全一致。這套厚達千米以上的地層中,含有大量的粘土頁岩,特別是本溪組及山西組中的鋁土礦層、高鋁頁岩層,由於特殊的岩性而成為山麓推覆構造帶推覆體底部的滑脫面所在層位。

3)中—新生代陸相沉積層(J—E)

作為陸相的蓋層分布,其中侏羅系與華北同期沉積層的生物群落可對比,而白堊系及古近系大多為斷陷盆地沉積。

侏羅系分布於研究區西北部的義馬盆地(澠池、義馬一帶)及東南部的確山一帶。義馬盆地發育完整的侏羅系,其中下侏羅統義馬組為砂-礫岩、粘土岩夾煤層,厚200餘m,上侏羅統馬凹組由砂礫岩及粘土岩構成,厚約190m。確山的侏羅系僅局部出露於北緣推覆體的逆沖岩片中,出露的厚度很薄,含豐富的植物化石。

下白堊統分布於研究區北部汝陽、嵩縣及寶豐一帶,其中以裂隙式中酸性火山噴發岩為主夾湖相沉積,鑒於研究區以東這一時代的火山活動逐步增強,在安徽省大別山區火山活動更為強烈,因此認為下白堊統的火山岩是我國東部中生代火山活動的一部分。上白堊統及古近系為紅色碎屑沉積,以往多劃入古近系,近年來一些地區陸續發現恐龍蛋化石後劃歸K2—E。這一地層除了作為同構造沉積分布於山麓推覆構造帶的背馱式盆地及前陸盆地(臨汝、汝陽)外,還沉積於伸展構造有關的斷陷盆地中。而晚白堊世晚期以來,豫西已進入盆嶺構造演化階段,出現一系列的NEE向盆地及處於盆地之間的熊耳山、崤山、小秦嶺等山嶺,在盆地之中沉積了較厚的紅色碎屑岩。

2.南部蓋層

前已提到,中元古代早期華北陸塊南緣的大陸裂陷作用,通過早期熊耳群火山岩的噴出,逐步出現南、北兩個沉積盆地,北部的沉積盆地沉積了汝陽群、洛峪群及震旦系等,南部的沉積盆地沉積了官道口群(即陝西的洛南群)。但這一次大陸裂谷系演化到相當於威爾遜旋迴的紅海期至少年期時即告夭折,表現為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中期,在華北陸塊最南部又一次出現區域性隆起,陝西的洛南群及豫西的官道口群沉積後發生長期沉積間斷,它們的上部平行不整合覆蓋寒武系及欒川群,而在伏牛山地區官道口群在沉積了高山河組及龍家園組之後即發生地層缺失,其上平行不整合覆蓋欒川群。中元古代晚期的地殼隆起是又一次發生大陸裂谷的先兆,在震旦紀再次發生裂陷作用,出現新的陸緣裂谷,沉積了極具大陸裂谷火山作用及沉積作用特徵的欒川群,這一裂谷進一步發展出現陶灣群的半深海沉積,至此東秦嶺古海逐步生成。

由於後期推覆構造的改造及欒川群、陶灣群本身岩性變化大,加之經受了變質作用,在西部定名的欒川群、陶灣群的東延問題一直未能解決,筆者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對欒川群進行了專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探索到欒川群及陶灣群是分布於推覆體前緣帶特定逆沖岩席之中的地層,並順利地結合推覆構造的研究,確定上述地層沿推覆體前緣斷續分布達300餘km。在復雜的北緣推覆體前緣帶,如果對欒川群、陶灣群不熟悉將不可能開展區域構造研究工作,因此本章將較為詳細地介紹這些地層,並將涉及到頗有爭議的白術溝組等問題。

1)寬坪群

分布於研究區最南部北緣推覆體的基底,以它為主體構成北緣推覆體以下的另一個更深層次的推覆體——寬坪推覆體。主要由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及碳酸鹽岩組成,其中基性岩具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徵。寬坪群變質程度達高綠片岩相—角閃岩相,由於多期強烈變形,其層序問題難以建立。主要由三類地層組成,即角閃岩、角閃片岩類,雲母石英片岩-石英雲母片岩類,「片麻狀」大理岩類。在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第一輪秦巴項目中,寬坪群是重點研究的地層,研究者趨向於認為寬坪群是裂陷槽沉積,其早期的變形及變質作用發生在寬坪群形成時期的拉張構造環境(王仁民,1990)。據年代學研究,其形成於中—新元古代((1142±18)Ma~(986±169)Ma,張宗清等,1991)。寬坪群與其他地層之間,均為斷層接觸,至今對其在中—新元古代構造演化過程中的定位問題尚不清楚,一些地球化學家提出這一地層曾是屬於揚子陸塊的一部分(張國偉等,2001),是否如此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2)官道口群

為平行不整合覆蓋在熊耳群之上的另一套地層,以白雲石大理岩為主,夾石英砂岩、礫岩、板岩,其中白雲岩不同層位中含豐富的疊層石化石。官道口群由高山河組、龍家園組、巡檢司組、杜關組、馮家灣組構成,在盧氏—欒川一帶厚達1000m以上。往東在伏牛山區僅沉積高山河組及龍家園組,再往東地層缺失。底部高山河組中有厚數十米至百餘米的與熊耳群岩性特徵類似的中—基性火山岩,此與汝陽群底部出現的同一岩性火山岩夾層一致,表明它與汝陽群雲夢山組為同一時代地層。高山河組泥質板岩Rb-Sr等時線年齡為(1394±45)Ma,侵入馮家灣組的花崗岩Rb-Sr等時線年齡值為999Ma,雖然上述年齡值的可靠性仍有待研究,但這些地層與陝西的洛南群可以對比,應為中元古代中—晚期地層。

3)欒川群

為分布於北緣推覆體前緣帶極具特色的地層,呈狹窄帶狀斷續出露於盧氏、欒川、南

召、方城至確山一線,延續300餘km,欒川地區的欒川群由三川組、南泥湖組、煤窯溝組、大紅口組構成。欒川群底部的三川組下段由變質的含礫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千枚岩構成,三川組上段以大理岩為主,其內部往往含石英等陸源碎屑及已變質為雲母類礦物的泥質物。南泥湖組下段亦為一套以變質的中—粗粒石英砂岩為主夾細—粉砂岩及千枚岩;南泥湖組中段為鈣質絹雲片岩夾透鏡狀變質砂岩及大理岩,根據片岩中w(K2O)的高含量(達4%~7%)及稀土總量達250×10-6~514×10-6判斷,部分原岩為火山碎屑沉積岩,局部地區已見到粗面岩夾層;南泥湖組上段為含雲母的白雲石大理岩(原岩為含泥質的白雲岩)。煤窯溝組較為特徵,其下段由變質中—粗粒石英砂岩、含長石砂岩、中—細粒石英砂岩、絹雲石英片岩、石英絹雲片岩及大理岩組成,其中含黑雲變斑石英絹雲片岩的原岩為含火山碎屑的沉積岩;煤窯溝組中段由含疊層石白雲大理岩、白雲石大理岩構成,岩石中見富藻斑點;煤窯溝組上段底部有一厚幾米至數十米的質純的石英砂岩,其下部有可作為標志層的厚數十米的泥炭質層(石煤層),往上為含疊層石白雲石大理岩、核形石白雲石大理岩及白雲石大理岩。大紅口組由鹼性火山岩構成,夾沉積岩夾層。由於欒川群分布區斷層極其發育且露頭出露往往欠佳,難以准確測定地層厚度。在欒川群各個組出露較全的欒川及南召—方城一帶,測得的欒川群總厚度分別為>2600 m及>2800 m。欒川群中最具特色的為大紅口組鹼性火山岩、煤窯溝的含圓柱狀疊層石大理岩及石煤層,這些地層可作為標志層。

欒川群中的岩漿岩由兩類構成:一類為深色的變質基性岩石;另一類為淺色的變質中—酸性岩石。由於其中缺乏中基性岩類,故具典型的雙眾數岩套特徵。欒川群的基性岩呈岩牆出現,主要分布於豫西,往東至方城—南召一帶基性岩牆規模變小且數量急劇減少,更往東在桐柏山北部至今未發現欒川群中有基性岩分布。值得注意的是陶灣群在豫西未發現同構造期的岩漿岩分布,但往東在方城—確山地區見到呈岩株狀的基性岩體侵A陶灣群中,更往東陶灣群中見到層狀的變質基性火山岩及岩株狀侵入體。從外貌看,欒川群及陶灣群中的基性岩均已變為斜長角閃岩類而難以在野外區分。為進一步揭示欒川群形成以來華北板塊南緣的構造演化,我們將二者合並研究。由全鹼-SiO2圖(圖1-7)顯示欒川群的變基性岩屬鹼性玄武岩系列,陶灣群則屬拉斑玄武岩系列。它們的稀土分配模式圖亦明顯不同(圖1-8),前者為向右傾斜的輕稀土元素富集曲線,後者為類似洋脊玄武岩的近水平分布曲線。兩類基性岩的微量元素研究結果表明,前者具板內玄武岩特徵,後者具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徵。

欒川群的變質淺色岩漿岩的岩性較為復雜,包括火山熔岩(鹼性流紋岩、粗面岩),變質火山碎屑岩(凝灰岩、集塊岩、火山碎屑沉積岩)及淺成脈狀、岩株及岩枝狀的正長斑岩及石英正長斑岩。TAS圖(圖1-9)顯示由西往東,欒川群的淺色岩漿岩在豫西以中性岩為主,至方城—南召一帶為中—酸性岩,東部以酸性岩為主。在SiO2-AR圖解中(圖1-10),除少數樣品落入過鹼性區外,欒川群中絕大部分淺色岩屬鹼性岩。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這些岩石中,粗面岩-正長斑岩類∑REE=757.06×10-6~1356.97×10-6,平均值為1010.74×10-6,含量相當高。鹼性流紋岩∑REE稍低,為490.60×10-6~621.29×10-6,平均值為558.5×10-6。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圖顯示這些岩石亦均為向右傾斜的輕稀土元素富集曲線,通常δEu有弱至中等程度虧損。

Pearce等將花崗岩按構造環境分為四類,即洋脊花崗岩、火山弧花崗岩、同碰撞期花崗岩及板內花崗岩,考慮到直接利用元素及元素組合對比來區分各類花崗岩較為困難,因而選用了K2O、Rb、Ba、Th、Ta、Nb、Ce、Hf、Zr、Sm、Y、Yb等大離子親石元素及稀土元素,利用標准化因子(normalizing factor)與理論上洋脊花崗岩標准因子比較作出標准化模型進行對比。鑒於大紅口組存在中—酸性岩,其中一些是淺成的侵入岩,Pearce的判別方法也應當適用於此類岩石。我們根據欒川群中淺色岩漿岩的8個樣品計算了其洋脊花崗岩的標准化平均值,並對不同區域的標准化平均值作了分布模式圖(圖1-11,圖1-12),特徵是:①這些淺色岩盡管岩性復雜,且空間上岩性逐步發生變化,但這一斷續分布長達300餘km的岩帶模式圖是一致的,表明它們是同一時期、同一構造背景下形成的;②上述岩石標准化分布型式與標準的板內花崗岩分布模型相似,應為與奧斯陸裂谷型類似的大陸裂谷型花崗岩類。

圖1-7欒川群及陶灣群變質基性岩的全鹼-w(SiO2)圖

①鹼性玄武岩平均值;②大陸拉斑玄武岩平均值;③大洋拉斑玄武岩平均值。1—欒川地區欒川群中變輝長-輝綠岩;2—南召、方城地區欒川群中變輝長-輝綠岩;3—南召及方城地區陶灣群中變基性岩;4—桐柏山北部地區陶灣群中變基性岩

圖1-8欒川群及陶灣群變質基性岩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圖

(圖中虛線為欒川群變質基性岩,實線為陶灣群變質基性岩)

圖1-9欒川群大紅口組火山岩及淺成侵入體的SiO2-AR圖解

1—欒川地區樣品;2—南召-方城地區樣品;3—確山-桐柏地區樣品

圖1-10欒川群大紅口組火山岩的TAS投影圖

1—欒川地區;2—確山及桐柏地區;3—方城及南召地區S3=粗面安山岩;U3=鹼玄質響岩;Ph=響岩;T=粗面岩;R=流紋岩

圖1-11以洋脊花崗岩為標準的板內花崗岩分布模型

(據Pearce J.A.,1984)

圖1-12欒川群大紅口組火山岩的洋脊花崗岩標准化分布型式

l—欒川地區三個樣品平均值;2—南召、方城地區兩個樣品平均值;3—確山、桐柏地區三個樣品平均值

以上資料表明欒川群是震旦紀華北陸塊南緣再一次裂陷作用形成的岩層,新的裂谷的拉張伴隨著熱收縮並形成了最初的大陸架,欒川群的濱淺海沉積是這一演化階段的產物。早期裂谷為—狹窄的與外界不連通的閉塞封閉的環境,從而形成了煤窯溝組的泥炭質層(石煤層)。而裂谷的拉張伴隨著地幔的局部熔融並產生鹼性玄武岩岩漿,這一岩漿上升至殼幔界面熔化了下地殼物質,形成殼幔混合岩漿,欒川群中雙眾數特徵的岩漿岩套是大陸裂谷演化的證據。欒川群中最可靠的同位素年齡值是張宗清等(1991)測定的,他採的欒川群頂部大紅口組變粗面岩及侵入其中的變輝長岩的8個樣品,分別測得Rb-Sr等時線年齡值為(660±27)Ma及Sm-Nd等時線年齡值為(682±60)Ma,這兩個極其吻合的年齡值代表欒川群形成的上限。欒川群形成的下限測定目前尚有困難,但依據大陸裂谷演化的一般規律,其時限不可能很長。因此,這一裂谷應發生於震旦紀晚期。

4)陶灣群

分布於北緣推覆體最底部的逆沖岩席之中,在欒川—盧氏一帶,由魚庫組、三岔口組、鳳脈廟組、秋木溝組構成。其中魚庫組以厚層白雲石大理岩為主體,底部夾雲母片岩,厚數百米;三岔口組為含炭鈣質礫岩、含礫大理岩,厚100~200m,值得注意的是三岔口組礫石大小懸殊,在盧氏縣小清河可見到長達幾十米至100m以上的巨大礫塊,顯然應為滑塌堆積,表明三岔口組形成於大陸斜坡;鳳脈廟組及秋木溝組由含炭泥質岩、不純碳酸鹽岩構成,經變質後成為含炭質千枚岩、雲母片岩、大理岩,厚數百米。陶灣群往東延岩性變化很大,在方城—南召一帶,以薄層條帶狀大理岩為主,已無法與欒川的陶灣群逐層進行對比,惟一作為確定陶灣群依據的是這里存在三義口組礫岩層。這一帶陶灣群中出現變基性火山熔岩,即斜長角閃岩及基性脈岩,前已提到其屬於大洋拉斑玄武岩系。再往東至確山、桐柏一帶,這里在推覆體底部岩席中除了見到條帶狀大理岩以外,已見不到三岔口礫岩,根據其中夾層變基性火山熔岩層屬拉斑玄武岩系列判斷,應為方城—南召陶灣群的東延部分。由此可見如果不根據構造部位系統地追索,岩性變化極大的陶灣群往東延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陶灣群與欒川群之間呈斷層接觸,根據三岔口組礫岩層中發現含有煤窯溝組疊層石大理岩礫石及大紅口組火山岩礫石判斷,陶灣群的層位應在欒川群之上。陶灣群中測定的多個Rb-Sr年齡值為(569±66)Ma~406Ma,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有人報道陶灣群中發現化石碎片及完整的化石(胡德祥,1987;王宗起,1990),由於陝西東部與河南陶灣群對比問題及化石碎片的可靠性問題有待解決,至今對是否存在化石尚無定論。但層位、同位素年齡測定無疑表明陶灣群應形成於震旦紀晚期至早古生代。陶灣群主要為不純碳酸鹽沉積,其中三岔口組礫岩具有大陸斜坡沉積特徵,因此與欒川群不同,陶灣群主要為半深海沉積,方城—確山陶灣群中大洋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存在表明,由欒川群至陶灣群,已由威爾遜旋迴的紅海期向少年期演化,東秦嶺古海已具雛形。

5)白術溝組

為分布於欒川及其以西的一套含磷鈾的地層,由炭質千枚岩、砂岩層構成,厚度應在100m以上。多年來將這一地層劃入欒川群底部,著名的黃背嶺復式背斜即以白術溝組構成「背斜」核部地層。筆者經過大量的野外工作,確認這一地層與欒川群及官道口群不同層位均呈斷層接觸,且很多情況下為平緩的韌性斷層,而白術溝組總是處於上述平緩斷層下盤,與上盤欒川群地層之間出現變質相帶倒轉,從而斷定白術溝組與上覆地層之間為一局部的構造滑脫面,認為這一地層是華北下寒武統含磷鈾炭質頁岩相同層位的沉積層,詳細情況將在後面敘述。

6)下白堊統

為一套灰黑、灰綠、黃、褐色的湖相沉積,除底部有厚度不大的礫岩層外,主要由泥岩、砂岩、頁岩、泥灰岩構成。這一地層中含熱河動物群地區性淡水生物化石組合,已發現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輪藻、昆蟲等大量生物化石。最早曾認為其時代為J3—K1,後來認為時代為K1。這一地層分布於北緣推覆體底部及基底,斷續出露於南召縣馬市坪至方城一帶。由於其捲入到北緣推覆構造帶之中,對於確定北緣推覆構造帶活動時間的上限意義重大。

7)上白堊統—古近系

為紅色陸相碎屑沉積,局部出露於斷陷盆地中。由於缺乏古生物化石,通常被籠統地稱之為古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