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摺子戲小姑賢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男人戴的手錶圖片大全 2025-01-17 05:53:49
擇天記搞笑圖片 2025-01-17 05:41:34

摺子戲小姑賢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05 12:09:06

『壹』 秦腔有那些名家

李愛琴、梁少琴、肖玉玲、申祥麟、潤潤子、黨甘亭、李雲亭、劉立傑、劉隨社、等。

1、李愛琴

李愛琴出生在一個貧寒的梨園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戲的,渭北一帶年長的老人經常說「四楞子」李三的跑檯子,這李三就是李愛琴的祖父。父親李萬祥農忙在家務農,農閑跟著祖父到集鎮村捨去演出。

後來,祖父去世了,父親為了糊口謀生,就帶著5、6歲的李愛琴離鄉背井闖盪江湖。李愛琴先在彭藝社扮小孩、演丫環,隨後到大華社,在李正敏、董化清先生的培養指導下,先後演出《探窯》、《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戲。

由於嗓子好,吐字清,演戲投入,再加上年齡小,受到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被稱為「六齡」。

2、梁少琴

梁少琴從小喜愛藝術,10歲時考入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訓練班,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訓練班期間師從郝彩鳳、賀春燕、王元喜、蔡志誠等老師,學習了《虎口緣》、《櫃中緣》、《二進宮》、《鬼怨·殺生》、《闖宮》、《扈家莊》等劇目。

由於從小好學,被挑中排演了《櫃中緣》一戲,參加了1994陝西電視台春節戲曲晚會,從此後便多次參加陝西電視台戲曲節目,演出了《虎口緣》、《二進宮》等劇。

1997年考入了陝西省藝術學校蘭州委培班,師從楊娥、盛凱、李雪蘭、姜輝、湯桂琴、魏霞,排演劇目有《掛畫》《火鳳凰》《擋馬》《殺四門》《引路》《藏窯》等劇,在校期間學習優秀,連年獲得獎學金及三好學生,16歲時就以《掛畫》一劇,獲得第二屆「藝苑杯」大賽表演一等獎。

隨後,在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一舉奪魁,獲得了優秀表演獎,也是當時藝術節上年齡最小的演員。

3、潤潤子

潤潤子(1850一1916)秦腔演員,工須生。陝西長安解家莊人,姓張行五,本行中人皆稱之為張老五。早年坐科於玉盛班,滿師後,搭入名小生丑兒所領的慶泰班。與當時著名須生二樓子、林兒等同台,任二路腳色。

最初他的聲技並不出眾,因他的天賦較高,又和當時一些負有絕技的名角同台演唱,學到了許多須生及小生的優美唱腔與身段,日積月累,集於一身,終於成為一名唱做俱佳的演員。

在一次廟會演出中,他替二樓子演了《大報仇》,不料,觀眾為之喝彩起來。潤潤子的聲名,從此傳揚三秦大地,成為須生一代名宿。文武唱做不擋,喜怒哀樂俱擅。

4、劉隨社

劉隨社,以唱工取勝,嗓音寬而厚實,高而純正,演唱講究氣息的運用和控制,咬字松緊適當,吐字清晰,歸韻准確,行腔自然流暢,古樸中出新招,新招中含深韻,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低而不沉,高而不炸,以情帶聲,腔由字生,被人們稱為當今秦腔須生行當中的「金屬嗓子」。

1990年參加第二屆「西鳳杯」大賽,榮獲一等獎;1993年參加西安市「石榴花」大賽榮獲一等獎;1994年參加「紅桃杯」大賽榮獲一等獎;1995年參加第三屆「西鳳杯」精英賽榮獲特等獎。

1996年在陝西省「月季花」地方戲曲交流演出中主演《浪子鬧官場》獲優秀表演獎;1997年在西安市優秀傳統劇目展演中主演《游龜山》獲表演一等獎。

5、黨甘亭

黨甘亭,秦腔表演藝術家、教育家,生於1880年,卒於1931年,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兒,祖籍陝西三原。他幼從關中名旦隆德子學藝,11歲登台,得藝名「胎里紅」。後因嗓音失潤,在做工上下功夫,擅演花旦戲和刀馬旦戲。

代表劇目有:《慈雲庵》、《破洪州》、《雙合印》、《反延安》、《陰陽配》、《進妲己》、《游西湖》、《黃河陣》等。

1913年,他被聘為易俗社教練,劉箴俗、劉迪民、張秀民、種玉華、王天民、李正敏等著名秦腔旦角演員都得到他的親授。易俗社的許多新戲都是由他導演的,如《青梅傳》、《仇大娘》、《櫃中緣》、《小姑賢》、《燕山恨》、《雙詩帕》、《若耶溪》等。

『貳』 劉志欣的河北梆子著名演員

劉志欣,河北梆子著名演員。出生於河北省雄縣一個普通家庭,初中畢業後,去鄰村的一個梆子戲班學習。八個月後,河北省石家莊市評劇院下鄉演出,一眼看中了劉志欣,小摺子戲《小姑賢》讓劉志欣憑借評劇首次登上了戲曲舞台,隨後出演《花魁女和賣油郎》讓她第一次上了電視並錄制了光碟。
18歲時考入了河北藝校梆子專業,系統學習了三年。1995年,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按引進人才的政策將劉志欣調入梆子劇院。欣落戶天津的當年,便一舉奪得天津文藝新人月新人獎。拜河北梆子大家劉玉玲為師後,劉志欣的技藝再次大大長進。她博採眾長,開拓進取,在演唱技巧上既保留了河北梆子傳統的高亢激越,又吸收了津、京兩地河北梆子唱法的婉轉細膩等特長,再加上民族歌唱的科學發聲方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劉志欣的功底扎實,成功主演過許多傳統劇目。此外,她主演的大型現代戲《莊稼院的紅辣椒》榮獲中宣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和電視劇飛天獎。她主演的大型現代戲《靠山屯故事》獲得文化部、國家計生委等七部委頒發的中國人口文化獎「優秀表演獎」,以及首屆全國戲劇紅梅獎最高獎「紅梅大獎」。她還被天津文聯評為第六屆文藝新星,確定為重點培養的跨世紀戲曲人才。

『叄』 秦腔《看女》和戲曲《小姑賢》內容簡介以及反映的社會問題

秦腔
摺子戲
看女,又名
小姑賢
。《看女》寫民婦任柳氏愛其女不愛其媳。其
親家母
也愛其女不愛其媳。一日進城看女,她得知女兒受氣,為此和
親家
爭吵打架。適其婿歸來相勸,以凡女皆作媳、厭媳即如厭女的道理使兩親家醒悟。

『肆』 老年人喜歡聽什麼戲。

全國各地的老年人,尤其是60歲以上的都比較喜歡本地方劇種,例如河南的爺爺奶奶們都是比較喜歡河南豫劇曲劇越調道情等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著名戲曲演員留下來的經典優美唱腔,讓老年人是在難忘,比如豫劇中的《朝陽溝》《花木蘭》《卷席筒》經典的唱段「親家母對唱」「雙上山」「下山」「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劉大哥在么要這樣盤算」「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小倉娃我離了登封小縣"「在馬上我喜洋洋"等等等等。

以及豫劇旦角六大流派,陳素貞,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各大流派的優美唱腔,其中馬金鳳大師獨創一門的「帥旦」可謂戲曲中獨特的創新,中國戲劇界。都沿著常香玉大師的「戲比天大」的精神來弘揚戲曲,

且河南戲曲行當齊全,早在上個世紀。中國豫劇。牛得草獨創的牛派藝術,高興旺的高派,

在河南戲曲中挑起了醜行的大梁,丑兒不醜丑中見美,大師的真情換來的今日的經典,豫劇《三願意》《卷席筒》《拾女婿》《十八扯》《喝面葉》《做文章》《老少換》《打銅鑼》

經典的傳唱讓各大門派都有了掌門弟子獨挑大樑,牛派傳人金不換,高派傳人葛圭璋,都是河南省頂級的戲曲藝術家。

70年代出現了一位名譽中原的黑頭大家,那就是李斯忠,高昂的唱腔使她在中原大地名聲鵲起,被觀眾戲迷朋友們親切地譽為「八里嗡」經典代表戲曲《包龍圖坐監》《下陳州》《打鑾駕》!這個是要根據地域來剗分的,個人覺得大多的老人還是喜歡當地劇種多一地,當然也包括有些老更喜歡京劇,比如,深圳是個移民城市,每個省份的人都有,年齡從小朋友至老人普遍的喜歡京劇,當然有地方劇種來深圳演出,照樣也看的。

『伍』 中國一共有多少種戲曲

中國的戲曲劇種有多少種?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再加上審美習慣、表達方式、方言不同等許多條件,中國戲曲在全國各地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形式,這就是眾多的戲曲劇種。
據統計,中國的地方戲劇種有360多種,也就是說,你一天看一個戲曲劇種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時間把中國戲曲劇種看全。
歷史的前進,時代的變更,使一些戲曲劇種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劇種新生、壯大。為了讓朋友們對中國戲曲劇種的現狀有個大致的了解,我們以戲曲的發源或流行省區劃分,對現存中國戲曲劇種做個概略的介紹。
北京市:京劇 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 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腔 眉戶腔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 弦板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安徽省: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沙河調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海南省:瓊劇 臨劇
湖南省: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大弦戲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彝劇 雲南壯劇
貴州省: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戲
以上,羅列了273個還在流行的中國戲曲劇種,這些劇種各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各自有獨特的代表劇目,各自有才華出眾的表演藝術家。假如把各個劇種的藝術家、代表劇目再羅列出來,那真夠您看一陣子的了。
簡單地說,無論是從質量上看還是從數量上看,中國戲曲都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對這一點,無論是中國,還是在世界各國,人們是沒有爭議的。
另外,在前述的二百多個戲曲劇種中,近半個世紀以來,流布最廣泛,觀眾群最多的有五個劇種,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

單純雨整理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陸』 戲曲大舞台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中國六大劇種

京劇

秦腔

評劇

豫劇

越劇

黃梅戲

京劇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秦腔又稱亂彈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

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

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柒』 給我一些戲曲資料

戲曲名詞、術語
優 伶 五音 律呂 百戲 傀儡戲 參軍戲 滑稽戲 梨園 教坊 雜劇 院本 影戲 南戲 砌末 勾欄 瓦舍 楔子 折 南曲 北曲 散曲 套曲 賓白 科範 介 科諢 關目 傳奇 出 家門 幫腔 引子 尾聲 花部 雅部 行頭 破台 對台 捧場 倒彩 客串 腳色行當 挑大樑 程式 戲班 科班 京派 海派 清唱 同光十三絕 四大名旦 四小名旦 四大須生 壓台戲 壓軸戲 摺子戲 做功戲 唱賺 唱功戲 靠把戲 猴戲 連台本戲 堂會戲 古裝新戲 時裝新戲 現代戲 新編歷史劇 生 老生 小生 武生 末 外 孤 細酸 孛老 倈 旦 正旦 花旦 貼旦 老旦 武旦 刀馬旦 卜兒 凈 大花臉 二花臉 武花臉 毛凈 丑 旗鑼傘報 門子 龍套 刀斧手 雲童 馬童 鼓師 琴師 定場詩 下場白 唱念做打 把子功 毯子功 身段 台步 會陣 圓場 繞場 過場 起霸 趟馬 走邊 亮相 打出手 火彩 椅子功 翎子功 水袖功 髯口 髯口功 甩發功 扇子功 手絹功 聲腔 四平調 導板 慢板 快三眼 原板 二六板 搖板 散板 回龍 流水 快板 哭板 數板 南梆子 反西皮 反二黃 高撥子 京白 韻白 黃腔 走板 假嗓 吊嗓 板眼 叫頭 哭頭 盔頭 鳳冠 皇帽 帥盔 相貂 紗帽 巾 翎子 臉譜 戲衣 蟒 官衣 帔 褶子 八卦衣 靠 箭衣 玉帶 罪衣罪裙 靴 彩鞋 旗 馬鞭 雲帚 雲笏 一桌兩椅 桌圍椅帔 幕 帳 布城 龍鳳掌扇 虛擬 形似神似 四大徽班 富連成社 易俗社
戲曲聲腔、劇種
海鹽腔 餘姚腔 弋陽腔 崑山腔 青陽腔 高腔 京腔 梆子腔 亂彈 皮黃 二黃 西皮 舞劇 歌劇 話劇 影戲 京劇 評劇 曲劇 昆劇 北昆 唐劇 晉劇 蒲劇 呂劇 棗梆 茂劇 柳腔 豫劇 懷梆 宛梆 樂腔 吉劇 滬劇 越劇 杭劇 紹劇 甬劇 姚劇 湖劇 睦劇 甌劇 婺劇 平調 蘇劇 錫劇 丹劇 揚劇 淮劇 徽劇 廬劇 儺劇 贛劇 閩劇 薌劇 漢劇 楚劇 堂戲 湘劇 祁劇 陽戲 花燈 苗劇 侗劇 粵劇 潮劇 瓊劇 雷劇 臨劇 桂劇 彩劇 邕劇 壯劇 黔劇 地戲 侗戲 滇劇 傣劇 白劇 秦劇 跳戲 老腔 隴劇 藏劇 川劇 歌舞劇 活報劇 傀儡戲 滑稽戲 圍鼓戲 絲弦戲 耍孩兒 柳子戲 五音戲 二夾戲 哈哈腔 一勾勾 太平調 四平調 五調腔 龍江劇 二人台 拉場戲 僮子戲 丁丁腔 淮海戲 柳琴戲 黃梅戲 泅州戲 沙河調 嗨子戲 含弓戲 洪山調 清音戲 梨簧戲 目連戲 東河戲 宜黃戲 寧河戲 瑞河戲 蒲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詞明戲 竹馬戲 三角戲 游春戲 歌仔戲 文曲戲 梁山調 辰河戲 荊河戲 巴陵戲 正字戲 白字戲 西秦戲 花朝戲 貴兒戲 大棚戲 牛娘戲 師公戲 布衣戲 關索戲 眉戶劇 端公戲 線胡腔 遏工腔 八步景 碗碗腔 弦板腔 高山劇 河北梆子 老調梆子 河北亂彈 武安評調 武安落子 山西梆子 上黨皮黃 祁太秧歌 渾源羅羅 晉西道情 鐃鼓雜戲 山東梆子 花鼓丁香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奉天落子 金華崑腔 台州亂談 處州亂彈 西安高腔 岳西高腔 九江高腔 龍岩漢劇 恩施燈戲 常德漢劇 廣東漢劇 粵西白戲 潮州影戲 天柱陽戲 雲南壯劇 壯劇沙劇 漢調二簧 安康曲子 陝北道情 商落道情 關中道情 安康道情 左叔小花椒 山西碗碗腔 茬平花鼓戲 大笛子邏邏 海城喇叭戲 海門山歌舞 皖南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衛調花鼓戲 南昌採茶戲 右詞南劍調 龍溪紙影戲 龍溪鐵枝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長沙花鼓戲 樂昌花鼓戲 粵北採茶戲 梅縣山歌劇 廣東木偶戲 廣西採茶戲 貴州花燈戲 雲南華燈戲 紫陽民歌劇 韓城秧歌劇 陝北碗碗腔 青海平弦戲 龍西布袋木偶戲 泉龍提線木偶戲 海南仗頭傀儡戲
戲曲作家、演員
關漢卿 王實甫 白樸 馬致遠 紀君祥 鄭光祖 鍾嗣成 高則成 珠簾秀 李開先 徐渭 沈璟 梁辰魚 湯顯祖 魏良輔 李玉 李漁 洪升 孔尚任 魏長生 高朗亭 餘三勝 張二奎 程長庚 徐小香 孫菊仙 譚鑫培 汪笑儂 汪桂芬 成兆才 楊小樓 蕭長華 王瑤卿 吳梅 郝壽臣 蓋叫天 金少山 高慶奎 余叔岩 言菊朋 姜妙香 侯喜瑞 梅蘭芳 周信芳 李多奎 荀慧生 尚小雲 馬連良 俞振飛 程硯秋 譚富英 李萬春 葉盛章 葉盛蘭 裘盛戎 袁世海 李少春 李和曾 趙燕俠 杜近芳 白玉霜 新鳳霜 丁果仙 姚水娟 袁雪芬 范瑞娟 丁是娥 王少舫 嚴鳳英 沈雲陔 常香玉 馬師曾 紅線女 周慕連
戲曲作品、論集
拜月亭 望江亭 竇娥冤 西廂記 牆頭馬上 梧桐雨 漢宮秋 秋胡戲妻 李逵負荊 灰闌記 瀟湘夜雨 柳毅傳書 倩女離魂 陳州糶米 琴琶記 浣紗記 清風亭 紅拂記 牡丹亭 桃花扇 長生殿 清忠譜 十五貫 秋江 鐵弓緣 罷宴 趙氏孤兒 將相和 宇宙鋒 鴻門宴 蕭何月下追韓信 霸王別姬 蘇武牧羊 天仙配 姚期 長坂坡 古城會 群英會 借東風 華容道 甘露寺 空城計 洛神 梁山伯與祝英台 對花槍 汾河灣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貴妃醉酒 打金枝 鍾馗嫁妹 紅鬃烈馬 斬黃袍 紅梅閣 拾玉鐲 唐知縣審誥命 海瑞罷官 打嚴嵩 四進士 孫安動本 蝴蝶杯 庵堂認母 玉堂春 二進宮 鳳還巢 荒山淚 楊三姐告狀 天女散花 鎖麟囊 花為媒 三滴血 葛麻 胭脂 李陵碑 五台山 三岔口 四郎探母 穆桂英掛帥 楊門女將 轅門斬子 鍘美案 赤桑鎮 狸貓換太子 野豬林 林沖夜奔 三打祝家莊 打漁殺家 岳母刺字 碧玉簪 寶蓮燈 釵頭鳳 白蛇傳 琴挑 搜書院 喬老爺上轎 春草闖堂 女駙馬 六十種曲 元曲選 閑情偶寄 古本戲曲叢刊 戲考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曲藝名詞、名家
數來寶 諸宮調 說話 話本 俗賦 彈詞 鼓子詞 詞話 寶卷 蓮花落 鼓詞 說書 單口 對口 群口 大鼓 琴書 開篇 段子 表白 噱頭 包袱 底 逗哏 捧哏 京韻大鼓 單弦 評書 相聲 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 評彈 揚州彈詞 蘇州彈詞 樂亭大鼓 山東大鼓 山東快書 湖南漁鼓 常德絲弦 二人轉 雙黃 快板 對口詞 三句半 繞口令 袁闊成 劉寶全 駱玉笙 魏喜奎 馬三立 侯寶林 常寶堃 馬季 李潤傑 高元鈞 劉天韻 王少堂 劉蘭芳

『捌』 中國戲曲

、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玖』 找尋<戲曲大舞台>的資料啊,誰有啊...

1、 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戲曲家: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
戲曲基礎知識

【戲曲虛擬】 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繫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劃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 戲曲術語。是使唱念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戲曲程式】 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范。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范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壓軸】 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串】 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反串】 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票友】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優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行當】 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生】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凈】 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末】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並入老生行。 【丑】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龍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四功五法】 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聲腔】 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板眼】 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自報家門】 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起霸】 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亮相】 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趟馬】 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打出手】 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臉譜】 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凈、丑角。 【行頭】 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翎子】 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髯口】 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氂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水袖】 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盔頭】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

『拾』 秦腔 三娘教子 唱詞

《三娘教子》

劇中人物

王春娥——正 旦 薛乙哥——娃娃生 薛 保——老 生

王春娥:(唱)王春娥坐機房自思自嘆,思夫主想薛郎不能團圓。

在家中嫌爭吵鎮江遊玩,誰料想把相公命喪外邊。

又多虧老薛保不避路遠,千般苦從鎮江搬屍回還。

一家人見靈柩肝腸裂斷,在家中設靈堂門掛紙錢。

狠張劉二婦人良心大變,拋孤兒離鄉井各自嫁男。

丟春娥好一似失群孤雁,老薛保又好比浪里舟船。

薛乙哥年紀幼無人照管,老的老小的小有誰可憐。

將冤家送南學去把書看,盼的是龍虎榜得中魁元。

但願得老天爺遂了心願,即就是死九泉我也心甘。

薛乙哥:(唱)走啊!

薛乙哥在南學我懶把書念,懷兒內抱聖賢轉回家園。

在學校眾學生都揭我短,他說我無親娘難解難猜。

此一番回家去和娘爭辯,誰的是誰的非細問一番。

行來在上房裡不見娘面,問一聲老薛保娘在那邊。

(白)薛保,我娘呢?

薛 保:機房織布去了。

薛乙哥:受苦的娘啊!

(唱)我的娘下機房將心疼爛,好一似萬把箭來把心絞。

行來在機房裡拿禮相見,你的兒薛乙哥問聲娘安。

(白)母親萬福。

王春娥(白)兒啊這般時候,你不在學校讀書回家做什麼來了?

薛乙哥:我!用飯來了。

王春娥:兒啊天色尚早。

薛乙哥:管天色尚早不尚早,旁人家孩子都下學了,

兒也下了學了。回家用飯來了!

王春娥:為娘管旁人家孩子下學不下學,我兒將書可曾背過?

薛乙哥:倒也背過……

王春娥:為娘多不放心,還要面背。

薛乙哥:母親,用了飯再背書。

王春娥:背了書再用飯。

薛乙哥:用了飯再背書。

王春娥:嗯!奴才何不背來.

薛乙哥:背來就背來。

王春娥:好一個奴才,你在娘面前背書就是這個樣兒,

若在你家先生面前,也是這個樣兒嗎?

薛乙哥:你可不是我家先生。

王春娥:為娘不是你家先生,和你家先生更是一理。

薛乙哥:怎麼說和我家先生更是一理?

王春娥:正是的。

薛乙哥:敢這么說起,將書本拾起,放在媽媽懷里,

深深施上一禮,背身站了……

王春娥:你背來呀。

薛乙哥:母親,孩兒下學走的急慌,將首一句忘了,母親給兒提了個頭頭,

兒好象瓦礫坑裡倒核桃哩,呵啷啷的就下去了。

王春娥:好一奴才,你在為娘面前背書先將首一句忘了,若在你家先生面前,

娃娃呀,你難免一頓的飽打。

薛乙哥:兒記打了。

王春娥:記打了好,背身站了,待為娘與兒提得一句。曾子曰吾日三醒吾身。

薛乙哥:曾子曰:吾日三醒吾身!

王春娥:為,

薛乙哥:為,

王春娥:為人謀而不忠乎。

薛乙哥:五個貓娃逮老鼠。

王春娥:你往下的背來。

薛乙哥:你往下的背來。

王春娥:再往下的背來。

薛乙哥:再往下的背來。

王春娥:為娘教你背,你叫誰背呀?

薛乙哥:為娘教你背,你叫誰背呀?

王春娥:走!

薛乙哥:貓到好,可是狗!

王春娥:哎,好一奴才,今日回得家來一句書背他不過還想用飯,何不與娘跪了。

薛乙哥:跪了就跪了。

王春娥:(唱)兒的父鎮江早喪命,

薛保:(上白)嘿……

正在煮羹料灶,忽聽機房吵吵鬧鬧。

不是三娘教子,便是我家東人不孝。

端把椅子沿前坐,聽三娘教子如何?

嘿……

王春娥:(滾白)我叫叫一聲兒啊兒啊,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失掉寸金還有可,失掉光陰哪裡尋?

薛保:三娘教子盡說的是好話,哈……

王春娥:(唱)有為娘發下誓教兒成名。

送兒在南學讀孔孟,只望你讀書知禮有前程。

誰知你貪玩耍不把功用,有幾輩古人講兒聽。

黃香檀枕把親奉,王祥求魚卧寒冰。

商洛兒連把三元中,甘羅十二為宰卿。

你奴才將近十歲整,還只顧貪玩不用功。

講著講著氣上涌,陣陣惡火往上升。

手執家法往下打,活活打死你小畜生。

兒啊!吃打。

薛乙哥:住了罷,要打打你親生的打人家孩子你不害心疼,羞……

王春娥:(唱)小奴才一言問住我,結舌閉口王春娥。

悔之悔,悔死我,在薛門受苦為那個。

這才是雞抱鴨兒鵝有錯,翎毛兒幹了各管各。

羊招狼群反惹禍,哭了聲早死的薛子約。

教子反倒惹大禍,滿腹委屈向誰說。

怒而不息機房坐,恨恨蠢子咬破我口兩角。

薛保:(唱)見三娘上了氣機房悶坐,倒叫薛保淚如梭。

思思量量容不過,說他幾句怕什麼。

小東人你有錯,胡言亂語說什麼。

三娘不是你親生母,你的親娘是哪個

我勸罷一個再勸一個,尊聲三娘聽仆學。

真金子不打不成貨,鋼劍雖快也要磨。

我家東人你管教,還要你抓養薛乙哥。

王春娥:(唱) 薛保一旁來勸我,轉面叫聲老哥哥。

你說他人兒小來心兒惡,說出此話賽毒葯。

罷罷罷壓住心頭火,這也是無法莫奈何。

轉面叫聲薛乙哥,這兩句話兒誰挑唆。

(白)乙哥過來,這兩句話是你自己知曉,還是旁人孩子教導你的?

薛乙哥:是我自己知曉的。

王春娥:你自己知曉何不早言?

薛乙哥:你不打我還不說!

王春娥:(滾白)我叫叫一聲兒啊,兒啊,這兩句話兒雖是好話,

只是你奴才講的遲後了。

(唱)小奴才出言真可惱,氣的人心血往上潮。

將冤家好比一支蒿,終朝每日用水澆。

澆的蒿兒長大了,借它替我搭天橋。

正行中間橋斷了,半路閃我這一跤。

越思越想越煩惱,只恨自己無下稍。

數年辛苦無依靠,打斷機頭亂了交。

從今不把子來教,春娥免把心來操。

若要此事甘休罷,娃娃呀,從今後咱這日子過不成了。

薛保:(唱)不好了,不好了!三娘把機頭打斷了。

走上前來忙跪倒,再叫三娘聽我學。

(滾白)我叫叫一聲三娘三娘,你看我家東人下得學來不會講話,

得罪三娘。三娘氣上心來,將機頭打斷,不能抓養我家東人成人。

我叫叫一聲三娘三娘,你念起老奴我跑前跑後,

你就抓養我家東人成人了。

王春娥:老哥哥站起來。老哥哥,要我教養他不難,叫他頭頂家法,跪在面前,

叫我輕輕的將他打得幾下,一來消一消我心中的悶氣,

這二來也好指教他長大成人。

薛保:這有何難,待老漢去說,東人,東人!

薛乙哥:薛保,看苗子!

薛保:你懂下這么大的亂子,還只知玩耍。

薛乙哥:你叫我務干何事!

薛保:你母親叫你頭頂家法跪在機前,將你輕輕打得幾下,好來指教能成人。

薛乙哥:薛保!我娘打我疼不疼?

薛保:挨打還有不疼之理。

薛乙哥:不疼還則罷了,倘若疼,我把你的鬍子一根一根拔下來,

給我的哈巴狗編個龍頭,前院拉到後院,後院拉到前院,我要玩耍哩。

薛保:只要你長大成人,老奴這鬍子嗎,有你玩的。跪了!跪端,跪正,

將家法頂上,來么,這才是讀書人的樣子。

薛乙哥:誰可給你摸了一臉的漿子。

薛保:三娘三娘請來教子。我想三娘不肯教子此情為何?

我可莫說三娘三娘,老奴也與你跪倒了!

王春娥:(唱)他主僕雙雙跪機前,王春娥內心好慘然。

老哥哥莫跪且立站,

薛保:三娘恩寬。

薛乙哥:母親恩寬。

薛保:你怎麼起來了!

薛乙哥:你怎麼也起來了!

薛保:你母親與我開恩了,還沒與你開恩。來來來!跪了跪了!三娘請來教子!

王春娥:(唱)不孝的蠢子聽娘言。

兒的父鎮江把命斷,老薛保遠路搬屍還。

張劉二婦把心變,偷盜財物另嫁男。

那時節丟兒一歲半,為娘抓你八整年。

送你在南學讀文卷,只盼你龍虎榜上中魁元。

誰知曉辛苦艱難我受遍,才換得今日把臉翻。

講著講著惡氣翻,那有心情教兒男。

任兒成龍飛上天,任兒變虎虎歸山。

從今後不把奴才管,成龍變虎任兒玩。

薛乙哥:閃開閃開!

薛保:東人向那去?

薛乙哥:我母親叫我成龍呢!上天呢!變虎呢!歸山呢。

我想我也成不了龍、上不了天、變不了虎、歸不了山。

我跟娃娃耍去呀!

薛保:你母親不管你了,你當真的上得天了。來來來跪了,跪了!

跪端、跪正,你真是的淘氣。

薛乙哥:秤稈子倒好,可是個毫系。

薛保:三娘我東人二次跪倒,三娘請來行法。

我想三娘執意不肯教子,莫非要學張劉二婦另行改嫁。

也罷!要走大家走!要散大家散!將東人與我留下,

我縱然沿街乞討,也要抓養我家東人成人。

將這沒良心之人盡出在薛門了,盡出在薛門了。

東人起來,不要跪了,咱們走。

薛乙哥:走,走……

王春娥:老哥哥,你叫他跪著、跪著!

(唱)薛保一旁拿言墊,春娥心內自詳猜。

我有心不把冤家管,數年心血一旦完。

罷罷罷念起薛郎面,再受苦我也要教養兒男。

端一把椅兒坐機前,不孝的奴才聽娘言:

娘為兒白晝織布夜紡線,一兩花能掙幾文錢。

你奴才把捻子帶線齊揪斷,舍了份量短工錢。

娘為兒周身衣服補納遍,娘為兒八幅羅裙少半邊。

娘為兒東鄰西舍借米面,鄰居們把娘下眼觀。

自古道低借要高還,還不上讓娘作熬煎。

每一日旁人用午飯,為娘的早飯還未餐,

餓的娘眼前不住花兒轉,無一人憐念娘可憐。

兒無有奶乳用粥灌,可憐兒一尿一大攤。

左邊尿濕右邊換,右邊尿濕換左邊。

左右兩邊齊尿遍,抱在娘懷可暖干。

你奴才一夜哭的不合眼,抱在窗下把月觀。

數九天凍的娘啪啦啦顫,你奴才見月拍手心喜歡。

常言道抓兒一尺五寸真正難,日日夜夜受熬煎。

你奴才今日長大了,把為娘恩典一旦完。

手執家法將兒管!(打兒)

薛乙哥:媽……

薛保:三娘!

王春娥:(唱)手執家法來教管,我兒哭的淚漣漣。

他們都有主僕念,難道我無母子緣。

你主僕沒跪且立站,兒啊你莫忘記心間。

王春娥:(念)機房教子我為誰,

薛保: 相勸東人把心回。

王春娥: 孟母三遷曾教子,

薛乙哥:母親,薛保,兒要發奮讀書占高魁。

王春娥:我兒半晌才講了句好語。

薛乙哥:我都講的是好話。

王春娥:薛保飯熟了沒有?

薛保:飯熟多時了!

王春娥:飯熟了與我兒端飯來,兒啊隨著娘來!

薛乙哥:薛保,你看那個是啥!

(拉薛保鬍子下場)

——劇終

秦腔劇照

整齊。和唱詞相對應的是曲調,秦腔板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於急板——結束」的過程,也即打板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那麼如何來改變節奏的快慢呢?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屬於板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板、慢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兩個「六板」,一個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它各種板式都是將二六板加快、減慢、自由、轉板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家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