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雨從哪裡來大班教案
幼兒園大班教案《雨從哪裡來》
教師:屈老師
教學目標:
1、激發幼兒發現問題,並積極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了解「蒸發」、「雨是怎麼形成的」等科學現象。
2、培養幼兒大膽的表達、操作及幼兒細致觀察的能力。
3、了解雨與人們的關系。
教學准備:磁帶、玻璃杯、玻璃片、酒精燈、燒杯、火柴等實驗用具等,投影機、課件《小雨點旅行記》。
教學過程:
一、聽,什麼聲音?(下雨啦)
二、討論:雨的種類及好處與危害
「今天我們的話題就來討論雨。」
提問:
1、你們看見過什麼樣的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雷震雨)
2、下雨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
(好處:下雨可以凈化空氣、可以灌溉莊稼、花草樹木、)
(壞處:如果雨下大了會造成災害)
3、天上為什麼會下雨?雨是怎樣形成的?(引導幼兒充分想像和猜測,激發幼兒探索的自然現象的興趣)
三、實驗:雨的形成
教師操作:·
在點燃的酒精燈上,把燒杯中的水加熱並仔細觀察燒杯中的水,請幼兒說說發現了什麼?
教師小結:水熱了就會有蒸汽,許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現象叫蒸發。·
啟發引導幼兒說說在哪裡看見過水「蒸發」的現象?
幼兒觀察:熱水倒在杯子里,用玻璃片蓋在茶杯上會發現什麼?
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
啟發幼兒思考:玻璃片上為什麼會有水珠?
教師總結:水遇熱---形成水蒸氣---水蒸氣升上天-----遇冷----形成細小的雲滴---小雲滴相互碰撞凝結成大水滴---當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就從雲中落到地面,就形成了我們看見的雨。
四、觀看課件《小水滴去旅行》
引導幼兒說說雨的形成。
課程結束。(來源:屈老師教案網)
2.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雨從哪裡來》創設意圖
是想問教學目標嗎?還是想要教案? 活動名稱:雨從哪來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觀看知識小故事,來認識雨。 2、幼兒通過動手做實驗,了解雨的形成原因。 3、幼兒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體驗探究的樂趣。 活動准備: 1、雨的形成的課件:小水滴旅行記,雷聲和雨聲的錄音,知識小故事...:雨天的光碟 2、實驗器材:酒精燈、試管、試管夾、玻璃片、夾子、水 3、電腦、電視機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聽聲音,引出活動內容: 師:今天,陳老師想請小朋友們聽一段很奇妙的聲音,是什麼聲音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幼兒:打雷的聲音,下雨的聲音 (二)請幼兒觀看知識小故事<<雨天>>認識雨,通過看知識小故事,幼兒自己能說出: 1、下雨時的天空是什麼樣的? 2、雨是什麼樣子的? 3、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樣的,農民伯伯的心情是怎樣的? (三)引導幼兒了解雨的形成原因 1、請幼兒自由說出雨是怎麼形成的?(老天爺傷心的哭了;是天上的玉帝讓下雨的;打雷了,就會下雨了……) 2、教師介紹實驗器材,幼兒操作,教師輔導 1)讓幼兒先將試管里的水加熱,看看有什麼現象? 幼兒1:有氣泡 幼兒2:有氣從試管口冒出來。 幼兒3:有水蒸氣 幼兒4:有響聲 …… 2)請幼兒將玻璃片放在試管口的上方,說說你又發現了什麼? 幼兒1:玻璃片上有水 幼兒2:玻璃片上有氣 (過了幾分鍾) 幼兒3:我發現玻璃片上有水珠 幼兒4:我發現玻璃片上的水珠掉下來了 (很多小朋友都發現了這個現象) 3)實驗完成,請幼兒通過剛才的實驗,再來說一說:雨的怎樣形成的? 幼兒:水加熱以後,形成了水蒸氣,水蒸氣漸漸多了,他們抱在一起,當遇到冷空氣,形成了小水珠,當他們快托不住的時候,小水珠就落下來,這就是雨。(幼兒自己總結) 4)幼兒觀看雨的形成的課件:小水滴旅行記,更深一步了解雨的形成的原因。 (四)請幼兒說說自己喜不喜歡雨天,為什麼?下雨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活動結束: 通過這次的活動,滿足了孩子們的求知慾,培養了孩子們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孩子學會尋找問題,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尋找答案,不怕困難。希望孩子們能在今後的活動中有更突出的表現。
3. 雨從哪裡來
雨形成的基本過程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受冷凝結成小水點或小冰晶,小水點或小冰 晶相互碰撞、並合,變得越來越大,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便會降落下來。
4. 大班科學教案:雨從哪裡來ppt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雨從哪裡來》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能在討論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3、激發幼兒觀察、發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准備:
1、物質准備: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故事《小水滴旅行記》視頻。
2、經驗准備:對晴天、陰天、雨天的天空中雲的特徵有印象。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再現生活中幼兒的疑問,激發其探索興趣。
1、師提問:天上為什麼會下雨?下雨後,為什麼池塘、水庫的水不會溢出來?水到哪裡去了?
2、幼帶問題看視頻《小水滴旅行記》
師提問:說一說小水滴有哪些變化?到了哪些地方?
二、現象感知:驗證猜想,初步感知水和蒸汽互變現象。
1、師操作:點燃酒精燈,把燒杯中的水進行加熱。
2、師提問:仔細觀察燒杯中的水,你發現了什麼?
3、小結:水熱了就會有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象叫做"蒸發"。
4、討論:你平時看到過"蒸發"現象嗎?(發散性思維)
太陽是一個大火球,又像一個廳怪的爐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陽一曬,都變成了水蒸氣,這么多的水蒸氣都到哪裡去了呢?
三、知識提煉:觀看課件《小水滴旅行記》,直觀了解雨的形成過程
1、指導語:"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里的小水滴旅行,說一說水蒸氣到哪裡去了?雨從哪裡來?為什麼池塘的水不會溢出來?
師總結:水加熱,變水蒸氣,水蒸氣上升,變雲,雲遇冷,邊水,下落變雨。
四、拓展延伸
1.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好處。
2.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危害。
3.總結幼兒講的雨的好處的危害,教育幼兒從小學知識、學本領,長大當下名科學家,要讓雨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更多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
5. 天上的雨水從哪裡來的
雨水由大氣循環擾動產生。雨從雲中降落的水滴,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組成了雲,它們在雲里互相碰撞,合並成大水滴,當它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從雲中落了下來,形成了雨。
雨水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資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潤而茁壯成長。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
(5)雨從哪裡來圖片繪本擴展閱讀
雨的形式:
1、鋒面雨
鋒面雨主要產生在雨層雲中,在鋒面雲系中雨層雲最厚,又是一種冷暖空氣交接而成的混合雲,其上部為冰晶,下部為水滴,中部常常冰水共存,能很快引起沖並作用。
因為雲的厚度大,雲滴在沖並過程中經過的路程長,有利於雲滴增大,雨層雲的底部離地面近,雨滴在下降過程中不易被蒸發,很有利於形成降水。雨層越厚,雲底距離地面越近,降水就越強。
2、對流雨
這種對流性降水的特點是范圍小、強度大、分布不均勻、持續時間短、隨時間變化迅速。對流性降水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常見的極端天氣現象。
6. 雨從哪裡來
雨從雲中降落下來。
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組成了雲,它們在雲里互相碰撞,合並成大水滴,當它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從雲中落了下來,形成了雨。
雨是地球水循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部分生態系統的水分來源,是幾乎所有的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唯一方法。
雨滴也有可能在還未到達地面時就完全蒸發,有些形況就是在當雨通過森林的林木時,雨常會被森林截流,而直接蒸發入大氣中,這種情形可以減少雨對於地表的侵蝕。在有些地表炎熱的地區(如沙漠地區)水分直接蒸發尤為常見。這樣的降雨被稱為幡狀雲。
(6)雨從哪裡來圖片繪本擴展閱讀
雲中水滴形成雨滴的途徑有兩種。或者雲中水滴自己不斷凝結變大,或者雲與雲之間互相碰撞使得雲中水滴相互結合,質量變大。
當水滴的質量大到上升氣流無法將其「托住」時,水滴下降,便形成了雨。實際上,水滴僅僅靠自我凝結是很難變成足夠下降的雨滴的,主要的增長手段是通過水滴之間的相互結合。
在降雨過程中,雲層中原始雨滴由於凝結核的大小不同,凝結發生的先後不同,雨滴的原始大小就是不相等的。大小水滴因水汽壓的不同,水分容易由小水滴轉移到大水滴上去,使大水滴不斷增大,小水滴也會變小。
當水滴不斷增大,在空氣中下降時就不再保持球形。開始下降時,雨滴底部平整,上部因表面張力而保持原來的球形。
當水滴繼續增大,在空氣中下降時,除受表面張力外,還要受到周圍的空氣作用在水滴上的壓力以及因重力引起的水滴內部的靜壓力差,二者均隨水滴的增長及下降而不斷增大。在三種力的作用下,水滴變形越來越劇烈,底部向內凹陷,形成一個空腔,形似降落傘。
空腔越變越大,越變越深,上部越變越薄,最後破碎成許多大小不同的水滴。破裂的水滴又會被其它的大雨滴吞並形成新的大水滴。
7. 大班科學活動《雨從哪裡來》
雨從哪裡來(大班科學教案) 靈石一幼 牛艷艷設計意圖:如何將「認識雨的形成」這一傳統教學內容教出新意?本次活動做了一些嘗試。首先,我從孩子們感興趣的幾個問題如「天空為何會下雨?」「最近經常下雨,為什麼池塘的里水不會溢出來?水到哪裡去啦?」入手進行教學設計,整合科學和語言兩大領域教育內容,引導幼兒通過科學小實驗感知水和蒸汽的互變現象等,並通過排圖講述進行知識的鞏固和遷移。同時,結合課件及時幫助孩子們了解雨的形成過程,以此解開他們的種種疑問,拓展他們的經驗和視野,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觀察、操作等科學方法,從而萌發對生活中科學現象的探索興趣。 活動目標:1.在小實驗與排圖等操作中感知水和蒸汽的互變現象,初步了解雨的形成過程。 2、對周圍的科學現象感興趣,體驗自己動手探索發現的快樂。 活動准備:(1)課件《小水滴旅行》,音樂《雨中漫步》。 (2)小青蛙和小鴨子的手偶各1個,電磁爐和鍋1個。 (3)教學示範用的大圖片,幼兒操作的小圖片活動過程1.創設場景激趣:手偶表演導入,再現生活中幼兒的疑問,激發其探索興趣。 (2)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和發表自己的意見,活躍思維。 2. 現象感知:驗證猜想,初步感知水和蒸汽互變現象。 (1)指導語:「水究竟哪裡去了?剛才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現在我們來做個小實驗,看看你猜對了嗎。」 (3)幼兒集中,表述觀察結果,教師幫助歸納。(大致讓幼兒了解到這個過程:水遇熱後,慢慢就會變成水蒸汽,上升到乾爽的鍋蓋上,鍋蓋上的水蒸汽越來越多,把鍋蓋拿起來,溫度就不如剛才那麼高了,這時水蒸汽就會聚在一起,變成大水滴,抖抖鍋蓋,大水滴就會落下來。) 3. 知識提煉:排圖講述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線。引導幼兒遷移經驗,用一套圖片將上環節獲得的經驗與「雨的形成」進行對應理解。 (2)鼓勵幼兒根據上一環節實驗感知進行大膽猜想,獨立嘗試操作排圖。 (3)師指導重點:引導幼兒運用上環節中獲得的知識,調動自身生活經驗,根據所提供圖片的暗示,對「雨的形成」過程進行設想、排列 (4)集中幼兒共同分享經驗,鼓勵個別幼兒上前用大圖片排列並表述「小水滴的旅行過程」 4. 驗證猜想,獲得認知:觀看課件《小水滴旅行記》,直觀了解雨的形成過程,並對上個環節的猜想進行驗證。 (1)指導語:「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里的小水滴旅行,你們就會知道,雖然經常下雨,但池塘里的水不會溢出來的原因啦。」 (2)幼兒觀看課件,同時驗證上個環節的操作設想。 (3)觀看後,操作鞏固。 師一邊操作大的示範圖片,一邊在提問中幫助幼兒整合零散經驗,獲得整體認知,初步理解雨的形成過程:「活動開始時我們用電磁爐把水加熱,觀察『水和蒸汽』的互變現象,跟『小水滴去旅行(雨的形成)』有一定的相似與關聯。當水遇熱(太陽曬),就會變成水蒸汽升到很高的空中,連成一片,當遇到冷空氣吹來,小水滴聚在一起,又變成大水滴,從空中降落下來。正是因為水和蒸汽不斷互變著,小水滴們就這樣不斷地旅行著。所以即使經常下雨,池塘里的水也不會溢出來。」 5.鞏固提煉:再次進行排圖講述,提升經驗,鞏固對雨的形成的認識。 (1)指導語:「現在請你們再次排圖並說說小水滴旅行的路線吧!」 (2)幼兒一邊操作,一邊向同伴介紹。 6. 律動結束:音樂小活動「雨中漫步」,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音樂中結束活動。 課後反思:本節活動通過讓幼兒觀察並動手實驗生活中的「水蒸發」現象,讓幼兒一目瞭然的了解到了「水變成水蒸氣」這一現象的原理。然後讓幼兒觀察課件「雨的形成」,生動形象的動畫演示更是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幼兒在排圖《雨的形成》這一環節在第一次時幼兒排列的千奇百怪,而在看了動畫演示後幼兒基本都能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出來。
8. 繪本圖片《米從哪裡來》
找的是不是《聰明豆幼兒成長繪本---大米哪來的》
9. 雨是從哪裡來的
雨是陰和陽打鬥後的化合物,也就是所有的成見,所有不好的因素都化解了,然後成雨就落下來了,你看自然界如果天晴了很多天,以後就下雨,就是一種陰陽平衡。
10. 水是從哪裡來的圖片
對於地球水的來源主要的兩派觀點如下:
一、自生說
1.地球從原始星雲凝聚成行星後,由於內部溫度變化和重力作用,物質發生分異和對流,於是地球逐漸分化出圈層,在分化過程中,氫、氧氣體上浮到地表,再通過各種物理及化學作用生成水;
2. 水是在玄武岩先熔化後冷卻形成原始地殼的時候產生的。最初地球是一個冰冷的球體。此後,由於存在地球內部的鈾、釷等放射性元素開始衰變,釋放出熱能。因此地球內部的物質也開始熔化,高熔點的物質下沉,易熔化的物質上升,從中分離出易揮發的物質:氮、氧、碳水化合物、硫和大量水蒸氣,試驗證明當1 m3花崗岩熔化時,可以釋放出26 L的水和許多完全可揮發的化合物;
3.地下深處的岩漿中含有豐富的水,實驗證明,壓力為15 kPa,溫度為1,0000℃的岩漿,可以溶解30%的水。火山口處的岩漿平均含水6%,有的可達12%,而且越往地球深處含水量越高。據此,有人根據地球深處岩漿的數量推測在地球存在的45億年內,深部岩漿釋放的水量可達現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4. 火山噴發釋放出大量的水。從現代火山活動情況看,幾乎每次火山噴發都有約75%以上的水汽噴出。1906年維蘇威火山噴發的純水蒸氣柱高達13,000米,一直噴發了20個h。阿拉斯加卡特邁火山區的萬煙谷,有成千上萬個天然水蒸氣噴出孔,平均每秒種可噴出97~6450C的水蒸汽和熱水約23,000m³。據此有人認為,在地球的全部歷史中,火山拋出來的固體物質總量為全部岩石圈的一半,火山噴出的水也可占現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5.地球內部礦物脫水分解出部分水,或者釋放出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氣體,在高溫下與氫作用生成水。此外,碳氫化合物燃燒也可以生成水,在堅硬的火成岩中,也有一定數量的結晶水和原始水的包裹體。
二外生說
1.人們在研究球粒隕石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為0.5~5%,有的高達10%以上,而碳質球粒隕石含水更多。球粒隕石是太陽系中最常見的一種隕石,大約占所有隕石總數的86%。一般認為,球粒隕石是原始太陽最早期的凝結物,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都是由這些球粒隕石凝聚而成的;
2.太陽風到達地球大氣圈上層,帶來大量的氫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這些原子核與大氣圈中的電子結合成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過不同的化學反應變成水分子,據估計,在地球大氣的高層,每年幾乎產生1.5 t這種「宇宙水」。然後,這種水以雨、雪的形式落到地球上。
水變化流程:(江河)>(蒸發)>(凝結)>(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