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濕熱有哪些症狀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伯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B. 濕熱的症狀是怎麼樣的
治療濕熱一證,雖多守濕去熱孤之基本法,但在臨床上有效或少效。這是許多醫者不注重濕熱證的病機演化,忽略了該病證的辯證分型。濕熱證大致可分為濕重熱輕、熱重濕輕、濕熱並重等證型。證型不同,立方選葯顯然有別。下面筆者滋將濕熱證的三個證型的治則治法分述如下:
一、濕重熱輕
`證候:無身熱或身熱不揚,頭重肢困,胸悶脘痞,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惡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
病機:住處卑濕,水中作勞,汗出當風,濕衣裹身,濕邪客體;肺氣失宣,腎陽不足,脾虛運化失司生濕,三焦氣化不利等導致水濕過剩。濕漸化熱,乃濕中蘊熱,熱輕濕重之證。濕為陰邪,故無身熱或身熱不揚;濕性凝滯,濕濁內阻,氣機不暢,所以見頭重肢困,胸悶脘痞等症;而濕濁困阻也會反過來困阻脾胃,則脾胃運化失常,故有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惡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等,也是熱輕濕重的徵象。
治法:淡滲利濕,芳香化濁,佐以清熱。
方葯:三仁湯加減或茵陳五苓散加減。
二、濕熱並重
證候:神疲乏力,頭重身困,胸悶脘痞,兩肋隱痛,腰部脹痛,惡心嘔吐,胃納呆,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發熱汗出不解,小便短黃,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清濕欠早,久必郁熱,化熱入里。里熱轉盛,故小便短少黃赤,發熱漸高,但不隨汗出而解;口渴為熱盛之故,但濕邪中阻,故雖渴而不欲多飲;惡心嘔吐,胸悶脘痞,胃納獃等症,是濕熱郁阻於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色黃如醬,是濕熱膠結大腸;濕熱相搏,腰絡不利,故腰部脹痛,伴有熱感;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均是濕熱並重的表現。
治法要注意二點:
一是該證型中見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色黃如醬,是濕熱膠結大腸,與脾胃虛寒之大便溏的治則治法截然不同,醫者切不可以認為是腹瀉,錯誤地用止瀉的方法去治療,而應該「通因通用」,用理氣化濕、瀉熱通腑法治療,直至大便不溏而且成形(這是濕熱已清的標志)為止。本證大便溏與脾胃虛寒之大便溏的鑒別點主要是:本證之大便溏必兼粘滯不爽,即大便雖溏但難以排出排凈,且多兼有肛門灼熱感、口苦口乾、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熱象。脾胃虛寒之大便溏則毫無粘滯不爽之感,且多兼有口淡不渴、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完谷不化、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而遲等中陽虛衰表現。
二是治療濕熱俱盛證型大便溏雖用理氣化濕、瀉熱通腑法治療,但在臨床運用上還主要採用「輕法頻下」法,多選方精葯輕的枳實導滯湯《重訂通俗傷寒論》。此方每味葯的劑量均很少,這是因為本證糸濕熱積滯膠結於胃腸道所致,難以一次攻下即可奏效,住往需要連續多次攻下,所以不可以大劑量猛下,而應該以輕劑多次緩下,即所謂的「輕法頻下」。
附枳實導滯湯葯物組成:
生大黃(酒洗)、檳榔、川厚朴、連翹各5克,黃連2克、木通3克、枳實6克、神曲、紫草、山楂肉各10克,生甘草2克。
方義:方中以大黃瀉熱通腑,川厚朴、枳實、檳榔理氣化濕,山楂肉、六神曲消食導滯和中;黃連、連翹、紫草清熱解毒;木通清熱利濕,導濕熱從小便而出。
三、熱重濕輕
證候:發熱,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納呆,兩脅脹痛,身重頭昏,心煩心悸,或胸悶氣促,脘痞腹脹,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
病機:長夏之際,濕熱熏蒸,侵入人體,與濕相搏;過食肥甘,飲酒太多,釀生濕熱;素體陽盛,或有伏火,感受濕邪,郁而不達,蘊結濕熱;素體陽虛濕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濕遏熱伏,或體濕誤服溫燥葯,使熱毒更盛,達營入血,濕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熱;如是誤治失治,濕熱性類的疾病大多會轉變為熱重濕輕。若熱盛於陽明胃,故口渴欲飲,濕阻於太陰脾,則,惡心嘔吐,納呆、脘痞腹脹。脾胃濕熱若熏蒸於肝膽,則易患黃疸(陽黃);熱熾灼液,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等,也為濕熱俱盛之證。
治法: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祛濕化濁,調和脾胃。參考用方可選用茵陳蒿湯加減化裁。
以上僅介紹了濕熱證的大致辨證分型和其基本治則治法,但就該證的證型之間區分要點、用葯注意事項及許多疾病常見於濕熱證具體證侯與治則治法和濕熱證的同類證和疑以證鑒別又再作了進一步的探討,茲分述如下:。
C. 濕熱的症狀是什麼 ,希望詳細點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頭身困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且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瘡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D. 身體濕熱有哪些症狀,
人可能受到濕熱的侵襲,濕氣侵襲到上焦,就會出現有痰難咳或早起痰多的情況。濕屬陰,熱屬陽,陰陽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寒熱並存,就會出現濕熱體質。就是體內濕熱。
常見神疲乏力,頭重身困,胸悶脘痞,兩肋隱痛,腰部脹痛,惡心嘔吐,胃納呆,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發熱汗出不解,小便短黃,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金銀花對體內濕熱症狀有很大療效。女性多發表現在白帶異常。
E. 濕熱的症狀有哪些
濕熱是中醫內蘊,指濕熱蘊釀於中焦脾胃和肝膽而言。濕為重濁粘膩之邪,容易影響氣 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濕熱交困,則熱因濕阻而難清,濕因熱蒸 而陽氣受傷更甚,臨床表現為熱勢纏綿,下午熱高,身重,神疲,懶言,神志昏沉,胸脘痞悶,惡心,納呆,腹脹,便溏,或發黃疸,小 便不利或黃赤,舌苔黃膩。多見於腸傷寒、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濕性重濁粘膩,與水同類,故為陰邪;具有壅遏氣機,易困脾陽的致病特點。火熱之性炎上、燔灼、躁動,與寒相對,故屬陽邪;其致病具有升溫沖逆,傷陰耗氣,入血動血,擾亂神明,傳變迅速等特點。濕熱之邪亦有內外之分。內濕由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內熱(火)則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煙酒成癖、痰濕瘀血久蘊等所形成。濕熱之邪是肝膽病最常見、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幾乎大多數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濕、熱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徵。無論是肝膽病 中頻見的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瀉、納獃等,還是各種感染性肝膽疾病所表現的發熱、膿腫之類,均與濕、熱之邪內犯肝膽密切相關。例如,黃疸就主要是由於濕熱蘊蒸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發性肝炎的急黃而言,則為濕與熱毒相合為病的結果。濕熱相合致病在肝膽病中除主要可以導致黃疸外,亦可因濕熱之邪蘊結大腸,引起腹瀉、大便膿血、里急後重等濕熱下痢證。
F. 體內濕熱的症狀有哪些
濕熱體質是一種過渡性體質,青壯年居多。到了老年,這種體質還可向陰虛、陽虛、氣虛和痰濕體質轉化。
濕
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外濕可能導致內濕,內濕則往往影響不到外濕。
熱
即是一種熱象。天氣熱,太陽曬就導致我們人體能感受到的外熱,而過辛辣或者熱氣的食物,則讓我們體內滋生內熱。此外,補益東西吃多了,可能導致熱氣滋生。同樣,外熱可以導致內熱,內熱不會影響外熱。
濕熱
體內濕氣郁結過多,也可能會轉化為內熱。而有濕氣伴隨的熱,單獨清熱效果往往不好,而需要清熱化濕雙管齊下,方能見效。這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關系,往往讓兩者一起「危害」人體,尤其在夏天,濕熱由於外環境催生變得尤其多。所以,年輕時保證良好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習慣,維護健康的體魄,顯得尤為重要。
明確濕熱體質特徵,進行自我排查:
不要說中醫知識豐富的老廣,就是稍微在廣東呆上幾年的外鄉人,也知道廣東水土天氣濕熱的道理。在民間,往往有不少如何對付濕熱的土方子,比方涼茶、綠豆湯等。但是,你出現的狀況就一定是「濕熱」嗎?因為小小的問題不足以到醫院就診,所以一些老廣們習慣用固有常識,或根據天氣轉變判斷自己或者家人可能有了「濕熱」,就會熬一鍋苦苦的涼茶全家上下一起喝。
事實上,專家解釋,濕熱天並不見得人體自身一定濕熱。全家人一起喝的葯膳,最好性味比較平和,畢竟家人身體狀況可能各不相同。雖然有些專家不建議大眾自行判斷濕熱。但已經從中醫處了解自身體質的情況下,懂得一些濕熱症狀表現,然後自除「濕熱」,也不排除其可行性。
濕
口乾而不愛喝水,疲倦犯困嗜睡,身體懶動且有沉重感。舌苔往往比較厚。
熱
口乾愛喝水、喉嚨痛、鼻子干、嘴巴干、小便黃、舌苔往往為黃色。
濕熱夾雜
大便比較爛,拉的次數比較多。
以上症狀只能作為大致參考,而不能代替醫學診斷,畢竟疾病有很多不典型症狀以及未知因素。而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熱重以清熱為主,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中葯,如霍香正氣膠囊、葛根芩連片等。症狀緩和的則可以自己調理適當喝些涼茶或者綠豆湯、冬瓜湯等。
G. 濕熱的症狀
濕熱,為中醫名詞術語,為致病因素,屬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熱)中的兩邪。亦為中醫證候名,如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症狀的病理變化。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屬於外邪,稱為濕邪,多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熱,也是一種邪氣,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稱為火熱之邪。熱也可以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稱內熱。火熱之邪侵犯人體或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內熱時可導致熱證,熱證是感受外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陽盛陰衰的證候。熱證的臨床表現:發熱,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干,脈數。
濕熱,是熱與濕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可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濕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濕熱流注關節則謂濕熱痹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濕熱(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腸道濕熱等證。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頭身困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且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瘡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H. 濕熱都有哪些症狀
濕熱是中醫內蘊,指濕熱蘊釀於中焦脾胃和肝膽而言。濕為重濁粘膩之邪,容易影響氣
機的流通,如與熱邪相合,濕熱交困,則熱因濕阻而難清,濕因熱蒸
而陽氣受傷更甚,臨床表現為熱勢纏綿,下午熱高,身重,神疲,懶
言,神志昏沉,胸脘痞悶,惡心,納呆,腹脹,便溏,或發黃疸,小
便不利或黃赤,舌苔黃膩。多見於腸傷寒、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
濕性重濁粘膩,與水同類,故為陰邪;具有壅遏氣機,易困脾陽的致病特點。火熱之性炎上、燔灼、躁動,與寒相對,故屬陽邪;其致病具有升溫沖逆,傷陰耗氣,入血動血,擾亂神明,傳變迅速等特點。濕熱之邪亦有內外之分。內濕由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內熱(火)則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煙酒成癖、痰濕瘀血久蘊等所形成。
濕熱之邪是肝膽病最常見、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幾乎大多數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濕、熱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徵。無論是肝膽病
中頻見的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瀉、納獃等,還是各種感染性肝膽疾病所表現的發熱、膿腫之類,均與濕、熱之邪內犯肝膽密切相關。例如,黃疸就主要是由於濕熱蘊蒸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發性肝炎的急黃而言,則為濕與熱毒相合為病的結果。濕熱相合致病在肝膽病中除主要可以導致黃疸外,亦可因濕熱之邪蘊結大腸,引起腹瀉、大便膿血、里急後重等濕熱下痢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