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陋室銘的創作背景
《陋室銘》作於和州任上(824—826年)。《歷陽典錄》:「陋室,在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
作者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見作者被貶,故意刁難之。和州知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作者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作者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拓展資料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 ,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順宗即位。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
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二王劉柳」集團在短短的執政期間採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於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行至江陵,再貶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
劉禹錫被貶在朗州前後近十年。其間創作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極大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由於接觸當地民間歌謠,從中吸取了營養,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在此期間,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便是與柳宗元《天說》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與柳宗元等人奉詔還京。但不久又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刺史。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喪才得以離開。
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
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寶歷二年(826年)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這時,前後共歷二十三年。
B. 陋室銘課件適合選用什麼樣的圖片做背景
我覺得應該用那種江南茅草屋的背景
C. 陋室銘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仿寫:
錢不在多,夠用就行。貌不在美,善良可親。吾輩父母,崇尚德馨。晨風綠窗簾,陽台多盆景。談笑有學子,往來無俗人。可以讀報紙,畫丹青。無音響之亂耳,無應酬之勞形。三春暉永照,難言寸草心。兒女雲:感謝雙親。
明星銘
鼻不在高,整容則靈。名不在大,賺錢就行。斯是別墅,惟吾明星。眉毛削一半,眼睛遮半邊。談笑有流言,往來無真情。可以打記者,罵娘親。有奉承之亂耳,有吵架之勞形。粗話成堆下,可樂潑幾瓶。歌迷雲:勝過親人!——湘一實驗中初2000級13班 譚亦玲
麻將銘
藝不在精,有錢則靈;人不在多,四位就行。斯是清娛,惟麻將經。斷幺獨聽門前清,海底撈月杠上尋坎心。可以健精神、活腦筋,有晝夜之娛遣,無男女之區分。四圈觀勝負,得間勿忘形。賭鬼雲:「何厭之有?」
D. 劉禹錫《陋室銘》寫作背景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劉禹錫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
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E. 陋室銘寫作背景
陋室銘寫作背景: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劉禹錫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5)陋室銘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銘是古代一種刻於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於歌功頌德與警戒自己。
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作者托物言志,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F. 陋室銘的背景是什麼樣的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G. 劉禹錫《陋室銘》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寫作背景: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原文:
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因為(陋室銘)的銘文(就感覺不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到這里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H. <<陋室銘>>的寫作背景!!
劉禹錫因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受百般刁難,他卻怡然自樂。知縣見此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劉禹錫才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I. 陋室銘的背景。
《陋室銘》寫作歷史背景
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陋室銘》家喻戶曉名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如今,劉禹錫當年的陋室位於安徽和縣城中,3幢9間呈品字狀的房屋,斗拱飛檐,白牆黑瓦,典雅古樸,靜謐靈秀。石鋪小院綠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蘊秀,令人似乎嗅到濃郁的翰墨馨香。院內東側小巧精緻的亭內,立有「《陋室銘》碑石」,上刻流傳千年的《陋室銘》全文,字為書法家孟繁青所書,風骨端凝,清秀悅目。主室正中,有劉禹錫立像一尊,瀟灑莊重,上懸「政擢賢良」匾額。陋室佔地不廣,踱步其間,似覺人與自然在此得到凈化。
J. 劉禹錫陋室銘的背景
陋室銘》這篇「銘」文早已成了「名文」,其實,這篇名文是「氣」出來的。
劉禹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作家、詩人,他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時的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和州知縣策某是個勢利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劉禹錫住到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見房子面對大江,不但沒有埋怨,反而很高興,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他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策知縣,於是策某令衙內書吏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門調到城北門,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位於德勝河,附近還有一排排楊柳樹,環境還不錯。劉禹錫也沒有計較,他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策知縣見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劉禹錫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其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狗官實在是欺人太甚了,劉禹錫遂憤然提筆寫了《陋室銘》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