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奇聞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ps圖片漸變淡化處理 2024-11-16 03:46:19
都有哪些甜品名字和圖片 2024-11-16 03:44:54
下雪天氣圖片有哪些 2024-11-16 03:43:24

奇聞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18 23:02:58

⑴ 抖音怎麼發微信朋友圈

分析如下:

1、首先打開抖音視頻,在你喜歡的視頻右下角靠上方一點有個小箭頭,點開它。

⑵ <<西遊記>>的作者簡介,<<紅樓夢>>作者簡介,<<水滸傳>>作者簡介,<<三國演義>>作者簡介,要詳細的!

羅貫中,一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
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公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里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里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里,自然不願離開遠去。也就這時,羅貫中結識了當時在杭州居住,但年齡他大二十歲左右的施耐庵。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里,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裡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約在公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間,「有志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裡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公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O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買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
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
大約在公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盧陵逝世。
施耐庵生平
元成宗元貞二年丙申(1296)1歲
十月初二誕生於泰州海陵縣白駒場(現屬江蘇大豐市白駒鎮),取名彥端,字子安。屬相:猴。父親施元
德,字長卿;母親卞淑貞,與蘇州楓橋遷鹽城便倉卞氏為同一支。
元武宗至大元年戊申(1308)13歲
在蘇州城外的滸墅關季氏家塾就讀。
元至大三年庚戌(1310)15歲
繼續在季氏家塾就讀。
延佑元年寅(1314)19歲
實行科舉,史稱「延佑科舉」,此前的元朝科舉已廢。這一年考中秀才。因在季氏家塾就讀時間較長,交誼
甚厚,所以與季氏女兒季丹紅結婚。
延佑七年庚申(1320)25歲
被蘇州官吏於諸戶內特別推薦為孝行信義。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29歲
赴杭州參加江浙行省鄉試,中舉人。
天歷三年至順元年庚午(1330)35歲
赴大都(北京)會試途中,考察梁山泊,應試不第。
至順二年辛未(1331)36歲
因地方政府推薦稱「鄉貢進士」或「賜進士」。經國子監司業劉本善推薦,任鄆城縣訓導。
元寧宗至順三年壬申(1332)37歲
繼續在鄆城縣訓導任上,力倡農桑,搜集水滸英雄軼事。
至順四年元惠宗元統元年癸酉(1333)38歲
再赴大都(北京)會試,應試不第。浙江青田(現文成)人劉伯溫作《龍虎台賦》,中三甲第二名進士。因
同為江浙行省人,同應會試,故有同窗之稱。
元統二年甲戍(1334)39歲
赴任錢塘縣丞,想有所作為,但大權掌握在達魯花赤手中。
元統三年至元元年乙亥(1335)40歲
繼續在錢塘縣丞任上。從元代中葉起,元雜劇的中心由大都南移至杭州,搜集整理水滸戲。
至元二年丙子(1336)41歲
「官錢塘二載」之後辭官歸蘇州故里。蘇州懷胥橋北有施家巷,閶門外有施子祠。先祖是孔子高足施之常後
裔,唐朝時從吳興(湖州)遷至蘇州,傳至施耐庵是十五世。這一年,劉伯溫任江西瑞州路高安縣丞。
至元三年丁丑(1337)42歲
在蘇州設塾教書。並漫遊四方。
至元六年庚辰(1340)45歲
劉伯溫辭官江西,赴丹徒任教,在蘇州教書的施耐庵應歐陽修後裔、丹徒太守之邀,與劉伯溫相會。
至正元年辛已(1340)46歲
應劉伯溫之邀,赴溫州(鹿城)同游江心嶼,赴處州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現屬文成縣)訪劉伯溫故里。
伯溫隱居力學三年,作《百戰奇略》。
至正七年丁亥(1347)52歲
在蘇州設館,收太原清徐人羅貫中為門徒,羅貫中約18歲,是「有志圖王者」。
至正八年戊子(1348)53歲
台州方國珍起兵反元。
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56歲
四月,賈魯治黃河。
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起義。
八月,徐壽輝在蘄州起義,國號天完,改元治平。
芝麻李佔領徐州,次年被元軍鎮壓。
劉伯溫帶病從杭州返回青田,施耐庵往來於蘇州與泰州白駒場之間。

吳承恩字汝忠,明代中葉淮安人。淮安在漢代曾屬射陽縣,所以吳承恩以「射陽」為號,自署「射陽居士」,後代亦有人稱他為「射陽山人」。淮安地處淮水之南,古代又曾屬過淮陰縣,故吳承恩在署名時,前面往往冠以「淮陰」二字。
吳承恩先世漣水人。他在為他父親撰寫的墓誌銘中,雖能說清由他向上五代的情況,但對遷淮時間卻沒有明確交代。據此推測他家遷淮當在五世之前,即至遲在明初已遷居淮安了。元末,由於戰爭頻仍,淮安土著人口銳減,據曹鑣《淮城信今錄》,僅存潘、劉、楊、吳、李、王關等七家。明太祖實行移民政策,來淮的移民多遷自江南,而且多為富戶或軍官。吳承恩家由北南遷,當不屬於這個潮流,可能是破產農民的流遷。
吳家遷居府城後,就在商業繁榮的河下落戶。起初,可能是經營小商業,後來由商而儒,並且出了靠讀書做小官為生的兩代人:曾祖吳銘做過浙江餘姚縣的訓導;祖父吳貞由例貢做過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的教偷。訓導與教渝都是官微俸薄的學官,遠離家鄉,顛沛流離,妻兒往往不能團聚在一起。當吳承恩父親吳銳四歲時,其母梁氏帶著他一起去仁和,夫妻母子團聚以享天倫之樂。當梁氏母子到仁和後未數月,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吳貞競病逝於任所。梁氏無奈,只得攜帶四歲的孤兒回准。由於他家兩代經營的是「九儒十丐」的「窮儒」,既無什麼積蓄,更無地產收入,所以,家境越來越窮。因為窮,又無親友接濟,吳銳到了上學的年齡也不能上學,比別的孩子遲了好幾年,才開始進入社學讀書。因為無錢給社學先生送禮,先生就不教吳銳了。但是,吳銳很聰明,在旁邊偷聽,居然學得很好。吳銳的聰慧雖然得到先生的贊賞,但終因窮困而輟學了。吳銳輟學以後,娶了小商人的女兒徐氏,理起了祖上的舊業,開始跟著他的岳父經營彩縷文糓的生意。
吳銳得子很遲,大約到了四十一歲才生下吳承恩。這年是明正德元年(公元l506年),正好是明武宗皇帶即位的第一年。新皇踐祚,覃恩天下,萬方承而沐之,所以,吳銳立即肇賜他一個嘉名:承恩。他希望他長大以後,重操儒業,為國為君做一番事業。
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穎悟。據記載,他「生有異質,甫周歲未行時,從壁間以粉土為畫,無不肖物。」甚至能畫飛著的天鵝。隨著年齡的長大,他的才華越來越表現出來。他能「讀書目數行下」,「工制藝,博極群書」。同時,他興趣極為廣泛。他愛填詞度曲,小令套數,作品很精湛,後來還曾汰選《花間集》和《草堂詩余》匯成一部《花草新編》。他喜愛繪畫,山水人物無不妙肖,「觀者以為通神佳手」。到了成年以後他不再作畫了,所以未見他的畫作流傳下來。但是,從他的作品《序伎贈寫真李山人》中看來,他對繪畫的理論很有研究而且很有見地。吳承恩對圍棋也很精通,他曾為當時圍棋國手鮑景遠、李釜分別寫過圍棋歌,把奕棋的布局與歷史軍事戰爭故事巧妙地結合起來,有張有弛,形象生動。他在《西遊記》第十回中敘述唐太宗與魏徵博奕時,也曾捏出一段《爛柯經》來,對腹邊角、斷連疏密等等戰略戰術,大發了一通議論。吳承恩還擅長書法,他的書法藝術師承虞世南和歐陽詢。這里有一個有趣的巧合:據說歐陽詢外貌生得象猴,長孫無忌嘲笑他說:「聳髆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後人進而附會出一個《補江總白猿傳》。說梁將歐陽紇南征,其妻在長樂為猿妖所攝。當歐陽紇滅猿獲妻時,其妻已與白猿有孕。後生一子,就是歐陽詢,能文善書而貌絕類猿。吳承恩恰恰正是描寫猴王的專家,不知他是不是曾從這個故事裡得到過一點啟示。吳承恩的書法當時頗負盛名,家鄉一帶的金石碑牌多出其手。他在長興做官時,也曾書寫了三塊石碑。吳承恩還喜愛收藏名人書畫法貼。著名的唐代書法家李邕撰書的《婆羅樹碑》舊拓,就是他收藏的。這個碑文中談到的婆羅樹本產在印度,據說釋迦牟尼就是在這種樹下圓寂的。這本來也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西遊記》中幾處說到了「婆羅雙樹」,可知這個舊拓法書對他創作《西遊記》曾發生過一定的影響。
吳承恩喜愛詩書禮樂,擅長琴棋書畫。至「髫齡,即以文鳴於淮。」因此,他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正德十五年(公元1519年)閏八月,中了探花在翰林院任編修六年的蔡昂第一次回家,大宴賓客,炫耀鄉里。當時一些達官文人均以能夠被邀請赴宴,甚至哪怕一見面、一接談都引以為榮耀。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吳承恩,登門言事,應對機智、敏捷,立即受到探花郎蔡翰林的賞識,奉為上賓,一時引起多少人的羨慕啊!吳承恩本人二十年後對此事依然記憶猶新。當時被譽為「金陵四大家」和「十才子」之一的寶應朱應登,見了吳承恩便「愛如己子,謂汝忠可盡讀天下書,而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因此,吳承恩學問日進、才名藉甚,一時投刺造廬,「乞言問字者恆相屬」。吳承恩也經常為官府和縉紳促刀撰文,常游於南京、蘇州一帶。他與朱日藩深交莫逆,唱和不輟;曾受到王寵的賞識,多次互通書簡;還曾與文徵明唱和於石湖之上,與友人登臨金山寺。一時詩篇雅興不絕,對前程充滿幻想。
吳承恩才華橫溢,文名鵲起,就連督學使者也「奇其文」,認為他「叨一第如拾一芥耳」。照理說,他在科學(舉?)道路上應該是一帆風順的,然而,事實正好相反,他在科場上極不得意,考了多少次竟連一個舉人都未能考中。直至嘉靖二十九年他已四十五歲的時候,才考上一個歲貢生。這種現象,充分說明當時的社會制度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
科舉上的不得意,滿腹經綸無法貨與帝王家,這個殘酷的事實,給了吳承恩以無情的打擊,使得他精神苦悶而彷徨。加之,他出身寒微,因而到處受人白眼。吳承恩的父親是老老實實的商人,對於官府和胥吏的欺壓和敲詐,一向是逆來順受,寧願受欺受壓,萬事不與人爭。因而被人稱為「痴子」。吳承恩小時在市上玩,常被人呼為「吳痴子的兒子」。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埋下憤恨和反抗的種子。他早就立志,好好讀書,長大做官,光宗耀祖,改換門庭。現實粉碎了他的美夢,不得已只好讀書自娛,憤嫉著書,發泄不平之氣。
吳承恩壯年時代即開始創作他的名著《西遊記》。《西遊記》是一部神魔小說,創作這樣一部小說,必須熟練地掌握大量神話故事和寫作技能,而吳承恩恰恰充分具備了這個條件。吳承恩的父親是個質朴君子,無事即攜領他的獨生子遍游近郊的古寺叢林,常在其中俯仰徘徊。有時一邊看著泥塑木雕的神像和紅綠彩繪壁畫,一邊給吳承恩講述優美神奇的民間故事,諸如龜山無支祈、龍窩大聖堂、龍興寺旃檀佛像、十王堂的地府、老君殿的道士、雷神殿的雷神等等故事,使吳承恩從小即產生好聽奇聞的習性。這種習性使得他後來搜集了大量的神話資料,以至他創作了百回八十萬言的長篇巨著,並成為世界文壇上的瑰寶。他在《禹鼎志•序》中說:「余幼年即好奇聞,在童子學社時,每偷閱市廛野言稗史,懼為父、師呵奪,私求隱處讀之。比長,好益甚,聞益奇,迨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中矣。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這說明他三十歲後即搜集了非常多的奇聞,並有了摹仿創作的打算了。他在《禹鼎志》創作完後曾經說過:「蓋怪求余,非余求怪也。」也就是說,是神怪故事在推動他寫作,而不是他搜索神怪故事再去寫作的;在運用神怪故事寫作上,他已進入了一個運用自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的自由王國了。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是有許多有利條件的。唐僧西天取經故事是一個古老的題材,從五代以來即逐漸被引入說話、戲劇中。到了吳承恩時代,人們可以讀到《西遊記》評話,聽到藝人說這類故事,看到藝人搬演這類戲劇,這些都是取材的良好條件。但是這些話本、戲劇,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古拙,藝術性也不高。吳承恩沒有簡單地利用,而是加以再創造,「翻案挪移則用唐人傳奇,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繪」,使得故事完全改觀。因為吳承恩稟性「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以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寓以玩世不恭的情趣,嘲笑諷刺了閻君、龍王、玉帝、佛祖等一切「至高至尊」的神佛。第五回,當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時,孫公然不理,竟說:「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門前是與非。」「詩酒且圖今日樂,功名休問幾時成。」這正是吳承恩本人功名失意的思想反映。
吳承恩當時並沒有將《西遊記》寫完,他只寫了前面的十幾回。到了嘉靖二十九年被薦為歲貢生,入京求官,因而中斷了他的寫作。但是,他的這部分作品,當時即被傳抄出去,並被書賈刊刻流傳海內了。
嘉靖二十九年春天,吳承恩應貢進北京,在京住了六個月,並沒有求到官,只被分到南京國子監讀書。他在北京看到兩件事:一是八月俺答兵圍北京,他親身經歷了一場北京保衛戰;二是淮安同鄉好友張侃,因循例為丁汝夔事諫言被廷杖削職為民。他看到當時社會政治如此黑暗,發出「世味由來已備嘗,鷗心寧復到鵷行」的感慨,於是,就在當年秋天匆匆忙忙地回家了。
回淮以後,他一半時間在南京國子監讀書,一半時間來回於淮安家鄉。這期間,他的愛子鳳毛不幸夭拆,以後他就沒有再生兒子,就將他表外孫丘度領在身邊,精心課讀培養,後來中了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嘉靖三十八年,他利用一個暑天,編了一本選詞集《花草新編》,現在上海圖書館還收藏著這本書的殘抄本。嘉靖四十年左右,他又娶了第二個夫人牛氏。吳承恩在南京國子監沒有什麼事做,只是和一些文人如何良俊、何良傅、文彭、文嘉、黃姬水、朱日藩等人飲酒賦詩而已。
嘉靖四十三年冬天,因為應在北京做吏部侍郎的好友李春芳的敦請,吳承恩第二次到北京去,希望銓選到一官半職,使其生活有所著落。這時他已年近六旬了,由於生活困窘而老母尚在,他只好遵母命、應友約進京去了。然而依然不很順利,在北京耽了一年,第三年即嘉靖四十五年才得到一個長興縣丞的職務。雖然官不大,又遠離家鄉,他總算是做了官了,所以他還是高高興興地去上任了。因為他文名早就揚出去了,許多人都知道他的文筆,他一到杭州,就被上司、縉紳請了去捉刀,撰了一篇篇書序、碑文、書啟。到了長興,人們羨慕他的書法,曾在一天之內請他書寫了三通碑文。這三篇碑文石刻,至今還留在人間。這階段,他個人的詩作也很多。但不久,因與上司不合,便拂袖離任回淮了。接著又被選補為「荊王府紀善」,可能又到那裡做了一段時間的官。此後,他就一直在家,繼續從事他的《西遊記》的寫作。
《西遊記》就是在這段時間內最後完成定稿的。
百回本《西遊記》一經問世,立即受到人們的歡迎。當時人將它目(?)為明代四大奇書之一,後來又被人們列為我國古代小說四部名著之一。自它產生以後,其他關於「西遊」題材的小說立即相形見絀,喪失存在價值;而百回本《西遊記》則逐漸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書中的主要人物孫悟空、豬八戒等,形象生動,令人喜愛。尤其是孫悟空的形象已經作為英勇頑強、敢於藐視困難、敢於戰斗的英雄的代表了。幾百年來流傳不衰,幾乎婦孺皆知。可惜因為種種原因,當時各種版本《西遊記》都未署上吳承恩的名字,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不知道此書真正的作者就是他。他的著作權無端被元初道士丘處機所攘奪,直到「五四」以後,魯迅先生才把這個問題糾正過來。現在,隨著《西遊記》的大量外譯,吳承恩的名字已傳遍了五洲四海。
吳承恩的文學才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長篇小說《西遊記》,其他方面都被掩映了。其實,吳承恩的詩歌藝術造詣也很深。他的詩清新可愛,富有強烈的人民性,例如《舟行》:「白鷺群翻隔浦風,斜陽遙映樹重重。前村一片雲將雨,閑倚船窗看掛龍。」是多麼清新雋永啊!《夏日》詩雲:「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廉夢秋雨;豈知寒燠運天功,為我黎民實禾黍。」這是勞動人民的心聲。著名的《二郎搜山圖歌》更是膾炙人口。吳承恩的詩出自胸臆,不剽擬古人,沖破七子籠罩當時文壇的迷霧,自成一家,是很不簡單的。清人丁宴將他與冰壑老人、張虞山並提,稱為明代淮安之鼎足,「謝華啟秀各名一家」。陳文燭則將他與淮人陸賈、枚乘、匡衡、陳琳、鮑照、趙嘏、張耒相比擬,稱他為「文潛以後,一人而已。」
公元1582年,也就是明萬曆十年,吳承恩年老多病,卒於淮安家中,終年七十七歲,葬於淮安城南二十里灌溝(今馬甸鄉二堡村)祖塋中。1982年在吳承恩逝世四百周年之際,淮安縣人民政府拔款重修了他的陵墓,以迎接全國研究《西遊記》的專家、學者,在他的家鄉淮安召開有史以來的第一屆《西遊記》學術討論會。曹雪芹(約1715 ~ 1764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先世為漢人,很早就加入滿洲旗籍,隸屬滿洲正
曹雪芹(約1715~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清代小說家,《紅樓夢》的作者。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後入旗籍,為正白旗。清朝建立後,曹家成為管理宮廷雜務的「內務府」成員。曹振彥因建立軍功,官至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鹽法道。從曹振彥之子曹璽(即雪芹曾祖父)開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繼擔任江寧織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職期間的織造府內。曹璽之妻孫氏做過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伴讀。曹家與皇帝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屬於最高統治層中的成員。出身貴族世家,經歷了一個封建富豪家庭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代的豪華生活,使他熟悉了貴族大家庭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人情和世態。晚年的貧困潦倒,使他能夠更清醒地、深刻地觀察生活,看清剝削階級的腐朽和罪惡。有了這樣一個認識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礎,再加上他的進步的思想意識,良好的藝術修養,認真的創作態度,正確的創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創作出《紅樓夢》這部公認為中國古典小說創作高峰的傑作。全書共120回,前80回為曹雪芹所寫,後40回大家都認為是高鶚續寫。高鶚的續書雖然在思想高度和藝術成就上與前80回有差異,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並使全書的故事完整無缺,得以在廣大讀者中間廣泛流傳。

⑶ 聊齋一共有多少個故事

聊齋有兩個版本: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491篇,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聊齋志異》全書將近五百篇,內容豐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愛情故事,占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二、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作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齡在這方面很有發言權,《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等都是這類名篇。

三、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極具社會意義,如《席方平》《促織》《夢狼》《梅女》等。

(3)奇聞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

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志異》,南高珩作序。

此後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餘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⑷ 我們班的班級主頁應該弄些啥內容

用背景圖片,根據漸變的方向,用photoshop或Fireworks製作高1像素或寬1像素的漸變圖片,然後在網頁里使用DW給網頁加背景圖片即可。
另外加點自己的感想之類的和班級的奇聞趣事之類的文字."天涯共此時"-我覺得還行

⑸ 愉快的秋遊-嘉定區汽車博物館作文

上海汽車博物館匯集了汽車歷史、人物、技術和創意,是上海又一個服務大眾的文化和旅遊亮點。

上海汽車博物館在嘉定區安亭上海國際汽車城開館,實現了中國汽車博物館「零」的突破。此次展出的20餘個品牌的60餘輛精品車,在汽車發展史上極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義,為車迷奉上了一份「視覺盛宴」。

這個博物館的一層歷史館分成若干主題展區,通過精選的20餘部經典車輛匯集了眾多汽車業內的「第一」和「之最」,比如1886年,卡爾·本茨設計的三輪汽車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輛獲得專利的汽車;1951年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推出的大眾「甲殼蟲」汽車是當之無愧的銷量冠軍……。這些承載著汽車歷史和文化的展品,加上圖片、模型、文字和錄像資料以及解說員繪聲繪色的背景介紹,勾勒了世界汽車業發展的軌跡。二層古董車館集中展示了由美國黑鷹集團提供的從1900年到1970的20餘個品牌的40餘款經典車型。如勞斯萊斯四款頂級車型幻影I、幻影Ⅱ、幻影Ⅲ、幻影Ⅴ和1953年的凱迪拉克「黃金之國」。通過這些珍貴的古董車,觀眾可直觀汽車業在各個不同時期的風貌特徵。可移動的圖文顯示屏是上海汽車博物館的又一亮點,沿著歷史館牆壁上的年代分界線,移動到哪個年代,顯示屏就會出現哪個年代的背景知識和奇聞逸事。上海汽車博物館在展示珍寶級古董名車的同時,更向參觀者全方位介紹了汽車歷史、人文、技術和品牌,揭示了汽車對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深遠影響。據悉,國外的汽車博物館多為汽車廠商建造,主要展示本公司產品和歷史。上海汽車博物館依據百年汽車發展史,不以品牌劃分,展示的車輛包括汽車發明以來的各大重要品牌,獨樹一幟。 上海汽車博物館是廣大青少年了解汽車歷史、技術與文化的最佳場所,將成為上海市的科普教育基地。通過綜合品牌的展示,上海汽車博物館成為各大汽車品牌進行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時,上海汽車博物館匯集了汽車歷史、人物、技術和創意,是上海又一個服務大眾的文化和旅遊亮點,是廣大車迷交流、聚會、娛樂的好去處。

⑹ 非主流是什麼意思啊

非主流
非主流[Non-mainstream]是什麼?非主流即在同類別中不是現在最流行、最常見的。

如:現在主流CPU是奔騰、AMD、賽楊,而備受矚目的酷睿2Duo由於價格太高人們買不起,只有少數人用,這就是非主流CPU。 當然,主流和非主流並不局限於價格因素,主要是以受眾程度,使用者的多少來決定,當然,這個詞也可用在諸如寫作風格、消費品等眾多領域。

另外,我們現在常用的非主流這個詞,多在穿衣和打扮上。就是張揚個性、另類、非大眾化就是時尚潮流的意思, 換句時尚前衛的話說就是有"個性",適合現在的年輕人的口味。非主流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下面主要介紹的也是這方面的內容。

【具體分析】

答案1

非主流就是張揚個性、另類、非大眾化,不盲從當今大眾的潮流,講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裝 、衣著、言行.
非主流意味著並不是最流行的東西... 也就是相對超前的或者滯後的
從人數上講,追求非主流的人占相對少數,多了就叫主流了。

有主流就有非主流.主流與非主流是共存的 從字面上的意思解釋就例如:HipHop`R&B or Blues在西方社會是居於主流地位的那麼過去在中國就是非主流的,不過現在正在漸漸走向主流地位而漸漸失去主流地位的就是像小虎隊那樣的. 也可以叫做"實驗"、"前衛"、"先鋒 " 即另類的意思。

答案2

非主流,是有幾個特點的:
1、無法確切定義或到目前為止沒有定論。
2、正在變動當中,或者說仍然存在較大變動。

非主流應該保持它的活力。這個活力不是指其存在與否或正在運行與否,而是指其創造的能力。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創造力,盡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麼只有兩種結局:一、消滅;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風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歷史創造力,不能與時俱進的發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漸淪落到一種時尚了。 而無法確切定義或沒有定論,則是非主流事物擁有創造力的反映。

【非主流的一些表現 】

圖片:喜愛另類奇怪的圖片,比如擺POSE時會裝出痴呆,頹廢的表情。喜歡PS圖片。
打扮:與大眾不同,比如女穿男裝,穿著嘻哈,全身穿得破破爛爛等等。
發型:染發採用藍色白色等顏色,或者做誇張的造型等。
音樂:勁爆,先鋒,拉風等等這樣的音樂受到歡迎。
生活:不人雲亦雲,不追求大眾化,思想也叛逆激進,有創造力。
個性:無限展示自己的自信,陽光,活力
......

【評論】

「大多時候,非主流的主體都難以被大眾社會所接納。歷史其實也正是如此。所謂的歷史,往往是大眾版的歷史,而不是以歷史的真相為歷史。」就是上面說的「主流總想要確認什麼,樹立什麼,劃定什麼,保持什麼。」是大多數人的思想,佔有統治地位,不會被推翻,因為「非主流」畢竟是少數人。通過「主流」與「非主流」這個問題從而擴大到歷史或者是這個世界,就像所說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也是這個意思,有些事情能被少數人推翻;但畢竟還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以的、無奈的。

再說另一個問題,「非主流」人群如果能將自己的個性展示到位,那會是讓人欣賞並接受的;如果太過另類、另類的過了火就是不好的了,不僅破壞了自己的形象,也會引領一些跟風的人從而破壞了社會的形象或者上升到一個國家的形象。這就是所謂的「非主流不光破壞自己,也破壞周邊世界。」

主流的事物,應該說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整體,內部或許運動劇烈,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規律和法則,結果是可以預見的。比如旅行,通過旅行社的話,今天明天後天的行程、景點、遊客的反應,導游心中大概都有一個譜在那裡,不會有大的變化。若是通過單人騎馬旅行,在今天則是無法預測會遇到什麼情況:比如社會的反應、交通法規的限制、馬料的補充、住宿等,都存在一系列問題。但是在古代,騎馬旅行是很常見的方式,是主流方式。到今天變成非主流的,也是世界變化的結果。

非主流應該保持它的活力。這個活力不是指其存在與否或正在運行與否,而是指其創造的能力。不能與時俱進的發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漸淪落到一種時尚了。 而無法確切定義或沒有定論,則是非主流事物擁有創造力的反映。比如R&B風格,在誕生之初,並非現在的唧唧歪歪盡說些沒用的風花雪月。也因為它的尖銳與野蠻血統,充滿了張力,難以為大眾社會所容納。因此,現在R&B風格的風靡全球,是經過改造加工後的東西,保留了其形式美,但斬斷了其發展的根。沒有了現實的營養,它也就成了主流當中的一個零部件,成了一個流行語,被商品化,然後在世界各地的櫥窗里展覽、出售。

從心理上來說,主流總想要確認什麼,樹立什麼,劃定什麼,保持什麼。然而世界的本象並非因人而在,不斷的發現發現再發現,創造創造再創造,對世界的認知也就越深刻,當然也更繁復而深奧。這註定是一個殺死腦細胞的好方法。非主流不光破壞自己,也破壞周邊世界。因此,大多時候,非主流的主體都難以被大眾社會所接納。歷史其實也正是如此。所謂的歷史,往往是大眾版的歷史,而不是以歷史的真相為歷史。

非主流是一種體驗,而作為一種體驗,必然要經過行為主體的感覺思考與行為。那麼,較為通俗的說法就是,非主流的傢伙總能表現出一種個性。這種個性必然是強烈的,否則將湮沒於共性的芸芸眾生。其實眾生皆有個性,但是很微弱,絕大多數個性種子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殼,更不用說生根發芽,開出他人能見到的繁麗之花了。所以說,個性的表現,不是每個人都有。

但是非主流現在成為了一種主流時尚。

『誒。』
非主流,我不想用主流來界定它。因為容易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循環悖論中去。
在我看來,非主流,是有幾個特點的:

1、無法確切定義或到目前為止沒有定論。
2、正在變動當中,或者說仍然存在較大變動。

主流的事物,應該說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整體,內部或許運動劇烈,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規律和法則,結果是可以預見的。比如旅行,通過旅行社的話,今天明天後天的行程、景點、遊客的反應,導游心中大概都有一個譜在那裡,不會有大的變化。若是通過單人騎馬旅行,在今天則是無法預測會遇到什麼情況:比如社會的反應、交通法規的限制、馬料的補充、住宿等,都存在一系列問題。但是在古代,騎馬旅行是很常見的方式,是主流方式。到今天變成非主流的,也是世界變化的結果。
非主流應該保持它的活力。這個活力不是指其存在與否或正在運行與否,而是指其創造的能力。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創造力,盡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麼只有兩種結局:一、消滅;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風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歷史創造力,不能與時俱進的發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漸淪落到一種時尚了。
而無法確切定義或沒有定論,則是非主流事物擁有創造力的反映。比如R&B風格,在誕生之初,並非現在的唧唧歪歪盡說些沒用的風花雪月。也因為它的尖銳與野蠻血統,充滿了張力,難以為大眾社會所容納。因此,現在R&B風格的風靡全球,是經過改造加工後的東西,保留了其形式美,但斬斷了其發展的根。沒有了現實的營養,它也就成了主流當中的一個零部件,成了一個流行語,被商品化,然後在世界各地的櫥窗里展覽、出售。
這些都是已經主流化了的非主流事物。更多的非主流事物,正在產生,但是在地下或者角落裡,不為人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非主流代表的正是社會的發展趨向,人類前進的活力源,社會肌體里的變異基因片斷,創造力的所在。所以,請你不要將非主流看成消遣與奇聞異趣似的八卦新聞。如果覺得非主流很淺薄,那很遺憾,只能證明你真的很平庸而已。因為已經喪失了自信和大氣,沒有勇力繼續創造、接納未有過的事物,如同行屍走肉般的存在於世,這樣的下場不就是所謂的地獄么。
從心理上來說,主流總想要確認什麼,樹立什麼,劃定什麼,保持什麼。然而世界的本象並非因人而在,不斷的發現發現再發現,創造創造再創造,對世界的認知也就越深刻,當然也更繁復而深奧。這註定是一個殺死腦細胞的好方法。非主流不光破壞自己,也破壞周邊世界。因此,大多時候,非主流的主體都難以被大眾社會所接納。歷史其實也正是如此。所謂的歷史,往往是大眾版的歷史,而不是以歷史的真相為歷史。

非主流是一種體驗,而作為一種體驗,必然要經過行為主體的感覺思考與行為。那麼,較為通俗的說法就是,非主流的傢伙總能表現出一種個性。這種個性必然是強烈的,否則將湮沒於共性的芸芸眾生。其實眾生皆有個性,但是很微弱,絕大多數個性種子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殼,更不用說生根發芽,開出他人能見到的繁麗之花了。所以說,個性的表現,不是每個人都有。
但是,所謂個性,似乎又通過言行來表達。言行總要遵行一定的規律和法則。因此就有了可以模仿和學習的可能。智商較為發達的陰謀家於是可以通過故意的放言高論欺世盜名,比如終南山道士。這些非主流的言行,其實都是死了的,斬斷了思想之根的流行語、商品,是可以大規模刊行發售的武功秘笈,註定,不能繼續前進。所以才有了幾千年的鬼蜮伎倆和衛道士以及形形色色所謂的高人們。

我想,主流應該是一個時代的大眾的潮流吧。
非主流當然就不是跟隨大眾潮流的東西,另類些,張揚些,或者更確切點說是符合我們個人心理的行為。或者超前,或者滯後。
但,非主流是有轉變成為主流的可能的。

⑺ 乃強起扶杖,執圖諧寺後翻譯,在線等

這句話的意思為:於是他就忍痛爬起來,扶著杖,拿著圖來到寺廟的後面。

出處:清·蒲松齡《促織》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後,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遂於蒿萊中側聽徐行,似尋針芥。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

白話釋義:

成名反復思索,莫非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細看圖上面的景物,和村東的大佛閣很相像。於是他就忍痛爬起來,扶著杖,拿著圖來到寺廟的後面,(看到)有一座古墳高高隆起。

成名沿著古墳向前跑,只見一塊塊石頭,好像魚鱗似的排列著,真像畫中的一樣。他於是在野草中一面側耳細聽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針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視力、聽力都用盡了,結果還是一點蟋蟀的蹤跡響聲都沒有。

此文出自清代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異》。

(7)奇聞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

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志異》,南高珩作序。此後屢有增補。

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餘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文章賞析:

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情節曲折多變,故事完整。本篇小說從總體看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記敘的。在本文之後又加上「異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評論。

《聊齋志異》在小說後面常有作者對所寫的人和事作出的評價,是作品的附帶部分。可以概括為「征蟲,覓蟲,卜蟲,失化斗蟲、獻蟲,評蟲」六大部分。

從失促織到失愛子是情節的深入發展,加強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成子投井自殺的悲劇,其原因不過是斃一蟋蟀,這充分反映了官府貪暴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之深。

行文至此,著意寫出成名夫婦的感情變化:由驚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兒」,得屍於井又「化怒為悲,搶呼欲絕」,然後又轉入深深的憂慮(「相對默然,不復聊賴」)。這驚、怒、悲、憂的一系列感情變化,更增強了悲劇氣氛。

待發現愛子「氣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慮。「忽聞門外蟲鳴」是情節的又一轉折,出人意外,追尋之下得小蟋蟀。

在此寫了小蟋蟀的形狀: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寫了它動作的迅捷、飄忽;又寫了「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對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織的異乎尋常,暗與成子化身促織相呼應。

⑻ 歷史上真的有潘金蓮這個人嗎

據考證,潘金蓮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他的丈夫也確實叫武大郎。不過,潘金蓮絕不是小說里寫的那樣,不守婦道,毒死丈夫。


謠言八卦的傳播速度太快了,後來,《水滸傳》和《金瓶梅》的作者聽說了這個故事,又演繹到了自己的作品中,這下,更難翻身了。於是清正廉潔的武植,賢妻良母的潘金蓮,就這么被流言毀了。
武植的墓碑銘文上有這么幾句:「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⑼ 聊齋志異小翠的古文翻譯

譯文:

王太常,是江浙一帶地方的人。他童年時,有一次白天卧床休息,忽然天色變得黑暗,雷電交加,一隻比貓大一點的動物跳上床,躲在他身邊.輾轉不肯離開。一會雨過天晴,那動物便走了。這時他才發現不是貓,怕得不得了,隔著房間喊他哥哥。

兄長聽他講明原委,高興地說:「兄弟將來一定會做大官,這是狐狸來躲避雷劫的。」後來,他果然少年就中了進士,從知縣一直做到監察御史。

王太常有個兒子名叫元豐,是個傻子,十六歲了,還分不清雌雄。就因為傻,鄉里人誰也不肯把女兒嫁給他。王太常很是發愁。

有一天,有個老婦人領著一個姑娘找上門來,說是願把姑娘嫁給王家做媳婦。那姑娘滿臉帶笑,漂亮得像天上的仙女。王太常全家很高興,問那老婦人姓名,她自稱姓虞,女兒名叫小翠,已經十六歲了。商量聘金時,老婦人說:「這孩子跟著我,吃糠還不得一飽。

一旦住在這高房大屋裡,有丫頭仆婦供她使喚,有山珍海味給她吃,只要她舒心如意,我就心安了。這又不是賣青菜,還要討價嗎?」王夫人大喜,熱情地招待了她們。老婦人叫女兒拜見了王太常夫婦,吩咐道:「這就是你的公公婆婆,你得好生侍奉他們。

我很忙,先回去三兩天,以後還要來的。」王太常叫僕人備馬相送。那老婦人說她家離這兒不遠,不必麻煩了,說完出門徑自走了。小翠倒也沒顯出悲傷和依戀不舍的樣子,就在帶來的小箱子里翻尋花樣,准備做活。王夫人見她很大方,心裡很是喜歡。

過了幾天,老婦人未如約而來。王夫人問小翠家住哪裡,她只是露出一副痴憨的樣子,竟不知家住在哪裡,怎麼個走法。王夫人便收拾了另外一個院子,讓小夫婦完婚。親戚們聽說王太常找了個窮人家的女兒做媳婦,不免暗地嘲笑一番。可後來見小翠伶俐漂亮,都大吃一驚,從此就再也不議論什麼了。

小翠很聰明,會看公婆的臉色行事,老夫婦也特別疼愛她,唯恐她嫌元豐傻。小翠卻有說有笑,好像滿不在乎的樣子。只是小翠太愛玩耍,常用布縫成個球,踢著玩,穿上小皮鞋,一踢就是好幾十步遠,騙元豐跑去拾取。元豐和丫鬟們跑來跑去,往往累得滿身大汗。

一天,王太常偶然經過,球從半空中飛來,拍的一聲,正好打在臉上。小翠和丫鬟們連忙溜走,元豐還傻乎乎地跑過去拾。太常大怒,揀起塊石子投過去,正打中兒子。元豐趴在地上又哭又鬧。王太常回到房裡,將事情的經過向夫人說了一遍,夫人過來斥責了小翠一頓。

小翠一點不在意,低頭微笑著,用手指在床沿上劃來劃去。夫人走後,她又照樣胡鬧,把胭脂粉抹在元豐的臉上,塗得五顏六色,像個花面鬼。夫人一見,氣極了,叫小翠來怒罵一頓。小翠靠著桌子玩弄衣帶,不害怕,也不吭聲。

夫人無可奈何,只得拿兒子出氣,把元豐打得大哭大叫,小翠這才變了臉色,跪在地上求饒。夫人消了氣,丟下棍子走了出去。

小翠把公子扶到卧室里,替他撣掉衣裳上的塵土,用手絹給他擦臉上的淚痕,又拿紅棗、粟子給他吃。元豐止住啼哭,又高興起來。小翠關上房門,把元豐扮做楚霸王,自己穿上艷麗的衣服,腰束得很細,扮成虞姬,姿態輕盈地跳起舞來。

有時又把公子裝扮成沙漠國王,自己頭上插上野雞翎子,手抱琵琶,丁丁錚錚地彈個不停,滿屋子裡充滿了笑聲。一天到晚,總是這樣。王太常因為兒子傻,也就不忍心過分責備、埋怨小翠,即使偶而聽到,也只好裝聾作啞。

與王家同一巷子里,還住著一位王給諫,中間相隔只十幾家,但王太常和王給諫向來不和。那時正逢三年一次的官吏考核,王給諫嫉妒王太常做了河南道台,想找機會暗算一下。王太常知道了,心裡很著急,可是想不出對付的辦法來。

一天晚上,王太常睡得很早。小翠穿上太官上朝的服裝,裝扮成吏部尚書的模樣,剪了一些白絲絨做成大鬍子戴上,又叫兩個丫鬟穿上青衣裝成官差,偷偷地從馬棚里牽出馬來,說是「去拜見王先生」。

到了王給諫的大門口,便用馬鞭打自己的從人,說:「我是要看王侍御的,誰要看什麼王給諫啊!」撥轉馬頭就走。到了自家門口,門房以為真的是吏部尚書來了,趕緊跑到上房向王太常稟報。王太常連忙起身出外迎接,才知道是兒媳婦開了個大玩笑。

王太常氣得臉色發白,一甩袖子回到房裡,對夫人說:「人家正找咱的岔,想整治咱家,這可倒好,媳婦反而鬧出這種醜事,咱家災難臨頭了!」夫人也氣得不得了,跑到小翠房裡,又是訓斥,又是責罵。小翠只是嘿嘿地傻笑,並不分辯。

打她吧,不忍下手;休掉她吧,又無家可歸。夫婦二人百般悔恨,一宿都沒有睡好。

這時吏部尚書某公正聲勢顯赫,他的穿著打扮和那天小翠裝扮的一模一樣。因此王給諫也以為真是吏部尚書,屢次派人到王太常門口打聽消息。等了半夜,還沒見吏部尚書出來,他懷疑吏部尚書和王太常正在商議什麼機密大事。

第二天早朝,王給諫見了王太常,便問道:「昨晚尚書到府上拜訪了吧?」王太常以為他有意譏諷,滿面羞慚,只是低聲含糊地應了兩個「是」字。王給諫越發懷疑了,從此不敢再暗算王太常,反而極力和他交好。王太常探得內情,暗暗高興,但私下仍叮囑夫人勸小翠以後不要再胡鬧了。小翠也笑著答應下來。

過了一年,朝中首相被免職。恰好有人寫了一封私信給王太常,誤送到王給諫家裡。王給諫大喜,便先托一位和王太常有交情的人,以此為要挾,向他借一萬兩銀子。王太常拒絕了。王給諫又親自上門來談。王太常忙尋找官服,哪知怎麼也找不到了。

王給諫等了好一會,以為王太常擺架子,有意怠慢,氣忿地正要離開,忽見元豐身穿皇帝的龍袍冠冕,有個女子從門內把他推了出來。王給諫一見嚇了一跳,假意含笑,撫慰公子,把衣冠脫下來,交給從人帶走了。等到王太常趕出來,客人已經走了。

王太常得知緣故,立時嚇懵了,臉色如土,大哭道:「真是禍水啊!闖下這滔天大禍,眼看咱全家就要被抄殺滿門了!」說著和夫人拿著棍杖去打小翠。小翠早已知道了,關緊房門,聽憑他們叫罵,全不理睬。王太常見此情景,更是火上澆油,拿起斧子要劈門。

這時,小翠在門里笑著勸公公說:「爹爹不要生氣,有我在,各種刑罰自然由我承擔,定不要您二老受牽連。爹爹要劈死我,這是想殺人滅口嗎?」王太常一聽有道理,這才把斧子扔下。

王給諫回去,果然上奏皇帝,揭發王太常謀反,有龍袍、皇冠為證。皇帝驚訝地打開驗看,原來所謂皇冠是高梁秸子編的,龍袍乃是個破舊的黃布包袱皮。皇帝生氣了,責怪王給諫誣陷好人。皇帝又把元豐叫來,一看,原來是個白痴。皇上笑了:「這樣的傻瓜能當皇帝嗎?」就交給法司看管。王給諫又指控王太常家中有妖人。

司法官吏把王家的丫鬟僕人拘去審訊,大家都說:「哪有妖人?只有個瘋瘋顛顛的媳婦和一個痴獃獃的兒子,整天鬧著玩兒罷了。」四鄰八舍也是這樣講。這件案子才審定了,判王給諫誣告,充軍雲南。

從這以後,王太常覺得小翠很不平常,又因為她母親一去不回,就揣度媳婦莫非是個仙女吧!就讓王夫人去詢問。小翠只是笑,一句話也投有。夫人再三追問,小翠捂著嘴,笑道:「我是玉皇大帝的親生女兒,娘還不知道嗎?」

過了不久,王太常又升了官。這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經常為沒有孫子而發愁。

小翠過門已經三年了,每夜都和公子分床睡眠。夫人就派人把公子的床搬走,囑咐他和小翠睡一張床。過了幾天,公子就找夫人告狀了:「那張床搬走了,怎麼老不歸還?小翠每夜都把腳擱在我肚皮上,壓得我都喘不過氣來!又好掐人家的大腿……」丫鬟仆婦們聽了都捂著嘴吃吃地笑,夫人連喝帶打地把他趕走了。

一天,小翠在房裡洗澡,元豐見了,要和她同浴。小翠笑著攔阻他,叫他等一下。小翠洗完澡出來,把熱水倒在大瓮里,然後給公子脫去衣裳,和丫鬟扶著他下了瓮。公子覺得非常悶熱,大叫著要出來,小翠不聽,又用被子給他蒙上。

過了一會兒,沒有聲響了,打開一看已經死去。小翠很坦然地笑著,一點也不驚慌,慢慢地把公子抬出來放在床上,給他擦乾身子,隨後蓋上兩床被子。

夫人聽到兒子洗澡給悶死了,嗷嗷哭著跑了來,罵著說:「瘋丫頭,怎麼把我兒子給弄死了!」小翠微微一笑,說:「這樣的傻兒子,還不如沒有哩!」夫人一聽這活,更是氣得發瘋,用頭去撞小翠。丫鬟們連忙把夫人拉開。

正鬧得不可開交,一個丫鬟跑來報告:「公子哎喲著起來啦!」夫人收住眼淚,過去撫摸元豐,見他咻啉地喘著氣,渾身冒大汗,把棉被也濕透了。過了一頓飯的功夫,汗也完了,元豐睜開了兩眼,四下張望。

看家裡的人,好像一點不認識,開口說:「回想過去的事,真像做夢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呀?」夫人聽了這話,好像不是出自傻子之口,覺得很奇怪,領著他見王太常。太常多方試探,果然不傻了。一家都高興得不得了,真是如獲至寶。

老兩口又暗暗地叫僕人把原先抬走的床再抬回去,放在原處,鋪好被褥。第二天再去看,被褥一動沒動。從那以後,元豐的痴病再也沒有復發,夫妻二人非常和諧,出出進進,形影不離。又過了一年多,王太常被王給諫一黨的人彈劾,罷了官,還要受處分。

王太常家中有個廣西巡撫贈送的玉瓶,價值幾千兩銀子,准備拿出來賄賂大官。小翠很愛這花瓶,常拿在手裡玩。一次一不留神掉在地上,摔個粉碎。她十分羞愧,忙去告訴公婆。老兩口正為丟官而煩惱,一聽玉瓶摔碎了,氣上心頭,齊聲責罵小翠。

小翠氣忿地走出房門,對元豐說:「我在你家幾年,替你家保全的不止一隻花瓶,怎麼就這么不給我一點面子?老實對你說,我不是凡間女子,只因我母親遭受雷劫時,受了你父親的庇護,又因為咱們倆有五年的緣份,這才讓我來到你家,一則是報恩,二則是了卻這一點心願。我在你家不知挨了多少罵,真是數也數不清了。我之所以沒走,是咱倆五年緣分未滿。如今我還能呆下去嗎?」

說罷,小翠氣沖沖地走了出去。元豐追到門外,已經不知去向了。

王太常覺得自己做得過分,但後悔已來不及了。元豐走進房裡,見到小翠用過的脂粉和留下的首飾,睹物思人,不禁號啕大哭起來。白天不吃飯,晚上不睡覺,一天天瘦下去。王太常很著急,想趕快為他續娶,以便解除他的悲痛,可是元豐仍不快樂,只是找來一位名畫師,畫了一張小翠的像,每天供奉禱告不已。

這樣差不多過了兩年。一天,元豐偶然因事從外地歸來。那時天色已晚,明月當空。村外原有他家一座花園。他騎馬從牆外經過,聽到牆里有笑聲,便停下來,叫馬夫拉住馬,自己站在鞍子上,隔著牆朝里望去,看見有兩個姑娘在園中戲耍,因為月亮被雲彩遮著,朦朧不明,看不甚清楚。

只聽得一個穿綠衣裙的姑娘說:「死丫頭,該把你趕出去!」穿紅衣裙的姑娘說:「這是俺家的花園,你反倒趕我,到底該趕誰呀!」綠衣姑娘說:「真不害羞,不會做媳婦,被人家休了出來,還敢冒認是你家的花園哩。」紅衣姑娘說:「總比你這沒有主的老姑娘強得多!」元豐聽話音很像小翠,便連忙喊她。

綠衣姑娘一邊走一邊說:「我暫時不跟你爭論,你的漢子來了!」紅衣姑娘走過來,果然是小翠。元豐高興極了。小翠叫他攀上牆頭,接他過去,說:「兩年不見,你竟瘦得只剩一把骨頭架子了。」元豐握著她的手,淚流滿面,把思念之情詳細給她講了。

小翠說:「我都知道,只是沒臉再進你家大門。今天跟大姐在這里遊玩,沒想碰到了你,可見姻緣是逃不掉的。」元豐請她一同回去,小翠不肯;請她留在園中,她答應了。

元豐打發僕人回家回稟夫人。夫人一聽,又是驚,又是喜,便坐著轎子趕來。走進花園,小翠迎接跪拜。夫人拉著小翠的胳膊,老淚縱橫,真誠地檢討以前的過錯,簡直不能諒解自己。又說:「如果你心裡不懷恨我,就請你一同回去,讓我的晚年得到安慰。」

小翠堅決推辭,不肯答應。夫人因為這花園太荒涼,打算多派些丫鬟僕人來侍奉。小翠說:「別的人,我都不願見,只要原先的那兩個丫頭。

相處的日子長了,我很相信她倆,就讓她倆來吧。照應大門,派個老僕人就行。別的人一概用不著。」夫人就按小翠說的做了,對外人就說是元豐在花園里養病。每天送給他們食物和日常用品。

小翠常勸元豐另外娶親,元豐不依。過了一年多,小翠的面孔和聲音漸漸和從前不一樣了。把畫像取出來一對,簡直判若兩人。

元豐非常奇怪。小翠說:「你看我比以前美嗎?」元豐說:「今天你美倒是美了,但是跟從前不一樣了。」小翠說;「你這意思是說我老了?」元豐說:「你才二十幾歲,怎麼會老呢?」小翠笑了笑,把畫像燒了,元豐要去拿,已經變成了灰燼。

一天,小翠對元豐說:「公公說我到死也不會生孩子。現在雙親都年老了,你又孤零零一個弟兄也沒有,我不會生育,怕要貽誤你們的宗嗣。你還是另娶一房妻子,早晚可以侍奉公婆,你兩面跑跑沒有什麼不方便的。」

元豐答應了,就向鍾太史家求親。迎親的日子快到了,小翠給新婦做了新的衣服和鞋襪,然後送到鍾家去。新娘進門,她的容貌、言談和舉止,竟然跟小翠沒有絲毫差異。元豐十分驚奇,到花園去找小翠。

小翠已不知去向,問丫鬟,丫鬟拿出一塊紅巾,說:「娘子回娘家去了,留下這個叫我交給公子。」元豐展開紅巾,上面系著一塊玉玦,這是表示她永遠與元豐分別了。元豐知道她不會再回來了,便帶著丫鬟回去。元豐雖然時刻想念著小翠,幸而見到新娘猶如見到了小翠一樣。

元豐這才明白:和鍾家女兒成親的事,小翠早已料到了,因此她先化成鍾家姑娘的模樣,這樣就可以安慰元豐後來對她的思念啊!

異史氏說:「一個狐狸,受到那麼一點點並沒有過多用心的恩德,還想著要報答呢。而像受到人家再造之恩的王太常,對恩人打碎了他的一個破瓶子,卻痛哭流涕,多麼鄙陋呀!月亮殘缺了會有圓的那一天,大大方方地離開,從中可知神仙的感情,更比時代流俗深厚啊!」

原文:

王太常,越人。總角時,晝卧榻上。忽陰晦,巨霆暴作,一物大於貓,來伏身下,展轉不離。移時晴霽,物即徑出。視之,非貓,始怖,隔房呼兄。兄聞,喜曰:「弟必大貴,此狐來避雷霆劫也。」後果少年登進士,以縣令入為侍御。

生一子,名元豐,絕痴,十六歲不能知牝牡,因而鄉黨無與為婚。王憂之。適有婦人率少女登門,自請為婦。視其女,嫣然展笑,真仙品也。喜問姓名。自言:「虞氏。女小翠,年二八矣。」與議聘金。

曰:「是從我糠覈不得飽,一旦置身廣廈,役婢僕,厭膏粱,彼意適,我願慰矣,豈賣菜也而索直乎!」夫人大悅,優厚之。婦即命女拜王及夫人,囑曰:「此爾翁姑,奉侍宜謹。我大忙,且去,三數日當復來。」王命仆馬送之。婦言:「里巷不遠,無煩多事。」遂出門去。小翠殊不悲戀,便即奩中翻取花樣。夫人亦愛樂之。

數日,婦不至。以居里問女,女亦憨然不能言其道路,遂治別院,使夫婦成禮。諸戚聞拾得貪家兒作新婦,共笑姍之;見女皆驚,群議始息。女又甚慧,能窺翁姑喜怒。

王公夫婦,寵惜過於常情,然惕惕焉,惟恐其憎 子痴;而女殊歡笑,不為嫌。第善謔,刺布作圓,蹋蹴為笑。著小皮靴,蹴去數十步,紿公子奔拾之,公子及婢恆流汗相屬。一日,王偶過,圓訇然來,直中面目。女與婢俱斂跡去,公子猶踴躍奔逐之。

王怒,投之以石,始伏而啼。王以告夫人,夫人往責女,女俯首微笑,以手刓床。既退,憨跳如故,以脂粉塗公子,作花面如鬼。夫人見之,怒甚,呼女垢罵。女倚幾弄帶,不懼,亦不言。夫人無奈之,因杖其子。元豐大號,女始色變,屈膝乞宥。

夫人怒頓解,釋杖去。女笑拉公子入室,代撲衣上塵,拭眼淚,摩挲杖痕,餌以棗栗。公子乃收涕以忻。女闔庭戶,復裝公子作霸王,作沙漠人;己乃艷服,束細腰,婆娑作帳下舞;或髻插雉尾,撥琵琶,丁丁縷縷然,喧笑一室,日以為常。王公以子痴,不忍過責婦;即微聞焉,亦若置之。

同巷有王給諫者,相隔十餘戶,然素不相能。時值三年大計吏,忌公握河南道篆,思中傷之。公知其謀,憂慮無所為計。一夕,早寢。女冠帶,飾冢宰狀,剪素絲作濃髭,又以青衣飾兩婢為虞候,竊跨廄馬而出,戲雲:「將謁王先生。」

馳至給諫之門.,即又鞭撾從人,大言曰:「我謁侍御王,寧謁給諫王耶!」回轡而歸。比至家門,門者誤以為真,奔白王公。公急起承迎,方知為子婦之戲。怒甚,謂夫人曰:「人方蹈我之瑕,反以閨閣之丑,登門而告之。余禍不遠矣!」夫人怒,奔女室,詬讓之。

女惟憨笑,並不一置詞。撻之,不忍;出之,則無家:夫妻懊怨,終夜不寢。時冢宰某公赫甚,其儀采服從,與女偽裝無少殊別,王給諫亦誤為真。屢偵公門,中夜而客未出,疑冢宰與公有陰謀。

次日早朝,見而問曰:「夜,相公至君家耶?」公疑其相譏,慚言唯唯,不甚響答。給諫愈疑,謀遂寢,由此益交歡公。公探知其情,竊喜,而陰囑夫人,勸女改行;女笑應之。

逾歲,首相免,適有以私函致公者,誤投給諫。給諫大喜,先托善公者往假萬金,公拒之。給諫自詣公所。公覓巾袍,並不可得;給諫伺候久,怒公慢,憤將行。忽見公子袞衣旒冕,有女子自門內推之以出,大駭。已而笑撫之,脫其服冕而去。公急出,則客去遠。

聞其故,驚顏如土,大哭曰,「此禍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與夫人操杖往。女已知之,闔扉任其詬厲。公怒,斧其門。女在內,含笑而告之曰:「翁無煩怒。有新婦在,刀鋸斧鉞,婦自受之,必不令貽害雙親。翁若此,是欲殺婦以滅口耶?」公乃止。

給諫歸,果抗疏揭王不軌,袞冕作據。上驚驗之,其旒冕乃粱秸心所制,袍則敗布黃袱也。上怒其誣。又召元豐至,見其憨狀可掬,笑曰:「此可以作天子耶?」乃下之法司。給諫又訟公家有妖人,法司嚴詰臧獲,並言無他,惟顛婦痴兒,日事戲笑;鄰里亦無異詞。

案乃定,以給諫充雲南軍。王由是奇女。又以母久不至,意其非人。使夫人探詰之,女但笑不言。再復窮問,則掩口曰:「兒玉皇女,母不知耶?」無何,公擢京卿。五十餘,每患無孫。女居三年。

夜夜與公子異寢,似未嘗有所私。夫人舁榻去,囑公子與婦同寢。過數日,公子告母曰:「借榻去,悍不還!小翠夜夜以足股加腹上,喘氣不得;又慣掐人股里。」婢嫗無不粲然。夫人呵拍令去。

一日,女浴於室,公子見之,欲與偕;女笑止之,諭使姑侍。既出,乃更瀉熱湯於瓮,解其袍袴,與婢扶之入。公子覺蒸悶,大呼欲出。女不聽,以衾蒙之。少時,無聲,啟視,已絕。女坦笑不驚,曳置床上,拭體干潔,加復被焉。

夫人聞之,哭而入,罵曰:「狂婢何殺吾兒!」女囅然曰:「如此痴兒,不如勿有。」夫人益恚,以首觸女;婢輩爭曳勸之。方紛噪間,一婢告曰:「公子呻矣!」夫人輟涕撫之,則氣息休休,而大汗浸淫,沾浹裀褥。

食頃,汗已,忽開目四顧,遍視家人,似不相識,曰:「我今回憶往昔,都如夢寐,何也?」夫人以其言語不痴,大異之。攜參其父,屢試之,果不痴。大喜,如獲異寶。至晚,還榻故處,更設衾枕以覘之。公子入室,盡遣婢去。早窺之,則塌虛設。自此痴顛皆不復作,而琴瑟靜好,如形影焉。

年余,公為給諫之黨奏劾免官,小有罣誤。舊有廣西中丞所贈玉瓶,價累千金,將出以賄當路。女愛而把玩之,失手墮碎,慚而自投。公夫婦方以免官不快,聞之,怒,交口呵罵。女忿而出,謂公子曰:「我在汝家,所保全者不止一瓶,何遂不少存面目?實與君言:我非人也。

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又以我兩人有五年夙分,故以我來報曩恩、了夙願耳。身受唾罵,擢發不足以數,所以不即行者,五年之愛未盈。今何可以暫止乎!」盛氣而出,追之已杳。公爽然自失,而悔無及矣。

公子入室,睹其剩粉遺鉤,慟哭欲死;寢食不甘,日就贏瘁。公大憂,急為膠續以解之,而公子不樂。惟求良工畫小翠像,日夜澆禱其下,幾二年。

偶以故自他里歸,明月已皎,村外有公家亭園,騎馬牆外過,聞笑語聲,停轡,使廄卒捉鞚;登鞍一望,則二女郎游戲其中。雲月昏蒙,不甚可辨,但聞一翠衣者曰:「婢子當逐出門!」一紅衣者曰:「汝在吾家園亭,反逐阿誰?」

翠衣人曰:「婢子不羞,不能作婦,被人驅遣,猶冒認物產也?」紅衣者曰:「索勝老大婢無主顧者!」聽其音,酷類小翠,疾呼之。翠衣人去曰:「姑不與若爭,汝漢子來矣。」既而紅衣人來,果小翠。喜極。女令登垣,承接而下之,曰:「二年不見,骨瘦一把矣!」公子握手泣下,具道相思。

女言:「妾亦知之,但無顏復見家人。今與大姊游戲,又相邂逅,足知前因不可逃也。」請與同歸,不可;請止園中,許之。公子遣仆奔白夫人。夫人驚起,駕肩輿而往,啟鑰入亭。女即趨下迎拜;夫人捉臂流涕,力白前過,幾不自容,曰:「若不少記榛梗,請偕歸,慰我遲暮。」

女峻辭不可。夫人慮野亭荒寂,謀以多人服役。女曰:「我諸人悉不願見,惟前兩婢朝夕相從,不能無眷注耳;外惟一老僕應門,餘都無所復須。」夫人悉如其言。托公子養痾園中,日供食用而已。女每勸公子別婚,公子不從。

後年余,女眉目音聲,漸與曩異,出像質之,迥若兩人。大怪之。女曰:「視妾今日,何如疇昔美?」公子曰:「今日美則美,然較昔日則似不如。」女曰:「意妾老矣!」公子曰:「二十餘歲人,何得速老?」女笑而焚圖,救之已燼。

一日,謂公子曰:「昔在家時,阿翁謂妾抵死不作繭。今親老君孤,妾實不能產,恐誤君宗嗣。請娶婦於家,旦晚侍奉翁姑,君往來於兩間,亦無所不便。」公子然之,納幣於鍾太史之家。吉期將近,女為新人制衣履,齎送母所。

及新人入門,則言貌舉止,與小翠無毫發之異。大奇之。往至園亭,則女已不知所在。問婢,婢出紅巾曰:「娘子暫歸寧,留此貽公子。」展巾,則結玉玦一枚,心知其不返,遂攜婢俱歸。雖頃刻不忘小翠,幸而對新人如覿舊好焉。始悟鍾氏之姻,女預知之,故先化其貌,以慰他日之思雲。

異史氏曰:「一狐也,以無心之德,而猶思所報;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顧失聲於破甑,何其鄙哉!月缺重圓,從容而去,始知仙人之情,亦更深於流俗也!」



(9)奇聞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小翠》本質而言是一則典型的動物精靈報恩的故事,狐母及小翠的義舉施及王家三代,為王家考慮不可謂不周全,不但幫助王家解決了迫在眉睫的政治危機,且助其納婦以綿延後嗣,解決了王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後顧之憂。

值得一提的是,僅是王太常孩童時代的一次無心之舉,狐母甚至主動登門把女兒相送以報恩,作為受恩者後代的小翠,也自願許配痴兒以實現母親的還恩大德。妖不一定是惡毒無情的,相反,有些妖知恩圖報,但是有些人啊,卻不一定能做到。

就像異史世對《小翠》的解讀::一個狐狸,受到那麼一點點並沒有過多用心的恩德,還想著要報答呢。而像受到人家再造之恩的王太常,對恩人打碎了他的一個破瓶子,卻痛哭流涕,多麼鄙陋呀!月亮殘缺了會有圓的那一天,大大方方地離開,從中可知神仙的感情,更比時代流俗深厚啊!"

參考資料:網路-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