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跪求《時間淪陷 - 王忻辰》mp3免費百度雲下載地址!
鏈接:
《時間淪陷》是由周千與作詞、作曲,王忻辰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1年8月20日,收錄於同名專輯《時間淪陷》中。
『貳』 歌曲時間淪陷表達了什麼
歌曲時間淪陷表達了創作者關於愛情的傷感、無奈與愁苦之情。
《時間淪陷》是由周千與作詞、作曲,賴湘文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0年12月25日。收錄於同名專輯《時間淪陷》中。這首歌向我們傳達出了當今社會戀人之間感情的脆弱多變。
歌曲歌詞
飛鳥做魚的視線
越過了山丘屋檐
沉溺於我的黑夜
丟不掉最後體面
躲不過墜落危險
只想要和你說抱歉
幻想著回到從前
不在乎深又或淺
水與火纏綿糾結
戒不掉手裡的煙
繞不開風箏的線
從沒想過要離別
過去的時間淪陷下最後通牒
藍色的海面灼燒以後更濃烈
感情在祭奠忘了危險不知疲倦
從前的少年學會了改變
過去的時間淪陷下最後通牒
藍色的海面灼燒以後更濃烈
感情在祭奠忘了危險不知疲倦
做夏日秋弦冬至的雪
飛鳥做魚的視線
越過了山丘屋檐
沉溺於我的黑夜
丟不掉最後體面
躲不過墜落危險
只想要和你說抱歉
幻想著回到從前
不在乎深又或淺
水與火纏綿糾結
戒不掉手裡的煙
繞不開風箏的線
從沒想過要離別
過去的時間淪陷下最後通牒
藍色的海面灼燒以後更濃烈
感情在祭奠忘了危險不知疲倦
從前的少年學會了改變
過去的時間淪陷下最後通牒
藍色的海面灼燒以後更濃烈
感情在祭奠忘了危險不知疲倦
做夏日秋弦冬至的雪
過去的時間淪陷下最後通牒
藍色的海面灼燒以後更濃烈
感情在祭奠忘了危險不知疲倦
做夏日秋弦冬至的雪
『叄』 聊城是什麼時間淪陷的
1937年7月7日,78年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魯西北,以聊城古城為中心,范築先將軍高高舉起抗日大旗,大小武裝群起響應,很快組成了35個支隊、3路民軍,總計6萬人的抗日部隊,形成了包括30個縣的魯西北抗日根據地。1938年11月14日日軍進攻聊城,於15日聊城失守。這場聊城保衛戰,在武器裝備落後於敵方、外援不到等艱難條件下,范築先孤軍奮戰,軍民同仇敵愾,共有700餘名保家衛國的將士犧牲,300餘名無辜群眾遇害。
『肆』 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是在1938年幾月幾號淪陷的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
1938年10月25日,日軍第6師團先頭部隊推進到了漢口近郊,與中國軍隊留下作象徵性抵抗的第545旅在戴家山(今岱家山)附近發生激烈戰斗。晚6時,戴家山失陷,10時,日軍先頭部隊第11軍第6師團第23聯隊率先進入漢口城區。
1938年10月26日凌晨5時,日軍第11軍波田支隊從賓陽門突入武昌。
1938年10月27日午後,日軍第15師團的第60聯隊佔領漢陽。
(4)時間淪陷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據《武漢文史資料》記載,武漢淪陷的第二天,日軍就將江漢關鍾樓的時鍾撥快1小時,改為東京時間,稱為「新鍾」。並強行規定每天下午5時至次日上午7時為宵禁時間,發現行人即當場槍殺。
1939年2月8日的《新華日報》報道稱,「下午5時以後戒嚴,路靜人絕,大有深山幽靜之態。華區無電燈更可怕。」
淪陷時期,日軍有計劃地在城內放火,大街上不斷可以看到房屋燃燒,有時一天有10多處,有些地方大火竟連續7天不滅,火光映紅了整個天空。不僅如此,日軍還對民眾進行慘絕人寰的屠殺。
自武漢淪陷直至抗戰勝利,武漢三鎮人民在日軍鐵蹄下,整整遭受了7年的蹂躪。據統計,淪陷期間,武漢43025棟房屋被毀,13508民眾被殘殺。
『伍』 華北事變時間以及大概內容
華北事變是指繼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後,1935年日本侵略軍蠶食侵犯華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
1933年長城抗戰《塘沽協定》簽訂之後,日本暫時將對中國「武力鯨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轉變為有序推進的「漸進蠶食」方式,即企圖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國。
這樣,繼東北之後,華北順理成章地成為日本侵略的下一個目標。在日本的既定世界霸權方針下,中國民眾和中國共產黨、熟悉形勢的世界各國觀察家都非常清楚,日本絕不會滿足僅僅占據東北的現狀,華北必將成為東北之續。
【歷史背景】
日本侵佔華北的具體謀略,使用了「華北分離」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方法,則和炮製偽「滿洲國」的手法如出一轍,即收買小部分漢奸,強奸民意,憑空捏造出「地方自治」的假象,在刺刀威脅下實現「自治」,進而在刺刀控制下完成「獨立」。這完全是日本侵略者一手製造的自欺欺人的荒誕鬧劇。但日本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掩人耳目,緩和國際干涉。日本法西斯的陰險狡詐不可謂不惡毒。但是,中國人民決不允許日本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對其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斗爭。然而,面臨如此緊迫的態勢,南京政府當局竟繼續對日妥協退讓,喪權辱國,步步撤退,導致日軍得寸進尺,越發貪得無厭,華北和中華民族產生了空前嚴重的危機。[1]
日本掠奪華北資源示意圖
日本帝國主義在迫使國民黨中央的勢力退出華北後,隨即積極策動華北五省(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的所謂的自治運動,企圖使華北五省成為「第二個東北」。10月22日,日本侵略者煽動河北東部香河、三河、昌平、武清等縣的「飢民」(漢奸)舉行暴動,攻佔香河縣城,並由少數漢奸組織臨時維持會,實際上是成立漢奸政權。[5] 11月25日,日寇又收買一批漢奸,流氓向國民黨天津當局「請願」,要求自治。同日,日寇唆使國民黨政府特派冀東行政督署專員漢奸殷汝耕(當時兼任灤榆、薊密兩區的行政督察專員)在通縣組織所謂「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後改稱「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使冀東20餘縣脫離了中國政府的管轄。這就是「冀東事變」。
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還策動閻錫山、韓復榘搞華北五省自治。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借「自治」的名義達到吞並華北的目的。而國民黨政府既不能允許華北脫離南京中央政策管轄而宣布「自治」,又懾於日本的威脅,在日軍的壓力下,南京政府於1935年11月26日取消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和行政院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12月18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以宋哲元為委員長,由日方推薦的著名漢奸王揖唐、王克敏等為委員的「冀察政務委員會」。這是蔣介石政府對日妥協的產物。冀察政務委員會名義雖隸屬南京國民政府,但它實際上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勢力對它有很大影響和控制力,實際上成為變相的「自治」,使冀察兩省實際上置於中國行政區域之外。[1]
【歷史評價】
華北事變表明,中華民族的危機已到了空前嚴重的程度。華北事變是日本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一個重要步驟,雖一時得逞,但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華北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1]
作為侵華急先鋒的關東軍和華北駐屯軍,積極策劃其所謂以「華北特殊化」為目的的「華北自治」運動,並公開擺出一副武力外交的架勢。之前,日軍已在華北各地製造了一系列事件,壓迫中國退讓,撤兵,為其開展「自治運動」創造條件。首先是謀劃建立「蒙古國」,在察哈爾製造了兩次張北事件等多起事件,最後在1935年6月27日逼簽《秦土協定》,「割讓」察東6縣於「滿洲」,二十九軍撤出察哈爾境內長城以北地區,國民黨黨部也撤出察省。1935年7月6日,製造河北事件,南京政府竟與之簽訂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承諾國民黨黨部和中央軍完全撤出河北、平津,撤換平、津兩市長,取締一切抗日組織活動,並且凡是日本認為有「反日」嫌疑的中方勢力都「不得重新進入」。這樣日本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扶植河北平津「地方人士」作為傀儡,實施其「自治」陰謀。這無異於將河北平津拱手讓與日本。這時卻突然發生了一件中日都未預料到的事件,即原受日本極力壓迫排斥的駐察哈爾宋哲元第二十九軍,突然利用豐台事件開進北平,成為中國在華北平津的主要軍事力量,給「華北自治」事件造成了曲折,日軍因宋不是中央嫡系認為可以利用,轉而以宋為脅迫「自治」的主要對象。
但是宋哲元並不甘作日本的傀儡,但又孤立無援,無力獨自抵抗日本,故而態度非常曖昧。日本以軍事訛詐為後盾,緊鑼密鼓地開展「華北五省自治」(五省為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運動,企圖先從它處入手最終脅迫宋哲元「自治」。1935年10月日本製造「香河事件」,煽動河北省東部香河、昌平、武清等縣的「飢民」暴動,占據香河縣城,並成立由漢奸組成的臨時維持會。接著,日本扶植漢奸殷汝耕在河北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控制冀東22縣,宣布脫離國民政府,以之作為促進宋哲元「自治」的「榜樣」。日軍還開列「反日分子」名單,在平津大肆濫捕。同時大批日軍進入關內,威脅北平、天津。一時間,華北空氣極其緊張。
經過宋哲元、日本及南京政府之間緊張的三角交涉,南京政府雖也曾力爭保留主權,但在妥協退讓政策下,提出並得到日本的勉強同意,12月下旬,在北平成立了半獨立性質的「冀察政務委員會」,除了名義上隸屬南京政府,實質已經成為變相的自治,但也不是日本所希望的完全「自治」。
華北平津地區包括了中國北方大片地區,尤其北平是中國的歷史古都,當時也是全國 的文化中心。華北事變的發生,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生死危機。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學生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遊行示威活動,迅速擴大為全國性的抗日救亡運動,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覺醒,打擊了南京政府當局的妥協退讓政策。
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華北自治」告一段落。日本對華北政策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總體上則暫停了軍事侵略,採取了「不取其名而取其實」的手段,妄圖從政治、軍事、經濟上緊密控制冀察當局。採用其慣用的陰謀手法,先由交通經濟入手,企圖使「成為張作霖時代之東北」。然而,隨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宋哲元受到鼓舞,逐步採取了一些抵制日本的措施,使其陰謀不能得逞,如此,日本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更猛烈的驟雨,就要落下。[4]
【事變影響】
日軍在華北所製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使華北的局勢處於危機關頭,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影響重大。
首先,華北事變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導地位。華北事變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要滅亡中國,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作為其獨霸亞洲,征服世界的戰略基地的野心。華北事變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一個重要步驟。事變後,日本准備把戰爭擴展到更大的范圍。1936年8月,廣田內閣確定了「一方面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另一方面向海洋發展」的侵略方針。其侵略野心昭然若揭[6] 。
其次,華北事變使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成為國共兩黨由對峙到聯合的重要契機。華北事變後,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全國各階層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此影響下發生的西安事變,反映國民黨內部分化加劇,說明抗日救國符合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的序幕,標志著十年內戰局面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三,華北事變改變了國共兩黨的關系,為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提供了可能。事變發生後,中共發表的「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並於1936年9月發出《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正式將「反蔣抗日」的總方針改為「逼蔣抗日」,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
第四,華北事變促使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急劇分化,在對日政策上發生分歧,形成以蔣介石為首的親美英派和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
最後,華北事變加深了美英與日本的矛盾。華北事變後,日本從政治上和軍事上控制了華北。他們扶植漢奸、買辦拼湊了許多經濟機構,使華北經濟日益殖民地化。日本在華北經濟勢力的擴張,損害了美英帝國主義在華北的經濟利益。於是英美就支持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親美英派來抵制日本。[4]
【參考資料】
[1] 操申斌, 黃延敏, 論"華北事變"前南京國民政府的抗戰准備[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06)
[2] 田蘇蘇主編.《日軍鏡頭中的侵華戰爭 日軍、隨軍記者未公開影像資料》.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5:第52頁
[3] 西南政法學院.《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 上》.西南政法學院黨史教研室,1984:第189-190頁
『陸』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哪些地區淪陷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分別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島市。
(6)時間淪陷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895年,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製造「九一八事變」,擁兵50萬的東北邊防總司令張學良不戰而退,日軍強占我國東北,在3個多月時間里佔領我東北全境,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橫屍遍野,使三千多萬名同胞淪為日軍鐵蹄下的奴隸。
1932年1月,日製造事端,進犯上海。日軍與奮起抵抗的駐上海十九路軍激戰33天,中國軍民死傷達1.6萬餘人,財產損失達20億元以上。3月,日本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
1933年1-5月,日軍先後佔領了熱河、察哈爾兩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進逼北平、天津,並於5月31日,迫使國民黨政府簽署了限令中國軍隊撤退的《塘沽協定》。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之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開啟了淞滬會戰。11月12日,日軍佔領上海,在南市放火連燒9日,軍民死傷無數,上海5255家中國工廠被占,損失超過8億元。12月13日,日軍攻下首都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6周內燒殺淫掠,殺死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燒毀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造成了城內幾乎無中國人的驚人局面。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並在城外製造數起屠村事件,其中有數名五歲小女孩被奸殺掏心生吃,令人駭然。 6月,日軍攻佔開封,導致蔣介石決定花園口放水,豫、皖境內17個縣成為一片汪洋,140萬人無家可歸,數十萬人被淹死。日軍還在蘇北決運河大堤,致使蘇北數縣成為澤國。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
1939年2-6月,日軍相繼攻佔海南島、南沙群島和汕頭等地。11月,日軍攻陷南寧。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軍逐步把主力轉移到解放區戰場,動用50多萬兵力對我華北根據地進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規模的掃盪,再次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導致我八路軍官兵傷亡10餘萬人。1944年4月,日本發動豫湘戰役,至8月先後佔領鄭州、長沙、衡陽等地。9月,日軍發動柳桂戰役。
『柒』 關與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背景資料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
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7)時間淪陷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期間重大歷史事件介紹:
1、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捌』 求一張塞拉摩的淪陷的壁紙 糊電腦桌面用 背景是一個獸人拿著2把末日決戰
望你喜歡
『玖』 抗日戰爭時中國大城市淪陷時間
自1937年——1945年中,抗日戰爭時中國大城市淪陷時間如下:
1、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2、1937年11月8日 太原陷落。
3、1937年11月20日,上海淪陷。
4、1937年12月13日,首都南京陷落。
5、1938年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
6、1938年6月6日佔領河南省會開封。
7、1938年10月21日,在大亞灣登陸的日軍佔領廣州。
8、1938年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
9、1938年11月24日南寧陷落。
10、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失守以後,全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鑒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被迫調整侵華政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9)時間淪陷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武漢保衛戰:
武漢是平漢,粵漢兩鐵路的銜接點,又是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後,這里成了全國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的中心。日本侵略者妄圖攻佔武漢,控制中原,進而支配整個中國。
1938年6月後,中日雙方在武漢外圍展開大戰。日軍以華中派譴軍司令畑俊六為總指揮,分兵5路進犯,另派波田支隊及海軍陸戰隊協同海軍第3艦隊沿長江西上。
我軍為保衛武漢,由第9戰區司令陳誠指揮,依託幕阜山,九宮山,廬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在江北,由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依託大別山,富金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並在馬當,湖口,武穴和田家鎮等江防要塞設防.
1938年6月11日,日軍溯長江西上,進攻安慶,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7月26日,日軍攻陷九江,我軍第29軍團退守廬山兩側,全殲日軍第145聯隊。10月上旬,薛岳兵團又殲敵4個聯隊,挫敗日軍突破南潯路的企圖。
在長江以南,長江沿線和長江以北地帶,皖西及豫東南等各戰場,我軍官兵英勇抵抗,在馬當,瑞昌,萬家嶺,馬頭鎮,田家鎮,固始等戰斗中,將士浴血奮戰。但由於我方單純防禦,逐次使用兵力,防線一再被攻破。我軍於10月25日撤出武漢。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戰線大到皖,豫,贛,鄂4省數千里地,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線之長,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抗戰中任何戰役所不能比擬的。會戰後,日軍由於戰線延長,兵力與資源不足,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企圖,抗日戰爭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拾』 抗日戰爭發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結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抗日戰爭發生的時間1931年9月18日,結束的時間是1945年8月15日。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1945年8月14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5日,日本照會中、蘇、美、英四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10)時間淪陷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戰之說。但期間6年,中日雙方出於各自原因,始終控制戰爭規模沒有擴大到國戰。
也有觀點認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戰,因為依據當時中國落後的重工業水平和國際地位,提前公開宣戰,只能面對國際武器禁運,無法彌補戰爭損失。
如果這樣,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里,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日,而中國的抗戰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