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賈島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怎麼讓電腦顯示小圖片 2025-01-13 07:48:11
圖片330kb等於多少mb 2025-01-13 07:43:16
用美圖秀秀做圖片的軟體 2025-01-13 07:42:31

賈島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9 14:01:41

㈠ 尋隱者不遇的故事拜訪到的是誰誰答的好我給懸賞

賈島聽了韓愈的勸說還俗以後,刻苦讀了幾年書,去考功名,但是總也考不中。他心裡想,自己一定是在某個方面還做得不夠好,需要請教請教高人。

終於有一天,他打聽到在大山深處住著一位靠采葯為生的高隱士。這位隱士在當地很有名,據說朝廷里有人找他出來做官他都不去,只是采葯濟世救人。賈島想,這位隱士肯定很有學問,正是自己要求教的人。於是,他詳細打聽了這位高隱士的准確住址,准備好足夠的干糧上路了。

經過幾天的奔波,賈島終於找到了大家所說的這個山谷。賈島站在谷口,只見山谷里到處是蒼松翠柏、流泉飛瀑,一條小溪清澈見底,緩緩流出,一片鳥語花香的神仙洞府景色。

賈島拍拍身上的灰塵,快步向山谷里走去。遠遠地,在一片老松樹下,賈島看見幾座簡陋的茅草屋。賈島長出一口氣:這一定就是高隱士的住處了!

這時,路旁松林里走出一個小孩子。賈島連忙上前問道:「請問這里是高隱士的住處嗎?」

小孩子機警地打量著賈島,問:「你是……」

「哦,我是個讀書人,特地來向高隱士求教來的。」

小孩兒恢復原先的神態,笑著說:「是的。我師父就住在這里。不過他今天不在家。他上山采葯去了。」

賈島很失望,忙問:「老師何時能回來?」

「那可說不準。」小孩兒自顧自地玩耍起來。「師父每次出門行蹤不定,有時候一兩天就回來了,有時候要一兩個月才能回來。」

賈島默想了半天,又問:「那你知道師父這次在那個山上采葯嗎?」

小孩兒揚了揚下巴:「就在這片山裡,我也說不準在那座山頭。」

賈島抬頭望著這片雲霧彌漫的大山,每一個山尖都高聳入雲。他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在這樣茫茫的大山裡,哪裡能找到一個人啊!何況是像神仙一樣的高隱士呢!

賈島只好拖著疲憊的雙腿往回走。邊走邊不時地回頭望望山谷里,直到什麼也看不見了,他低頭吟道: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㈡ 《尋隱者不遇》中,隱者所居的山是哪座山

有考證是現在四川省蓬溪縣的高峰山

㈢ 賈島的資料

賈島簡介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並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㈣ 唐朝「苦吟派」詩人賈島是苦吟還是苦逼呢

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九《劉公嘉話》里載,賈島吟「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推敲不定,陷入痴迷,不想撞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驚了大駕。好在韓大人也是愛詩的儒雅之輩,問明緣由,非但沒有怪罪,還留島夜談,幫為斟酌,遂留下「推敲」佳話。

京兆尹,何許官?摺合今天的官制,即首都市長,哎呀呀,何等了得!

(賈公祠)

尋句索引,得半爪之龍。原來島那聯苦吟之詩,名為《題李凝幽居》。哦吟之後,我對「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一聯,以及韓愈用「敲」代「推」,卻沒有雙目放電,也品不出其妙。倒是對「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特別欣賞,因為它一下子勾起了我年少夜行的體驗。

出村過橋,月忽破雲而出,皎皎銀光灑遍田疇,於是遠村、田塍,乃至地里莊稼,都清晰可辨。野色歷歷,花香隱隱,而傍山之雲飄浮,猛抬眼則峰動石移,其妙盡得。我心島詩,感同身受,被詩人提前一千多年說出來,我欣欣然,品嘗到了共鳴的快樂。

㈤ 賈島簡介

賈島的詩 引自《大唐詩瘋》[2008/5/22 15:33:05]

品讀詩歌: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史上寫詩最苦的也許就是賈島了,別人寫詩叫做怡情,賈島拿寫詩就叫玩命。這位賈爺為了寫詩曾經捅過兩次大婁子。說有一次賈島騎著毛驢橫穿馬路,眼見秋風掃落葉,頓時詩興大發,當即吟誦道:「落葉滿長安」,接著第二句也立刻出現腦海:「秋風吹渭水」。正在賈島為第三句冥思苦想之時,座下之驢受到鑼聲驚嚇,瘋狂向前狂奔,結果沖撞了京兆尹劉棲楚的儀仗隊。劉棲楚一看,真是太可氣了,這起交通事故居然源於一隻驢。再看驢背上的主人,目光呆滯,行為怪異,以為是刺客,就下令將「犯罪嫌疑人」賈島拘了一夜。說到這里,發現一個好玩的細節。古代詩人似乎酷愛騎驢,李白、杜甫、陸游、王安石、鄭綮皆有騎驢尋詩覓句的經歷。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驢的樣子可愛?亦或是驢的叫聲有激發靈感之功效?這些詩人為什麼不騎馬、騎牛,非要騎驢呢?
另外一個細節是,賈島寫詩確實和一般人不一樣。別人寫詩是先構思打腹稿,然後一氣呵成。賈島是一句一句地憋,一句一句往外蹦,上句出來了,下句也許一個月才能出來,這難道就是所謂的「苦吟」詩人?賈島第二次「交通肇事」也是因為騎驢沖撞。說這一次賈島騎驢從朋友李款處歸來,一路上一句接一句地憋出一首詩:「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這時賈島開始琢磨,覺得 「僧敲月下門」似乎比「僧推月下門」更具有反襯效果,但究竟是用「敲」好,還是用「推」好,拿不定注意。正在他舉棋不定之時,座下之驢再次受到鑼聲驚嚇,瘋狂向前狂奔,這次沖撞的是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韓愈問手下:「為何外邊如此喧嘩?」有人稟告:「一人騎驢沖撞隊列,經過詢問,原來是個詩人。」韓愈大喜,立刻掀簾走出,來到賈島面前道:「你也寫詩?」賈島見來人氣度不凡,想必大有來頭,連忙答:「胸無大才,略寫一點。」韓愈道:「可否讓我拜讀一下你的作品?」見賈島遲疑,韓愈說道:「噢,忘記介紹了,我是韓愈。」
當時韓愈已是享譽全國的著名文學家和哲學家,又是寫詩的前輩,所以賈島見到韓愈,猶如粉絲見到偶像,自是一番激動和欣喜。韓愈得知,賈島是因為琢磨詩的遣詞造句沖撞隊列,極為感動,這樣做學問的態度不正和我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理論不謀而合么?之後韓愈對賈島說:「小賈,憑借多年的寫詩經驗,我覺得將『推』改為『敲』更為貼切。當然了,這是我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巧了,韓愈的建議正與賈島不謀而合,賈島順水推舟道:「韓老師果然見解獨到,此建議無疑於雪中送炭哉,當即打破我之瓶頸,『敲』確實比『推』好。」有了這次意外邂逅的鋪墊,賈島和韓愈很快成為好朋友。韓老師對小賈反復煉意、煉句、煉字的做詩態度非常贊賞,有一次韓愈和賈島聊詩:「老弟,你的詩非常好,每讀必有引人入勝的意境。不像有的作者,刻意追求詞句准確華麗,下了苦工,意境卻沒有在字句上充分體現出來。這兩點你結合的很好,我看好你。」賈島問:「那您看我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韓愈道:「你太謙虛了,你的五律詩已經寫得很好了,只要一以貫之地堅持反復錘煉,用心推敲的創作原則,不出幾年,你絕對是五律詩中的翹楚。」受到韓愈如此激賞,賈島自是受寵若驚,他越來越喜歡「推敲」了,他的詩也越來越讓人讀不懂了。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賈島因為「推敲」過度,導致出現了執迷不悟一意孤行的心態。這源於他的一首名為《尋隱者不遇》的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說這一天賈島來百無聊賴,想找人聊詩,他打聽到附近山中隱居著一位詩人,於是決定登門拜訪。他清早醒來,洗漱打扮,喝過早茶,騎著小毛驢直奔大山深處。走了大約一個時辰,在一株松樹下看到隱士童子正獨坐讀書,就上前詢問:「你師傅在家么?」童子正專心致志研究學問,突然被人打擾,很不高興,頭也不抬地敷衍道:「好像是采葯去了。」賈島再問:「他去哪座山上采葯去了?幾時出去的?何時回來?」童子抬頭看了一眼問話之人,緊皺雙眉,不耐煩地答道:「他就在山中,我也不清楚具體位置,你自己去找吧。」見童子一副愛搭不理的樣子,賈島一時語塞,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心說:「真是個乖戾的童子,你不告訴我,我自己去找。」於是賈島將小毛驢栓到一株樹下,徑自上山去了。在一個不太高的山坡之上,賈島停下休息,忽然聽到山中有歌謠傳來,抬頭遠望,只見雲霧環繞,鳥雀穿梭,似乎隱約看見遠處人影晃動。莫非就是傳說中的懂詩的隱士?賈島加快腳步,走了沒多久,人影蹤跡不見,眼前只有凄迷的雲霧。不一會兒,歌謠又從山下傳來,這次聽得真切,卻是莊子《內篇·逍遙游第一》的詞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賈島佇足聆聽,輕慢舒緩的曲調,灑脫自在的詞句,此情此景,彷彿人間仙境一般。這更加激發出他急切想見到那位隱士的心情了,他再次加快腳步……待賈島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下,聲音早已消失,人依舊是蹤跡不見。此時賈島累得筋疲力盡,再也沒有行走的氣力。這時那熟悉的歌謠又從山頂傳來,賈島差點哭了,他仰天長嘆:「蒼天啊,你為何這般折磨詩人?在這個利慾熏心的年代,找人聊詩怎麼就這么難呢?」回來的路上,驢背上的賈島異常郁悶,今天的所有經歷在他腦海中過電影般一幕一幕。開始是童子的敷衍,後來是隱士的捉弄,白白耽誤了一天時間不說,還累得腰酸腿疼,真是倒霉透頂。但是,不一會兒賈島就豁然開朗了,他將這次經歷在大腦中整合,寫成了一首詩。伴隨著小毛驢嘀嗒的腳步聲,一句詩脫口而出:「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這句詩的潛台詞是:「在松樹下遇到一個童子,我問他隱士今天在家么?沒想到這孩子太壞了,居然敷衍我說,他師傅到山裡采葯去了。」伴隨著小毛驢嘀嗒的腳步聲,賈島繼續「整合」。一袋煙的功夫,他的第二句詩誕生了:「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句詩的潛台詞是:「童子嫌我嘮叨,不耐煩地告訴我,他師傅就在山裡,找得到找不到就看我的造化了。」
回到家,賈島將這首詩抄在紙上給詩友們看,也許是大家不想打擊他創作的積極性,也許他當時已是寫詩名家,大家不便挑毛病。在對待這首《尋隱者不遇》的態度上,保持著驚人的一致——這首詩寫的好!簡直就是經典中的經典。理由是,此詩寓問於答,精簡凝練,將原本三番問答「推敲」成有答無問。但筆者卻不這么認為。在這首詩中,賈島刻意使用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似乎欠妥,這種過分吹毛求疵的「推敲」之法對詩歌本身的意境造成了沖撞和支解,將詩歌的想像空間進行了蓄意的關閉,給讀者造成的直接感官就是:雲山霧罩、不知所雲。賈島的詩大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只不過這首極為突出而已。後世之人之所以認為這首詩好,一方面是受他人言論影響,另一方面則是沒有讀懂。不懂的作品,也許就是好作品,至少不是壞作品。不懂的作品,不會懷疑作品的品質,往往以「作品太高雅,我很庸俗」的借口開脫。這是大多數讀者幾千年來形成的固定的思維模式。當然,對於一首詩的品讀,向來都是見仁見智,筆者的這番認為,也權且當作是一種異樣的聲音吧。
賈島作為「推敲」派首席詩人,受到後來許多詩人追捧。晚唐的李洞痴迷賈島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將賈島當成了佛,在家中供奉,遇到賈島的粉絲,就將自己手抄的賈島的詩贈之。南唐孫晟,也將賈島的像掛在牆上朝夕禮拜。還有宋朝的「江湖詩派」,明朝的「竟陵詩派」也將賈島拜為帶頭大哥,他們模仿賈島的「推敲」之法,一味追求奇字險句而忽視了詩歌的內蘊,最終變成了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這些人還是沒有真正讀懂賈島,他們哪裡知道,賈島的「苦吟」和「推敲」是其性情決定的。么樣的性情決定寫什麼類型的詩,什麼樣的人生經歷決定寫什麼樣題材的詩,多麼簡單的道理。單純的模仿復制是無用的,如果賈島知道了,估計也會大罵:「你們這群誤讀我的飯桶,寫壞詩,活該。」

㈥ 唐代詩人賈島是哪裡的

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又名瘦島,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並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今四川蓬溪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㈦ 賈島的巨作

自言自語 鳳凰文化
賈島是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也是一個有名的「詩痴」。我在閱讀有關唐代的詩話時對比發現,他還是一個善於自我推銷的表演天才。

賈島進京應舉,一時找不到舉薦和投靠的門徑,於是開動腦筋創造機遇,自編自演了一出吟詩入迷的好戲來,假裝當街在驢背上忘我吟哦著自己的詩作「鳥宿池邊樹,僧推(敲)月下門。」同時引手做推敲狀,真的好似拿捏不定,懵懂中故意沖撞了他選定的名滿天下的大文豪、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韓愈果然上當,還沉吟著幫他選定了「敲」字。兩人由此相識,談論著詩道並轡而歸成為至交好友。當時韓愈的另一位好友、著名詩人孟郊去世未久,韓愈痛心之時又結識了賈島,心裡非常高興,曾有詩對賈島大加稱贊:「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雲頓覺閑。天恐文章中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賈島由此名聲大震如願以嘗。(事見宋·計有功《唐詩紀事》)

其實賈島還進行過另外一次相同的表演,卻沒有成功。故事載於宋人筆記《摭言》上:賈島在京城長安,曾經跨驢張蓋(騎著驢子打著傘)橫在街頭,沉浸在「落葉滿長安」的詩境里,一副苦吟思索的樣子,真的好象已經忘記身之所在,結果沖撞了京官劉棲楚。沒想到這官氣十足的傢伙根本不問青紅皂白,更沒有想到要買什麼詩人的賬,當下大怒,命令手下將賈島拿下,捆綁禁閉了整整一天才放歸。不過,賈島此次碰壁之後卻並沒有氣餒,重新選擇對象之後繼續實踐,這才遇到韓愈獲得成功。當然,賈島可不是胡蒙亂撞。有一句名言: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賈島確有真才實學,這一著才有效。

還有一次,賈島竟然沖撞到皇帝頭上。據《唐宋遺史》:賈島進京舉進士沒被錄取,乃削發為僧,居於法乾寺。一日,唐宣宗微行至寺,聽到鍾樓上有人吟哦,遂登樓,看見賈島書案上的詩稿,乃取而覽之。賈島一眼看出來者不是尋常人物,便橫了這位不速之客一眼,劈手奪過詩稿,還冷冷地來了一句:「郎君何會此耶?」——你哪裡懂得這個!賈島的本意是藉此留下一個日後以道歉為名前去拜謁的借口,沒想到被沖撞的竟然是皇上!後來幸虧那位雖然受了點窩囊氣卻意外發現了人才的宣宗皇帝沒有計較,相反,還賞給他一個「長江(地名,今四川蓬溪)主薄(官府中掌管文書)」的小官做。

賈島的這些傳奇故事,過去很是迷惑了一些人。賈島死後,詩人程錡曾有詩紀念他:「倚恃詩難繼,昂藏貌不恭。騎驢沖大尹,奪卷忤宣宗。馳譽超前輩,居官下我儂。司倉舊曹署,一見一心忡。」

——只是,這同樣的故事一再被克隆,又是同一個人身上同一時期內,你就不得不懷疑:一而再,再而三,非作秀而何?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敬佩,在自我推銷的藝術上,賈島不但前衛而且高明。

㈧ 袁枚和賈島 是哪裡人

袁枚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賈島范陽(今北京附近)人。

㈨ 賈島到底是哪裡人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漢族。字浪(閬)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㈩ 賈島 韓愈的資料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四門博士期間,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人稱「韓門第子」。
貞元十九年(803年)寫了名作《師說》,系統提出師道的理論。冬,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在任不過兩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飢狀》,因遭權臣讒害,貶官連州陽山令。韓愈三年任職陽山令,深入民間,參加山民耕作和魚獵活動,愛民惠政德禮文治,《新唐書·韓愈傳》因此特書「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陽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韓愈門下,與青年學子吟詩論道,詩文著作頗豐,今見之《昌黎文集》有古詩二十餘首,文數篇。此時構思並開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構成韓學重要論著「五原」學說,這是唐宋時期,新儒學的先聲,其理論建樹影響巨大。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間,韓愈離開陽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參軍。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韓愈奉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韓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職調為河南令,以後相繼任職方員外郎、國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晉升為比部郎中史館修選,完成《順宗實錄》著名史書編寫。
元和九年(814年),韓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誥。
元和十年(815年)晉升為中書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協助宰相裴度,以行軍司馬身份,平定淮西亂,因軍功晉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皇帝派遣使者去鳳翔迎佛骨,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將佛骨 「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憲宗得表,龍顏震怒,要處以極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極力說情,免得一死,貶為潮州刺史。韓愈任潮州刺史八個月,概括說來:驅鱷魚、為民除害;請教師,辦鄉校;計庸抵債,釋放奴隸;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千餘年來,使潮州成為具有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區成為禮儀之邦和文化名城!
分含蓄而巧妙。
【原文】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韓愈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苟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大夫烏公以鈇鉞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於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置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遊?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於其盧。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
夫南面而聽天下,其所託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於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於茲,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於懷耶?
生既至,拜公於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後所稱,為吾致私怨於盡取也!
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全文解釋】伯樂一經過冀北的原野,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馬最多的地方,伯樂雖然擅長相馬,怎麼能使那裡的馬群空了呢?解釋的人說:「我們說的空,不是沒有馬了,而是沒有好馬了。伯樂能識馬,一遇到好馬就把它挑去,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馬。如果沒有一匹好馬,那麼說沒有馬,也不能算是假話了。」
東都洛陽,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實學而隱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溫生。御史大夫烏公憑借度使的身份鎮守河陽的第三個月,認為石生是個人才,就依照禮儀,把石生招入幕府。沒有過幾個月,又認為溫生是個人才,於是通過石生作媒介,又把溫生招入幕府。東都有真才實學的人盡管很多,可是怎麼禁得起早晨挑選一個,把最好的帶走,晚上挑選一個,把最優的帶走呢?這樣一來,從東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門的主管和我們兩縣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難問題,或者辦案時遇到可疑點,找什麼人去商量妥善解決呢?辭官回鄉的士大夫們和誰一起遊玩呢?青年後輩又到哪裡去考究德行、請教學業呢?東來西往經過洛陽的官員們,也無法依禮到他們的住所去拜訪。像這樣也就可以說是:「御史大夫烏公一到洛陽,洛陽處士們的住所里就沒有人了。」難道不行嗎?
皇帝處理天下大事,所託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將軍罷了。宰相為皇帝搜羅人才到朝廷,將軍為皇帝選拔文人武士到軍帳里,如果這樣,要使國家內外不安寧,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束縛在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溫兩位的幫助度過晚年。現在,二位都被有權力的人要走了,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於懷呢?
溫生初到,在軍門拜見烏公時,希望把我前面所說的,代為天下人祝賀;把握後面所說的,替我表示對選盡人才這件事的抱怨。
東都留守相公首先寫成一首四韻詩來贊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詩意寫了這篇序。
【另附思想感情】本文大力贊揚烏公對人才的識別與憐惜舉薦,論述能識別人才者對人才的重要性。一是代為天下祝賀;二是對選盡人才這件事抱怨。其用意是大力贊揚烏重胤能識別人才,也是希望自己也能被發現、舉薦。
送李願歸盤谷序伯樂一經過冀北的原野,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馬最多的地方,伯樂雖然擅長相馬,怎麼能使那裡的馬群空了呢?解釋的人說:「我們說的空,不是沒有馬了,而是沒有好馬了。伯樂能識馬,一遇到好馬就把它挑去,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馬。如果沒有一匹好馬,那麼說沒有馬,也不能算是假話了。」
【題解】
李願是韓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詳。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冬,韓愈在長安等候調官,因仕途不順,心情抑鬱,故借李願歸隱盤谷事,吐露心中鬱抑不平之情。首段敘述盤谷環境之美及得名由來。結著三段借李願之口,運用兩賓夾一主的手法,寫了三種人:聲威赫赫的顯貴、高潔不污的隱士和趨炎附勢的官迷,於映襯、對比中表達他對官場腐化的憎惡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古人在朋友臨別時,常常賦詩為贈,「序」是闡述贈詩的緣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贈詩。歌辭極言隱居之樂,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儷而富於變化,流暢生動,和諧可誦,有一唱三嘆的情致。蘇軾《跋退之送李願序》一文說:「歐陽文忠公嘗謂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余亦以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願歸盤谷序》一篇而已。平生願效此作一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
【原文】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願居之。
願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於人,名聲昭於時,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於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於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維子之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祭十二郎文
【題解】
南宋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寫道:「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影響深遠的祭文名作,不管我們對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評價,吟誦之下,都不能不隨作者之祭而有眼澀之悲。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於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雲:「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雲,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餘奴婢,並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於先人之兆,然後惟其所願。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於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
送孟東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盪之鳴。其躍野,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於中而泄於外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於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於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於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於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於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其弗信矣以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屍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
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耶?何為乎不明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耶?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東野之役於江南野,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於天者以解之。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原毀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其於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於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嘗試之矣。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矣。又嘗語於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於言,懦者必說於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將有作於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進學解
【題解】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間韓愈任國子博士時所作,假託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德行方面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騷。文中通過學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學習、捍衛儒道以及從事文章寫作的努力與成就,有力地襯託了遭遇的不平;而針鋒相對的解釋,表面心平氣和,字里行間卻充滿了鬱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對社會的批評。按本文「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語,凝聚著作者治學、修德的經驗結晶;從「浸沉醲郁」到「同工異曲」一段,生動表現出他對前人文學藝術特點兼收並蓄的態度。韓愈作為散文家,也很推重漢代揚雄的辭賦。本文的寫作即有所借鑒於揚雄的《解嘲》、《解難》等篇,辭采豐富,音節鏗鏘、對偶工切,允屬賦體,然而氣勢奔放,語言流暢,擺脫了漢賦、駢文中常有的艱澀呆板,堆砌辭藻等缺點。林紓所謂「濃淡疏密相間,錯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應說是韓愈特創的散文賦,為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的前驅。文中有許多創造性的語句,後代沿用為成語。
【原文】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畯良。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抵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庄》、《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具宜。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妍,卓犖為傑,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於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死為十二神。嘗曰:「吾子孫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當吐而生。」已而果然。明視八世孫羺,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能匿光使物,竊姮娥、騎蟾蜍入月,其後代遂隱不仕雲。居東郭者曰鵕,狡而善走,與韓盧爭能,盧不及,盧怒,與宋鵲謀而殺之,醢其家。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並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