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九部坊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瘋女人的圖片 2024-11-05 22:08:33
觀音佛像高清圖片 2024-11-05 21:40:43
憂傷的人物女圖片素材 2024-11-05 21:32:55

九部坊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4 18:55:52

1.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坊巷概況概述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約有40公頃。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 三坊七巷圖 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6�1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間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光祿坊的一些老建築被損壞嚴重(特別是通湖路口附近)。為了重現老巷的風姿,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前全部完工。 楊橋巷(路) 楊橋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採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開放後,吉庇巷成為一條溝通東西方向的主幹道,一度更名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將其復名為「吉庇巷」,並開始對北側的破損古建築進行改造。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於吉庇巷口。 南後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後街。 三坊七巷之南後街 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後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後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後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起於楊橋路、止於吉庇路的南後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型大小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型大小,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附屬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68415.htm?fr=ala0_1 希望你玩的開心!

2. 九寨溝有哪些景點

游九寨不可錯過的十大景點:
1.樹正群海

19塊海子就如19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這深山幽谷之中,艷麗中帶著神秘。
樹正群海景區是九寨溝秀麗風景的大門。樹正群海溝全長13.8公里,共有各種湖泊(海子)40餘個,約佔九寨溝景區全部湖泊的40%。40多個湖泊,猶如40多面晶瑩的寶鏡,順溝疊延五、六公里。樹正群海由大小19塊海子所組成,19塊海子就如19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這深山幽谷之中,中間由綠樹、銀色的小瀑布相連,就如給樹正寨帶上了一條美麗的翡翠項鏈。海子、淺灘、棱橋、瀑布、磨坊以及轉經房,正合「小橋、流水、人家」中的意境,構成了一幅恬靜純朴的田野畫面。
群海之中,一道長長的棧橋橫跨淺灘而過。遊人漫步於棧橋之上,悠閑地欣賞那淺灘上的激流及群海。棧橋旁有一座充滿藏族情調的磨坊,磨坊旁邊是一幢轉經房,轉經房下的木輪在激流帶動下旋轉,虔誠的藏民常常來此拜神念經,繞轉經房步行轉經。
樹正群海由二、三十個大小海子呈梯田狀群集而成,前後連綿數里,上下高差近百米。柏、松、杉等翠綠樹木密布於湖泊周圍。湖水自上游翻堤而過,在樹叢中穿流,跌落在下一層的海面形成疊瀑,激起銀色的浪花,喧鬧著直奔下游而去。這一道道的疊瀑與激流串起樹正海中的各個海子,動靜相隔。群海不僅高低層次分明,色彩也是層次分明,綠樹綠得青翠,藍海藍得濃稠,疊瀑與水花白得輕盈,尤其是那綠中套藍的色彩最為動人。
2.諾日朗瀑布

滾滾流瀑,磅礴大氣地翻越兩千多米的堤壩飛瀉而下,千萬顆水珠織成一道寬銀幕呈現在眼前。
諾日朗瀑布落差20米,寬達300米,是九寨溝眾多瀑布中最寬闊的一個。當遊客還在九曲迥腸的游覽山道上左顧右盼、流連忘返時,前方的諾日朗已經擂動了濤聲、播撒出水霧、搭設起彩虹,激情澎湃地歡迎遠方的客人了。高25米、寬300餘米的滾滾流瀑,磅礴大氣地翻越海拔2365米的鈣化堤埂,飛瀉而下,千萬顆水珠織成一道寬銀幕呈現在你眼前-不論從哪一個角度觀賞,諾日朗都同樣動人心魄!
瀑布頂部平整如台,傳說以前這里沒有瀑布,只有平台。一年,遠游歸來的扎爾穆德和尚帶加了貝葉經、鐵犁鏵和手搖紡車。聯盟美麗的藏族姑娘若依果很快學會用紡車紡線。她把紡車架到三溝交界的平台上,讓過往的姐妹們觀看、學習,人們便叫這里為「紡織台」。兇殘的頭人羅扎認為她在搞歪門邪道,一腳把她和紡車踢下山崖。立刻,山洪暴發,把羅扎和幫凶沖下懸崖,紡織台就成了今天的瀑布。
藏語中諾日朗意指男神,也有偉岸高大的意思,因此諾日朗瀑布意思就是雄偉壯觀的瀑布。滔滔水流自諾日朗群海而來,經瀑布的頂部流下,如銀河飛瀉,聲震山谷。南端水勢浩大,寒氣逼人,騰起蒙蒙水霧。早晨陽光照耀下,常可見到一道道彩虹橫掛山谷,使得這一片飛瀑更加豐姿迷人。瀑布對面建有一座觀景台,站在台上,瀑布全景盡收眼底,秋季時,瀑布的三百米飛流在秋色、雲霧的襯托下,化成了一幕波瀾壯闊的畫面。
諾日朗旅遊服務中心位於諾日朗瀑布上行300米處,諾日朗旅遊服務中心位於諾日朗瀑布上行300米處,這是一個集藏式傳統建築風格和現代建築技術為一身的四方形建築,屋頂是透明的,所以採光非常好。這里的餐廳提供自助式快餐,價格為60元一人(2011年價格),諾日朗餐廳是九寨溝景區內唯一的餐廳。飯菜的質量和用餐的環境都很好,另外這里售賣的食品是在溝外加工好的。
3.日則溝

從瀑布到原始森林,一路漫步過去,變化多端,風光絕美。
從諾日朗瀑布向西南方行進就是日則溝。這一路景點密集,激動人心的景觀有珍珠灘,金鈴海、孔雀海、五花海、熊貓海、箭竹海,越過日則保護站,再越過海拔2905米的天鵝海、芳草海,跋涉到絕壁千仞的劍岩,16公里的山路便到了盡頭。如果說,樹正群海清秀嫵媚,諾日朗景區奇麗妖嬈,那麼遠離塵囂、鮮有人跡的劍岩風景則更古樸、更野性、更原始沉寂,讓你穿過時空隧道,一步跨進了遠古寧靜的史前社會。日則溝風景線全長18公里,在諾日朗和原始森林之間,是九寨溝風景線中的精華部分,美艷絕倫,變化多端,也是九寨溝景觀的高潮。在這里,有的海子色彩艷麗,如變幻莫測的萬花筒;有的原始自然,如入仙境;有的幽深寧靜,如攝人的寶鏡,其間更有落差最大的瀑布、聚寶盆似的灘流,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各個景點排列有序,高低錯落,轉接自然,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使人激動不已。日則溝中景點密集,有鏡海、珍珠灘瀑布、珍珠灘、金鈴海、孔雀河道、五花海、高瀑布、熊貓海、箭竹海、天鵝海、草海等,現已開發了日則景區(珍珠灘、諾日朗瀑布、珍珠灘瀑布、高瀑布)和劍岩景區(天鵝海、懸泉、劍岩原始森林、熊貓海)。
4.五花海

湖面整體呈綠松色,不同區域,顏色變換從黃色到綠色,又到藍色,展現出湖水五彩的美艷。
有「九寨溝一絕」和「九寨精華」之譽的五花海,位於日則溝孔雀河上游的盡頭,海拔2472米處,珍珠灘瀑布之上,熊貓湖的下部。五花海是九寨溝諸景點中最精彩一個。清澈多彩的湖面下顯現出一段段的樹木軀干。湖面整體呈綠松色,不同區域,顏色變換從黃色到綠色,又到藍色,展現出湖水五彩的美艷。四周的山坡,入秋後便籠罩在一片絢麗的秋色中,色彩豐富,姿態萬千,獨霸九寨。五花海的彩葉大半集中在出水口附近的湖畔,一株株彩葉交織成錦,如火焰流金。
沿著棧道繼續北行,到達五花海的北岸。穿出幽林,沿棧道右拐,順五花海的北側湖岸向東前行,經過一片空曠、平緩的山坡地很快就到了棧道的終點。這里是五花海的出水口與孔雀河道的交接點,上建一座棧橋。棧橋南側的湖面,似孔雀彩翅;棧橋北側,河灣狀如孔雀頭頸,三株古樹似頂戴花翎。因此從這里以下被稱為孔雀河道。沿著孔雀河道的左岸北行約一百米,越過河道便上到環山公路。從這段公路俯視五花海,景色更加令人叫絕。沿環山公路往東南方向,就致電了五花海東南側的最高點。這里有一塊巨大的石頭,稱為老虎石。丫在老虎石上俯視,可以觀察到五花海的全貌。 五花海是九寨溝諸景點中最精彩一個。四周的山坡,入秋後便籠罩在一片絢麗的秋色中,色彩豐富,姿態萬千,獨霸九寨。五花海的彩葉大半集中在出水口附近的湖畔,一株株彩葉交織成錦,如火焰流金。含碳酸鈣質的池水,與含不同葉綠素的水生群落,在陽光作用下,幻化出繽紛色彩,一團團、一塊塊,有湛藍、有墨綠、有翠黃。岸上林叢,赤橙黃綠倒映池中,一片色彩斑斕,與水下沉木、植物相互點染,其美尤妙,故得名五花海。九寨人說:五花海是神池,它的水灑向哪兒,哪兒就花繁林茂,美麗富饒。
有「九寨溝一絕」和「九寨精華」之譽的五花海,位於四川省九寨溝日則溝孔雀河上游的盡頭。沿著幽林棧道,一路下坡而去,穿越幽林,不久便到達五花海。繞過五花海的西側,有一段棧道是欣賞水光秋色的絕佳點。遊人可在此駐卟。沿著棧道繼續北行,到達五花海的北岸。一片空曠、平緩的山坡地很快就到了棧疲乏的終點。這里是五花海的出水口與孔雀河道的交接點,上建一座棧橋。棧橋南側的湖面,水色斑斕,墨綠、寶藍、翠黃的色塊混雜交鉭一光十色,似孔雀彩翅;棧橋北側,河灣狀如孔譽頭頸,三株古樹似頂花翎。因此從這里以下被稱為孔雀河道。沿著孔雀河道的左岸北行約一百米,越過河道便上到環山公路。從這段公路俯視五花海,景色更加令人叫絕。沿環山公路往東南方向,就到了五花海東南側的最高點,這里有一塊巨大的石頭,稱為老虎石。站在老虎石上俯視,可以觀察到五花海的全貌。
5.則查窪溝

九寨溝海拔最高的區域,季節海、五彩池、長海盡集於此,美不勝收。
從諾日朗瀑布再往南,九寨溝景區觀光通道一分為二。向正南方向縱深而去是則查窪溝,溝長17.8公里,是九寨溝現在開發出來最長的一條溝全長18公里。途經季節海、五彩池,最後到達海拔3100米的長海。
則查窪溝主要景點包括:下季節海、中季節海、上季節海、五彩池、長海等。
則查窪溝作為九寨溝風景區「Y」字形構造的左支旅遊線路,具有多個景點,風光優美。則查窪溝從諾日朗賓館開始至長海子全長18公里,它是九寨溝內四條游覽路線距離最長、海拔最高的一條游覽路線。則查窪溝岑巒疊嶂,山勢挺拔,眺望遠方,皚皚雪峰,盡收眼底,艷陽之下冰川「U」型谷,使人目眩。
6.犀牛海

犀牛海倒影為眾海之冠,清晨去霧飄渺時的雲霧倒影,亦幻亦真,讓人分不清哪裡是天,哪裡是海。
犀牛海是一座長約2.2公里、水深17米、海拔高度2400米、最深的地方可以達到40多米的天然湖泊。是樹正溝最大的海子。犀牛海的南端有一座棧橋通過對岸。
犀牛海是九寨溝中景色變化最多的海子之一,犀牛海是九寨溝的第二大海,其倒影幾乎是眾海之冠。每天清晨去霧飄渺時的雲霧倒影,亦幻亦真,讓人分不清哪裡是天,哪裡是海。湖岸四周的彩葉也是亮麗多姿,艷冠群芳。犀牛海水域開闊,北岸的盡頭是生意盎然的蘆葦叢,南岸的出口既有樹林,又有銀瀑,中間一大片是藍得醉人的湖面。犀牛海的這一片山光水色,能讓遊客流連忘返。
7.五彩池

五彩池就如一塊巨大的藍寶石一樣藏在密林之中,是九寨溝最小、最艷麗的池子。
五彩池是九寨溝湖泊中的精粹,上半部呈碧藍色,下半部則呈橙紅色,左邊呈天藍色,右邊則呈橄欖綠的了。湖裡生長著水綿、輪藻、小蕨等水生植物群落,還生長著蘆葦、節節草、水燈芯等草本植物。這些水生群落所含葉綠素深淺不同,在富含碳酸鈣質的湖水裡,能呈現不同的顏色。同一湖泊里,有的水域蔚藍,有的灣汊淺綠,有的水色絳黃,有的流泉粉藍,變化無窮,煞是好看!冬季四周冰天雪地,而這個五彩斑斕的小海子卻不凍冰,甚為奇絕。
相傳五彩池是女神色嫫梳洗的地方,男神達戈每天都從長海為她打水過來,天長日久,達戈的雙腳在山崖上踩出了189級台階,而色嫫臉上洗下的胭脂也變成了這潭讓人驚艷的五彩池。相愛的人們都相信,如果能夠順著台階下到五彩池邊,默默地許個願,再爬上189級台階,就一定能夠相愛終生。
從長海下行1公里即為五彩池。這段山路海拔3000米,五彩池就深藏於公路下邊的深谷中。 五彩池以秀美多彩,純潔透明聞名於天下,面積5645平方米。海拔2995米,寒冬地凍三尺,而池水依然清波盪漾,四季雨旱交替,而池水似無增減。
原來這池水是由位於高處的長海經地下補給,地下四季常溫不凍,補給水量全年大體穩定之故。深6.6米,池底礫石稜角,岩面紋理分明,池水蔚藍寶綠,明澈透亮。
五彩池是九寨溝湖泊中的精粹,池裡生長著水綿、輪藻、小蕨等水生植物群落,同時還生長蘆葦、節節草、水燈芯等草本植物。這些水生群落所含葉綠素深淺不同,在富含碳酸鈣質的湖水裡,能呈現不同的顏色。
8.神仙池

池面平靜,映著上部的邊石壩和天空,宛如白雲飄盪的藍色蒼穹,亭立著朵朵彩色的蓮台。
神仙池是藏語「嫩恩桑措」的漢譯,集黃龍及九寨溝之美於一身,意為仙女沐浴的地方。它位於川西北高原岷山山脈南段九寨溝縣大錄鄉,與九寨溝遙遙相望,距甘海子45公里。神仙池是藏語「嫩恩桑措」的漢譯,集黃龍及九寨溝之美於一身,意為仙女沐浴的地方。它位於川西北高原岷山山脈南段九寨溝縣大錄鄉,與九寨溝遙遙相望,距甘海子45公里。
神仙池風景區位於川西北高原岷山山脈南段。主要景點分布在一條長達3000米、寬約311米的高山峽谷之中。五彩繽紛的鈣華彩池梯田般地灑落其間,大約有2000多個,其中經多年沉澱的鈣華邊壩,有的像珊瑚,有的像瑪瑙,有的又像珍珠,置身其間,如同到了黃龍。最近地質學家對神仙池的成因和地質狀況進行了全面考察。在形成的《踏勘報告》中指出:「神仙池鈣化速度是黃龍風景區的10倍,為現代鈣化沉積速度的世界之最,因此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鑒於其水質含鈣量高且鈣化沉澱速度快的特點,有關人士正在研製一種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鈣化物旅遊紀念品。遊客只需在景區內選擇自己喜愛的物品(如石頭、岩片、樹葉等),放在水中沉澱,取出後經專門技術加工即可拿走。尤其讓人驚訝的是,神仙池不僅有黃龍的奇,更有九寨溝的秀美。其中的青龍海和神蛙海,都與九寨溝的大小海子如出一轍:枯木靜卧水底,青苔遍鋪水岸,全沒了鈣化痕跡,這一現象就連地質學家也難以解釋。神仙池不僅海拔高度只有2000多米,相對落差也只有300多米,遊客的可進入性很強。
可分為三個參觀部分:神仙池森林水景、拉來河壩天保教育基地(天保博物館)、松贊干布馬道。 其主要景點分布在一條長達3000米、寬約300米的高山峽谷之中。神仙池海拔高度只有2200多米,各景點的相對高度也只有300多米,遊客就是游完全程也不覺得累。
整個景區被浩瀚的林海包圍,景區被高大的喬木和密集的箭竹分成三個景點: 上部稱「蓮台映彩」,中段為「仙女池」,下段名「金流泛波」。
9.珍珠灘

清澈的激流在傾斜而凹凸不平的乳黃色鈣化灘面上濺起無數水珠,陽光下,點點水珠就像巨型扇貝里的粒粒珍珠。
珍珠灘就是電視劇《西遊記》片頭中,唐僧師徒牽馬涉水的地方。位於四川省九寨溝景區的花石海下游0.5公里左右的地方,日則溝和南日溝的交界處,有一片坡度平緩,長滿了各種灌木叢的淺灘,長約100米的水流在此經過多級跌落河谷,激流在傾斜而凹凸不平的乳黃色鈣化灘面上濺起無數水珠,陽光下,點點水珠就像巨型扇貝里的粒粒珍珠,遠看河中流動著一河潔白的珍珠。這就是珍珠灘。珍珠灘海拔2433米,寬約160米,面積9.5萬平方米,是一片巨大扇形鈣華流,清澈的水流在淺黃色的鈣華灘上湍瀉。
清澈的激流在傾斜而凹凸不平的乳黃色鈣化灘面上濺起無數水珠,陽光下,點點水珠就像巨型扇貝里的粒粒珍珠。加上多孔的「生物喀斯特」地貌特徵,水流至此漫灘鋪開,被遍布河床的微小孔隙所阻,便生出團團簇簇成千上萬的水珠來。更為奇特的是珍珠灘上密布著淺黃色苔蘚,而這些苔蘚並不滑膩,赤足踩在上面就像踩在海綿上一般。
10.中查溝

這里美的淡然,美在於原始的村寨、地道的農耕和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純朴的民風民俗。
中查溝位於九寨溝縣漳扎鎮內,與九寨溝景區僅一山之隔,是一條長約10公里、寬約3.5公里的峽谷,溝口海拔2189米,山頂海拔約為4000米,有著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中查溝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常年有金字塔般的雪峰、五彩斑斕的彩林、鬱郁蔥蔥的原始森林、孱孱不息的溪流;中查溝不僅景色優美,而且還有古老的藏族村寨,其神秘的藏族民俗風情和人文資源別具特色。
中查,這個誕生並且棲落夢想的地方著實讓人驚羨了:她遠離鬧市的寧靜與淳樸,她置身山野的秀美與祥和,她歷史傳承的悠遠與神秘,當第一次走近中查村時就明顯感覺到了村民們對於開發的熱切期盼,其中更多的是對於文明、幸福的真切嚮往。其實,先民們對於自身和自然的有限認識,以及由此而生的征服自然的超現實想像,定然早於那個關於神鷹的傳說;而神鷹的棲落,只是人們對於力量、幸福和一切美好的無限嚮往,寄寓著超越現實、追求理想境界的集體意識和民族夢想——從此,生根的夢想便在歲月的更迭與輪回中衍生出無數蓬勃生動的浪漫故事,並積淀成為全族人虔誠肅穆的宗教情結和卓然醇厚的風土民情。
中查,地處「童話世界」和九寨天堂之間的一個藏族山村。「中查」,藏語音譯,本應為「穹恰」。「穹」意為「神鷹」,「恰」意為「托負、承載」,即「神鷹降落的地方」。傳說格薩爾王的坐騎 一隻巨大無比的神鷹,翱翔天際、巡視宇宙,均找不到可以棲落的地方,只有這里的白堅山神才有能力承載神鷹。於是,神鷹得以降落棲歇,這里也因此而得名,繼而聲震雪域。

3. 九達天衢坊的概述

九達天衢坊,坐落在德州舊州城聚秀門(俗稱大西門)外古驛道上(今米市街),系明代建築。九達天衢坊4柱3孔,南北向,為木石結構。牌坊上部為木斗拱,挑檐,黃琉璃瓦蓋頂。下部為南北向4條青石基礎,4根木質圓柱插入基石,兩側各有兩根斜柱支撐。基石上雕有石蛤蟆8隻,均為伏卧狀。中跨橫楣上有「九達天衢」四字,相傳為明嘉靖年間太子太師嚴嵩所書。清末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時曾加以重修,「九達天衢」四字為朱啟鈐(著名的古建築學家,實業家。北洋政府時代,曾任代理國務總理)所書。牌坊造型美觀,雕工精細,彩繪富麗,顯示了明代建築的特點,此坊毀於德州解放前日本侵華期間。

4. 維坊市寒亭區有哪幾個集市,都是哪幾天大家都幫幫忙,這些信息我有急用!

最近的是寒亭集,是逢一逢六,也就是農歷每月的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一二六,
商業村大集,是逢二逢七,也就是農歷每月的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二二七,
商業村小集,是逢四逢九,也就是農歷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四二九,
這是比較大的集市,還有小的就是在各個村裡,像楊家埠集是逢五逢十,南營集是逢三逢八,
再其他的就比較遠了,
還有些就是每天中午傍晚,在運河街上,西寺村等等,都有小的集市,
希望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你,希望採納,純手寫,謝謝~~
近期楊家埠集可能會有改動,因為修路的原因,可能取消也可能挪動

5. 唐朝的長安城街道名稱,大明宮的具體結構……(皇城、宮城、市坊分布等)

請仔細看下,還有不足請回我!

唐長安城遺留下來的一大批街道,始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城市中最古老的街道,在世界上也是最古老的街道群之一,成為西安歷史文化的寶貴財富。
這些街道分為皇城和京城(也就是郭城)兩部分。
皇城由南北三縱、東西七橫組成,構成了今日西安古城內的主要街道。
1.承天門大街。是宮城的正門,也是唐長安城的中心點,承天門遺址位於現在的蓮湖公園南部。承天門大街是承天門外的南北大街,直通朱雀門,寬百步,是長安城南北中軸線大街。此街即今日的北廣濟街和南廣濟街。
2.安上門街。位於唐皇城三個南門之東門安上門內,即今南大街和北大街(二府街口以南部分),這是皇城百官衙署人員通往郭城居住區的主要街道。唐代將安上門向南直通的韋曲大路連稱安上門街,或稱長安路,正好與今日長安路同一名稱。
3.含光門街。位於皇城西部的南北大街,以通過含光門得名,壓與今甜水井、雙仁府街、含光街、橋梓口、大麥市街、灑金橋六條街下。據史書記載,此街有唐代的外交機構——鴻臚寺和國賓館——鴻臚客館,成為當時外交活動的場所和一條熱鬧的外交機構。
4.承天門橫街。位於皇城北起第一橫街(有東西七橫組成的第一條街),以唐長安城中心點的標志性建築承天門前的橫街故名,是長安城最寬的大街,橫貫長安東西的中軸線大街,壓於今光輝巷、二府街、紅埠街、校場門、勞武巷一線。據史料記載,在唐代凡國家大典、軍隊出征和凱旋、迎接貴賓、宣布大赦、慶祝節日等,都在此街舉行隆重的儀式。因此,此街實際形同一個廣場。唐亡,承天門橫街開始為百姓居住。
5.第四橫街(皇城第四橫街)。位於皇城中心,即東西七條橫街的中間一條。東起皇城東中門景風門(在今東大街炭市街口東側),西至皇城西門順義門(在今西大街西端西門處)。這里是唐政府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尚書省及其所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人稱做官街。尚書省中堂就在今市政府院內,尚書省的正門就是今日的鼓樓,古城敬時樓。
6.第二橫街,位於進大皮院、西華門大街、西新街一線。
7.第三橫街,西段位於今新寺街、廟後街、西羊市、社會北路一線;東段是今西一路。
8.第五橫街,位於今東羊市、東縣門、東廳門、東木頭市、鹽店街、梁家牌樓一線。
9.第六橫街,位於今粉巷、五味十字、五星街、東西梆子市街一線。
10.第七橫街,位於今三學街、書院門、大湘子廟街一線。唐太廟、太學位於此街東段。
大明宮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的。
宮城和皇城位於外郭城北部中央,各坊分布在宮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東西兩市分別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東西對稱。外郭城,又名羅城,平面呈長方形,每面3個城門。宮城南連皇城,北接禁苑,平面呈長方形,宮城中部為太極宮,東部是太子居住的東宮,西部為宮女居住的掖庭宮。皇城亦名子城,位於宮城之南,北於宮城相接,中隔橫街,無北牆,平面為長方形。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其中通南面3門及東西6門的6條街,是主幹大街。坊由南北11條和東西14條街道縱橫交錯,將城內劃分為110坊,城東南隅一坊被劃入芙蓉園內。東西市平面均呈長方形,每個市的面積占兩坊之地。長安城內的商業大都集中在東、西兩市,但各坊中亦有分散的小飲食業、邸店和手工業作坊等。大明宮在太極宮東面禁苑內的龍首原高地上,主要宮殿為含元殿,內有龍首池,左右分布有左右銀台門北邊為玄武門,之外為重玄門,南邊為丹鳳門。

1.皇城守衛有專門的軍隊嗎?有的話具體官職呢?
(金吾衛)
隋有左右武侯,皇帝出行時,先驅後殿,日夜巡察,止宿時司警戒之責。煬帝改為左右候衛,所領軍士稱佽飛。唐初未改。龍朔二年,採用漢執金吾舊名,改稱左右金吾衛,設大將軍、將軍及長史、諸曹參軍,與其他各衛相同。以後又是增設上將軍,掌宮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仍隨從皇帝出和如上文所述。
掌管皇帝禁衛﹑扈從等事的親軍
唐代官署名,唐十六衛的兩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焉。師田,則執左右營之禁,南衙宿衛官將軍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職。大功役,則與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氈,以給病坊。兵曹參軍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獵師。騎曹參軍事,掌外府雜畜簿帳、牧養之事。胄曹參軍事,掌同左右衛。大朝會行從,給青龍旗、槊於衛尉。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如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駕仗三衛六十人,引駕佽飛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隋有察非掾,至唐廢。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領府屬,督京城左右六街鋪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閤日,中郎將一人升殿受狀,衛士六百為大角手,六番閱習,吹大角為昏明之節,諸營壘候以進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門坊角,有武侯鋪,衛士、彍騎分守,大城門百人,大鋪三十人,小城門二十人,小鋪五人,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街使以騎卒循行囂襜,武官暗探;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

2.類似於「司天台」那種機構的官職及作用?還有類似的機構么?

唐代官署名司天台,監掌察天文,稽歷數。設有:監一人,正三品;少監二人,正四品上;丞一人,正六品上;主簿二人,正七品上;主事一人,正八品下。
類似的機構:司農寺(農業),通市監(商業),衛尉寺(武器),光祿寺(宮廷宿衛及侍從),親王國和公主邑司(皇族事務)等等不具體列出了

3.長安城有西市東市那些國外商販都是在哪裡的?

東市:隋代稱都會市,唐改為東市。位於長安城東(約在今西安交通大學西邊),東西南北各長六百步(約1000米)。四面各開二門,中有「井」字形四條大街,把該市劃分成九個方形區域。據北宋初作的《長安志》記載,東市經營的商品門類有220行,「四方珍奇,皆所積集」。唐武宗時,一天東市失火,燒毀曹門以西12行4000多家。由此推算,一行有300多家,東市的220行,店鋪總數估計應超萬家,可想當時東市的繁榮景象。
西市:隋代稱利人市,唐改為西市。位於長安城西(約在今西安市城西南l公里多的糜家橋與東桃園村之間),四面各開二門,市內有四條大街,把該市分成九個方形區域。街寬各百步,兩側有衣肆、葯材肆、墳典肆、鞧(qiū秋)轡(pèi配)行、絹行、秤行、麩行、帛行、寄附鋪,經營各種商品交易的商賈近千家。大街四周又設有很多旅舍、旗亭酒肆及飲食攤點。通過絲綢之路來到長安經商的西域及中亞、西亞等地的「胡人」也多聚集該市,經營金銀珠寶,並購買有中國特點的絲綢、瓷器等運回國去轉賣。盛唐以後,西市的繁榮超過了東市,被人稱為「金市」。

6. 唐代皇宮的宮殿。

安,古代成為鎬京、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古都。歷代統治者之所以坎中西安,這與它的特殊地理環境分不開。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咸陽緊鄰西安,秦朝建都於此。隋朝立國後,放棄了原來的長安城,選擇了位於東南「山川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龍首高原另建新城。長安新城南對終南山及子午谷,北臨渭水,東有滻、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宮殿坐北朝南,當時稱為「大興城」。
唐都長安,是在隋都大興城的基礎上,經擴建、修繕而形成的。城郭呈長方形,東西較長,約九千七百米;南北較短,約八千六百米。周長近三十七公里,面積達八十四平方公里,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宏大的帝王都城。「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徵。「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長安城這一人間傑作亦不例外。

一、街坊布局即是對天空的模仿,亦是對人體自身的模擬

「千百家似圍棋書」,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用來描繪這種獨特的布局格式的詩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長安城內的街坊布局。長安城建築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內街道均為東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氣、方向端正,寬暢闊達,宛如一塊規則明朗的棋盤。仔細想來,那星羅密布的宮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樣羅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簡直就是一盤下不完的圍棋。

長安城有十三座城門,其中東西南三面各有三門,北牆則開四門。陰歷閏年有十三個月,故十三座城門象徵著一年有閏;北端乃宮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辦公的處所,將這多出來的一個「閏」門放在北牆,象徵著皇家「閏氣」。

人體陰陽之劃分有許多種方式,其中一種即為:陰為靜、代表人體的皮膚,陽為動、代表流動的血液。城牆為表面,相當人的皮膚;街道為內部,相當人之血液,這種陰陽之理在唐都長安城的建築布局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不但城牆、宮牆為方形四周開門,被街道隔列開來的坊,周圍也皆用夯土築成圍牆,四面開門,四面臨街。

城內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其中,貫穿南面三座城門和東西兩面六座城門的六條大街為主幹道路,號稱「六街」。南北向的三條大街分別為啟夏門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門街,寬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間的朱雀大街寬達一百五十米,是城內最寬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門而來,它被連朱雀門,南達明德門,貫穿唐長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軸。其中,北段自朱雀門到宮城正門承天門一段,位於皇城內又叫「天街」。皇城南面,連接著春明門和金光門的大街是東西向的主幹街,它與朱雀大街十字交叉,把全程連為一體,使整個皇城和宮城顯得其實更加雄偉,形象更為高大。

長安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本應有五十五坊,因城東南角曲江風景區佔去兩坊之地,故實領五十三坊;西部屬於長安縣,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徵寓意:108坊恰好對應寓意108位神靈的108顆星曜(如《水滸》中的108將);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徵著一年有閏;皇城以南東西各四坊,象徵著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徵著《周禮》一書中所記載的所謂「五城九逵」。

從各坊的大小來看,皇城和宮城東西側各坊面積較大,皇城以南各坊面積較小。各坊的興衰也隨著唐王朝爭智的變化而有興衰。如唐初以太極宮為皇宮時,皇城東西兩側各坊比較繁榮;而高宗至睿宗時,以大明宮為中樞,其南各坊又成為繁華區;到玄宗執政時移居興慶宮,興慶宮附近各坊再隨著興盛起來。長安城各坊盡管大小不宜,繁榮程度有別,但其結構卻基本一致。皇城以南的三十六坊,因近靠宮闕,僅有東西街道,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據說這樣安排是為了防止泄掉「王氣」,破壞了風水,坊的內部,又以寬十五米的小街將坊分成四個部分,層層分割,形成十六塊小區,不懼十分嚴整。

唐長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懼可謂匠心獨運,它那整齊劃一的結構,使整個皇城都顯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遙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國,其鬱郁乎都城風貌盡情顯露出一派大國風范。無怪乎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還被稱之為「唐人街」。

二、宮殿布局即是效仿自然,亦是風水理念的體現

傳統風水在建築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這一提倡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長安最初的宮殿建築均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我國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為帝王是一朝之長,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邊,北就是「上」,而坐在南邊的群臣則為卑下,南就成「下」了。 此外,將宮城南面之門命名為「朱雀門」,而將宮城內太極宮的北門命名為玄武門,此皆來源傳統風水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說。有其名必有其實,太極宮的北門既然被命名為玄武門,它就必然帶有與之對應的「坎」卦之象徵寓意(八卦中坎象徵陷)。唐初圍繞繼承皇位而發生的宮廷之戰——玄武門事變在這里發生,恰好與不謀而合。由此看來,城市街道、建築的命名大有講究。 還有,在太極宮中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兩儀」之稱謂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辭·上》)可見,《周易》對傳統建築的影響面之廣。

唐都長安城在內部結構上,由外城郭、皇城、宮城以及大明宮和興慶宮等部分組成。中軸線朱雀大街的北端,是國家權力的中心——皇城,皇城的最北邊,隔橫街又有一座小城,這就是宮城。宮城呈長方形,面積為零點七平方公里。其東、西兩面城牆,系皇城牆往北的延伸,北牆則直接與郭城北牆相重合。

宮城共有三部分組成,即掖庭宮和東宮左右對峙,中間擁簇著太極宮。 東宮和掖庭宮規模都較小,各自只佔宮城的一小部分。東宮是皇太子居住和辦公之地;掖庭宮的作用則比較特殊,它主要用來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以在宮中進行勞動和學習技藝,其實質,就是現在的「少年勞動教養所」。

宮城的主體建築為太極宮,太極宮是由原隋代大興宮改建而成的,位居長安城中軸線的最北端,用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南面稱王」。太極宮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主要在這里活動。

太極宮設南北兩門,南門為正門,又叫承天門。它正對長安城的中軸線天街和朱雀大街。門外與皇城之間,是一個寬達四百四十米的廣場,唐王朝的許多重大朝外活動,多數都在這里進行,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會,以及閱兵和受俘等。每當這時,皇帝都是登上承天門,文武百官群集廣場,場面非常雄偉壯觀。 太極宮內共有十六座大殿,其中,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和延嘉殿稱之為四大殿。此外還有中書省、門下省、舍人院、宏文館,以及凝陰閣和望雲亭等重要建築。太極殿是太極宮的前殿,為太極宮的主體建築。據說,太極宮的名字也即因太極殿而來。太極殿是宮內舉行「中朝」的地方。每月的朔望兩日,皇帝在這里接見群臣,處理政務,屆時文臣武將分班列座,皇帝端坐於前,共商國事。 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這里是舉行所謂"內朝"的地方。內朝是一種皇帝與小范圍臣僚共商國事的儀式,通常只有少數決策大臣,即皇帝的親信才有資格參加。所以朝儀比較簡單,也非常隨便。但內朝在影響王朝決策方面卻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有國政大事,往往要現在此殿商討、決定,然後再剃刀大殿,於「中朝」時跟眾大臣議論。

在唐長安城中,有三處宮殿群體,除了太極宮外,城北牆外禁苑裡有大明宮,城東部的隆慶坊有興慶宮。三座宮城,彼衰此興,在唐朝歷史的不通階段上,各自占據了一席重要之地。 大明宮,原稱永安宮,是貞觀八年,李世民為其父太上皇李淵所修的一座避暑之宮。李淵死後,永安宮改名大明宮,一直無人居住,成為一座離宮。到唐高宗李治時,憂郁身患風濕病,厭惡太極宮內潮濕,便搬來地處龍首塬上地勢高地面乾燥的大明宮里。改建後的大明宮公設一十一座宮門,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面的丹鳳門(取「丹鳳朝陽」之寓意)和北面的玄武門(取「北方玄武」風水之說)。

太極宮和大明宮在布局方式上基本相似,唯有南內興慶宮與前二者大不一樣。後者的整體布局特徵是不墨守成規,因地制宜,風格多樣,如正宮門向西開,可謂別出心裁。與前二者相比,更顯得活潑、奔放而又雄偉、豪華,這無形中引出了長安帝王宮殿的一大謎團,那就是興慶宮何以要反叛前規、標新立異?要想揭開這個謎底,「應用易學」(所有應用《周易》作實踐指導的學問,風水只是其中之一)這把鑰匙必須具備。(龐鈺龍編撰)

唐代宮苑和游樂地

唐朝國力強盛,長安城宮苑壯麗。大明宮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萊山獨踞,池周建迴廊四百多間。興慶宮以龍池為中心,圍有多組院落。大內三苑以西苑為最優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連環。長安城東南隅有芙蓉園、曲江池,一定時間內向公眾開放,實為古代一種公共游樂地。

唐代的離宮別苑,比較著名的有麟游縣天台山的九成宮,是避暑的夏宮;臨潼縣驪山之麓的華清宮,是避寒的冬宮。

大明宮

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北龍首原上。唐代貞觀八年(634),太宗李世民為供其父李淵避暑,於長安宮城東北角禁苑內修建永安宮,次年改名大明宮。龍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擴建,一度改名蓬萊宮,後成為唐代帝王在長安居住和聽政的主要場所。唐末毀於戰亂。1961年其遺址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高踞龍首原上,遙對終南山,俯瞰長安城,規模宏大,氣勢壯闊。宮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寬北窄。北牆長1135米,南牆(即長安城北垣的一段)長1674米,西牆與南北牆垂直,長2256米,東牆傾斜有曲折。宮城內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牆。所有宮牆均為夯土牆,僅在同城門相接處和城牆轉角處內外表面砌磚。城基寬13米余,深1米余,城牆底寬10米余。宮城北部的東、北、西三面城牆之外平行築有夾城。西、東兩面的夾城距宮城均為55米,北夾城距宮城160米。宮城南牆正中的丹鳳門為正門,東有延政、望仙二門,西有建福、興安二門;西牆中部有右銀台門,其北有九仙門;東牆有左銀台門;北牆正中為玄武門,其東有銀漢門,西有青霄門,玄武門正北夾牆有重玄門。北門一帶是當時北衙禁軍的駐地,關繫到宮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離內設了三道門(包括玄武門內的重門),門的基址尚存。

據記載:大明宮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外朝沿襲唐太極宮的三朝制度,沿著南北向軸線縱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東西兩側建有若干殿閣樓台。外朝部分還附有若干官署,如中書省、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內廷部分以太液池為中心。池中建蓬萊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圍殿宇廳堂、樓台亭閣羅布,寢殿在池南。這是帝王後妃起居遊憩的場所。各殿具體位置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確定。

含元殿,大明宮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宮殿。是舉行重要典禮儀式的場所。含元殿利用龍首原高地為殿基。現殘存遺址高出南面地坪10餘米。殿東、北、西三面為夯築土牆,白灰抹面。殿寬11間,每間面闊5米余,進深4間,北牆距北內槽柱中心5米,內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為副階圍廊。殿址上現存方形柱礎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長寬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徑84厘米。僅從這一構件的尺寸,可見含元殿的尺度規模。殿前龍尾道長75米,道面平段鋪素麵方磚,坡面鋪蓮花方磚,兩邊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闌。含元殿東西兩側前方有翔鸞、棲鳳兩閣,以曲尺形廊廡與含元殿相連。這組龐大的宮殿建築群,體現了唐代建築的雄渾風格,成為後世宮殿的範例。

麟德殿,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雜技舞樂和作佛事的場所,位於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宮城西牆90米。宮殿遺跡的台基夯土築成,周圍砌有磚壁,呈長方形,南北長130餘米,東西寬約77米,上下二層,殿堂、廊廡建在上層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後殿組成,中殿為主殿,東西寬9間(兩山牆各佔一間除外),南北進深5間,殿內有兩道隔牆,將殿分成東、中、西三部分,中部5間,兩側各2間,地面鋪0.2米厚石板。前殿東西寬亦為9間,兩山與中殿齊,前後無牆,兩端兩間進深4間,當中7間進深3間,地面也鋪石板。後殿與中殿僅一牆之隔,兩山與中殿兩山對齊,進深3間,地面鋪方磚,殿周環以迴廊。殿後側東面為郁儀樓,西面為結鄰樓,兩樓前為東亭、西亭。樓、亭均建於夯土高台上,樓亭廊廡襯托著三殿,構成一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築組合。

興慶宮

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為唐長安三座皇宮之一,其他兩座為大明宮、太極宮。開元二年(714)就唐玄宗舊居五王子宅所在的興慶坊建成。宮殿為非對稱布局,南部有較大的園林區,具有離宮性質。唐天佑元年(904)毀。

據記載,興慶宮以一道東西橫牆隔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殿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南部為園林區。東面通過夾城與大明宮連通。正殿為興慶殿,主要建築還有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等。龍首渠橫貫宮殿區,在瀛洲門東側穿越東西橫牆注入園林區的龍池。園林區以龍池為中心,東北角有沉香亭。宮的西南方有勤政務本樓和花萼相輝樓,是唐玄宗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賀、接見、宴飲的地方。整座宮殿沒有一條全局的中軸線,這在古代宮殿建築中是罕見的。遺址南北1250米,東西1080米。1958年在遺址范圍內進行過發掘,其中有一座門址,面闊五間,長26.5米,進深三間,寬19米,進深的中間一間除明間處開門道外,西側為夯土台,土台外側接南面宮牆。這遺址曾被認為是勤政務本樓遺址。但也有人認為,與文獻所載的位置、規模都不相合。

曲江池

中國唐代著名的風景區,在唐長安城東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這里在秦代稱愷洲,並修建有離宮稱「宜春苑」,漢代在這里開渠,修「宜春後苑」和「樂游苑」。隋營京城(大興城)時,宇文愷鑿其地為池。隋文帝稱池為「芙蓉池」,稱苑為「芙蓉園」。唐玄宗時恢復「曲江池」的名稱,而苑仍名「芙蓉園」。據記載,唐玄宗時引產水,經黃渠自城外南來注入曲江,且為芙蓉園增建樓閣。芙蓉園占據城東南角一坊的地段,並突出城外,周圍有圍牆,園內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曲江池位於園的西部,水面約0.7平方公里。全園以水景為主體,一片自然風光,岸線曲折,可以盪舟。池中種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樓殿閣隱現於花木之間。唐代曲江池作為長安名勝,定期開放,都人均可遊玩,以中和(農歷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陽(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熱鬧。現在池址仍在,園林設施均已湮沒。

7. 福州三坊七巷的歷史故事

給你些資料吧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 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因原來光祿坊旁的房屋都比較老舊,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前全部完工。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採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於吉庇巷口。

南後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後街。
三坊七巷之南後街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後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後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後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起於楊橋路、止於吉庇路的南後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型大小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型大小,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馬鞍牆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雕飾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樑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朴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欞製作之精緻,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復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門
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編輯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老城保護與整治———三坊七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通過。宣言就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如下共識和行動倡議: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一個城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應不僅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重視建立民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情感聯系,應建立、積極、合理、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民眾所關注與分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
文化遺產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而深刻長遠的,是不可復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文化遺產的喪失是無法補償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每個城市都有她應保護的「紫禁城」。
[編輯本段]主題展館
用於展示三坊七巷文化價值的博物館擬選地址現已基本確定,將開辟8個博物館和3個展示區:
1.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博物館,擬選址劉家大院。理由是劉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國領先的城市公共事業的先驅,又臨近光祿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廳」。
2.福州當代藝術中心,擬選址藍建樞故居。理由這里緊貼光祿坊公園,對帶動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參觀都極為有利。 3.當代漆藝博物館,擬選址南後街中心地段的葉氏民居。理由是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與老行當和現代生活嫁接的中轉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與演藝中心,擬選址郭柏蔭故居。 5.戲劇戲曲演藝中心,擬選址水榭戲台。 6.茶文化世術館和國賓級接待中心,擬選址林聰彝故居。 7.明清傢具民俗博物館,擬選址二梅書屋。 8.楹聯博物館擬選址梁章鉅故居(梁章鉅是福州先賢楹聯學鼻祖)。 擬開辟的3個展示區為:「一個專項展示區」,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黃巷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閩台親緣關系;「第一綜合展示區」為黃巷至吉庇路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林氏價值的各種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綜合展示區」即「三坊」中各展示點有機結合形成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關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還將藉助「一水一節點兩街兩片區」的結構,構建不同功能區。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濱水休閑風情帶。「一節點」規劃是擬將光祿坊的「光祿吟台」作為三坊七巷南節點。「兩街」為南後街傳統特色商業帶和南街商業更新發展帶,「兩片區」規劃是結合北入口,將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戲台部分作為旅遊集中展示區。宮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將作為博物館建築集中區;文儒坊南北段兩側作為會館會所片區,以創意和休閑為主。
如果你的老師看到了我寫的,肯定會說你抄的。。
所以還是給你些資料吧
希望給我加分啊
先謝謝啦~ ~

8. 明清北京城的元朝時期的北京城

元朝建國,元大都堪選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規劃家、天文學家、水利家劉秉忠、郭守敬師徒二人會集風水名家共同規劃。 風水學對城市的選址講究山和水。北京山勢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夠。二人於是引地上、地下兩條水脈入京城。地上水,引自號稱「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經太平橋--甘水橋--周橋,直入通惠河,因水來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脈,也是來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恆定,後來成為皇宮祭祀「龍泉井神」的聖地。 北京風水格局的內局,更為細致。她嚴格按照星宿布局,成為「星辰之都」。
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當時的建築師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後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徵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台階,象徵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屬陽。以偶陰奇陽的數理,陽區有「前三殿」、「三朝五門」之制,陰區有「六宮六寢」格局。
「後寢」部分屬陰,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東西六宮,總計是十五宮,合於紫微垣十五星之數。而乾清門至丹階之間,兩側盤龍六個列柱,象徵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宮之間的閣道六星。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的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後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太和殿與乾清宮,雖同屬陽,但地理有別。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高台托起,前廣場內明堂壯闊。而乾清宮的前庭院,台基別致,前半為白石勾欄須彌座,後半為青磚台基,形成獨特的「陰陽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按八卦易理,老陽、老陰可形成變卦,而少陽,少陰不變,內用九數為「陰中之陽」。內城南牆屬乾陽,城門設三個,取象於天。北門則設二,屬坤陰,取象於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個門,取象於人。天、地、人三才齊備。全城宛如宇宙縮影。城市形、數匹配,形同涵蓋天地的八卦巨陣。 在色彩應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宮牆,殿柱用紅色,紅屬火,屬光明正大。屋頂用黃色,黃屬土、屬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宮東部屋頂用綠色,屬東方木綠,屬春,用於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門,牆色用黑,北方屬水,為黑。所有單體建築,也因性質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顏色,藏書的文淵閣,用黑瓦、黑牆,黑為水,可克火,利於藏書。二層的文淵閣室內,上層為通間一大間,下層分隔為六間,體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經》思想。天安門至端門不栽樹,意為南方屬火。
建築風水布局,還表現在名稱上合於《易經》之理。南端的麗正門,合於離卦的卦辭「日月麗乎天」。順承門、安貞門在北部後宮,合於坤卦「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安貞之地,應地無疆」。皇帝的乾清宮,皇後的坤寧宮,合於乾、坤之義。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於森林結構的防災。
此外,在數理上,也合於易理。易卦陽為九,又以第五爻為「飛龍在天」稱得位。皇帝稱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稱為「潛龍」)。在中軸線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闊九間,深五間,含九五之數。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個門釘(縱九,橫九)、大屋頂五條脊、檐角獸飾九個。九龍壁面由270塊組成(含九),故宮角樓結構九梁十八柱。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規定軍民不許九五間數。「九五」為皇帝專用,成為一種規定。故宮內總共房間數為9999.5間,亦隱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築細部裝飾上,都處處含有風水布局,宮廷古建築,高低錯落,勾心鬥角,為化解風水上的煞氣,多取太極化解法(而很少用鎮壓法,反射法的暴逆製法)。如梁、柱之間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畫,多以S形曲線表現,此形是太極的陰陽分界線,是太極圖形象的抽象簡化,是風水學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麴生吉,直生煞」的風水觀念。故宮廣用紅色,紅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風水原理。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是中國六大古都中唯一繼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國都城建設之大成。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籌建北京宮殿城池,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⑤,歷時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牆南縮5里,南牆向南展出2里,成為東西向的長方形。重建了宮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築外城⑥,僅築成南側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輪廓已經構成,即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 宮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宮,位於內城中部偏南地區,周長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面積0.72平方千米,為南北向的長方形。宮城設置八門,南五門,即承天門(清改為天安門)、端門、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清改為神武門)。①宮城內壓在中軸線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築物,以乾清門為分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即前朝後庭。前三殿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清改為太和)、華蓋殿(同上改為中極,清改為中和)、謹身殿(同上改為建極,清改為保和),後三殿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宮城周圍有護城河,寬達52米,稱為御河(清稱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築物多有重建,名稱也有變遷,但基本上維持了明代的規模。
皇城在宮城之外,周長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長2.75千米,東西寬2.5千米,面積6.87平方千米。東部為宮城,西部為西苑(元為西御苑),中部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開南海)。皇城有六門,「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清改大明門為大清門,北安門為地安門。
內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長45里,9門,東西長6.65千米,南北寬5.35千米,面積35.57平方千米。正南為正陽門(即前門),左崇文門,右宣武門;東之南為朝陽門,北為東直門;西之南為阜成門,北為西直門;北之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
嘉靖時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清稱廣安),西之北曰西便」。今實測東西長7.95千米,南北寬3.1千米,面積24.49平方千米。內、外城面積合計為60.06平方千米,大於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國首都中,僅次於唐長安城、北魏洛陽城為第三大城。 居民區仍以坊相稱,坊下稱鋪,或稱牌、鋪。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中城區(正陽門里,皇城兩邊)有9坊,68鋪;東城區(崇文門里,街東往北,至城牆並東關外)有5坊,朝陽、東直關外,鄭村霸,37牌,199坊;西城區(宣武門里,街西往北,至城牆並西關外)有4坊,河漕西,朝天宮西,阜成、西直關外,20牌,101鋪;南城區(正陽、崇文、宣武三門外,新城內外)有8坊,49牌,247鋪;北城區(北安門至安定、德勝門里並北關外)有7坊,安定、德勝關外,90鋪。全城及附近郊區共有33坊,106牌,705鋪。以北安門街和棋盤街(正陽門里)為界,以西屬宛平縣管轄,以東屬大興縣管轄。西城全屬宛平,東城全屬大興,中、北、南三城兩縣分治。其中宛平縣有坊13,胡同312條。由此可見,明代北京城西部坊少胡同多,東部恰好相反,坊多胡同少。
明代北京城除設置二縣外,還設置與二縣地位相當的五城兵馬司,名為專理「刑名盜賊」,實際上其行政職能已接近今天的市政機構。中城兵馬司在仁壽坊(東安門外東北),東城兵馬司在思城坊(東安門外東南),南城兵馬司在城外正陽街,西城兵馬司在咸宜坊(西安門外西南),北城兵馬司在教忠坊(北安門外東北)。
清代時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變遷和易名,但大體沿襲明代規模。其管理除仍置宛平、大興二縣外,則劃歸八旗駐防。正黃旗居德勝門內,鑲黃旗居安定門內,正白旗居東直門內,鑲白旗居朝陽門內,正紅旗居西直門內,鑲紅旗居阜成門內,正藍旗居崇文門內,鑲藍旗居宣武門內,分為左右二翼。 北京的市場沿街道布設,但形成幾個主要的市場區。明初的市主要集中在皇城四門、東四牌樓、西四牌樓、鍾鼓樓,以及朝陽、安定、西直、阜成、宣武門附近。因為明初為了招商,在上述城門附近修建了民房、店房,稱作「廊房」。從廊房的分布可知,商業市場區主要在城的西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區不斷增多,而且地區分布也有變遷。最主要的有正陽門里棋盤街、燈市、城隍廟市、內市和崇文門一帶的市場十分繁榮。大明門(皇城南門,清改為大清門)前棋盤街,「百貨雲集」,由於「府部對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一派熱鬧景象。這顯然是位置居中,又接近皇城、宮城和政府軍、政機關,來往人多,商業自然繁榮。燈市「在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互二里許。南北兩廛,凡珠玉寶器以逮日用微物,無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數行相對,俱高樓……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罷」。在開市之日,「貨隨隊分,人不得顧,車不能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也是熱鬧異常。清代的「燈市在東華門崇文街,今亦在琉璃廠」,可見,明清兩代的燈市也在不斷變遷,並非固定在一個地方。東華門外的燈市,今名燈市口(東西向街),琉璃廠在外城,也是一條東西街。以上所說的東華門,應為東安門,因為東安門外才是王府街。城隍廟市在西城西南隅,即今復興門里以北,「月朔望,念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廟西墀廡,列肆三里。圖籍之舊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象、玉、珍錯、綾錦之曰滇、粵、閩、楚、吳、越者集。」證明這里是明清北京城的古董市場,規模宏大,生意興隆。內市是皇親貴族購物的市場,位於「禁城(紫禁城)之左(東),過光祿寺(東安門內街北)入內門,自御馬監以至西海子一帶,皆是。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三日,俱設場貿易」。也就是說,內市在東安門里,每月有三天的交易時間,多為高檔商品,有貂皮、狐皮、平機布、棉花、酒、寶石、金珠、葯材、犀象等②。崇文門為里城南牆東邊城門,為北京諸城門中征稅最多的一處。尤其是萬曆初年規定,凡進城貨物一律「赴崇文門並納正條船三稅」,使崇文門一帶也形成一個繁華的市場區③。明清兩代,運河進城也只有崇文門一線,水路交通方便,商業自然繁榮。清代時崇文門額征正稅銀94483兩,為各個額征點之冠④,就是典型例證。
西苑位於西華門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園。「西華門之西,為西苑。榜曰西苑門,入門為太液池。」「自金盛時,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稱。名跡如瓊華島廣寒殿諸勝,歷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遊憩而已。」也就是說,西苑是皇帝游樂的場所,殿亭樓閣與太液池交相輝映,景色壯麗。清代進一步開發,並成為皇帝召見王公大臣和接見外賓的地方,像敦敘殿、涵元殿、瀛台、紫光閣等都成為皇帝休息和進行國事活動的場所。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南海為明代所開鑿。今天北海已經分出,中南海也就是國務院所在地,新華門即南海的寶月樓。

9. 九寨溝有哪些旅遊景點

九寨溝是個像仙境夢境的一個地方,相信很多喜愛旅遊的朋友們都會覺得九寨溝是個不容錯過的地方,九寨溝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都各不相同,尤其秋天的景色會更漂亮水池五顏六色,想看五彩池的朋友們可以在秋季動身,下面小編就把九寨溝的景點介紹給大家。

景點位置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

九寨溝景點有哪些?

五花海、九寨溝五彩池、珍珠灘瀑布、諾日朗瀑布、鏡海、長海、熊貓海、蘆葦海、箭竹海、犀牛海、樹正瀑布、火花海、箭竹海瀑布、原始森林、樹正群海、老虎海、孔雀河道、盆景灘、卧龍海、日則溝、熊貓海瀑布、樹正溝、神仙池、樹正磨房、天鵝海、則查窪溝、則查窪寨、荷葉寨、古水磨坊。

推薦遊玩攻略:

用時參考

建議1-2天

交通

九寨溝風景區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建有九黃機場,距離成都400多公里。

九寨溝景區汽車站咨詢電話:0837-7739900,地址(上下車地點):九寨溝溝口東的九通陽光大酒店院內。

①【成都-九寨溝】

客運:1.成都新南門車站每天6:30、7:00、7:30、8:00、8:10有班車發往九寨溝景區,車費145元/人,乘車時間10小時左右,電話028-85433609

2.成都茶子店汽車站每天8:40前有3個班次直達九寨溝景區,車程10小時左右,票價120元/人(車況較好的票價為170元/人)

包車:從成都包車到九寨溝價格在1200-1500元之間。

自駕:九寨溝的重要陸路交通是九環線,全長約920公里。

1.九環西線由成都出發,經都江堰、汶川、茂縣、松潘至九寨溝,全程約440公里。

2.九環東線由成都出發,經綿陽、江油、平武、九寨溝縣城至九寨溝,全程約480公里。

②【九黃機場-九寨溝】

九黃機場位於阿壩州松潘縣川主寺鎮,距離九寨溝溝口還有約88公里,九黃機場問詢電話:0837-7243770。

客運:1.5小時車程,票價45元/人,不過班次較少。

包車:路程88公里左右,車費200元左右。如果想先到黃龍遊玩再到九寨溝,全程包車價500元左右。

③【黃龍景區-九寨溝】

客運:黃龍景區每天7:00和7:30有車發往九寨溝景區的班車,車費45元/人,車程約1小時。

門票

旺季(每年4月1日-11月15日):門票220元,車票90元

淡季(每年11月16日-次年3月31日):門票80元,車票80元

開放時間

淡季(11月16日-次年3月31日)08:30-18:00

旺季(4月1日-11月15日)07:00-18:00

觀光車運營時間7:00-17:00

原想把九寨溝每一個景點都寫出來,也算是蹭蹭經驗,但寫了十幾個後,寫不下去了,只好寫個總的吧,不要怪我沒韌性毅力,我就是懶。

外部交通,不論從那裡出發都會有著不短的的行程,成都有茶店子跟新南門汽車站的車,綿陽有平政汽車站的車,不過這里前往九寨溝都比較遠,大巴需行駛400公里左右,大約都在120左右,綿陽的會便宜一點,整個的行程在山間盤旋上升,順利的話8個小時左右,但是如果節假日的話,那就說不準了,堵個個把小時那是很正常的哈,若遇上小滑坡啥的,那慘了,多准備一頓車餐吧。最近在汶川跟茂縣路段上有修路的情況,也堵了個把小時。

坐了一天,能把人坐酥了。如果富裕的話還是直飛九黃機場吧,機票常年不打折的。

住宿相關,如果是需要或是希望還要前往黃龍景區參觀的話,前往黃龍前一天住在川主寺比較方便。

若是參觀九寨溝的話,如果你是打算兩天遊玩,那麼前一天晚上可以住在川主寺,但是打算遊玩一天的話,那麼就非常建議住在九寨溝景區附近了。

因為從川主寺到九寨溝景區還需要2個多小時的正常車程,但是一般都有點小堵。

內部交通,景區票是由220的門票和90的環保車票構成。整個景區仔細轉下來的話,一天不足兩天有餘,但是門票本身是一天有效的,但可以在買門票時候告訴售票的說兩次進溝,會進行拍照啥的,就可以第二天再進,也有在溝中寨里住下的,如果想兩天的可以自行查找攻略。

如果一天的話,那麼就請您早早的去吧,能多早就多早吧。景區也有包車的,一日游的,是那種一座200元左右的小吧,可以坐22人,就是你可以不用排隊等公交了,也有座了,每個景點停留的時間也夠你觀看拍照了,但是如果你有特別喜歡的景點想停留久的話,還是不要坐了。

景區遊玩,三條溝成向南劈開的Y型,左支則查溝有長海與五彩池兩個景點,即長海下車觀看再走到五彩池觀看後上車,中間1000米,五彩池較推薦,中心站到長海站約20分;

右支日則溝為九寨的精髓,推薦珍珠灘與其瀑布、五花海與熊貓海,如早上無風,強烈建議來鏡海,五花海全景觀看點在其環保車停靠點向上幾百米的老虎嘴,但此處無上下車站點,箭竹海為此溝最後水景觀看點,原始森林為30年的次生林,在其向北看有座特別別致的山峰;

主幹的樹正溝,推薦諾日朗瀑布、蘆葦海與扎如寺,其他的海子在兩分支觀賞完後會產生視覺疲勞,蘆葦海無上下車點,扎如寺極其清凈。帶好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