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解放戰爭繪畫背景圖片高中
擴展閱讀
鋪床卡通圖片 2025-01-21 06:00:11
撲克牌月亮小鬼唯美圖片 2025-01-21 05:29:05
讀書演講背景圖片大全ppt 2025-01-21 05:24:57

解放戰爭繪畫背景圖片高中

發布時間: 2022-05-21 10:08:28

A. 搜集現代戰爭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繼續在國際范圍激烈爭奪勢力范圍。英、法、俄等國結成了同盟,史稱「協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結成了另一個同盟,史稱「同盟國」。

1914年7月,這兩個國家集團之間爆發了戰爭,即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一直打到1918年11月結束,歷時4年多時間。這場戰爭的規模大,戰爭雙方動員的總兵力超過7000萬人,直接或間接被捲入戰爭的國家和地區有33個,人數達15億,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3/4。這場戰爭的戰場大,戰火從歐洲蔓延到亞洲和非洲。雙方海軍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還開辟了諸多海戰場。這場戰爭中軍人傷亡約3750萬人。雙方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多達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具有機械化戰爭的特點:戰爭力量生成與動員依賴國家強大的工業基礎,許多大型軍艦和潛艇用於海戰,坦克在這次戰爭中首次亮相,飛機被用於作戰保障。大工業的生產力已經在戰爭能量上充分反映出來。雙方的戰略和戰役指揮都沒有給後人留下深刻印象。雙方軍隊在長時間的戰略相持中大量消耗,有人曾用「絞肉機」形容當時攻防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戰敗而告結束。但這次戰爭最大的獲利者,不是英國和法國,而是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歷時6年。這場戰爭是德、日、意軸心國與中、蘇、美、英等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戰爭。戰爭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世界人民的最終勝利而告終。

1937年7月,日本侵略中國,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端。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戰爭全面爆發。接著,軸心國軍隊橫掃歐洲,兵臨莫斯科城下。與此同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將美國拖入戰爭。1942年11月前後,盟軍在3個戰場上先後進行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萊曼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均取得勝利。戰局從此轉折。1944年後,同盟國轉入戰略進攻。盟軍從東西兩線快速推進,迫使德國於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在太平洋戰場上,為迫使日本投降,美國於1945年8月6日、9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也於9日出兵中國東北,殲滅了日本的關東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場戰爭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全世界有5000多萬人死於戰爭,直接軍費開支1117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4萬億美元。但在同時,社會主義力量得到進一步發展。民族解放運動壯大,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打破……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現代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從軍事上看,這場戰爭是一場非常典型的機械化戰爭,體現了非常明顯的大工業特徵:總體戰理論得到充分運用,藉助空中火力支援和依賴坦克集群高速大縱深突擊的閃擊戰法充分展示,出現了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潛艇戰與反潛戰、航母編隊作戰、戰略轟炸與防空作戰、空降與反空降作戰等新的作戰形式,首次使用雷達、導彈、原子彈等新式武器和技術,提出並完善了有關同盟戰略、戰略突襲、戰爭初期、諸軍兵種協同、游擊戰等戰略戰役理論。這次戰爭創下許多世界之最。捲入戰爭的國家和地區80多個(其中參戰國61個),人口約20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80%以上。在這次戰爭中,還進行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和海戰史上規模最大的萊特灣海戰。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立人民民主政權而進行的一次偉大的革命戰爭。這場戰爭歷時近4年,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807萬餘人,解放了除西藏及台、澎、金、馬、西沙、南沙等少數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

這場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國民黨軍隊有美國支持,裝備精良,是 「飛機加大炮」,而我軍則是「小米加步槍」。我軍堅持毛澤東軍事思想,採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在戰略決戰階段,我軍及時抓住決戰時機,組織三大戰役,並且著眼戰爭全局,統攬各戰區的力量和作戰進程,殲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在戰略追擊階段,我百萬雄師渡過長江,採取大迂迴大包圍的作戰方針,迅速掃除了國民黨軍殘余勢力。在這場戰爭中,人民群眾的力量得到了充分體現,人民戰爭理論得到了全面運用。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使佔世界1/4的人民獲得了新生,使一個強大的中國開始崛起,極大地改變當時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世界歷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了全面內戰。美國出於維護其世界霸權的目的,進行全面干涉。同時,美國悍然將戰火燒到了中國境內,並派遣第7艦隊入侵台灣海峽。為了保家衛國,並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邀請,我志願軍部隊於10月19 日入朝參戰,連續組織5次戰役,將美韓軍隊擊退,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在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的兩年多時間里,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7月2 7日,美國政府終於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在這場戰爭中,中朝軍隊共殲敵約109萬人,擊退了敵人的侵略,穩定了東亞地區的戰略格局。這是一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朝軍隊以劣勢裝備迎擊世界頭號強敵,並迫使這個強敵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協定書上簽字。這是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這場戰爭,使中國軍隊取得了現代戰爭的經驗,加快了現代化的進程。

越南戰爭

50年代後期,美國為了推行其全球戰略,粗暴干涉東南亞國家的內部事務。 1964年8月5日,美國借口其軍艦在公海遭到攻擊,出動飛機轟炸了越南北方港口,製造了北部灣事件。次年3月,美國直接派兵,全面介入越南戰爭。但是,美國並沒有在戰爭中撈到好處,反而遭到越南軍民更猛烈的反抗,損失了10多萬人和 3300多架飛機。美國在越南戰爭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其國內反戰情緒越發高漲。在這種情況下,1969年1月上台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推出戰爭「越南化」政策,宣布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1975年,印度支那三國四方(越南南方、越南北方、柬埔寨、寮國)聯合抗美統一戰線統一了越南,解放了金邊,建立了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取得了戰爭最後勝利。

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反侵略戰爭,也是一場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印度支那人民靈活運用以游擊戰為主的戰法,使擁有優勢裝備的美軍付出了傷亡36萬人、損失8612架飛機和耗費2000多億美元的代價。

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是指以色列同周邊阿拉伯國家在1948年至1973年期間所發生的4次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48年5月15日。結果巴勒斯坦領土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56年10月29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以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為由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阿拉伯國家喪失了6.5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集中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的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後來,以色列在美國緊急援助下,調集兵力,轉入反攻,逐步奪取了戰場主動權。最後,雙方在國際社會的調停下簽署了停戰協定。

中東戰爭是現代化戰爭。戰爭雙方使用了美國或蘇聯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其中包括武裝直升機、電視制導炸彈、「薩姆」型防空導彈等。戰爭雙方展開了大規模電子對抗。雙方飛機損失約60%、艦艇損失80%以上,大部分坦克為各種導彈所擊毀。

中東戰爭爆發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從表面上看,中東戰爭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拼殺,實際上卻是兩個超級大國的間接較量。

英阿馬島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位於南美洲阿根廷東南。圍繞該島歸屬,英阿之間存在爭議。兩國於1982年4月2日爆發戰爭,歷時74天。

馬島戰爭是二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島嶼爭奪戰,英國派出特混艦隊,遠征萬里,在馬島周圍海空戰場上與阿軍展開激烈的封鎖與反封鎖作戰。雙方參戰兵力10 余萬人,參戰各型艦船140餘艘、各型飛機數百架。戰爭最後以英軍兩棲登陸、奪占馬島而告終。

這場戰爭展現了現代島嶼戰爭許多新特點,諸如:遠洋奔襲,海、空、陸戰協同,海上封鎖與反封鎖,島嶼登陸與抗登陸以及在海戰、空戰和陸戰中廣泛進行電子對抗等。這次戰爭,一改過去那種「大炮巨艦」近距對陣的傳統戰法,顯露出新的海戰模式。阿軍使用「超級軍旗」式戰斗機在距英艦48公里處施放一枚 「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軍最新式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

兩伊戰爭

1980年至1988年,在兩個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這就是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進行的「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動上千輛坦克和大批飛機,兵分3路,向伊朗發起進攻。伊朗於1982年7月集中兵力發起「齋月」戰役,將戰爭推向伊拉克境內,數年間攻佔了伊拉克許多重鎮和盛產石油地區。雙方還使用導彈展開了「襲船戰」 。這種作戰方式,損害了一些大國的利益,引起國際社會干預。美、蘇、法等國曾出動80多艘軍艦在海灣為油輪護航。1988年上半年開始,戰場形勢又向有利於伊拉克的方向轉化。伊拉克轉守為攻,並又佔領了伊朗的許多領土。8月20日,雙方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監督下實現停火。

這場戰爭的結果,使雙方付出了慘重代價。這場戰爭雖然在現代化程度上並不突出,但卻反映出現代局部戰爭一些明顯的「國際化」、「經濟性」、「民族性」、「宗教性」等特徵。

海灣戰爭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佔領科威特全境,引發震動世界的海灣戰爭。

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向伊軍發動猛烈進攻。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實施空中戰役,代號為「沙漠風暴」。在歷時38天時間里,多國部隊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多噸,發射各類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數百枚,使伊軍喪失了70%的作戰能力。第二階段是實施地面進攻,代號為「沙漠軍刀」。多國部隊成功組織了戰役欺騙和戰役機動,出其不意,僅用100個小時便收復科威特。薩達姆宣布接受停火條件。戰爭於2月28日結束。

這次戰爭初步展示了信息化戰爭的特點,出現了獨立的空中戰役、導彈精確打擊、大規模信息壓制等新的作戰樣式。盡管伊拉克擁有大量的飛機和坦克,但在綜合實力和技術先進性方面,與多國部隊存在巨大差距。戰爭雙方並沒有構成實質性的對抗,多國部隊僅有400多人陣亡。

科索沃戰爭

1999年3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繞過聯合國對南斯拉夫這個主權國家發動了空中突襲,挑起了科索沃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北約共派遣1000多架飛機和40多艘艦艇,對南斯拉夫的軍事目標乃至民用經濟目標狂轟濫炸。北約共出動飛機3.6 萬架次,投擲和發射了2.3萬余枚炸彈和導彈,造成南斯拉夫1800多名平民喪生,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超過了這個國家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受損失的總和。

科索沃戰爭,絕不是一場偶然和簡單的地區沖突,而是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精心策劃的。美國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推行北約東擴戰略,保持其在巴爾乾地區的「軍事存在」。這場戰爭,是美國推行其「塑造、反應、准備」全球戰略的前奏。

在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主要使用空中力量對南聯盟實施打擊。這表明,現代化的空中力量,能夠成為一支有效的戰略力量,直接地達成戰略目的。空中打擊,有利於發揮美國的軍事優勢,減少人員傷亡,並且給予美國在戰略上很大的靈活性和主動性。按美國人的看法,空中打擊,能夠全面摧毀敵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目標,迫使對方因無法承受巨大損失而屈服。今後,空中打擊,很可能是美國發動戰爭的一個主要方式。

B.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背景,內容,意義

3、解放戰爭時期
①內容:恢復沒收地主土地的措施,制定完整的土地改革方案,有步驟地消滅剝削階級。
②背景:①抗戰勝利後農民要求分發土地;②解放戰爭我軍轉入戰略進攻,需鞏固後方。
③意義: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廣大農民積極投身到解放戰爭中,為勝利奠定基礎

C. 宗其香的描繪解放戰爭

宗其香是新中國首位創作大型戰爭組畫的畫家 ,1949年8月宗其香參加完第一屆全國美展,從北平國立藝專停薪留職,任第三野戰軍美術教官,為部隊培養了一批美術人才,組織創作了二十多幅2米X4米的大型淮海戰役的油畫,宗其香所繪的大型軍事題材油畫:「全殲杜邱李軍團」等組畫,一直收藏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當時發表於1950中國歷史博物館初刊和1951年華東戰士畫報上,一九五一年作2米X2米油畫「不朽的英雄楊思根」獲第一屆全軍美術展一等獎。這幅名作當時被印成明信片發給前線抗美的將士。在動手創作油畫《淮海戰役史畫》組畫之前,宗其香曾經歷了十分艱苦的准備過程:隆冬天氣,他從南京出發,有時乘車,有時步行,沿著大運河直走到運河鐵橋,再沿淮河實地觀察。當時戰事過去不久,舊戰場上還存留著炮火破壞的遺跡。在戰爭最激烈的碾庄,仍是一片廢墟,圍子外面水溝中,還漚著死傷者的破衣爛衫。
宗其香的學生,曾經隨軍參加戰斗的彭彬在現場向他介紹了當時戰斗如何打法。根據這些實地勘察,宗其香構架了組畫的幾個部分:搶占運河、突破碾庄圍,最後勝利。《最後勝利》的創作,曾經格外花費一番心思,起初,這幅畫的構圖,是以受圍攻的圍子內部情景為體:敵軍被團團圍在當中,彈盡援絕,亂作一團,空投無效,不得不殺軍馬充飢。經過反復推敲,畫家終於改變視角,最後完成的構圖是戰敗的敵軍狼狽地魚貫走出土圍投降,圍內硝煙彌漫,畫面正中偏左側持槍屹立,肅然警戒的解放軍戰士,是全畫的最突出部分。這樣的構圖,就使勝負美醜有了合理的布局,作品主題更加鮮明。這幅油畫長四米,寬二米半,是當時宗其香最大篇幅的作品,也是他日後大幅「賓館畫」的開端。為完成這組巨畫,他練習畫了很多小油畫和素描,為了准確表達俘虜兵的氣質,他詳細研讀了敵軍俘虜寫下的幾百份材料,和俘虜人員談心,了解他們的種種想法。這批畫在美術雜志發表後又印成數萬張宣傳畫,在全國影響廣泛,形成宗其香式的軍事人物風格畫,作品的內容當時被不少畫家和青年學子們借鑒學習,五六十年代影響了中國幾代青年畫家。
北平藝專合並成為中央美術學院後,惜才如金的徐悲鴻時時關注著這個親手培養的弟子。當初,他贊同並鼓勵他深入部隊體驗生活,為部隊培養人才,為宗其香停薪留職,但希望在適當的時候回到美院教學。這樣宗其香回到了美院工作,首任中央美院繪畫系水彩科主任及調干班導師,培養了楊之光、王乃壯等學生,宗其香的學生,解放軍部隊文藝組的楊中流、彭彬、徐天敏等人都到美院進修深造,又成為宗其香在調干班的學生,楊村去了解放畫報社,呂邁和王會庸分到杭州工作,吳敏分到海軍政治部,這批學生中後來有幾位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油畫家。
1961年宗其香主持中央美院山水科教學,任山水科主任,,山水科教師有:何海霞、李可染、梁樹年、陶一清等,培養出:張憑、王文芳、張仁芝、賈又福、李寶林等學生,宗其香在中國美術上取得的成就,他的國畫:山水、人物、花鳥,西畫:水彩畫、油畫、素描已載入二十世紀美術史.

D. 拜託一下,下面圖片所發生的歷史背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

解放戰爭時期

E. 有沒有解放戰爭題材的圖片 就是那種戰士沖鋒陷陣的那種 急需啊 謝謝了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D%E2%B7%C5%D5%BD%D5%F9%C8%FD%B4%F3%D5%BD%D2%DB&in=5616&cl=2&lm=-1&pn=1&rn=1&di=46907094990&ln=1&f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fb=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D%E2%B7%C5%D5%BD%D5%F9%C8%FD%B4%F3%D5%BD%D2%DB&in=6323&cl=2&lm=-1&pn=0&rn=1&di=10912137465&ln=1&f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fb=0

F. 解放戰爭前的歷史背景

http://ke..com/view/50582.htm
你去這兒看看,會有幫助的

G. 解放戰爭

主要是美國,當時的國際背景是二戰勝利,各國人民渴望早日實現和平,美國經過長期戰亂,社會生產和生活秩序急待恢復。此外,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普遍衰落,美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迅速上升,霸權主義日漸主導著美國的國際政策,而霸權地位的保持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做為後盾。因此,實現國內和平為國家經濟提供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實現國際和平為美國經濟創造一個廣闊穩定的國際市場成為戰後美國政府的當務之急,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與美國是盟友,它的穩定是符合美國的國際利益的,一旦中國打起內戰,勢必需要美國出財出力,而且它還會失去一個龐大而的出口市場,因此美國政府向蔣政府施壓,要其早日實現國內和平,盡量避免內戰。此外,歐洲各國和蘇聯政府出於各自的考慮也要求中國實現和平,但對於國民黨政府來說這些都無關痛癢,當時的國民政府完全依賴於美國的支持,因此美國的態度對它影響最大。至於內戰最後還是打起來了,原因也很清楚,美國完全是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的,這種考慮與蔣政府的利益發生沖突,同樣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蔣介石最終決定發動內戰,是因為他知道這樣做美國也會被迫援助戰爭。

H. 解放戰爭的戰爭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1顆原子彈,日本敗局已經註定。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進軍中國東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無條件停戰。所以蘇聯紅軍未經大規模抵抗,迅速佔領了中國東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和朝鮮半島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軍投降。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所屬小股部隊於8月下旬向關內進發,9月下旬才分別開始從晉冀魯豫等地或陸路,或水路,或武裝,或徒手,陸續動身趕往熱、察和東北,先後抵達10幾萬人。
蔣介石一方面以中國戰區統帥的名義命令日軍就地集中並固守待降,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時命令其他國民黨軍隊日夜兼程向日軍佔領區後方進軍;另一方面又接連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雖然中共中央政治局派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首先提出談判的程序、議案,雙方並於1945年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其中有的達成了協議,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見。但中共中央以擴張勢力與地盤為首要考量,從未遵守中國戰區統帥的命令,反命令所指揮的八路軍等中共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並且,國民黨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之後,由於抗戰期間日軍戰線深入中國腹地,以敵後戰爭為主的八路軍,新四軍立即處於身處或接近日佔區的有利戰略位置,而相當大部分國民革命軍主力則或有因或巧合地位於遠離日佔區的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當前形勢後決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同時不理睬蔣介石的命令,命令所指揮的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收復失地。
由於中國國民黨無意談判,因此對毛澤東赴重慶事先未作任何准備,談判的程序、議案均由中共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談判籌備工作得以基本完成。在重慶期間,毛澤東就和平建國等問題直接同蔣介石進行多次商談。有關問題的具體談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中國國民政府代錶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之間進行。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中國國民黨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承認要堅決避免內戰。 中國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的部署下,調集兵力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向原日軍佔領區推進。但是,國民黨無視原日軍佔領區內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中共領導武裝力量的存在,無視中共領導下所建立地方政權的存在,因此遭到中共所屬武裝力量的堅決抵抗。其中規模較大的沖突有「上黨戰役」等。

I. 解放戰爭的三次反圍剿的歷史背景,主要過程和意義

7月4日,中央委員會決定把黨的領導機構改組為軍事總參謀部,這表明南斯拉夫共產黨決定建立一支軍隊。實際上,這時候還沒有黨領導下的軍隊,由共產黨員領導的愛國者組成的三、五個人一群,或十來人或五十人一群的小組,沒有制服,武器缺乏,分散在全國各地;而他們要面對駐扎在南斯拉夫境內的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正規軍有十八個師,克羅埃西亞王國有五個師,以及數千名偽警察部隊。沒有軍隊的鐵托這個時候卻要設立總參謀部,未免荒唐,不過六個月以後,游擊隊已經有八萬人了。雖然缺乏新式武器,但在理論上是武裝起來了。正如後來鐵托所說:「他們不是正規軍,全是志願兵。」

中央委員會還有另一個影響深遠的決議,即游擊隊的目標應當是在國內某些地區肅清敵人,開辟後來稱為解放區的作戰基地。它意味著,只要游擊隊控制著這種解放區,便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小國家來治理——處理民政事務,向居民灌輸自己的意識形態,使部隊可以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盡管在戰爭期間解放區屢屢易手,得而復失,但最終引導抵抗運動走向勝利。本文要講述的五次戰役,都是圍繞解放區而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