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的團長我的團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
隨戰爭局勢的發展,至41年,日軍切斷了中國除滇緬公路之外的所有補給線,並開始進犯緬甸,打算切斷中國全面抗戰唯一的路上補給線,掐住中國的脖子,打擊全國抗戰的信心。
為保證反法西斯同盟援華物資順利運往中國,1942年,國民黨政府正式組織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配合英軍守衛緬甸(緬甸當時為英國殖民地),保護滇緬大通道暢通。
因為是中國軍隊第一次走出國門,國民政府高層極為重視,由蔣介石嫡系第五軍、第六軍擔綱主力,國軍唯一機械師第200師更是勇擔先鋒。入緬初期,遠征軍表現非常好,體現了充分的戰斗意志和高超的戰鬥技巧。
在友軍英軍配合不利的情況下,依然打出了幾個漂亮仗,最後因為英軍的自私投降,導致整個戰局急轉直下,遠征軍全線崩潰。一部退到印度,大部撤到雲南,途中因為自然環境惡劣和日軍的圍追堵截,出現大量傷亡,損失慘重。
「團長」中的大部分情節就是撤退到雲南的部隊,與日軍隔怒江對峙,准備反擊的故事。由於中國大部分國土淪喪,國民政府被壓縮到西南一隅,實際上已退無可退,所以必須利用天塹,死守怒江。
最初日軍乘佔領緬甸餘威幾次打算強渡怒江,但在中國軍隊拚死守衛下失敗,隨著國際戰爭的形勢及日本自身實力的局限,事實上,後來日軍已成強弩之末,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只能修築永久工事,與國軍隔江對峙。
(1)龍文章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我的團長我的團》內容簡介
抗戰末期,一群潰敗下來的國民黨士兵聚集在西南小鎮禪達的收容所里,他們被幾年來國土漸次淪喪弄得毫無鬥志,只想苟且偷生。而日本人此時已經逼近國界,打算切斷中國與外界的聯系。
收容所里聚集了各色人物:孟煩了、迷龍、不辣、郝獸醫、阿譯等等。他們混日子,他們不願面對自己內心存有的夢,那就是再跟日本人打一仗,打敗日本人。因為他們已經不抱有任何希望了。他們活得像人渣,活著跟死了也差不多。
師長虞嘯卿出現了,他要重建川軍團。但真正燃起這群人鬥志的是嬉笑怒罵、不惜使用下三濫手段的龍文章。龍文章成了他們的團長,讓這群人渣重燃鬥志,變成勇於赴死之人。
這些人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命運就是炮灰的命運,他們面對的是一場幾乎必死無疑的戰爭。 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對得起「中國遠征軍」這五個字的中國遠征軍題材的小說。
列寧在評價高爾基的《母親》時說:「這是一本及時的書。」今時今日,在尤其需要我們對未來抱有信心的時候,本書也當得起這一評價。
㈡ 歷史上有龍文章、虞嘯卿這些人物嘛
歷史上沒有虞嘯卿,龍文章些人物。
虞嘯卿是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人物,由邢佳棟扮演。虞嘯卿出身將門,出場時是川軍團團長。 原先有人認為人物參考了戴安瀾、孫立人等多位將領的形象和事跡。不過,結合歷史,虞嘯卿的原型借鑒了第八軍軍長何紹周,軍政部長何應欽的侄子。何紹周指揮的松山戰役被認為是劇中第二次南天門戰役的原型。
只是松山戰役發生的過程並不是電視劇和小說所描述的那樣,反而和第31集至第33集沙盤推演描述的幾乎一模一樣。我方以15:1的戰亡比,艱難地取得了松山戰役的勝利。
龍文章的原型是:洪行。
洪行:湖南寧鄉西沖山(今寧鄉東湖塘鎮)人。先後任預二師副師,新39師師長。為什麼說龍文章原型是洪行,理由如下:
1、龍文章的南天門阻擊同洪行率預二師在騰北阻擊非常相似。
2、洪行經常戴斗笠赤腳視察軍情民情,和龍文章以及他的炮灰們的不拘衣冠相似。
3、龍文章有親自偵察日軍南天門防禦情況的經歷。洪行同樣有化裝成苦力,偵察日軍飛鳳山要塞的經歷。
4、洪行調任新39師師長後,在滇西反攻戰役的龍陵會戰中奉命死守張金山、南天門、雙坡陣地,阻擊從芒市方向增援而來的日寇主力,全師幾乎拼光。這同《團》劇末龍文章死守樹堡的情況非常接近。
5、龍文章為了開會,出車禍受傷;而洪行也因開會,回程途中自駕吉普車失事而意外殉職!
(2)龍文章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我的團長我的團》南天門戰役原型詳解
1942年5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敗,英軍向西沿公路逃進印度,中國軍隊則分路進入叢林,分別向西、東北方向撤入印度、中國。緬甸的陷落使滇緬路被截斷,國際援華物資無法通過陸地運輸進入雲南,日軍從緬甸進攻,形成對中國的兩面夾擊之勢。
依靠了怒江邊的惠通橋阻擊,國軍迅速西進反攻,以及「飛虎隊」的空中攻擊和支援,才將日軍擋在怒江一線,國民政府領導的全面抗戰開始進入自77事變開始以來最窘迫的時期。在此背景下歷時2年多、犧牲慘重的「駝峰航線」運輸開始了。為了使國民政府能夠有信心堅持抗戰下去,美國政府不惜以損失飛機317架,飛行員1519人的代價,進行了歷史上最為瘋狂也最為無奈的戰略空運。
時間到了1944年初,國民政府決定要從怒江一線向雲南省西部盤踞的日軍進攻。
1944年5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再次組建的中國遠征軍在江水震耳欲聾的濤聲中從怒江東岸開始渡江。怒江水激浪橫,巨石堆疊。舟艇工兵在戰區外緣的大理洱海訓練充分,整個渡江行動十分成功,除了一名士兵落水身亡,以及跟在筏子後泅渡的騾馬被浪捲走幾匹之外,沒有出現多少混亂和損失。
小股日軍曾在對岸群山中進行騷擾,但力量單薄,一經反擊就退進莽莽叢林,消失得無影無蹤。過了江的國軍仰著面向峽谷的上方拚命攀登。怒江西岸整個峽谷基本上直上直下,是防守的絕佳地形。日軍躲在高高的峽谷上方的山頭上,居高臨下,以逸待勞。
松山在今雲南省龍陵縣境內,西距龍陵縣城50公里,主峰海拔2260米,和其它幾個山頭共同形成一個淺淺的高山小盆地,方圓不過10餘平方公里。盆地中是一個自然村,叫做大寨,原有數十戶人家,日軍盤踞此兩年時期內,將大寨作為其軍資倉庫與指揮部。從大寨向東攀登約1000米就到了松山頂峰,山坡上古松繁茂,高與天齊,故名松山。
在松山頂峰東向遠眺,就是深不見底的怒江峽谷,從北向南蜿蜒而來,又漸漸消逝在蒼茫的遠方。對面群山間沿直插到江中的「一」字形長坡盤旋而下的那條細絲,就是滇緬公路,它在東岸走完長達40公里的兩個「之」字形大彎,下到看不見的峽谷底部的惠通橋,過江以後又要再次走完兩個絲毫不比東岸遜色的「之」字,才能爬上西岸山脈的最高處,向西邊的龍陵、芒市、遮放、瑞麗延伸,最後出了國門,進入緬甸。松山就在滇緬公路在怒江西岸的最後一個大彎處,公路正好從山頂下面繞過。這是卡在滇緬公路上的一枚特製的「釘子」,被西方記者稱為「滇緬公路之直布羅陀」。
松山扼守著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它緊靠怒江惠通橋,「前臨深谷,背連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於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扼滇緬公路要沖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
由於松山又陡又高,易守難攻,地勢極為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並且與騰沖、龍陵形成犄角之勢。哪一方佔領松山,哪一方就掌握了主動權、生存權。整個滇西戰役,主要是在松山、騰沖和龍陵三大戰場展開,其中松山戰役是重中之重。
松山乃日軍在滇緬邊境六大踞點之一,范圍雖然不大,但陣地工事構築非常堅固。駐守松山的日軍是第五十六師團下屬臘勐守備隊,裝備有一一五重炮群、反坦克速射炮、高射機槍及少量坦克。兵力3000餘人,糧食、彈葯儲備在兩年以上,守備隊長金光少佐的司令部設在臘勐街上。
一年前,日本駐緬總司令河邊正三中將和第十五軍新任司令官年田口謙看中了松山,認為松山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從緬甸調來一支工兵部隊,另外從泰國、緬甸調來兩萬民工,晝夜施工,松山的里外都是工事坑道,其窮2年之力松山日軍防禦陣地,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戰需要構築,極為復雜堅固。在一些重要地段,連坦克都能在地堡里開進開出,活動自如。
日軍苦心經營竣工後,河邊正三為了考驗工事的牢固性,派了10架飛機輪番轟炸半小時,工事內部絲毫未損。
為此,河邊正三在給南方軍總司令部報告中稱:「松山水泥工事的堅固性,足以禁得起中國軍隊任何武器的敲打,中國軍隊不傷亡20萬休想拿下松山。」
日軍在工事竣工後又陸續廣築工事。那些上層鋪著鋼板的碉堡,布滿坡面,如龜背紋,周以刺鐵絲數重,堡壘內外,編成濃密火網,互為支援。每個堡壘分為三層,上作射擊與觀測,中作寢室或射擊,下作掩蔽部或彈葯糧倉庫。
因此駐守日軍113聯隊隊長松井秀治放言:「松山築起的是戰略保險箱」。
此外,日軍陣地還有完備的供水、供電和通訊系統,甚至設置了慰安所,擺開了死守到底的架勢。
6月4日,國軍第71軍渡過怒江後開始仰攻松山,71軍開始只出用了一個步兵團,決心在軍屬山炮營支援下幾天之內全殲松山日軍。但反復攻擊了近一個月進展緩慢,71軍軍長鍾彬不得不介入指揮,並調來第二軍新39師117團加入攻擊,付出了1600餘人傷亡的代價,到7月7日,總算攻下了日軍竹子坡、臘勐街、陰登山幾個支撐點,就再也攻不動了,雙方僵持在距渡江地點直線距離4000餘米的山頭上。
當面日軍的主力逐漸退上松山,死死釘在西岸最高峰上,仍舊阻礙著滇緬公路。國軍佔領拉勐街後,對松山日軍形成包圍,攻擊部隊改由攻擊力更強的國軍第8軍擔任主攻 。
松山久攻不下,第11集團軍只好將大部兵力取道下游平嘎,沿崎嶇小道繞過松山,迂迴對龍陵城進行包圍攻擊,與從邊境上的遮放、芒市戰略支撐據點火速來援的日軍56師團主力迎頭開戰,雙方在龍陵周圍大山上鏖戰。日本炮兵用優勢炮火將四周中國軍隊的陣地轟成一片片焦土,然後由挺著刺刀的日本步兵沖上陣地同缺彈少糧的中國士兵反復肉搏。
遠征軍背後的松山始終像魚刺那樣卡住了運輸路線的咽喉,後勤供應被迫依賴於人扛馬馱的原始方式和險峻的山道。綿綿陰雨中,疾病和自然災害頻發,摔死病亡的人和馬不絕於路,呻吟和哀號不絕於耳,躺在泥水中奄奄一息卻無力後送的傷員與日俱增。國軍的重炮被阻於松山,後勤供應既不及時也不充分,彈葯糧秣的消耗補充困難,只能以血肉之軀承受慘重傷亡。
隨著日軍戰役預備隊的加入,日軍攻勢日趨猛烈,龍陵外圍許多陣地反復拉鋸之後得而復失,整個龍陵戰局甚至幾度有潰圍之勢,雖竭力維持仍險象環生,岌岌可危。必須打通滇緬公路松山段,徹底改善後勤運輸狀況,使炮兵和援軍盡快投入戰場。否則,一旦日軍沖破龍陵之圍,來自龍陵、芒市、遮放、畹町、密支那的日重兵突進至松山,居高臨下向無險可守的國軍壓下來,當面國軍的江防有頃刻間土崩瓦解的可能。
由於補給線被切斷,龍陵城外的數萬國軍將重蹈1942年入緬遠征軍覆轍。這樣,圍攻騰沖日軍148聯隊的國軍第53、54軍腹背完全暴露,國軍反攻大計將徹底失敗,甚至連怒江天險也將無兵可守,戰略後方大西南腹地將洞開,再一次引起各種連鎖反應……
在1944年夏秋的滇西戰場上,全局中最有分量的一顆棋子就是松山,雙方都清楚看到了這一點,一方死守不退,一方強攻不懈,最終釀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浴血大戰。
㈢ 龍文章風衣
那應該不是國軍的軍服配置,也許是美國的。
㈣ 做了四張對比圖:看《亮劍3》武器和人物,與歷史照片差距多大
亮劍3》,也叫《新亮劍》、《亮劍3-雷霆戰將》,剛播了九集就沒影兒了,這讓很多觀眾感到很遺憾——是沒看夠還是沒吐夠,筆者不多做評價。
有人為這部一開始叫《亮劍3》,後來又叫《雷霆戰將》的「新亮劍」停播感到不平:「當年也有女兵穿裙子,當年也有軍官抽雪茄,當年也有軍官吃西餐!」
上面這一組對比圖就不用說了,十八集團軍或者川軍能有一門一五零口徑九六式榴彈炮,旅長還真沒資格要,而丟了九六式榴彈炮的鬼子軍官,絕對是要切腹謝罪的。
與《亮劍3》中的漂亮白凈不同,歷史資料中保留下來的老照片告訴我們:雖然兩個人只有一桿老式步槍,但是這兩位戰士眼中的殺氣,卻能告訴我們什麼是青春、什麼是熱血。
㈤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真實的故事么
應該基本是真實的吧。熒屏上的東西沒有一個是生活中原原本本的,都是經過改編的。 1942年,中國大地正深陷於抗日戰爭的苦難之中,各地軍民的反抗斗爭進行得如火如荼…… 在一個離中緬邊境不遠叫作禪達的地方,一群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見的潰兵和百姓,因為種種命運際遇的原因而相會於此:北平人孟煩了、軍醫郝獸醫、湖南兵不辣、上海軍官阿譯、東北佬迷龍、豆餅、要麻、蛇屁股、康丫、川妹子小醉……戰爭的苦難和身體的傷病讓他們過著絕望的日子,他們互相厭憎又相依為命,不餓死不病死成為他們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標。為了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下生存下來,別無選擇的他們不得不摒棄前仇、恩怨、偏見、狹隘而團結一致組成一支小分隊,在現實的困境中他們認識到了民族存亡的大義,於是義無返顧共同投入到打擊日本侵略者、保衛家園、捍衛尊嚴、為抗戰勝利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正義斗爭中,用血肉之軀書寫一曲曲鐵血衛國的悲壯戰歌! 一場戰役過後小分隊死傷慘重,硝煙彌漫中突然闖進一人,這個用詭計殺死了在倉庫外封殺的五個日本兵的詭異男人自稱是川軍團副團長龍文章!回到禪達,龍文章被憲兵逮捕,原來他不是什麼團長,只是一個在團副死後摘了團副軍銜給自己掛上的中尉。其他人被關在收容站,就在眾人揣測身世極端坎坷的龍文章已經被槍斃之際,傳來新師長虞嘯卿正式任命龍文章為團長的消息…… 在和日軍憑怒江對峙的時刻,絕地求生的他們邂逅了一個有紅色傾向的學生,龍文章和他相見恨晚,在理想與靈魂的辯論中面紅耳赤…最後龍文章意味深長地說:我們太老,他們太年青…… 不久,龍文章拉出一支十三人突擊隊從紅色學生說過的一處沒被日軍監控的灣流通過怒江去銅鈸救回孟煩了的雙親。日佔區的瘡痍讓眾人覺得滿心罪過,而龍文章把他所謂的搭救變成了一場渡江偵察,期間邂逅了一支共產黨游擊隊,曾經和龍文章辯論的紅色學生已經是共產黨員……突擊隊成功撤回東岸,共產黨游擊隊為了不讓日軍發現那條過江通道而全軍覆沒…… 虞嘯卿正在准備一場大規模的渡江攻勢,打算拿下已成心腹之患的南天門,一年多來日軍已經把整座山改造成了龐大的堡壘,而以炮灰團從江那邊得來的經驗,這樣的攻勢一定是必敗。龍文章力止,虞嘯卿給他半個月時間去尋找放棄攻擊的證據。龍文章和孟煩了被迫出沒西岸,在日軍眼皮底下繪制南天門工事圖。在龍文章收集不可攻擊的證據時,同樣找到了攻下南天門的方法,但他無法說出「那個極其慘烈的方法」,因為他愛惜這個被戲稱為炮灰團的每個人的性命,他心裡清楚,「那個極其慘烈的方法」將意味著什麼…… 這是一場戰爭,一場從此將炮灰團深深烙在歷史長軸上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死亡之戰……
滿意請採納
㈥ 我的團長我的團書下部贈的海報是什麼樣的
種類很多,幾乎主創人員都有,不過隨書附贈的版本是隨機的,我那張和一樓是一樣的,有段奕宏的簽名
㈦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從緬甸敗退回來龍文章,到底犯了什麼罪
龍文章以川軍團的軍需中尉,冒領團長之職,領兵作戰,就這一條就基本可以定龍文章的死罪了。假使再加一條:所收攏之潰兵千餘人,僅剩十餘人,幾近覆滅!這兩條罪龍文章必死無疑!
這部電視劇我反反復復地看了六七遍之多,是真的喜歡,當然原著小說也看了。龍文章被抓後,在審判的時候來了一位陳專員,而這位陳專員的表現十分值得玩味,他至始至終只關注一點,就是龍文章有沒有接觸我黨,有沒有被我黨感化,當他確認沒有時,整個審判就成了一場插科打諢的鬧劇了。在原著中龍文章最後也是因為信仰了我黨,而被殘忍殺害。
㈧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什麼年代
故事講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各地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的故事。劇中人物、地點和故事情節基本為虛構。
1941年,滇西禪達城市。孟煩了、迷龍、不辣、郝獸醫等散兵困居在收容站,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在亂世中求生。團長虞嘯卿來到收容站拉起一隻隊伍,以川軍團的名義出征緬甸。
原本應該飛往印度向駐印軍司令部、新一軍新編第一軍報到的一群新兵,卻在途中被日軍擊落迫降在一個不知名的村落;孟煩了等人才剛剛走出殘破的美軍飛機,就遇上某部大部隊的潰退。一群人被幾個日軍圍困在倉庫之內。
這時奇跡般的出現了一個人,他自稱龍文章,是他們的團長。這位「團長」帶領一幫潰兵邊打邊退,當到中國境內時,他已經拉起了一個簡裝團。
在行天渡旁,搶著過怒江的軍人和民眾擠成一團,而此時日軍前鋒也漸漸逼近。龍文章打斷纜繩,激勵眾軍與自己一起抵抗緊逼的日軍。經過一夜激戰,他們傷亡慘重。
在與東岸虞嘯卿的旗語對話中,龍文章跪求虞嘯卿的炮火支援。虞嘯卿雖不知龍文章的真實身份,但也應允。利用炮火支援,龍文章等人逃回東岸,但只有廖廖數人,大部人都已犧牲。
當他們回到禪達城市,民眾們對這群保住了東崖家園的英雄表達了最熱情的歡迎。當龍文章見到虞嘯卿時,等待他的卻是被逮捕的命運。
一月後在軍事法庭上,他們再次見到了龍文章。這場審訊,龍文章終於說了真話。他本是一個團部後勤軍需補給官上尉,當祁團副死後,穿了他的衣服,收攏起一支部隊,打了一場絕戶仗。
(8)龍文章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我的團長我的團》的故事背景是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抗戰的故事,真實的戰爭遠比電視劇中的慘烈,電視劇僅僅展現了其殘酷性的一小部分。
抗戰中後期,由於日軍戰線過長補給緊張,為了侵奪美國取道緬甸的大批援華戰略物資,在1941年12月發起了對緬甸的侵略,企圖切斷中國唯一的海外交通補給線——滇緬公路,全面封鎖中國。
英法軍在敦克爾克大潰敗之後,為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與中國方面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1942年仰光淪陷,中國派遣了入緬抗日的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2月由滇西進入緬甸,與日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戰斗,由於英軍毫無戰鬥力,把戰場的壓力全部丟給中國遠征軍,並一再拖欠調劑給中國遠征軍的武器裝備,加上日本空軍自始至終掌握著緬甸戰場的制空權,構成強大的立體火力網。
本應前來支援的一個美國空軍聯隊臨時改赴北非,遠征軍沒有任何空中掩護,在這一階段受到極大損傷,10萬人的軍隊只有4萬人生還。
中國遠征軍失利後,一部返回滇西,據守怒江天險;另一部退入印度藍伽,組成中國駐印軍,接受美國裝備並受美軍訓練。
之後,隨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取得主動權,中國駐印軍與英、美軍協同,於1943年10月對緬北日軍展開反攻,即緬北滇西戰役。
在滇西怒江與日軍對峙的中國遠征軍,也於1944年5月發起了松山戰役和騰沖戰役,並於1945年與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將日軍全部趕出了緬北和滇西。至此,中印緬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遠征軍班師回國。
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收復了雲南邊陲小城騰沖,流浪在外的騰沖人歡天喜地地回到家鄉,但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故園一片焦土,數千名中國士兵的屍體橫七豎八地躺卧在殘垣斷壁上。
騰沖男女老少忍住悲傷,掩埋了士兵的屍體,其中包括十四名美國官兵,建立起陣亡將士公墓——國殤墓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我的團長我的團
㈨ 我的團長我的團講的是什麼
《我的團長我的團》主要講述了1942年期間中國各地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的故事。
劇情介紹:1942年,中緬邊境有座叫禪達的小鎮。時不時受到炮火襲擊的地方,聚集著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潰兵。他們是小少爺孟凡了、軍醫郝獸醫、東北佬迷龍、阿譯長官、湖南人不辣等。他們只求有吃的死不了,如同活死屍。
這時,師長虞嘯卿出現了,他想利用這群散兵重組川軍團,空降緬甸參加戰爭。但到達戰場的小分隊面對的卻是已成定局的潰敗。最後剩下的孟煩了一行人被逼退到四面楚歌的小屋裡。外面是不斷靠近的日本兵,危機的最高點,拯救他們的是自稱團長的龍文章。
龍文章其人,由來不明,不按常理出牌,卻奇跡地帶領著孟煩了一行人渡過怒江,回到了禪達。等待他們的不是嘉獎,而是看守。而龍文章則被發現根本不是什麼團長,而是摘了軍銜自己掛帥的中尉。就在大家都猜測龍文章凶多吉少時,龍文章不僅沒死還被虞嘯卿任命為川軍團團長,但等待他們的是更深的漩渦。
(9)龍文章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我的團長我的團》角色介紹:
1,迷龍
男,三十歲左右。東北人。有著東北人的狂野。熱愛生活,很善於利用自己強壯的身體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對戰爭十分厭惡,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希望和妻子團聚,卻又放不下部隊的戰友。表面上他欺負身邊一切親近的人,可實際上又非常在乎他們。一旦憤怒就不管不顧,不考慮後果,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人,可以隨時獻出生命。
2,虞嘯卿(師長)
男,三十五歲。國民黨內部的一顆冉冉新星。年紀雖輕,前途卻十分光明。他是一個很純粹的軍人,為了勝利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知人善任,不嫉賢妒能。但由於身陷國民黨內部高層,不可避免的沾染了政治風氣。對於國民黨的錯誤決定充滿反抗精神卻不敢做出反抗的行為。對下屬包容一切,卻不能保全。
3,張立憲
男,二十五、六歲。四川人。虞嘯卿手下的精銳軍官,對軍事,甚至政治都有著深度的見解。在攻打南天門時加入炮灰團。之前因報復孟煩了而認識了妓女陳小醉,並對她一見鍾情。
在南天門戰斗中被毒氣毀了容。他對虞有著強烈的崇敬,卻在最後的戰爭中被虞徹底拋棄,對虞的信仰最終破滅,與炮灰團的戰士產生了同生共死的深厚友情。
4,上官戒慈
上官戒慈是個緬甸華僑,除了自己還有兒子,家裡人在戰爭中全部犧牲了,公公剛死時,上官在心裡發誓,要是誰能把公公體面地葬了,她就嫁給誰。迷龍便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上官戒慈履行了做妻子的承諾,也成為了團里的一份子。
5,康丫
康丫,山西兵,見誰都是一臉的不忿,像是欠了他半吊子錢似的,自己毛病一大堆,還總愛挑別人的理,遇見軟的就上去掐兩把,遇見比自己橫的立馬閃人,典型的小人物,典型的部隊里那一小搓「不安定因素」。但就是這么個小人物,卻在最後血雨腥風的戰場上,成就了自己「英雄」的稱號。
6,郝西川(獸醫)
男,六十歲左右。炮灰團隨軍醫生。他並不是真正的醫生,甚至從來沒救活過一個傷員。但他對傷員們盡心照顧,在傷員去世時還緊緊拉住他們的手,以希望讓他們安心。
他對周圍的戰爭似乎在冷眼旁觀,其實內心也有著狂熱的火。耐心的對孟煩了說教,希望他能正視自己。對炮灰團戰士的遭遇深深的同情與憐憫。
㈩ 我的團長我的團講述的是怎樣一個故事歷史背景是什麼。
1942年,中國大地正深陷於抗日戰爭的苦難之中,各地軍民的反抗斗爭進行得如火如荼…… 在一個離中緬邊境不遠叫作禪達的地方,一群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見的潰兵和百姓,因為種種命運際遇的原因而相會於此:北平人孟煩了、軍醫郝獸醫、湖南兵不辣、上海軍官阿譯、東北佬迷龍、豆餅、要麻、蛇屁股、康丫、川妹子小醉……戰爭的苦難和身體的傷病讓他們過著絕望的日子,他們互相厭憎又相依為命,不餓死不病死成為他們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標。為了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下生存下來,別無選擇的他們不得不摒棄前仇、恩怨、偏見、狹隘而團結一致組成一支小分隊,在現實的困境中他們認識到了民族存亡的大義,於是義無返顧共同投入到打擊日本侵略者、保衛家園、捍衛尊嚴、為抗戰勝利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正義斗爭中,用血肉之軀書寫一曲曲鐵血衛國的悲壯戰歌! 一場戰役過後小分隊死傷慘重,硝煙彌漫中突然闖進一人,這個用詭計殺死了在倉庫外封殺的五個日本兵的詭異男人自稱是川軍團副團長龍文章!回到禪達,龍文章被憲兵逮捕,原來他不是什麼團長,只是一個在團副死後摘了團副軍銜給自己掛上的中尉。其他人被關在收容站,就在眾人揣測身世極端坎坷的龍文章已經被槍斃之際,傳來新師長虞嘯卿正式任命龍文章為團長的消息…… 在和日軍憑怒江對峙的時刻,絕地求生的他們邂逅了一個有紅色傾向的學生,龍文章和他相見恨晚,在理想與靈魂的辯論中面紅耳赤…最後龍文章意味深長地說:我們太老,他們太年青…… 不久,龍文章拉出一支十三人突擊隊從紅色學生說過的一處沒被日軍監控的灣流通過怒江去銅鈸救回孟煩了的雙親。日佔區的瘡痍讓眾人覺得滿心罪過,而龍文章把他所謂的搭救變成了一場渡江偵察,期間邂逅了一支共產黨游擊隊,曾經和龍文章辯論的紅色學生已經是共產黨員……突擊隊成功撤回東岸,共產黨游擊隊為了不讓日軍發現那條過江通道而全軍覆沒…… 虞嘯卿正在准備一場大規模的渡江攻勢,打算拿下已成心腹之患的南天門,一年多來日軍已經把整座山改造成了龐大的堡壘,而以炮灰團從江那邊得來的經驗,這樣的攻勢一定是必敗。龍文章力止,虞嘯卿給他半個月時間去尋找放棄攻擊的證據。龍文章和孟煩了被迫出沒西岸,在日軍眼皮底下繪制南天門工事圖。在龍文章收集不可攻擊的證據時,同樣找到了攻下南天門的方法,但他無法說出「那個極其慘烈的方法」,因為他愛惜這個被戲稱為炮灰團的每個人的性命,他心裡清楚,「那個極其慘烈的方法」將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