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寧波的古建築有哪些
天一閣,鼓樓,天封塔,保國寺等,如果你是來遊玩的,建議你下載個寧波通方便出行
⑵ 寧波慈城古鎮有哪些名勝古跡
慈城地處東海之濱,姚江之畔,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史記:「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城——勾余」,這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後改稱「句章」。至唐開元26年設慈溪縣,因縣城建此取名慈城。經過2400多年的歷史沉澱,慈城擁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以古縣衙、孔廟、校士館、馮俞宅、甲第世家、符卿第等古建築為標志, 城內留存官宦宅第、祠堂牌坊、學宮書院和粉牆綺窗,文物古跡眾多,歷史遺跡豐厚,在約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擁有國家省市區四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家。同時,慈城還是一塊人傑地靈的沃土,歷代文化學者、名人層出不窮,自唐宋至明清,慈城一帶出進士519人,素有「鼎甲相望、進士輩出、舉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譽;到了近現代,又涌現出周信芳、秦潤卿、應昌期、談家禎、馮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
慈城古縣城的文化價值,不僅在於悠久的人文歷史,而且表現在鍾靈毓秀的獨特風貌。全城山水相映成趣,其中五磊山、太宗山等山脈丘陵構成「九龍戲珠、四靈圍合」的樸素形態,姚江、城河等江河湖溪造就「四水歸堂」的水系格局,城區穹隆起頂,街衢坤龜成形,生態環境秀麗清幽,凝聚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人傑地靈」居住環境的美好願望。
見證千年歷史滄桑,感受久遠濃厚的儒風雅俗,水鄉情韻,千年慈城 ——「江南第一古縣城」!
孔廟
孔廟是用來祭祀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慈城孔廟位於城內中心位置上,建於北宋雍熙元年,比現今北京孔廟的歷史還要早318年,1048年遷移到現址。歷代累有興毀,現存的孔廟仍保持清代光緒年間原貌。佔地約7000平方米,共有祠、閣等房屋137間,建築布局完整,氣勢宏大。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為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梯雲亭;兩側的左右軸線上也對稱地建有祠、閣,體現出儒家「中和為美」的審美標准。
縣衙
據清光緒年間縣志記載:慈城縣衙創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縣房琯所建,延續至1954年,已有1200餘年的歷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於外敵入侵和自然災害的關系,屢建屢毀,現存的縣衙是按照光緒年間《慈溪縣志》上詳圖重建的,佔地四萬多平方米。
校士館
民間稱考棚,是封建科舉制童試之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城當地鄉賢鄭廷榮父子慷慨捐銀二萬四千兩建造校士館,後被毀。現存的校士館是按照光緒年間《慈溪縣志》上詳圖重建的。她坐北朝南,佔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整組建築為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為大門、儀門、大堂、二堂、挑試所;左右軸線上對稱地建有文場、公祠等,採用傳統的明清建築風格。
慈湖
位於慈城東北,由慈溪首任縣令——唐朝房琯下令開鑿,用以灌溉農田,當時面積有150畝之廣。因吳太傅闞澤舊居就在附近,因此,又把此湖叫做「闞湖、德潤湖、普澤湖」。宋時,普濟寺的僧人在湖心築堤直貫南北,以便往來,從此湖分東西,二湖之間用碶相通。慈湖不僅以風光秀麗著稱,而且還有許多人文景觀和美麗的傳說代代相傳,如師古亭、慈湖先生楊簡遺韻、水上墳等等,因此,據縣志記載,每當天氣晴好,便有居民租船游湖,歌聲笑語不絕於耳。
清道觀
位於慈城東門外塔山之上,建於唐天寶八年(749年),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煉養性,以及進行各種有關活動的場所,唐宋兩代是中國道教史上的鼎盛時期,與慈城清道觀的命運結合。元以後,歷經毀壞、重修和擴建,到民國時期,清道觀槐蔭夾道,松皇滿亭,依山建築共有七層,閣、廳、殿分布其中,各式塑像不可勝記,尤以巨鍾而聞遠近,該建築於文革期間拆毀,現正重建。
馮宅
省級文保單位,位於慈城太陽殿路18號,此宅為明代湖廣布政使馮叔吉後代的居所。該宅大門朝東,前有八字式封檐牆,下端的石須彌座和上部的磚雕均較為考究。該宅的二門為一磚雕門樓。宅院內有一三合 院。據考證,此宅為清初的代表作。
向宅
省文保單位,位於慈城民主路70號,該宅由北宋右僕射向敏中後裔向恆升於清乾隆年間的建築,為一四合院建築,前有東西方向的一條長弄,弄口有冬官、恩榮兩石牌坊。據向家後代口述,向恆升在福建有樹行,造此宅的木材都是從福建運來的。
浮碧山
又曰浮鱉山,位於慈城北面,因山的北、西、東三面鑿為湖,而此山象一隻鱉浮在水面上,故有此名。又因慈溪舊縣治建於此山之上,故亦稱此山為「縣山」。由於此山地理位置獨特,加上它的人文色彩濃厚,有不少文人墨客以此為題吟詩作賦,如把浮碧山比作一顆明珠的詩句:九嶺環趨類九龍,青珠一顆正當中,若非官舍來相壓,搶入陽候海夢宮。
寶善堂
據《慈溪縣志》,寶善堂在縣治東北隅浮碧山東麓,現慈城華家巷7號。清 嘉慶9年(1804年)應慎修,募集資金建此堂,用以施捨棺木、葯品、資助孤兒寡母等,又有楊九畹等各捐置義山、義田以助此善舉。此堂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建浮碧山房和來鶴山房,成為當時文人聚會,登高望遠的好去處。據當地人口述,此地也是慈城名人應昌期夫婦訂婚之處。
朱貴祠
省級文保單位,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慈城大寶山西麓,俗稱朱將軍廟,1843年,為褒獎朱貴將軍與英軍殊死搏鬥而陣亡的英雄事跡,由當地舉人捐資興建。該祠佔地1000平方米,正殿內牆面上有彩繪11幅,記錄著朱將軍生平事跡。1984年在祠後山上新建了鴉片戰爭大寶山戰役陣亡將士墓。
俞宅
市級文保單位,位於慈城太陽殿路東端。該宅原為明嘉靖年間湖廣布政使馮叔吉的故居的一部分,後賣給了俞家,現存的為清代初期建築。此宅總面積達6700多平方米,該宅是寧波市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好古建築群之一,體現了清初江南建築的風格。
應宅
區級文保單位,位於慈城楊家巷15號,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主人名字不詳細。今存東廳、照壁、影牆等。東廳西間的天花板上有統漆花草,較為罕見。宅之正南大門外有一大型照壁,三開間,高約4米,全長7米。下端為石砌須彌座,刻有卷草、鳳凰、牡丹等圖案,上端的磚雕圖案有喜鵲、臘梅、雙龍搶珠 、白鶴、桃花等。
闞峰山
位於慈城東北一里,現慈湖中學左側。因三國時吳國的太子太傅(地位相當於宰相)闞澤居此山之下,故名。闞澤,字德潤,幼年時家境貧寒,但從小博聞強識。成年後輔助孫權治理國政,因精通經學、歷書而深受孫權器重。
護城河
位於慈城鎮東、南、西三面,又稱濠河。明朝嘉靖年間開挖。護城河至今仍保持原貌。
三忠墓
區級文保單位,原建於寧波西郊馬公橋邊,後遷至慈城朱貴祠後山,是明代抗清鬥士董志寧和王栩、馮京第合葬墓之總稱。1651年,三人因抗清失敗而殉難後,鄉人找回董的屍體、王的頭和馮的手臂分別安葬在西郊馬公橋邊。1824年,因年代久遠,三人之墓已無法分辨,當地人就把墓合而為一,統稱三忠墓。
符卿第
區級文保單位,位於慈城民權路29號,主人陳鯨是明嘉靖5年(1526年)進士,官至南京尚寶卿。該宅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現存的建築為清代中期所重建。宅院坐北朝南,由前廳、後樓和左右廂房組成,東側開門,磚、石、木雕題材豐富。
桂花廳
省文保單位,位於慈城民族路25號,是明代較有影響的劉姓大族的一處宅院,原名劉家大廳,因主人曾品桂吟詩,故稱桂花廳。現存中堂、後樓及左右廂房。其中仍保持著明代早期的建築風貌。
方狀元宅
位於慈城太湖路24號。它是一處現存規模較大的清中期建築群。主體建築由前樓後樓及磚雕二門組成,另有配屋數十間及保存完整的朝東二大門一座。總佔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建築坐北朝南,前後樓房各五間二弄,均面闊26.5米,進深12.2米,硬山式馬頭牆,穿斗、抬梁混合架構,設月梁前廊,前後樓間設有一高大磚雕台門,門樓面闊4米,高6.4米,正面採用磚牆式,上有「迎薰受祜」篆書磚刻門額及辛亥歲十一月以齋馮全修題。(馮全修:乾隆六十年乙卯科進士),門樓斗拱飛檐,背面磚雕草龍花卉,蝙蝠雲紋,博古垂幔等精美裝飾。據調查,該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宣統末年進行重修,主大門及前廳等部分已毀,大部分保存完整。
師古亭
區級文保單位,位於慈湖湖心堤上,由清乾隆年間慈溪縣令胡觀瀾於1771年建造。「師古」意即向先人學習,為百姓造福,這是寧波市現存唯一的一座乾隆年間的亭子。該亭為六面重檐結構,由12根石柱支撐全亭,亭內藻井處及四周繪有「哪吒鬧海」、「西天取經」等故事,亭內有楹聯兩對,鏡水平分澗底流。
護龍寺
據清光緒《慈溪縣志》記載:護龍寺,縣西半里,乾隆年間建,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大寶山英吉黎之戰所焚毀,咸豐元年秦氏檀越重建大殿未落成旋圯。民國初,秦氏後裔既秦潤卿
⑶ 寧波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寧波的景點分較分散,市區里能走的也就只有天一閣、城隍廟、慶安會館、錢業會館(好像不開放),鄞州區有天童寺、阿育王寺、東錢湖、走馬塘(進士村),鎮海有鄭氏十七房、招寶山(不推薦),餘姚有河姆渡遺址,慈溪有越窯遺址,寧海有前童古鎮、伍山石窟,奉化有蔣氏故里、雪竇山,看海要去北侖或象山
⑷ 寧波附近有什麼古建築,古鎮嗎
保國寺,是我國江南倖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
⑸ 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的寧波著名古建築為何被遊客說長相怪異
經常出去旅遊的朋友都知道,在國內很多知名的城市中,都有各個朝代遺留下來的古建築,尤其是鼓樓,它不但是當地著名的景點,而且都會建在每座城市的市中心。在國內保留至今的鼓樓有25座,不管是北京南京,還是西安杭州,鼓樓在國人的印象中就是傳統的中式建築,不過在浙江寧波,當地的鼓樓就會顛覆你對傳統鼓樓的認知。
您去過寧波旅行嗎?見過如此“長相怪異”的鼓樓嗎?您認為在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建築上修建西洋鍾樓這樣的做法合理嗎?談談您的看法,期待您的精彩點評。
⑹ 寧波的地標建築鼓樓明明是座古建築為何上面卻有一個鍾樓
在國內很多城市中,都有各個朝代遺留下來的鼓樓,特別是像南京,北京,西安這樣的歷史文化名城中,鼓樓不僅是當地的地標建築,還且還是馳名中外的旅遊景點,不過在整個中國,至今被保留下來的鼓樓只有25座,其中浙江寧波的鼓樓算是其中既獨特又“奇葩”的一座,它的外形幾乎顛覆了很多外地遊客對中國傳統鼓樓的認知。
這座始建於唐代的寧波鼓樓,雖然其下部是中國傳統城樓樣式,上部是西洋羅馬風格的鍾樓,讓很多外地遊客感覺到“奇葩”,但是它畢竟是寧波歷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標志,也是很多寧波人心中無可取代的城市地標。比起像北京,南京,西安城裡的鼓樓,寧波的鼓樓是不是更“奇葩”呢?在您的家鄉有沒有類似風格各異的鼓樓呢
⑺ 寧波的鼓樓和南塘老街有什麼風景
南塘老街小吃多點,鼓樓步行街文化、旅遊多一些,哪個值得看你傾向哪方面了。
鼓樓,是寧波市唯一僅存的古城樓遺址,是國家文物重點保護的古建築之一。位於中山路中段,這里歷來是一個商貿和文化融合一體的熱鬧街市,是一塊商貿繁榮、文化氣息深厚的熱土。這里特色小吃、古玩字畫、商鋪雲集,老字型大小、寧波特色各類店鋪約有一百餘家。特色小吃類推薦(排名不分先後):
1.王阿姨文昌油贊子
這是一家神奇的店,王阿姨文昌油贊子在寧波火的一塌糊塗。油贊子其實就是小麻花,婦人們將切好的「面條」揉細,並且互絞,便是油贊子的雛形了。造型嬌俏,質地鬆脆,口感香酥,咬著輕捷,是值得贊賞的脆。每人限買二斤的規定,令人覺得有點稍微的恃寵而驕。比起海苔味來,我更喜歡甜的味道。
2.高記桂花糖炒栗子
在鼓樓,除了王阿姨文昌油贊子和矮子餡餅,還有高記桂花糖炒栗子也是吃貨們必朝聖的小吃。每每從那路過,都會被撲鼻的香味吸引,忍不住買一袋解解饞。高記的栗子大小均勻,顆粒飽滿,剝開褐色外衣,露出冒熱氣的栗子肉,鼓鼓的、胖胖的,可愛極了,放到嘴裡,又香又糯又甜。
3.矮子餡餅
盡管在廁所旁邊,但餡餅的撲鼻而來的香味完全可以遮蓋這個不文雅的氣味。有好幾個口味可以選擇,一個透明的盒子裝著,10元錢一盒,不算貴。拿出一個吃一口,很酥軟,時不時的還有餅皮的小碎屑掉下來,味道不錯,老青年都愛吃。
南塘老街一期A區在業態規劃上採用了以餐飲美食為主體,同時復興而傳承部分寧波老字型大小商家的整體結構,引入了寧波一副、趙大有、汲浭齋、草湖食品等傳統餐飲老字型大小,也匯聚了寧波本地及周邊縣市區極賦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小吃:寧海五豐堂、餘姚黃魚面、慈城四季香年糕、慈溪豆酥糖、奉化牛肉麵、東錢湖十六格餛飩、鄞州全豐記等;同時通過對街巷結構布局的合理規劃,構建出包括湧上外婆橋、三市裡胡同、心靈雞湯、城市桃花、全豐記等眾多品牌在內的多業態商業文化風情街區。市民不僅可以在這里品嘗甬地餐飲文化的饕餮盛宴,又可以淘到純正的街巷小吃;或商務洽談犒勞同仁,或好友聚會宴請親朋,或者是獨自怡然走在悠悠的石板路上,感受器嫩雙頰的習習河風,讓忙碌在都市的心慢慢沉澱;跨過高高的宅院門檻,一顆湯團,一碗餛飩,一塊年糕,每一口都是回憶中的寧波味道。
⑻ 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的介紹
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的古建築群以其精湛絕倫的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國寺古建築群以其精湛絕倫的建築工藝而令人嘆為觀止,現存大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是長江以南 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構建築,其結構獨特,氣勢恢宏,堪稱中國建築文化奇葩,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⑼ 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博物館陳列展現了古建築在各個時期的不同形制、特點和風格,並提供了最好的實物例證。有各個時期的建築構件瓦檔,空心磚等。有全國古建築照片34幅。唐代經幢2座,均為八棱石築結構,分別刻陀羅尼經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其中建於唐開成四年的經幢本身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室展出寧波孔廟禮器鼎、尊、簋等53件、編鍾16隻,編罄12塊(同治十二年制)。明清缸、盆等瓷器。婚俗廳展出大型工藝精品寧波花轎和千工床。磚雕陳列室有清代嘉慶年間大型磚雕作品16幅,佛像室有各時期的銅鑄佛像34尊和泥塑十八羅漢。藏經樓有乾隆版大藏經1部,計724函等,保存完好。
博物館藏品有字畫130卷,藏經7240卷,瓷器72件,銅器45件,建築構件84件。
⑽ 寧波名勝古跡
寧波名勝古跡
城市網2002-9-24 14:23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25公里處餘姚市河姆渡鎮。1973年發現。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由相互疊壓的4個文化層組成。經兩期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歷史。遺址的第四文化層里發現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產工具骨耜,證明長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遺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樁、板、柱等木構建築殘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鑿有榫卯,為干欄式建築遺存,是人類建築技術上的奇跡。出土的工藝品有小豬、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飾件等,用彩繪、刻畫、捏塑、編結等手法製成。遺址出土了6支木槳,說明寧波的先民們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了水上活動。遺址還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亞洲象、犀牛、四不像、獼猴、梅花鹿等動物的遺骨。繼河姆渡遺址之後,市域內又發現了八字橋、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嶴、茗山、塔山等屬河姆渡文化的遺址30餘處。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天童禪寺
【天童禪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7公里處鄞縣東吳鎮太白山麓。始建於西晉太康元年(280),原址在今稱之為"古天童"的東谷,開山祖師為義興。唐重建時名"太白精舍",唐至德三年(758)因東谷地狹谷淺,徙建於太白峰下即今址。乾元二年(759),因傳祖師義興在修行誦經時,感動玉帝派童子下凡入侍,又因太白山有玲瓏岩,唐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宋景德四年(1007)敕賜為"天童景德禪寺",南宋嘉定年間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賜名"天童禪寺"。幾經興衰,現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嚴謹,氣勢軒昂,中軸線上有伏虎亭、古山門、內外萬工池、七浮圖、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先賢堂、羅漢堂等,兩側為配殿、禪堂、鍾鼓樓、僧房、客房等,總計999間,佔地面積7.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8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全國少見。天童寺在海內外負有盛名,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和太白山現辟為天童寺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內,青松夾道,爽氣撲面,抬頭可見翠崗之上古塔挺秀,此為進山入寺的第一門戶小白嶺,嶺上有五佛鎮蟒塔、鐵蛇關、揖讓亭等勝跡。過小白嶺,漸入佳境。太白山主峰高653.3米,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潭深溪長,松茂竹密,與千年古剎天童寺構成了"深徑回松"、"清關噴雪"、"東谷秋紅"、"南山曉翠"、"平台鋪月"、"鳳崗修竹"等10大勝景。旖旎的山水風光,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游覽抒懷,王安石游覽天童時有詩:"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描繪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今天太白山的山林和生態環境還保持著原始風貌,並作為國家森林公園予以保護。�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20公里處鄞縣五鄉鎮寶幢阿育王山西麓。西晉太康三年(282)始建。相傳阿育王寺的開山祖師慧達為求貯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塔,行至會稽之?山,在今古育王地祀禱,忽聞地下有鍾磬之聲,有舍利寶塔自地下湧出,遂建廬守護。因原址狹隘,後又另擇寶地即今址建造殿宇。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賜額"阿育王寺",而其坐山也以阿育王名。歷1700多年來,幾經興衰,現存寺院由山門、鍾樓、天王殿、大殿、舍利殿、法堂及僧房、齋堂、偏殿等以及元代的東西二塔、新建的仿樓閣式塔等建築組成,佔地12.4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阿育王寺不但風光秀麗,殿宇巍峨,在中國佛教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南宋理宗時將其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詔定為"天下禪宗五山第五"。宋高宗、宋孝宗、清乾隆帝等曾御書匾額,唐代高僧鑒真在東渡日本時曾卓錫在此。另外,寺內還藏有許多文物,有唐代書法家范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張九成撰寫的"妙喜泉銘"碑,唐貫休十六尊者像石刻以及"欽錫龍藏"經等。寺附近有"佛跡亭"、"極目亭"、"仙人岩"、"月現岩"、"七佛潭"等勝景。�
梁祝古跡遺址
【梁祝古跡遺址】寧波市鄞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南8公里處鄞縣高橋鎮。遺址由梁山伯廟、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組成。相傳梁山伯為晉代人,曾任?縣令,有政績,晉安帝時追封為義忠王,建義忠王廟,後稱梁山伯廟。梁祝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流傳甚廣。梁祝故事最早見於梁元帝《金縷子》一書,宋代的《四明乾道圖經》有詳細記載。墓地內曾有大量的晉墓磚出土,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梁祝故事傳說,但遺留有墓與廟的僅鄞縣一處,現已辟為梁祝文化公園。�
上林湖青瓷窯址
【上林湖青瓷窯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60公里處慈溪市橋頭鎮境內。越窯是中國著名的瓷窯之一,主要分布於紹興的曹娥江兩岸和寧波地區,而上林湖窯址則為越窯的中心產地。上林湖坐落在栲栳山下,四面環山,湖形狹長,岸線曲折,長達20公里的湖岸上分布著東漢、三國、唐、五代至北宋的120餘座青瓷窯址。上林湖青瓷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唐陸龜蒙在《秘色越瓷》詩中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青翠如玉的秘色瓷不但成了奉給皇上的貢品,自唐以後還由明州遠銷高麗、日本以及阿拉伯諸國,成為中國古代外銷商品中的大宗商品,形成了海上的"瓷器之路"。上林湖的高峰期為晚唐,其主要產品有壺、罐、碗、盤、盞、托、盒、杯、唾盂、水注、香爐、硯等,並燒造出珍貴的"秘色瓷"。瓷器的紋飾,以花草、魚龜等為題材,採用刻、畫、鏤、堆塑等手法,技巧嫻熟。北宋後期,越窯生產衰落。�
保國寺
【保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區北部江北區洪塘鎮安山村靈山山腰。相傳創建於東漢,原名靈山寺。唐會昌五年(845)滅法,寺毀;廣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國寺。現建築群由山門、經幢、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及鍾鼓樓、齋房、僧房、偏殿等組成。主體建築大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距今已有980餘年,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瑰寶。大殿的平面進深大於面闊,前槽安裝有3個鏤空藻井,斗拱古樸粗壯,為七鋪作單拱雙杪雙下昂偷心造。柱子的設計,別具一格,以小拼大"四段合"的做法為全國現存木構建築中的孤例,斗的做法也各不一樣,海棠斗、靴角斗等在現存的木構中也極為罕見。大殿的外觀原為三開間單檐歇山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建了下檐,現為重檐歇山式。保國寺大殿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建築藝術,前人題贊"山嶴藏得古招提,宮殿巋然結構奇"。寺內還藏有珍貴的唐代經幢兩座。寺四周層巒聳翠,流水潺潺,亭台樓閣點綴其間,是寧波市內著名的旅遊勝地。�
天封塔
【天封塔】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海曙區大沙泥街。是古代寧波城的標志性建築。始建於唐武後天冊萬歲及萬歲登封年間(695~696),故名。後漢乾�NB039�三年(950)建天封塔院。南宋建炎初毀於兵火,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以後元、明、清歷代均曾修葺。清嘉慶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時,因塔燈失火,燒毀了塔的斗拱、平座、扶攔、樓梯等木結構,僅存磚塔身,1989年重修。現天封塔高51.5米,平面六角形,七明七暗,共14層,有飛檐、平座、欄桿等,朱欄青瓦,飛檐翼角,呈宋代磚木結構樓閣式古塔風貌。遊客可拾級而上,憑欄遠眺。天封塔院建築毀於清後期,現尚存天王殿。�
鼓樓
【鼓樓】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海曙樓,是寧波城市建立的標志。位於寧波城內中山西路公園路口。唐長慶元年(821),明州的州治從今鄞縣的鄞江鎮遷至今寧波市區,並在今公園路一帶建築了明州城,鼓樓即為明州城的南城門。唐末在今老城區的環城馬路一帶增築了羅城,則以公園路的老城為子城,成為州官衙門的所在地。五代時,鼓樓稱"望海軍樓(門)",宋時稱"奉國軍樓(門)",置有刻漏,鄞縣令王安石登樓並撰有《新刻漏銘》。元初被毀僅存殘闕,至治元年(1321)重建,名"明遠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再次重建,並更名為"海曙樓"。現存建築系清咸豐五年(1855)重建。城高8米,城門寬5米,樓為五開間,三重檐歇山頂,飛檐翼角,氣勢雄偉。1930年後在鼓樓上置大時鍾和警鍾。�
它山堰
【它山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西南26公里處鄞縣鄞江鎮西它山之麓。鄞西為四明山區,每逢雨季,山洪暴發,人為魚鱉,旱時,則咸潮上溯,良田被毀。唐大和七年間(833),山東琅�NB044�人王元任?縣令,為根治災患,率眾踏勘地勢後在此建造了它山堰。為增強泄洪能力,又在南塘河上分別建造了烏金�、積瀆、行春三座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體系。它山堰全長113.7米,面寬4.8米,堰高3.05米,用長2.3米、寬1米、厚0.3米的條石砌築而成。它山堰建成後江河分流,澇時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時七分入溪,三分歸江,使鄞西7鄉20餘萬畝農田得以灌溉,明州城內居民得以飲用。為紀念王元�NB045�為民造福的功績,當地群眾在它山之巔建造了遺德廟、"片石留香"碑亭。它山堰至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經過宋、元、明、清各代的整修、疏浚、配套,工程更臻完善,至今仍發揮著阻咸蓄淡、排洪泄澇的功能,被譽為水利史上的奇跡。�
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中山西路。天寧寺為市區內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院之一。原名國寧寺,始建於唐大中五年(851)。北宋崇寧二年(1103)改稱為崇寧萬壽寺,政和元年(1111)更名為天寧萬壽寺。幾經興廢。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天寧禪寺。寺前原有東西兩塔,東塔毀於清光緒年間,現存為西塔。西塔系磚結構樓閣式方塔,高約12米,每邊長約3.2米,五層,逐層收縮,每層疊澀出檐,四壁均設佛龕,底層四面開門,內呈筒形,塔壁厚約0.76米。塔磚上有正書"咸通四年造此磚紀"銘文。1995年對東塔塔基進行了發掘,發現東西兩塔大同小異。天寧寺塔是長江以南少有的唐代磚塔,也是全國僅存的唐代寺前雙塔實例。�
七塔寺
【七塔寺】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江東百丈街。始建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稱東津禪院。唐咸通二年(861)改名棲心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由普陀山寶陀寺迎來觀音像,遂名普陀寺,有"小普陀"之稱。其大雄寶殿內供奉千手觀音像,以代釋迦牟尼佛。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寺前建七座石浮圖,故稱"七塔報恩禪寺",為浙東四大叢林之一。現寺院由大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殿、鍾鼓樓及偏殿、僧房等建築組成,布局嚴謹。為市區內保存最完整的佛寺。另外,寺內還藏有開山祖師《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南宋的銅鍾、明代的古木槎、清刻的五百羅漢像等。�
後海塘
【後海塘】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鎮海區東北,東接巾子山,西至余范的嘉燮亭,全長4800米,其中東端1300米與鎮海的古城牆合在一起,用條石壘築。海塘始築於唐,原為泥塘,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建為石塘。歷代多次修葺,清乾隆十三年(1748)一次大修,用了3年多時間;道光二十八年(1848)進行全面整修,拓寬塘基,塘身採用條石交錯的豎砌坡陀法,敷以黏性強的蠣灰抹縫,使海塘更為牢固,不但有拒潮擋浪保城護田的作用,還兼有城防作用。聰明的鎮海軍民將鎮海縣城的北城牆建在塘上,城塘合一,一物二用。這段城塘之上設有城垛、望海樓、警鋪等,安置了火炮,曾在抗倭、抗英戰爭中發揮過作用。城塘的西端建有明萬曆元年(1573)的"定(鎮)海縣建城碑亭"一座,石質,內立"增築定海城碑記"碑,為當時的兵部尚書張時徹撰文,記述了鎮海建城的歷史沿革。�
郡廟
【郡廟】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即寧波府城隍廟。位於寧波城內葯行街西端。始建於五代,原址在子城西南,後遭火毀,明洪武四年(1371)遷今址。現存建築系清光緒十年(1884)重建。坐北朝南,呈縱長方形,中軸線上有照壁、正門、儀門(戲台)、正殿、後殿,東西為廂房、偏殿、偏屋等。正門面縣學街,為五開間單檐硬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上懸"寧波府城隍廟"額,儀門後連戲台,台頂為雞籠頂藻井,朱金木雕,裝飾華麗輕巧。正殿為五開間重檐硬山式,明間前建抱廈,用材碩大,氣勢軒昂,廟內藏有明正統十一年的《寧波府城隍廟之碑記》等碑刻27方。清順治二年(1645)六月,張蒼水、錢肅樂等志士為抗擊清軍入浙,曾在廟內聚眾起義。�
清真寺
【清真寺】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西岸後營巷。是寧波對外交往的歷史見證。自北宋以來,明州(寧波)港對外交通貿易日趨繁榮,許多波斯、阿拉伯人到這里從事商貿活動,並定居下來,最早的集居點在今獅子街一帶。北宋咸平年間(998~1003),在該地建造了清真寺,元至元年間(1264~1294)隨著集居點的遷移,寺遷建於原沖虛觀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於今址。現清真寺為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坐西朝東,由頭門(望月樓)、二門、照壁、禮拜殿和南北廂房組成。禮拜殿內懸有阿拉伯文的匾額。�
高麗使館遺址
【高麗使館遺址】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東岸寶奎巷一帶。是昔日寧波港對外交往和中國與高麗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中國與高麗的友好往來,歷史悠久,到了北宋,兩國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熙寧七年(1074)寧波開始接待高麗使者。政和七年(1117)在寧波建造了高麗使館,供高麗使節居住。現僅存遺址。�
南宋墓道石刻
【南宋墓道石刻】寧波市鄞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5公里處鄞縣東錢湖的韓嶺、上水及福壽山一帶。由史詔墓道、史彌遠墓道、史漸墓道、葉氏太君墓道等組成。史詔為宋丞相史浩祖,累封太師越國公,墓道現存石羊、石虎、石馬、石文相、石武士、石椅等石刻11件。史彌遠,史浩的第三子,曾為相25年,墓道現存石筍、羊、虎、馬、武士等。史漸,史浩之堂弟,贈太師齊國公,墓道現存石刻有羊、虎、馬、武將、文臣等。葉氏太君,慈溪人,史詔生母,贈冀國夫人,墓道現存石筍形神道柱一對及殘損的翁仲等。這些墓道石刻,武將氣宇軒昂,文臣沉靜含蓄,馬鞍等處飾纏枝牡丹、海獸波濤等,雕技細膩嫻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填補了南宋石刻藝術的空白,也為研究古代服飾提供了實物資料。�
廣濟橋
【廣濟橋】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南22公里處奉化市江口鎮南渡村,橫跨於縣江之上。該地自唐以來為明州(寧波)經奉化至台州、溫州的驛道必經之地,原只有船渡,因與北上的另一渡口北渡相對應,故稱南渡。北宋初年始建木橋,但因河寬水急,屢建屢毀。到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當地人汪及易木橋為立柱式石墩廊橋,元至元年間重建。以後歷代均有修繕。現橋東西向,長52米,寬6.6米,為四孔石墩廊橋。橋墩立柱式,每墩用6塊斷面為長方形的條石直列而成,上下有榫卯,連接地�NB038�與橫額,有明顯的側腳。橋墩上擱粗大的圓原木橋梁,鋪設橋板,橋上建有人字坡、小青瓦的廊屋16間,並藏有記載廣濟橋歷史的碑石數塊。�
遊仙寨
【遊仙寨】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52公里處象山縣赤坎村南。寨城東北為大爿山,西北距大海約1公里,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6米,南北長約121米,佔地1.8萬余平方米。牆斷面呈梯形,外砌塊石,中為填土,高約8米,上寬1.2米至2.1米不等,頂部外側有高1.8米的城垛,城門設在西南面,有殘存瓮城,城門寬2.5米,與瓮城門相距10米,城外有寬約5米的護城河環繞。寨城內道路縱橫交叉,路面用鵝卵石鋪成,當年的兵營已不復存在,但尚可見到排列整齊的斷牆殘基。城內西北面有大小兩處當年練兵的校場遺址,原有水井四口,分布在四隅,現僅存一處。寨城北側的山上有幾座烽火台。遊仙寨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屬爵溪所管轄,有225名官兵駐守。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進犯象山,攻遊仙寨甚急,爵溪所百戶秦彪與弟秦漢率兵殺敵,俱戰死,後人多有贊嘆。遊仙寨作為象山縣城、爵溪所城之門戶,歷代有駐兵防守,直至清道光年間後不再駐守,寨城漸廢。�
天一閣
【天一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景區的芙蓉洲上。為明嘉靖年間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樓,建於1561~1566年之間。范欽一生愛好藏書,致仕後在宅第的東側建造了藏書樓,取《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名為"天一閣",寓意以水制火,以期藏書永存。清乾隆皇帝在修《四庫全書》後,命杭州織造寅著來天一閣丈量書樓、書櫥的營制尺寸,並據此而建造了文淵、文源、文溯、文津等北方四閣和文匯、文宗、文瀾等南方三閣,以置放《四庫全書》,天一閣遂名聞天下。現天一閣為重檐硬山式,觀音兜山牆,樓上一大通間,樓下6間,有藏書30萬卷。閣前為天一池、"九獅一象"假山,閣後有後期遷建的尊經閣和"明州碑林"。近幾年,天一閣又擴建了東園,建造了書畫館,遷建了清代藏書樓"抱經樓"和"水北閣",以及數幢古建築,掘池壘山,植木栽竹,一座佔地2.4萬平方米的"南國書城"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古老的明州城。�
范宅
【范宅】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海曙區中山西路月湖文化景區入口處。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坐北朝南,由三開間的台門、二門、照壁和單檐硬山頂三開間的前廳、後廳、後樓及東西廂房組成,結構簡朴,用材碩大,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50平方米。是寧波市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代住宅建築。范氏的後人鹽運使范廷謀,在清乾隆年間曾任台灣知府,對台灣的建設作出過貢獻。�
錢肅樂故居
【錢肅樂故居】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江東潛龍巷。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建築由台門、廳堂、後樓及廂房等組成,現僅存三開間、單檐硬山式的廳堂。錢肅樂(1606~1648)字希聲,號止亭,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太倉知州等職。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錢肅樂與張蒼水等在郡廟組織義軍抵抗,迎魯王監國。後追隨魯王,官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等職,聯合各路義軍,轉戰在浙閩沿海一帶,曾連克興化、福清等30餘城。由於魯王政權的腐敗,官宦之間的傾軋排擠,致使連江等相繼失守。錢肅樂憂憤至極,病故於連江的琅江舟中。南明政權賜太保,謚號忠介。著有《正氣堂集》、《越中集》、《南徵集》等。後世為紀念這位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將其故居西南端的一條馬路命名為"忠介街",現故居已辟為紀念館。�
張蒼水故居
【張蒼水故居】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海曙區蒼水街。張蒼水抗清失敗後,隱居於象山縣南田懸嶴島(一說舟山懸嶴),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嚴辭拒絕清軍的勸降,矢志以岳飛、於謙為榜樣,於康熙三年(1664)九月在杭州慷慨就義。遺體葬於南屏山下,現存祠及墓。故居尚存年輕時讀書的書房及張氏後人所居的三合院,院門上有磚匾"近聖人居"四字。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1936年將宅前大路命名為"蒼水街"。�
黃壇、前童明清古建築群
【黃壇、前童明清古建築群】黃壇清代古建築群位於寧海縣黃壇鎮。保存完整的有司馬第居易堂、益善堂、厚貽堂、小姐樓等。這些建築的石雕磚刻精細美妙,梁枋、門窗等處的木雕藝術更是堪稱一絕。前童明清古建築群位於寧海縣的前童鎮。該鎮"家家用活水,戶戶有雕牆",整個村莊清溪環繞,曲折精緻的卵石路面,別具一格。現整個村莊較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風貌,其中較好的傳統民居有10餘幢。除明代古建築外,均為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建築,門窗等處雕飾精美,屋脊、馬頭牆的做法風格獨特。�
白雲庄
【白雲庄】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海曙區西郊鄉前豐村。原為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別業。康熙七年(1668),啟蒙主義思想家黃宗羲來此處授徒講學,創"甬上證人書院",白雲庄成為浙東學派的發祥地。清末,書院廢圮。1934年重建。現白雲庄由人字坡大門、牌樓式二門、三開間單檐硬山式廳堂及後屋組成。相鄰的宅院為史學家萬斯同的故居,由大門、中廳和後廳組成。西邊有萬泰之父、明都督萬邦孚及萬泰第五子浙東學派中堅人物萬斯選墓。�
黃宗羲墓
【黃宗羲墓】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約29公里處餘姚市陸埠鎮十五嶴村化安山下龍山東南麓。坐西朝東,饅頭形封土,正面形似觀音兜牆面,條石錯縫疊砌,中豎圭式墓碑,上鐫隸書"黃公梨洲先生墓"七字。墓前有祭台,置石桌、石凳。墓周圍青山環抱,林木蔥郁,更有潺潺溪水,鳥語花香。墓對面的虎山坡上有其父親、東林黨的著名人物黃尊素墓。黃宗羲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冬選長期從事著述讀書的龍虎草堂旁作為其安息之處,並營建了簡朴的壽域。康熙三十四年(1695),黃宗羲因病逝世,兒孫遵其"不棺而葬"的遺願,簡單而莊重地將其安葬。黃宗羲的私淑弟子、史學家全祖望撰寫神道碑,蕭山毛奇齡撰寫墓誌銘。�
四先賢故里碑亭
【四先賢故里碑亭】餘姚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45公里處餘姚城區龍泉山腰。四先賢指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黃梨洲,均為餘姚人氏。原碑分別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和清末,其地在江邊"接官亭"處,後遷今址。現碑亭系1982年重建,由四座單間歇山頂石結構亭子組成,坐北朝南,亭高3.55米,每亭闊0.93米,深1.84米,內立一石碑,亭柱上鐫有楹聯、眉額。�
全祖望墓
【全祖望墓】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南郊公園南面王家橋東側,前有南塘河的支流由東向西流淌。歷史上為全氏家族的葬地。墓地略高於周圍的農田,現墓地上有墓三穴。全祖望墓在東南側,坐北朝南,呈長方形,長8米,寬4.8米,里為磚槨,外用塊石砌築,墓碑橫長式,上刻"謝山全太史墓"。全祖望(1705~1755)是黃宗羲的私淑弟子,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史學家、文學家。�
江北岸天主教堂
【江北岸天主教堂】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區江北岸中馬路,面臨三江口。明崇禎元年(1628),葡萄牙籍教士將天主教傳入寧波。清順治五年(1648),義大利人己濟泰始建天主教堂,不久為清兵所毀。康熙五十二年(1713),法國人郭忠傳在葯行街購地再建教堂。幾經興衰,現僅存部分房屋。現存的天主教堂為同治十一年(1872)由浙江教區的法籍蘇主教興建,在中法戰爭中,清廷降旨得以保護,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增建了鍾樓。現教堂由鍾樓、教堂、主教公署、本堂區和偏屋等組成。其鍾樓高聳挺秀,教堂穹隆高大寬敞,呈哥特式建築風貌,是浙江省最雄偉的天主教堂,也是外來建築文化在寧波市的代表作。�
五桂樓
【五桂樓】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約28公里處餘姚市梁弄鎮。是清代諸生、藏書家黃澄量的藏書樓。黃澄量,字式筌,號石泉,自幼好讀書藏書,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贏金遺後誠不若楹書教子為愈也",遂於嘉慶十二年(1807)在住宅之南建造了藏書樓。因其遠祖有兄弟五人,在當地很有名望,人稱"五桂",故以"五桂"為樓名。五桂樓坐北朝南,由大門、天井和正樓組成,四周高牆護圍。正樓三開間單檐硬山式樓房,五馬頭山牆。樓下明間上懸"七十二峰草堂"匾,為其讀書會友之處;樓上明間懸白水山人胡芹所書"五桂樓"匾,朝南設花格窗、板窗和玻璃窗三道,以根據氣候關啟調節。所藏古籍按經、史、子、集順序排列。黃澄量死後,其後人繼續收藏古籍,藏書增至6萬余冊,數量直逼天一閣的藏書,故有"浙東第二藏書樓"之稱。現存藏書8600餘冊。�
朱貴祠
【朱貴祠】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原為高節祠,又名慈廓廟,俗稱朱將軍廟。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西門外鄭山山麓,面對大寶山。朱貴(1779~1842)字黻堂,祖籍南京,曾祖父於清順治年間流寓於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自治州)。朱貴行伍出身,因戰功先後任榆林、涼州、西安等地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等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調任金華協副將。鴉片戰爭爆發後,為抗擊英軍入侵,二十二年一月朱貴奉命率昭南、共南、韋南三子及甘陝籍精兵900餘人屯兵慈溪縣城慈城(現屬江北區)大寶山待命。二月初四拂曉,英軍頭子璞鼎查率2000餘人直撲大寶山,朱貴率兵迎擊,戰斗從早到晚,在無援兵情況下,他親執大旗,身先士卒,奮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朱貴與第二、四子及將士220餘人英勇陣亡。二十三年秋,參加慈溪縣秋試的舉人聯名捐資為朱貴建祠,二十六年祠成。祠由台門(連倒座)、正殿組成,正殿三開間單檐硬山式,佔地1000餘平方米。祠內有林則徐題寫的"忠規孝矩"額及禮部右侍郎關鍾駿撰寫的"慈廓廟碑記"等。祠後山上有大寶山戰役陣亡將士墓。�
慶安會館
【慶安會館】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因其為祭祀天後娘娘的宮殿,又稱"甬東天後宮"。位於寧波城區奉化江、甬江、餘姚江匯合處三江口的東岸。這一帶在明清時期為木材的集散地。清咸豐三年(1853)建。坐東朝西,面臨三江,中軸線上有接水亭、照壁、宮門、儀門(連戲台)、後殿、左右廂房及偏屋等。現接水亭、照壁、儀門(連戲台)及部分廂房、偏屋已毀。宮門三開間單檐硬山頂,兩邊為高聳的馬頭山牆,大門開在明間,前封檐牆上有磚雕飛椽出檐及花板等磚飾,雕刻細膩精美。正殿為祭祀天後的神殿,外觀比較獨特,明次間為重檐歇山式,梢間為硬山式,馬頭山牆。明間廊柱為石質蟠龍柱,從雲間俯沖直下的神龍,張牙舞爪,栩栩如生。次間廊柱為石質鳳柱。兩側牆面上嵌有"西湖十景"的淺浮雕石刻各一方。與正殿相連的後戲台藻井為螺旋式,玲瓏精巧。慶安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