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尾叉骨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大白鵝卡通圖片頭飾 2025-01-21 18:53:06
女人心善有福氣的圖片 2025-01-21 18:49:32
唯美安好的圖片 2025-01-21 18:43:49

尾叉骨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18 12:33:09

⑴ 豬肉尾叉骨是哪個部位

豬尾骨就是豬尾巴去皮,被稱為皮打結或者節節香,是由皮質和骨節組成,皮多膠質重,多用於燒、鹵、醬、涼拌等烹調方法,如紅燒豬尾、鹵豬尾等。因為這個部位活動能力較強,所以這部分的肉質比較鮮嫩,吃起來往往回味無窮。具有補陰益髓、補鈣、補脾益氣、促進生長發育的功效。

⑵ 尾叉骨怎麼做才好吃

夏季清燉海帶,冬季紅燒木耳。春秋二季可以吃糖醋骨頭,和糖醋排骨一樣做法。我個人感覺比排骨更香。因為尾叉骨的骨髓含量比排骨高。想想都流口水了。今晚回去就做來吃。

⑶ 尾叉骨和刺骨哪個好吃

尾叉骨。
因為尾叉骨的骨髓含量較高,會比較有味道,所以尾叉骨和刺骨比,尾叉骨好吃。
尾叉骨位於後退的第一塊骨頭,它是尾骨與眼睛骨的相連體,故名尾叉骨。叉骨堅實而富有彈性,在鳥翼劇烈_動時可避免左右烏喙骨向中間靠近發生碰撞、擠壓氣管,並增加肩帶彈性.無飛翔能力的鴕鳥等平胸總目鳥類,叉骨退化成為烏喙骨的一部分。

⑷ 尾叉骨是哪裡人有尾叉骨嗎

買來調料腌制好了,先在油里炸一遍,然後撈出來晾一會,再放到油里大火炸熟就可以了

⑸ 鎖骨在身體中起什麼作用

鎖骨是上肢中與中軸骨骼相連結的骨,它起著撐桿作用,將上肢撐離軀干,擴大人的視野,增大上肢的活動范圍和提高上肢的勞動效能。

鎖骨內側鈍圓稱胸骨端,它與胸骨柄的鎖切跡相關節。外側端扁寬稱肩峰端,它與肩胛骨的肩峰相關節。鎖骨的外側1/3上下扁平凸向後,內側2/3呈三棱形凸向前。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鎖骨是體內最常發生骨折的骨。鎖骨中1/3與外1/3交界處是最薄弱部位,人跌倒肩或手著地時,向軀干傳遞的暴力大於該薄弱部骨強度時即發生骨折。

(5)尾叉骨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骨頭循獨特的方式生長:首先是新細胞形成,然後,這些細胞產生一種特殊的有機物,成為環繞自身的基質,最後,鈣鹽在基質里沉積,使之逐漸變硬。

人的骨頭,早在胎齡二月時就開始形成。此後不斷生長,女子到十六歲左右骨頭才停止生長,男子則長到十八歲左右。

胸骨至二十五歲左右就不再硬化,但其他骨頭的強度和鈣量仍不斷增加,直到三十五歲左右才停止。在人的大半生中,骨頭不斷改造,骨組織不斷耗損和補充。

⑹ 頭後骨骼(Post-cranial skeleton)

在正型標本中,其前肢和部分後肢缺失。前肢和肩帶部分的記述主要根據保存幾乎完整的標本HYMV1-2。標本 HYMV1-1 和 HYMV1-2 中的叉骨大小和形狀一樣。在正型標本(HYMV1-1;表1)中,除了後部尾椎缺失外,脊柱系列基本完整。

頸椎部分(Cervical vertebrae)頸椎13個(包括環椎和樞椎),呈彎曲狀態保存。由於椎體暴露的情況不好(除了第三、第四和第五椎體部分或全部暴露外),每一枚椎體的長度難以測量。頸椎系列總長度大約為520 mm。除了環椎和樞椎的前部缺失外,其它均保存。樞椎的後部與第三頸椎相癒合,其後端寬度為15 mm。

第三頸椎(Third cervical vertebra)第三頸椎缺失其後端和神經弓部分,只有其腹面和側面暴露,其前端寬15 mm,腹面光滑無嵴,最窄處寬為9 mm。側面中部具有一椎體側孔,椎體保存長度為23 mm。

第四頸椎(Fourth cervical vertebra)第四頸椎體基本完整,腹面同前一椎體一樣光滑無嵴,椎體長為30 mm,前端(20 mm)比後端(10 mm)寬,神經嵴不明顯。左側的側孔(直徑為6 mm)大於右側的。從腹面上看,椎體好像為異凹型,但是由於保存較差難以進一步確認。

第五頸椎和第六頸椎(Fifth and sixth cervical vertebrae)第五頸椎暴露其腹面部分,第五和第六頸椎均具有非常發育的腹中嵴,第六頸椎大約長45 mm,左側有一小的椎體側孔而右側沒有。

第七至第十三頸椎椎體(Seventh to thirteenth cervical vertebrae)這些椎體只暴露其左側表面部分,頸肋與椎體相癒合。在椎體後突的背表面上,有一低、短而明顯的上突,靠近椎體後突關節面的前方。神經棘低而小,其前後長度等於其高度。在標本 HYMV 1-6中,顯示最後頸椎(第十三頸椎)的椎體後關節面凸出。

除了椎體側孔外,在椎弓和頸肋上也有氣孔(圖版II,圖2)。在第九頸椎的椎體前突的基部該孔直徑為6 mm,該孔保存的邊緣圓、光滑而完整,顯示了它既不是由於修理也不是由保存所致,應為一原始的狀態。氣孔也同樣出現在Conchoraptor gracilis 和 Ingenia yanshini(GIN 100/30-02)的頸椎體相同位置上,但是在「Oviraptor」mongoliensis 中神經弓上沒有這樣的氣孔。

頸肋(Cervical ribs)所有的頸肋均短而與椎體相癒合,在第十和第十二頸肋的前部出現有兩個相似的氣孔。第十四肋骨較長與其相對應的椎體沒有癒合應為第一背肋。不是所有的頸肋都完整保存,保存的第六頸肋長度為 30 mm,它的前端寬。第十三頸肋40 mm 長,而第一背肋長度為60 mm。

背椎(Dorsal vertebrae)在正型標本HYMV1-1中,背椎系列保存完整,具有12枚。除了最後兩個以腹面暴露外,其他椎體只能看到其側面部分。背椎系列的長度短於頸椎系列的長度(表1)。前部的背椎具有弱的椎體下突,而且其前關節面強烈凹陷。在「Oviraptor」mongoliensis(GIN 100/32)中,前部的3個背椎體具有非常發育的椎體下突。第六、七和八背椎體的橫突水平延伸,最後背椎體的後關節面凹陷。在標本HYMV1-6中,保存的前部背椎體具有腹中嵴,而後部的椎體腹面圓滑。椎體的前關節突相對較短,但仍然長於後關節突。

表1 黃氏河源龍(Heyuannia huangi)正型標本(HYMV1-1)的測量數據(mm)

背肋(Dorsal ribs)除了一些背肋缺失其遠端的小部分外,大多數背肋與相應的椎體相關連且保存較好。開始的3條肋骨中,肋骨頭和肋骨結節之間的距離要比後部肋骨的大。前3條肋骨的長度分別為30 mm、35 mm和 35 mm,其肋骨頭和肋骨結節大小基本一樣。最後的6條肋骨保存,但是只有第五條幾乎完整,它是所有肋條中最長的,大約長為160 mm。在多數獸腳類恐龍中,最長的背肋經常發生在第四、第五或者第六背椎椎體上(Molnar et al.,1990)。前部的背肋主幹基本平直,而後部的(除了最後一肋條外)向後彎曲。一保存的背肋遠端顯示了其末端不擴張。在第四與第五、第六和第七背肋之間,分別有短而細長的骨,與肋骨主幹呈大約100°角相交,這些骨應為像在其它竊蛋龍類(Clark et al.,1999)和鳥類(Chiappe et al.,1999)上所觀察的肋骨鉤突(圖6)。

薦椎(Sacral vertebrae)薦椎部分有8個薦椎椎體,椎體的腹面光滑無嵴,與「Oviraptor」mongoliensis(GIN 100/32)的相似而與Ingenia yanshini(GIN 100/30-04)和一些鳥類的不同,它們中部的薦椎椎體腹面具有一淺溝,而在 GIN 100/33中,其薦椎椎體的腹面有一弱的嵴。第一薦椎椎體的前關節面凹陷,而其後關節面與第二薦椎椎體相癒合。第二薦椎椎體的肋骨和橫突相互癒合,與腸骨的內表面相接觸。拉長的椎體側孔(長12 mm,高 4 mm)位於第二薦椎椎體的側面中部。第三薦椎椎體與前面的兩個要細小。第四薦椎椎體由岩石所覆蓋,第五至第七薦椎椎體大小相等。由於第六和第七薦椎椎體高度癒合,因而其縫合線不清楚,但是第七和第八薦椎椎體之間的縫合線可辨認出。第八薦椎椎體的後端與第一尾椎椎體沒有癒合,作為向尾椎部分過渡的標志。第八薦椎椎體的側孔比前面椎體的要小,該孔縫隙狀,長5 mm,高2 mm。薦椎的神經棘是否癒合不得而知,但是它們沒有超出腸骨的背邊緣而與其它進步的竊蛋龍類和鐮刀龍類的Alxasaurus elesitaiensis(Russell&Dong,1993a)情形類似。

尾椎系列(Caudal vertebrae)(圖版II,圖3)雖然至少有4個個體保存有尾椎部分,但是沒有一個保存有完整的尾椎系列,因而尾椎體的數目不清楚。

前部尾椎(Anterior caudal vertebrae)在正型標本(HYMV1-1)中,保存有第一至七尾椎。從側面上看,第一尾椎體被腸骨後突所覆蓋,其前關節面平坦。椎體側孔(長5 mm,高1.5 mm)與最後薦椎椎體側孔大小相似。第二到第六尾椎體相似,但是依此稍微變小。第五、第六和第七尾椎體的前關節面平坦,而它們的後關節面凹陷。椎體的橫突向水平且稍微向後方延伸。神經棘相對小而低,並且幾乎垂直,其末端不擴張。椎體的前關節突短而小。與Conchoraptor gracilis的情形相似,椎體的側面只有一個側孔,而不同於母駝龍(Ingenia yanshini)(GIN 100/33)中的情形,在後者的尾椎中,除了椎體側孔外,在神經弓的基部還有另外兩個氣孔,這些孔要比椎體側孔大,一個位於神經弓基部的側面,而另一個位於其前內側。

中部尾椎(Middle caudal vertebrae)在同一岩塊上有10個相互關節的中部尾椎(HYMV 2-6),然而它們均保存不完整,可能屬於中後部尾椎。多數椎體在埋藏之前就受到嚴重風化。尾椎體的腹面圓滑無嵴,橫截面呈心臟形。椎體的前後關節突長度相等,在一個椎體神經弓的側面有一側孔(圖版II,圖3A)。

末端尾椎(Distal caudal vertebrae)在標本HYMV1-6中,保存有最後的10個尾椎,而在標本 HYMV1-7(圖版II,圖3B、C)中保存最後3個椎體。最後的尾椎均沒有神經棘。在標本HYMV1-6中,前3個椎體的背面後部均有一小的嵴突,最前部的這些椎體的橫截面為四邊形而椎體的側面較平無椎體側孔,最後兩個椎體的橫截面為圓形。在標本 HYMV1-7中,最後兩個椎體向遠端變尖銳,椎體的腹面圓滑。在所有發現的標本中均無尾綜骨出現。

脈弧(Chevrons)第一脈弧位於第一和第二尾椎體之間,在前部的脈弧中,它是最小的,向後稍微彎曲,從大小和形狀上看,它與其它的脈弧不同,脈弧管道呈縫隙狀。第二脈弧的主幹向前稍微彎曲,第三脈弧完整,遠端的前後兩邊緣均尖銳,末端較鈍但比主幹要窄。第四脈弧與第三脈弧類似,但是從側面上看,其前關節面小於後關節面。第五和第六脈弧只有近端保存。側視,它們的主幹明顯向後彎曲。在第五和第六脈弧近端的後邊緣分別有一明顯的突起。後部的尾椎體中沒有發現脈弧與之相關節。

叉骨(Furculae)(圖版III)叉骨呈U形,保存在標本HYMV1-1、HYMV1-2 以及 HYMV1-6中,這3個叉骨的大小和形態均相同。在正型標本 HYMV1-1 中只缺失其兩支遠端的小部分,在標本 HYMV1-2中保存完好(圖版III)。叉骨向上呈U形開口,它的前腹面光滑,後表面稍微凹陷,其兩支向背後方稍微彎曲。叉骨中部橫截面呈卵圓形。叉骨下部發育一鎖下突(hypocleideum)。

圖9 胸骨的放大(HYMV1-6)

胸骨(Sternum)在標本 HYMV1-2和HYMV1-6中保存部分胸骨,胸骨呈薄板狀,大約2 mm厚。兩胸骨是否癒合不得而知,但是在標本HYMV1-6中保存有明顯的側突,胸骨的側邊緣至少有兩個與胸肋相關節的關節面。在胸骨的側邊緣附近保存有3條肋骨的近端,顯示了至少有3條胸肋的存在。胸肋呈棒狀,具有圓的肋骨頭。在HYMV1-6中,一些胸肋仍然與胸骨相關節(圖9)。Barsbold(1983a,b)報道了一完整而加長的、且癒合在一起的與平胸鳥類類似的竊蛋龍胸骨。

肩胛骨和烏喙骨(Scapula and coracoid)在正型標本HYMV1-1中,只暴露出小部分的肩胛骨和烏喙骨。對肩帶和前肢的特徵描述基於標本 HYMV1-2、HYMV1-4、HYMV2-4、HYMV 1-5 和 HYMV1-6。肩帶和前肢在標本HYMV1-2 中,保存完美。

標本HYMV1-2 包括右肩胛骨和部分烏喙骨、叉骨,完整的右肱骨、右尺骨和橈骨,半月形腕骨、橈側腕骨,第I—III 掌骨、及第一指的第一指節的一部分、第二指的第一及第二指節(圖版III)。

肩帶部分保存在標本HYMV1-2、HYMV2-4 和 HYMV1-6中。標本HYMV1-2中的肩胛骨窄細,長板狀,只缺失遠端內邊緣的小部分(圖版III)。肩胛骨主幹稍微彎曲,其背邊緣厚圓,腹邊緣薄而尖銳。肩胛骨具有與叉骨兩支相關節的非常發育的肩峰突(acromion process),肩峰突的前端與肩臼的後邊緣相平齊,其前邊緣向外翻轉。出自同一化石坑中的標本HYMV1-4,其肩胛骨、部分背椎系列和背肋呈自然狀態保存在一起。肩胛骨的末端稍微擴張,且肩胛骨的主幹幾乎與脊柱相平行(圖10)。

圖10 標本HYMV1-4,顯示肩胛骨平行於脊柱

在標本 HYMV1-6中,右烏喙骨彎曲暴露且與肩胛骨相癒合,烏喙骨加長,不像大多數非鳥獸腳類恐龍那樣短而圓。烏喙骨的主幹部分相對較厚,外表面凸起而內表面凹陷。烏喙骨長為50 mm,遠端寬為40 mm,與肩胛骨的縫合線附近有一大的孔。在肩臼邊緣的下方,有一明顯的烏喙結節(coracoid tubercle)(biceps=acrocoracoid,Ostrom,1976a),上烏喙孔位於二頭肌結節的背內側方。烏喙骨的胸骨端薄,呈板狀。兩邊緣直且幾乎平行,而與胸骨的前側邊相關節的腹邊緣也平直。癒合的肩胛骨和烏喙骨形成145°角,烏喙骨與肩胛骨長度之比約為0.3。

肱骨(Humerus)在標本 HYMV2-1 和 HYMV1-6中保存完整。肱骨稍微扭曲,非常發育的三角嵴指向前方。肱骨主幹的橫截面呈卵圓形。三角嵴的前邊緣直,類似於其它進步的竊蛋龍類的。三角嵴佔主幹長度的約一半,它的頂端與肱骨頭之間的邊緣也較平直。肱骨近端既沒有外結節、內結節也沒有二頭肌嵴的跡象。起於近三角嵴邊緣中部的一明顯的嵴斜向腹部延伸,消失於與三角嵴遠端相平齊的面上。肱骨遠端附近,有一弱的與尺骨相關節的面。肱骨的側面平坦與後面呈90°角相交。肱骨末端前邊緣的中部有一明顯的、非常發育的內上髁。

尺骨(Ulna)(圖11)尺骨的遠端關節面稍微旋轉,與近端關節面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近端主幹前後扁平,鷹嘴突不發育。主幹前表面光滑,而後表面有一弱的嵴,這一嵴一直伸到末端。尺骨的近端後表面有一加長的孔,該孔的邊緣規則,好像不是人為造成的。尺骨幾乎與肱骨等長,且比橈骨粗壯,這與Oviraptor philoceratops的不同,它的尺骨和橈骨的直徑類似(Smith,1992)。內視,尺骨近端粗壯呈三角形,其背邊緣比腹邊緣寬。尺骨的主幹呈棒狀,稍微向後彎曲,背表面圓滑而腹表面平坦具有一弱的嵴。尺骨遠端稍微擴張,前後平而左右寬,內表面與橈骨相關節之處為三角形凹陷面。其側面的淺的凹陷可能為與半月形腕骨相關節的面,一狹長的孔位於鷹嘴突的後表面。尺骨遠端側面上顯著的關節面應為與尺側腕骨相關節的面,尺骨遠端的關節面圓滑,尺骨遠端背腹寬度大於內外寬度。

圖11 黃氏河源龍(HYMV2-8)的尺骨,腹側視(A、A-1)以及前內視(B、B-1)

橈骨(Radius)橈骨的兩端稍微擴張,彼此相對扭曲,但是其主幹幾乎平直(圖版IV,圖1A)。遠端向前外側扭曲,而近端向後內側扭曲。背視,主幹的中部有一顯著的嵴,橫截面為四邊形。與肱骨相關節的面凹陷,其內邊緣直。橈骨遠端的輪廓為三角形,但是圓滑具有稍微凸出的表面。橈骨主幹,遠離尺骨,因而尺橈骨之間形成明顯的空隙,與多數四足類動物相似。尺骨和橈骨的最大直徑分別為10 mm 和8 mm(圖版IV,圖1B、C),其直徑比率為(/dr)=1.25,而該標本肱骨的主幹直徑為20 mm。

腕骨(Carpals)

半月形腕骨(Semilunate)為最大的腕骨,它與第一和第二掌骨癒合而沒有任何縫合線的跡象。半月形腕骨的內外長度比第一和第二掌骨之和的寬度大,在其凸起的關節面上,有一深而直的溝,形成近端的滑車關節面。

橈側腕骨(Radiale)為一小的、不規則的骨,它的屈肌面不規則且呈四邊形。其遠端的中部有一嵴,而其側邊緣和前邊緣平坦。橈側腕骨與橈骨具有明顯的可活動關節面。

尺側腕骨(Ulnare)保存在標本HYMV2-1中,它為一相對小而不規則的骨。

掌骨(Metacarpals)第一掌骨短而粗壯。在標本HYMV2-1中,第二和第三掌骨的末端缺失,但是它們很好地保存在標本HYMV1-2中。與第一掌骨相比,第二和第三掌骨相對細長,但是第二掌骨的主幹要比第三掌骨粗些。第二和第三掌骨的遠端位於同一垂直面上,第二掌骨的近端前後被第一掌骨包裹且與之近端相癒合,而第三掌骨近端呈棒狀,比其主幹稍微粗,沒有與其它的掌骨癒合。第二和第三掌骨的橫截面卵圓形,第三掌骨與第二掌骨的外側面靠得很近,但是它們的近端不在同一基線上。與Khaan mckennai(Clark et al.,2001)和Archaeopteryx(Zhou&Martin,1999)中的情形一樣,第三掌骨的近端與腕骨不接觸。背視,第一掌骨近端包裹第二掌骨,半月形腕骨的前後寬度等於第一掌骨的寬度,因而,看起來半月形腕骨與第一掌骨相連而不與第二掌骨發生任何關系(圖版IV,圖2A、B、C)。但是腹視,第二掌骨的近端比第一掌骨的近端寬,並且因為第一掌骨包圍第二掌骨,所以半月形腕骨推斷為主要與第二掌骨相關節。

手指(Manus phalanges)雖然部分手指在標本HYMV2-1、HYMV1-2、HYMV1-5 和 HYMV1-7中保存,但是沒有一個個體的手部保存完整。在所有的3個手指中,第一指最短粗,第一指的爪大而強烈彎曲,高而側扁,具有弱的屈肌結節,其近端沒有背唇突(dorsal lip)(圖版V,圖1A,B)。第二指的爪相對弱小而直,比第一指的爪小得多。第三指的爪沒有保存。第一和第二指的長度幾乎相等,雖然第三指在任何標本中均沒有保存,但是纖細的第三掌骨顯示了第三指要比第一和第二指弱,第三指的指節數目不清楚。在標本 HYMV1-2 和 HYMV2-1中,手部和前臂的保存角度約為60°(圖版IV,圖2A)。

腸骨(Ilium)正型標本(HYMV1-1)中的腰帶部分保存得幾乎完整,在標本HYMV2-7中也保存部分腰帶。腰帶部分的記述主要根據正型標本HYMV1-1,除了其中部缺失小部分外,右腸骨保存較好,其輪廓清晰(圖6)。左腸骨只暴露其背邊緣部分,腸骨比薦椎部分長。從側面上看,它覆蓋了大約10個椎體。腸骨的前突長90 mm(從恥骨柄前邊緣的垂線到腸骨前突末端),它大約比腸骨後突長21%。薄板狀的腸骨前突沒有伸向前下方的、尖銳的突起,但是突起稍微圓滑,並且沒有達到與恥骨柄的腹邊緣相平齊的位置。腸骨後突尖銳,長為75 mm(從坐骨柄後邊緣的垂線到腸骨後突末端)。腸骨整個背邊緣凸起,腸骨板低,與整個長度260 mm相比,其在髖臼之上的高度只有70 mm,髖臼之長度為80 mm。恥骨柄短,比坐骨柄小而弱,與Nomingia gobiensis的情形不同,其恥骨柄為坐骨柄的兩倍長(Barsbold et al.,2000b)。恥骨柄的關節面朝向下方,與Nomingia gobiensis的相似,但是與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的不同,其恥骨柄的關節面朝向前下方。在恥骨柄的前方,在腸骨前突腹邊緣附近有一淺的、拉長的M.cuppedicus肌窩,腸骨後突上沒有短肌窩。坐骨柄指向正下方。在標本HYMV2-7中,腸骨上破碎的坐骨柄顯示具氣腔構造,這些氣腔由骨質梁所構成(圖版V,圖2A)。坐骨柄的側邊緣附近具有低的反轉子(antitrochanter),髖臼上緣(supra-acetabular rim)較弱。腸骨後突的末端與第一尾椎的後關節面相平齊,腸骨前突的前端覆蓋了最後一背椎體。腸骨的外表面凹陷,在坐骨柄的前上方,這一凹陷分為兩部分,相對深的區域出現在腸骨前突的中部。有一明顯的嵴——轉子上突(processus supratrochantericus)從腸骨背緣向後下方延伸至與坐骨柄相平齊的位置。

坐骨(Ischium)坐骨沿後邊緣長為195 mm(圖6),它與「Oviraptor」mongoliensis(Barsbold,1986),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Currie et al.,1988),Caudipteryx zoui(Ji et al.,1998;Zhou et al.,2000)和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b)的坐骨類似。其後邊緣厚而圓滑,而其前邊緣薄而尖銳。坐骨上既沒有遠端坐骨結節及末端坐骨背突,也沒有像其它非鳥獸腳類和鳥類所觀察到的近端背突(Hutchinson,2001)。坐骨長,大約為股骨長的76%,與Ingenia yanshini(74.6%,GIN 100/31)的相似。這一比率在Deinonychus antirrhopus中為 55%,在大型獸腳類恐龍中約為66%~73%(Ostrom,1969),這些都比在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45%,Currie&Russell,1988)、Nomingia gobiensis(42%,Barsbold et al.,2000b)和Caudipteryx zoui(52%,Ji et al.,1998;Zhou et al.,2000)中的大。坐骨向後稍微彎曲,不像在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b)和Chirostenotes pregracilis(Currie&Russell,1988;Sues,1997)中那樣向後強烈彎曲。坐骨上大的三角形閉突(obturator process)位於其長度的62%處,不像在Nomingia gobiensis中那樣,只佔其長度約50%。坐骨的外表面凹陷,而其內表面較平坦,坐骨的末端較圓,左右兩坐骨沒有癒合在一起(圖6)。在橫穿閉突的位置,坐骨寬為55 mm。坐骨主幹的近端部分呈棒狀,最窄的部分位於坐骨近端和閉突之間,其橫截面為圓形,直徑為12 mm。

恥骨(Pubis)恥骨與坐骨幾乎等長(圖6),它與多數進步的竊蛋龍類相似。恥骨的主幹向前稍微彎曲,恥骨足的前突和後突幾乎等長,與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b)中的情形相似。恥骨近端稍微扁平,遠端部分的主幹橫截面顯示了寬為12 mm 的恥骨裙(apron),該裙沿恥骨的內邊緣延伸。恥骨近端的主幹部分為棒狀。

股骨(Femur)股骨主幹像在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Norell et al.,1999)和Nomingia gobiensis中一樣,向前強烈彎曲。大轉子與股骨頭相平齊,被一窄淺的腔所分開。從前面看,股骨的小轉子呈指頭狀,其背邊緣比大轉子的稍微低一些,兩轉子之間有一明顯的裂口,股骨沒有後轉子的跡象,但是在小轉子的遠端,沿股骨的側邊緣有一粗糙的面。股骨中部主幹的周長為90 mm,橫截面幾乎為圓形,左右直徑為28 mm,前後直徑為約30 mm。股骨比腸骨短約5 mm。圓滑的股骨頭朝向內側,股骨頭有一弱的頸。股骨遠端的前表面幾乎平坦,沒有膝蓋骨(伸肌)溝(patellar(extensor)groove)。遠端的後部內外髁均發育,被一深的髁間溝所分開。在外髁的背面,有一界線明顯的脛腓骨脊,脛骨與股骨長度之比為1.25。

脛骨和腓骨(Tibia and Fibula)脛骨的主幹直,腓骨脊(50 mm長)顯著位於主幹的前外側邊緣上,該脊的腹邊緣距離脛骨近端100 mm。腓骨脊附近的脛骨主幹橫截面幾乎為圓形,左右向直徑約為30 mm,前後向直徑約 27 mm。在腓骨脊的下方,脛骨主幹變得前後平,橫向直徑約35 mm,而前後向直徑約為17 mm。腓骨近端內表面平坦,腓骨遠端變細,延伸至跗骨處且與之相接觸。

距骨和跟骨(Astragalus and Calcaneum)距骨和跟骨癒合在一起,但沒有與脛骨癒合。在標本 HYMV2-3中,距骨的上升突缺失,但是脛骨前側表面的關節凹陷處表明了距骨的上升突薄、窄而向上尖滅(圖版V,圖2B)。

跗骨(Tarsals)在所有的標本中遠端的跗骨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在一塊標本中保存有兩個遠端的跗骨,它們沒有與蹠骨相癒合,位於第三和第四蹠骨的近端。

蹠骨(Metatarsals)在正型標本 HYMV1-1 和 HYMV2-6中,有足部保存。第二蹠骨比第四蹠骨稍短,而第四蹠骨比第三蹠骨短(圖版V,圖3)。第二蹠骨到第四蹠骨近端沒有癒合,與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Currie&Russell,1988)和Elmisaurus rarus(Osmólska,1981)中的情形一樣。在似鳥龍類中,第三蹠骨被第二和第四蹠骨所覆蓋,因而從背面上看不到第三蹠骨(Perle et al.,1994;Martin,1997)。第二蹠骨的橫截面為圓形,第三蹠骨為四邊形,而第四蹠骨的為三角形。第四蹠骨的前側面為弧形,而其腹邊緣和內邊緣平坦。第五蹠骨沒有明顯地暴露在正型標本(HYMV1-1)中,而在標本HYMV2-6中只保存一小部分,第五蹠骨弱小,為棒狀。

趾骨(Phalanges)與多數其它獸腳類恐龍一樣,後足趾骨的趾式為 2-3-4-5-0。由於它死後從原先位置轉移,第一趾在正型標本 HYMV1-1中好像翻轉呈對握的姿勢而在其它的標本中沒有保存第一趾。第三趾是所有後足趾頭中最長的,近端的趾節是最長的,為竊蛋龍類所特有。所有的爪大小幾乎一樣並且適度彎曲,而所有趾節呈自然狀態關節在一起,因此,關節面的特徵不清楚。側副韌帶窩(collateral ligament fossae)位於滑車關節弧的中心附近。

⑺ 尾叉骨還可以叫什麼名字

骶骨 也可以叫做骶椎

⑻ 買排骨的問題:前排是肋排的哪一段叉骨又是哪一段

豬一般有15根肋骨,一般從5--6根肋骨處為分界線,前端(5-6根肋骨)去頸骨部位為前排;
叉骨(三叉骨):在豬的後腿部位,與尾骨相連。

⑼ 尾插骨簡單做法

尾叉骨的簡單做法步驟:

1、食材:豬尾骨(尾叉骨)適量、豆瓣醬三匙、食用油適量、鹽適量、蔥姜適量、八角花椒適量、桂皮適量、香葉適量、白芷適量、白糖適量、蒜兩瓣、醬油適量、耗油適量、料酒少許。

2、新鮮豬尾骨洗凈,去除豬血。

3、鍋中放入清水,豬尾骨冷水下鍋,倒入少許料酒,放入薑片焯水去除血腥味。

4、准備好豆瓣醬和燉時所需要的大料。

5、焯過水的豬尾骨撈出,溫水沖去表面浮沫,瀝干水分。

6、鍋中燒熱放油,放入大料炒香,用湯匙盛三匙豆瓣醬炒至和油融合。

7、豬尾骨倒入鍋中翻炒均勻。

8、放入適量的醬油和耗油,讓豬骨的表面著色。再次放入適量的鹽。

9、炒至兩分鍾後,將豬尾骨和醬料一起倒入高壓鍋中。放入適量的溫水蓋上高壓鍋蓋子按下相應的按鈕燉至20分鍾。

10、氣排完後打開蓋子,放涼一會撈出。

11、醬香味濃郁的豬尾骨就做好了。

豬骨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類,對於貧血的有一定的理療作用,用豬骨燉湯對於一些身體比較虛弱的人有很好的理療作用,另外在懷孕期間的女性吃豬骨會起到營養豐富攝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