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茶文化ppt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搞笑卡通圖片發型 2025-01-19 11:12:29
連續跳動的動態圖片 2025-01-19 10:44:35
香橙月餅圖片多少一盒 2025-01-19 10:22:36

茶文化ppt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30 03:23:27

⑴ 中國茶文化ppt哪有

http://wenku..com/view/f828adef0975f46527d3e1c4.html

⑵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ppt 茶文化圖片 中國的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范疇。

⑶ 茶文化牆

以茶為主題展開想像,發散您的思維,挑動你的想像,做一個宣傳主題海報。

⑷ 中國茶文化的背景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熏陶。下面是答.案.網 Z q .N F.Com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文化背景,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文化背景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之前,當時茶葉被當作一種草葯使用;而茶葉正式被作為飲品大約在公元前59年。到唐代,飲茶已經變得非常流行。唐代的陸羽(公元733-840年)被譽為「中國茶聖」,其著作《茶經》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葉和飲茶的著作,對茶葉起源和歷史、茶葉生長和加工過程、飲茶方法、茶藝等問題進行了描述,對當時和後代具有深遠影響。在唐代以前,中國茶葉已經出口到日本、韓國、印度和中亞地區,成為世界上主要茶葉出口國;到了17世紀,中國茶葉第一次被出口到歐洲。伴隨著茶葉貿易的繁榮發展,中國茶葉被源源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並與當地文化結合,逐漸形成不同特色的茶文化。yang(2007)認為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和諧,融合了社會、歷史、宗教、民族、音樂、舞蹈、繪畫、美術、食品、烹飪等各個方面。wang(2001)則認為中國茶文化是「可見的藝術和不可見的道」相結合的產物,而「道」的內涵卻非常豐富,自然法則是其主要內涵之一。從哲學視角看,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三重影響。「和諧」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茶文化強調「以茶會友」和「以茶交友」,主張通過以飲茶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和諧」思想的體現;而茶藝表現過程也要求泡茶的水溫不高不低,則正是「中庸」思想的體現。道家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茶葉的種植、採摘和後期加工均具有嚴格的時間和季節限制,要求遵循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佛家思想強調「無欲」和「自省」,而中國茶藝則強調通過飲茶達到放鬆自我、反省自我的目的。中國茶文化博大而精深,對一品好茶的要求可謂良多,包括顏色、香味、形狀、口感、茶具、水、時間、溫度等。茶聖陸羽認為泡茶的水最好來自於山泉,其次為河水,再次為井水。而最好的泡茶工具則是來自宜興的紫砂茶壺,不僅能夠保持茶的原始味道,而且能夠提升茶的芳香。
英國茶文化
茶葉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7世紀早期引入歐洲;到17世紀中葉,茶葉被出口到英國;英國最早的茶葉廣告出現在1658年;到18世紀時,茶葉已經成為英國最流行的飲品;到了19世紀,喝下午茶已經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綠茶是中國最初向歐洲出口的茶葉種類,但由於綠茶在運輸過程中容易變質,容易保存的發酵型紅茶逐漸成為中國出口英國的主要茶葉種類,並流行至今。在英國茶文化中,下午茶是當之無愧的代表。根據pettigrew(2001)的研究,下午茶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1830-1840)的英國上層社會,因飲用時間在下午和傍晚之間而得名。在英國,下午茶有時也被稱為「低茶」(lowtea)。因為飲茶時經常坐在較低的椅子和桌子旁,飲茶同時配有麵包、黃油等點心,且與糖、牛奶、奶油等搭配飲用。而與「低茶」相對應,英國茶文化中還有「高茶」(hightea)的說法。在下午茶普遍流行於英國上流社會的同時,另一種飲茶形式「高茶」逐漸在英國普通家庭中流行起來。由於普通工薪階層會承擔更多的體力勞動,在兩餐之間需要更多的食物補給。在「高茶」中人們擺脫了高雅卻略顯束縛的低矮茶椅,把更為豐富的食物擺放在高大的餐桌上,在飲茶時食用肉類、土豆、乳酪、麵包和蛋糕等食品,份量更接近於一頓正餐。隨著飲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英國流行開來,茶會逐漸成為了英國社會時髦的社交活動。與此同時,與茶有關的詩歌、小說甚至歌舞等文化形式也逐漸出現。早在18世紀,英國鄉村就逐漸開辟了各式茶園,在每周六與周日對外開放,人們可以聚在一起飲茶跳舞。這種形式一直保持到二戰前期,現在茶舞依然作為一種英國傳統舞蹈而流傳。從19世紀起,茶館就逐漸在英國流行,一度成為英國女性最熱衷的社交場所。現今的茶館業依然火熱,當然更多是因為它能夠為人們提供可口的食物及茶飲,同時又保留了一種英國傳統茶文化的氛圍。
美國茶文化
根據yang(2007)的研究,茶葉第一次進入北美是在17世紀中葉,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引入。但由於此後英國控制了北美茶葉貿易,從中國出口到北美的茶葉並不多。而英國統治者又不斷提升茶葉關稅,最終導致了「波士頓傾茶」事件的發生,使茶葉為美國歷史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美國獨立後,自1784年起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茶葉。美國人最早的飲茶習慣主要由來自歐洲的移民引入,在茶葉由北向南的傳播過程中,由於北美南部地區乾燥炎熱,飲茶方式由以前的熱飲變成了冷飲,由單一茶飲變成了與檸檬、糖等混合的茶飲,並逐漸被多數美國人所接受。如今,冰檸檬茶可謂是美國南方茶飲的代表,並逐漸通過罐裝、軟包裝等形式向全世界范圍傳播,逐漸被亞洲市場所接受,這是茶文化由西向東的逆向傳播。美國茶文化的另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袋泡茶包的發明。20世紀初,紐約茶商sullivan將茶葉裝入絲織的小麻袋中作為樣品送給客戶。但客戶在泡茶時卻誤將整個茶包放入杯中,這個偶然的誤會卻使袋泡茶方便易掌控的優勢顯現出來,使之逐漸在美國廣泛流行起來,並在其他國家得以推廣。
茶文化的基本概況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在我國的唐朝時期,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如今,茶已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葯",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⑸ 跪求 做茶文化幻燈片,適合做背景的圖

到網路圖片里去搜就好了

⑹ 求茶文化壁紙(要壁紙!!)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2%E8%CE%C4%BB%AF%B1%DA%D6%BD&z=0
你到這里看看吧 也許有你要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⑺ 中國茶文化發展史怎麼樣 PPT課件.ppt

茶的發現人、飲茶的起源:「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5000多年前的神農也稱「神農氏」,作為農業之神的神農也是中國醫葯的發明者。
茶的起源地點: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樹最早;最早加工茶葉;茶類最為豐富的國家。中國被譽為茶的祖國和茶文化的發源地。
茶的起源時間:茶樹在地球上存在約有100萬年的歷史。人們發現和利用茶始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迄今5000-6000年歷史。
中國人的祖先飲茶經歷了四個過程:

1、生吃葯用、
2、熟吃當菜、
3、烹煮飲用、
4、沖泡品飲
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後來便以為火生煮羹飲,就象人們今天煮菜場一樣,那時的人們只把茶作為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
對中國人而言,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多的是一種清靜、靜心的精神象徵。歷經千年,茶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茶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的象徵之一。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茶的發現及飲用,證實了茶的興奮、醒腦功能以及各種健身作用。無論是歷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茶便被人們引入精神文化活動之中,引伸出茶道、茶禮、茶德、茶藝、茶宴、茶禪之類的概念與形式。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為儒家之道、可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為而無不為。
「茶道」一詞的原創來自於中國,並不斷有所發展。首次提出「茶道」概念的是比「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茶聖陸羽年長十幾歲並精於茶事的詩僧皎然。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有句「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詩人談及飲剡溪茶的感受,第一飲可「滌昏寐」,第二飲「清我神」,第三飲便達到「得道」的境界。最後在詩尾提出了「茶道」一詞,這是富有哲理內蘊的詞,與現代茶文化界對「茶道」的界定頗為相通。
皎然之後,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也提到「茶道」一詞,在晉代以後,茶成為日常飲料,文人雅士在品飲中感受到茶葉超出物質外的精神品性。如杜育《荈賦》的「調神和內」指出飲茶調節精神,和諧內心的功能。《晉書•桓溫傳》記「溫性儉」,《晉中興書》記陸納事,《南齊書•武帝本紀》的以茶為祭,並且「天下貴賤,咸同此制」,都體現出社會對以茶示儉的共識。這些,正是茶道思想萌芽的基礎。
民間素有「陸盧遺風」之說,而與陸羽並稱的詩人盧仝,同樣在他的詩篇中涉及茶道精神。他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生動地描繪了飲茶的七個層次:「一碗入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詩作雖然是具有誇張色彩的文學語言,卻與皎然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茶道思想」並非僅僅對「茶道」一詞的解釋,而是從哲理的層面,從精神的世界,來進行理性的思考和概括。與陸羽生活在相近時期的裴汶,在《茶述》的序言中對茶的功效進行了論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厭。得之則安,不得則病。」裴汶所說的「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大多偏重於飲茶的精神作用和社會功能,與皎然的「再飲」「三飲」大體相近,均屬於今天所謂「茶道」范疇,只是把這些功用作為並列關系排比。而在晚唐時期,劉貞亮更從理性角度對茶道精神進行概括,稱之為「茶德」。在《茶十德》一文中,他將茶葉功效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行道」都屬於茶道精神范疇。這里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美化人生和育化社會。飲茶的功德之一,就是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這是以理性的思辨和簡潔的語言將茶道功能提升到社會風習的最高層次,確為唐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對於「茶道精神」的推崇,一直顯現在中國各類典籍的字里行間。北宋吳淑的《茶賦》,鋪陳講述了諸多名茶及茶的典故,渲染了茶的功效,在行文流暢、語句優美之中;明代周履靖仿效西晉劉伶的《酒德頌》而寫《茶德頌》,寫嗜茗之趣,頌茶德之功;同為明代的吳從先也寫有《茶德頌》,則又是另有深味…
中國文人真正接近於揭示茶道實質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曾在《茶喜》一詩的序言中指出:
夫予論茶四妙:曰湛、曰幽、曰靈、曰遠。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聞見,導吾杳冥。
茶之「四妙」,指品茶藝術具有四個美妙的特性。「湛:』指深湛、清湛;「幽」指幽靜、幽深;「靈」指靈性、靈透;「遠」指深遠、悠遠。這四者是品茶意境的不同層面,是對茶道精神的一種概括。所謂「澡吾根器」,是說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養更高尚。「美吾智意」,是說可以使自己的學識更完美。「改吾聞見」,是說可以開闊和提高視野。「導吾杳冥」,則是徹悟人生真諦進入空靈的仙境。這正是飲茶的精神世界和社會功能,是茶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可以說,杜浚實際上已經給中國茶道作了很好的總結,揭示出中國茶道的實質。

⑻ 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如何表現出來

在國人眼中,很多時候喝茶都是一種待客的方式。自然,很多人就會奇怪,為什麼這么多年過去了,中國人對於茶的喜愛還是那麼深呢。今天小編就要給大家講講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中國茶文化到底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它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⑼ 可以反映中國茶文化的照片

【茶的起源】
「我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於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雲:「(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於經。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①。尚未見飲茶。......自漢以後,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宋朝)。」固誤。《洛陽伽藍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於漢魏則可,盛行於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於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後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於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由前之說,北朝後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後之說,尤養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鮮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於某地,行於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於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雲:「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乃以今之茶為荼。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碗,確成風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