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球上都有哪幾種岩石分布有什麼特點嗎
地球上只有我想了解的岩石,特點是我很喜歡它們。
❷ 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岩石是什麼
01 艾爾斯岩石
澳大利亞艾爾斯岩石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9.4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獨立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
澳大利亞艾爾斯岩石(Ayers Rock)又名艾亞斯岩(經度131.036緯度-25.348),又名烏魯魯巨石,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9.4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獨立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艾爾斯岩是一處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義的聖地。原住民阿南古人在周邊已經生活了幾萬年,這里是他們聚集議事的地方。在它的奇特洞穴里,還能看到原住民的祖先們留下的古老繪畫和岩雕,線條分明,圈點眾多,用質朴的手法展現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原住民之間流傳的神聖故事。在阿南古人的眼中,正是他們的祖先締造了這片土地與這塊不朽的巨石,而他們就是維護這片土地的後繼者。加上烏魯魯剛好位於澳洲的中心,阿南古人便認為這塊巨石是澳洲的靈魂與心臟,是一塊不容侵犯的聖石,除了舉行成年儀式或祭祀活動,他們不希望人們隨意攀登。
形成原因:
1)地質運動說
四億五千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 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由於地塊的隆起、交疊,使巨岩處於了垂直狀態。
大約三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化作用,周圍的砂岩都風化瓦解了,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2)隕石說
還有科學家認為,幾億年前,離地球運行軌道較近的一顆小行星因偏離了自己的軌道,墜入大氣層而最終隕落到此。岩石的三分之二沉入了地下,三分之一露出地面,經過抬升,風化等地質變遷形成了今天的艾爾斯岩石。
❸ 大長今是在哪裡拍攝的
韓國·
❹ 地球上最大的獨立岩石在哪裡有多大多重
澳大利亞
多重?以噸為單位,數量級也能達到十幾位吧
❺ 什麼是喀斯特地貌中國的哪些地方有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碳酸鈣+二氧化碳+水→碳酸氫鈣---CaCO3+CO2+H2O=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間舉行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經過審議,同意將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和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形成原理】
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
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緻密石灰岩;
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環通暢。
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發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
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我們在照片中常見到的岩溝、天生橋、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區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夠大且頂部接近地表面,則洞頂會發生坍塌。這樣就會產生名叫落水洞的窪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常常合並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稱「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並由石灰岩中不溶殘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蓋。
有些地區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來的物質形成可以耕種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區,所有降水都完全滲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區連生活用水都難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則可能會出現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過地表面,然後再次消失於地底下。
【種類】
▲按其發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根據不同分類原則,劃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
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
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
按水文特徵分為:充氣帶喀斯特、淺飽水帶喀斯特、深部喀斯特。
按形成時期分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現代喀斯特等。還有生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負地形;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
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喀斯特地貌有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學理論上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利弊】
◆喀斯特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
1.如有些地區因喀斯特發育使地表嚴重缺水,或在雨季時地表水來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窪地積水成災,影響農業生產;
2.喀斯特洞穴導致壩區、庫區發生滲漏;
3.采礦或開挖隧道時發生涌水;
4.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導致地面的塌陷;
5.路基或鐵路建築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
◆但是,喀斯特區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
1.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運動和貯存的良好場所,可利用洞穴作為地下水庫,進行發電和灌溉;
2.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質良好,宜於灌溉、飲用,且有承壓性,便於開發利用;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氣體,在醫療上價值很大;
3.喀斯特區的礦產資源較豐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種沉積礦產最為豐富。近年來,隨著石油、天然氣的勘探和開采,發現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4.喀斯特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世界和中國的分布】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極為零散的地區,如法國的科斯、中國的廣西、美國的肯塔基州等。
中國幾乎各省、自治區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總面積約有l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5%。被埋藏於地下的則更為廣泛,有的地區累計厚度可達幾千米。以至上萬米。由此可見,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對我國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整個西南地區石灰岩連成一片,分布最廣,面積共達55萬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廣西地區出露的面積最大,達12萬平方公里,約占廣西全區總面積的60%。貴州和雲南東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積也約占該地區總酉積的50%。此外,廣東、浙江、江蘇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區等地都有大面積的石灰岩分布。
廣西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是別具特色的,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則分布著連綿成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尖錐狀、寶劍狀、柱狀、塔狀等形態各異、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們站在較高處放眼望去,只見群峰密集,氣勢雄偉,猶如蒼藍色的石頭森林。它們縱橫連綿達數百公里,而且各個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構成了一個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的峰頂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間密布著一個個深達200~400米、直徑不過100~200米的封閉小窪地。從廣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態呈有規律的變化:峰頂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漸變稀。同時,山間的封閉窪地高程也漸次下降,窪地規模也明顯增大,由數個窪地聯接成串珠狀窪地。
此外。不規則的長條形谷地則逐步過渡為較開闊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稱的桂林—陽朔一帶,就是一種喀斯特強烈發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這里是廣西東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亞熱帶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與廣西相鄰的雲貴高原區喀斯特發育的特點與廣西喀斯特有顯著的差異,其原因是雲貴高原的地質條件比廣西復雜得多,可溶性的碳酸鹽類岩層與非可溶性的砂頁岩、火山岩交互成層,再加上褶皺緊密,斷裂錯綜,因而形成許多獨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點的可溶岩體,而不像廣西那樣是一個連續分布的、褶皺平緩和岩性比較單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體。在黔南、黔西南和滇東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積連續分布的碳酸鹽類岩層,在幾百萬年前的第三紀也曾發育有熱帶、亞熱帶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紀以後,雲貴高原區地殼大幅度隆起,成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這樣就不再具備廣西那種濕熱的亞熱帶氣候條件,以溶解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遠不如廣西那樣能夠強烈地進行,故其剝蝕作用相對較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渾圓、低緩的特點,溶洞分布也遠不如廣西那樣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遠比廣西的峰林遜色。如今黔西安順的峰林,雲南路南的石林均為第三紀時尚未上升為高原前濕熱氣候條件下的產物,而不是現在涼爽的高原氣候條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國現代喀斯特的發育具有明顯的氣候分帶現象,廣西、貴州南部、湖南南部。雲南東部和緯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區稱為熱帶型,峰林地形是這一類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標志;川東、鄂西山地和貴州高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亞熱帶型,窪地、漏斗、豎井等負地形是本區的主要特徵,江蘇宜興、浙江金華與杭州等地區的溶洞與石灰岩泉也可以歸入這一類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呂梁山區、北京西山、山東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區屬溫帶型,這里現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較微弱,地表水順裂隙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濟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國西部高山區及內陸乾旱區則屬於寒帶型和乾旱型,這里由於晝夜溫度變化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蝕作用也就不十分明顯了。
對於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國早在16世紀(明朝)就已經開始了,這要比外國早200年左右。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暢游南北名山以後,曾於1637~1639年用兩年的時間遨遊廣西、貴州、雲南,對中國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個地下岩洞,並對石灰岩地區的地貌形態作了詳盡細致而又朴實生動的描述,對它們的成困作了正確的科學解釋。他寫的《徐霞客游記》一書,可說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書。
❻ 誰知道克羅拉多大峽谷的簡介
科羅拉多大峽谷(Colorado,Grand Canyon) 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大峽谷。由科羅拉多河水深切而成。自北部州界之馬布爾峽谷至內華達州界附近格蘭德瓦什崖,全長約350公里,深1,800米;谷頂部寬8-25公里,谷底水面線的寬度小於1公里,個別地方僅120米。兩側谷壁呈階梯狀。氣候乾燥,植物稀少,谷壁可觀察到從古老的元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地層,在陽光下顯示出各種不同色彩。其中最深的一段峽谷(長約170公里)辟為國家公園。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羅拉多河中游、科羅拉多高原的西南部,是地球上最為壯麗的景色之一,有人說,在太空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自然景觀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河是北美洲主要河流。它從落基山脈發源流向西南,進入墨西哥西北部。全長2330公里。流經懷俄明、科羅拉多、猶他、新墨西哥、內華達、亞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亞七個州,在科羅拉多高原上共切割出19條主要峽谷,其中最深、最寬、最長的一個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該峽谷起於馬布爾峽谷,終端為格蘭德瓦什崖,全長44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峽谷之一。峽谷頂寬6至28公里,最深處1800米。從谷頂到谷底需3至4小時。谷底兩岸的寬者小於1公里,窄處僅120米。兩側的谷壁呈階梯狀。谷底水面不足1000米寬,夏季冰雪融水下注,水深增至18米。山石多為紅色。從谷底至頂部沿壁露出從前寒武紀到新生代各期的系列岩系,水平層次清晰,岩層色調各異,並含有各地質時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故有「活的地質史教科書」之稱。 1919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其中長約170公里、面積2728平方公里、最深的一段峽谷辟為國家公園。現在,每年都有很多國內外遊客到這里旅遊,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認識地球億萬年的神奇變化。這里還是拍攝美國西部片的好場地,那荒野而神秘的景色,相信你早已熟悉不過了。以下我們要向你介紹的是大峽谷的成因和它那極富魅力景色特寫,那些美麗的圖片一定會令你更加嚮往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高原為典型的「桌狀高地」,也稱「桌子山」,即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山。這種地形是由於侵蝕(下切和剝離)作用形成的。在侵蝕期間,高原中比較堅硬的岩層構成河谷之間地區的保護帽,而河谷里侵蝕作用活躍。這種結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壘狀小山。 科羅拉多高原是北美古陸台伸入科迪勒拉區的穩定地塊,由於相對穩定,地表起伏變化極小,而且在前寒武紀結晶岩的基底上覆蓋了厚厚的各地質時期的沉積,其水平層次清晰,岩層色調各異,並含有各地質時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岩性、顏色不同的岩石層,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和峭壁石柱。伴隨著天氣變化,水光山色變幻多端,天然奇景蔚為壯觀。 峽谷兩壁及谷底氣候、景觀有很大不同,南壁乾暖,植物稀少;北壁高於南壁,氣候寒濕,林木蒼翠;谷底則乾熱,呈一派荒漠景觀。蜿蜒於谷底的科羅拉多河曲折幽深,整個大峽谷地段的河床比降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其中百分之50的比降還很集中,這就造成了峽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騰的景觀。因為如此,沿峽谷航行漂流成為引人入勝的探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