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基辛格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淘寶代收圖片在哪裡看 2025-01-15 17:06:46
47寸圖片是多少乘多少 2025-01-15 16:35:13
亂山殘照的唯美圖片大全 2025-01-15 16:03:59

基辛格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3 15:57:02

㈠ 基辛格傳今年多大歲

截止2021年基辛格年齡為98歲。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原名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於德國菲爾特,猶太人後裔,1938年移居美國。1943年加入美國國籍。畢業於哈佛大學,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

基辛格與越南人黎德壽一同為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擔任尼克松政府的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繼續在福特政府中擔任此職。

作為一位現實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間,基辛格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了中心作用,並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6年5月9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獲得美國國防部卓越公共服務獎章。

基辛格簡介: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菲爾特的一個猶太家庭,1938年因逃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隨父母遷居紐約。在30年代的希特勒大屠殺中,基辛格至少有13個親戚被送進了毒氣室。

主要著作

基辛格著有《核武器與對外政策》(1957年)、《復興的世界》(1957年)、《選擇的必要:美國外交政策展望》(1961年)、《麻煩的夥伴關系:大西洋聯盟的重新估價》(1965年)、《白宮歲月》(1979年)、《紀錄在案》(1981年)、《動亂年代》(1982年)[2]、《大外交》(1994年)、《論中國》(2011年)、《世界秩序》(2015年)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基辛格

㈡ 我想了解一些關於亨利-基辛格的背景情況。謝謝!

亨利�9�9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猶太人, 美國偉大的外交家和思想家。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紐倫堡附近的費爾特市。1938年基辛格15歲時,為了逃避納粹法西斯對猶太人的迫害,他父親路易�6�1基辛格帶了全家從英國倫敦轉往美國紐約。隨後,基辛格進入紐約「喬治�6�1 華盛頓」高級中學念書。1942年美國向德國宣戰,基辛格應征入伍,後曾編人美軍第84步兵師,回到歐洲戰場。戰後,基辛格獲得紐約州政府的獎學金,1947年進入哈佛大學政治系學習,195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他的畢業論文題為《歷史的意義》,有370多頁,洋洋大觀,廣受好評。畢業後,基辛格留在哈佛文理學院任助教。1950年轉至哈佛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不久即任執行主任。1954年獲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後以《重建的世界》為題,出版成書。1957年擔任講師,1959年成為副教授,1962年晉升為教授。他開設的課程中,「國際政治原理」、「美國外交的政策與政策問題」兩門課充滿「熱情和智慧」,深受學生歡迎。從1951年至1971年,他擔任哈佛大學國際論壇負責人的重任,前後辦了18期,直到他離開哈佛去白宮就職為止。在哈佛的20年「磨煉」,為基辛格日後「發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9年至1975年他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73年,他與越南的黎德壽共獲諾貝爾和平獎。1973年至1977年,他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奇特經歷給了他若干「第一個」: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原籍非美國人的國務卿,美國戰後第一個猶太人出身的國務卿,第一個兼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國務卿。1977年退出政界後,基辛格擔任Chase曼哈頓銀行國際委員會主席、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董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顧問、對外關系委員會顧問等職務,仍以充沛的精力活躍在國際舞台上。

㈢ 基辛格當時為什麼要秘密訪華

因為當時美國也不知道中國怎樣看待與美國建交這件事情,他是來探口風,並且把前期工作做好,到時候尼克松來就很輕鬆了。如果大張旗鼓地來,中國對其不友好,哼哼,他就丑大了,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是不能忍受的。
第二個問題,我的理解是:如果現在你代表你國家去外國為一項政治任務打頭戰,而這個國家民間都是反抗你國家的語言,你對此項工作不知道前途如何(可能還包括你人身安全)你能不緊張嗎?

㈣ 基辛格 何許人物。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英文: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另譯為:季辛吉,美國尼克松與福特政府國務卿,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在1968年至1977年間在美國外交事務中發揮了中心作用。

基辛格的外交政策紀錄使得他成為一名爭議性人物,例如記者Christopher Hitchens指責他為「戰爭罪犯」。

個人背景
基辛格原名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菲爾特市的一個猶太家庭。1938年,為了逃避阿道夫·希特勒的迫害,他舉家移居到紐約市。基辛格在1943年6月19日歸化成為美國公民。

盡管中學年代在曼哈頓北部的華盛頓高地度過,但他始終保留著顯著的德語口音。基辛格晚上在喬治·華盛頓高中上學,白天則在一家剃須刷工廠打工。1943年,當他就讀於紐約城市學院的時候,應征加入陸軍,在第970反情報軍團擔任德語翻譯。

基辛格在1950年以最優異的學業成績取得了哈佛學院的文學士學位。都市傳說說他是哈佛唯一以滿分畢業的人,其實他在四年級得了一個乙級,而其他人則很罕見地以滿分畢業。他分別於1952年及1954年獲得哈佛大學的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他題為《修復了的世界:梅特涅、卡西爾雷及和平的問題1812—22》的博士論文,常被說為是哈佛博士論文中最長的一篇。

作為一個渴望能對美國外交政策有更大的影響的開明的共和黨人,基辛格成了紐約州州長納爾遜·洛克菲勒的支持者和顧問,後者在1960年、1964年及1968年爭取成為共和黨總統提名人。在1968年,當理查德·尼克松明顯地會成為共和黨總統提名人的時候,基辛格擔任了尼克松的顧問。

從政歷史
基辛格擔任過尼克松政府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69年—1973年)和國務卿(1973年—1974年)。他也曾在1974年到1977年間擔任過福特政府的國務卿。

在替尼克松工作時,基辛格制定了對蘇聯的緩和政策。他也協商了戰略武器限制會談(達成《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和《反彈道導彈條約》(SALT I Treaty)。在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兩度秘密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周恩來協商,並為1972年的破土的中美高峰會議以及中美關系正常化鋪路。今天,基辛格常被中國領導人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和周恩來的會談極度保密,而最近解密的文件顯示該會談主要著重於台灣問題。
基辛格和越南的黎德壽同獲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他們為越南和平協議所作的努力。雖然基辛格和尼克松在1968年就職時曾承諾會盡快結束越南戰爭,但期間和越南的沖突升級了,而對寮國和柬埔寨的轟炸計劃(由基辛格策劃)也延長了。黎德壽以尚未達至和平為理由,拒絕領獎。

㈤ 基辛格為何秘密訪華

1971年中美兩國還處於敵對狀態,但是由於中蘇關系惡化、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劣勢,中美兩國都需要加強兩國的溝通和交流,從而牽制蘇聯。

但是由於中美意識形態不同、分屬於兩大社會陣營等原因,中美的交往不能貿然進行,要有所准備和鋪墊。所以為了打開中美交往的大門,基辛格秘密訪華,為的就是為尼克松訪華探路,准備前提條件。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後有兩樁心事:一是搞點什麼驚人之舉使自己名垂青史;二是設法連任下屆總統。對外首先考慮的就是:主動同中國和好;藉助中國從越南脫身和抗衡蘇聯。

因此,他上台後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探索重新同中國人接觸的可能性」。

69年中蘇珍寶島事件後,尼克松認為時機成熟,在7月出訪亞、歐前夕,宣布對中國放寬人員來往和貿易交流的限制。在出訪過程中,尼克松請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總統向中國領導人傳話,希望同中國對話。

背景過程

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在白宮會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時提出,中美關系十分重要,他要走向同中國和好。美國絕不會同蘇聯合謀反對中國,願派一高級使節秘密訪問中國。請葉海亞·汗作中介人提供協助。葉海亞·汗欣然表示同意。

不久,葉海亞·汗到中國訪問。11月10日他同周總理單獨會見時傳達了尼克鬆口信,說尼克松要走向同中國和好,願意同中國進行有限的貿易;美國希望在高一級進行秘密對話,並准備派一名高級使節人士和墨菲、杜威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同中國對話。

尼克松還暗示,如果中國要在官方一級會談,他可以派主要顧問基辛格前往。他迫切等待中國的答復。周總理於11月14日正式答復葉海亞·汗說:「閣下清楚,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人干預。

美國武裝力量佔領台灣和台灣海峽,是中美關系緊張的關鍵問題。如果尼克松真有解決上述關鍵問題的願望和辦法,中國政府歡迎美國特使來中國商談。時機可能通過巴基斯坦總統商定。

葉海亞·汗回國後即派專人將周總理的答復口信(無頭銜、無簽字的手抄備忘錄)派專人送給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囑其口頭轉達給基辛格。不久,基辛格答復,美國同意接受邀請,准備在北京舉行高級會談,討論包括台灣在內的存在於美中之間的名種各樣的問題。

㈥ 中美俄關系,基辛格扮演了什麼角色

一則關於基辛格及中美俄三角關系的報道,讓世人,尤其是一些中國人搞不太懂了。德國《圖片報》2016年12月26日援引「西歐情報機關」基於「特朗普團隊信息」所做的分析報告稱,美國前國務卿、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亨利·基辛格正為美國當選總統制訂計劃以實現與俄羅斯關系正常化。而俄羅斯媒體也報道稱,這位93歲的外交家認為,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修復對俄關系是正確之舉。作為經驗豐富的談判高手,且與俄總統普京本人熟識,基辛格將成為莫斯科與華盛頓之間的最佳調停人。
《圖片報》揭露說,為了向俄羅斯示好,基辛格將制定調解烏克蘭危機的計劃。根據該計劃,俄羅斯應保證烏東部的安全,西方則應非正式承認莫斯科對克里米亞的權利,使這個問題不再成為俄美關系中的障礙。在此基礎上,美國將變相承認波蘭和伊朗、阿富汗和中國之間的空間為俄羅斯勢力范圍。基辛格認為俄美力量平衡將有助於鞏固全球穩定,包括在核問題上。
——這便是據稱基辛格給特朗普團隊「聯俄抗中」的建議框架。

㈦ 這張圖是基辛格來華還是尼克松訪華的圖片

這是1972年2月21日美國美總統尼克松訪華的照片。
尼克松這次訪華成為中美雙方關系改善的起點。7年後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㈧ 基辛格秘密訪華的背景過程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後有兩樁心事:一是搞點什麼驚人之舉使自己名垂青史;一是設法連任下屆總統。對外首先考慮的就是:主動同中國和好;藉助中國從越南脫身和抗衡蘇聯。因此,他上台後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探索重新同中國人接觸的可能性」。69年中蘇珍寶島事件後,尼克松認為時機成熟,在7月出訪亞、歐前夕,宣布對中國放寬人員來往和貿易交流的限制。在出訪過程中,尼克松請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總統向中國領導人傳話,希望同中國對話。
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在白宮會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時提出,中美關系十分重要,他要走向同中國和好。美國絕不會同蘇聯合謀反對中國,願派一高級使節秘密訪問中國。請葉海亞·汗作中介人提供協助。葉海亞·汗欣然表示同意。
不久,葉海亞·汗到中國訪問。10月10日他同周總理單獨會見時傳達了尼克鬆口信,說尼克松要走向同中國和好,願意同中國進行有限的貿易;美國希望在高一級進行秘密對話,並准備派一名高級使節人士和墨菲、杜威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同中國對話。尼克松還暗示,如果中國要在官方一級會談,他可以派主要顧問基辛格前往。他迫切等待中國的答復。周總理於11月14日正式答復葉海亞·汗說:「閣下清楚,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人干預。美國武裝力量佔領台灣和台灣海峽,是中美關系緊張的關鍵問題。如果尼克松真有解決上述關鍵問題的願望和辦法,中國政府歡迎美國特使來中國商談。時機可能通過巴基斯坦總統商定。葉海亞·汗回國後即派專人將周總理的答復口信(無頭銜、無簽字的手抄備忘錄)派專人送給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囑其口頭轉達給基辛格。不久,基辛格答復,美國同意接受邀請,准備在北京舉行高級會談,討論包括台灣在內的存在於美中之間的名種各樣的問題。
在葉海亞·汗總統的熱情幫助下,基辛格經過精心安排,於7月1日開始了他的「波羅」行動。為了轉移人們的視線,白宮新聞秘書在例會上宣布:「尼克松總統即將派基辛格博士於7月2日至5日到越南南方執行調查事實的任務,隨即到巴黎同戴維·布魯斯磋商。在基辛格赴巴黎途中,他將同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官員們會談。」
基辛格於7月1日離開華盛頓,在西貢活動了三天,到曼谷停留一天。6日到達新德里,8日到伊斯蘭堡。為了不使印度不高興,宣布在巴基斯坦也只呆兩天。但為了秘密訪華他在8日晚宴上,偽裝肚子痛。葉海亞·汗總統特高聲宣布,伊斯蘭堡天氣太熱,影響基辛格的健康,請他去那蒂亞加利的總統別墅休養,以擺脫記者的追逐。基辛格在九日凌晨四時半同章文晉等陪同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飛機直飛北京。當天12時15分到達北京南苑機場。周總理派葉劍英、黃華、熊向暉和韓敘等到機場迎接。
基辛格於7月9日12時來華,11日12時離京,在北京只呆了48小時,先後同周恩來會談17個多小時,加上參觀故宮和商談公告,時間非常緊張。9日16時,周總理去釣魚台五號樓同基辛格會談,去時,基辛格已率美方全部人員在會議室屏風前迎候。基辛格見到周總理頓時有點緊張、拘束。周總理同他們一一握手後就入座會談。中方參加會談的有葉劍英、黃華、熊向暉和章文晉等;美方參加的有:霍爾德里奇(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成員)、斯邁澤(主管印支事務官員)和洛德(基辛格的特別助理)等。基辛格首先表示感謝他們的熱情招待,說:「如果有機會,我也希望以同樣的熱情在美國招待周總理。」周總理落落大方地說:「我沒有去過美國,也沒有到過西半球,但我們是在同一時候工作,你們在白天,我則在晚上。「周總理答得自然得體,既未說去,也未說不去。繼而說:」按中國的習慣,請客人先講。「然後,基辛格就呆板地念起了稿子,當念完開場白後,他放開稿子說:「今天,全球的趨勢使我們相遇在這里。現實把我們帶到了一起,現實也會決定我們的未來。」「我們正是本著這種精神來到你們美麗而神秘的國家。」周總理打斷他的話說:「不,不,並不神秘,熟悉了就不神秘了。」
接著,基辛格說,尼克松給了他們兩個任務:一是談尼克松訪華日期及准備工作;二是為尼克松進行預備性會談。然後他談了七個問題。在談到台灣問題時,他從撤軍問題談起著重談了:(一)美國政府擬在印支戰爭結束後撤走三分之二的駐台美軍,並准備隨著美中關系的改善減少在台余留的軍事力量;(二)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但希望台灣問題能和平解決;(三)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灣獨立;(四)美蔣條約留待歷史去解決;(五)美國不再指責和孤立中國,美國將在聯合國支持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支持驅逐台灣代表。在談到印支問題時,他保證將通過談判結束越南戰爭。他們准備制定一個從越南和印支撤走武裝力量的時間表,但希望得到一個維護他們的體面和自尊的解決辦法。接著他還談到日本、蘇美關系、南亞次大陸等問題。

㈨ 為什麼將基辛格拒之門外

19世紀的哈佛校長昆西說:「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追求真理,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隨任何派別、時代或局部的利益。」

數百年來,哈佛大學堅持學術自由、思想獨立,從不因任何政治權力而放棄自己的原則,也從不會改變自己的風格去討好當權人士。

1986年,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暗示哈佛當時的校長德里·鮑克,希望哈佛授予他榮譽學位。鮑克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並宣布,他無意奉承「另一位President」(在英語中,「總統」和校長都是「president」)的虛榮。

哈佛並不吝於授予榮譽學位,但它只授給有資格擁有名譽職位的人。如果它沒有資格擁有,即使總統也別想得到它。

何謂資格?這並非由世俗的觀念來判斷,哈佛大學的事情,游戲規則要由哈佛大學來制定。世界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基辛格博士原先是在哈佛大學執教多年的教授。他步入政壇之後,先後出任美國總統安全顧問、國務卿等高級職務,離開了教授崗位。按美國大學的規定,凡從政者不能兼職,必須辭去教授職務,他雖依然具有大學教授的任職資格,但不再是哈佛大學的在職教授了。基辛格功成名就後,從美國國務卿職位上卸任,很想重回哈佛大學擔任教授,但被哈佛大學婉言謝絕,原因是他提出不給學生上課。對此,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博克教授解釋道:「基辛格是個學識淵博的人,論私交,我和他的關系也不壞。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課的大人物。」

按我們一般的理解,基辛格博士作為資深政治家、外交家,政績不凡,不管在美國國內,還是在國外,他都聞名遐邇。尤其在中國,他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正是他在上世紀70年代對中國的一次秘密訪問,促成了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國的正式訪問,終於砸開了中美兩國的堅冰,使斷絕20多年的外交關系得以恢復。基辛格博士不僅有相當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而且知識淵博,學術水平不同凡響。從情理上來說,聘請一個這樣的人來當教授,對學校的知名度大有好處。

但是,哈佛大學從來不想藉助誰的知名度,因為這里就是一個盛產名人的地方,6位美國總統、3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27位普利策獎得主,以及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都從這里誕生,它用不著借某個人揚名。所以,它招聘教授,只看求職者的任職條件,不考慮他的資歷及社會背景,更不看他當年所擔任過的什麼高級官銜。不管你是誰,資歷再老,名氣再大,只要你不給學生上課,不履行教授義務,就不聘任你。對基辛格這樣擁有教授資格的大牌人物,哈佛照樣不給面子。

哈佛大學不向權勢人物折腰,絕不是因為妄自尊大。它的校訓是「與真理為友」,而不是「與權勢為友」,唯其如此,才能保障學術自由、思想獨立。這正是它屹立數百年而不倒的根基。再者,師資力量的強弱,直接關繫到一個學校教學和學術研究的質量,關繫到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因為某個人擁有特殊地位就網開一面,此風一開,各種類似的事情會隨之發生,它如何能繼續維持自己的競爭力呢?

大學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眾多的大學生走上社會後,他們所受的教育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無論是一所大學還是一家公司,都要有自己的原則與個性,一旦它因為迎合某些人的口味而隨時遷就,原則和個性就失去了,競爭力也將同時消退。哈佛大學不向權勢人物折腰,無疑給它的學生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寫到這里,不禁想起基辛格博士另一件「吃癟」的事:有一次,基辛格出訪中東,來到耶路撒冷,想順便造訪在當地名氣頗大的「芬克斯」酒吧。他親自打電話預約。接電話的是該酒吧的老闆羅斯恰爾。出於安全考慮,基辛格要求在他造訪時,酒吧謝絕其他客人。

按國際慣例,基辛格這個要求並不過分,而且這似乎是一個提高酒吧知名度的好機會。

但「芬克斯」老闆一口回絕:「您想光顧本店,我很榮幸。但我不能因為您的緣故拒絕其他客人。因為他們都是支撐本店生意的人。」

基辛格雖然受到拒絕,但很欣賞羅斯恰爾做生意的原則。第二天,他又打電話給羅斯恰爾,說明天將造訪,不必拒絕其他客人。

羅斯恰爾再次表示拒絕:「明天是星期六,本店例休。對我們猶太人來說,星期六是一個神聖的日子,在這天營業,是對神的褻瀆。」

這樣,基辛格終究沒能去成「芬克斯」。

「芬克斯」對客人一視同仁的態度讓人們更加敬佩,從此它更是名聲遠揚。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以為只有抱名人的大腿才能出名,巴結討好權勢人物才有做強做大的機會,所以,平時總是對名家和權威機構小心呵護,視同神明,何曾想過掃掃他們的面子?不管怎麼說,如果不能堅持自己的個性,隨時向權勢人物折腰,那麼,人生事業的發展必然是畸形的、不健全的。

更有一些人,完全靠權勢人物支撐自己的事業,但是,「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權勢這種東西是非常靠不住的。一旦失去了權勢人物的扶持,事業根基馬上就開始動搖了。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感悟百年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