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雪的知識
大氣里以固態形式落到地球表面上的降水,叫做大氣固態降水。雪是大氣固態降水中的一種最廣泛、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大氣固態降水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美麗的雪花以外,還包括能造成很大危害的冰雹,還有我們不經常見到的雪霰和冰粒。
【雪花的形成】
在天空中運動的水汽怎樣才能形成降雪呢?是不是溫度低於零度就可以了?不是的,水汽想要結晶,形成降雪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個條件是水汽飽和。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飽和水汽量。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飽和的空氣冷卻到露點以下的溫度時,空氣里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因為冰面飽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長所要求的水汽飽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說,水滴必須在相對濕度(相對濕度是指空氣中的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下空氣的飽和水汽壓的比值)不小於100%時才能增長;而冰晶呢,往往相對濕度不足100%時也能增長。例如,空氣溫度為-20℃時,相對濕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長了。氣溫越低,冰晶增長所需要的濕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溫環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產生。
另一個條件是空氣里必須有凝結核。有人做過試驗,如果沒有凝結核,空氣里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濕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這樣大的過飽和現象在自然大氣里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沒有凝結核的話,我們地球上就很難能見到雨雪。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最理想的凝結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強的物質微粒。比如說海鹽、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學物質的微粒。所以我們有時才會見到天空中有雲,卻不見降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採用人工降雪。
【不在天空里凝結的雪花】
雪都是從天空中降落下來的,怎麼會有不是在天空里凝結的雪花呢?
1773年冬天,俄國彼得堡的一家報紙,報道了一件十分有趣的新聞。這則新聞說,在一個舞會上,由於人多,又有成千上百支蠟燭的燃燒,使得舞廳里又熱又悶,那些身體欠佳的夫人、小姐們幾乎要在歡樂之神面前昏倒了。這時,有一個年輕男子跳上窗檯,一拳打破了玻璃。於是,舞廳里意想不到地出現了奇跡,一朵朵美麗的雪花隨著窗外寒冷的氣流在大廳里翩翩起舞,飄落在悶熱得發昏的人們的頭發上和手上。有人好奇地沖出舞廳,想看看外面是不是下雪了。令人驚奇的是天空星光燦爛,新月銀光如水。
那麼,大廳里的雪花是從哪兒飛來的呢?這真是一個使人百思不解的問題。莫非有人在耍什麼魔術?可是再高明的魔術師,也不可能在大廳里耍出雪花來。
後來,科學家才解開了這個迷。原來,舞廳里由於許多人的呼吸飽含了大量水汽,蠟燭的燃燒,又散布了很多凝結核。當窗外的冷空氣破窗而入的時候,迫使大廳里的飽和水汽立即凝華結晶,變成雪花了。因此,只要具備下雪的條件,屋子裡也會下雪的。
【雪花的基本形狀】
下雪時的景緻美不勝收,但科學家和工藝美術師贊嘆的還是小巧玲瓏的雪花圖案。遠在一百多年前,冰川學家們已經開始詳細描述雪花的形態了。
西方冰川學的鼻祖丁鐸耳在他的古典冰川學著作里,這樣描述他在羅扎峰上看到的雪花:「這些雪花……全是由小冰花組成的,每一朵小冰花都有六片花瓣,有些花瓣象山蘇花一樣放出美麗的小側舌,有些是圓形的,有些又是箭形的,或是鋸齒形的,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又呈格狀,但都沒有超出六瓣型的范圍。」
在我國,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漢文帝時代,有位名叫韓嬰的詩人,他寫了一本《韓詩外傳》,在書中明確指出,「凡草木花多五齣,雪花獨六齣。」
雪花的基本形狀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卻幾乎找不出兩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象地球上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一樣。許多學者用顯微鏡觀測過成千上萬朵雪花,這些研究最後表明,形狀、大小完全一樣和各部分完全對稱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無法形成的。
在已經被人們觀測過的這些雪花中,再規則勻稱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為什麼雪花會有畸形呢?因為雪花周圍大氣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左右上下四面八方都是一樣的,只要稍有差異,水汽含量多的一面總是要增長得快一些。
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圖案搜集者,他們象集郵愛好者一樣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雪花照片。有個名叫賓特萊的美國人,花了畢生精力拍攝了近六千張照片。蘇聯的攝影愛好者西格尚,也是一位雪花照片的攝影家,他的令人銷魂的作品經常被工藝美術師用來作為結構圖案的模型。日本人中谷宇吉郎和他的同事們,在日本北海道大學實驗室的冷房間里,在日本北方雪原上的帳篷里,含辛茹苦二十年,拍攝和研究了成千上萬朵的雪花。
但是,盡管雪花的形狀千姿百態,卻萬變不離其宗,所以科學家們才有可能把它們歸納為前面講過的七種形狀。在這七種形狀中,六角形雪片和六稜柱狀雪晶是雪花的最基本形態,其它五種不過是這兩種基本形態的發展、變態或組合。
【雪對人體健康的作用】
《醫葯養生保健報》 冬季,大雪紛飛,蒼茫無際。人們在觀賞玉樹瓊花之時,往往忽視了雪的作用。雪對人體健康有很多好處。《本草綱目》早有記載,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間有用雪水治療火燙傷、凍傷的單方。
經常用雪水洗澡,不僅能增強皮膚與身體的抵抗力,減小疾病,而且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如果長期飲用潔凈的雪水,可益壽延年。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長壽老人長壽的」秘訣」之一。
雪為什麼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數量要少1/4。重水能嚴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過程。有人作過試驗,魚類在含重水30- 50%的水中很快就會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條件是大氣中要有「凝結核」存在,而大氣中的塵埃、煤粒、礦物質等固體雜質則是最理想的凝結核。如果空氣中水汽、溫度等氣象要素達到一定條件時,水汽就會在這些凝結核周圍凝結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氣中的污染物質。故每當一次大雪過後空氣就顯得格外清新。
據測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為0.05-0.10克。所以,地面積雪對音波的反射率極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為減少噪音作出貢獻。
【雪的保溫作用】
積雪,好像一條奇妙的地毯,鋪蓋在大地上,使地面溫度不致因冬季的嚴寒而降得太低。積雪的這種保溫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開的。
我們都知道,冬天穿棉襖很暖和,穿棉襖為什麼暖和呢?這是因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著許多空氣,空氣的導熱性能很差,這層空氣阻止了人體的熱量向外擴散。覆蓋在地球胸膛上的積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間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鑽進積雪孔隙里的這層空氣,保護了地面溫度不會降得很低。當然,積雪的保溫功能是隨著它的密度而隨時在變化著的。這很象穿著新棉襖特別暖和,舊棉襖就不太暖和的情況一樣。新雪的密度低,貯藏在裡面的空氣就多,保溫作用就顯得特別強。老雪呢,象舊棉襖似的,密度高,貯藏在裡面的空氣少,保溫作用就弱了。
【為什麼物體里貯藏的空氣越多,保溫效果越強呢?】
這是因為空氣是不良導體的緣故。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物體,它本身都能通過熱量,這種能夠通過熱量的性能,稱做物體的導熱性。在自然界常見的幾種物質中,空氣的導熱性最差。所以物體里容納的空氣越多,它的導熱性就越差。由於積雪裡所能容納的空氣量變化幅度較大,因此,積雪的導熱系數變化幅度也較大。一般剛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溫效應最好,到春天融雪後期,積雪為水所浸漬,這時它的導熱系數就更接近於水了,積雪的保溫作用便趨於消失。
回答者:panda1993 - 高級經理 六級 2-13 21:00
雪花多是六角形的
雪花是由小冰晶增大變來的,而冰的分子以六角形的為最多,因而形成雪花多是六角形的。雪花形狀的多種多樣,則與它形成時的水汽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對於六角形片狀冰晶來說,由於它面上、邊上和角上的彎曲程度不同,相應地具有不同的飽和水汽壓,其中角上的飽和水汽壓最大,邊上次之,平面上最小。在實有水汽壓相同的情況下,由於冰晶的面、邊、角上的飽和水汽壓不同,其凝華增長的情況也不相同。如果雲中水汽不太豐富,實有水汽壓僅大於平面的飽和水汽壓,水汽只在面上凝華,這時形成的是柱狀雪花;如果水汽稍多,實有水汽壓大於邊上的飽和水汽壓,水汽在邊上和面上都會發生凝華,由於凝華的速度還與彎曲程度有關,彎曲程度大的地方凝華較快,所以在冰晶邊上凝華比面上快,這時多形成片狀雪花;如果雲中水汽非常豐富,實有水汽壓大於角上的飽和水汽壓,這樣在面上、邊上、角上都有水汽凝華,但尖角處位置突出,水汽供應最充分,凝華增長得最快,所以多形成枝狀或星狀雪花。
再加上冰晶不停地運動,它所處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也不斷變化,這樣就得冰晶各種部分增長的速度不一致,形成多種多樣的雪花。
因為下雪時,雪的形成是通過凝華或凝固,而此時需要放熱,所以不冷,而化雪則要經過升華或熔化,需要吸熱,所以會冷.
有,
「瑞雪兆豐年」在於積雪層對越冬作物的防凍保暖作用。大雪可以防止土壤中的熱量向外散發,又可阻止外界冷空氣的侵入。「瑞雪兆豐年」在於積雪的增墒肥田作用。地面積雪在來年春季大地回暖時,緩慢融化。融化了的雪水流失少,大部分滲入土中,就像進行了一次灌溉一樣,對緩解春旱、做好春耕播種大有好處。融化後的雪水,能夠給土壤帶來較多的氮化物。瑞雪有如此奇特的功能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性質所決定的。其一,新降的雪疏鬆多孔,能夠貯存大量空氣,有防凍保暖作用。其二,融化後的雪水中重水的含量比普通水少25%。重水是一種帶放射性的物質,對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有強烈的抑製作用。而雪中重水含量少,顯然有利於促進生物生長發育。其三,雪水的理化性質與一般水也不一樣。雪水由於經過冰凍,排除了其中氣體,導電性質和密度發生了變化。研究表明,雪水就其生理性質而言,和生物細胞內的水的性質非常接近,因此,表現出強大的生物活性。植物吸收雪水的能力,比吸收自來水的能力大二至六倍。雪水進入生物體後,能刺激酶的活性,促進新陳代謝。其四,雪水中含有較多的氮化物,比雨水中的氮化物多5倍,比普通水更高,可以說是一種肥水。
最後,大雪可以凍死大部分的害蟲,來年的害蟲就少了.
回答者:qiaolinq - 探花 十一級 2-13 21:01
現行初中物理教材在《熔化與凝固》一節中提出:「為什麼下雪不冷化雪冷?」根據教參和《十萬個為什麼·氣象》卷中的解釋,大意都是:下雪水結冰,要放熱;而融雪冰熔為水,要吸熱。故下雪不冷化雪冷。
其實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不錯,水結冰要放熱,而冰融化為水要吸熱,但根據熱力學基本定律:物體的熱量只能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水與冰雪的相互轉化溫度為0oC,水結冰放熱到環境中會使環境溫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過0oC,否則熱量的流向就會「掉頭不顧」;另一方面,雪融化為水要吸熱,使環境溫度下降。但環境溫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oC以下,否則低於0oC的環境就會使冰雪融化的過程產生「逆轉」。因此,從理論上講,下雪決不可能比融雪溫度低。
那麼實際生活中,下雪或融雪與環境溫度之間又有何關系呢?一方面,冰雪與水轉化的物理規律不變,但另一方面,由於一天之中早晨和中午氣溫不同,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如向陽處和背光處)的氣溫也不一樣,加上白雪和臟雪吸熱的能力不同,而且即使環境溫度高於0oC,雪的融化也有一個過程,還有風速和濕度的影響,使人感覺到的冷熱與物理學上的溫度高低並不完全一致。這樣就使「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問題大大復雜化了。
要科學地判斷「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下雪,什麼叫融雪,例如:每年的第一次降雪時,因為雪花是在高空形成的,在高空氣溫遠低於0oC,但這時地面溫度常在0oC以上。這樣,雪一落到地上就立即融化了。雖然在下雪但雪隨下隨融,溫度始終在0oC以上,這種情況是算下雪還是算融雪呢?而且,江南這種邊下雪邊融雪的情況很常見,如果這種情況僅歸為下雪天,那麼就會很自然地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種邊下雪邊融雪的天氣,不宜僅歸納到下雪天的范疇。為了便於對氣象資料進行統計歸納,能不能這樣對下雪天和融雪天進行界定:「凡第二天有積雪,盡管頭天下雪時最高氣溫在0oC以上,還是定為下雪天。而有積雪未降雪,最高氣溫高於0oC的天氣都看作融雪天。」按照這一標准,筆者花了100餘元抄錄了南昌市近十年整個降雪過程的氣象資料。雖然憑這些資料進行統計判斷還顯得不足,但本人實在沒有財力再購買更多的資料了。
現從南昌市近十年降雪過程的資料統計,下雪天的平均最高氣溫為1.5oC,,平均最低氣溫為-2.76oC,平均下雪天氣溫為-0.63oC。而化雪天平均最高氣溫為3.2oC,平均最低氣溫為-1.8oC,化雪天日平均氣溫0.7oC。可見一般說來下雪天比化雪天氣溫低。因此,所謂「下雪不冷化雪冷」在物理學上講並不成立。
既然下雪天氣溫比化雪天低,那麼為什麼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呢?除了本文開始已否定了的解釋外,筆者還收集到以下幾種解釋:1、乾燥保溫說;2、化雪風大說;3、幅射散熱說;4、矯枉過正說。下面對這幾種解釋我們逐一分析。
一、乾燥保溫說:這種觀點認為下雪時空氣濕度低,相對比較乾燥,使空氣和衣物的保暖性能相對較好,而化雪天空氣濕度相對較大,空氣傳熱性強,使人感到冷。
對此我們說:下雪時雪花漫天飛舞,化雪時到處積雪積水,這兩種天氣中,相對溫度都很大,而且0oC時冰的飽和蒸汽壓和水的飽和蒸汽壓相同,因此下雪天與化雪天的相對濕度應該相差不大。從南昌地區的氣象統計資料看:下雪天平均相對溫度為81.8%,絕對濕度為4.8毫米汞柱。而化雪天平均相對濕度為83.6%,絕對濕度為5.38毫米汞柱。雖然化雪時濕度略高,但對空氣熱傳導系數影響幾乎為零。至於衣物的保暖性也應該區別很小。因此,這種很小的濕度變化不會產生明顯的「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效果。幫以上說法雖然有道理,但依據還顯得不足。
二、化雪風大說:「化雪時往往風大,所以顯得很冷」。根據南昌市近年氣象統資料,下雪天平均風速為2.3米/秒,化雪天平均風速為1.1米/秒。因此這一理論依據不足。
三、幅射散熱說:「化雪天一般要出太陽,空中無支,這樣夜間地面熱量很容易散失,所以化雪天的最低溫度要比下雪天低。」根據南昌地區的統計資料:下雪天平均氣溫為-2.76oC,化雪天平均氣溫為-1.8oC。最低氣溫還是下雪天低,因此這一理論也不成立。
四、矯枉過正說:「下雪不冷化雪冷,主要是古人為強調化雪天仍然很冷的一種矯枉過正的說法,實際上還是下雪比化雪冷。類似這樣的矯枉過正說法,在我國天氣諺語中還有很多,如:「立秋後還有十八個秋老虎更厲害。」這就是強調立秋後天氣仍很熱。以上說法有一定道理,在此可作一說存查。
縱觀以上各種解釋都不太理解。對此,筆者根據在農村調查的結果提出以下新的解釋,與大家切磋。
首先,能總結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人,肯定是下層知識分子和勞動者。因為那些達官貴人,出入有馬轎裘衣,在家有錦帳火坑,隨時有人伺候加減衣服,一般很少有感到凍冷的時候。按儒家傳統的教育,他們只應關心修、齊、治、平,那些儒家的「不肖之子」想的多為風、花、雪、月,偎翠依紅,因此不會關心下雪天和化雪天冷暖問題。而中下層知識分子和勞動者,住的多為茅屋,出外要靠自己步行,這就使他們能體會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據筆者調查,直到本世紀四五十年代,南昌附近農村農民住的基本上都是稻草房。稻草一濕了就很容易腐爛,也不保溫,所以住草房的農民,秋收以後,都要把原來屋上蓋的禾草換成當年的乾草。至今農民雖然住上了瓦房,但還保留當年習慣,每年立冬前對牛欄的禾草都要徹底換一次。問其原因,答曰:「冬天不換草,牛會凍病凍死。」由於我國屬季風氣候,冬季一般寒冷少雨。所以立冬前後換上的禾草,在第一次降雪前,一般會保持乾燥的狀況。特別是黃淮流域冬季很少下雨,即使在降雪前下過雨經過一段時間的日曬風吹也應該比較比較乾燥了。這樣下雪時屋面的茅草應該是相對乾燥的。但在化雪時,由於日溫差的變化,不可能當天就把屋面的積雪全部融化,因雪水共存,使雪水積聚在屋面,從而使水有充分的時間滲入茅草之中。由於茅草保溫主要是靠草所包裹的不流動空氣,一旦這些空氣被水所填充,必然使屋面保溫性大大下降。據測試,水的導熱性是空氣的60倍,盡管下雪時平均溫度要比化雪時低1---2oC,但只要茅草濕度增加10%就足以使人感到化雪時室內溫度更低了。
由於燒飯等人類活動,室內產生的熱量還是不少的。加上門窗封閉較嚴(科天要糊窗紙)熱量不容易散失,即使外面冷到零下十幾度,由於雪本身的良好保溫作用可以使茅草與接觸的界面上,溫度在-1oC左右。又因厚茅草被雪水浸濕,熱量大量外泄,從而使室外內溫度接近室外溫度結果使室內溫度反比前述的大雪紛飛時低,自然在室內的人會感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對於外出者來說。雖然橡膠在國外應用已有上百年,但我國橡膠雨鞋「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是本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事。據筆者調查,四十年代前,上層人士冬天穿皮鞋,中等收入的穿棉鞋,一般老百姓家穿布鞋、麻鞋、草鞋。雨雪天能再加一雙木屐的,就算是很不錯了。而這些鞋子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不防水。這對達官貴人來說無所謂,反正出入坐轎騎馬,但對中下層人士來說,化雪天不得不將不防水的鞋踩在雪地上,結果雪水浸濕鞋襪,使雙腳冰冷接近0oC。而下雪天,雖然氣溫更低,但由於沒有到冰的融點。雪是「干」的,不會濕鞋。這樣鞋的保暖性好,反而可使雙腳的溫度比化雪時鞋襪踩在雪水中高出許多。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是有體會的。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冷不僅會使人身全身感到寒冷,而且還容易使人因此生病。這就更放大了化雪冷的印象。
綜上所述:直到不久遠前,由於普通人的屋面材料和鞋襪不防水的原因,不管是外出還是居家都使一般老百姓在化雪天主觀感到更冷。因此,在過去「下雪天不冷化雪冷」的命題是成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下雪天的氣溫反而比化雪天氣溫高。而傳統的「下雪放熱,化雪吸熱」的解釋則是錯誤的。
參考資料:抄別人的
回答者:傷口上灑鹽↖ - 魔法學徒 一級 2-14 12:25
我也來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採納則獲得懸賞分以及獎勵20分。 積分規則
回答字數在10000字以內
參考資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從其他地方引用,請表明出處。
匿名回答
B. 求這個圖的背景圖片
你給我們看啊!又看不到
C. 冬奧會24節氣背景圖分別哪些地方
北京冬奧會開幕儀式設計採用二十四節氣,這是因為2月4日當天正處於節氣中的第一個「立春」,編導正好發現那一天的特殊性,以此來引開冬奧會開幕儀式。「二十四節氣」被譽為我國第五大發明,其中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其中「二十四節氣」背後分別對應我國古代24首優美古詩詞。立春代表迎春迎新執意,用詞作為冬奧會開幕設計,也寓意北京歡迎全各各地來參加冬奧會的朋友。
以上是我國發明「二十四節氣」具體出處,每個節氣,我國會有傳統習俗活動,像飲食中吃餃子、吃面條等等,它代表百姓間傳承文化以及寄託思念的一種形式,由此展開很多娛樂、養生、禮儀。到什麼節氣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有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D. 這種圖片換個溫馨的背景,採納認真仔細的
把新娘子左邊的那些東西搬開,在最合適的位置擺上一個你們夫婦的甜蜜照片,再在新娘子的背後床的左邊放一個衣櫃,右邊一個梳妝台
E. 誰有凄涼的風景背景圖片
網上查 非主流 很多了。。。
F. 清明上河圖 為何繪秋景
目前人們對《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什麼季節共有三種觀點:一、「清明節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節」觀點的專家學者認為《清明上河圖》畫的就是清明節這一天。
持「清明坊」觀點的專家學者認為《清明上河圖》畫的就是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據是當時東京城劃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觀點的專家學者認為,《清明上河圖》畫的就是「清明"非指清明節這一天,而是作為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河南大學教授周寶珠先生是造詣頗深的宋史研究專家。他用大量的史料為「春景說」提供了許多有力依據,成為近年來「春景說」的領軍人物。在他的專著《〈清明上河圖〉與清明上河學》一書中逐一反駁了「秋景說」的論據:
「秋景說」提出在《清明上河圖》中發現了有切開的西瓜,圖中所繪景色應該是秋天,因為清明之節開封還沒有西瓜。周寶珠教授用大量的史料證實北宋時期中原和江南地區尚未種植西瓜,圖中所畫應當是面餅類或寒瓜(冬瓜)。
「秋景說」提出在《清明上河圖》中有不少人手中拿著扇子,由此證明不是北方春寒的清明,應當是有幾分「秋老虎」的余熱。周寶珠教授考證認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確是用來拂暑驅蠅,但是在北宋這個時期還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題詩作畫、撲賣饋贈之用外,還有「便面」之用。「便面」這一風俗由來已久。書生文人、達官顯貴、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願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對方心神領會並不責怪,反而認為是禮貌之舉。故曰:「以扇遮面,則其兩便。」由此看來「便面」習俗是不受季節影響的。
周寶珠教授還在書中引陳元靚《歲時雜記》雲:「都城寒食,大縱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邇也。」指出清明時節臨近夏日,市民利用扇子蒲博(賭博之類的游戲)正是推銷扇子的一種方式。
另外,王開儒先生在《〈清明上河圖〉清明節辨》一文中指出「畫上有多人手持扇形物,有人以為是炎夏的扇子,實際上是將樹枝用布包成扇形,而不是葵扇,明顯是清明節祭掃之物。」王開儒先生從不同的角度也支持了《清明上河圖》所畫的是清明一說。
「秋景說」認為,圖中畫有一面懸掛有「新酒」的酒旗,這正與《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中秋前後,諸店皆賣新酒」的習俗一致。對此周寶珠教授引用了大量史料論證說,宋人喝新酒、賣新酒的日子特別多,不單單在秋天才有此種現象。
「秋景說」認為在《清明上河圖》中市郊部分田野中場子內什麼農作物都沒有,只放有三個帶架的石磙,看樣子好像剛打過秋莊稼,這有「報秋成」之意。周寶珠教授指出,若是「報秋成」,場內絕不會僅有三個石磙,農家場上應當是堆得滿滿的。什麼都沒有的場地恰恰證明清明前後,場上堆放的柴草已經用完,石磙上木架,如果不是用過未取,那就是重新安好,用以夏季碾場之用。
周寶珠教授還對圖中的170多棵樹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發現許多柳樹已吐嫩綠,部分雜樹有的剛吐嫩芽,有的則是一葉沒有,還是光禿禿的,這正是清明節前後的景色。這條論據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因為樹木的生長最能真實反映了當時的氣候特徵了。
其實,要想判斷《清明上河圖》中所畫的是什麼季節,通過這些沒有一葉的樹木,也是能夠知道張擇端畫的是什麼季節的。
在秋天裡樹木是不會出現這樣景象的,只有在春季才會出現這種特有的景象。另外,柳樹已經開始變綠了,而其他樹木的枝條上還是光禿禿的沒有一片樹葉,這就說明,這些樹木還沒有發芽。柳樹比其它的樹木發芽要早,當它長出碧綠的嫩葉時,其它樹木仍然枝條光禿無葉或僅是萌芽待發。大家也都知道秋風掃落葉,但並未注意到樹葉何時才落光的。其實,秋天幾乎沒有任何一種樹木的葉子都全部落光的現象。在中原一帶,中秋節時,各種樹木包括許多花草仍然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各種樹木均無明顯落葉,更無樹葉全部落光現象,因此,根本不會出現柳樹有葉而其他樹木無一葉的情況。樹木在秋天變化是從重陽節開始的,楝樹、椿樹、刺槐樹才開始有落葉,而後隨著一陣秋風一陣涼,落葉逐漸增多,榆樹、楊樹等樹木也相繼落葉。「立冬」前,任何樹木的樹葉也都不會全部落光的。「立冬」過後至「小雪」期間,楝樹葉才會首先落完。
在開封地區大部分樹木的樹葉落光是在每年的大雪節氣之後,此時開封一帶已進入隆冬季節。在這個時候一些樹木的樹葉才會基本上落光。但個別樹木還是有少量綠葉未落光。而柳樹落葉並不多,遠看依然綠色一片。說得明白些,從這些樹木來看,《清明上河圖》畫的這幅圖不是春天,就是冬天,也就是說在圖上的樹木情景不是在大雪後的隆冬時節,就是在清明前後的春天,不應該是秋天的景象,這就是論證了《清明上河圖》畫得是秋天的說法是不妥的。
再從柳樹樹木發芽也可以看出是畫的什麼季節了,每年清明節前都可看到柳樹先綠而其他樹枝光禿禿的,柳樹發芽見綠是很早的,民謠數九歌說:「五九六九抬頭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抬頭看柳」意思是柳樹已經開始泛青准備發芽了。
當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所畫的不單單是在氣候上的「清明」,他還有另一層的深意,那就是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這從當時宋徽宗時畫院考試要求考生的作品要有「意境」可以看出來,我們可以從當時畫院考試的幾則事例來推測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畫季節的「清明」,也有頌揚「太平盛世」的寓意。在宋徽宗時,畫院考試經常採用古人詩句為題,有些還是宋徽宗親自命題的,用以考查考生的創作能力、考察考生的見識、想像力和藝術創造才能,這也極大地刺激了繪畫作品意境的開拓。
如「踏花歸去馬蹄香」, 據傳是宋徽宗親自命的考題。這道考題很刁很難,因為,把嗅覺感覺的「香」,轉化為視覺形象的畫面,並非易事。奪魁者畫了一匹賓士的駿馬,馬蹄後面有一群蝴蝶在飛舞、追逐,景象飄逸,使人產生了「蹄下生香」的聯想。
另一道考題是:「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大多數考生畫的是一叢綠樹,或者一坡嫩草,中間點綴著些許鮮艷的花卉,奪魁者卻畫的是綠柳叢中,露出一座亭子,在亭子的欄桿上,倚立著一位著紅衣的少婦。用嬌艷的少婦來表現「動人春色」,體現了作者一定的構思能力。
還有一道考題是:「竹鎖橋頭賣酒家」。大多數考生在描繪酒家上下工夫,可奪魁者著意描繪蔥翠的竹林和古樸的橋頭,只是在竹林深處,挑出一角作為酒店標志的「酒幌子」,也叫做酒旗,這既暗示了酒家的存在,很好地落實了一個「鎖」字。這幅作品的作者是李唐,後來成為宋代著名的山水畫大家。
作為宮廷畫家的張擇端不會僅僅畫一幅人們在清明時節去汴河的「意境」圖吧,況且《清明上河圖》完成後,第一個收藏、閱讀者就是宋徽宗,這從《清明上河圖》後面題跋文中我們可以得到印證,在圖後面元代楊準的題跋中明確提到「卷前有徽廟(宋徽宗)標題……」,明代李東陽也在題跋中說「卷首有祐陵瘦筋五字簽及雙龍小印」,這就證明在元代和明代,《清明上河圖》卷前還有宋徽宗題寫的五字簽和印章,後來不知何故佚失了。
另外,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上來看,北宋長期實施的「偃武修文」國策,國家經濟趨於繁榮,出現了較唐朝時期之後的又一個「太平盛世」。宋徽宗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要營造一個「太平盛世」的氣氛,特別是在自己善長喜愛的繪畫方面,在其欽定點題下,出現了不少歌頌「太平盛世」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文人官宦,為了仕途騰達,大肆歌頌當朝皇帝的政治清明;如宋徽宗時期宰相蔡京為取悅宋徽宗趙佶,曾倡導「豐享豫大」。旨在蠱惑人心,形容天下富足,太平安樂的景象。張擇端身為宮廷畫家自然也是不能例外的,而《清明上河圖》中展現出的磅礴氣勢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偃武修文」的治國思想。如果稱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張擇端以季節的「清明」 來比喻政治上「清明」 完全是有可能的,《清明上河圖》這五字一語雙關,可謂弦外有音。
G. 這是什麼花
櫻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