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心雕背景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可愛寶寶壁紙手機圖片 2025-01-22 18:53:23
超虐背景圖片 2025-01-22 18:35:08

心雕背景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5-15 05:02:19

❶ 《文心雕龍》是怎樣的書

先講一個故事,是筆者小時候從《名人軼事》一書里看到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苦農家,登基後大力提倡簡約朴實的作風。一回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本洋洋萬言的奏摺,朱元璋叫人念給他聽,讀了六千來字還沒聽出什麼名堂,他就大發脾氣,叫人把茹太素按在地上杖責一頓後轟了出去。到了傍晚,朱元璋氣平後想想白天之舉不妥,便讓人繼續讀茹的奏摺,一直讀到一萬六千多字後方才切入主題,不過提了五條建議。朱元璋馬上命有關人員去實施,並頗有感慨地說:「其實用四、五百字就夠了啊!」 奏摺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意見書,用現代眼光來看當屬實用性文體;文體論是《文心雕龍》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劉勰用長達二十章的篇幅(從明詩第六到書記第二十五)系統論述了各種文體,而實用性文體尤為其中的大頭。筆者大致統計了一下,他前後羅列了不下八十種文體,除去詩、騷、賦、樂府、「七發」系列等少數幾種屬於文學作品范疇之外,其餘的絕大部分,譬如章、策、奏、表、議、簿、錄、契、疏、牒、檄文、封禪文等等都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工作經常需要接觸使用到的文體。由此我們不難窺見《文心雕龍》立足於社會寫作實際的特色和作者深入闡述實用寫作理論經驗的良苦用心,「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也」(《書記》)。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們每天都會與許許多多身份地位迥異的族類打交道、在各種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實用文體寫作的運用范圍越來越廣、地位也越來越突出,在通知、便條、啟事、合同等傳統應用文體之外,諸如邀請信函、學術報告、政府批示、科研計劃和年度總結等也融進了實用寫作的大家庭。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對此類寫作給予高度重視,充分掌握實用文體的基本寫作技巧並學會根據使用范圍的大小、處理程序的繁簡、目標對象的多寡靈活選擇加以使用。 劉勰在《書記》中接著說:「隨事立體,貴乎精要;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此句可解讀為劉勰看待實用文體語言的一個明確態度,而「貴乎精要」則是全句的核心。貴,以……為重。精要,精當切要。這段話表述起來就是:精要是一切實用文體的內在實質,實用文體須以最簡潔的語言傳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而從總體上保持「精要」的特色,不僅僅在於方塊字數量的多少,更要以表意是否准確恰當的尺度去衡量,因為「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妨」。北宋神宗時,保守派首領司馬光強烈反對新法,寫了一封長達三千四百字的信給變法派領袖王安石,極盡數落新法之弊,王安石應以《答司馬諫議書》,只有不足四百字,卻鮮明擺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有力回擊了對方的非難;臨川先生的另一名作《讀孟嘗君傳》更是藉九十字的篇幅而旨意盡出,讓人拍案叫絕——這些都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話了。 有人會質疑:十幾個世紀以前的論調,值得拿來標作我們今天實用文體寫作的師法么?平心而論,劉勰批評的對象主要是漢魏以後逐步形成的語言華麗矯飾、內容空虛乏味的形式主義文學,《文心雕龍》一個很重要的成書目的就是力圖糾正當時文壇那種「辭人愛奇,言貴浮詭」的不良風氣,返回到 「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序志》)的正確軌道上來。不過縱覽如今的報紙雜志或者廣告傳媒,觀點模糊、詞不達意、肢解語言等弊病還是不少,筆者以為假若要避免上述遺憾,還是應該以「貴乎精要」為矩,並從以下兩大方面入手: 一是根據具體情況擇取最能為讀者接受的文體。例如報道奧運會、世界盃等大型體育比賽賽況就適宜採用快訊、專欄的形式,讓沒看直播而焦急等待結果的人一目瞭然;在後續報道時則適合採用話題綜述、報告文學等形式,讓觀者帶著輕松的心情細細了解賽場內外、花絮內幕等。有時我們也需要根據讀者群的不同而有的放矢,比方說學術論文的閱讀對象通常是文化層次較高的人,而小說的閱讀群體則是普羅大眾,如果把學術論文寫成了消遣性、娛樂味十足的小說,或者把小說寫成了敘事平淡、語體整飭的學術論文,便是不倫不類,勢必會影響文章思想的闡發。此外,語言描述中還得把握好主次詳略之間的關系,像醫生寫診斷書時就特別需要在病情發展、用葯情況這一塊詳錄,以體現醫學救死扶傷的庄嚴性;警方發布的通緝令對於犯罪嫌疑人的體貌特徵也是必須細寫的。而像前言、序跋、簡介、編者按一類的文字蜻蜓點水即可,既避免了喧賓奪主而沖淡正文主題,又能勾起讀者閱讀全書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二是在寫作中盡量做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但是表意務必到位。開頭提到的茹太素「萬言奏本」是典型的文本繁冗的例子:不必要的鋪墊、誇飾和做作,只會增加聽者的不滿情緒而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又如山東軍閥韓復榘給齊魯大學學生所作的「演講辭」:「今天是什麼天氣?今天是演講的天氣。開會的人來齊了沒有?看樣子有五分之八,沒來的舉手吧!很好,都到齊了,你們來得很茂盛,鄙人也實在是感冒。……」韓試圖展示自己的學問與口才,卻語誤頻犯、弄巧成拙,反而暴露了自己淺薄的一面,成為經典噴飯笑料。一味求省亦是矯枉過正,仍舊會出現類似於「還欠款XX元」這樣莫衷一是的爭議,這就要求我們在遣詞造句環節上多下工夫,比如「我做了兩個丈夫愛吃的菜」很容易讓人萌生疑慮,而換成「我做了兩道丈夫愛吃的菜」或者「我做了丈夫愛吃的兩個菜」即可消除歧義。眼下,文言文的時代尚未終結,白話文的完善仍需時日,文白共存的局面還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那麼,藉助於一些生命力的文言短語(如成語),可使語句更顯凝練,表達更為形象,像體育解說員愛用「平分秋色」、「握手言和」表示兩隊戰平、用「一決雌雄」、「魚死網破」表示激烈拼搏等就是很好的例證。 「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深隱為奇:此綱領之大要也。」(《議對》)《文心雕龍》汲取了從上古至魏晉積淀下來的豐富的寫作思想精髓,它在中國文藝理論大廈中的主心骨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傳承《文心雕龍》中的實用文體寫作理論遺產,是我們的義務;繼續發掘《文心雕龍》中關於文體的精妙論述以充實當代實用寫作理論,則是今人的使命。

❷ 介紹一下《文心雕龍》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古代文學理論著作。劉勰撰。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6�4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魏晉時期﹐中國的文學理論有了很大的發展。到南北朝﹐逐漸形成繁榮的局面。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在其歷史發展中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既為《文心雕龍》的出現准備了條件﹐也在《文心雕龍》中得到了反映。
南朝劉勰所著《文心雕龍》是部「體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寫作理論巨著。全書分五十篇,內容豐富,見解卓越,皆「言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寫作上的各種問題。尤為難得的是對應用寫作也多有論評。粗略統計,全書論及的文體計有59種,而其中屬於應用文范疇的文體竟達44種,占文體總數的四分之三。(《應用寫作》雜志1996年第4期,《<文心雕龍>的應用寫作論》)

❸ 《宿建德江》的寫作背景

《宿建德江》這首詩是在當時的作者,孟浩然仕途失意後,被迫選擇離開家鄉,遠赴洛陽,游歷吳越時寫下的。藉此詩來排解前程無望,不得志向的悲哀之情。

圖片來自於網路

詩人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面對迷濛的江中小舟,想起了多年隱居生活和科舉落第的一幕幕,詩人又難免產生理想幻滅之痛、前途暗淡之憂。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矛盾與悲傷的集合體,情感促使孟浩然寫下了《宿建德江》。

❹ 《文心雕龍》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文心」就是「為文之用心」,「雕龍」取戰國時騶奭長於口辯、被稱為「雕龍奭」的典故,指精細如雕刻龍紋一般進行研討。合起來,「文心雕龍」等於是「文章寫作精義」。《文心雕龍》是一部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巨著,它是古代文論領域成書的初祖。作者劉勰廣泛分析了唐、虞、夏、商、周、漢、魏、晉、劉宋、蕭齊10代之著作,吸收了先秦以來的重要文學理論和各種論點,凡有助於說明某種文學現象或文學理論,無論道家、法家、儒家、名家、兵家、玄學家以及佛教學說,甚至是他所大力反對的讖緯,都對其中「有助文章」者加以肯定,可以說是深廣地集合了前代文論之大成,因此被後人稱贊為一部「體大慮周」的著作。

《文心雕龍》全書一共50篇,據劉勰稱,這是為了和《周易》當中的「大衍之數五十」相切合。50篇中,最後一篇為《序志》篇,相當於今人著作當中的自序,只是按照當時的習慣這一篇被放在最後。在《序志》篇中,劉勰較為詳盡地介紹了自己創作《文心雕龍》的緣起,自稱在他7歲的時候,曾夢到漫天「彩雲若錦」,自己「攀而采之」;到了成年的時候,又夢見自己懷抱禮器,跟隨儒家的宗師孔子南行。劉勰認為這是上天讓他著作文章的徵兆,於是便創作了這部《文心雕龍》。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雖然劉勰精通佛典、曾經出家為僧,但在他創作《文心雕龍》時還是自覺以儒家學說作為指導思想的。

在《序志》當中,劉勰還簡要地闡述了《文心雕龍》的結構和內容。除《序志》篇以外,《文心雕龍》共分為三部分,其一為「文之樞紐」,包括《原道》、《征聖》、《宗經》、《正緯》、《辨騷》五篇,「樞紐」即關鍵,「文之樞紐」即文章寫作的總原則,是全書的總綱。第二部分為「論文敘筆」,這一部分相當於一部分體文學史,它分述了各種文體的產生、演變的歷史過程、評價了歷代作者的成敗得失,總結了不同文體寫作的基本准則。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部分當中還有一種「文筆之分」,其中「有韻為文、無韻為本」,這也是當時人們對於文體的一般看法。第三部分為「剖情析采」,這一部分為創作論,它詳盡地闡述了文章構思、創作與文學欣賞過程當中的各種問題,思想深湛,精義迭出,是《文心雕龍》全書的重點和精華所在。

《文心雕龍》有著卓越的理論成就。

首先,《文心雕龍》在論述具體的文學創作活動和創作心理時,拋棄了經學家的抽象說教,表現了樸素的進化的文學發展史觀。而且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以及文學的美學特點和規律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精闢的見解,頗富獨創性。因此,它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二,關於《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劉勰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和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與制約,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語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這一文學史觀把以往有關這一問題的理解,提高到一個新的理論層次。在這一認識基礎上,劉勰十分強調文學創作上的繼承與革新的關系。他要求一個富於創造性的作家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只有「變」才有文學的不斷發展。同時他又強調任何「變」或創新都離不開「通」,即繼承。只有將「通」與「變」、「因」與「革」辯證地統一,文學創作才有可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從而獲得文學創作的健康發展。事實上,劉勰在他的著作中一開頭便說:「日月疊壁,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而「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把詩文的源起聯繫到周孔六經,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學高度,可以說,它代表了這一歷史時期對文的自覺的美學概括。而它的文學史觀正是建立在這樣理論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第三,《文心雕龍》影響最大、美學個性最突出的是創作論。創作論對構思、風格、繼承與革新、內容和形式、篇章結構、聲律和修辭等都作了全面的探討。他的創作論,在「序志」中稱「剖情析采」,包括「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首先,在構思上,他提出了「神與物游」,說明了精神活動與外界事物的關系。其次,在風格上,他探索了風格形成的因素,雖然看重先天的才氣,但對於後天的學習也極看重,認為「八體屢遷,功以學成」,這就高出於天才決定論。他又說明作家個性和風格的關系,提出作家的個人風格,在情理和文辭上的美學要求,那就是「風骨」。風骨的提出,使得好的風格得到保障,使作品聲情並茂,文采鮮明。再有,在內容和形式上,他強調情理為主,形式為次,贊美「為情而造文」,反對「為文而造情」。此外,在聲律和修辭上,他提出要注意聲響的調協,到唐代,平仄調協問題的解決,格律詩的形成,說明劉氏的遠見。他的創作論,從以上各點來說都是前無古人的。

總之,劉勰的《文心雕龍》在繼承先秦、兩漢文學理論的基礎上,建構了系統的文體理論、批評理論、創作理論和美學理論,它的理論貢獻是不朽的。

❺ 「何事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全文,背景。

全文: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

背景:吳文英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趙與芮為宋理宗趙與莒弟,度宗趙禥之生父。景定元年(1260)趙禥立為皇太子後,吳文英又上嗣榮王及榮王夫人壽詞。趙與芮後於咸淳二年(1266)晉封福王,吳文英則未及見,蓋已先卒。

出處:出自南宋吳文英的《唐多令·惜別》。

原文白話釋義:怎樣合成一個「愁」,是離別之人的心上加個秋。縱然是秋雨停歇之後,風吹芭蕉的葉片,也吹出冷氣颼颼。別人都說是晚涼時的天氣最好,可是我卻害怕登上高樓,那明月光下的清景,便會令我滋生思念的憂愁。

往昔的種種情事好像夢境一樣去悠悠,就像是花飛花謝,就像是滾滾的煙波般向東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經飛回南方的故鄉,只有我這遊子還在異地停留。絲絲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帶,卻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5)心雕背景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全文賞析:

吳文英的《唐多令》寫的是羈旅懷人。全詞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渾成,在吳詞中為別調。此詞就內容而論可分兩段,然與詞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為第一段,起筆寫羈旅秋思,釀足了愁情,目的是為寫別情蓄勢。

前二句先點「愁」字,語帶雙關。從詞情看,這是說造成這些愁情的,是離人悲秋的緣故,秋思是平常的,說離人秋思方可稱愁,單就這點說命意便有出奇制勝之處。從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於字謎游戲。

此詞以「秋心」合成「愁」字,是離合體,皆入謎格,故是「變體」。此處似乎是信手拈來,涉筆成趣,毫無造作之嫌,且緊扣主題秋思離愁,實不該以「油腔滑調」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兩句一問一答,開篇即出以唱嘆,而且鑿空道來,實可稱倒折之筆。下句「縱芭蕉不雨也颼颼」是說,雖然沒有下雨,但芭蕉也會因颼颼秋風,發出凄涼的聲響。這分明想告訴讀者,先時有過雨來。

而起首愁生何處的問題,正由此處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來,平添千迴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涼如水,明月東升,正是登樓納涼賞月的好時候。「都道晚涼天氣好」,可謂人雲亦雲,而「有明月,怕登樓」,才是客子真實獨特的心理寫照。

「月是故鄉明」,望月是難免會觸動鄉思離愁的。這三句沒有直說愁,卻通過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寫把它充分地表現了。

❻ 美國有個雕塑,在岩石上雕塑了四位人頭,我四位科學家,把這個圖片給我,我加分。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

石雕頭像,由美國著名畫家和雕塑家格桑·博格勒姆(1867-1941)在1927年至1941年間創作並初步完成,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西南部布萊克山區,高600英尺的拉什莫爾山山峰上。

1923年,南達科他州的歷史學家多恩·魯賓遜提議在拉什莫爾山的花崗岩上雕刻美國開國元勛的雕像,作為弘揚美國精神的永恆象徵,並以此來吸引遊客游覽美麗的布萊克山區。1924年,魯賓遜的想法引起了作為雕塑家的格桑·博格勒姆的注意。他決定以巨大的總統像雕刻來創建一個「民主聖地」。博格勒姆本打算要雕鑿到他們的腰部,但由於資金、自然條件等原因和他的過早去世,這一工程並未能最後完成。

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包括了美國歷史上四位功勛卓著的總統的頭像,他們分別是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弗遜,西奧多·羅斯福和亞伯拉罕·林肯。頭像的雕刻採用了高浮雕寫實的手法,突嵌在高大的山峰上。每尊頭像的高度約為18米,總面積約為20平方米,其中鼻子長約7米,嘴的寬度為2.6米,眼睛寬1.5米。他們目光前視,儀表庄嚴,代表著美國業績的四大象徵:創建國家、政治哲學、捍衛獨立和擴張與保守。

博格勒姆在接受工程後,首先製作了一幅1:10的設計圖,通過後按圖塑造出等於真實大小的十二分之一的每個頭像的石膏模型,然後用水平棒作垂直測量定出基準點並放大標定在山岩的相對位置上。工人們就以此點為起始,在一隻用手搖絞車來控制的吊箱上進行「劃線」和「雕刻」。「雕刻」中採用了基點定向爆破,並用鑽機和炸葯在預定的位置上作逐段碎石處理。到雕像基本完成,共炸下碎石45萬多噸。

1927年8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庫利奇主持了作品的開工儀式。期間,由於資金不足、天氣惡劣和岩層厚度等自然條件發生變化等原因,工程曾經幾次中斷,實際的開工時間集中起來約六年半左右。1930年,華盛頓頭像揭幕;1936年,傑弗遜頭像揭幕;1937年,林肯頭像揭幕;1939年,羅斯福頭像揭幕。

格桑·博格勒姆出生在美國的愛達荷州,後去法國的巴黎學習繪畫,回國前拜在著名雕塑大師奧古斯特·羅丹的門下學習雕塑。他在60歲時開始了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的工程,並從此把餘下的全部精力傾注在了這個作品中。據說創作中,他對羅斯福頭像投入了最多的熱情,因為他認為羅斯福的眼鏡對自己的技藝是一種挑戰。博格勒姆個子不高,禿頂,辦事認真,精力充沛,有愛國心,為人坦率。盡管在工作中他讓人覺得很難共事,但傳媒還是著力於宣傳他,使他獲得了公眾極大的信任。不幸的是,1941年3月,作品尚未全部完工時,格桑·博格勒姆與世長辭,剩下的工作只能由他的兒子,同樣是雕塑家的林肯·博格勒姆來繼續了。遺憾的是,小博格勒姆只完成了紀念碑的頭像部分,格桑·博格勒姆原來雕刻到人物腰部的設想一直沒有能夠付諸實現。

每當人們游覽此地時,抬頭仰望那以藍天白雲為背景的淺灰色花崗岩頭像,只見他們臉朝不同的方向,彼此和諧地呼應著,四周為氣勢雄偉的層巒疊翠所環繞,使人頓生景仰之情。如今,拉什莫爾國家紀念碑頻繁地出現在描繪美國生活和風光的影視作品及圖片中,成為象徵美國的重要標志之一。

❼ 中國道士的道符有沒有關於這個東西的介紹,詳細點的帶圖片的

「符咒」是中國道教用以傳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謂「符咒」是符籙與咒語的合稱。一般地說,「符」指的是用朱筆或墨筆所畫的一種點線合用、字圖相兼、且以屈曲筆畫為主的神秘形象 ,道門中人聲稱它具備了驅使鬼神、治病禳災等眾多功能;「咒」指的是具有特殊音頻效應的口訣,道門廣泛地用以養生輔助、祈福消災或者召驅鬼神以達到施行者的特殊目的。符咒法術經籍在《道藏》中佔有很大的份量,這些著述內容博雜,體例也不盡一致;但從總體上看,它們攜帶了諸多的易學信息則是可以肯定的。所謂「法術」首先是指以符和籙為本的道術秘法。由於符籙在體式上已有象徵的特點,這就很自然會引入易學的思想理念。故而,符籙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蘊含著易學的旨趣。作為與符籙相輔助的一種重要法術,咒語融攝易學象數理念,也是有案可稽的。在道教中,咒語與符籙有時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一種理念通過符字書寫與勾畫就成為符籙,而當這種符籙以特殊音頻念頌的時候也就成為咒語。因此,那些本來具備了易學象數符號表達的符籙當它們被轉換為咒語時自然就攜帶了易學的信息。

符咒法術,本質上是古老巫文化的變形。

道教符咒大全

落幡咒

幡懸寶號 普利無邊 諸神衛護 天罪消愆 經完幡落 雲旆回天 各遵法旨 不得稽延 急急如玉皇上帝律令

九星神咒

九曜順行 元始徘徊 華精塋明 元靈散開 流盼無窮 降我光輝 上投朱景 解滯豁懷 得駐飛霞 騰身紫微 人間萬事 令我先知

土地神咒

此間土地 神之最靈 升天達地 出幽入冥 為吾關奏 不得留停 有功之日 名書上清

甘露咒

悲夫長夜苦 熱?廊龎T中 猛火出咽喉 常思飢渴念 一灑甘露水 如熱得清涼 二灑法界水 魂神生大羅 三灑慈悲水

斗母玄靈秘咒

玄靈節榮 永保長生 太玄三一 守其真形 五臟神君 各保安寧

延內真咒

天地同生 掃穢除愆 煉化九道 還形太真 百官納靈 ??受新 清虛掩映 內外敷陰 度命延生 吉日良辰 金童玉女 為我執巾 玄台紫蓋 冠帶其身 使我長生 天地同根

破地獄咒

茫茫酆都中 重重金剛山 靈寶無量光 洞照炎池煩 九幽諸罪魂 身隨香雲幡 定慧青蓮花 上生神永安

凈身神咒

靈寶天尊 安慰身形 弟子魂魄 五臟玄冥 青龍白虎 隊仗紛紜 朱雀玄武 侍衛我軒

破酆都離寒庭咒

功德金色光 微微開幽暗 華池流真香 蓮蓋隨雲浮 千靈重元和 常居十二樓 急宣靈寶旨 自在天堂游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學 心假香傳 香爇玉爐 心存帝前 真靈下盼 仙旆臨軒 今臣關告 逕達九天

凈口神咒

丹朱口神 吐穢除氛 舌神正? 通命養神 羅千齒神 卻邪衛真 喉神虎賁 氣神引津 心神丹元 令我通真 思神鍊液 道�常存

凈心神咒

太上台星 應變無停 驅邪縛魅 保命護身 智慧明凈 心神安寧 三魂永久 魄無喪傾

解冤結咒

眾生多結冤 冤深難解結 一世結成冤 三世報不歇 我今傳妙法 解除諸冤業 聞誦志心聽 冤家自散滅

羅�真君神咒

神首循黑道 冥冥超至靈 暗明期朔望 陽德晦陰精 高鎮黃幡闕 茅戢耀霜? 至心俟多福 稽首諷真經

三光化食咒

浩精生法� 氤氳凝天中 兩曜共澄澈 五緯相交通 三光煥已明 寶�凝三宮 帝鄉會九老 咽服百骸豐 金華照光景 身與日月同 念道上聖前 萬劫壽無窮

甘露法食咒

冷冷甘露食 法味食無量 騫和流七珍 冥冥何所礙 受此法飲食 升天登紫微 福德高巍巍 供食令清凈 一切有為事 普皆成代命 拔汝三塗苦 施汝九玄慶 臨當受食時 諸天皆贊? 寒庭多悲苦 回首禮元皇 女青靈寶符 中山真帝書 一念升太清 再念皈虛無 功德九幽下 旋旋生紫微

回度往生咒

勤修大道法 精心感太冥 黃華真�降五臟結胎嬰 幽魂生天堂 飛升朝上清 福慧無不遍 此食施眾生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鎮 普告萬靈 岳瀆真官 土地袛靈 左社右稷 不得妄驚 迴向正道 內外肅清 各安方位 備守壇庭 太上有命 搜捕邪精 護法神王 保衛誦經 皈依大道 元亨利貞

沐浴度魂咒

巍巍道德尊 功德已圓成 降身來接引 師寶自提攜 慈悲灑法水 用已洗沉迷 永度三清岸 常辭五濁泥

薦拔往生神咒

塵穢消除 九孔受靈 使我變易 返魂童形 幽魂超度 皆得飛仙

救苦往生神咒

太上敕令 超汝孤魂 鬼魅一切 四生沾恩

有頭者超 無頭者生 槍殊刀殺 跳水懸繩 明死暗死 冤曲屈亡 債主冤家 叨命兒郎 跪吾台前 八卦放光 湛汝而去 超生他方 為男為女 自身承當 富貴貧賤 由汝自招 敕就等眾 急急超生 敕就等眾 急急超生

凈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 穢氣分散 洞中玄虛 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 使我自然 靈寶符命 普告九天 乾羅答那 洞罡太玄 斬妖縛邪 度人萬千 中山神咒 元始玉文 持誦一遍 卻病延年 按行五嶽 八海知聞 魔王束首 侍衛我軒 凶穢消散 道氣長存 急急如律令

符咒分四大要訣:

符:就是書符,代表靈界公文和法規。

咒:就是咒語,代表靈界密碼與歌誦號令、說服作用。

印:就是手印,代表靈界的權威和印信。

斗:就是步罡斗,分五行、七星、八卦等各種不同罡步,是代表不同作用威力。

符咒是中國道家靈修的哲學,也是心靈最高藝術升華。古雲:『若知書符窮、惹得鬼神驚。不知書符窮、惹得鬼神笑。』

一道符的構成有五個主要部份組織而成:

點符頭:符咒開筆最為重要,就如同人的眼睛一般。

主事符神:每道符的功用各有不同,什麼事就該找什麼主事之神符,如同現今使用者權威或教授。

符腹內:此道符功用要用於何事作用、斬妖除邪或鎮宅,在此處即可明了。

符膽:為一道符的精華所至[生魂及靈魂],符能不能靈驗全在此訣。

符腳:[覺魂]為請兵將鎮守之意,符腳變化很多,全看此道符本身用途而定,叉符腳也有口訣。

❽ 翡翠鐲子心雕刻作品圖片

高檔的翡翠 ,用的都是優質的翡翠原料,在做了手鐲後,剩餘的手鐲心仍是價值很高的。高檔的手鐲心主要用來做一些大件的牌飾,每一件都有相當的厚度,往往成為人們喜愛的翡翠飾品。

❾ 雕刻心是什麼意思

現在很多酒吧,小酒屋,還有一些日料理的裝飾,或者門店的小牌子都喜歡用木質的材料。在一塊木質的小板子上,雕刻上小酒屋的名字,別有一番簡單,淳樸的韻味。激光雕刻機雕刻木牌有多深,毫米代表雕刻心。
激光雕刻機雕刻上面那種圖片的木板可以雕刻,簡單的設計使得雕刻的樣式美觀整潔,與小酒屋,日料的風格也比較搭配,激光雕刻機不僅僅是可以雕刻裝修裝飾可以使用這種木質的牌子,形狀較小,可以當作飾品,鑰匙鏈,掛墜等等的木板都可以進行雕刻。
有大批量雕刻得廠家會擔心,使用激光雕刻機這樣大批量的雕刻會不會很費電,當然不會了,3天才一度電,你說能費到哪裡去呢。(你要是不使勁造基本上是這樣的)那麼這種木質材質使用在這種裝修裝飾和掛墜木牌的雕刻深度是多少呢?最佳的建議是2毫米,如果覺得2毫米的深度不夠,可以進行重復雕刻,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建議這么做得,因為很容易使得在原來基礎上的圖片變得焦黑,影響文字或者圖片得觀賞效果

❿ 《從軍行》的詩意

作者:楊炯
烽火照西京2,心中自不平3。
牙璋辭鳳闕4,鐵騎繞龍城5。
雪暗凋旗畫6,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7,不作一書生。

1.《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以軍旅戰爭之事為題材。
2.蜂火: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從邊境到內地,沿途高築烽火台,有敵情就在台上點火示警,根據敵情之緩急,逐級增加烽火的炬數。照西京:是說報警的烽火已經照達西京(長安),表明敵情嚴重。
3.不平:難以平靜。
4.牙璋:調兵的符牒。兩塊合成,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嵌合處呈齒狀,故名。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鳳闕:漢武帝所建的建章宮上有銅鳳,故稱鳳闕。後來常用作帝王宮闕的泛稱。
5.鐵騎:精銳的騎兵,指唐軍。繞:圍。龍城:漢時匈奴大會祭天之處,故址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東側。這里泛指敵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彌漫,落滿軍旗,使旗幟上的圖案暗淡失色。凋:原意是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艷的色彩。
7.百夫長:泛指下級武官。此指贛江。

五言律詩是唐詩的主體,其形式與格律在初唐時已經完成。五律的一切規律和創作方法,可以通用到其他詩體,為此,這里我們再講一首五律,順便補充講一點關於律詩的基礎知識。

楊炯是華陰縣(今陝西華陰)人。高宗顯慶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舉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書郎,才只十一歲。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為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樣,自以為有才,對人態度傲慢,武則天當政時,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三年任滿,改任盈川縣令(今四川筠連縣),卒於任所。後人稱他為楊盈川,他的詩文存於今者,稱《楊盈川集》。

這首詩,先要講題目。「從軍行」本來不是詩題,而是一個樂府曲調的名詞。遠在西漢時代,漢武帝喜愛音樂歌曲,建置了一個中央音樂院,名為「樂府」。他聚集了著名的音樂家和詩人,收集全國各地民歌,制定許多新的歌曲,頒布天下,供公私演奏。這種歌曲,稱為「樂府歌曲」。配合這種歌曲的唱詞,稱為「樂府歌辭」①,或稱「樂府詩」。在中、晚唐的時候,又稱「歌詩」。從形式來講,它們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一般都是歌行體詩,採用律詩體的很少。從作用來講,它們是給伶人歌伎唱的。詩與樂府詩的區別,不在於形式,而在於能唱不能唱、或譜曲不譜曲。

這里,必須補充一下,在漢代以前,所謂「詩」,就是指能唱的曲詞。一部《詩經》,三百零五首詩,都是可以唱的。到了秦漢時期,古詩已失去了曲譜,這個「詩」字漸漸成為文學形式的名詞。在東漢時期,譜曲歌唱的稱為「樂府歌辭」,《詩經》式的四言詩,稱為「詩」。當時新流行韻五、七言詩,稱為「五言」或「七言」。可以想見,「詩」是四言詩的傳統名詞,五、七言詩還不算是詩。剛才我說,能唱的稱為「樂府歌辭」或「樂府詩」,不能唱的稱為「詩」,這是魏晉以後的文學概念。

《從軍行》是漢魏流傳下來的樂府歌曲。漢魏詩人作「從軍行」,是樂府曲辭。但是到了唐代,《從軍行》古曲已經不存在了,楊炯作這篇《從軍行》,只是用古樂府曲調名為題目,而這首五言律詩,事實上是不能配合樂曲歌唱的。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詩題稱為「樂府古題」。它並不表示這首詩的曲調,而是表明這首詩的內容。因為每一個古代樂府曲調,都有一個規定的內容。例如《孤兒行》是描寫孤兒生活的,《從軍行》是反映從軍的辛苦的。楊炯做了這首五言律詩,用了這個樂府古題,但詩的內容已不同於漢魏時代的《從軍行》,可知初唐詩人用樂府古題作為詩題,大多已失去了古義。這一種體式的詩,很難分類,可以列入「樂府詩」一類,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詩」一類。

這首詩的寫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讀第一聯和第四聯,整首詩的內容都清楚了。第一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說,邊境上有敵人來犯,警報已傳遞到長安,使我心中起伏不平。為什麼心中起伏不平呢?因為自己只是一個書生,沒有能力為國家御敵。於是第四聯接下去說:「我寧可做一個小軍官,也比做一個書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為一隊,隊長稱「百夫長」。後世就用以表示下級軍官。

第二聯說:領了兵符,辭別京城,率領驍勇的騎兵去圍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調發軍隊用的符牌。鳳闕,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與城闕不同,漢朝時,大將軍衛青遠征匈奴,直搗龍城。這龍城是匈奴首領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軍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龍城並不固定在一個地方,唐人詩中常用龍城,意思只是說敵人的巢穴。

第三聯是形容在西域與敵人戰斗的情景。圍困了敵人之後,便發動殲滅戰,其時大雪紛飛,使軍旗上的彩畫都凋殘了,大風在四面八方雜著鼓聲呼嘯著。這時,正是百夫長為國效命的時候,一個書生能比得上他嗎?

此詩第二、三聯只是修飾部分,對詩意並無增加。這正是律詩初形成時的風格,藝術手法還沒有發展到高度。

關於此詩的主題思想,有兩種看法:唐汝詢在《唐詩解》中以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只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泄牢騷。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中以為作者看到敵人逼近西京,奮其不平之氣,拜命赴邊,觸雪犯風,以消滅敵人,建功立業,不象書生那樣無用。前者以為這是一首諷刺詩,後者以為這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述志詩。這樣,從第二聯以下,二人的體會都不同了。我以為吳昌祺的理解比較可取,因為第一聯已說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說他是為了武人顯赫而心有不平,這一句就不應該緊接在「烽火」句下了。

五、七言八句律詩,一共四個韻腳,在第二、四、六、八句尾。例如《野望》這首詩,「依」,「暉」、「歸」、「薇」,是韻。「依」字是第一個韻,稱為「起韻」。起韻一定,以後就得跟著用同韻的字。但《杜少府》的第一句「城闕輔三秦」,這個「秦」字已經是韻腳了。這首詩有五個韻:「秦」、「津」、「人」、「鄰」、「巾」。現在,《從軍行》第一句「京」字也是韻,這首詩也有五個韻。在這里,我們注意到律詩的兩種協韻法。

律詩一般都用平聲韻。這就意味著每首律詩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須是平聲字。於是,第一、三、五、七句的末尾相應地必須用仄聲字。《野望》第一句「東皋薄暮望」,這個「望」字是仄聲字,不必協韻,故這首詩的起韻是第二句的「依」字。但律詩第一句末尾也可以用平聲字,例如《杜少府》和《從軍行》。這第一個平聲句尾必須與第二句的起韻協韻。因此,這樣的詩,就有了五個韻腳。但律詩的正格是用四個韻。第一句尾的韻稱為引韻,不算入正韻。

關於律詩第一句的格律,有兩句歌訣:「平起仄收」和「仄起平收」。起是指第一句第二字,收是指第一句第五字(七言律詩則指第七字)。「東皋薄暮望」,「皋」是平聲,「望」是仄聲,這是平起仄收。「烽火照西京」,「火」是仄聲,「京」是平聲,這是仄起平收。這兩種句法的聲調不一樣,影響到以下七句的聲調全不一樣。平起仄收的律詩聲調高亢雄壯,仄起平收的律詩聲調較為低沉柔婉。唐人律詩以平起仄收為正格,仄起平收為變格。

學習或欣賞唐詩,要在具有四聲平仄的基礎知識上注意其對偶,和聲和協韻。這是唐詩語言的三種藝術手法。對偶表現詩的文字美,和聲、協韻表現詩的音樂美。關於對偶與協韻,我們已經談到過一些。現在要講一講和聲,唐人也稱為調聲。

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篇》中說:「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上句是和聲的定義,下句是協韻的定義。異音相從就是說平仄相從。平聲字要和仄聲字配搭。無論在一句或一聯中,平仄聲字必須有適當的配搭。從陳隋到初唐,詩人們已摸索到平仄配搭的規律。現在把《從軍行》全詩的平仄標出來,就易於體會平仄聲對詩句音調美的關系。
烽火照西京 平仄仄平平
心中自不平 平平仄仄平
牙璋辭鳳闕 平平平仄仄
鐵騎繞龍城 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面 仄仄平平仄
風多雜鼓聲 平平仄仄平
寧為百夫長 平平仄平仄
勝作一書生 仄仄仄平平

我國漢族人民的語言或文字,通常用兩字組成一個語詞,成為一個語文音節。在每一句五言詩中,第二字、第四字,最要注意和聲結構(七言詩還要注意第六字的和聲)。這首詩除第七句外,每句的語法結構都是兩個語詞(名詞)加一個動詞或副詞。例如:
烽火——照——西京
鐵騎——繞——龍城

而第七句則是:
寧為——百夫長
但是在吟誦的時候,這三句都會讀成:
烽火——照西——京
鐵騎——繞龍——城
寧為——百夫——長

這里就可以看到第二字和第四字的重要,語法結構和音節結構出現了矛盾。許多人朗誦古詩,只會按照語法結構讀。所以讀不出詩的音節美來。看了《從軍行》的平仄表,你可以發現,在第一句之中,第二字如果是仄聲,第四字一定要用平聲。在一聯之中,上句第二字如果用仄聲,下句第二字必須用平聲。第四字也同樣。這就叫「異音相從」。第二聯上句,即全詩第二句,應當仍和第一句異音,而與第二句音調相同。接下去,第三聯上句應當和第二聯下句音調相同,而和第二聯上句異音。第四聯也是同樣,上句和第三聯下句音調相同,而和上句異音。異音相從的方法,唐代人稱為「粘綴」。該用平聲字的地方,你用了仄聲字,該用仄聲字的地方,體用了平聲字,這就犯了「失粘」的聲病。

如果你有多讀五言詩的經驗,你會發現五言詩的句法總是二字帶三字,即所謂「上二下三」上二字是一個音節,下三字是一個半音節。可以是一二組合,例如「照西京」,也可以是二一組合,例如「白日晚」,也可以是一個三字名詞,例如「維摩詰」。這種三字組合的名詞絕對不能用在句子前面,造成上三下二的句式,就不可吟誦了②。

以上講的是五言律詩的和聲原則。這個原則也適用於七言律詩,不過七言律詩還要講究每句第六字的和聲。相傳有兩句歌訣,可以幫助記憶:

「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

這是說:律詩的每句,第一、三、五字,可以不拘平仄,自由運用,但第二、四、六字必須按照和聲規律用平聲或仄聲字。這是指七律而言,對於五律,則應當說:「一、三不拘,二、四分明。」一、三、五雖然不拘,但平仄二字,聲調畢竟有區別,熟悉律詩聲調的人,在這些地方,還應當選用一個聲音較美的字。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二日

① 這個「辭」字,魏晉以後,省作「詞」。但唐宋以後,「詞」字又多了些意義,在寫作文學論文時,最好保留古寫法,以示區別。本書在必要的時候,仍用「辭」字。
② 盛唐以後,出現了拗句,便突破了這個規律,有上三下二的五言句式。