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主題:「我們身邊的地理——青島地理」小論文
試論地理美
當我們徜佯在地理大觀園的時候,無不為其美麗所折服!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2. 我們身邊的地理——青島地理小論文。1500字以上,急急
試論地理美
當我們徜佯在地理大觀園的時候,無不為其美麗所折服!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3. 關於三下鄉活動的資料怎麼搜集
1、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弘揚「兩會」精神;
2、在新時期貫徹黨的路線,體驗農村生活,融入社會,培養吃苦耐勞精神,提高社會交際能力,並通過實踐對團隊隊員進行思想教育,升華隊員思想,增進政治意識;
3、投身實踐,深入基層,親臨群眾,深入了解,反映農村實際情況及發展現狀,體味農村生活情況,傾聽人民群眾之呼聲,盡可能為農民增收提一些切合實際的建議;
4、結合一線調研資料,總結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希望能夠為政府以及相關決策部門挖掘出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並能夠提出幾點可行性的建議;
5、通過實地調研,增強隊員社會實踐能力、搜集資料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新世紀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團隊隊員:周穎君,龔文霞,李曉潔,龔嘯宇
實踐目標:1、調查了解木蘭鄉紅色旅遊資源保護及開發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2、調查了解木蘭鄉生態旅遊資源保護及開發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3、對比分析木蘭鄉「紅色旅遊」相對於其生態旅遊的開發
4、通過實際調研,分析「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
5、對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提出建議
實踐形式:1.通過各級政府和當地農民了解當地情況,完成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以走訪形式宣傳弘揚「兩會」精神以及黨和國家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同時宣傳中央政府關於新農村的一系列政策。
3.深入實地進行考察。
活動相關報告:《「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實地照片、回收的調查問卷以及相關文字資料。
二、活動總概
本次「三下鄉」活動是在黨中央關於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工作的號召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分團委牽頭,在相關老師的支持和指導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管理學院和武漢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的四名同學組成「三下鄉」實踐團隊,於2006年7月25日至2006年7月29日前往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開展的「三下鄉」實踐活動。
本次「三下鄉」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分別是前期的准備工作、實踐調查工作、後期總結工作。前期准備工作主要包括「三下鄉」實踐活動主題、形式的確定、組隊,對組員進行思想動員,作初步計劃以及《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和各宣傳單的製作。實踐調查工作主要包括通過各級政府,了解當地的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開展實地考察,走訪當地居民並宣傳弘揚「兩會」精神以及黨和國家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發放調查問卷。後期總結工作包括對服務實踐活動中資料的整理與總結、開展以交流組員在「三下鄉」活動中的心得為主題的座談會。
在此次「三下鄉」活動中通過團隊隊員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我們一共分發調查問卷100份並回收有效調查問卷94份,回收率94%。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在計劃之下進行的,且大部分的計劃都有較強的實效性,但是也由於對當地情況了解有限,以至在計劃中一些項目很難實施。我們開展的幾項活動所起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達到了我們原定的目標。經過了十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本團隊成員都有很大的收獲,大家的社會實踐能力、搜集資料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後,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
三、活動內容
(一)前期准備工作
1.組隊
基於「三下鄉」活動服務農村的宗旨,在活動籌備之初,我們遵循「自願、爭取」的原則,嚴格把關綜合素質,在人員的確定的問題上,對團隊成員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其具體如下:
態度端正,有上進心,從思想上加入我們的團隊,有服務農村的熱情。
作風朴實,能吃苦耐勞。
有較強的實踐能力。
有團隊精神與團體意識,服從組織的安排,積極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通過嚴密把關,我們定下團隊成員。但在獲得開始之前,原定部分成員因故不能參加,致使團隊重組。在反復考慮和徵集後,形成了本次「三下鄉」實踐團隊這個充滿了凝聚力的團體。這為我們這次活動的完成奠定了基礎。
2.思想動員,並作初步計劃
「三下鄉」是黨中央提出的一條解決農村缺乏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方案。它的實施不僅反映在具體的行動上,也集中體現在思想上,而且後者為前者之源。只有在思想高度認識了「三下鄉」,了解了它的意義,才能做到真正的「三下鄉」。針對這一點,我們對全體組員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動員。
首先我們搜集了許多關於「三下鄉」的資料。隨後,我們進行了一次小型的座談,在座談會議中,大家暢談自己對「三下鄉」的認識,並表明了自己將怎樣以實際行動去完成這項堅定的任務。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大家的思想有了明顯提高。
由於事先對當地具體情況了解有限,為了使活動順利的開展,不至於以後陷入被動的局面,隊員經過思想學習之後就進入了活動的准備階段,通過各方渠道了解當地情況,制定了一個初步的計劃。計劃主要包括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調查,相關調查問卷的完成,「兩會」精神的弘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方針的宣傳等。
3.調查問卷及宣傳單的製作
在查找翻閱了有關資料(主要是關於問卷製作和新農村方面的資料)後,按照相關主題初步擬定了一份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共10道選擇題,4道問答題,1份1張共100份。
製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傳單,1份1張共100份
製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傳畫,1份1張共50份
製作關於「紅色旅遊」的宣傳單,1份1張共100份
製作關於「紅色旅遊」的宣傳畫,1份1張共50份
(二)實踐調查工作
1.通過當地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了解當地的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1) 木蘭鄉擁有的主要旅遊資源
在搜集了部分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的資料之後,我們和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針對該地區的實際開發情況進行了訪問。在訪問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木蘭鄉的旅遊資源豐富,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① 木蘭湖旅遊度假
木蘭湖位於武漢市北郊60公里,座落在荊楚名勝木蘭山腳下,是武漢市重點旅遊開發區,被市政府列為「武漢市後花園」,規劃總面積5000公頃,木蘭湖湖面面積達三萬畝,約為17批平方公里。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最狹窄處約1.2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為23米,最深處有28米。1959年開始,因為興修水利,築建大水壩,形成了現在的木蘭湖。60年代開始,木蘭湖中開始出現各種魚類,於是又開始發展漁業。直到1992年才開始發展旅遊業,到目前為止,湖中共有大小遊艇150條。木蘭湖最為獨特的景觀是鳥島,湖東南岸三千畝林區,十萬余只鷺科候鳥在此棲息,秋去春來,繁衍後代。其區位優勢明顯,基礎環境具備,交通便捷,電力充足,通迅發達。總體的規劃已被聯合國列入中國21世紀優先發展項目。現有大批客商來此投資開發旅遊業,已建成的項目總投資高達5億元人民幣。星級賓館、豪華別墅區和度假山莊在湖畔星羅棋布。
② 「紅色旅遊」
木蘭鄉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是當年鄂豫皖邊區著名的赤色根據地。更是董必武、李先念、劉華清等革命家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在大革命時期,木蘭鄉農民組織的赤衛隊、護衛隊就有大約1.2萬人參加,並在其間所犧牲的烈士,記錄在案的就有12280人。
在木蘭鄉,共有13處「紅色旅遊」景點:靜山廟農民武裝暴動紀念碑、塔區(即現在木蘭鄉)共青團第一個團支部紀念碑、李先念革命活動舊居、英雄樹、戴慧蘭烈士墓、兩處烈士紀念碑、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七軍會址、仇恨樹、血淚井、新四軍抗日標語、塔區第二鄉蘇維埃政府舊址。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木蘭湖畔出生的杜義德、袁學凱、陳福初等7位紅軍將領共和國將軍軍銜。1985年,木蘭鄉被共青團中央授予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有大批青少年學生來木蘭湖瞻仰革命遺址,緬懷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的洗禮。
③ 林果業、茶業、甘柿大鄉
木蘭鄉是武漢市有名的板栗、柿子、茶葉"三品"之鄉,有人稱贊是「春來花開滿枝頭,秋來層林果豐碩」。
木蘭鄉共有12萬畝山場,種植有約1.5萬畝銀杏樹、8000多畝板栗,同時擁有3000多畝茶林,桃樹、杏樹、梨樹、柿樹和柑橘一共有5000多畝。在林果業方面的發展前途十分可觀。
④ 大余灣民俗村
大余灣距武漢市區40公里,坐落在鄉村的公路邊。依山傍水,寧靜如畫。佔地面積300畝,該村的古建築群屬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築,20餘條巷子縱橫分隔。尚存明清古宅40餘棟和大量的古跡文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該村先祖曾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輝煌歷史。據當地史書記載,該民俗村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目前尚存民居50餘幢,當地有一民謠形象概括了古民居建築獨有的特色:「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套客房,室內雕塑刻,門前面檐廊,方塊石板路,滴水濺石牆」。和古民居同在的還有明清傢具、農具、手工作坊等生產工具以及古樸的民風民俗。整個民俗村將古文化溶於古建築中,每種建築風格體現出不同的古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建築史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⑤ 遠古寺廟、將軍廟遺址
木蘭將軍廟坐落於木蘭湖西岸的將軍廟村,是花木蘭祖廟,亦是木蘭生態游覽區最古老的殿廟之一。其始建於唐,擴建於明,重建於今。與將軍墓一起列為木蘭湖兩大歷史陳跡。將軍廟、將軍墓與木蘭山金頂、玉皇閣遙相呼應,一脈同軸。同時還有遠古寺廟約20多處。
(2) 木蘭鄉「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落後於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原因分析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就發展「紅色旅遊」的總體思路、總體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確規定。這表明,國家將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產業。
盡管現在「紅色旅遊」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但是相對生態旅遊來說,「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現狀仍不容樂觀。
我們實踐團隊通過對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的訪談以及實地在走訪了解,分析了該地區「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相對落後的主要原因,並將其歸納和整理:
國家政策對大眾的引導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除了追求物資享受外,也開始轉向精神享受。現在比較大眾化的一種追求精神享受的方式就是外出旅遊,而且隨著大眾生態意識的提高,生態旅遊應運而生,我國從90年代就開始了對生態旅遊的開發,並且在各方面政策的保證和支持下,生態旅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紅色旅遊」這種歷史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卻被忽視甚至遺忘了,盡管國家現在開始提倡「紅色旅遊」,但由於是近幾年才提出的,其發展程度自然無法與生態旅遊相比了。
「紅色旅遊」的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人並未從思想根本上接受 發展「紅色旅遊」,對於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發展「紅色旅遊」有利於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有利於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有利於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培育發展旅遊業新的增長點。
但是,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總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才能被大眾所接受,「紅色旅遊」也是如此。大部分人還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紅色旅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已開發的地區看不到成效,這就導致了「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速度越加遲緩。
「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資金不足 我國目前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每年用於文物保護、旅遊開發的資金極度不足,目前的文物保護的經費來源,一靠政府財政撥款,二靠橫向創收。但在木蘭鄉,財政核撥的經費,連景區的正常運作都不夠。加上不少文保單位位於農民群眾集中居住的村之中,文化遺產在農村改造過程中被損毀的問題時有發生。位於葉家田李先念舊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盡管近年來市、區文物部門撥出專款對重點危房進行了一些「救命」的修繕,李先念舊居卻還是在去年的一場大暴雨中倒塌了。
「紅色旅遊」景區的地理和交通限制 由於當年革命游擊戰爭的需要,「紅色旅遊」景點多位於山旮旯之中,地點分散,而且交通極不便利。地點分散,就導致「紅色旅遊」景區的管理工作難上加難;交通不便,就導致人們對「紅色旅遊」景區的參觀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要想更好的開發「紅色旅遊」景區的旅遊資源,就必須先修路搭橋,解決交通不便利的問題。這就又涉及到了資金的問題,因此,「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速度無法進一步提高。
(3) 制約該地區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三下鄉」活動期間,我們實踐團隊通過對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的訪談以及實地在走訪了解,分析了該地區制約旅遊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並將其歸納和整理:
開發經費的限制 自1994年起全市文保經費每年一直維持在100萬元的水平,而除掉物價因素外,僅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已由當時的135處增加到178處,但經費卻沒有增加;就是這筆十分有限的錢,市主管部門優先考慮的是中心城區,7個近郊區佔39.3%的市級以上文保單位能夠分配到的就非常有限,至於主要靠各區解決的110處區級文保單位則事實上更難落實維修經費。
在此情形下,各地只能發動各自能量,藉助本土資源,大搞各類旅遊開發。甚至出現「開發收益第一,有效保護為次」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開發好了,經濟效益增加,政府負擔也自然減輕,因此,除非出現明顯違法行為,各地政府往往對旅遊開發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視而不見,政府對旅遊業開發的這就制約了當地旅遊開發的進一步發展。
這也是當地旅遊業發展受限的最主要的原因。
土地政策的限制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該通知主要政策內容為:加強土地的宏觀管理;進一步嚴格建設用地的審批管理;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加強對農村集體土地的管理;加強對國有土地資產的管理;加強土地管理的執法監督檢查。2001年4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主要內容為:嚴格控制建設用地供應總量;嚴格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大力推行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加強土地使用權轉讓管理;加強地價管理;規范土地審批的行政行為。
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以建設度假區、文化城等,而各種土地政策的出台,限制了旅遊業對土地的使用,導致許多旅遊資源開發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進行。
開發規劃與當地居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規劃落實無法到位 許多旅遊景區的開發,需要當地居民進行搬遷移民,但政府無法給予相當的經濟補助,當地居民便不肯配合,居民工作做不通,導致開發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4) 木蘭鄉旅遊開發規劃
在下一步的旅遊開發規劃中,木蘭鄉旅遊局打算在天子山一帶的景區打造出江城第一漂流的大型的旅遊娛樂項目。天子山景區一共有三個自然村,157戶農民,擁有一萬多畝的山場,並且與木蘭湖相連,景色宜人。
經過規劃,木蘭鄉旅遊局預備將天子山現有村民全部遷出,合並成一個大的村落。為了解決開發過程中的資金問題,木蘭鄉決定招商引資,由加拿大皮卡爾投資建造一個大型水上公園,並在水上公園周邊建造一個飲食文化城。
這個計劃將在今年10月份開始實施,預計在三年之後完成。
2. 通過當地團委機構了解當地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在搜集掌握了大量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的資料之後,我們和木蘭鄉團委書記陳清同志針對該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訪問。在訪問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如下:
① 結合國家建設新農村的政策,在木蘭鄉實施家園建設行動計劃
通過開展創建活動,堅持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相結合的基層管理體制,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增強村級組織凝聚人心、服務群眾、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功能,鞏固農村基層政權。改善農民增收致富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
改善農村社會發展環境,逐步建立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努力把試點村建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民主法制健全、管理服務有序、環境衛生整潔、社會文明和諧的溫馨家園,為全市全面實施農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探索經驗,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
② 旅遊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充分利用木蘭生態旅遊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濃郁的民俗鄉情、豐富的農業資源,以旅遊業和配套服務產業為支撐,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為特色,以庭院經濟和打工經濟為補充,培植木蘭生態旅遊區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其區域位置、資源條件、經濟發展狀況,把致富門道明晰工作落實到村、落實到戶。其工作內容是:1、落實「三農」各項政策。2、調整產業結構。3、做好科技興農入戶工作。4、健全生產經營服務體系。5、推廣小型農機應用。6、規范農資市場秩序。7、促進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8、完成農民增收目標。
③ 集中資金,有序建設
結合天子山景區的開發資金,首先打造天子沖家園。明晰致富門道,發展旅遊經濟,完善基礎設施,建立社保體系,穩定社會和諧。並對此進行大力的宣傳。
打造「農家樂」項目,包括旅遊農家樂,紅色農家樂,服務農家樂等內容,並對服務業的工作者進行定期定量的培訓,提高員工整體素質。
在建設天子沖家園的同時,加緊進行「通灣道」的道路建設計劃,把路修到各村、各灣,以保證旅遊資源開發的順利進行。全部的「通灣道」建設預計將在2007年的上半年完成。
3. 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及其分析
主題一 反映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的了解問題
第1題,其中選「一般了解」的佔51.1%,佔了大多數,選「不了解」的佔35.1%,不在少數。而選擇「非常了解」和「很不了解」則各佔了9.6%和4.2%;在第2題(對國家關於「紅色旅遊」開發的相關政策的了解)中,選擇「非常了解」只佔了3.2%,而選「不了解」的佔48.9%,佔了大多數,選 「一般了解」的只佔了40.4%,。 「很不了解」這一選項則佔了7.4%。從這兩題的數據可以看出,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知之甚少。即使有所了解也不過是略知一二。從這里可以看出當地關於「紅色旅遊」的相關宣傳很不到位,有待提高。
主題二 反映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和關注度
對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第3題: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非常合理或是一般合理的佔78.7%,認為不合理的只佔了19.1%,剩下的0.2%對此沒有感覺。不難看出,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第4題(在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在哪一個方面不合理),此題是多選題: 在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不合理的人和一部分認為開發一般合理的人當中,有29.1%的人認為在資源保護上做得不好,而51.0%的人認為環境協調工作不到位,佔了大多數。12.7%的人認為是與相臨地區的旅遊資源開發關系不和諧,23.6%的人認為是經濟效益不夠明顯。
對旅遊資源開發的關注度:第6題,有28.7%的人非常關注木蘭鄉旅遊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的出台,有43.6%的人只是一般關注,而有27.7%的人不關注相關政策的出台。這反映了當地居民對旅遊發展的相關政策還是比較關注的;第7題和第8題是問答題,主要涉及當地居民關注的側重點和不關注的原因,絕大多數人表示比較關心環境衛生的治理方面以及經濟效益方面的政策,還有部分人比較關注旅遊業發展政策中的農民政策和新農村建設方面的政策,還有一小部分人表示比較關心旅遊業發展政策中關於教育的政策、支持「紅色旅遊」的優惠政策以及開發項目方面的政策;而不關注的原因則多為自身沒有意識到、沒有時間、政府宣傳不夠,沒有了解渠道、發展速度太慢,看不到變化而不再關注等等,還有一小部分人則表示是由於所居住的地區與鄉鎮中心相距太遠,不便關注或是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
主題三 反映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
積極影響:第9題,此題為多選,42.6%的人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了就業機會,41.5%的人認為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有20.2%的人表示對此沒有什麼感覺,還有16.0%的人選擇了「其他」,其中包括的有帶動旅周邊游業發展、促進了消費、推動了經濟、對國家有益、提高了農民思想文化、環境衛生得到改善、公路得到修建,當然還有極小部分人認為沒有什麼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第10題,此題為多選,54.3%的人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21.3%的人認為外來人員的入住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有16.0%的人表示對此沒有什麼感覺,還有22.4%的人選擇了「其他」,其中包括的有社會風氣遭到一定程度破壞(如酒店小姐、賭博、打架鬧事等)、物價上漲,在這之中也有部分人認為沒有什麼消極的影響。
主題四 反映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的保護意識
第5題,有35.1%的人表示意識到了要對當地旅遊資源進行保護並且常常這么做,有54.3%的人表示意識到了但很少做,9.6%的人表示並沒有意識到。看來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的保護意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主題五 反映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的支持度
第11題,75.5%的人表示十分看好或者一般看好木蘭鄉「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前景,其他的人則表示不看好或是沒有意見;第12題,52.1%的人選擇了去生態旅遊,37.2%的人表示願意選擇「紅色旅遊」,還有一部分人表示不清楚自己會選擇那種旅遊。從這兩足數據說明大家對木蘭鄉「紅色旅遊」的發展前景還是持樂觀的態度的,但更願意接受生態旅遊;問答題13題涉及了選擇兩種旅遊的原因,選擇生態旅遊的人多是因為生態旅遊區風景氣候宜人,能讓人得到好的放鬆,選擇紅色旅遊的人則是由於「紅色旅遊」為最近的熱門,更多的是因為「紅色旅遊」對教育後輩、提高思想素質、緬懷歷史、憶苦思甜所起到的作用。
主題六 反映當地居民對旅遊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問答題14題和問答題15題,在14題中,許多人都認為,要想更合理的開發旅遊資源,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發展速度,加強農民素質,並在發展中注意保持可持續發展,盡量避免因旅遊開發帶來的不良影響;在15題的回答中,幾乎100%的人都認為旅遊資源的開發對新農村的建設有促進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農村的通水通電、經濟的增長,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就業機會、教育得到一定發展、農村環境衛生的改善、農民視野變得開闊、思想素質得到提高等方面。
(三)後期總結工作
1. 調查報告的完成以及資料整理
返校後,我團隊成員開始了對活動期間各類資料的總結和整理工作,在8月1日-8月6日近一周的時間里隊長周穎君同學在整理了《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後,對相關數據進行了一定的統計,並通過六個專題將該調查問卷反應出的問題和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並完成了以《誰拋棄了我們》為題的感想總結。龔嘯宇同學根據在當地了解到的實際情況,並通過網上資料、圖書館的相關書籍,完成了《2006年暑期「三下鄉」活動總結》報告。其餘隊員也在總結「三下鄉」期間的所感所悟的同時,著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並整理了其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8月14日晚6:00,我們「三下鄉」團隊全體成員利用QQ,召開關於「三下鄉」心得的網上座談會,座談會上各隊員暢所欲言,交流自己在「三下鄉」過程中的感想和收獲。通過這次座談會,隊員紛紛表示加深了對「三下鄉」的活動認識。
2. 對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分析
在討論和分析了我們所搜集掌握的材料之後,對於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我們進行了如下總結:
(1)項目提出的理由和背景
木蘭生態旅遊區總面積947平方公里,涉及蔡店鄉、木蘭鄉、姚集鎮、長嶺鎮、羅漢街、李集鎮、王家河鎮等7個鄉鎮(街道),已規劃開發和建成的主要景點有9個。被納入 「家園建設行動計劃」試點工作的村有32個,涉及自然塆329個,村民12354戶、49405人。其中,9大景點周邊有12個村,以黃土路為主軸的景區沿線有20個村。
近幾年來,木蘭鄉大力發展旅遊業,並以此帶動全鎮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木蘭湖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我們團隊進行了調查分析之後,認為:木蘭鄉旅遊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在木蘭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工作中起到鋪墊和促進作用。
(2)木蘭鄉旅遊業發展前景展望
木蘭鄉目前的旅遊資源開發形勢良好,政府對此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視和支持。加上木蘭鄉本身擁有了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和「紅色旅遊」資源,其發展空間十分廣闊。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木蘭生態旅遊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濃郁的民俗鄉情、豐富的農業資源,以旅遊業和配套服務產業為支撐,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為特色,以庭院經濟和打工經濟為補充,培植木蘭生態旅遊區新的經濟增長點,那麼木蘭鄉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一定能順利開展。
但是由於資金的限制,開發速度還不是很理想。在這一點上,還需要花大力氣
4. 海南在推動檳榔產業健 康發展的過程中都做過哪些努力
檳榔產業是海南選擇重點發展的產業。圍繞檳榔產業發展,海南專門設立了專項資金。海南實施檳榔烘乾綠色改造項目,2013-2015年海南省財政共安排資金14618萬元,在萬寧等八市縣實施檳榔烘乾設備建設補貼,共建設標准型2640台,大型生產線227條,年加工能力達70萬噸。
為穩定檳榔價格、為農民保收增收,2016年,海南農業廳在萬寧市實施檳榔價格指數保險試點項目,保費規模達500萬元,補貼80%即400萬元。2017年開始實施「農保貸」項目,截止2018年底,涉及檳榔產業的「農保貸」項目已達43個,可以網路下。
2018年,省林業局充分利用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成果推廣示範資金項目,支持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推廣檳榔新品種「熱研1號」,開展良種苗木培育、高產示範園建設和豐產栽培技術培訓,為今後大面積推廣種植做好技術儲備。
從發放貸款、培育品種、擴大種植、設備更新等方面出發,海南全方位鼓勵檳榔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5. 皖南民居、蒙古包、北京四合院和土家族吊腳樓的材料有哪些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北京四合院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崐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樑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牆牆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蒙古包:
蒙古游牧人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水泥、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游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土家吊腳樓:
建築技術美與藝術美結合的古樸典範。主要體現在實用性、地區性、技術性三個方面。從實用性來說,土家吊腳樓作為民族物質文化的標志,不但充分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滿足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從地區性來說,土家吊腳樓總是以它別致、優美的形式和藝術特色點綴所在的自然環境美,不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通過互相映襯、烘托和照應,使整個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華;從技術性來說,土家吊腳樓博採我國木構建築井乾式、穿斗式、抬梁式優點,具美觀、堅固、實用於一體,整個構架,均以榫穿卯相連,無釘無栓,並且從構思、設計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圖紙,其形式及數百根瓜柱樑枋的大小長短和開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復雜的力學估計等數據,皆胸有成竹,表現出土家匠師們精湛的建築技術和別具匠心的創作精神,實現了技術性能與審美性能的有效結合。正因如此,土家吊腳樓在中國建築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於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范圍內、以西遞和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歷史傳統村落,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那些徽商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
皖南古村落與其它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皖南古村落建設和發展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的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追求與文人、官宦階層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
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是雙重需求,有科學的基礎和很高的審美觀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築特色是隨著明清時期徽商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能夠在有限的建築空間內最大程度地體現其構思的精巧以及工藝的高超,實為別具匠心的建築形式。後來徽商逐漸衰敗沒落,而這種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卻因依附於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0-150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0個、60個、80個、100個和120個哈那。120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游牧人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00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許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數的蒙古人是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只駱駝運到落腳點,再起帳篷。
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牧等特點。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40峰駱駝或10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20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
北京四合院,天下聞名。舊時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觀廟壇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築,便是那數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舊聞考》中引元人詩雲:「雲開閭闔三千丈,霧暗樓台百萬家。」這「百萬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說的北京四合院。
為什麼叫「四合院」呢?因為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國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根據現有的文物資料分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築出現。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人特別喜愛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不僅宮殿、廟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廣泛使用四合院。不過,只要人們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會想到北京四合院,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國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點。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從平面上看基本為一個正方形,其他地區的民居有些就不是這樣。譬如山西、陝西一帶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個南北長而東西窄的縱長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橫長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築本身並不連接,而且正房、廂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為一層,沒有樓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轉角處的游廊。這樣,北京四合院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
而南方許多地區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為樓房,而且在庭院的四個拐角處,房屋相連,東西、南北四面房屋並不獨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將庭院稱為「天井」,可見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難免使人顧名思義,聯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的成語。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實的院,寬敞開闊,陽光充足,視野廣大。
還有一點,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內涵豐富,全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居住觀念。
譬如東北地區漢族的套大院(東北農村四合院),符合北京四合院的前兩個特點,但卻不具備文化內涵豐富這一特點。
舉例說,東北四合院的單扇門(中國傳統多為雙扇門的形式)、堂屋背後設「倒閘」作為貯物間等做法都使人感到是清代山東等地「跑關東」的移民帶去的窮人習慣的延續。
正是因為以上幾個特點,人們往往將北京四合院作為中國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
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卧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從前的吊腳樓一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當蓋頂的,現在,鄂西的吊腳樓多用泥瓦鋪蓋。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伐青山」,一般選椿樹或紫樹,椿、紫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稱為「架大碼」,在樑上還要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樑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堅柱」,主人選黃道吉日,請眾鄉鄰幫忙,上樑前要祭梁,然後眾人齊心協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堅柱之後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檐,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台木欄。 土家人還在屋前屋後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徵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6. 文明5 選擇建設項目 點了沒反應呢
城市必須一直地造建築/軍事單位/奇跡。點了「建設項目」,再點你想要造的,才能點「下一回合」。如果你什麼也不想造,你就隨便點一個,過幾回合等他還沒造出來,換一樣,之前未完成的就都沒了。
真正玩的時候,中期可以研發對應科技,獲得將部分產能轉化為金融或科研的能力。到時候如果什麼都不想造,就可以點財富/科研。
7. 誰有農家樂的調查問卷
下鄉」活動是在黨中央關於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工作的號召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分團委牽頭,在相關老師的支持和指導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管理學院和武漢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的四名同學組成「三下鄉」實踐團隊,於2006年7月25日至2006年7月29日前往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開展的「三下鄉」實踐活動。
本次「三下鄉」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分別是前期的准備工作、實踐調查工作、後期總結工作。前期准備工作主要包括「三下鄉」實踐活動主題、形式的確定、組隊,對組員進行思想動員,作初步計劃以及《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和各宣傳單的製作。實踐調查工作主要包括通過各級政府,了解當地的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開展實地考察,走訪當地居民並宣傳弘揚「兩會」精神以及黨和國家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發放調查問卷。後期總結工作包括對服務實踐活動中資料的整理與總結、開展以交流組員在「三下鄉」活動中的心得為主題的座談會。
在此次「三下鄉」活動中通過團隊隊員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我們一共分發調查問卷100份並回收有效調查問卷94份,回收率94%。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在計劃之下進行的,且大部分的計劃都有較強的實效性,但是也由於對當地情況了解有限,以至在計劃中一些項目很難實施。我們開展的幾項活動所起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達到了我們原定的目標。經過了十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本團隊成員都有很大的收獲,大家的社會實踐能力、搜集資料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後,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
三、活動內容
(一)前期准備工作
1.組隊
基於「三下鄉」活動服務農村的宗旨,在活動籌備之初,我們遵循「自願、爭取」的原則,嚴格把關綜合素質,在人員的確定的問題上,對團隊成員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其具體如下:
態度端正,有上進心,從思想上加入我們的團隊,有服務農村的熱情。
作風朴實,能吃苦耐勞。
有較強的實踐能力。
有團隊精神與團體意識,服從組織的安排,積極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通過嚴密把關,我們定下團隊成員。但在獲得開始之前,原定部分成員因故不能參加,致使團隊重組。在反復考慮和徵集後,形成了本次「三下鄉」實踐團隊這個充滿了凝聚力的團體。這為我們這次活動的完成奠定了基礎。
2.思想動員,並作初步計劃
「三下鄉」是黨中央提出的一條解決農村缺乏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方案。它的實施不僅反映在具體的行動上,也集中體現在思想上,而且後者為前者之源。只有在思想高度認識了「三下鄉」,了解了它的意義,才能做到真正的「三下鄉」。針對這一點,我們對全體組員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動員。
首先我們搜集了許多關於「三下鄉」的資料。隨後,我們進行了一次小型的座談,在座談會議中,大家暢談自己對「三下鄉」的認識,並表明了自己將怎樣以實際行動去完成這項堅定的任務。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大家的思想有了明顯提高。
由於事先對當地具體情況了解有限,為了使活動順利的開展,不至於以後陷入被動的局面,隊員經過思想學習之後就進入了活動的准備階段,通過各方渠道了解當地情況,制定了一個初步的計劃。計劃主要包括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調查,相關調查問卷的完成,「兩會」精神的弘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方針的宣傳等。
3.調查問卷及宣傳單的製作
在查找翻閱了有關資料(主要是關於問卷製作和新農村方面的資料)後,按照相關主題初步擬定了一份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共10道選擇題,4道問答題,1份1張共100份。
製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傳單,1份1張共100份
製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傳畫,1份1張共50份
製作關於「紅色旅遊」的宣傳單,1份1張共100份
製作關於「紅色旅遊」的宣傳畫,1份1張共50份
(二)實踐調查工作
1.通過當地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了解當地的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1) 木蘭鄉擁有的主要旅遊資源
在搜集了部分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的資料之後,我們和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針對該地區的實際開發情況進行了訪問。在訪問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木蘭鄉的旅遊資源豐富,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① 木蘭湖旅遊度假
木蘭湖位於武漢市北郊60公里,座落在荊楚名勝木蘭山腳下,是武漢市重點旅遊開發區,被市政府列為「武漢市後花園」,規劃總面積5000公頃,木蘭湖湖面面積達三萬畝,約為17批平方公里。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最狹窄處約1.2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為23米,最深處有28米。1959年開始,因為興修水利,築建大水壩,形成了現在的木蘭湖。60年代開始,木蘭湖中開始出現各種魚類,於是又開始發展漁業。直到1992年才開始發展旅遊業,到目前為止,湖中共有大小遊艇150條。木蘭湖最為獨特的景觀是鳥島,湖東南岸三千畝林區,十萬余只鷺科候鳥在此棲息,秋去春來,繁衍後代。其區位優勢明顯,基礎環境具備,交通便捷,電力充足,通迅發達。總體的規劃已被聯合國列入中國21世紀優先發展項目。現有大批客商來此投資開發旅遊業,已建成的項目總投資高達5億元人民幣。星級賓館、豪華別墅區和度假山莊在湖畔星羅棋布。
② 「紅色旅遊」
木蘭鄉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是當年鄂豫皖邊區著名的赤色根據地。更是董必武、李先念、劉華清等革命家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在大革命時期,木蘭鄉農民組織的赤衛隊、護衛隊就有大約1.2萬人參加,並在其間所犧牲的烈士,記錄在案的就有12280人。
在木蘭鄉,共有13處「紅色旅遊」景點:靜山廟農民武裝暴動紀念碑、塔區(即現在木蘭鄉)共青團第一個團支部紀念碑、李先念革命活動舊居、英雄樹、戴慧蘭烈士墓、兩處烈士紀念碑、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七軍會址、仇恨樹、血淚井、新四軍抗日標語、塔區第二鄉蘇維埃政府舊址。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木蘭湖畔出生的杜義德、袁學凱、陳福初等7位紅軍將領共和國將軍軍銜。1985年,木蘭鄉被共青團中央授予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有大批青少年學生來木蘭湖瞻仰革命遺址,緬懷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的洗禮。
③ 林果業、茶業、甘柿大鄉
木蘭鄉是武漢市有名的板栗、柿子、茶葉"三品"之鄉,有人稱贊是「春來花開滿枝頭,秋來層林果豐碩」。
木蘭鄉共有12萬畝山場,種植有約1.5萬畝銀杏樹、8000多畝板栗,同時擁有3000多畝茶林,桃樹、杏樹、梨樹、柿樹和柑橘一共有5000多畝。在林果業方面的發展前途十分可觀。
④ 大余灣民俗村
大余灣距武漢市區40公里,坐落在鄉村的公路邊。依山傍水,寧靜如畫。佔地面積300畝,該村的古建築群屬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築,20餘條巷子縱橫分隔。尚存明清古宅40餘棟和大量的古跡文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該村先祖曾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輝煌歷史。據當地史書記載,該民俗村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目前尚存民居50餘幢,當地有一民謠形象概括了古民居建築獨有的特色:「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套客房,室內雕塑刻,門前面檐廊,方塊石板路,滴水濺石牆」。和古民居同在的還有明清傢具、農具、手工作坊等生產工具以及古樸的民風民俗。整個民俗村將古文化溶於古建築中,每種建築風格體現出不同的古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建築史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⑤ 遠古寺廟、將軍廟遺址
木蘭將軍廟坐落於木蘭湖西岸的將軍廟村,是花木蘭祖廟,亦是木蘭生態游覽區最古老的殿廟之一。其始建於唐,擴建於明,重建於今。與將軍墓一起列為木蘭湖兩大歷史陳跡。將軍廟、將軍墓與木蘭山金頂、玉皇閣遙相呼應,一脈同軸。同時還有遠古寺廟約20多處。
(2) 木蘭鄉「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落後於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原因分析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就發展「紅色旅遊」的總體思路、總體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確規定。這表明,國家將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產業。
盡管現在「紅色旅遊」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但是相對生態旅遊來說,「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現狀仍不容樂觀。
我們實踐團隊通過對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的訪談以及實地在走訪了解,分析了該地區「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相對落後的主要原因,並將其歸納和整理:
國家政策對大眾的引導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除了追求物資享受外,也開始轉向精神享受。現在比較大眾化的一種追求精神享受的方式就是外出旅遊,而且隨著大眾生態意識的提高,生態旅遊應運而生,我國從90年代就開始了對生態旅遊的開發,並且在各方面政策的保證和支持下,生態旅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紅色旅遊」這種歷史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卻被忽視甚至遺忘了,盡管國家現在開始提倡「紅色旅遊」,但由於是近幾年才提出的,其發展程度自然無法與生態旅遊相比了。
「紅色旅遊」的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人並未從思想根本上接受 發展「紅色旅遊」,對於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發展「紅色旅遊」有利於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有利於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有利於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培育發展旅遊業新的增長點。
但是,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總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才能被大眾所接受,「紅色旅遊」也是如此。大部分人還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紅色旅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已開發的地區看不到成效,這就導致了「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速度越加遲緩。
「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資金不足 我國目前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每年用於文物保護、旅遊開發的資金極度不足,目前的文物保護的經費來源,一靠政府財政撥款,二靠橫向創收。但在木蘭鄉,財政核撥的經費,連景區的正常運作都不夠。加上不少文保單位位於農民群眾集中居住的村之中,文化遺產在農村改造過程中被損毀的問題時有發生。位於葉家田李先念舊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盡管近年來市、區文物部門撥出專款對重點危房進行了一些「救命」的修繕,李先念舊居卻還是在去年的一場大暴雨中倒塌了。
「紅色旅遊」景區的地理和交通限制 由於當年革命游擊戰爭的需要,「紅色旅遊」景點多位於山旮旯之中,地點分散,而且交通極不便利。地點分散,就導致「紅色旅遊」景區的管理工作難上加難;交通不便,就導致人們對「紅色旅遊」景區的參觀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要想更好的開發「紅色旅遊」景區的旅遊資源,就必須先修路搭橋,解決交通不便利的問題。這就又涉及到了資金的問題,因此,「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速度無法進一步提高。
(3) 制約該地區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三下鄉」活動期間,我們實踐團隊通過對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的訪談以及實地在走訪了解,分析了該地區制約旅遊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並將其歸納和整理:
開發經費的限制 自1994年起全市文保經費每年一直維持在100萬元的水平,而除掉物價因素外,僅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已由當時的135處增加到178處,但經費卻沒有增加;就是這筆十分有限的錢,市主管部門優先考慮的是中心城區,7個近郊區佔39.3%的市級以上文保單位能夠分配到的就非常有限,至於主要靠各區解決的110處區級文保單位則事實上更難落實維修經費。
在此情形下,各地只能發動各自能量,藉助本土資源,大搞各類旅遊開發。甚至出現「開發收益第一,有效保護為次」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開發好了,經濟效益增加,政府負擔也自然減輕,因此,除非出現明顯違法行為,各地政府往往對旅遊開發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視而不見,政府對旅遊業開發的這就制約了當地旅遊開發的進一步發展。
這也是當地旅遊業發展受限的最主要的原因。
土地政策的限制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該通知主要政策內容為:加強土地的宏觀管理;進一步嚴格建設用地的審批管理;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加強對農村集體土地的管理;加強對國有土地資產的管理;加強土地管理的執法監督檢查。2001年4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主要內容為:嚴格控制建設用地供應總量;嚴格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大力推行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加強土地使用權轉讓管理;加強地價管理;規范土地審批的行政行為。
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以建設度假區、文化城等,而各種土地政策的出台,限制了旅遊業對土地的使用,導致許多旅遊資源開發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進行。
開發規劃與當地居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規劃落實無法到位 許多旅遊景區的開發,需要當地居民進行搬遷移民,但政府無法給予相當的經濟補助,當地居民便不肯配合,居民工作做不通,導致開發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4) 木蘭鄉旅遊開發規劃
在下一步的旅遊開發規劃中,木蘭鄉旅遊局打算在天子山一帶的景區打造出江城第一漂流的大型的旅遊娛樂項目。天子山景區一共有三個自然村,157戶農民,擁有一萬多畝的山場,並且與木蘭湖相連,景色宜人。
經過規劃,木蘭鄉旅遊局預備將天子山現有村民全部遷出,合並成一個大的村落。為了解決開發過程中的資金問題,木蘭鄉決定招商引資,由加拿大皮卡爾投資建造一個大型水上公園,並在水上公園周邊建造一個飲食文化城。
這個計劃將在今年10月份開始實施,預計在三年之後完成。
2. 通過當地團委機構了解當地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在搜集掌握了大量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的資料之後,我們和木蘭鄉團委書記陳清同志針對該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訪問。在訪問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如下:
① 結合國家建設新農村的政策,在木蘭鄉實施家園建設行動計劃
通過開展創建活動,堅持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相結合的基層管理體制,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增強村級組織凝聚人心、服務群眾、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功能,鞏固農村基層政權。改善農民增收致富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
改善農村社會發展環境,逐步建立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努力把試點村建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民主法制健全、管理服務有序、環境衛生整潔、社會文明和諧的溫馨家園,為全市全面實施農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探索經驗,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
② 旅遊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充分利用木蘭生態旅遊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濃郁的民俗鄉情、豐富的農業資源,以旅遊業和配套服務產業為支撐,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為特色,以庭院經濟和打工經濟為補充,培植木蘭生態旅遊區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其區域位置、資源條件、經濟發展狀況,把致富門道明晰工作落實到村、落實到戶。其工作內容是:1、落實「三農」各項政策。2、調整產業結構。3、做好科技興農入戶工作。4、健全生產經營服務體系。5、推廣小型農機應用。6、規范農資市場秩序。7、促進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8、完成農民增收目標。
③ 集中資金,有序建設
結合天子山景區的開發資金,首先打造天子沖家園。明晰致富門道,發展旅遊經濟,完善基礎設施,建立社保體系,穩定社會和諧。並對此進行大力的宣傳。
打造「農家樂」項目,包括旅遊農家樂,紅色農家樂,服務農家樂等內容,並對服務業的工作者進行定期定量的培訓,提高員工整體素質。
在建設天子沖家園的同時,加緊進行「通灣道」的道路建設計劃,把路修到各村、各灣,以保證旅遊資源開發的順利進行。全部的「通灣道」建設預計將在2007年的上半年完成。
3. 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及其分析
主題一 反映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的了解問題
第1題,其中選「一般了解」的佔51.1%,佔了大多數,選「不了解」的佔35.1%,不在少數。而選擇「非常了解」和「很不了解」則各佔了9.6%和4.2%;在第2題(對國家關於「紅色旅遊」開發的相關政策的了解)中,選擇「非常了解」只佔了3.2%,而選「不了解」的佔48.9%,佔了大多數,選 「一般了解」的只佔了40.4%,。 「很不了解」這一選項則佔了7.4%。從這兩題的數據可以看出,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知之甚少。即使有所了解也不過是略知一二。從這里可以看出當地關於「紅色旅遊」的相關宣傳很不到位,有待提高。
主題二 反映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和關注度
對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第3題: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非常合理或是一般合理的佔78.7%,認為不合理的只佔了19.1%,剩下的0.2%對此沒有感覺。不難看出,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第4題(在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在哪一個方面不合理),此題是多選題: 在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不合理的人和一部分認為開發一般合理的人當中,有29.1%的人認為在資源保護上做得不好,而51.0%的人認為環境協調工作不到位,佔了大多數。12.7%的人認為是與相臨地區的旅遊資源開發關系不和諧,23.6%的人認為是經濟效益不夠明顯。
對旅遊資源開發的關注度:第6題,有28.7%的人非常關注木蘭鄉旅遊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的出台,有43.6%的人只是一般關注,而有27.7%的人不關注相關政策的出台。這反映了當地居民對旅遊發展的相關政策還是比較關注的;第7題和第8題是問答題,主要涉及當地居民關注的側重點和不關注的原因,絕大多數人表示比較關心環境衛生的治理方面以及經濟效益方面的政策,還有部分人比較關注旅遊業發展政策中的農民政策和新農村建設方面的政策,還有一小部分人表示比較關心旅遊業發展政策中關於教育的政策、支持「紅色旅遊」的優惠政策以及開發項目方面的政策;而不關注的原因則多為自身沒有意識到、沒有時間、政府宣傳不夠,沒有了解渠道、發展速度太慢,看不到變化而不再關注等等,還有一小部分人則表示是由於所居住的地區與鄉鎮中心相距太遠,不便關注或是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
主題三 反映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
積極影響:第9題,此題為多選,42.6%的人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了就業機會,41.5%的人認為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有20.2%的人表示對此沒有什麼感覺,還有16.0%的人選擇了「其他」,其中包括的有帶動旅周邊游業發展、促進了消費、推動了經濟、對國家有益、提高了農民思想文化、環境衛生得到改善、公路得到修建,當然還有極小部分人認為沒有什麼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第10題,此題為多選,54.3%的人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21.3%的人認為外來人員的入住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有16.0%的人表示對此沒有什麼感覺,還有22.4%的人選擇了「其他」,其中包括的有社會風氣遭到一定程度破壞(如酒店小姐、賭博、打架鬧事等)、物價上漲,在這之中也有部分人認為沒有什麼消極的影響。
主題四 反映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的保護意識
第5題,有35.1%的人表示意識到了要對當地旅遊資源進行保護並且常常這么做,有54.3%的人表示意識到了但很少做,9.6%的人表示並沒有意識到。看來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的保護意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主題五 反映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的支持度
第11題,75.5%的人表示十分看好或者一般看好木蘭鄉「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前景,其他的人則表示不看好或是沒有意見;第12題,52.1%的人選擇了去生態旅遊,37.2%的人表示願意選擇「紅色旅遊」,還有一部分人表示不清楚自己會選擇那種旅遊。從這兩足數據說明大家對木蘭鄉「紅色旅遊」的發展前景還是持樂觀的態度的,但更願意接受生態旅遊;問答題13題涉及了選擇兩種旅遊的原因,選擇生態旅遊的人多是因為生態旅遊區風景氣候宜人,能讓人得到好的放鬆,選擇紅色旅遊的人則是由於「紅色旅遊」為最近的熱門,更多的是因為「紅色旅遊」對教育後輩、提高思想素質、緬懷歷史、憶苦思甜所起到的作用。
主題六 反映當地居民對旅遊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問答題14題和問答題15題,在14題中,許多人都認為,要想更合理的開發旅遊資源,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發展速度,加強農民素質,並在發展中注意保持可持續發展,盡量避免因旅遊開發帶來的不良影響;在15題的回答中,幾乎100%的人都認為旅遊資源的開發對新農村的建設有促進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農村的通水通電、經濟的增長,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就業機會、教育得到一定發展、農村環境衛生的改善、農民視野變得開闊、思想素質得到提高等方面。
(三)後期總結工作
1. 調查報告的完成以及資料整理
返校後,我團隊成員開始了對活動期間各類資料的總結和整理工作,在8月1日-8月6日近一周的時間里隊長周穎君同學在整理了《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後,對相關數據進行了一定的統計,並通過六個專題將該調查問卷反應出的問題和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並完成了以《誰拋棄了我們》為題的感想總結。龔嘯宇同學根據在當地了解到的實際情況,並通過網上資料、圖書館的相關書籍,完成了《2006年暑期「三下鄉」活動總結》報告。其餘隊員也在總結「三下鄉」期間的所感所悟的同時,著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並整理了其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8月14日晚6:00,我們「三下鄉」團隊全體成員利用QQ,召開關於「三下鄉」心得的網上座談會,座談會上各隊員暢所欲言,交流自己在「三下鄉」過程中的感想和收獲。通過這次座談會,隊員紛紛表示加深了對「三下鄉」的活動認識。
2. 對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分析
在討論和分析了我們所搜集掌握的材料之後,對於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我們進行了如下總結:
(1)項目提出的理由和背景
木蘭生態旅遊區總面積947平方公里,涉及蔡店鄉、木蘭鄉、姚集鎮、長嶺鎮、羅漢街、李集鎮、王家河鎮等7個鄉鎮(街道),已規劃開發和建成的主要景點有9個。被納入 「家園建設行動計劃」試點工作的村有32個,涉及自然塆329個,村民12354戶、49405人。其中,9大景點周邊有12個村,以黃土路為主軸的景區沿線有20個村。
近幾年來,木蘭鄉大力發展旅遊業,並以此帶動全鎮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木蘭湖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我們團隊進行了調查分析之後,認為:木蘭鄉旅遊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在木蘭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工作中起到鋪墊和促進作用。
(2)木蘭鄉旅遊業發展前景展望
木蘭鄉目前的旅遊資源開發形勢良好,政府對此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視和支持。加上木蘭鄉本身擁有了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和「紅色旅遊」資源,其發展空間十分廣闊。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木蘭生態旅遊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濃郁的民俗鄉情、豐富的農業資源,以旅遊業和配套服務產業為支撐,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為特色,以庭院經濟和打工經濟為補充,培植木蘭生態旅遊區新的經濟增長點,那麼木蘭鄉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一定能順利開展。
但是由於資金的限制,開發速度還不是很理想。在這一點上,還需要花大力
8. 有關三下鄉活動
1、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弘揚「兩會」精神;
2、在新時期貫徹黨的路線,體驗農村生活,融入社會,培養吃苦耐勞精神,提高社會交際能力,並通過實踐對團隊隊員進行思想教育,升華隊員思想,增進政治意識;
3、投身實踐,深入基層,親臨群眾,深入了解,反映農村實際情況及發展現狀,體味農村生活情況,傾聽人民群眾之呼聲,盡可能為農民增收提一些切合實際的建議;
4、結合一線調研資料,總結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希望能夠為政府以及相關決策部門挖掘出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並能夠提出幾點可行性的建議;
5、通過實地調研,增強隊員社會實踐能力、搜集資料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新世紀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團隊隊員:周穎君,龔文霞,李曉潔,龔嘯宇
實踐目標:1、調查了解木蘭鄉紅色旅遊資源保護及開發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2、調查了解木蘭鄉生態旅遊資源保護及開發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3、對比分析木蘭鄉「紅色旅遊」相對於其生態旅遊的開發
4、通過實際調研,分析「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
5、對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提出建議
實踐形式:1.通過各級政府和當地農民了解當地情況,完成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以走訪形式宣傳弘揚「兩會」精神以及黨和國家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同時宣傳中央政府關於新農村的一系列政策。
3.深入實地進行考察。
活動相關報告:《「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實地照片、回收的調查問卷以及相關文字資料。
二、活動總概
本次「三下鄉」活動是在黨中央關於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工作的號召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分團委牽頭,在相關老師的支持和指導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管理學院和武漢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的四名同學組成「三下鄉」實踐團隊,於2006年7月25日至2006年7月29日前往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開展的「三下鄉」實踐活動。
本次「三下鄉」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分別是前期的准備工作、實踐調查工作、後期總結工作。前期准備工作主要包括「三下鄉」實踐活動主題、形式的確定、組隊,對組員進行思想動員,作初步計劃以及《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和各宣傳單的製作。實踐調查工作主要包括通過各級政府,了解當地的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開展實地考察,走訪當地居民並宣傳弘揚「兩會」精神以及黨和國家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發放調查問卷。後期總結工作包括對服務實踐活動中資料的整理與總結、開展以交流組員在「三下鄉」活動中的心得為主題的座談會。
在此次「三下鄉」活動中通過團隊隊員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我們一共分發調查問卷100份並回收有效調查問卷94份,回收率94%。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在計劃之下進行的,且大部分的計劃都有較強的實效性,但是也由於對當地情況了解有限,以至在計劃中一些項目很難實施。我們開展的幾項活動所起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達到了我們原定的目標。經過了十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本團隊成員都有很大的收獲,大家的社會實踐能力、搜集資料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後,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
三、活動內容
(一)前期准備工作
1.組隊
基於「三下鄉」活動服務農村的宗旨,在活動籌備之初,我們遵循「自願、爭取」的原則,嚴格把關綜合素質,在人員的確定的問題上,對團隊成員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其具體如下:
態度端正,有上進心,從思想上加入我們的團隊,有服務農村的熱情。
作風朴實,能吃苦耐勞。
有較強的實踐能力。
有團隊精神與團體意識,服從組織的安排,積極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通過嚴密把關,我們定下團隊成員。但在獲得開始之前,原定部分成員因故不能參加,致使團隊重組。在反復考慮和徵集後,形成了本次「三下鄉」實踐團隊這個充滿了凝聚力的團體。這為我們這次活動的完成奠定了基礎。
2.思想動員,並作初步計劃
「三下鄉」是黨中央提出的一條解決農村缺乏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方案。它的實施不僅反映在具體的行動上,也集中體現在思想上,而且後者為前者之源。只有在思想高度認識了「三下鄉」,了解了它的意義,才能做到真正的「三下鄉」。針對這一點,我們對全體組員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動員。
首先我們搜集了許多關於「三下鄉」的資料。隨後,我們進行了一次小型的座談,在座談會議中,大家暢談自己對「三下鄉」的認識,並表明了自己將怎樣以實際行動去完成這項堅定的任務。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大家的思想有了明顯提高。
由於事先對當地具體情況了解有限,為了使活動順利的開展,不至於以後陷入被動的局面,隊員經過思想學習之後就進入了活動的准備階段,通過各方渠道了解當地情況,制定了一個初步的計劃。計劃主要包括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調查,相關調查問卷的完成,「兩會」精神的弘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方針的宣傳等。
3.調查問卷及宣傳單的製作
在查找翻閱了有關資料(主要是關於問卷製作和新農村方面的資料)後,按照相關主題初步擬定了一份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共10道選擇題,4道問答題,1份1張共100份。
製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傳單,1份1張共100份
製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傳畫,1份1張共50份
製作關於「紅色旅遊」的宣傳單,1份1張共100份
製作關於「紅色旅遊」的宣傳畫,1份1張共50份
(二)實踐調查工作
1.通過當地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了解當地的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1) 木蘭鄉擁有的主要旅遊資源
在搜集了部分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的資料之後,我們和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針對該地區的實際開發情況進行了訪問。在訪問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木蘭鄉的旅遊資源豐富,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① 木蘭湖旅遊度假
木蘭湖位於武漢市北郊60公里,座落在荊楚名勝木蘭山腳下,是武漢市重點旅遊開發區,被市政府列為「武漢市後花園」,規劃總面積5000公頃,木蘭湖湖面面積達三萬畝,約為17批平方公里。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最狹窄處約1.2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為23米,最深處有28米。1959年開始,因為興修水利,築建大水壩,形成了現在的木蘭湖。60年代開始,木蘭湖中開始出現各種魚類,於是又開始發展漁業。直到1992年才開始發展旅遊業,到目前為止,湖中共有大小遊艇150條。木蘭湖最為獨特的景觀是鳥島,湖東南岸三千畝林區,十萬余只鷺科候鳥在此棲息,秋去春來,繁衍後代。其區位優勢明顯,基礎環境具備,交通便捷,電力充足,通迅發達。總體的規劃已被聯合國列入中國21世紀優先發展項目。現有大批客商來此投資開發旅遊業,已建成的項目總投資高達5億元人民幣。星級賓館、豪華別墅區和度假山莊在湖畔星羅棋布。
② 「紅色旅遊」
木蘭鄉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是當年鄂豫皖邊區著名的赤色根據地。更是董必武、李先念、劉華清等革命家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在大革命時期,木蘭鄉農民組織的赤衛隊、護衛隊就有大約1.2萬人參加,並在其間所犧牲的烈士,記錄在案的就有12280人。
在木蘭鄉,共有13處「紅色旅遊」景點:靜山廟農民武裝暴動紀念碑、塔區(即現在木蘭鄉)共青團第一個團支部紀念碑、李先念革命活動舊居、英雄樹、戴慧蘭烈士墓、兩處烈士紀念碑、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七軍會址、仇恨樹、血淚井、新四軍抗日標語、塔區第二鄉蘇維埃政府舊址。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木蘭湖畔出生的杜義德、袁學凱、陳福初等7位紅軍將領共和國將軍軍銜。1985年,木蘭鄉被共青團中央授予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有大批青少年學生來木蘭湖瞻仰革命遺址,緬懷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的洗禮。
③ 林果業、茶業、甘柿大鄉
木蘭鄉是武漢市有名的板栗、柿子、茶葉"三品"之鄉,有人稱贊是「春來花開滿枝頭,秋來層林果豐碩」。
木蘭鄉共有12萬畝山場,種植有約1.5萬畝銀杏樹、8000多畝板栗,同時擁有3000多畝茶林,桃樹、杏樹、梨樹、柿樹和柑橘一共有5000多畝。在林果業方面的發展前途十分可觀。
④ 大余灣民俗村
大余灣距武漢市區40公里,坐落在鄉村的公路邊。依山傍水,寧靜如畫。佔地面積300畝,該村的古建築群屬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築,20餘條巷子縱橫分隔。尚存明清古宅40餘棟和大量的古跡文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該村先祖曾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輝煌歷史。據當地史書記載,該民俗村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目前尚存民居50餘幢,當地有一民謠形象概括了古民居建築獨有的特色:「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套客房,室內雕塑刻,門前面檐廊,方塊石板路,滴水濺石牆」。和古民居同在的還有明清傢具、農具、手工作坊等生產工具以及古樸的民風民俗。整個民俗村將古文化溶於古建築中,每種建築風格體現出不同的古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建築史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⑤ 遠古寺廟、將軍廟遺址
木蘭將軍廟坐落於木蘭湖西岸的將軍廟村,是花木蘭祖廟,亦是木蘭生態游覽區最古老的殿廟之一。其始建於唐,擴建於明,重建於今。與將軍墓一起列為木蘭湖兩大歷史陳跡。將軍廟、將軍墓與木蘭山金頂、玉皇閣遙相呼應,一脈同軸。同時還有遠古寺廟約20多處。
(2) 木蘭鄉「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落後於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原因分析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就發展「紅色旅遊」的總體思路、總體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確規定。這表明,國家將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產業。
盡管現在「紅色旅遊」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但是相對生態旅遊來說,「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現狀仍不容樂觀。
我們實踐團隊通過對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的訪談以及實地在走訪了解,分析了該地區「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相對落後的主要原因,並將其歸納和整理:
國家政策對大眾的引導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除了追求物資享受外,也開始轉向精神享受。現在比較大眾化的一種追求精神享受的方式就是外出旅遊,而且隨著大眾生態意識的提高,生態旅遊應運而生,我國從90年代就開始了對生態旅遊的開發,並且在各方面政策的保證和支持下,生態旅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紅色旅遊」這種歷史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卻被忽視甚至遺忘了,盡管國家現在開始提倡「紅色旅遊」,但由於是近幾年才提出的,其發展程度自然無法與生態旅遊相比了。
「紅色旅遊」的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人並未從思想根本上接受 發展「紅色旅遊」,對於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發展「紅色旅遊」有利於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有利於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有利於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培育發展旅遊業新的增長點。
但是,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總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才能被大眾所接受,「紅色旅遊」也是如此。大部分人還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紅色旅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已開發的地區看不到成效,這就導致了「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速度越加遲緩。
「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資金不足 我國目前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每年用於文物保護、旅遊開發的資金極度不足,目前的文物保護的經費來源,一靠政府財政撥款,二靠橫向創收。但在木蘭鄉,財政核撥的經費,連景區的正常運作都不夠。加上不少文保單位位於農民群眾集中居住的村之中,文化遺產在農村改造過程中被損毀的問題時有發生。位於葉家田李先念舊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盡管近年來市、區文物部門撥出專款對重點危房進行了一些「救命」的修繕,李先念舊居卻還是在去年的一場大暴雨中倒塌了。
「紅色旅遊」景區的地理和交通限制 由於當年革命游擊戰爭的需要,「紅色旅遊」景點多位於山旮旯之中,地點分散,而且交通極不便利。地點分散,就導致「紅色旅遊」景區的管理工作難上加難;交通不便,就導致人們對「紅色旅遊」景區的參觀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要想更好的開發「紅色旅遊」景區的旅遊資源,就必須先修路搭橋,解決交通不便利的問題。這就又涉及到了資金的問題,因此,「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速度無法進一步提高。
(3) 制約該地區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三下鄉」活動期間,我們實踐團隊通過對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的訪談以及實地在走訪了解,分析了該地區制約旅遊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並將其歸納和整理:
開發經費的限制 自1994年起全市文保經費每年一直維持在100萬元的水平,而除掉物價因素外,僅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已由當時的135處增加到178處,但經費卻沒有增加;就是這筆十分有限的錢,市主管部門優先考慮的是中心城區,7個近郊區佔39.3%的市級以上文保單位能夠分配到的就非常有限,至於主要靠各區解決的110處區級文保單位則事實上更難落實維修經費。
在此情形下,各地只能發動各自能量,藉助本土資源,大搞各類旅遊開發。甚至出現「開發收益第一,有效保護為次」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開發好了,經濟效益增加,政府負擔也自然減輕,因此,除非出現明顯違法行為,各地政府往往對旅遊開發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視而不見,政府對旅遊業開發的這就制約了當地旅遊開發的進一步發展。
這也是當地旅遊業發展受限的最主要的原因。
土地政策的限制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該通知主要政策內容為:加強土地的宏觀管理;進一步嚴格建設用地的審批管理;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加強對農村集體土地的管理;加強對國有土地資產的管理;加強土地管理的執法監督檢查。2001年4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主要內容為:嚴格控制建設用地供應總量;嚴格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大力推行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加強土地使用權轉讓管理;加強地價管理;規范土地審批的行政行為。
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以建設度假區、文化城等,而各種土地政策的出台,限制了旅遊業對土地的使用,導致許多旅遊資源開發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進行。
開發規劃與當地居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規劃落實無法到位 許多旅遊景區的開發,需要當地居民進行搬遷移民,但政府無法給予相當的經濟補助,當地居民便不肯配合,居民工作做不通,導致開發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4) 木蘭鄉旅遊開發規劃
在下一步的旅遊開發規劃中,木蘭鄉旅遊局打算在天子山一帶的景區打造出江城第一漂流的大型的旅遊娛樂項目。天子山景區一共有三個自然村,157戶農民,擁有一萬多畝的山場,並且與木蘭湖相連,景色宜人。
經過規劃,木蘭鄉旅遊局預備將天子山現有村民全部遷出,合並成一個大的村落。為了解決開發過程中的資金問題,木蘭鄉決定招商引資,由加拿大皮卡爾投資建造一個大型水上公園,並在水上公園周邊建造一個飲食文化城。
這個計劃將在今年10月份開始實施,預計在三年之後完成。
2. 通過當地團委機構了解當地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在搜集掌握了大量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的資料之後,我們和木蘭鄉團委書記陳清同志針對該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訪問。在訪問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如下:
① 結合國家建設新農村的政策,在木蘭鄉實施家園建設行動計劃
通過開展創建活動,堅持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相結合的基層管理體制,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增強村級組織凝聚人心、服務群眾、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功能,鞏固農村基層政權。改善農民增收致富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
改善農村社會發展環境,逐步建立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努力把試點村建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民主法制健全、管理服務有序、環境衛生整潔、社會文明和諧的溫馨家園,為全市全面實施農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探索經驗,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
② 旅遊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充分利用木蘭生態旅遊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濃郁的民俗鄉情、豐富的農業資源,以旅遊業和配套服務產業為支撐,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為特色,以庭院經濟和打工經濟為補充,培植木蘭生態旅遊區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其區域位置、資源條件、經濟發展狀況,把致富門道明晰工作落實到村、落實到戶。其工作內容是:1、落實「三農」各項政策。2、調整產業結構。3、做好科技興農入戶工作。4、健全生產經營服務體系。5、推廣小型農機應用。6、規范農資市場秩序。7、促進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8、完成農民增收目標。
③ 集中資金,有序建設
結合天子山景區的開發資金,首先打造天子沖家園。明晰致富門道,發展旅遊經濟,完善基礎設施,建立社保體系,穩定社會和諧。並對此進行大力的宣傳。
打造「農家樂」項目,包括旅遊農家樂,紅色農家樂,服務農家樂等內容,並對服務業的工作者進行定期定量的培訓,提高員工整體素質。
在建設天子沖家園的同時,加緊進行「通灣道」的道路建設計劃,把路修到各村、各灣,以保證旅遊資源開發的順利進行。全部的「通灣道」建設預計將在2007年的上半年完成。
3. 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及其分析
主題一 反映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的了解問題
第1題,其中選「一般了解」的佔51.1%,佔了大多數,選「不了解」的佔35.1%,不在少數。而選擇「非常了解」和「很不了解」則各佔了9.6%和4.2%;在第2題(對國家關於「紅色旅遊」開發的相關政策的了解)中,選擇「非常了解」只佔了3.2%,而選「不了解」的佔48.9%,佔了大多數,選 「一般了解」的只佔了40.4%,。 「很不了解」這一選項則佔了7.4%。從這兩題的數據可以看出,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知之甚少。即使有所了解也不過是略知一二。從這里可以看出當地關於「紅色旅遊」的相關宣傳很不到位,有待提高。
主題二 反映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和關注度
對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第3題: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非常合理或是一般合理的佔78.7%,認為不合理的只佔了19.1%,剩下的0.2%對此沒有感覺。不難看出,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第4題(在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在哪一個方面不合理),此題是多選題: 在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不合理的人和一部分認為開發一般合理的人當中,有29.1%的人認為在資源保護上做得不好,而51.0%的人認為環境協調工作不到位,佔了大多數。12.7%的人認為是與相臨地區的旅遊資源開發關系不和諧,23.6%的人認為是經濟效益不夠明顯。
對旅遊資源開發的關注度:第6題,有28.7%的人非常關注木蘭鄉旅遊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的出台,有43.6%的人只是一般關注,而有27.7%的人不關注相關政策的出台。這反映了當地居民對旅遊發展的相關政策還是比較關注的;第7題和第8題是問答題,主要涉及當地居民關注的側重點和不關注的原因,絕大多數人表示比較關心環境衛生的治理方面以及經濟效益方面的政策,還有部分人比較關注旅遊業發展政策中的農民政策和新農村建設方面的政策,還有一小部分人表示比較關心旅遊業發展政策中關於教育的政策、支持「紅色旅遊」的優惠政策以及開發項目方面的政策;而不關注的原因則多為自身沒有意識到、沒有時間、政府宣傳不夠,沒有了解渠道、發展速度太慢,看不到變化而不再關注等等,還有一小部分人則表示是由於所居住的地區與鄉鎮中心相距太遠,不便關注或是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
主題三 反映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
積極影響:第9題,此題為多選,42.6%的人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了就業機會,41.5%的人認為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有20.2%的人表示對此沒有什麼感覺,還有16.0%的人選擇了「其他」,其中包括的有帶動旅周邊游業發展、促進了消費、推動了經濟、對國家有益、提高了農民思想文化、環境衛生得到改善、公路得到修建,當然還有極小部分人認為沒有什麼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第10題,此題為多選,54.3%的人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21.3%的人認為外來人員的入住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有16.0%的人表示對此沒有什麼感覺,還有22.4%的人選擇了「其他」,其中包括的有社會風氣遭到一定程度破壞(如酒店小姐、賭博、打架鬧事等)、物價上漲,在這之中也有部分人認為沒有什麼消極的影響。
主題四 反映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的保護意識
第5題,有35.1%的人表示意識到了要對當地旅遊資源進行保護並且常常這么做,有54.3%的人表示意識到了但很少做,9.6%的人表示並沒有意識到。看來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的保護意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主題五 反映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的支持度
第11題,75.5%的人表示十分看好或者一般看好木蘭鄉「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前景,其他的人則表示不看好或是沒有意見;第12題,52.1%的人選擇了去生態旅遊,37.2%的人表示願意選擇「紅色旅遊」,還有一部分人表示不清楚自己會選擇那種旅遊。從這兩足數據說明大家對木蘭鄉「紅色旅遊」的發展前景還是持樂觀的態度的,但更願意接受生態旅遊;問答題13題涉及了選擇兩種旅遊的原因,選擇生態旅遊的人多是因為生態旅遊區風景氣候宜人,能讓人得到好的放鬆,選擇紅色旅遊的人則是由於「紅色旅遊」為最近的熱門,更多的是因為「紅色旅遊」對教育後輩、提高思想素質、緬懷歷史、憶苦思甜所起到的作用。
主題六 反映當地居民對旅遊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問答題14題和問答題15題,在14題中,許多人都認為,要想更合理的開發旅遊資源,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發展速度,加強農民素質,並在發展中注意保持可持續發展,盡量避免因旅遊開發帶來的不良影響;在15題的回答中,幾乎100%的人都認為旅遊資源的開發對新農村的建設有促進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農村的通水通電、經濟的增長,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就業機會、教育得到一定發展、農村環境衛生的改善、農民視野變得開闊、思想素質得到提高等方面。
(三)後期總結工作
1. 調查報告的完成以及資料整理
返校後,我團隊成員開始了對活動期間各類資料的總結和整理工作,在8月1日-8月6日近一周的時間里隊長周穎君同學在整理了《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後,對相關數據進行了一定的統計,並通過六個專題將該調查問卷反應出的問題和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並完成了以《誰拋棄了我們》為題的感想總結。龔嘯宇同學根據在當地了解到的實際情況,並通過網上資料、圖書館的相關書籍,完成了《2006年暑期「三下鄉」活動總結》報告。其餘隊員也在總結「三下鄉」期間的所感所悟的同時,著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並整理了其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8月14日晚6:00,我們「三下鄉」團隊全體成員利用QQ,召開關於「三下鄉」心得的網上座談會,座談會上各隊員暢所欲言,交流自己在「三下鄉」過程中的感想和收獲。通過這次座談會,隊員紛紛表示加深了對「三下鄉」的活動認識。
2. 對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分析
在討論和分析了我們所搜集掌握的材料之後,對於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我們進行了如下總結:
(1)項目提出的理由和背景
木蘭生態旅遊區總面積947平方公里,涉及蔡店鄉、木蘭鄉、姚集鎮、長嶺鎮、羅漢街、李集鎮、王家河鎮等7個鄉鎮(街道),已規劃開發和建成的主要景點有9個。被納入 「家園建設行動計劃」試點工作的村有32個,涉及自然塆329個,村民12354戶、49405人。其中,9大景點周邊有12個村,以黃土路為主軸的景區沿線有20個村。
近幾年來,木蘭鄉大力發展旅遊業,並以此帶動全鎮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木蘭湖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我們團隊進行了調查分析之後,認為:木蘭鄉旅遊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在木蘭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工作中起到鋪墊和促進作用。
(2)木蘭鄉旅遊業發展前景展望
木蘭鄉目前的旅遊資源開發形勢良好,政府對此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視和支持。加上木蘭鄉本身擁有了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和「紅色旅遊」資源,其發展空間十分廣闊。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木蘭生態旅遊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濃郁的民俗鄉情、豐富的農業資源,以旅遊業和配套服務產業為支撐,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為特色,以庭院經濟和打工經濟為補充,培植木蘭生態旅遊區新的經濟增長點,那麼木蘭鄉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一定能順利開展。
但是由於資金的限制,開發速度還不是很理想。在這一點上,還需要花大力氣
參考資料:卡片
9. 齊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文學
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蛙》獲得第8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為其「以幻覺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籍作家。
二、藝術
山東民歌代表作有漢代的《梁父吟》、清代的白雪遺音,以及現代的《沂蒙山小調》等。地方曲藝形式有山東梆子、山東快書、呂劇等。
三、宗教
山東省現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
四、語言
山東地區存在不同的山東話方言,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有所差異。錢增怡等學者將山東方言分成兩大區和四小區,而李榮則分成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三個區。
五、民俗
山東民俗有齊、魯兩種不同的風格。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有的文化傳統,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
其中,魯中平原以農耕文化為特色,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膠東沿海漁家風情濃郁,粗獷奔放;魯西地區傳統深重,是孔孟之鄉。
(9)庭院經濟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形成融合
自遠古時代,以齊魯為代表的山東地區就確立了堂室、欄廄、宅院為結構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稱作「五畝之宅」。數千年來,以家庭副業、樹藝木果、飼養六畜為內容的庭院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成份。
山東地區庭院經濟的開發始於齊魯立國,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國思想中都有發展庭院經濟的主張,反映著鮮明的庭院創收的富民意識。管子認為,「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六畜育於家,瓜瓠葷菜具備,國之富也」,「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很顯然,管仲已把庭院經濟納入他治齊的經濟政策之中。
孟子把庭院經濟納入其「仁政」措施。他向梁惠王構畫了一個田宅、農桑、禽畜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經濟藍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孟子不像孔子那樣不關心耕稼園圃。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孟子特別留意四鄰的生業。東鄰殺豬,也要問個為什麼。孟母失口說了個「啖汝」,只好當真從東鄰買肉以明不欺。再聯系孟母斷織的故事,這買肉的錢應為紡織所得。所以,上述主張來自孟子對鄒魯庭院經濟的經驗,帶有向梁惠王交流的性質。
10. 三下鄉具體要幹些什麼對大學生有什麼鍛煉對鄉村的發展喲偶什麼好處
三下鄉」活動是在黨中央關於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工作的號召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分團委牽頭,在相關老師的支持和指導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管理學院和武漢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的四名同學組成「三下鄉」實踐團隊,於2006年7月25日至2006年7月29日前往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開展的「三下鄉」實踐活動。
本次「三下鄉」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分別是前期的准備工作、實踐調查工作、後期總結工作。前期准備工作主要包括「三下鄉」實踐活動主題、形式的確定、組隊,對組員進行思想動員,作初步計劃以及《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和各宣傳單的製作。實踐調查工作主要包括通過各級政府,了解當地的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開展實地考察,走訪當地居民並宣傳弘揚「兩會」精神以及黨和國家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發放調查問卷。後期總結工作包括對服務實踐活動中資料的整理與總結、開展以交流組員在「三下鄉」活動中的心得為主題的座談會。
在此次「三下鄉」活動中通過團隊隊員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我們一共分發調查問卷100份並回收有效調查問卷94份,回收率94%。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在計劃之下進行的,且大部分的計劃都有較強的實效性,但是也由於對當地情況了解有限,以至在計劃中一些項目很難實施。我們開展的幾項活動所起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達到了我們原定的目標。經過了十天的「三下鄉」實踐活動,本團隊成員都有很大的收獲,大家的社會實踐能力、搜集資料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後,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
三、活動內容
(一)前期准備工作
1.組隊
基於「三下鄉」活動服務農村的宗旨,在活動籌備之初,我們遵循「自願、爭取」的原則,嚴格把關綜合素質,在人員的確定的問題上,對團隊成員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其具體如下:
態度端正,有上進心,從思想上加入我們的團隊,有服務農村的熱情。
作風朴實,能吃苦耐勞。
有較強的實踐能力。
有團隊精神與團體意識,服從組織的安排,積極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通過嚴密把關,我們定下團隊成員。但在獲得開始之前,原定部分成員因故不能參加,致使團隊重組。在反復考慮和徵集後,形成了本次「三下鄉」實踐團隊這個充滿了凝聚力的團體。這為我們這次活動的完成奠定了基礎。
2.思想動員,並作初步計劃
「三下鄉」是黨中央提出的一條解決農村缺乏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方案。它的實施不僅反映在具體的行動上,也集中體現在思想上,而且後者為前者之源。只有在思想高度認識了「三下鄉」,了解了它的意義,才能做到真正的「三下鄉」。針對這一點,我們對全體組員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動員。
首先我們搜集了許多關於「三下鄉」的資料。隨後,我們進行了一次小型的座談,在座談會議中,大家暢談自己對「三下鄉」的認識,並表明了自己將怎樣以實際行動去完成這項堅定的任務。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大家的思想有了明顯提高。
由於事先對當地具體情況了解有限,為了使活動順利的開展,不至於以後陷入被動的局面,隊員經過思想學習之後就進入了活動的准備階段,通過各方渠道了解當地情況,制定了一個初步的計劃。計劃主要包括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調查,相關調查問卷的完成,「兩會」精神的弘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方針的宣傳等。
3.調查問卷及宣傳單的製作
在查找翻閱了有關資料(主要是關於問卷製作和新農村方面的資料)後,按照相關主題初步擬定了一份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共10道選擇題,4道問答題,1份1張共100份。
製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傳單,1份1張共100份
製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傳畫,1份1張共50份
製作關於「紅色旅遊」的宣傳單,1份1張共100份
製作關於「紅色旅遊」的宣傳畫,1份1張共50份
(二)實踐調查工作
1.通過當地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了解當地的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1) 木蘭鄉擁有的主要旅遊資源
在搜集了部分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的資料之後,我們和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針對該地區的實際開發情況進行了訪問。在訪問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木蘭鄉的旅遊資源豐富,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① 木蘭湖旅遊度假
木蘭湖位於武漢市北郊60公里,座落在荊楚名勝木蘭山腳下,是武漢市重點旅遊開發區,被市政府列為「武漢市後花園」,規劃總面積5000公頃,木蘭湖湖面面積達三萬畝,約為17批平方公里。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最狹窄處約1.2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為23米,最深處有28米。1959年開始,因為興修水利,築建大水壩,形成了現在的木蘭湖。60年代開始,木蘭湖中開始出現各種魚類,於是又開始發展漁業。直到1992年才開始發展旅遊業,到目前為止,湖中共有大小遊艇150條。木蘭湖最為獨特的景觀是鳥島,湖東南岸三千畝林區,十萬余只鷺科候鳥在此棲息,秋去春來,繁衍後代。其區位優勢明顯,基礎環境具備,交通便捷,電力充足,通迅發達。總體的規劃已被聯合國列入中國21世紀優先發展項目。現有大批客商來此投資開發旅遊業,已建成的項目總投資高達5億元人民幣。星級賓館、豪華別墅區和度假山莊在湖畔星羅棋布。
② 「紅色旅遊」
木蘭鄉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是當年鄂豫皖邊區著名的赤色根據地。更是董必武、李先念、劉華清等革命家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在大革命時期,木蘭鄉農民組織的赤衛隊、護衛隊就有大約1.2萬人參加,並在其間所犧牲的烈士,記錄在案的就有12280人。
在木蘭鄉,共有13處「紅色旅遊」景點:靜山廟農民武裝暴動紀念碑、塔區(即現在木蘭鄉)共青團第一個團支部紀念碑、李先念革命活動舊居、英雄樹、戴慧蘭烈士墓、兩處烈士紀念碑、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七軍會址、仇恨樹、血淚井、新四軍抗日標語、塔區第二鄉蘇維埃政府舊址。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木蘭湖畔出生的杜義德、袁學凱、陳福初等7位紅軍將領共和國將軍軍銜。1985年,木蘭鄉被共青團中央授予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有大批青少年學生來木蘭湖瞻仰革命遺址,緬懷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的洗禮。
③ 林果業、茶業、甘柿大鄉
木蘭鄉是武漢市有名的板栗、柿子、茶葉"三品"之鄉,有人稱贊是「春來花開滿枝頭,秋來層林果豐碩」。
木蘭鄉共有12萬畝山場,種植有約1.5萬畝銀杏樹、8000多畝板栗,同時擁有3000多畝茶林,桃樹、杏樹、梨樹、柿樹和柑橘一共有5000多畝。在林果業方面的發展前途十分可觀。
④ 大余灣民俗村
大余灣距武漢市區40公里,坐落在鄉村的公路邊。依山傍水,寧靜如畫。佔地面積300畝,該村的古建築群屬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築,20餘條巷子縱橫分隔。尚存明清古宅40餘棟和大量的古跡文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該村先祖曾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輝煌歷史。據當地史書記載,該民俗村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目前尚存民居50餘幢,當地有一民謠形象概括了古民居建築獨有的特色:「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套客房,室內雕塑刻,門前面檐廊,方塊石板路,滴水濺石牆」。和古民居同在的還有明清傢具、農具、手工作坊等生產工具以及古樸的民風民俗。整個民俗村將古文化溶於古建築中,每種建築風格體現出不同的古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建築史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⑤ 遠古寺廟、將軍廟遺址
木蘭將軍廟坐落於木蘭湖西岸的將軍廟村,是花木蘭祖廟,亦是木蘭生態游覽區最古老的殿廟之一。其始建於唐,擴建於明,重建於今。與將軍墓一起列為木蘭湖兩大歷史陳跡。將軍廟、將軍墓與木蘭山金頂、玉皇閣遙相呼應,一脈同軸。同時還有遠古寺廟約20多處。
(2) 木蘭鄉「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落後於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原因分析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就發展「紅色旅遊」的總體思路、總體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確規定。這表明,國家將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產業。
盡管現在「紅色旅遊」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但是相對生態旅遊來說,「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現狀仍不容樂觀。
我們實踐團隊通過對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的訪談以及實地在走訪了解,分析了該地區「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相對落後的主要原因,並將其歸納和整理:
國家政策對大眾的引導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除了追求物資享受外,也開始轉向精神享受。現在比較大眾化的一種追求精神享受的方式就是外出旅遊,而且隨著大眾生態意識的提高,生態旅遊應運而生,我國從90年代就開始了對生態旅遊的開發,並且在各方面政策的保證和支持下,生態旅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紅色旅遊」這種歷史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卻被忽視甚至遺忘了,盡管國家現在開始提倡「紅色旅遊」,但由於是近幾年才提出的,其發展程度自然無法與生態旅遊相比了。
「紅色旅遊」的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人並未從思想根本上接受 發展「紅色旅遊」,對於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發展「紅色旅遊」有利於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有利於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有利於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培育發展旅遊業新的增長點。
但是,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總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才能被大眾所接受,「紅色旅遊」也是如此。大部分人還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紅色旅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已開發的地區看不到成效,這就導致了「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速度越加遲緩。
「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資金不足 我國目前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每年用於文物保護、旅遊開發的資金極度不足,目前的文物保護的經費來源,一靠政府財政撥款,二靠橫向創收。但在木蘭鄉,財政核撥的經費,連景區的正常運作都不夠。加上不少文保單位位於農民群眾集中居住的村之中,文化遺產在農村改造過程中被損毀的問題時有發生。位於葉家田李先念舊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盡管近年來市、區文物部門撥出專款對重點危房進行了一些「救命」的修繕,李先念舊居卻還是在去年的一場大暴雨中倒塌了。
「紅色旅遊」景區的地理和交通限制 由於當年革命游擊戰爭的需要,「紅色旅遊」景點多位於山旮旯之中,地點分散,而且交通極不便利。地點分散,就導致「紅色旅遊」景區的管理工作難上加難;交通不便,就導致人們對「紅色旅遊」景區的參觀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要想更好的開發「紅色旅遊」景區的旅遊資源,就必須先修路搭橋,解決交通不便利的問題。這就又涉及到了資金的問題,因此,「紅色旅遊」景區的開發速度無法進一步提高。
(3) 制約該地區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三下鄉」活動期間,我們實踐團隊通過對該區旅遊度假局管理委員會方主任的訪談以及實地在走訪了解,分析了該地區制約旅遊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並將其歸納和整理:
開發經費的限制 自1994年起全市文保經費每年一直維持在100萬元的水平,而除掉物價因素外,僅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已由當時的135處增加到178處,但經費卻沒有增加;就是這筆十分有限的錢,市主管部門優先考慮的是中心城區,7個近郊區佔39.3%的市級以上文保單位能夠分配到的就非常有限,至於主要靠各區解決的110處區級文保單位則事實上更難落實維修經費。
在此情形下,各地只能發動各自能量,藉助本土資源,大搞各類旅遊開發。甚至出現「開發收益第一,有效保護為次」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開發好了,經濟效益增加,政府負擔也自然減輕,因此,除非出現明顯違法行為,各地政府往往對旅遊開發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視而不見,政府對旅遊業開發的這就制約了當地旅遊開發的進一步發展。
這也是當地旅遊業發展受限的最主要的原因。
土地政策的限制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該通知主要政策內容為:加強土地的宏觀管理;進一步嚴格建設用地的審批管理;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加強對農村集體土地的管理;加強對國有土地資產的管理;加強土地管理的執法監督檢查。2001年4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主要內容為:嚴格控制建設用地供應總量;嚴格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大力推行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加強土地使用權轉讓管理;加強地價管理;規范土地審批的行政行為。
旅遊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以建設度假區、文化城等,而各種土地政策的出台,限制了旅遊業對土地的使用,導致許多旅遊資源開發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進行。
開發規劃與當地居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規劃落實無法到位 許多旅遊景區的開發,需要當地居民進行搬遷移民,但政府無法給予相當的經濟補助,當地居民便不肯配合,居民工作做不通,導致開發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4) 木蘭鄉旅遊開發規劃
在下一步的旅遊開發規劃中,木蘭鄉旅遊局打算在天子山一帶的景區打造出江城第一漂流的大型的旅遊娛樂項目。天子山景區一共有三個自然村,157戶農民,擁有一萬多畝的山場,並且與木蘭湖相連,景色宜人。
經過規劃,木蘭鄉旅遊局預備將天子山現有村民全部遷出,合並成一個大的村落。為了解決開發過程中的資金問題,木蘭鄉決定招商引資,由加拿大皮卡爾投資建造一個大型水上公園,並在水上公園周邊建造一個飲食文化城。
這個計劃將在今年10月份開始實施,預計在三年之後完成。
2. 通過當地團委機構了解當地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在搜集掌握了大量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的資料之後,我們和木蘭鄉團委書記陳清同志針對該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訪問。在訪問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如下:
① 結合國家建設新農村的政策,在木蘭鄉實施家園建設行動計劃
通過開展創建活動,堅持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相結合的基層管理體制,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增強村級組織凝聚人心、服務群眾、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功能,鞏固農村基層政權。改善農民增收致富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
改善農村社會發展環境,逐步建立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努力把試點村建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民主法制健全、管理服務有序、環境衛生整潔、社會文明和諧的溫馨家園,為全市全面實施農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探索經驗,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
② 旅遊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充分利用木蘭生態旅遊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濃郁的民俗鄉情、豐富的農業資源,以旅遊業和配套服務產業為支撐,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為特色,以庭院經濟和打工經濟為補充,培植木蘭生態旅遊區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其區域位置、資源條件、經濟發展狀況,把致富門道明晰工作落實到村、落實到戶。其工作內容是:1、落實「三農」各項政策。2、調整產業結構。3、做好科技興農入戶工作。4、健全生產經營服務體系。5、推廣小型農機應用。6、規范農資市場秩序。7、促進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8、完成農民增收目標。
③ 集中資金,有序建設
結合天子山景區的開發資金,首先打造天子沖家園。明晰致富門道,發展旅遊經濟,完善基礎設施,建立社保體系,穩定社會和諧。並對此進行大力的宣傳。
打造「農家樂」項目,包括旅遊農家樂,紅色農家樂,服務農家樂等內容,並對服務業的工作者進行定期定量的培訓,提高員工整體素質。
在建設天子沖家園的同時,加緊進行「通灣道」的道路建設計劃,把路修到各村、各灣,以保證旅遊資源開發的順利進行。全部的「通灣道」建設預計將在2007年的上半年完成。
3. 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及其分析
主題一 反映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的了解問題
第1題,其中選「一般了解」的佔51.1%,佔了大多數,選「不了解」的佔35.1%,不在少數。而選擇「非常了解」和「很不了解」則各佔了9.6%和4.2%;在第2題(對國家關於「紅色旅遊」開發的相關政策的了解)中,選擇「非常了解」只佔了3.2%,而選「不了解」的佔48.9%,佔了大多數,選 「一般了解」的只佔了40.4%,。 「很不了解」這一選項則佔了7.4%。從這兩題的數據可以看出,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知之甚少。即使有所了解也不過是略知一二。從這里可以看出當地關於「紅色旅遊」的相關宣傳很不到位,有待提高。
主題二 反映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和關注度
對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第3題: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非常合理或是一般合理的佔78.7%,認為不合理的只佔了19.1%,剩下的0.2%對此沒有感覺。不難看出,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開發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第4題(在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在哪一個方面不合理),此題是多選題: 在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不合理的人和一部分認為開發一般合理的人當中,有29.1%的人認為在資源保護上做得不好,而51.0%的人認為環境協調工作不到位,佔了大多數。12.7%的人認為是與相臨地區的旅遊資源開發關系不和諧,23.6%的人認為是經濟效益不夠明顯。
對旅遊資源開發的關注度:第6題,有28.7%的人非常關注木蘭鄉旅遊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的出台,有43.6%的人只是一般關注,而有27.7%的人不關注相關政策的出台。這反映了當地居民對旅遊發展的相關政策還是比較關注的;第7題和第8題是問答題,主要涉及當地居民關注的側重點和不關注的原因,絕大多數人表示比較關心環境衛生的治理方面以及經濟效益方面的政策,還有部分人比較關注旅遊業發展政策中的農民政策和新農村建設方面的政策,還有一小部分人表示比較關心旅遊業發展政策中關於教育的政策、支持「紅色旅遊」的優惠政策以及開發項目方面的政策;而不關注的原因則多為自身沒有意識到、沒有時間、政府宣傳不夠,沒有了解渠道、發展速度太慢,看不到變化而不再關注等等,還有一小部分人則表示是由於所居住的地區與鄉鎮中心相距太遠,不便關注或是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
主題三 反映木蘭鄉旅遊資源開發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
積極影響:第9題,此題為多選,42.6%的人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了就業機會,41.5%的人認為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有20.2%的人表示對此沒有什麼感覺,還有16.0%的人選擇了「其他」,其中包括的有帶動旅周邊游業發展、促進了消費、推動了經濟、對國家有益、提高了農民思想文化、環境衛生得到改善、公路得到修建,當然還有極小部分人認為沒有什麼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第10題,此題為多選,54.3%的人認為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21.3%的人認為外來人員的入住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有16.0%的人表示對此沒有什麼感覺,還有22.4%的人選擇了「其他」,其中包括的有社會風氣遭到一定程度破壞(如酒店小姐、賭博、打架鬧事等)、物價上漲,在這之中也有部分人認為沒有什麼消極的影響。
主題四 反映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的保護意識
第5題,有35.1%的人表示意識到了要對當地旅遊資源進行保護並且常常這么做,有54.3%的人表示意識到了但很少做,9.6%的人表示並沒有意識到。看來當地居民對當地旅遊資源的保護意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主題五 反映當地居民對「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的支持度
第11題,75.5%的人表示十分看好或者一般看好木蘭鄉「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前景,其他的人則表示不看好或是沒有意見;第12題,52.1%的人選擇了去生態旅遊,37.2%的人表示願意選擇「紅色旅遊」,還有一部分人表示不清楚自己會選擇那種旅遊。從這兩足數據說明大家對木蘭鄉「紅色旅遊」的發展前景還是持樂觀的態度的,但更願意接受生態旅遊;問答題13題涉及了選擇兩種旅遊的原因,選擇生態旅遊的人多是因為生態旅遊區風景氣候宜人,能讓人得到好的放鬆,選擇紅色旅遊的人則是由於「紅色旅遊」為最近的熱門,更多的是因為「紅色旅遊」對教育後輩、提高思想素質、緬懷歷史、憶苦思甜所起到的作用。
主題六 反映當地居民對旅遊資源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問答題14題和問答題15題,在14題中,許多人都認為,要想更合理的開發旅遊資源,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發展速度,加強農民素質,並在發展中注意保持可持續發展,盡量避免因旅遊開發帶來的不良影響;在15題的回答中,幾乎100%的人都認為旅遊資源的開發對新農村的建設有促進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農村的通水通電、經濟的增長,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就業機會、教育得到一定發展、農村環境衛生的改善、農民視野變得開闊、思想素質得到提高等方面。
(三)後期總結工作
1. 調查報告的完成以及資料整理
返校後,我團隊成員開始了對活動期間各類資料的總結和整理工作,在8月1日-8月6日近一周的時間里隊長周穎君同學在整理了《關於木蘭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的調查問卷》後,對相關數據進行了一定的統計,並通過六個專題將該調查問卷反應出的問題和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並完成了以《誰拋棄了我們》為題的感想總結。龔嘯宇同學根據在當地了解到的實際情況,並通過網上資料、圖書館的相關書籍,完成了《2006年暑期「三下鄉」活動總結》報告。其餘隊員也在總結「三下鄉」期間的所感所悟的同時,著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總結報告》,並整理了其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8月14日晚6:00,我們「三下鄉」團隊全體成員利用QQ,召開關於「三下鄉」心得的網上座談會,座談會上各隊員暢所欲言,交流自己在「三下鄉」過程中的感想和收獲。通過這次座談會,隊員紛紛表示加深了對「三下鄉」的活動認識。
2. 對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分析
在討論和分析了我們所搜集掌握的材料之後,對於木蘭鄉關於「新農村」建設在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可行性,我們進行了如下總結:
(1)項目提出的理由和背景
木蘭生態旅遊區總面積947平方公里,涉及蔡店鄉、木蘭鄉、姚集鎮、長嶺鎮、羅漢街、李集鎮、王家河鎮等7個鄉鎮(街道),已規劃開發和建成的主要景點有9個。被納入 「家園建設行動計劃」試點工作的村有32個,涉及自然塆329個,村民12354戶、49405人。其中,9大景點周邊有12個村,以黃土路為主軸的景區沿線有20個村。
近幾年來,木蘭鄉大力發展旅遊業,並以此帶動全鎮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木蘭湖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我們團隊進行了調查分析之後,認為:木蘭鄉旅遊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在木蘭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工作中起到鋪墊和促進作用。
(2)木蘭鄉旅遊業發展前景展望
木蘭鄉目前的旅遊資源開發形勢良好,政府對此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視和支持。加上木蘭鄉本身擁有了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和「紅色旅遊」資源,其發展空間十分廣闊。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木蘭生態旅遊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濃郁的民俗鄉情、豐富的農業資源,以旅遊業和配套服務產業為支撐,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為特色,以庭院經濟和打工經濟為補充,培植木蘭生態旅遊區新的經濟增長點,那麼木蘭鄉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一定能順利開展。
但是由於資金的限制,開發速度還不是很理想。在這一點上,還需要花大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