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伏貼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三伏貼可以貼在肚臍上嗎
三伏貼可以貼肚臍眼,但要在專業中醫的指導下進行,不可以自行貼。
肚臍眼也叫做神闕穴,是身體中一個極為重要且脆弱的穴位,而三伏貼中含有細辛、白芥子等刺激性比較強的中葯材,貼在肚臍眼位置很容易導致燙傷等問題,所以一定要在專業中醫的指導下才能將三伏貼貼在肚臍眼。
三伏貼也可以貼在腳心。 三伏貼是通過貼敷陽性、熱性的辛辣葯物,刺激穴位經絡、激發陽氣、協調臟腑、調整人體狀態。而腳底也有很多的穴位,將三伏貼貼在腳底也是有效果的。但是腳心的皮膚非常的嬌嫩,為了避免燙傷,具體怎麼貼還是要咨詢專業的中醫。
慎食大量肥甘滋膩的食物。夏季易生暑濕,濕熱之邪易侵襲人體,若服用大量高熱量、高糖的食物,則易導致內外濕熱之邪合擊人體。
下列人群不能貼三伏貼:感染性疾病急性發熱期患者,對貼敷葯物極度敏感或患有接觸性皮炎的患者,貼敷穴位局部皮膚有破潰者,妊娠期婦女,3歲以下的幼兒。
2. 三伏貼貼在什麼位置
三伏貼貼在不同的穴位效果不同,不會影響美觀,因為只有硬幣大小,一般要貼4-6個小時,貼了之後飲食要注意,時間也要注意。
(一)三伏貼具體貼在:
1、天突穴,位置:前胸頸部正中線上。主治:咳嗽、咽喉炎、扁桃體炎等。
2、膻中穴,位置:前胸兩乳頭連線的重點。主治: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咳嗽、咳喘病等。
3、肺俞穴,位置: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主治:肺經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等。
4、膏肓穴,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主治:咳嗽,氣喘,肺癆等。
(二)注意事項:
1、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貼的最佳時機,若錯過了這天,頭伏內無論哪天貼,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來的二伏、三伏對應的日子貼敷就行。每10天貼1次,最好是連續貼3次,為1個療程,並且連續貼3年。三伏貼一般在頭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時以前貼完葯餅。上午11點到下午1點是午時,中醫認為此時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張開,若剛貼完葯餅,葯力最容易滲透到體內。
2、為確保療效,一般葯餅須貼4~6小時。剛貼上去時感覺涼涼的,稍微過一會兒,局部會有發癢、發熱,一定要貼過午時,如果無特別不適,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皮膚比較敏感的患者,需仔細觀察敷貼過程中皮膚的反應,若灼熱刺痛、發癢發熱明顯,則應及時取下葯物。
3、慎用辛燥食品,以防傷陰。夏季氣候炎熱,易傷陰液,而辛溫香燥之品容易導致燥熱內盛、暗耗津精,所以應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鮮桂圓、荔枝等。忌大量服用寒涼食物。天熱人容易貪涼飲冷,若大量進食寒涼食物,則易致中陽受損、脾胃虛弱,甚至損傷一身陽氣,輕則腹瀉腹痛、惡心嘔吐,重則造成長期難治的陽虛。
3. 三伏貼該貼什麼穴位
這個要看你是治療什麼問題咯!一般喲一下幾種。
過敏性的鼻炎、老慢支、哮喘咳、免疫力低下的:大椎穴+肺俞穴
脾腎陽虛的、脾胃功能不佳的:神闕+中脘+天樞
宮寒:神闕+中脘、關元
腰酸、腰痛、怕冷:命門+腎俞穴
有時候還可以貼在足三里,保健學位
4. 三伏貼有什麼好處
三伏貼是一種中醫上的保健方法,它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因為三伏貼具有疏通經絡的功效,所以在夏天已經炎熱的時候貼上,可以調理血氣並且促進血液循環。
但是三伏貼見效比較慢,如果是急性的一些病症,千萬不要等著三伏貼發揮功效,也不要神化三伏貼,該就醫的時候就應該第一時間到找醫生。
我同事的老爸就是深信三伏貼,有時候關節炎都疼到不能下床了,還說貼一貼就好了。結果到醫生開了一些西葯,吃一吃,馬上就止疼了。
5. 三伏貼治療脾胃虛寒貼什麼部位
敷貼治療脾胃虛寒,貼在中脘穴就可以
6. 老媽不知道從哪聽說一個「三伏貼」可以冬病夏治,說是在夏天三伏的第一天帖效果最佳
三伏貼,是一種膏葯,如銀行卡大小,一般四個為一組使用。在夏天農歷的頭伏日期貼在後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據信可以治療預防冬天發作的某些疾病 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等
選擇在三伏天貼敷,是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對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冬天易發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這3天是人體陽氣最盛的),以辛溫祛寒葯物貼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療,可以減輕冬季哮喘發作的症狀。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過將葯物敷貼到人體一定穴位,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故又稱「三伏灸」、「三伏貼」。此療法源於中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的思想,具體方法源自《張氏醫通》的白芥子塗法,用於在秋冬春之際容易反復發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頑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費用低廉、操作簡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優點,目前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是一種綜合干預的方法,其效果與貼敷方葯配伍、炮製、制劑工藝、貼治穴位、貼治時間,以及皮膚反應等均有一定關系。為了保障這一療法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規范臨床操作、指導廣大患者科學就醫,中國針灸學會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組織全國長期應用這種療法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操作規范研究》課題組(參加單位:中國針灸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遼寧省中醫院、湖南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北京中醫葯大學東方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廣東省中醫院、成都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湖北省中醫院、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針灸醫院、江蘇省中醫院、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山東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充分依據臨床研究證據,根據臨床使用的經驗,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貼敷」臨床應用指導性意見草案,以供廣大醫生、患者參考使用。
適應病症
主要用於在秋冬春之際容易反復發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肺系疾病。重點推薦: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變應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
3.小兒體虛易感冒者,反復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專家探索將其用於骨關節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
1.貼敷部位有皮膚創傷、皮膚潰瘍、皮膚感染者;
2.對敷貼葯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
3.瘢痕體質者;
4.咳黃濃痰、咯血患者;
5.醫生認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婦;
2.艾滋病、結核病或其他傳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惡性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惡性腫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發作期或加重期間;
5.2歲以下嬰幼兒,因無法確知孩子反應,必須密切觀察嬰幼兒的哭鬧情況。
操作規范
1.葯物組成
基本沿用清•張璐在《張氏醫通》書中所記載的處方,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麝香作為基本方,並結合臨床經驗和地域特點等進行加減。其他葯物可選用如皂角、百部、前胡、丁香、冰片、麝香等。
目前,麝香已非方中必用之品,有使用者,也多以人工麝香入葯。
目前,各家所制備的葯膏中,葯物配比差別較大,尚無共識性的結論。據文獻報道顯示,各葯在不同的處方中,相對於不同組成的其他葯物,一般比例范圍是:白芥子佔比最大,約為35—40%,細辛次之,約為15-25%,其他的延胡索約佔10—30%,甘遂10-20%。
1.葯物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作為基本處方,可結合既往的臨床經驗和地域特點等進行加減。
2.葯材炮製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細辛採用道地葯材,白芥子可以通過炒制或者調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對皮膚的刺激程度,其餘葯物均採用生葯。
3.葯物制備
葯物制備過程要求在無菌、清潔、常溫環境下進行,或者在當地醫療機構的專用制劑室完成。
葯物的制備方法:採用潔凈葯材,將葯物烘乾,粉碎,過80~120目篩,備用。
薑汁的制備方法:採用生薑,洗凈,粉碎,三層無菌紗布擠壓取汁而成。薑汁的濃度各地醫院可以根據原有的經驗和地域的特點在50%~100%之間適當調整,濃度調整可以通過加適量蒸餾水調配而成。
生葯粉和生薑汁的比例為10克:10毫升,可以根據各地氣候因素和經驗予以適當調整。貼敷時取生葯粉用薑汁調成較干稠膏狀,葯物應在使用的當日制備,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備用。
4.貼敷方法
先將貼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規消毒,然後取直徑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葯膏,將葯物貼於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兒患者可適當減小)的脫敏膠布固定。
5.貼敷時機
一般在每年夏季,農歷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如果中伏為20天,間隔10天可加貼1次)。在三伏天期間也可進行貼敷,每兩次貼敷之間間隔7~10天。
目前,有些單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時時間進行貼敷,以提高臨床療效。
6.貼敷時間
①成人每次貼葯時間為2~6小時,兒科患者貼葯時間為0.5~2小時。
②具體貼敷時間,根據患者皮膚反應而定。同時考慮患者的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病人如自覺貼葯處有明顯不適感,可自行取下。
7.療程
連續貼敷3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患者可以繼續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8.貼敷部位
貼敷的部位一般以經穴為主,臨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證取穴,臨床常用穴位有風門、膈俞、心俞、脾俞、腎俞、足三里等。
治療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辨證、辨症加取腧穴,如風門、膈俞、心俞、脾俞、腎俞、足三里等。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關元、神闕、中脘、內關等也有選用。
治療骨關節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腎俞、懸鍾、關元、阿是穴等。
治療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等。
貼敷後的皮膚反應與處理
1.正常皮膚反應及其處理
局部皮膚潮紅、灼熱、輕度刺痛,或出現小水皰,極少數可以出現大水皰。患者敷葯處皮膚多數會在一段時間內遺留色素沉著。
貼敷部位如果出現小的水皰,一般不必特殊處理,讓其自然吸收。或者給予濕潤燒傷膏外塗以減輕不適感。大的水皰應以消毒針具挑破其底部,排盡液體,消毒以防感染。破潰的水皰應做消毒處理後,外用無菌紗布包紮,以防感染。
2.不良皮膚反應及處理方法
貼敷後,局部皮膚出現嚴重紅腫、大水皰、潰爛、疼痛,皮膚過敏,低熱。
貼葯後局部皮膚紅腫,可外塗皮寶霜、皮康霜等減緩刺激;皮膚局部水皰或潰爛者應避免抓撓,保護創面或塗搽燙傷軟膏、萬花油、紅黴素軟膏等。皮膚過敏可外塗抗過敏葯膏,若出現范圍較大、程度較重的皮膚紅斑、水皰、瘙癢現象,應立即停葯,進行對症處理。出現全身性皮膚過敏症狀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處理。
如果水皰體積過大,或水皰中有膿性分泌物,或出現皮膚破潰、露出皮下組織、出血等現象,應到專業醫院尋求治療。
出現上述情況時,患者均應注意保持局部乾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塗抹其他止癢葯品,防止對局部皮膚的進一步刺激。
注意事項
1.對於所貼敷之葯,應將其固定牢穩,以免移位或脫落。
2.貼敷葯物部位出現水皰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脫敏膠帶或用綳帶固定貼敷葯物。
4.對於殘留在皮膚的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滌,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製好的葯物不可放置過久,葯物宜密閉、低溫保存。
6.治療期間禁食生冷、海鮮、辛辣刺激性食物。
7.久病、體弱、消瘦者,用葯量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久,並在貼敷期間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和有無不良反應。
其他注意事項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是一種扶助人體正氣、增加免疫力、調動人體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長期使用。對貼敷期間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患者如果疾病發作或者病情加重應積極就醫,控制病情;並應認真記錄每次發作的時間、程度、治療情況等;臨床醫生應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給予治療和康復的咨詢指導。同時,此療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進行此療法前,要向患者認真介紹適應病症和注意事項等。
附:
7. 三伏貼一次貼多久
三伏貼一般成人貼敷6-8小時,兒童2-4小時,貼敷時間宜在晴天上午,貼敷時間也可以做適當調整。貼敷期間,慎食辛辣、海鮮、羊肉、蘑菇等發物。
盡量保持塗葯處的乾燥,不要對著空調的冷風吹。在貼敷期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不要吃高蛋白、蝦蟹類海鮮。貼葯當天不能游泳,4-6個小時內不要洗冷水澡。
(7)三伏貼脾胃貼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三伏貼的用葯也很講究。它是先將辛溫的葯材,如生薑、白芥子、麝香、細辛等中葯打成粉,然後用薑汁調制而成。因為其中大部分葯物都屬溫性,而姜為辛串之物,能幫助葯物滲透皮膚。
葯性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滲透達皮下組織,一方面在局部產生葯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另一方面可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直達臟腑失調、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葯物歸經和功能,從而發揮最大的全身葯理效應。
需要注意的是,三伏貼雖好,但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用葯。像熱證、咳血、純陰虛肺燥的病人不能貼敷。3歲以下的兒童和孕婦也不能貼敷,因為三伏貼是讓身體的陽氣鼓動起來,孕婦貼敷容易影響胎氣,太小的孩子皮膚過於稚嫩,容易起皰感染。
8. 濕氣重三伏貼貼哪裡
三伏貼祛除濕氣,可以選擇後背的一些穴位,比如像大椎穴、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等。因為中醫講腹為陰、背為陽,三伏貼主要就是在一年當中最熱的三伏天,選用一些熱性的葯物作用於人體的相對於陽的部位來達到溫陽益氣除濕的作用。
其中,大椎穴是人體六條陽經的交會穴,具有溫陽益氣、溫陽除寒的作用。通俗一點來講,大椎穴就是相當於人體陽氣的開關。而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有運化水濕的作用,腎主水。所以,臨床一般祛濕選用脾俞、腎俞、脾俞來達到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
兒童和孕婦用三伏貼須謹慎
三伏貼的葯性溫和,一般成年人使用不大會出現問題,但是兒童和孕婦用葯須特別謹慎。特別是兒童,容易感冒,家長聽到三伏貼可以預防孩子冬天感冒,趕趟兒似的排隊買葯貼。殊不知,兒童體質千變萬化,不能隨意貼葯。尤其是在基層社區醫院推行的三伏貼,它明確規定適合呼吸系統疾病,小兒貼敷之前一定要讓專門的兒科醫生先診斷,看看孩子身體情況,千萬不要跟風。
中醫講究的是保持身體陰陽協調,作為傳統中醫特色療法的「三伏貼」並不治具體的病,而是用於調理人的體質。
三伏貼調理體質花的時間可不短,需要患者堅持。穴位貼敷葯雖不同,適用病症不一,但時間相同。都是在每年的三伏期間,每個伏天要貼敷三次膏葯,總共6—8個小時,療程短的也需要三年。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三伏貼」,人人都能貼嗎?
9. 三伏貼一般貼那個部位
「三伏貼」確切地說應該叫做「冬病夏治三伏貼」,祖國醫學認為「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期,亦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此時氣血趨於機表,皮膚鬆弛,毛孔開張,有利於葯物的滲透,有助於邪氣的外驅,因此在三伏天里運用特配的中葯敷貼於特定的穴位,刺激經絡,通過經絡的循行和氣血的輸送可將葯物直達病所,達到治病的目的。另外,本療法在治病的同時可調動人體陽氣,鼓舞正氣,從而大大提高人體免疫力,共奏治病、強身雙重功效!
主要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類風濕關節炎、胃寒病、肩周炎、腰腿痛、反復感冒、慢性腹瀉等疾病。
2010年 「冬病夏治三伏貼」具體時間:
頭伏,7月19號—7月28號;
二伏,7月29號—8月7號;
三伏,8月8號—8月17號。
「三伏貼」是在背部進行穴位貼敷,所以是背後不是胸前。
注意事項主要有:
1、三伏貼療法對時間有一定要求,根據中醫理論每伏第一天是開穴的日子,此時敷貼效果最佳。但是也不必拘泥,整個伏天都可收到滿意療效 。
2、敷貼對象:2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
3、禁忌人群:孕婦、1歲以下兒童、敷貼局部有破損者不宜敷貼;疾病發作期:如正在發燒,咳喘等。
4、貼敷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忌食海鮮,避免電扇直吹或溫度過低的空調房間久待。
5、貼葯後,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現麻木、溫、熱、癢、針刺、疼痛等感覺,屬於葯物吸收的正常反應,大多可以忍受。
具體貼的時候,要根據每個人的耐受程度,一般20—40分鍾,時間太短,效果不理想,時間太長,容易把皮燙破。你覺得皮膚燙得不能忍受時就讓醫生給揭下來。
一般來說,三伏、三九天都去穴貼,連貼三年,大概是18次(三伏天3次,三九天3次,一年是6次,三年共18次,三伏或三九每隔9天1次,比如,頭伏的第一天去貼了,下一次就是二伏的第一天,如果你選擇頭伏的第三天去貼,那麼下一次就是二伏的第三天,每次間隔不低於9天,多一點沒關系)基本能治癒,然後再貼1、2年鞏固。
這也因人而異,有些人病情輕,1、2年就好,有些人非得5、6年,還是讓醫生明確診斷再進行貼敷。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