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隴西堂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你們都在聊什麼圖片 2024-11-08 22:37:00
天氣預報不準的搞笑圖片 2024-11-08 22:21:54

隴西堂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28 19:41:47

A. 有誰知道隴西堂」李「氏的來歷

隴西一詞來源較早,古代是從地理方位指稱隴山(六盤山)以西的地方。又稱隴右(古人以西為右),隴右在很多情況下也指甘肅。隴西李發源地指隴山以西的廣大地區,建置來看隴西郡為時間長對隴西李形成有影響的之一,隴西郡治先後在狄道、襄武(今隴西)。現在的隴西縣建有李家龍宮、隴西堂等李氏族人尋根祭祖之地,並開發建設李氏文化產業綜合開發項目。李氏在隴西的足跡還不甚清楚,有待李氏後裔和廣大姓氏文化愛好者研究。
李氏名人之爭、故里之爭不能影響到李氏根基的存在!鐧懼害鍦板浘

B. 隴西在哪

在公元1669年以前,甘肅軍政文化的中心基本在隴西,隴西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是西出長安的第一大軍政文化重地。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與現代化大都市的宣傳,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和概念,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不應對它歷史文化的宣傳影響到這樣的程度,這是一種遺憾。「隴西」地名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記載(北京大學版《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戰國地圖)。我認為甘肅如果放棄隴西,就等於放棄了用有力的地域名稱和歷史名人,來襯托說明甘肅悠久人文歷史的豐厚資源,因為隴西是甘肅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天水和武威也曾在歷史上有過階段性輝煌,或者有與隴西並駕齊驅的時段,但其長久性和總體份量都不如隴西。就前面所列歷史人文,大多都被史典記載在「隴西」名下,隴西就是歷史上隴西郡的所在地。隴西不光在甘肅就其全國而言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為數不多的典範地名之一,它承載著民族千古以來的典籍文化。搬開中國浩瀚的文化史典,就無法迴避四處可見的隴西(隴西郡、隴西成紀、渭州、鞏昌府、鞏昌總帥府、鞏昌布政使司),因為隴西是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發祥地的首要地區,歷史文化名人層出不窮,是秦文化、唐文化的發源地。

一個地名,被國庫典籍不停的載揚三、四千年,又與典型的帝王、文化名人貫為一體,這本身就具有豐厚的歷史份量和燦爛的文化光輝,目前在甘肅,很難找到另有兩個什麼字比隴西更具有甘肅歷史文眀的代表性。

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地名,已經就是被歷史塑造了幾千年形成的聚焦點,歷史從這里走來,人們從這里認知,這個地名就應當是串結甘肅歷史文化的中心線,這一點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無法更改的,甘肅的宣傳不能也不應該脫離這個軸心線。至於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范圍地點(當然也可加以小域及變遷的說明),應當沿著有代表性的地域和歷史記載的慣例,小局部的名人名事之爭應服從大的全局。隴西是一個歷史大地域的代名詞,不能只看現在地域機構的一時劃分而過於偏廢,對隴西的宣傳,其歷史事件人物必定得超出現隴西縣縣區范圍,而應當進入歷史上隴西郡和鞏昌府的地域范圍,這是符合歷史的。在其秦漢以前,隴西郡就包括有:蘭州、天水、隴南、秦安,而甘肅歷史文化主要起源於秦漢前期,應當看到隴西是個歷史地域和歷史概念,而不能單純割裂的看作是現在的隴西縣,隴西就是歷史至今的「隴中」,「隴上」,甘肅的簡稱「隴」,都是從隴西的歷史文化地域而來的,現在這個歷史地域已經只剩下一個縣的地盤了,隴西快要在甘肅消失了。只有隴西機務段強大的電力機車,拖掛著區區車箱,五十一年來每日來回行進在蘭州與天水之間這六百里熱土,同時在默默地向全國無數過境這里的人們訴說,這塊被忘缺的六百里熱土她在華夏歷史中的光環和至今被覆蓋著的焦人的文化味。隴西是一個相對歷史文化的地域概念,比如李白被典籍較統一的記載為隴西成紀人,李世民祖上隴西人,如果再劃分小域,把李白、李世民改成秦安人或臨洮人,那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隴西院」,隴西縣的李氏祠堂「隴西堂」就得改成「秦安院」、「臨洮堂」。由此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海外欄目片頭中的「隴西堂」也得由此取消或者更名,同時千千萬萬僑居海外的李氏後裔也得棄用『隴西』的一慣叫法,這樣做是要鬧出國際笑話的。公元前266年秦昭王設立隴西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置隴西郡,到公元1669年前歷來都是西出京都長安的第一大軍事、文化重鎮。一直在隴右行使中央政權下的一二級軍政權地。隴西郡初期轄地為現蘭州市、定西地區、天水市、隴南地區之總和,後因轄地太大,先後從中分割,成立了天水郡:金城郡(現蘭州市)、武都郡、安定郡。清朝分置陝甘總督,後成立甘肅省,省會駐地先設在隴西,公元1669年才遷至蘭州,爾後經濟文化中心才從隴西轉到了蘭州。從幾千年歷史上冠系在隴西名下的歷史文化名人,簡直不勝枚舉,「僅唐一代近三百年間進入朝仕的隴西文人才士就難以記數,可以說像隴西這樣在歷史上給國家直接或間接輸送眾多人才的地方,在全國都是屈指可數的,古人雲:『天寶物華地靈人傑』,這就使隴上文化鼎冠中華」(見《隴西文史稿》)。沿襲歷史的大地域叫法,有利於文化傳承的沿續性,和人們對重大歷史人物已知的統一性。隴西承載著甘肅的歷史文化,這是由史料記載的(隴西歷史見「二十五史」各書卷相關條目,《隴西文史稿》有詳細考證)。

隴西地處黃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肅省南部渭水流域隴西盆地,自然地域開闊。渭水流經全境,境內有名貫古今的鳥鼠同穴山,有一身不仕兩朝的商代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潔身自盡的《禹貢》首陽山。古城中心座落著建於元代(公元1261年)的威遠樓,雄偉壯觀,使古城凸顯千古雄風。 隴西元朝為陝西行中書省鞏昌總帥府。元朝實行軍政合治,鞏昌總帥府就在威遠樓「統督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四府,秦、隴、寧、定西、蘭、鎮原、階、成、西和、會、環、金、徽、德順、金洋十五州行政軍事。」(《隴西文史稿》),古城承載著現在甘肅省會蘭州市的角色,可以想見,隴西在當年的繁華輝煌以及文化的繁榮。重修於清代的威遠樓,飛檐斗拱、雕梁畫柱,通高二十六米,極其古樸壯觀,為西出長安的西北第一樓,是隴上名勝古跡的代表性建築,上懸隴西楊氏書寫的「鞏昌雄鎮」通欄金匾,其書法雄勁厚重。鞏昌雄鎮「聲聞四達」,隴上詩人贊曰:「隴山渭水歷來兵家征戰地,鞏昌雄鎮自古關西出將才」。城內民建古屋欞格,沿襲秦漢古建風格,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並 將北街作為秦漢風格古建保留。城北有元蒙將領的巴巴墳,牌樓至今巍峨渭濱,古赤亭水源遠流長,從北緩緩注入渭河,繁忙於隴海鐵路線上的列車就沿著亭水河,碾壓著漢代赤亭都尉積淀的黃土味,穿梭於南北。

隴西地形平陡大小與蘭州差不多,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四面通衢,其地理位置決定了歷史上、現在和將來都是甘肅南部交通中轉和物資集散的中心。宋朝曾是中國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現代社會的商品交易會是從隴西演化而來的。隨著西部的開發、國家西線引水工程動工和歐亞大陸橋渝蘭鐵路的通車,隴西有著經濟發展的無限前景,充滿著開發的商機,隴西作為隴中工業城市而崛起是滾滾向前、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李氏家族的「隴西龍宮」座落在隴西城北街頭前門,其多層斗拱式牌坊至今還在,這里是隋唐以前李淵家族的真正老家,隴西是李氏家族的根本和原故里,當時就稱為隴西龍宮,這更為隴西增添了神秘性,李淵曾有一段委派太子李建成出任隴西太守,處理軍政和守護家門。隴西牡丹早於長安牡丹,(以唐隴西龍宮為主一帶地域,後由李建成移至長安)長安牡丹早於洛陽,除了在《在威遠樓下》書中記載外,世人知道的太少。牡丹性干喜寒,再加丁香呵護,至今西秦牡丹嬌於長安、洛陽。

「汪家洞」在隴西城中,全縣人人皆知,這是至今中國考古學中難作結論的迷。汪家洞的傳說,有口皆碑,其傳說的神秘性,傳說內容的豐富性,系統完整性都是罕見的,至少可以作為傳說典故進行旅遊文化的宣傳。隴西汪氏家族從元朝隴右王汪世顯聞名,歷經金、元、明、清四朝而不衰,累官數眾,僅三史有傅老三十餘人。至今坐落在漳縣境內的汪氏元

C. 我們彭氏家族隴西堂上有哪些字輩,並且在目前字輩有多少個字

彭氏隴西堂字輩分前派和後派,共有60字

D. 姓李的都是隴西堂嗎

李姓是唐朝國姓,唐高祖李淵祖居隴西郡。故此後李姓把隴西作為郡望,凡李家皆以隴西堂為號。

「隴西堂」是隴西李氏的堂號,是隴西李氏的標志。因此,將隴西李氏的發源地古隴西作為「堂號」,恰恰證明了隴西李氏發源的地域就是以狄道為治所的隴西郡。

姓氏起源

1、源出嬴姓。

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皋陶(一作咎繇,嬴姓,一說:姬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後為李氏。

2、李樹圖騰說。

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E. 隴西李氏家譜

隴西李氏家譜如下:

祖澤承司理,宗功啟伯陽;

傳家丕緒廣,保世本源長;

鍾毓皆蘭玉,怡流有義方;

福由明德積,慶自太和彰;

南國倫祥兆,西平振業昌;

順修思久遠,繁衍迪前光。

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李姓的起源和遷徙(錢文忠百家講壇)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被賜為李氏,名義上是賜姓,實際是恢復李姓,因為西夏皇族拓跋氏為漢將李陵後裔。

F. 隴西堂在哪

應該是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的隴西堂,在隴西縣縣城附近的仁壽山上

G. 河南隴西堂李氏家譜詳情

李氏家譜字派

1、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東山一支李氏家譜字派(部分)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3、高橋一支李氏三修族譜字派(部分)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是、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4、隴西堂李氏七修族譜字派(部分)派、紀、長、相、承,續、祖、義、秋、均。

同漢庚午增派語:太、官、人、諱、義,司、千、兩、派、承,更、增、君、應、萬,秋、 林、傅、均。

黑山原派:衛、嗣、瑛、耀、玉,立、志、潮、添、榮,光、輝、廷、秀、美,隆、盛、遇、先、春。

井山原派:文、景、榮、人、金,勝、紹、木、太、雍,學、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續修改正派語:卓、武、宏、忠、俊,賢、良、佑、上、賓,善、能、崇、祖、緒,閱、代、益、昌、興、恢、聲、源、自、遠,後、啟、象、全、新,蠨、范、開、元、運,咸、恆、垂、澤、清。

續修新增派語: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現、左、有,富、有、慶、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6、雲湖李氏一支家族譜字派(部分)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關於李姓的源流,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源出嬴姓。

古李字

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皋陶(一作咎繇,嬴姓,一說:姬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後為李氏。

至商紂王時,世襲為理官的理徵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其子利貞隨母親契和氏逃難,後到豫東鹿邑定居。因沿途食李子(木本植物的果實)得以生存,為了報答「木子」保命之恩和躲避紂王的追捕,並且理、李同音,自利貞開始改理為李,從此中國有了李姓 。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

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李氏

H. 隴西堂的堂號

姓氏的另一個表記叫堂號。由於生產的發展、政治領域的變遷、天災人禍的轉移、人口不停地流動、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後,為了保持最親近的血緣關系,便以「堂號」來維系。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號,如同是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號叫「龍溪書院」,在甘肅等地的堂號叫「三槐堂」;陳姓是閩、台等地的大姓,他們的郡望同為潁川郡,但在台灣的各支陳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只有李姓,郡望是隴西,堂號是「隴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樣。在眾多姓氏中,郡望、堂號均取郡名者,實屬罕見,而堂號只有一個稱謂者,也只有李姓的「隴西堂」而已,這個獨特現象,有它深遠的歷史淵源。

I. 隴西堂在哪

隴西堂位於渭水之濱的仁壽山森林公園風景區。建築面積100平方米,雕梁畫棟,丹青彩繪,飛檐翼然,氣勢雄偉。唐代著名書法家、「書中仙手」李邕墨跡的「隴西堂」巨匾高懸其上,字跡縱橫馳騁,瀟灑飄逸。抱柱聯書:「五千言道德一經鹿洞流芳龍門纘緒,十八子公候萬代柳袍常染蓉境長開」,「隴山巍巍鞏昌十方譽滿秦晉,渭水滔滔南安八景聲冠洮岷。」內設李氏先祖牌位三尊:李姓始祖利貞公、李氏先祖李耳公、李氏先祖李崇公。 隴西堂殿前,置一座高1.80米、直徑0.95米的圓形三足寶鼎,上面鑄刻古樸凝重的「隴西堂」三字,上加青龍頂蓋,終日香煙繚繞。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花香氤氳,風景宜人,吸引著眾多遊客,牽系著萬千李氏兒女的情愫。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廣大海內外李氏同胞和各界遊客紛紛前來隴西尋根敬祖,旅遊觀光。他們熱切希望開展隴西李氏文化研究,在李氏的發祥地隴西建設一個世界性的隴西堂,為全世界李氏同胞尋根祭祖,表達葉落歸根之情。 重新規劃的「隴西堂」選址在仁壽山。這里山環水抱,藏風聚氣,地勢開闊。規劃建設的隴西堂因地制宜,依山附勢,隨峰就險,順山而建。計劃建設迎賓區、朝祖區、祭祀區,總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在迎賓區內的隴豐渠上架設漢白玉雕花欄桿的仿古拱橋,連接316國道。沿中軸線修建隴西堂堂號牌樓和3000平方米的太白酒樓,兩邊配建接待廂房,為賓客服務。朝祖區設「六館一堂」:肖像館、忠烈館、名人館、金石館、陳列館、博覽館、功德堂。依地勢修建亭台樓閣,豎向石級登道,橫向爬山長廊。祭祀區為該建築群的主建築,擬建紀念堂隴西堂、祭祀塔、鍾鼓樓、觀戲台等。一期工程概算為3199萬元。全面規劃,分期實施,設計上藝術與實用並重,綠化與建築同步,力爭為海內外李氏同胞尋根祭祖創造一個優雅莊重的環境。

J. 隴西堂的簡述

廣大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對祖國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到大陸尋根、敬祖、認宗的活動越來越多,這充分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近年來日本、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李姓同胞不遠萬里,多次來隴西尋根敬宗。榮幸的是經 過探根、認尋,他們均稱根在隴西,共同尊隴西郡為郡望,唯一的宗
親堂號為隴西堂。廣大的李姓人士熱切要求開展隴西李氏文化的研究,重新修復隴西堂。 居於渭水河畔的隴西古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隴西人民責無旁貸地挑起了修復隴西堂的重任。隴西縣委,縣人民政府報經甘肅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於一九九二年正式批准同意修復隴西堂,首先把它作為一個旅遊景點,既保存古代文化遺產,又可供遊人觀賞,還可把它作為一個連接海內外李姓同胞的紐帶,使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增強對祖國、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在省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已先後與美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等海外的李姓宗親組織,有關知名人士及國內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包括台灣在內)的李姓人士取得了聯系。澳門、台灣及國內五百多人先後捐款資助修復隴西堂。
修復後的隴西堂選址在仁壽山三清宮以東地帶。初步規劃建設的隴西堂,因地制宜、依山附勢、隨峰就險,順山而建。計劃建設迎賓區、朝祖區、祭祀區等,總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在迎賓區內的隴豐渠上架設漢白玉雕花欄桿的仿古拱橋,連接316國道。沿中軸線修建隴西堂堂號牌樓和3000平方米的太白酒樓,兩邊配建接待廂房,為賓客服務。朝祖區設有六館一堂,即肖像館、忠烈館、名人館、金石館、陳列館、博覽館、功德堂。同時,根據地勢,修建樓台亭閣,豎向拾級登道,橫向爬山長廊。祭祀區為該建築群的主建築,擬建紀念堂--隴西堂、祭祀塔、鍾鼓樓、觀戲台等。初步預算一期工程為319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