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稻子從哪裡來圖片
擴展閱讀
婚慶玩偶卡通圖片 2025-01-21 06:34:49
把圖片生成漫畫的軟體 2025-01-21 06:30:38
可以改變軟體圖片 2025-01-21 06:29:54

稻子從哪裡來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20 22:12:37

❶ 誰有關於水稻從耕地到變成大米的每一步過程的圖片

水稻從耕地到變成大米全過程:

1、整地

(1)、插秧前,農戶在稻田撒播有機肥,進行積肥。

❷ 世界水稻起源於哪裡

世界水稻起源於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水稻的發展,是和南方經濟的發展分不開的。
前面說過,中國古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南方比較落後。《禹貢》把南方的土地排在最末等。《漢書·景十三王傳》說:長沙是低濕的窮地方。從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統計來看,華北大平原及關中是當時人口最密的地方,江南人口很稀。

豫州(今河南省的一部分)的面積大約只佔全國的2%,而人口倒有755萬多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以上,一共設了108個縣;豫章郡(今江西全省)面積比豫州大一倍,但是只有35萬多人,18個縣。

這就極其明顯地反映出當時長江以南的經濟情況,遠不及黃河流域。那時各地區人口的多少,是和當地的糧食產量有密切關系的。所以盡管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但是總產量遠不及北方主要作物穀子的總產量多。

(2)稻子從哪裡來圖片擴展閱讀:

分布范圍

全球

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世界上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種植面積將近5千萬公頃,總產量為1億5千萬噸。

中國水稻的種植面積為3千萬公頃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是世界上水稻產量最高的國家,總產量高達2億噸以上。

中國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中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中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❸ 第一顆水稻是怎麼來的

有研究表明:早於14000年前先民利用野生水稻「鬼禾、公禾、山禾、神谷、野禾和山雞禾等」馴化而成,馴稻開始是從就近隨便移栽而來,14000年前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稻穀也可能是其後代。據此14000年前玉蟾岩遺址的稻穀也不是第一顆了。所以第一顆水稻還沒找到。

❹ 稻穀的來歷

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我們的祖先早在一萬多年以前已經開始馴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產技太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祖先的努力下,經過無數次的品種改良,今天我們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為一種傳統的主食,已成為中國的文化象徵之一,長久地影響著中國語言,烹飪和風俗的發展。

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之後,農業成為生產的主要形態,稻米在後來的數千年中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聖食物。

(4)稻子從哪裡來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水稻原產熱帶低緯度地區,要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開花結實,一年只能種植一季。自從有了對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類型品種,水稻種植范圍就漸向夏季日照較長的黃河流域推進。

而在南方當地就可一年種植兩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變過程包括:利用再生稻;將早稻種子和晚稻種子混播,先割早稻後收晚稻;實行移栽,先插早稻後插晚稻。

發展成一年兩收的雙季間作稻。從宋代至清代,雙季間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的主要耕作制度;雙季連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時代,長江中游已以雙季連作稻為主。

太湖流域從唐宋開始在晚稻田種冬麥,逐漸形成稻麥兩熟制,持續至今。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紀時已實行冬季種植苕草,後發展為種植紫雲英、蠶豆等綠肥作物。

沿海棉區從明代起提倡稻、棉輪作,對水稻、棉花的增產和減輕病蟲害都有作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國稻區復種指數增加、糧食持續增產,而土壤肥力始終不衰的重要原因。

❺ 大米的種子是從哪裡來的

大米的種子,實際上就是水稻。水稻的果實就是他自己的種子,所以在種水稻的時候,只需要把水稻的果實撒在土地裡面就會生根發芽。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稈直立,高0.5-1.5米,隨品種而異。葉鞘鬆弛,無毛;葉舌披針形,長10-25毫米,兩側基部下延長成葉鞘邊緣,具2枚鐮形抱莖的葉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40厘米左右,寬約1厘米,無毛,粗糙。
水稻
圓錐花序大型疏展,長約30厘米,分枝多,棱粗糙,成熟期向下彎垂;小穗含1成熟花,兩側甚壓扁,長圓狀卵形至橢圓形,長約10毫米,寬2-4毫米;穎極小,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跡,退化外稃2枚,錐刺狀,長2-4毫米;兩側孕性花外稃質厚,具5脈,中脈成脊,表面有方格狀小乳狀突起,厚紙質,遍布細毛端毛較密,有芒或無芒;內稃與外稃同質,具3脈,先端尖而無喙;雄蕊6枚,花葯長2-3毫米。
稻葉在幼年時,跟雜草非常相似,一樣具有長扁型的外觀,農人多依賴稻葉特殊的葉耳與葉舌來區分。葉耳就是稻葉葉環的兩端長出耳狀之物,葉舌則是稻葉葉環內長出的薄膜。稻葉的葉脈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顯的中脈,呈綠色,在中肋,邊緣或尖端有時也會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胡須狀,細短而多,隨著稻的成長數量會增多,稻株旁也會不斷長出小枝來。

❻ 水稻是哪個朝代引進到我國

水稻原產中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自從宋朝從越南引進優質品種的占城稻之後,水稻真正擔當起了承載中華文明的重任。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6)稻子從哪裡來圖片擴展閱讀

隋唐以來,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向南方轉移。到了宋代,中國南方的人口超過北方,源於南方水稻生產的成就。《宋史·食貨志》說:「南渡後,水田之利,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

北宋陸游的文章中已出現「蘇常熟,天下足」這樣的說法。說明最遲到北宋末年,蘇州、常州(大致相當於今江蘇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和上海市西北一帶)生產的糧食不僅能滿足本地日益增長的人口的需要,還有大量富餘,可以保證中央政府的調撥並供應外地。

這種新經濟結構變化,其中根本原因是水稻生產在起作用。南方水田稻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開發潛力,要遠優於北方旱作農業生態系統。土壤肥力得天獨厚,沖擊平原上游的天然營養物質被沖刷到此,為作物的生長提供天然的養料。

水熱條件非常也適合於水稻生產,水田稻作不僅可以提供比北方旱田高出兩倍的產量,稻田的水面覆蓋還可以防止土壤流失,並能夠穩定土壤中的氮和有機質的含量。太湖地區水田的土壤含氮量是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旱田的土壤含氮量兩倍。

此外,南方農業繼承了漢代以來的稻作傳統,水稻的產量也明顯比麥類高。從社會系統方面看,宋以後,南方地區人口的大幅度增長並在這個基礎上保持政治系統的相對穩定。

由於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數量減少,封建地租在後期達到很高的水平,剝削程度遠超過北方,有江南重賦一說,但一直到清末,並未發生大規模動亂,這充分體現了南方地區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對社會系統的支持作用。

何炳棣指出:封建統治者只要維護社會穩定、抗禦北方的侵犯者,便可以獲得長期的穩定統治,與封建社會前1000年的那種政治動亂情形形成鮮明的對比。

水稻生產地區的人口規模一般較大,一方面與水稻產量高有關,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另一方面,與水稻本身的營養價值可能關系密切,水稻在富有營養的同時,以稻米為食物的民族,其個體多數並不處於肥胖的狀態,似乎顯得更加健康,所以水稻生產地區的人口密度要大一些。

關於中國古代人口的增長,人口學的研究一般認為只是到了清代才出現快速的局面,主要原因與美洲作物的引進並大量種植於旱地有關,次要原因是清代前期將歷代相沿的丁銀並入田賦徵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此後中國人口迅速增長,客觀上是對最底層農民人身控制的放鬆。

實行將人口稅改徵為土地稅,攤丁入畝的方式,固然這是一種正確的解釋,但是其中沒有被特別給予關注的水稻的作用不容忽視,因為旱地在江南一帶數量並不多,而人口密度最大的還是江南水稻產區,所以水稻的功勞才是關鍵。

水稻生產還使得有魚米之鄉之稱的蘇杭一帶被視為人間「天堂」,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水稻生產。到了明代,水稻生產向縱深發展,江漢平原一帶大量圍湖造田,加之當地長期沖擊而形成的土地。

接受了來自上游的土壤有機物質,非常肥沃,利於水稻生長,「湖廣熟,天下足」開始流傳,其作用毫無例外還是水稻。

❼ 水稻的發源地在

水稻原產於中國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

水稻是稻屬谷類作物,代表種為稻(學名:Oryza sativaL.)。

水稻按稻穀類型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還有其它分類,按是否無土栽培分為水田稻與浮水稻;

按生存周期分為季節稻與「懶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為普通水稻與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鹽鹼性分為普通淡水稻與「海水稻」(其實它主要使用淡水)。

(7)稻子從哪裡來圖片擴展閱讀:

水稻的分布范圍:

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世界上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種植面積將近5千萬公頃,總產量為1億5千萬噸。

中國水稻的種植面積為3千萬公頃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是世界上水稻產量最高的國家,總產量高達2億噸以上。

❽ 水稻什麼時候傳到中國

水稻原產中國,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8)稻子從哪裡來圖片擴展閱讀

水稻是草本稻屬的一種,屬谷類,也是稻屬中作為糧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種,區別於旱稻。原產中國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就種植水稻。

水稻按稻穀類型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還有其它分類,按是否無土栽培分為水田稻與浮水稻;按生存周期分為季節稻與「懶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為普通水稻與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鹽鹼性分為普通淡水稻與「海水稻」(其實它主要使用淡水)。

資料參考網路-水稻

❾ 稻子的構造

稻的植物剖面繪圖稻葉在幼年時,跟雜草非常相似,一樣具有長扁型的外觀,農人多依賴稻葉特殊的葉耳與葉舌來區分。葉耳就是稻葉葉環的兩端長出耳狀之物,葉舌則是稻葉葉環內長出的薄膜。稻葉的葉脈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顯的中脈,呈綠色,在中肋,邊緣或尖端有時也會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胡須狀,細短而多,隨著稻的成長數量會增多,稻株旁也會不斷長出小枝來。
稻成為稻穗後,一株稻穗約開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會形成一粒稻穀。稻花沒有花瓣,也很難看到雄蕊雌蕊,它們都由稻花的內外穎保護著。稻在自體授粉時,雄蕊上的花葯會破裂,花粉相當細小,會隨風力,稻的搖擺,落到隔壁雌粉上頭。與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結合,發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類食用和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在胚芽附近,還有漿狀的胚乳會不斷增加,使子房日漸肥大。外觀上則會看到綠色的稻穀上有細毛,稱為稻芒。
由外而內分別有稻殼(穎)、糠層(果皮、種皮、糊粉層的總稱)、胚及胚乳等部分。
稻的生長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則三到四個月,就能從發芽、開花、完成結實的過成。稻的種子在伸出幼芽的時間僅需兩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葉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氣候溫和的地區,一年可種三期稻。農人選稻種時,多會將其泡在水中,輕而浮起的稻種會被淘汰,剩下來的就會培育成稻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