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打銅器
打銅器就是錘揲工藝做的銅器,就是一塊銅料捶打成型的銅器。
2. 湖南長沙銅官窯在唐朝以什麼著稱
長沙窯
開放分類: 文物、瓷器、中國歷代名窯
目錄
• 一、長沙窯簡況
• 二、長沙窯的歷史
• 三、長沙窯瓷器的胎釉
• 四、長沙窯瓷器的造型
• 五、長沙窯瓷器的紋飾
• 六、長沙窯瓷器的款識
注釋:圖為故宮博物院藏「唐長沙窯白釉綠彩枕」
一、長沙窯簡況
[編輯本段]
長沙窯位於湖南長沙北郊30公里的石渚湖至銅官鎮一帶,故又名銅官窯,是唐代南方規模巨大的青瓷窯場之一。唐代詩人劉言史詠茶詩雲。「湘瓷泛輕花」,《水經注》載:「銅官山土性宜陶」,杜甫途經銅官寫下的《銅官渚守風》贊詩等文獻記載和國內外大量考古出土文物考證,長沙窯始於初唐,盛於中晚唐。其燒制出來的瓷器品種豐富,美觀精緻,實用性強。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繪彩色花紋,沖破唐以前單色青釉一統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長沙窯是我國釉下彩繪的第一個里程碑,為唐以後的彩瓷發展奠定了基礎,是我國彩瓷工藝的驕傲。
二、長沙窯的歷史
[編輯本段]
初唐(公元618一684年),瓷器大部分是開片青瓷和陶塑藝術品。如十二生肖、鎮墓獸、侍女、樂俑、胡人、駱駝、車馬等。
盛唐(公元684—756年),以素釉青瓷為主,並開始出現彩瓷。
中唐(公元756一840年),在從單色釉到多色釉燒成功的基礎上,研製出釉下彩精堪瓷品,並以格言、警句與五言、六言句為內容的書法裝飾瓷器,在陶瓷工藝中已形成新的形式,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晚唐(公元841—907年),造型趨向纖巧多變,裝飾流行於花鳥畫、印花、壓花以及單形式的宣染畫和彩釉畫等特有風格。
五代,黃巢起義,外商橫遭殺害,外銷受阻,長沙窯產品大部分瓷化程度差,脫釉現象多,不如邢窯之細白和堅致,且湖南衡州地區的蔣家窯、瓦子墩窯及岳州洞庭湖一帶,大量燒制類似越窯的青瓷製品,給長沙窯的國內市場帶來了很大威脅,再加之長沙窯規模很大,原料、燃料日逐匱乏,迫使窯主們不得不改遷窯址或另謀生路,導致長沙窯晚期趨向衰落。
元末明初,長沙窯回光反照,繼承和發揚了多色釉的傳統技藝,特別是對銅綠釉、寶石藍釉、桔黃釉的研究很有造詣,並創制了器型多變,釉似流霞、色彩鮮艷的琉璃製品。
清末民初,銅官鎮陶業生產趨向高峰,發展到十二條龍窯、六百多制陶工人,號稱湖南的陶都。但民國時期,長沙窯陶瓷又受到斫傷,藝術風格一落千丈,瀕於窯沉倒閉。
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經過過年的恢復、改造,生產規模、製造技術都有了飛躍發展,優秀傳統技藝得以復興和發揚,而且在國內首家研製成功白炻器、芝麻釉炻器和精細鐵炻器系列產品,沿著中古時期開辟的陶瓷之路,遠銷美、加、歐、港澳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使歷經千年滄桑的長沙窯又重展英姿。
三、長沙窯瓷器的胎釉
[編輯本段]
長沙窯製品有瓷胎與陶胎之分。陶胎土質不純且帶砂,燒成後呈褐色或鐵灰色,斷面粗糙、吸水性大,習稱缸瓦胎。瓷胎大多呈灰白色、香灰色、青灰色,含鐵1.5—2.5%,含二氧化硅72%—76.34%,含氧化鋁16.67%—20.73%,含二氧化鈦在1%左右,二氧化硅/氧化在4.09 ±0.5,化學組成相似於浙江青瓷和景德鎮瓷器,是具有南方鮮明特徵的一種屬富氧化硅質的瓷胎。
產品燒成溫度約在1150—1200℃,大多偏生燒,瓷胎斷面較粗,無半透明性,吸水率2%—7%,氣孔率大於10%,釉α>坯α,多數遺物釉層出現龜裂,用現代分類法應歸屬於炻器(STONE WARE)類產品,或稱半陶半瓷。
長沙窯胎釉特徵明顯體現在初唐時產品胎質較粗糙,欠堅硬,呈暗紅色,有微微灰黃灰青色,釉層顯薄,釉色青中發黃,有姜黃色傾向。唐中後期,胎色基本為深灰色或淺灰色,胎質較前堅硬精細,胎和釉粘結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瓷化程度已相當高。長沙窯的胎體,一般是粗厚的,和同時代的邢窯胎骨相比,相差很明顯。釉色主要是青色釉,除此還有白釉和褐色釉等。青色釉中又分為青黃色和青綠色兩種。釉質精細瑩潤,觀察釉面可見表面布滿無色細碎片,它細密、均勻、柔和分布。釉的表面往往是不均勻的,一個器物中可見釉層厚薄不勻現象。
其釉大多呈色,少數產品在灰白色胎上施以微泛青色的白釉,有的還先在坯體上塗抹薄層白色或淡灰色化妝粉,然後施釉,以增加釉色亮度,襯托彩繪圖案裝飾效果。施釉方法主要用盪釉、浸釉、淋釉、滴釉和塗釉。釉有青、醬、白、綠、紅和三彩釉等。
(一)青釉:色是棗黃、棗青、榨菜青或蝦青色,總的感覺是青中偏黃,概稱「青瓷」。
(二)醬釉:色淺者呈棕色、咖啡色、醬黃;色深者呈醬黑色。醬色釉往往先塗青色底釉後再施醬彩,也有先施醬釉後再覆罩一薄層透明青黃釉的。
(三)白釉:長沙窯的白釉作乳濁式或微帶淺灰色,狀如凝脂,積如蠟淚,潤澤而不甚光亮。不透明,有碎紋,或作大塊冰裂紋。近似「哥窯」製品,遜色於「定瓷」之光亮、質堅。
(四)彩釉:有寶石藍釉、孔雀綠釉、紅彩等。
(五)寶石藍釉:釉色似湖藍而不透明,似碧水而不清澈碧綠。釉質渾厚素雅,或作寶石狀自然紋理,而類似寶石,故稱「寶石藍釉」。
(六)孔雀綠釉:一種呈藍綠色,它在棗黃色罩釉的覆蓋下形成草綠色;另一種是銅綠,即以銅粉為發色基在氧化焰高溫中燒成孔雀綠。
(七)紅彩:有紫紅、褐紅、紅綠諸色。這種紅彩當屬銅金屬在還原焰中燒成。
(八)重彩:除了釉下彩繪與釉下塊狀釉裝飾外,還有青釉上通體復罩藍彩的。
四、長沙窯瓷器的造型
[編輯本段]
長沙窯造型品種豐富,有盤、碟、碗、杯、洗、盆、瓶、罐、壺、枕、盒、文房用具、人物、動物、玩具等等,類別很多,式樣繁雜。大多以轆轤輪制為主,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壺柄、貼花等用單模或分模、手捏製成,還有採用雕刻、鏤空、堆塑、范模壓鑄等手法。器物造型除圓形器外,還出現了花形、瓜果形、仿動物形態和適應胡人喜愛的金屬器式樣酒壺和酒盞。品種繁多,造型豐富,前期產品形態豐滿端莊,線條園潤柔和,後期產品形態趨於雋麗,有一種出新意以應時宜之勢,大都具有雄渾消灑的唐代韻律。
長沙窯產品中常見一種壺,口寬、短直頸、溜肩、長腹,腹至腳底漸收,身有瓜棱形和長圓形,底足有一圈外撇,底可分平底、璧底、圈足。平底的是早期產品,璧底的略後,圈足最後。肩部設流,流分長曲流和短流兩種,短流刀削六面或八面,顯得古拙富有民間氣息,很有時代特徵。這種形式的短流,在同時代的越窯壺中也常有出現,流下的腹部往往繪有各種花紋,流的對稱位置在頸的上端和肩之間設一扁形把。整個壺的造型給人以古拙大方,實用美觀的感覺。
長沙窯的雕塑藝術非常成功,有人物和動物。人物有貴婦人、胖小孩、彈琴仕女、吹簫少女、持物的男女老少、騎獅、騎馬人等等。各種動物也很多,有威武的獅子,笨拙的大象,善走的奔馬,勇猛的小狗,機敏的小兔,肥笨的小豬,溫順的綿羊,歡躍的小鳥等等,還有雞、鵝、鴨等。這些雕塑都以簡練手法塑造,雖然精細不足,但不失准確傳神的形態,真是神態活現,令人喜愛。
五、長沙窯瓷器的紋飾
[編輯本段]
裝飾工藝以釉下彩繪花(包括書法題字)、釉上彩繪(外表不罩釉)、塊狀浸釉(或附加模印貼片)、潑墨(彩)渲染等手法作為主要特色。另外有刻花、劃花、鏤刻、堆塑、印花、貼花、剪紙和雕塑等其它工藝,很少使用刻劃花。釉下多彩是長沙窯裝飾工藝獨具特色的新工藝。具體地說,有以下獨創之處。
(一)素釉裝飾。
長沙窯早在中唐就在釉料中引入不同含量的銅或鐵、錳金屬做發色色基,經氧化焰或弱還原焰燒成而形成青釉、綠釉、醬釉、褐釉、紅釉。進行素釉裝飾。
(二)模印貼花裝飾。
模印是往往先刻劃需要的花紋,製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紋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現出圖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壓印出花紋。經低溫素燒,貼後施青釉,再在貼花處浸上褐釉,進行綜合裝飾,經過精心整修,產品規整光潔,是當時適應外銷的高級產品。
(三)釉下裝飾。
釉下裝飾是一千多年前長沙窯獨步一時的偉大創舉。釉下彩繪以氧化銅、氧化鐵做呈色劑,綠色是氧化銅,紅色、褐色是氧化鐵。氧化鐵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紅色。長沙窯釉下彩繪有兩種。一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畫,然後加蓋一層青釉在上,入窯高溫煅燒而成。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劃出花紋,在其上施彩色,然後罩上青釉,最後入窯燒成。大都先用銅紅鐵線勾勒,再用大筆蘸銅綠等色渲染完成,強調筆情墨趣。彩繪的色彩,常見有褐色、綠色、粉藍色、褐綠色或白色等。
l、釉下褐彩斑點圖案。是運用含鐵色料做成褐斑色釉先在素坯上點染揭斑圖案,再施蓋白釉或青釉,入1170℃左右窯中一次燒成,釉面平整光潤,褐斑永不脫落。
2、釉下綠色斑點。一般使用單一綠色料,也有用褐、綠、黑組成三彩,在胎上用斑點繪成斜方、四方、六方、環形、菱形等各種圖案,再施蓋青黃釉色,燒後色調極為調合。
3、釉下綠彩。瓷工們運用銅金屬發色製成綠色色料,在胎上任意畫幾筆雲霞或水波紋樣,或瓜果、辣椒寫意畫,施蓋透明釉,色調柔和,綠彩淡雅。
4、釉下褐綠彩繪。習見於運用褐、綠色料在瓷枕胎上繪畫花鳥題材。布局嚴謹,形態生動活潑,春意盎然,富有生氣。
長沙窯釉下彩初創階段,也有在坯體上採用雕刻和繪畫兼並手法,先刻劃出花鳥紋輪廓,然後在輪廓線內填彩,使畫面產生很好的立體效果。
(四)詩文裝飾。
詩文裝飾是長沙窯的始創,其形式多樣。
彩繪的紋飾常見有幾何紋,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圓形等。還有雲帶紋、山峰紋之類,這種紋飾多用點彩而成,有的還繪成各種飛鳥、游龍、走獸、魚紋、花卉、人物等。這些繪畫,用筆簡練,自然灑脫,具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開創了瓷器裝飾藝術的新天地。其次,有些產品反映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內涵,由於出口到西亞等地,因而就有一些椰棗等異國風格的裝飾。還有一些產品中甚至出現了金色卷發女郎、異國情侶等西方人物形象。此外,還有反映馬球等運動場景的紋飾。另外,一些哲學格言、民間諺語也在長沙窯產品中有出現。
長沙窯花鳥畫造型雅拙生動,逼真誇張。其造型來源現實生活,取於自然,對客觀形象有細致的觀察與深刻體會,畫出來的物體不是簡單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礎上大膽取捨、提煉、誇張、變形。卓爾不凡的釉下彩繪藝術完全是寫意的、游戲的筆墨,這種簡約粗獷的形象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
釉下彩繪裝飾紋樣,如山水、人物、花鳥大都是湘江兩岸極平常的景物,窯工隨手拈來,畫上器具立即變得生動而有趣,既是湘江兩岸自然風情的寫照,也是窯工那種生存智能與意趣的遺存,表現了一種率真、質朴的美感。
模印、帖花圖案常有飛鳳、飛鳥、飛雁、花蝶、獅子、走鹿、雙魚、武士等等。這些圖案構圖簡潔,線條粗細得體,均勻有力,沒有繁雜多餘,呆板堆砌之感。
詩文裝飾如不少長沙窯青釉壺上,用褐色料書寫有:
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
春人飲春酒,著鳥哢著聲。
自入新峰(豐)市,唯聞舊酒香;
抱琴酤一醉,盡日卧垂楊。
買人心惆悵,賣人心不安;
題詩安瓶上,將與買人看。
富從升合起,貧從不計束。
客人莫直入,直入主人嗔;
射門三五下,自有出來人。
男兒大丈夫,何用本鄉居;
明月家家有,黃金何處無。
自從君去後,常守舊時心;
洛陽來路遠,不用幾黃金。
又如一件壺上書寫的一首抒發心情的詩:「去去關山遠,行行湖地深,早知今日苦,多與畫師金」。其中的「關、遠、與、師」四字,都是簡化字體,可見一千多年前長沙窯瓷工們就孕育了改革文字的願望。
六、長沙窯瓷器的款識
[編輯本段]
長沙窯瓷器常見廣告款識。在朝鮮龍媒島出上的唐長沙窯瓷品上燒有「鄭家小口天下第一」,「卡家小口天下有名」的款識。1958年在長沙出土的青釉褐色斑點貼花壺也楷書「張」字和「陳家美春酒」。
3. 請問哪裡有權威的文物鑒定機構有件銅器想找專家鑒定下!
沒有專門的鑒定單位,樓主去有名的拍賣行去試試,
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杭州西泠、北京匡時、中貿聖佳、北京華辰、北京榮寶、上海朵雲軒、北京誠軒 都有名氣。
這些拍賣行都是聘請有名望的鑒定師的也安全,不過樓主也小心騙子們冒充這些拍賣行行騙。
還有可以去找文物局幫忙的,還有也可以去當地古玩市場里有名望的一些收藏家也可以鑒定。
4. 在二里頭遺址以前的遺址中,還有哪些遺址發現了青銅器呢
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二里頭遺址之前的青銅器出土,大約有馬家窯文化的林家遺址、陶寺遺址、新砦遺址等等。
一,二里頭遺址,年代測定雖有爭論,但對上限為公元前1800年前後,沒有明確不同意見。在屬於遺址的靠近古伊洛河的高地上,北距宮殿區200餘米,發掘出了唯一一處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鑄銅作坊區。此處作坊顯然曾長期使用,在二里頭衰落後被遷至鄭州商城遺址。學者陳國梁著有《二里頭文化銅器研究》一文。歷年來,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器共131件。其中,兵器、工具和裝飾品較多;作為禮器的容器較少,計有鼎1、盉1、觚1、斝(jiǎ)2、爵13。七,李學勤先生2007年在山西大學有一個講演,題目是《再談青銅器與山西古代史的關系》。裡面有幾個重要的觀點——第一個,很多青銅器被盜挖了,他說,上海博物館在海外收購了一件很漂亮的銅器,一看就明顯具有二里頭文化的特色;還說,他2001年在香港轉機去台灣講學,見到了私人收藏家的珍貴早商青銅器。第二個,他認為,如果青銅器還能有進一步的發現,很可能是在山西,龍山後期那一片地區發展很快,而且有銅礦優勢。第三個,他認為,中國的青銅器,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發展起來的,這個時間,與古埃及和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差不多。
5. 中國古代金屬器皿是怎樣刻字和花紋的
最佳答案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一件范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發現銅質製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鑽、環和銅境,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製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鑽、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製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製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製品。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製品多朴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並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一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
6. 青銅工藝流程以及特點
作為一個中國人,想必大家都去過某些大中型的歷史博物館,然而在這些博物館內,最令人贊嘆的莫過於年代久遠的青銅器了。沒錯,作為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之一,青銅藝術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歷史文明的一個顯著標志,就算是到了現代社會我們也還能看到各種通過青銅工藝製造出來的產品。今天小編就整理出一篇有關青銅工藝過程以及青銅工藝特點的文章,帶領大家走近這種神秘的中華文化……
青銅工藝興起:
戰國銅尊盤,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器,出土時尊置於盤中。青銅是人類最早發明的合金,它遠比紅銅堅硬,同時鑄造、鍛打性能優良。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成熟和繁榮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最富有禮制色彩的製品。秦漢以前的青銅器,可分為用於國家和宗室大典的禮器、一般日用器皿和陪葬用的明器三大宗。除了專門為王公貴族死後陪葬的明器外,其它青銅器按照使用功能,又可以分為兵器、樂器、炊具、食器、酒器、水具和車馬飾物等。
刀、斧、鉞、戈等兵器是當時青銅器中的大宗。編鍾、鎛等是青銅樂器的典型代表,屬於禮器范疇,大多鑄造精美。鼎、鬲等是從原始炊具中發展出的蒸煮用具,後來成為貴族、諸侯王和天子祭祀、宴飲中盛放整隻牛、羊、豬及禽類的大型禮器。這類禮器在使用上有著嚴格的規定,如天子禮儀場合使用九鼎八簋(簋是一種食器),王公使用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總之是根據爵位的高低依次增減,同時器型的大小和重量等也有嚴格的等級限制。青銅酒器的種類最多,這可能與殷商人嗜酒有關。最早出現的酒器是以爵和觚為核心的器物群,包括觶、尊、卣、壺、觥、罍、盉、瓿和方彝等。不少尊、卣還被鑄成鳥獸等動物形象。
中國已知最早的青銅器,是發現於甘肅省東鄉縣林家的小銅刀和永登縣蔣家坪的殘斷小銅刀,製造時間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300年之間。至於黃銅殘片的發現,則在陝西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時間約為公元前4600年左右。在更遲一些的龍山文化時期,中國進入銅石並用時代,此時人們已能製作青銅的容器。
因為青銅是銅(紅銅)與錫或鉛的合金,與紅銅相比,熔點有所降低,而硬度增強。含錫10%的青銅,硬度為紅銅的4.7倍。同時,熔化的青銅在冷凝時體積略有增大,所以青銅鑄件填充性好,氣孔少,具有較高的鑄造性能。
青銅工藝發展階段:
製作青銅器,要經過采礦、冶煉、澆鑄、修整等幾個階段。澆鑄之前,要先依器物的形態輪廓製成鑄型——范(模具)。青銅器早期採用簡單的單范,較復雜的則用上下兩塊范合范澆鑄,可鑄出扁體的雙面造型的物品。如果要製作有容積的立體造型,就必須使用多塊范,而且還要裝有內模,這需要掌握更精湛的技藝。青銅器的紋飾先刻在范母上,然後翻成泥范,再合范鑄器。
由上述青銅器鑄造工藝技術的發展演變來看,青銅工藝經歷了由單范到合范,再發展為多塊合范的過程。製作青銅容器必須掌握多塊合范的工藝,所以青銅容器的出現,標志著青銅冶鑄技術步入了成熟階段。
青銅工藝流程:
在中國的古代,青銅器的幾種主要的製造方法有塊范法、失蠟法、分鑄法以及我們熟知的焊接法,流傳到現在比較常用的兩種鑄造方法是「塊范法」以及「火蠟法」,而說到青銅的鑄造原料,很簡單,就是青銅,這種紅銅和錫或者鉛的合金。下面我們就以塊范法為例,對青銅工藝流程做一個全面的介紹:
制模
制模的意思也就是古書中描述的「母儀」,原型可以根據工匠的喜好進行選擇,同時根據容器模子的大小以及表面紋飾的程度進行范塊。等到內外范都做出來之後,再進行套合,直至冷卻。
制范
我們先要准備適當的泥料,然後進行內外范的製造,泥料中可以適當的攙有一些植物質,例如草木屑等等,這樣有利於內外范的透氣。
澆鑄
當內外范都已經配套地製作好之後,首先將窯烤爐預熱,然後將熔融的銅液倒入模子底部的澆口,可以適當地讓氣孔以及銅液中的各種雜志沉積在容器的底部。
修整
當銅器在除去內外范之後還要進行一定的修整行為,這也是為消除毛刺、飛邊等等必做之事,經過這樣一場精緻的打磨之後,青銅器會更加精緻。
青銅工藝特點:
青銅工藝中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形表意」,這種從商周時期流傳下來的工藝理念至今仍然受用,其次就是工藝過程中的修飾協調,這種工藝特點是和諧性與裝飾性一致的象徵。最後的一種特點就是詭異奇美。這種工藝特點表現在紋飾的設計上,仔細留意不難發現,不少青銅器的表面紋飾都充滿了想像力。
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已經對青銅工藝了解清楚了,這就帶著這些知識去博物館中欣賞一下老祖宗們留下來的藝術品吧!
7. 到哪裡能買到青銅器的雕像啊
沒有的。只有紫銅的觀音,佛。青銅器一般沒有雕像。
8. 都是那些人在收藏青銅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燦,有著永恆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傳世和近年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自夏、商、周至秦、漢整個青銅器發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期:即夏為二里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國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余輝。
一、青銅器起源與青銅器時代斷代
1、二里頭文化期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二里頭文化期得名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二里頭遺址發現了相互疊壓的四個文化層次,發掘了墓葬和宮殿遺址。目前二里頭發現的青銅器不多,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鏃及戈、戚等,但是發現了青銅禮 器爵,爵的整個數字雖還不足十件,但在鑄造史上極為重要。從鑄造簡單的兵器、工具到鑄造容器,在技術上是一個飛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禮器為主體。青銅禮器是青銅時代的主要徵象。二里頭文化中青銅禮器的發現。表明歷史已進入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青銅時代。
2、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於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於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3、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台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現在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 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
4、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採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史記.殷本紀》載盤庚至武丁時較詳,陽甲時,殷衰,盤庚五遷,至小辛復衰,至武丁得到了傅說為相,而後才能使「殷道復興」。所謂殷衰,是指商王對諸侯失去控制力,諸侯不朝,即政治不從屬,經濟上不貢賦,因而國力衰微。而殷墟高度繁榮的青銅文化,必需在武丁的武功文治經營相當時期方能達到,武丁—即位不可能立即出現殷墟青銅文化的高度發展。因此,這個時代,可能是商代中期青銅器和晚期青銅器的交替時期。
二、青銅器的名稱及種類
三、青銅器的仿造、偽造與辨別
偽造青銅器主要是為了牟利,而仿造青銅器則是出於對古代文化的尊重與愛好,或是出於復古以宣揚傳統禮教之目的,所以仿古與偽造二者製作的目的與性質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現出某些不同的特點,有必要加以區別。唐代以來各個時期仿古作偽的情況大致可概括為四句話:唐宋為仿,元明是變,清代在改,民國是騙。現將其基本情況概述如下。
1、古代青銅器的仿造
仿造先秦青銅器的歷史約可以追溯至宋代,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見翟耆年《榴史》)。但南宋之後,銅器常被銷毀鑄幣,宋代仿製古器傳至今日者為數較少。但宋代仿古之風延續至元、明、清時代。元代時詔修諸路府州邑縣之廟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時為此設置了出蠟局(《元史·祭祀志》),以仿製古祭器。明代的仿造規模甚大,留傳於世者亦較多。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復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此外亦令仿造內府所藏名窯四款式典雅者鑄銅器 。
2、青銅器器的偽造與辨別
青銅器偽造歷史之概況。
本世紀青銅器辨偽之主要成果。
偽造青銅器之主要類型與辨別。
全文
我今天講課的內容是《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在正式講這個題目以前,先講講基本的概念性的東西。首先要講一下青銅和青銅時代。大家知道銅是人類最早利用的一種金屬材料。在開始的時候使用的是紅銅,就是自然銅。這個自然銅由於它的熔點是很高,它這個熔點是1080多度,很不容易熔化。所以在開始的時候,只能是用鍛打的辦法來製造一些小件的一些工具、一些裝飾品。在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紅銅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離現在是9000多年。那個時候人類使用的工具絕大多數還是石器。所以這個時候在考古學上稱為銅石並用時代。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摸索,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制陶技術的這個發展。因為對陶器來講,燒陶器的溫度可以達到1000度。那麼這樣的話就對熔銅就不困難了。在經過相當時間的摸索,逐漸地就認識到了在銅料當中摻上錫和鉛可以降低它的熔點可以降到八九網路。那麼這樣就很容易了,這樣的話就可以鑄造用它來鑄造更多的工具和武器,鑄造一些器皿。這樣就被稱為青銅。
在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左右的這個時間,很多地區都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但這個時候,青銅還不能夠完全代替石器,完全代替石器只有到了鐵器出現以後。所以這個時期呢,就被稱為青銅時代。我們中國目前所發現的青銅器和紅銅器,最早的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這段時間。發現的一些地點,從甘肅到山西,到河南,到山東,都有發現。發現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是青銅和紅銅同時就出現了,同時出現了。應該是更早的時候,有個時期使用,很長時間使用紅銅這樣一個時期。那我們國家呢,這個時期我們考古啊是一個,是發展得是比西方國家晚了將近100年的時間。隨著最近幾十年的考古學的不斷地深入,不斷地有新的發現,不斷地改變了我們的認識。我們相信一定會能夠發現,比公元前3000年,更早的這個紅銅,使用紅銅比較多的這樣一個時期。
下邊再講一點,總的講一下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特點。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有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它廣泛應用於當時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種類和數量都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於當時的物質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響。當時的人們的飲食起居用的這些器物,就是所謂禮器,禮器,青銅的,樂器。一直到車馬上面的裝飾,建築上的裝飾,到武器。那麼前面講的這些都是維護著當時的等級制度的。那麼武器嘛,就是直接和國家機器、軍隊直接相關的。所以古書上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這些呢,「祀」和「戎」,這就和青銅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的青銅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著重要的地位,這么樣地廣泛地使用,應該說是少有的。它同當時的生產、科技、藝術這些方方面面,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各個國家的博物館,凡是收藏有中國文物的都是以青銅為很突出的。那麼美國的弗利爾博物館,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這些都有著相當數量的中國的青銅器,國外也還有的博物館,就是專門收藏中國青銅器的,收藏中國青銅器的。現存的數量可以說是數以萬計,就拿《中國青銅器全集》這一部書,一共是16本,它是集中了國內外博物館的,收藏了中國青銅器的精華,一共16本,就是收藏了2700多件。說到《中國青銅器全集》,我們今天提到的只能提到1%。
下面我想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青銅器是商周時代生產科技和藝術發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青銅器是怎麼樣鑄造的呢?鑄造青銅器,首先要用泥巴塑一個模型,這個泥料怎麼樣。那還很復雜,今天限於時間不講了,然後把它翻成一個范,要在上面加工,刻花紋,刻銘文,然後再把范合起來進行澆鑄。澆鑄,當然這個范怎麼做,內范外范這都很復雜了。然後進行鑄造,鑄造了以後再進行修整,大體上這么一個過程。夏代和商代初期,這個時候就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還不久,鑄造業還不夠發達。我們現在所發現的主要是些扁平的工具、武器,器皿這一類東西呢只有那麼三四種,發現最多的就是這種東西,叫爵杯,爵是一種酒器。這個時期的銅器,它的體積一般都比較小,大概一般都是十多個厘米到二十多個厘米。器形也比較單純、比較簡單。同樣一種器,它的器形形狀都差不多,器壁很薄、素麵。或者只是裝飾一點圓點或者圓餅或者是有幾道單線。
到了商代的前期,那麼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那麼在河南的鄭州偃師都發現了當時的都城,相當規模的都城和宮殿的基址。那麼這個時候的鑄銅業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工具和兵器以外,容器這類東西已經發現了有十多種,有做烹飪的東西,做盛食器,酒器、水器。像這個,這是在鄭州一個窖藏里邊發現的銅鼎,這個銅鼎已經有1米高了。一個窖藏裡面發現了還不止一件銅鼎,好幾件銅鼎,還有些別的東西。這個時期的合范的技術,有了相當的水平。器壁都比較均勻,花紋還是很素樸的。當然它這個當中是有這個一般地還是有這個獸面紋,花紋都很清晰,但是顯得很粗獷。
到了商代的後期和西周時期,這是中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器類齊全、鑄造精細、紋飾華麗。有很多是成套的大件的東西,商代的後期,我們知道都城是在現在的河南的安陽。這個地方,在近代盜掘出土的青銅器是很多。後來又盜掘出土了甲骨文,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所以中國的學術機關的考古發掘,就是1928年從這個地方開始的。而早期被盜的青銅器,那可以說遍布國內外的博物館。國外的一些博物館有很多大件的東西都是民國初年那個時候出去的。這個時期發現過當時的大型的宮殿,發現過那個時候的王陵,也發現過那個時候的鑄銅的遺址。現在我們發現的最大的這個商代後期的青銅器,就是這件司母戊鼎,收藏在天安門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它的重量是875公斤。這個時候,因為被盜的關系,被盜掘的關系,有很多墓挖了以後,挖了這個時候的王陵,王陵大部分都是空的,剩下的東西很少。
從1928年到1937年,在解放以前,那個當時的這個學術機關做過15次發掘。那個時候發掘的青銅器加在一起,一共只有170件,170件東西。而我們在1976年,曾經發掘過一個墓,叫「婦好墓」,她是一代商王的一個妃子。她當時又是一個武將,可以帶兵打仗,甲骨文裡面有記載,「婦好」。這一個墓就出了400多件青銅器。這種容器,像鼎這一類的東西,我剛才講的170多件呢,不算那小東西,就是鼎這些大件的東西出了170件,而這一個墓就出了210件,一共加起來有1600多公斤。這是這個墓出的最大件的東西,叫三連甗,它是上面是三個蒸鍋,就是三個屜啊,下面是那個底,底部是個篦子一樣的東西,這個中間放上水,這樣可以蒸東西。這是另外一個地方出土的,這個叫簋,是盛這個食品的。這也是婦好墓出土的酒器叫尊,婦好的方尊,這是它出的一個鳥形的,一個貓頭鷹形的一個尊。這個時期鑄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可以說各種門類的東西都已經齊備。它這個時候的花紋,剛才我們看到前期的鄭州發現的它是很單線的那種花紋。這個時期的花紋一般地來講是比較華麗的,都是三層花紋,怎麼叫三層花紋呢?它是這個突出的這部分。下面還有個底子,底子是什麼?很細的很細的一種回形的這種紋,我們叫它雲雷紋,這種突起的花紋呢!花紋上面,表面上還有很細的花紋,所以這樣子叫三層花紋。這個時期最流行的獸面紋,這個時期已經有了分鑄的技術了,分鑄是怎麼樣呢?先鑄造一個器身,然後再把它的零件,鑄的零件,局部再搞一個模子,像這件東西,那些小東西,就是這樣鑄進去,還有先把那個零件鑄好,然後把它插在那個大件的東西那個范上,然後怎麼把它再鑄接連起來。這個時期不但在它的首都,而在地方上一些地方也有了相當的發現,就是地方青銅的生產有了相當地發展。
這是在湖南發現的這個象尊,這種鳥獸形的東西發現得很不少,造型是很生動的。這是在北京,北京出的一個西周墓出的當時的酒器,叫方罍。這是婦好墓的叫方斝,讀做jiā,「家庭」的「家」。這是發現當時的武器嘛,這是當時的鋼盔,這是在山東發現的。這是鉞,這個鉞個很大,大概有這么30公分長寬,這個斧頭,把腦袋一下能砍下來是不成問題的。這是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這個銅人,這個銅人呢,單單這個,不算底座,單單人這一部分,就一米七高,加上底座是2米多。西周時期,當時的都城它開始的時候,西周建國以前,就是武王伐紂以前,那是本來是在陝西的扶風、歧山這一帶,後來呢就到了長安,現在的西安的東南。先是在豐京,後來在鎬京。在這個武王伐紂以後呢,為了鞏固對東方的統治呢,又在洛陽搞了一個陪都。所以這個西周的這個都城呢是在周原、豐鎬和洛邑這3個地方,這3個地方都是西周銅器的主要的出土地。我們知道周初的時候呢,一個是分封諸侯,一個是制禮作樂,把他的這個周天子的子弟封到各個地方。然後由周公制禮作樂,制定當時的一些典章制度以鞏固他的統治秩序。這個時期青銅器鑄造業是對於商代的一個繼承和發展,同時又形成了自己的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西周時期很多的青銅器都有著長篇的銘文,早年周原和洛陽出土的銅器,有很多也是流傳到國內外,最近的三五十年,周原這一個地方出土的青銅器,出土的是最多的。單那有銘文的,據統計就將近400件。在扶風一個地方,一個窖藏一次就出了103件,這103件當中有很多長銘文,重要的銘文。這是西周時期的一件很大的鼎,這件大鼎高度是一米二,重量是220多公斤。這是叫一個大克鼎,西周晚期的,現在收藏在上海博物館,裡面有長篇的銘文。還有個大克鼎,還有小克鼎,小克鼎的銘文比它簡單一點,一共有7件。這是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一個鬲,叫伯矩鬲。伯矩是個人,這個銅器當中就記載了伯矩這個人怎麼樣受到燕侯的賞識,這件東西陳列在就是琉璃河的那個燕都博物館,這個琉璃河發現的東西就提到。有另外的銅器就提到,周王怎麼樣封召公到燕做燕侯,所以講北京建城多少周年,就是因為琉璃河的考古發現,但是到後來嘛又發現了西周的甲骨。
西周的青銅器在形狀和紋飾上是更加規范化,它具有一些朴實的風格。這個鳳鳥嘛是很突出,這個可能和這個所謂「鳳鳴歧山」,可能有一定的關系。除了王室的東西以外,在這個都城以外,在它各地的諸侯國也不斷地有所發現。北京的琉璃河燕國的墓地發現了一批銅器,特別是在山西曲沃的晉侯墓地,就發現了從西周早中期之間開始,一共是9組19座墓,若夫妻兩個,兩座墓並列,這么合葬的,中間有一個是一個侯兩個夫人,所以是一共是9組19座墓。這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很大的一件鬲,這件鬲是鬲當中最大的,它有半米高,將近40斤重。這是周武王時候的一件銅簋,這個西周的時候呢,這種方座的東西很多,它經常是那種,尾巴捲起來的這種,張著嘴捲起來這種。這是另外一件簋,上面是鳥,那個鳥呢鳥頭上面還有個垂冠,所以是這個鳳凰一類的東西。那個你看兩個耳朵也是鳥,這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無己其簋,它是西周晚期的。這是簋當中最大的一件,叫害夫簋,這個字呢讀音是讀做hú,這是西周的周厲王的名字,周厲王的東西。周王親自,屬於他的別的都是,好多都是屬於下面的貴族,屬於周王的東西,有數的幾件,這一件是他的一件簋。這一件是一件興壺,就是我剛才講的在扶風,一個窖藏出了103件,這是中間的一件,你看這個花紋啊,已經是圖案化了,很朴實的一種花紋。這種花紋我們叫它波曲文,像波浪一樣的。這是在天安門歷史博物館的一件盤,這件盤,它是長度是一米三,將近一米四,重量是215公斤,簡直像個洗澡盆似的。這個出土以後,後來在民間流傳,後來重新發現的時候啊,被人當做喂馬的槽子,這就是很有名的一件東西。這是一個盤,這個盤,剛才那個盛水,這個盤和我們下面要看的這個叫匜,盤匜這東西是配合著使用的,是怎麼使用呢?貴族在舉行典禮的時候,祭祀的時候,旁邊有3個人伺候他,一個人手裡捧著盤子,一個人手裡頭拿著這個匜,匜裡面盛著水,他們要洗洗手,就一個人給他倒水,一個人拿盤子把水擎著,旁邊再有人拿手巾給他擦手,這樣使用。
下面再講一下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候周天子的勢力已經衰微了,列國興起。所以各地在經濟上、政治上都發展起來,青銅鑄造業也有了新的發展。這個時候我們知道,中國是從西周發現了最早的鐵器,是西周晚期,那麼經過一個春秋,到了戰國的時候,鐵器的使用就越來越多了,隨著鐵器使用的廣泛,中國從戰國時候就進入了鐵器時代,但剛剛開始的這段時間呢,這個青銅器呢,在社會生活當中還佔有相當的比重,所以這樣有了鐵器也就導致了一些新的工藝的出現,而適應著所謂「禮崩樂壞」的這樣一個局面,青銅器的這種神秘色彩逐漸地也就蛻變為,生動活潑的這樣一種新的風格,形成了一個新的技藝的高峰。這個前後在若干個地方,有過一大批的發現,在早年,在1925年,在河南新鄭這個地方。就發現過鄭國的國君的大墓,出土了有上百件,大件的東西,在安徽壽縣就發現了,楚王在滅亡前不久的一座楚王的這個陵墓。僅僅這個安徽省博物館,現在收藏的就有700來件,還有流散的就不算了。特別是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這個墓裡面,大大小小的青銅器就出了有6000多件。有大件的,有一些很小的包括到箭頭一共用銅據統計用了有10噸重的銅,就這一個墓地。它連棺材,棺材外面那個槨啊,架子也是銅架子,銅架子上面再鑲上木頭板。這種禮器,鼎啊什麼,這一類的禮器,就出了100多件。
我們下面來看,這件呢,這是在山西太原一個晉國的一個高級的貴族的一個墓里出的,一個鳥尊。你看鳥的羽毛都是栩栩如生的。這是剛才我講到那個河南新鄭鄭國的國君的墓出的,這個蓮鶴雙壺,這個一件在北京,一件在鄭州。這是還在淅川那個墓出的,淅川墓出的這個銅禁,銅禁是一個,就等於一個炕桌,弄個檯子上面放酒器的,這個邊上這個花紋你看著很細,這是用一種新的方法,叫做失蠟法來鑄造的,因為這么細啊,要用那個泥范合范,是沒辦法合范的。它是怎麼?先做個蠟模子,就做出這樣的模子,然後外面搞成泥范,完了銅汁澆灌進去,以後呢,那個蠟就熔化了,就是這樣鑄造出來。過去只知道中國呢出現得比較晚。可能到了開始呢,可能認為是到了唐朝,後來因為雲南的考古發現,把這個年代 提早到,戰國末、西漢初這個時候,因為有了這個墓的發現,這種鑄造方法在中國,在春秋的時候就有了。這種鑄造的方法到現在,還是精密鑄造所採用的方法。這是件吳王夫差劍,這在湖北江陵發現的吳王夫差劍,這個銘文呢是錯金,這種方法如果沒有鐵器,那是很難想像的。它不但錯了銘文,還有些銅器的花紋,也是採取這樣的辦法。這是在洛陽發現的一件銅鼎。它這個花紋錯進去了金和銀,這個是曾侯乙墓出的一個尊盤,一個尊、還有一個盤。這樣連起來。它這個也是採取失蠟法鑄造的。
大家看這件銅器,它是這種花紋是攻戰的,水陸攻戰的這種花紋,很生動的。這個時期呢,不但一些銅器的花紋程式化,像這種花紋,它有了一定的範本,怎麼一定範本,我們發現在不同地點,不同地方出的,那個圖像是幾乎完全一樣,它如果沒有一定的範本是不可能的。像這件,是曾侯乙墓出的一個大件的銅器,這件銅器呢,它的高度是一米二六,重量是327公斤。這一個墓里邊出了兩件,一件調到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了,湖北還留了一件。這個時期,我剛才講了,這個各地的經濟政治都有相當的發展,所以這個時候呢,各地的青銅器有了不同的風格。我們根據現有的材料可以進行分區,知道這個地區能夠分作幾個地區。它的花紋,這個從器物的形狀到花紋,都有所差別。而這種花紋,它的程式化,它是當時有一定的印模,它不是一件一件地來設計、刻。有一定的模子,然後把它拍到那個范上去,這樣子。
那麼從西周晚期開始,銅器的銘文也都是像活字一樣,我們從銅器上可以看出來痕跡。當時是一個一個字拍上去的,不是整體這么寫下來的,這么刻的,這個應運用是活字最早的這個淵源了,這是第一個問題。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青銅器的組合是商周禮樂文化的實物例證,商周的禮樂文化的核心是「明貴賤,辨等列」 就貫穿個等級制度。這個商代的青銅器的組合的等級情況,因為目前限於資料的所限,我們還說不太清楚,就像那個婦好墓,那樣完完整整的墓,這樣的墓畢竟還是發現太少。我們知道這個墓,它是大個的方鼎,像司母戊鼎那樣的大個方鼎,出了兩件,一件大的圓鼎,那是中號的這種鼎出了2組6件。但是別的墓呢?你現在材料還很難對比,它是很難對比,它是我們還看不出這樣的等級情況是怎麼樣,一定有一定的等級,那麼到了西周中期以後,到春秋的時候,這種規范化的組合,就非常明確,就是鼎,是9件鼎配8件簋,當然還再加上別的銅器,7件鼎配6件簋,5件鼎配4件簋, 這都和當時的等級,他的身份有關系。根據有銘文的材料,知道呢,像9件的是諸侯,那麼7件5件的吧,是比他低一點等級,不但它這些禮器,而且這個編鍾也有一定的組合關系,組合關系,這個一般地是只能出一套,到國君這一級可以出2套,有編鍾,還有編磬。再有車馬,最高一等的是有真車真馬,幾輛車幾匹馬,這個中間有個等級問題,沒有真車真馬是把這個車馬的零件,給它摘下來,放在墓里邊,再低的嘛連零件也沒有,零件也沒有,所以這樣呢,從青銅器我們研究當時的禮制是很重要的這個實物資料。
下面再看,這里曾侯墓出的這個編鍾,這個編鍾是現在出的件數最多的,這套編鍾,它是鍾連那個鍾架子,我們有好多在博物館看那個陳列,那是復原的。這個它是鍾架子,都是原來的架子,在墓里邊的那個架子,還擺得好好的。那些零件和那個旁邊那個銅人,這么托著,銅人連那個掛鉤,這些都是原來的,上面都有銘文,根據這個銘文啊,記載它的部位,部位在什麼地方。這是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的一套西周的編鍾,西周晚期的鍾,西周從西周中期開始,典型的就是八件一組,從第三件開始是發兩個音,中間敲中間和敲邊上和敲右側,發兩個音。這個時候,西周的鍾是四聲音節。中國一直到後來的,長期後來的這個民樂,請教他們搞民樂的一直都是五聲音階。
9. 銅雕塑工藝特點及流程介紹
在我們現在生活的城市中,總是能在不少場合看到銅雕塑,它就像一幅幅凝固的圖片,矗立在城市中的各個角落。沒錯,銅雕塑不僅精美,樣式也十分獨特,並且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但是對於銅雕塑,你的了解有多少呢?銅雕塑的工藝,你又是真的清楚嗎?別擔心,如果你對以上的問題都不清楚答案的話,小編這就來為你解答一下。
銅雕塑工藝特點及流程
鑄銅工藝
說到銅雕塑工藝,那可就大有學問了。現代的銅雕塑根據鑄銅的方式劃分主要有鑄銅雕塑以及鍛銅雕塑。對於鑄銅雕塑來說,它主要採用的是一種叫做耐火石膏模和砂模等十分抗高溫的模具,有的模具有內外層之分,這樣我們就能將銅水從天窗上倒進模具了,最終經過幾天的時間冷卻成型。經過鑄銅工藝製造出來的產品堅挺耐腐蝕,壽命也比其他的工藝要長,缺點是重量太大,成本也較高。
鍛銅工藝
而鍛銅工藝的過程是先做出一個模子,然後再用特製的粘膠將其固定在某個位置上,當我們加熱銅板後,就會發現銅板的質地變軟,此時先用錘子敲打,隨後再定型,再敲打,反復幾次之後就可以成形了。如果再銅板還沒有成型的時候再次被加熱,又可以再次進行鍛造,但是再次鍛造的次數最好不要超過三次,當最終成型之後,放置在硫酸銅內進行浸泡,如此我們就可以得到自己滿意的藝術作品。
現代商業銅雕塑工藝要點
首先我們要客戶確定或者提供雕塑的參考圖案,然後讓泥塑師傅根據客戶的要求塑制泥塑模型,當泥塑模型得到客戶的確認後,再翻制模具,並開始灌制蠟質原型胎膜,最後烤制型殼並且脫蠟。到這一步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燒制銅水了,當銅水冷卻後再打碎型殼,此時我們就可以看到銅品的成品了。
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已經對銅雕塑的工藝特點以及流程了解得十分清楚了,要知道,再實際的銅雕塑製作過程中,一定要經過必不可少的二十道工序才可以最終交付使用,這樣的要求不僅是對傳統手工藝製作講究的傳承,這也是現代精密鑄造技術的奧妙所在。
10. 哪裡出青銅器
銅是人類認識並應用最早的金屬之一。我國是最早使用銅器的國家之一。到目前為止,被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出自新石器時代後期,相當於中原夏代的一些文化遺址中。在商代早期遺址中出土了較大型的青銅器。(取自初中教材)
在燦爛輝煌的青銅器群中,1975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長流爵,為商代早期遺物,被稱為中國最早的青銅器。 長流爵是古代飲酒器,高22.5厘米,流至尾長35厘米,壁厚0.1厘米,藏偃師縣文管會。長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細長,流近口處有菌狀短柱兩個,腰部的一面有寬1.2厘米的凹線,兩線間橫列裝飾5個乳釘,胎壁較簿,器表粗糙,紋飾簡單,確為中國早期青銅器的特點。(河南旅遊局供稿)
第二種說法:馬家窯
在甘肅東鄉的林家村,出土了1件屬於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保存完整,這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時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